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沈东溪沈氏第九十世传人

2013-6-20 08: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059|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沈东溪  沈氏第九十世传人 (2010-11-15 01:27:27)

标签: 乌镇沈亦昌冶坊


沈东溪(1522—1566)名铧。世营冶铸业。明嘉靖年间,携七房儿媳,自吴兴县竹墩村,迁居桐乡市柞溪镇(今乌镇郊炉头)。于镇两端辟地十亩,设工场,开炉冶铸锅镬,行销远近。其后,留六房儿媳及叔侄辈于柞溪,自率家人移居县城,开炉营业。
  东溪信佛,嗜酒,爱弈棋,与县城凤鸣寺方丈交往甚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扰沿海,东溪将柞溪工场移入城内,借凤鸣寺外地临时经营,为寺院熔铸钟鼎烛台。三十五年,倭寇占嘉兴,攻皂林,围桐乡县 城四十余日,守将无法退敌。某日,东溪与方丈对奕于僧舍,扬言:“欲退贼,何必张惶。”其时巡抚阮鹗亦在围城中,闻言奇之,即备礼往访,请教退敌方略。东溪说:“目下兵尽矢穷,人无寸铁,惟有集城中锅釜铁器。熔汁泼洒。”巡抚依计聚铁,募工熔汁,又于城上垒大木,以巨索绑结,待敌攻城,冶工以铁汁杂火药, 凌空泼洒,毙敌无数。倭寇大惊溃退,桐乡城得以保存。寇平后,巡抚手书“退寇全城”四宇,制匾悬于其庐。又授百户,不就。
  卒后隆庆间(1567--1572)从祀皂林宗礼祠,后祀县城忠义祠。百姓感其德,尊为飞火将军。其子孙继承冶铸业,开设沈亦昌冶坊于柞溪(后迁乌镇),绵联四百余年。柞溪多炉,俗称炉头,地名沿用至今。

--------------------------------------------------------------------------------------------------


                      孤鸿远影沙家浜

严讷官至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于嘉靖44年告归家居,养父侍母,诗书著文,遨游垂钓。在缪浜村还有一处地名叫“钓鲜闸”,就是据此而得名。从遗址凭吊回来,在镇中心街中心桥旁的日杂店里一位热心朋友的引领下,我在拍日伪时期被征作医院的老房子时,凑巧还听到了一则严讷幼时敏而聪慧的趣闻。据说严讷幼时在莘泾姑丈沈东溪家就读,夏天顽劣,衣挂枝头,玩水于河浜。被姑丈怒而诘之,出偶句“高树为衣架”考之,“长河当浴盆”,严讷对答如流。姑丈知其抱负而俯手归去。说这话,让人感觉总是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能从黄毛幼童身上看出日后的前途,我不敢訾议。“仕宦而至将相”,从一个小地方能走出一位大人物,终究是一方荣耀,说这样的故事时当然得带点骄傲的神色,尽管可能祖上八辈子也搭不着界。但“此人情之所荣,今昔之所同也”,欧阳修老辣,能为几百年后的事情做诠释。
--------------------------------------------------------------------------------------------------



                    炉头镇

 炉头镇位于桐乡市东北部,东南距梧桐镇5.7公里。(海)盐湖(州)公路贯穿镇境,至乌镇也有公路相通。金牛塘自北而南,流经该镇。京杭大运河则与金牛塘垂直相交。旧时镇区沿金牛塘两岸条形分布。镇境南部皂林村,临京杭大运河,为古代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宋时有寨,元、明时皆置驿馆。明代时“居民蕃庶,商贾云集,舟楫往来泊于此”,因被称为“桐邑雄镇”。后遭倭寇之乱,从此镇市为墟。昔时此地遍长柞树,故得地名柞溪。明代时有沈氏自吴兴(今湖州市郊区)迁来,开设冶坊。后产业渐大,除在近地设店销售外,还在外地各大商埠营销。其时镇之两端,炉火熊熊,昼夜不绝,地名亦因之渐称炉头。现域清代时分属清风乡和永新乡。民国21年(1932),为皂林、杨园乡。民国35年(1946),皂林乡之大部并入杨园乡,另一部分划入永新乡。解放初分属杨园、石湾、永新等乡。1950年,分属翔厚、民建、新民等乡。1956年,为民建、新厚等乡。1958年,属炉头公社。1961年,划出翔厚、安兴、民兴3个公社后现域仍称炉头公社。 1964年,翔厚复并入炉头(其时民丰大队,即今对丰桥、余墩两村划归安兴)。1983年,为炉头乡。1985年,撤乡设镇。1984年10月,炉头至桐乡段 公路通车。1992年1月,开通程控电话400门。1993年1月,炉头至翔厚简易公路建成,该公路长5000米、宽6米。1994年6月,炉头至南王简易公路建成,该公路长5000米、宽5.5米。1996年10月,炉头镇被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省人事厅评为浙江省八五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12 月,全镇开通有线电视。1997年4月,长900米,宽37米,主车道宽15米,总投资150余万元的镇区主要街道秀溪路建成;9月,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炉头镇“浙江省体育先进乡镇”称号.                                                       

