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吹水广西 › 查看主题

3559

查看

3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go

你知道吗?广西内各地11个世居少数民族

楼主
发表于 2016-5-7 12:4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还有25个少数民族成分。1999年广西总人口为4713万人,少数民族为1846万人,占39.72%,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11个世居少数民族情况如下:

壮族
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有1538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2.6%,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分布比较集中,约有95%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等6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

壮族是今广西一带的土著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壮族祖先,是公元前770年至476年间生活在现广西全境、广东西部、海南岛和越南北部一带的西瓯人和骆越人。当时的史书把生活在长江以南的许多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酋长国和王国等人类集团,都泛称为百越。西瓯、骆越是其中两个关系比较密切的人类集团,有的史书统称为"瓯骆"。

秦统一华南之后,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对华南西瓯、骆越人进行统治,并有大批中原汉人陆续进入广西,鼓励汉人与越人通婚。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的中国西汉王朝期间,原称为西瓯、骆越的壮族祖先,在史书上被称为乌浒。到公元40年的东汉王朝时期,史书中又将广西一带的壮族祖先称为俚,并说明俚人就是乌浒。在中国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代,史书上又称居住在广西各地的壮族先民为僚。接着,在晋代又出现俚僚并用。隋唐时代的史书,则有百越是俚僚祖先的记载。到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代,汉文史书把今壮族聚居区域的庆远、南丹一带的居民原称为"獞","犭"字旁,表明了当时的中央王朝和史书作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侮辱,但这是壮族名称的最早记载。这一时期的史书明确记载"僮"就是过去的越人。元朝、明朝以后,有关壮族的史籍记载越来越多。但在明、清两个朝代的一些史书中,把今壮族主要聚居区的左江、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的居民称之为良人、良民,把良人组成的军队称为良兵。被称为良人、良民、良兵的这一部分人,占当时广西人口的一半左右。到了清代,壮族作为相对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壮族与汉族一起发动了震撼世界、动摇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多次参加了抵御西方殖民者侵略的战争,为保卫祖国和家园作出了贡献。到了清末,壮族上层人士和广大民众广泛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为推翻清王朝,创立民国贡献了力量。随着民族的觉醒,右江、左江和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同其他民族共同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在邓小平、韦拔群等领导下开展土地革命,终于和全国各民族一道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组织民族、语言等方面的专家,用科学方法进行民族识别,把居住在广西境内、广东西部和云南东部这连片地带的,自称或他称为"布妥"、"布泰"、"布依"、"布衣"、"布越"、"布雒"、"布陇"、"布托"、"布僚"、"布曼"、"布土"、"布僮"等等称谓的居民,统一确认为僮族。由于单人旁这个"僮"字在汉字里有多种读法,含义也不清楚,1965年周恩来总理倡议把僮族的"僮"字改为强壮的"壮",并沿称至今。"壮"字,读音准确,意义又好,得到了全体壮族人民的拥护。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构词规则和语法体系,与汉语体系和构词规则及语法不同。南北部壮语方言,各地语音有一定的差别,读音和词汇也有所不同。这种南北方言语音的差异性,反映了壮语言的历史变迁和汉化的表现。一千多年以前,壮族人民还借用汉字的形、声、义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称"土壮字",但未通用,只是用于日常生产生活记事。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语言调查工作队在广西壮文工作队的配合下,多次经调查、整理及座谈、讨论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57经国务院批准推行至今。但由于各种原因,壮文推广比较困难,普及率很低。目前,壮族交际语言主要有四种:一是壮话,通常在农村使用;二是"桂柳话"(类似西南官话),北部、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的壮族,既讲壮话,也讲桂柳话;三是广东话(俗称白话),主要是广西西南部地区的壮族使用,特别是南宁及桂西大多数县乡及农村都使用这种语言;四是普通话,主要是生活在南宁、柳州等城市的壮族与其他民族交际的常用语言。

