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丁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日照丁氏家谱资料

2013-6-4 1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084| 评论数: 0

一镇一族,仅清朝267年,即出了49名举人、14名进士,一个同盟会创始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遍观海内,惟涛雒丁家。  
【1】  神州丁氏,源自五支。据考证,丁姓的始见,大致是在3100年以前的周武王伐纣之时,《姓氏考略》记:
  太公金匮,武王伐纣,丁侯不朝,丁姓始此。
  在此,即明确指出当时已有以丁为姓的诸侯。不过古籍中对这位丁侯的来龙去脉,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到目前为止,大家只能知道丁氏具有悠久历史,却一直无从探知最原始的丁氏家世源流。
  丁氏是一个阵容庞大的家族,过去两三千年来,参加这个大家族的组成份子,至少在五支以上。
  第二支丁氏有详实源流可考,据《姓纂》和《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记是姜太公后裔,源于今山东境内。史载:姜太公长子封为丁公,遂以封号为姓氏,其家族渊源还可远溯到上古炎帝神农氏,是最为道地、最光彩的黄炎子孙。这一支丁氏实际上也是后世丁氏之族的中坚。汉后,虽陆续有三批人马投入这个大家族阵容,但千百年来的丁姓人,绝大多数来自这一支。
  三国鼎立,位于江南的东吴始出现第三支丁氏,那便是孙权之孙被改姓为丁。这段渊源明载于《江表传》:
  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
  换言之,后世丁姓中有一部份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孙氏正是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
  此后,丁氏阵容越来越庞大,又先后加入两支新军:一支改自于氏,一支则由来华定居的西域人所改。
  关于这两支丁氏,都有具体证据为凭,《枫窗小牍》记:
  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另见《杨士奇东里文集》:
  丁鹤年,其先西域人,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原,因以为姓。
  由此看来,现在遍布于世界的丁氏之族,至少是有五个系统。第一支是丁侯之后,第二支是丁公之后,第三支出自孙匡,第四支是于庆之后,第五支则为西域人的改姓。
  《中华姓府》载:
  礼,同姓不婚,莫不知之,而同姓可婚,异姓或不可婚,则知者少矣。以丁姓而言,于及西域人所改者,同可婚也;以孙姓而言,孙改之丁,孙丁虽异,则不可婚。是结婚者,宜究祖姓之源,免铸错误。
  日照丁氏,属海曲望族,位居丁、牟、秦、安、李日照五大姓之首,源自丁氏第二支,即丁公之后。据《日照丁氏家乘》记载:
  丁世系自公之后,在齐为公族,繁衍与姜氏等;其后分析离迁南北,祖远不可稽。
  然海曲丁氏有史可据的,是世居湖北武昌的远祖丁兴。元末天下纷乱时,丁兴以铁枪奔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呼为“黑丁”,以军功除淮安海州卫百户,子孙世袭而定居其地。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顺丁氏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避乱从海州迁日照,定居城南刘家寨迤东二里许,傅疃河北,丁家楼的东北隅,后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其时,丁氏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
  据诸城《丁氏谱》记:
  姓谱丁氏,周太公姜裔,太公封于齐,生仲子伋,食邑于丁,遂以地为姓氏云……丁氏七支,别派留寄寿光、日照、潍县、莱阳、益都,皆为巨族。
  在《述先德谱序》中,丁耀亢叙:
  明初有丁谱郎者,以军功从洪武,封于武昌,其子孙以百户世荫食屯于淮之海州卫。永乐初,有祖自海上而徙诸之藏马山,遂为巨族,今七世。别派流寄寿光、日照、潍县及扬之泰州、河南之永城、鹿邑间,载在族谱,代远不可考。
