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查看主题

4301

查看

3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go

[沈家大院] 沈姓堂号和溯源

楼主
发表于 2016-7-14 12:4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一、寻根

       据《中国姓氏》所载,沈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赢姓、姒姓、姬姓和芈姓。第一支和第二支与山东有关,出赢姓,又被姒姓夏人同化。黄帝之裔高辛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阜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赢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浍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了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赢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迁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赢姓沈人复国。到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赢姓人南逃于河南沈丘立国。到周昭王(公元前995一前977年在位)南征淮夷时灭了赢姓沈国。赢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多年。第三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聃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第四支出自芈姓,以邑名、地名为氏。

      另一方面,据传说史料记载,沈姓共有六个来源。除了周文王儿子这一支沈姓之外,我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号金天氏,是东夷族首领,曾设工正与农正,管理手工艺与农业。他的裔孙台骀之后,有沈、姒等四国,其中沈国的子孙后以国为姓。这里称之为第二个沈姓。第三个沈姓,则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为传说中的古代(此处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袖,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与黄帝、炎帝、少昊等并列为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该沈姓的“沈”最初不读为shen,而读为zhen(珍)。但随着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该支沈姓zhen(珍)的读音早已同化统姓为shen了。第四个沈姓,亦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谱》、《中国姓氏寻根》等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世称沈尹戍,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姓,称为沈氏。第五个沈姓,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有关资料所载,沈氏源出姒姓,春秋时公族受封,为子爵位,世称沈子。沈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名为姓,称为沈氏。第六个沈姓,出自少数民族姓氏中有沈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据载,沈姓源远流长,但多以姬姓寻根,且具“天子”血统,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先秦时期的上层社会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等级,周文王本人虽不能称天子,但至他的儿子周武王时灭商,建立周朝,就贵为天子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周公旦摄政,三监不服并反叛,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在平息叛乱中立下大功,周公旦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聃季载之后逃奔楚国,楚国又有沈县。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于此地,据《通志》说,其后裔也为沈氏。由此看来,沈姓曾处于社会顶端的地位。

《后汉书·郡国志》载:“平舆(今临泉县)有沈亭,故国,姬姓。”《晋书·地理志》载:“平舆,故沈子国,有沈亭。”西周初期,在今临泉县城西古城处建有沈国城,是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的封国。沈国到周厉王时被贬为子国,所以后来称“沈子国”。沈子国自公元前1042年立国,到公元前506年被蔡国灭国,共有536年的历史。沈子国繁衍的20代子孙们都以沈子国的“沈”字为姓,灭国后,大部分仍生活在临泉,而沈郢即是其中之一。由于秦征为相坚辞不就,他就在家乡的颍河(临泉城北的泉河,当时称颍河)之滨建一亭子,名曰“沈亭”,常与知心好友在此游息钓鱼,自得其乐,直至暮年。
       汉代以后,沈氏以居于吴兴武康(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西)者为最鼎盛。沈郢的子孙们自河北清河县和浙江吴兴等地远道而来寻根,认同临泉具的沈子国就是其沈姓的发源地。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历来倒未曾发现过被外族冒用的纪录。相反的,却有分支为他姓的纪录——叶姓、尤姓。春秋时,沈尹戌之子沈诸梁,字子高,历史上的叶公,生于楚王室之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被楚昭王封为叶邑(今河南叶县)而始姓叶,他不仅是叶姓的始祖,还是春秋时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到了五代时期,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其女婿沈思礼避他的名讳,便把沈字三点水去掉,改为尤姓。原来,当王潮的弟弟王审知在福建潜称闽王的时候,福建姓沈的人,为了避讳他名字里的“审”音,就把自己姓氏的水旁去掉,并且把剩下来的那半个字改为跟原字十分接近的尤字,这就是尤姓的由来。     

  二、问祖

《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被封于沈,其地就是后来的平舆沈亭。近人据传世铜器“沈子”考订,知道作器的沈子是周公曾孙,其父始封于沈。因此这沈国是姬周的后裔。(注:①沈国于公元前506年被蔡国所灭,后裔遂以国为氏。)从各方面资料一致所述,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为沈姓的得姓始祖。
      聃季为沈氏一世,至秦有沈郢,“有才名”,秦征为相坚辞不就。自沈郢起,沈氏历代有官,如他的孙子沈遂,是秦国的博士。沈遂的孙子沈遵,在西汉时曾任朝中太傅,被封为敷德侯,迁居到九江矫春(今寿县)。沈遵的九世孙沈靖,西汉末任济阴太守,为避王莽之难,隐居桐柏山。沈靖的长子沈戎、次子的后代也大多为官。沈氏迁居江南是在秦汉之际,汉代以后,沈氏以居于吴兴武康(治所在今浙江德清县西)者为最鼎盛。沈郢第十二世孙沈戎,字威卿,仕于州为从事,劝说剧贼尹良投降,东汉光武帝奖励他的功劳,封为海昏县侯,戎辞不受,避居于会稽郡乌程县的馀不乡,子孙遂家于该地。汉灵帝时分乌程、余杭各一部分立永安县,晋武帝平吴后,改永安为武康县,属吴兴郡。吴兴沈氏与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六大世家。谚云:天下沈氏出湖州。实出湖州之德清县。 自此后,沈氏定居现境。