壮族人民衣食住行等有其特色。壮族农家过去喜欢住依山傍水的"干栏"、"吊脚楼"。改革开放以后,壮族各地的住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干栏"房大多被砖瓦钢筋结构平房或楼房所取代,只有在比较偏僻的山村还保留传统的"干栏"房。衣饰,过去,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裤或青布蜡染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方巾,戴银首饰。现今,除民族节日外,大多数的男子和中青年女子已流行时装。只有在壮族山村,还能看到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穿着壮族传统服饰。壮族是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民族,以大米为主食,玉米辅之,一日三餐,早粥晚饭,爱食五色糯米饭。年节杀鸡杀鸭,制作糯米饭、糍粑、棕粑。

瑶族
瑶族来源于远古时代"南蛮"或"蛮夷"中的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等古代人群。这些古代人类生活在长沙以南的湘江、资江、沅江和洞庭湖沿岸的广大地区。这部分"蛮夷"因崇拜祭祀"盘瓠"(瑶族始祖),被称为"盘瓠之后"。现在的瑶族仍然普遍祭祀盘瓠、盘王。瑶族的名称在中国历史的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最早见于《梁书·张缵传》。史籍记载梁朝所属的零陵、衡阳等郡(即湖南一带)"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史书的徭字原来都是带侮辱性的"犭"字旁。民国时期民族研究著名学者徐松石等人把史书上视少数民族为野蛮人的"犭"字旁改为"彳"旁。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一切对少数民族歧视、侮辱的名称和文字,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把"徭"改为"瑶",并把自称或他称为"瑶"的各地人们统称为瑶族。史书称"莫徭"依山险而居,从事狩猎和采集,刀耕火种,不供徭役,故被称为"莫徭"。

由于明王朝在广西加强统治,增劳役,多赋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烈,终于爆发了有壮族参加的大藤峡瑶族起义,反抗明王朝的压迫和歧视。这次瑶族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延续200余年。明王朝对起义的瑶、壮人民进行了长期、残酷、野蛮的镇压,瑶族人民被屠杀奴役,被迫四处逃散,进入深山老林,"惟恐山之不高,惟恐林之不密",因而形成了今天"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

广西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恭城、富川6个瑶族自治县,49个瑶族乡,总人口为143万,占广西总人口的3%,约占全国瑶族的62%,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壮族的一个民族。

瑶族衣食住行很有特点。瑶族妇女服饰花样繁多,有的上穿无领短衣,系腰带,下穿青色碎花百褶裙;有的上穿长可掩膝,袖口宽大,胸围和袖口均绣有花纹、边镶蓝色绒布的衣服。头部的装饰更为讲究,推髻插簪,佩戴银花、银牌、银串珠,此外还戴有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品。瑶族男子的服饰,以青蓝二色为主,上衣有对襟及左大襟两种,一般均束腰带。有的瑶族男女,还打着绑腿。广西南丹的白裤瑶,男子上身穿无衣领无扣黑上布对襟衣,用一条几尺长的蓝黑布作腰带绕腰捆扎。衣的前襟每边各绣有长方形白色花纹图案一处,两边对称。下身穿长到膝盖的土布灯笼裤,近膝盖处绣有5条长短不一的红色直条花纹。

冬天在腿上打黑色缎带。妇女冬衣与男子服装相同,但前襟无白色桃花纹图案。夏衣的式样十分新颖,前后用两幅一尺二宽的方布镶拼而成,上端开一大圆孔,以便穿着,两边不缝合,只用小布带连接一处为扣,前襟是一块素色的蓝黑色土布,后幅则多用白土布蜡染为底,再用各色丝线绣成一个方形几何图案,显示出白裤瑶妇女青春之美。下身穿长到膝盖的青地月白色土布百褶裙,边缘用彩色丝线挑绣的各种花纹,色彩斑斓,鲜艳夺目。瑶族主食为玉米和大米,一日三餐或两餐。蔬菜多为南瓜、冬瓜、豆角等,肉食多为鸡鸭猪,过年杀猪宰羊,有的还"砍牛"(如白裤瑶每年都宰杀菜牛过年)。瑶族一般多住在崇山峻岭,依山而居,或在山脚,或在山腰,或在山顶,瑶寨规模较小,多为十几户人家,少则三五户。房屋多为土墙瓦房,也有类似壮族的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房屋。

