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庞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转载]姓氏南徙 珠玑古巷留印记

2013-1-14 23: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77| 评论数: 0


 珠玑巷古宅


 珠玑巷祠堂


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访问团到珠玑巷寻根问祖。


古巷中楼


千年古巷

  唐朝末年,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滚滚尘烟泛起,一条条由木轮箍碾压凹凸不平、崎岖而又靳棘的小路上,一群衣冠素裹、扶老携幼、牵家带口的北方氏族,怀着不胜嗟叹,一步一回头地向南方迁徙……南岭古道上,一片被当时称为荒蛮之地,却出现了连绵起伏的红冈翠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景象吸引了由此经过的中原人。从此,经过一代代氏族先人的辛勤劳作,这里成了岭南的一个重镇,繁衍出一个个大家旺族。

  这里,就是承载中原南迁氏族命脉的栖息之地——珠玑巷,而它记载着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先民们南迁的历程。

  1

  古镇故事传千年

  今天,如果你在广州或珠江三角洲与广府后代交流,向他们问起祖居地是哪里,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三个字:珠玑巷。提起珠玑巷,这些人都会有魂迁梦绕、悠悠回荡之感,因为这是他们从小在家中幸存的族谱上、在老辈尘封的故事中寻找出的故乡……

  珠玑巷位于广东韶关南雄东北方向10公里处的珠玑镇,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是古代连通中原与岭南的咽喉要结,也是一条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巷。

  据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载:“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而张昌的祖上是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张九龄。

  古时的南岭之险阻,把广东隔于岭南。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驿道。从此,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往来更加频繁。珠玑巷也逐渐成为梅关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有资料显示,南宋极盛时期,珠玑巷的商贩和居民曾达1000多户。

  如今的珠玑巷仍然保留着宋代风貌,古巷两旁民宅祠堂、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巷道曲直有致、古朴清悠,尚存古楼、古塔、古榕、古桥等历史遗迹。古巷全长1500米,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路面用鹅卵石砌成,宽约3到4米,古驿道穿巷而过,巷内南、中、北三座门楼为清初所建。由古巷延伸出来的鹅卵石路,一直延伸到梅岭关口。

  古巷内一座石塔,被当地人称为贵妃塔,由它也引出一段民间故事。

  相传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为奸臣贾似道陷害被逐出宫,流浪民间,在杭州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不久,两人共结连理。胡妃来自江南,她将江南的纺织技术传授给邻里的姐妹们,还教她们种植菊花和刺绣,深得珠玑巷居民们的喜爱。然而,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由于家丁的告密,朝廷知道了胡妃的去向,派兵前来围剿,并传令杀戮珠玑巷20里以内的人畜,焚毁房舍。

  消息传来,珠玑巷一时间风声鹤唳,鸡犬不宁,于是巷内居民为避灾祸,纷纷南迁。胡妃为免更多无辜百姓遭灾,毅然投井自尽。后人怀念胡妃,便在井上筑塔纪念。

  从故事中可以了解到,珠玑巷历代的氏族们在遇到自然灾害、人祸洗劫,甚至处于战乱中心时,都不得不携家带口继续向南迁徙……从那里迁徙到珠江三角洲,或者海外更加广阔的地区。

  2

  大庾岭头住迁客

  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在其步入仕途高峰时被贬谪岭南,当时他已60高龄。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是当时岭南的真实写照。7年的流放生活使他身边9位亲人相继而去,其孙苏笈也在他遇赦北归时因病卒葬珠玑巷。

  中原文化经过珠玑巷传到珠江三角洲,遭遇到了各种战乱、流离和洗劫,已不再是那种高堂讲经、学在官府的文化。它与广大劳动者乞求安宁、创造家园、安居乐业的社会心态融合在一起,更加讲究“经世致用”,这是一种文化的进化。

  与此同时,这种文化也凝聚、孕育出一种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影响了整个中国。

  1894年在大东沟中日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他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与敌同归于尽。而邓家的先祖就曾在珠玑巷居住过。

  在珠玑巷的“珠玑楼”上有一块石匾,上刻有“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字,这是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副师长蒙志所题。

  19世纪中叶,珠玑巷这一避战之地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直面的猛烈战火。西方国家的战船由海而至,用两场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难当头,封建满清、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都无法解救中华。