  《族谱序》记:
  谨按海州籍。吾丁世为荆族,居武昌。当元之末,始祖讳兴者,以铁枪归明太祖,从军有功,除淮安海州百户。
  日照、诸城丁氏同祖同宗,又皆一方望族,往来密切,故明末清初,清兵破诸城后,诸城丁氏纷纷至日照躲避战乱。此丁耀亢之《航海出劫始末》叙述甚详:
  明崇祯己卯,东兵(清兵)破济南……时见北方大家,举族南避……遥望百里,火光不绝……抵日照,以家寄涛雒宗兄给谏丁右海之村,奔而北,白骨成堆,城堞夷毁,路上无人。
  有关日照丁氏的渊源,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修丁氏家乘时的世系辈份中即一目了然。该次修谱,“将排行字十六句稍为改易,以四字为一辈,不分正副,各听其便”。从三世开始,凡十六世排行字列后:
惟我家谱 履历备详 原籍海州 肇始武昌
明初来照 相宅河北 天启开科 崇祯任职
乡贤名宦 德言事功 显扬令绪 繁育兴隆
聿愿同心 孝敬和睦 世代绵长 丕承祖泽
  此表系日照丁氏世系的辈分排行,从十三世,一直延续到二十八世。
  另据报载,东明县宋庄村碑记记载,此处丁氏系明永乐年间由青州府日照县迁来。可能是丁顺之弟丁昂后裔。当时,明朝廷令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丁顺以勇敢中选,遂以军籍隶青州伍。之后,子孙均事农业,勤劳耕作,家道小康。其后传四世无文,名讳均失记无考。
  据台湾政治大学丁原澧先生和其子丁肇宾据《海州大谱略》考证,始祖丁顺至一世良儒间,名讳失考者仅两世,非四世,顺一子名“照”,照一子名“钊”,“钊”之子名“良儒”,但此说仍待考。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日照丁氏初修家谱,即以有姓名的六世丁良儒为一世,然其兄弟、子侄亦不可考。
约在1580年前后,二世丁尧因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从丁家楼迁往涛雒场。
丁尧有四子,长(老长支),二珮(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年),字荆璞,三世(始祖丁顺后第八世)。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海曲丁氏之祖,原以武从明太祖朱元璋,凭军功而得荫子,属世家。但自明初迁日照,至老四支三世,却一坠为自耕农,且生计艰难,历近二百年方事笔耕,始有文墨,这应归之于丁珩因“痛念先荫凋零,一意向儒业,倾赀延名宿,督之就塾执经”,大力倡导族人读书。其后,补弟子员者有之,中秀才者有之,此为丁氏有功名之始,家声稍振,门户稍昌。
丁珩谢世后,葬于德靖山南坡之丁家林。日照县志传载:
丁珩不以子贵受封而自倨,自谦一如寒素时……不面誉人长,不背毁人之短,古君子也。
日照丁氏从老四支长房四世的丁允元始,进入家族显扬发展期。
丁允元(1602-1671年),字长仁,号右海,老四支长房,四世。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在留京任户部给事中时,“彼此照有大徭役,岁破中人之产数十家;富者贫,贫者窜,邑几不支矣”。丁允元痛恨山东日照这种“签一而扳十”的沉重劳役骚扰百姓,上《特申瘠邑之苦疏》给朝廷,请行“条鞭法”,禁签报民差,以减百姓负担。
丁允元后因弹劾都御史袁鲸逆党遗孽,被以“不畏强御,上劾权相”而外调苏州府知府。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何况人间天堂苏州!但因他为官过于清廉,以至在任苏州知府时被苏民称之为“赔钱太守”。
在任庐州兵备道副使时,丁允元奉旨丈量土地,力排虚报陋例,据实呈报,不虚报邀功。同时,大胆纠正二千多人的所谓邪教冤案,保全了他们的性命,但却受到抚军诬谄,就地免职。后真相大白,朝廷补他为陕西榆林道台。此时,丁允元已看破宦海浮沉,以母亲年迈为由,未就任而回故里。对此,《日照县志》、《苏州府志》及《山东通志》等皆有其传。
丁允元在苏州府任上所书碑文,现仍存苏州虎丘灵岩寺。
老四支长房丁允元有子十二,长泰、二春、三时、四易、五昱、六、八早夭、七晨、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因二春无嗣,六、八早夭,实际上老四支长房的后代是丁氏九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5 09:44, Processed in 0.03881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