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瑶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瑶语支或苗语支,部分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乡村,瑶族一般以自己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由于瑶族长期与壮汉等民族杂居,瑶族也会讲普通话和广州白话。

桂族谱文化-www.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6-5-7 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dminzp 的帖子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就劳动生息在湖南洞庭湖地区。苗族的称谓,最早见于秦汉前史册,有"三苗"等之称。汉代被称为带侮辱性的"蛮",南宋复称"苗"。广西的苗族自称"木"、"蒙"、"达吉",他称?quot;偏苗"、"白苗"、"红苗"、"花苗"、"青水苗"等。广西的苗族大约于10世纪以后陆续从湖南、贵州等地迁来,唐代时期进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到明末清初进入南丹、隆林等地居住。1998年,广西苗族有45万人,约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7%,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8个苗族乡,其余散居在资源、西林、融安、南丹、都安、环江、田林、来宾和那坡等县。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迁徙频繁,居住分散,造成各地语言和词汇有较大的差异,形成几种方言和土语。广西苗族村寨有大有小,大者几百户,小者几户人家。房屋多?quot;干栏"式木楼,也有泥墙结构的瓦房。桂北和桂东北的苗族山区的苗族多以糯米、大米为主食,杂以玉米、小米、红薯等。桂西石山地区的苗族则以玉米为主食,辅以大米、荞麦和南瓜。苗族喜欢喝酒、食辣椒和酸菜。桂北苗族喜欢腌制酸鱼酸肉,每天早午餐有"打油菜"的习惯。苗族的服饰,男子除了头缠包头巾、身穿麻布衣、束腰带外,其余与壮汉族相同。妇女的服饰分为盛装和便装,便装一般为大襟右衽衣,衣长齐腰,下穿百褶裙或宽阔短裤。盛装华丽厚重,布料精选,襟旁、袖口等显眼处无不镶有挑花刺绣的花边。姑娘盛装时,头上插银簪、银花,佩带项链、项圈、胸牌、耳环、手镯等多种饰物,显得美丽多姿。

侗族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区的毗连地区,基本连成一片。1998年广西的侗族人口为31.38万人,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16%,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约有15万人,其余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安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

侗族自称为"金"或"更"或"干",这是因为方言不同所致。内部有"金绞"、"金坦"、"金佬"等支系。"洞人"或"侗家"则是汉族对侗族的称呼。侗族在战国至秦汉时期,?quot;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支系,隋唐时称为"僚",有的史书称为"峒僚"。唐宋时期称为"仡伶",明代称为"峒民"、"峒人"或"洞蛮",清代称为"峒民"、"洞家"或"洞苗"。民国时期明确称为"洞人"、"洞家"、"洞民"。解放后统称为侗族。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广西的侗族同于南部方言区。侗族主要从事农林业,盆地河谷以经营农业为主,山地丘陵则以经营林业为主。侗族的衣食住行也很有特色。饮食方面,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人员则喜欢吃糯米饭,爱"打油菜",善腌制酸菜、酸肉、酸鱼等、有"侗不离酸"之说。好喝自酿的甜酒和低度的蒸馏酒。侗族的服饰,男子以着唐装力主,头包长青帕。女子头换发会置于头的左前方或脑后,插头戴髻或银梳,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穿大襟无领滚边衣,系带扣,里挂胸襟,下围百褶裙,系绑腿,着云鞋。近几十年穿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侗族男女多穿时装,侗族服饰大多在节日才穿。
侗族多聚族而居,一个村寨有一个至几个大姓,大寨有几百户,小寨有几十户,村庄依山傍水,房屋以"干栏"为主,楼下安放石礁、农具、杂物等,楼上住人。房屋中为厅堂,两边为火塘,两头为卧室;三楼为卧室和粮仓。鼓楼是侗族一村寨或一族姓的标志,也是他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风雨桥是侗寨外面为过河而建筑的桥梁,造型别致。凉亭、石板道、寨门、水井亭?quot;干栏"、鼓楼、风雨桥等建筑群构成侗族村寨的特色。