炉头镇的历史以及历史名人                                                                       桐乡市炉头镇,现称龙翔街道。 历史上炉头一地遍长柞树,故曾得地名柞濮。明朝时有沈氏自吴兴迁此开设冶坊,后产业渐大,其时镇之西端,炉头熊熊,昼夜不绝,地名也因之渐称炉头。1983年为炉头乡,1985年改乡为镇,2001年改炉头镇为龙翔街道。全镇总面积40.15平方公里,辖10村1居,27046人。炉头镇是传统的粮食、蚕桑、杭白菊、榨菜生产基地,近年来,还发展了董家茭白、晒红烟等特色农产品。名人文化和运河文化赋予了炉头镇丰富的文化底蕴,运河之畔、金牛塘两岸,历史上曾有双桥帆影、钱店野渡、九里松涛等八景和杨园隐居、柞溪夜泊、沈园等九个名胜古迹。隆庆间(1567--1572)从祀皂林宗礼祠,后祀县城忠义祠。百姓感其德,尊为飞火将军。其子孙继承冶铸业,开设沈亦昌冶坊于柞溪(后迁乌镇),绵联四百余年。柞溪多炉,俗称炉头,地名沿用至今。

--------------------------------------------------------------------------------------------------


                       从柞溪到炉头

从柞溪到炉头

#p#分页标题#e#

炉头旧称柞溪,古时的命名,传递给我们两个信息,其一,此地曾经广栽柞树,就像现在农民出于经济的考虑,广植杭白菊一样,那个时候,柞树多到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其二,靠了一条小河(金牛塘),便捷的交通,才草草成市。

古代的柞溪,从地名上揣摩,完全是一个散发着淳朴乡野气息的小集镇。

现在,让炉头得名的柞树,已经很少见到,如我等自小在炉头乡村长大的大多数人,见了,恐怕都不认得。然而,柞树掩映的那一条溪流,仍在,而且,愈发的阔大了。这就是贯穿炉头全镇的金牛塘,北可直达乌镇。从京杭运河折北九十度,逶迤而北的大铁皮船,隔两三分钟,就会突突突地过去一只,有时还是长长的拖驳,像一条巨大的蜈蚣,游动在浑浊的金牛塘里,很是壮观。

炉头夹一溪而成镇,位置在桐乡县城梧桐镇西北十三里处,距乌镇十四里。明初以来,全靠了眼前的这一条金牛塘,渐成为一个以冶铸业为主的专业市镇,主要生产龙凤烫斗、铁釜等,前者是著名的沈亦昌冶坊的招牌产品,行销大江南北。明清以来冶坊业的繁盛,炉头因此有“浙西冶业唯此一处”(卢学溥《乌青镇志》卷二十一)的美名。

由柞溪而炉头,少不得述及明代湖州人沈济,“考炉镇冶坊,始于明嘉靖间。有沈济字绣川者,自湖州迁居炉镇,创始开设沈亦昌冶坊。”