武进、溧阳、宜兴、金坛等地的部分沈氏宗族,据说早在南宋就曾统宗,谱载所谓元至正十五年的赵孟序说:沈为大姓,世为显闻。而居建昌新城之邮桥者,自季公食采于沈,因以为氏。其后子孙蕃衍。文中所说建昌,就是现在的江西永修县,东汉分海昏县置,1914年改今名。

江阴青旸沈氏,自称北宋沈括之后。今存的宣统三年《澄江沈氏宗谱》绘有《上世源流图》,起自第1世受封于沈的聃季,下至第83世青旸始迁祖沈义。第70世是沈义伦。江阴又有南街沈氏,1947年南街谱载有《澄江沈氏原序》,明隆庆三年(1569)8世孙嗣光撰。序说:“……六朝时沈休文为梁仆射,字隐侯,世家吴兴,其后散处吴越,屡经兵燹,谱牒散落,莫能稽考。元至正初,子玉公自松江避兵于江阴,而吾宗沈氏实自此始……”也以聃季为第1世,沈义伦为第70世。 其叙沈典以下至沈义一支,也与青旸谱同。本支则说是出于义伦次子沈周。据此,始迁祖子玉以前的世系,都是后来自其他沈姓族谱所转录。 北宋沈姓官僚中,沈括、沈遘、沈遼、沈晦是比较有名的,而且是同宗,又是沈义伦后代,后世有不少沈氏宗谱都攀附于这三人。

后世吴兴沈氏,也并非都是沈戎的后裔。北宋沈括说:“自汉以后居武康者为大族。齐郡、丹阳、下邳皆沈望,其人微,不足称,自以其望卑,稍拆而入于武康,故武康之沈亦不坚知其所出。”(注:这是说,后来齐郡等地的沈姓,也有陆续迁于武康,或认同于武康的。)
      括15世沈孙应龙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所撰的《吴兴沈氏复修大宗谱原序》云:我湖郡治之南有吴兴地主庙,始自宋崇宁间敕建,祀余先世梁尚书休文公…… 。余考吴兴旧志,沈为吴兴著姓,述善侯沈戎子孙见廿一史者正传三十八人,附传一百二十人。述善侯自江北家吴兴,由汉至元不过三十余世,一人之后,一郡之中,见之史策者百五十余人,其间相业封侯、武功文德,不知凡几,故称吴兴地主。庙中世祀神主有汉述善侯戎、晋大司马薇、齐织簾先生驎士、梁尚书隐侯约、唐太尉震、宋学士括,明骠骑将军寿二,以数公为沈氏百世不祧之祖。

今存最早的传述沈氏源流的文献是齐梁时代沈约所撰《宋书》的《自序》。据《自序》、《元和姓纂》、《新唐书》都一致认为在吴兴沈氏之始祖始于沈戎,聃季之三十八世孙。

TOP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16-7-14 12:43 | 只看该作者
三、迁徙

华夏姓氏千百,沈氏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季载受封于河南平舆北称沈子国,又有楚庄王(公元前696—681年)之子贞封于沈邑,子孙们以沈为姓,此是沈姓之始。三千多年来,沈姓子孙自强不息,为中国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历史上的沈姓人才济济,名人众多,由不同地方为官和众多将佐随征不断迁徙,至明清时期,沈姓家族真正 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已遍及全国各地,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

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姓,迁居移徙较早,秦汉时期便开始迁居南方。且楹联工整,文采精妙,文人墨客也层出不穷。同时在不断迁徙中留下了众多的堂号。还有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未有其他民族大规模地融入,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沈姓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

TOP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板凳
发表于 2016-7-14 12:43 | 只看该作者
四、名望