仫佬族
仫佬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现有人口为16.36万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8%。主要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其余散居在宜州、融水、柳城、忻城、都安、柳江、环江、河池等县市。

仫佬族自称"伶"或"谨",他称为"布谨"、"姆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仫佬族。仫佬族源于我国南方的百越民族群。秦汉时称为骆越、西瓯部族。宋以前被包括在僚族的泛称之中,元时被称?quot;木篓苗"、"木篓",明以后称为"伶"、"姆佬"。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非常接近。仫佬语中吸收了不少汉壮语汇,大多数仫佬族人会讲普通话,部分人会说壮语。

仫佬族有独特的生活习俗。仫佬族人民衣着简朴,服色尚青。过去,男子着唐装衣裤,老年穿琵琶襟上衣,长裤,头戴碗帽;妇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长裤,头挽髻,包青布巾,未嫁姑娘梳辫。现在,仫佬族穿着与汉族。壮族差不多。稻米是仫佬族的主粮,玉米、红薯、豆、麦是辅助粮食。节日兴做豆腐圆,这是仫佬族的独特风味食品。还有独特的节日?quot;依饭"。在仫佬族地区,以由姓共村者为多,群众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平房,楼房和茅房较少。
桂族谱文化-www.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6-5-7 1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dminzp 的帖子


毛南族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之一,现有人口为7.15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附近各县。"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住着"母老"人,自宋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成"茆滩"、"茅滩"、"冒南"、"毛难"等,既是族名,也是地名,又是地区的名称。1956年12月,被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裨号迹奈?quot;毛南族"。

毛南族是从古代"百越"中的"僚"支分化、发展而来。据史载,毛南族、侗族和仫佬族都分布在僚人居住的黔桂边境。其经济、文化、习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语言,毛南族同水族最相近,同侗族和仫佬族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词汇相同。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的文字。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除小孩和部分妇女外,毛南族大多还会讲普通话和壮语。

回族
自宋代以来,回族陆续迁来广西,明清以后,回民陆续从湖南、河北、山东、广东和云南等省迁来。回族长期与广西土著人民杂居生活,经济文化相互交流。广西现有回族人口2.82万人,置1个回族乡。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和南宁3市,约占广西回族人口的60%,少量居住在百色、鹿寨、阳朔等县的农村。城市回族自成街区,农村回族自成村落。城市回民多从事小商贩和手工业,农村回民除从事农业外,也兼营小商贩。

广西回族居住和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因与汉族长期交往,均讲汉话。

京族
京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广西沿海的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的山心、亚头、桥尾和潭吉4个村落,散居于红坎、恒望、寨头、瓦村、米漏和三德等地。现有人口1.6万人。

京族原住越南吉婆,后迁越南涂山,大约在公元1511年以前就迁来广西,至今近500年。最初先到达巫头鸟,后陆续到河尾、山心和潭吉等地。新中国成立前,京族自称或被他称为"安南",越南人最初也称其为"安南",后来改称"唐人"或"客人"。解放后,自称或被汉族、壮族人或越侨称为"越族"。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按照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为"京族"。

京族讲京语,多数人会讲广东白话(粤语)和普通话,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京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京族小部分妇女中,仍穿着本民族的服饰,但大多数人穿着与汉族相似,青年男女更是如此,平时均穿着时装。京族人喜爱食一种?quot;风吹糯 "的糍粑、并喜欢用"鲶汁"作调味品。妇女嗜好嚼槟榔,男子吸烟爱用水烟筒或烟堡。京族过去居住在类似干栏式的木房,新中国成立后多改往砖瓦房,现在多改建为新式的水泥钢筋结构楼房,住宅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京族的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京族独有的节日是"唱哈"。