  终于,桑梓珠玑巷的孙中山树旗起义,自南方而起的枪炮声轰轰隆隆地向北推进,撼动了京城王朝的根基。1911年的武昌起义,就此翻开了中华史书上的共和一页。

  历代从珠玑巷走出的氏族先人中产生了许多历史性人物。其中,古代的余靖、容闳、郑观应、黄遵宪、陈白沙,近代的黄飞鸿、詹天佑、康有为、梁启超,以后的雷洁琼、霍英东、李兆基、黎子流、李小龙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每一个人都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出色表现。

  虽然这些名人出生在不同年代,但是追根溯源起来,都跟这小小的珠玑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百余姓氏过梅岭

  翻开历史,从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珠玑巷是连通中原与岭南的灭国避战、北族南迁的必由之路。

  公元前323年,楚灭越。越人避楚王统治而南迁,“散居江南海上”。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越人因避秦又一批批南徙。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平南越吕嘉之乱,裨将庾胜在梅岭“城而戍之”。公元241年,孙权任陆凯为儋耳太守,统兵3万讨珠崖,陆凯率部渡梅岭而出。

#p#分页标题#e#

  其后的“魏晋南北朝,中原动乱氏族南迁”、“唐末中原动荡,仕宦之家为避战祸而经梅关古道迁徙岭南”、“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高宗南渡,大批朝廷官吏、平民百姓走珠玑,迁入岭南”……。仅唐、宋、元三朝代的数百年间,由中原南下路经珠玑巷的大规模迁徙行动就有3次,较小规模的也有100多次。

  据记载,在这期间共有153个中原姓氏族人曾在珠玑巷居住过。而这些姓氏族人又持续南迁,遍及珠江三角洲,诸族繁衍的子孙后裔又遍布世界各地。

  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所藏黄慈博先生编写的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记述,宋代从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以罗贵为首的一批有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33姓,97户。

  暨南大学历史学教授陈乐素1982年编纂的《珠玑巷史事》所载,除黄慈博先生所选载的姓族外,还有康、唐、庞、邝、丁、石、雷、孔、邓、孙、司徒、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董、肖、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简等40姓。连前合计有73姓。这些姓氏中,有不少同姓异宗。如黎、麦、李、陈、张、何等,这样合起来就有100多姓。

  这些姓氏的家族,先后从珠玑巷南迁的主要地点是:清远朱,增城刘,东莞张、李、陈、刘,恩平梁,新会区、李、麦、陈,阳江司徒,其余诸姓居南海、番禺、顺德、香山、鹤山等县,而居住比较集中的是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新会等6地。据有关专家估计,仅在宋朝,直接由珠玑巷和附近58村迁出的人口将近10万人。

  珠玑巷,已成为中国姓氏展览的大舞台。如今,走在珠玑巷鹅卵石路面上,沿路簇拥着各姓氏的祖居,黄姓、李氏、刘氏……一些姓氏的后人筹资修建了宗族新的祠堂,供同姓后人供奉。

  4

  八方宗亲寻根来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有超过10万海内外华侨华人前往珠玑巷寻根问祖。

  每隔不久,珠玑巷内就会有一座修缮一新的大宗祠迎来八方宗亲。如此大规模对某一具体地点的寻根问祖现象,在中国汉民族的移民史上不多见,在当今世界民族迁徙史上也属少见。

  有人说,两千多年来,从珠玑巷走出的移民后裔约占广府民系的60%以上,大约有2000多万人,在珠江三角洲,珠玑巷后裔要占到80%以上。

  珠玑巷后裔在台湾数以万计,从1987年开始,绝大部分台湾的珠玑巷乡亲都返回过家乡,有的返乡达七八次之多。南亩镇中寺村台胞叶忠贤先生,1990年代初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探望父老乡亲,看到家乡学校教学条件较差,主动捐资15.28万元(人民币,下同)建校及帮助办福利事业。据有关统计,20多年来,珠玑巷台胞支援家乡建设捐资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受到了家乡人民的高度赞扬。

  香港宗亲会的氏族后裔与珠玑巷有着密切联系。据资料显示,香港姓氏直接发源于珠玑巷的占37%;间接发源于珠玑巷的(珠三角)占40%;从珠三角迁港的占到89%。珠玑巷已是香港民众思乡、爱乡的精神依托。

  1995年11月,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在南雄隆重召开,1700多位海内外氏族宗亲代表参加了大会。围绕“弘扬祖德、维系桑梓、增进情谊、发展经济、振兴中华、造福社会”的宗旨,他们纷纷表示,要为故乡的发展添砖加瓦,早日把珠玑古巷建成集旅游、商贸、寻根为一体的胜地。(记者 陈晓平文/图)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于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5 19:27, Processed in 0.046308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