古武康名谚云:“满朝文武半朝康”。康即武康,指南北朝时期,时沈姓为大族。

古今沈姓名人群星璀璨,这个群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中文化艺术界人士占了相当多的比例,有的即使做了高官,仍能在文化学术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最早见于史书的,当数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此人奉征为相,却志不在此,建沈亭于河边,游钓终生。南朝文学家沈约,官至尚书令,知识渊博,其著作《四声谱》将中国的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对我国的声韵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还有作品《宋书》,这就是沈姓除“吴兴郡”外,还有“八詠堂”堂号和“十年宏相业,八詠振家声”的祠联。唐朝,有诗人沈佺期,文学家沈既济、沈亚之,书法家沈传师等沈氏名人。到了北宋,最著名的沈氏名人当数沈括了,沈括除了是一名政治家之外,更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所著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气象、生物、医学、文学、艺术、史事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古代名著。元代,有戏曲家沈和。明代,有画家沈周、戏曲理论家沈璟等。到清代,有著名诗人沈德潜、画家沈铨、文学家沈钦韩、办实业设学堂的两江总督沈葆桢等。近现代的沈姓名人则有爱国知识分子沈钧儒等。

南北朝时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沈约,官至尚书令。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并指出诗歌存在“八病”,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这就是沈姓除“吴兴郡”外,还有“八詠堂”堂号和“十年宏相业,八詠振家声”的祠联。

沈义伦,宋太宗开宝六年(973)拜相,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七十九,为聃季第70世孙。     

沈振,字发之,官至司农少卿,熙宁六年(1072)卒,年七十三。
  沈扶,生遘、遼,历官金部郎中、知苏州。

沈披,曾官常州团练推官、卫尉寺丞。
  沈括,字存中,嘉祐八年(1063)进士,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权三司使、龙图阁学士知延州等,晚年居润州梦溪园。元祐八年(1093)卒,年六十五。括博学多闻,天文、地理、典制、音乐、医药等无所不通,撰有《梦溪笔谈》、《长兴集》等。
  沈遘,字文通,娶妻陆氏,举皇祐元年(1049)进士,廷试第一,大臣说已官者不得为第一,于是得第二。历知越州、杭州、开封府,明于吏治,令行禁止。迁翰林学士、权判流内铨,治平四年(1067)卒,年四十三。有《西溪集》。遘为聃季之七十三世孙,其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在杭州主持凿井,引西湖水入城,方便百姓,时称“沈公井”。后人迁徙居地多以“沈公井”或“沈井”为地名。

沈遼,字睿达,以荫入仕,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本被王安石所赏识,安石赠诗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来意见不合。摄华亭县事,因事下狱,流放永州,徙池州,元丰八年(1085)卒,年五十四。长于诗文,有《云巢编》。夫人张氏早卒。
  沈晦,字元用,号胥山,宣和六年(1124)状元。绍兴四年(1134)知镇江府,迁两浙西路安抚使。进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绍兴十九年卒,年六十六。晦当官有才具。

元代沈和为戏曲作家,熟谙南北曲音律,创作杂剧,被称为“蛮子关汉卿”;沈万三是平民出身的大贸易家,以自强、智慧、勤劳、诚信创业,积累财富至“二十万万”,明初时资助国家筑京城三分之一。

明清两代沈姓名人更多,有音乐家、音乐理论家、戏曲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其中“明四家”之一的“吴门画派”领袖沈周、女诗人沈宜修、清代在日本画坛广有影响的画家沈铨、福建船政大臣后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在甲午中日海战中英勇殉国的济远舰副舰长沈寿昌等都是人们熟知的。

近代、现代的沈姓名人就更多了。比如,沈心工,上海人,近代音乐教育家;沈钧儒,嘉兴人,政治家,一生坚持进步,中过清代的进士,建国后曾当选民盟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沈尹默,吴兴人,书法家、诗人;沈西苓,德清人,戏剧、电影导演,他导演的《十字街头》、《船家女》、《乡愁》等都是当时的优秀作品;沈克非,嵊县人,外科家学、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主编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外科学》;沈知白,吴兴人,现代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撰有《中国音乐史》、《元代杂剧与南宋戏文》等及译著多种……

这些情况说明,沈姓名人中“文化人”颇多。再看权威的百科全书式的《辞海》列出的古今37位沈姓名人中,有25位是在“文科”方面作出成就的,占到了60%以上,堪称文彩斐然。

五、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吴兴堂:以望立堂。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此外,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三易堂”、“九思堂”、“肃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树本堂”、“文肃堂”、“永思堂”、“聚顺堂”、“叙伦堂”、“敦伦堂”、“憩石堂”、“吴兴堂”、“六宜堂”、“三善堂”、“清俊堂”、“享睦堂”、“四支堂”、“八韵堂”、“敦睦堂”、“追远堂”、“聿怀堂”、“渊源堂”、“诵芳堂”、“余庆堂”、“世德堂”、“怀德堂”、“师俭堂”、“务本堂”、“有余堂”、“友善草堂”等。

TOP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16-12-12 18:53 | 只看该作者
桂族谱文化-www.gzpwh.com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3-29 17:31, Processed in 0.039302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