彝族
广西的彝族是在不同时期从滇黔等地迁来的。至今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0.69万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4个乡的10个村。还有一部分是分布在那坡县城厢、百都、下华3个乡的9个村寨。余者居住在西林和田林,居住在隆林、西林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来自滇西,一部分来自云南的东川、会泽、曲靖一带,经黔西南迁人隆林、西林,其语言、衣饰、习俗与四川凉山、黔西北、云南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相近,如尚黑色,男子扎"英雄结",身披"擦瓦尔"。女子着右衽滚边上衣、长裙。但现在隆林这部分的彝族,原来的服饰、节日已变化,与当地的壮汉族相同,语言仍与川、滇、黔的彝族相近。

居住在那坡的彝族,大部分是白彝。他们是从滇南一带迁人的。其语言、衣饰、习俗与滇南富宁一带的彝族相同,尚白色,主要衣式为白衣、黑裤加黑头帕、花头格巾和绑腿。妇女腰佩大黑腰环。白彝与黑彝在语言、衣饰、习俗等方面差异很大。

居住在那坡县的坡伍、坡康、达江等村屯为数不多的彝族属于红彝。

彝族有自己语言和文字。广西的彝族使用彝语,多数兼通汉语,也会讲附近的民族语言,如壮语、苗语等。彝文基本不使用,只有个别毕摩掌握少许。

彝族以玉米、大米为主食。生活与壮族大体相同。居住一般是石砌房基泥墙屋或干栏房。节日除了与壮族、汉族相同外,还有农历三月三的护林节、六月六的爱鸟节、八月二十三的修路节、十月的丰收节、火把节以及"抹黑脸"、"打磨秋"、"跳房"等活动。

   
   
桂族谱文化-www.gzpwh.com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16-5-7 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dminzp 的帖子


   
水族
广西的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和河池市,现有人口1.26万人。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

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时期,才有"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意,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为"水族"。

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根据水族的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至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潮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贵州)。因此,水族基本保留了古越人的一些特点,如保留?quot;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习惯居住与百越人相同的干栏式木楼,迷信古代百越人信奉的"鸡卜"和"鸡蛋卜",与古代百越人一样喜爱和崇尚铜鼓。清末民初,水族陆续从贵州迁入广西西北部。

水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水族有自己的独立的语言,水语同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

仡佬族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它的诞生地是贵州高原,也包括湘西丘陵一带。目前,仡佬族的大多数居住在贵州省,少部分散居在云南、广西,还有一部分侨居越南等地。广西的仡佬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现有总人口0.28万人。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长发、岩茶、者浪、常么等乡,而以德峨乡的磨基、三冲等村最为集中。

仡佬族先民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濮人"。在与南方的"越"、北方的"华"、"蜀",东方的"苗"等古老的民族长期交往、杂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汉代夜郎国的主要居民"濮僚"。魏晋以后,史书上称之为"僚",唐宋后称"革僚"、"仡佬"。清代,仡佬族原来人口不少,后随着频繁的迁徙和内部急剧分化,绝大多数被汉、彝、苗、布依等邻族同化,仡佬族人口从此急剧下降。

广西的仡佬族一部分自称"牙克",一部分自称为"图里"。仡化之称是"僚"的转音,源于古代的"濮"人。唐宋史书有"仡佬"、"仡僚"、"阁老"等记载。元代至民国时期,仡佬之称一直沿袭下来,并因衣饰、生活、生产等特点而称为青仡佬、红仡佬、白仡佬、水仡佬等。广西的仡佬族是从贵州迁徙而来,而且大多是逃荒来的,居住条件比较差,语言、风俗与原籍相差很大。由于与壮族、汉族长期杂居,衣食住行在很多地方与壮、汉相同或相似。
桂族谱文化-www.gzpwh.com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4 07:21, Processed in 0.053191 second(s), 1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