这个沈济,我所阅资料有限,不大清楚其生平事略。但沈氏一族,多轻财好义之人。沈家原本家道中厚,有一年,农民歉收,“代偿六里粮”,就这样,做好事做到连自己的家当都赔了进去,沈家由此家道中落。然而,沈氏血脉中的侠义性格,始终流淌在他的后代身上。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寇以乍浦为据点,攻掠嘉湖各地,二十二日,倭寇围桐乡,时桐乡筑城未久,巡抚阮鹗亲自在桐督战,倭寇以驾着车轮的云梯攻城,情势十分危急。炉镇冶坊主沈东溪(名铧)献计,诱敌至一个城门口,沈东溪带领众铁匠用熔化的铁水杂拌以火药,凌空泼洒到倭寇身上,倭寇没有防备,死伤无数,大惊溃退,桐乡城才得以解围。因为冶坊主沈铧的功劳,寇平,巡抚阮鹗授予“退寇全城”匾额,又授百户,不就。故事代代相传,那张焕发着沈氏一脉无限荣光的匾额,据说一直挂在炉镇的沈家祠堂里,近四百年过去了,1937年10月,日军飞机空袭炉头、翔厚,11月,攻占桐乡,日军一部占据炉头时发现了此匾,恼怒之下,纵火焚烧炉镇,炉头顿成一 片瓦砾。抗战后,炉镇的冶坊业已是一蹶不振,渐渐移至乌青镇去了。

明清以降一直到抗战前,像炉头一样专业的冶铸业,江浙沪一带确实不多,也可以这样说:浙西唯此一家。有人考证,当时的冶铁作坊,设在镇南与镇北两头,于是,镇之两端,炉火熊熊,昼夜不绝,柞溪由原来的多柞树,变成了多铁炉子,地名也就由“柞溪”俗称为“炉头”了。


---------------------------------------------------------------------------------------------


                         桐乡保卫战


                                              抗击倭寇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寇头目徐海等人引寇攻乍浦,水陆并进,遍掠嘉湖各地。倭寇数千人从嘉兴逼近崇福。此时驻崇兵卒仅两千人,刚升任总督的 胡宗宪率兵三千驻屯塘栖,指派巡抚阮鄂赴援崇福,途中正好遇到赴福建的宗礼将军(又名宗扬)及所率八百河朔兵(有说九百)。阮鄂与宗礼早就相熟,于是请宗 礼协同抗倭。宗礼令副将霍贯道率兵留驻塘栖,而自己亲自率五十壮士飞骑救崇德。

    河朔兵(古代黄河以北地区统称河朔)骁勇善战,一战崇福、二战石门,斩倭寇一百几十名,三战于皂林三里桥(一作绣溪桥),也格杀无数倭寇,三战三捷。倭寇 头目登皂林龙翔寺,望见宗礼孤军穷追,后无续兵,便回兵反扑。宗礼所部仅持一日干粮,因连续奋战,途中未及举炊,空腹与寇血战,终于力竭无援,宗礼及五十 壮士都壮烈殉国。

    宗礼,河朔人。殉国后敕建褒忠祠于绣溪河畔。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题名"宗扬庙"。现地名尚存。

    当时,桐乡县城筑成才一个月,阮鄂只有退守桐乡城。倭寇乘势将城团团围住。知县金燕等率军民,冒矢石,昼夜抵御。倭寇设船楼(用小船复置于大船之上)攻水城门;用撞木方式试图撞开四城门;又用云梯强行登城,都被守城军民一一击退。知县又招募敢死壮士,夜袭敌营,斩杀甚多。但是倭寇久围不走,而县城又是新筑,雉堞也不坚固,几乎被攻陷。后来用了冶坊沈东溪献的计策,把铁汁熔化后,浇泼在蚁集于城脚的敌人,守军再配合攻杀,倭寇才惊慌之下后退。

    总督胡宗宪后来用反间计,劝徐海归降。徐有降意,才开始释桐乡之围。桐乡城被围四十日,全因为前有宗礼血战,后有军民死守,桐城保卫战才得以取胜,城内居民免除一场洗劫。

    五月,徐海撤桐乡围,后与徐东、麻叶等万余人移屯乍浦城南。明军先后开展了乍浦攻城战、沈庄歼灭战,徐海投海自杀,活捉陈东、麻叶、辛五郎,并斩杀于嘉兴北教场,浙西寇患始平。

--------------------------------------------------------------------------------------------------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沈万三  沈氏第七十九世传人

后一篇:四世同堂 - 沈焕 沈恩培 沈永锡 沈德鸿(茅盾)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让12星男心花怒放的情话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沈万三  沈氏第七十九世传人

    后一篇 >四世同堂 - 沈焕 沈恩培 沈永锡 沈德鸿(茅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0 03:30, Processed in 0.04468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