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陈氏族谱(四)

2013-6-20 08: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84|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陈氏族谱(四) (2010-02-20 18:00:06)

标签: 义门陈氏 老谱 庐山龙潭 永兴 杂谈 分类: 陈氏族谱

七、总述
溯我义门陈氏,本属皇王家世,泱泱巨族,孝义传家,诗书继世,历史悠久,贤才辈出。远启帝舜为血缘之祖先,递而下之受封于宛邱之始祖胡满公。世代繁衍,源远流长,满公后裔,枝繁叶盛,愈衍愈繁,人丁兴旺,几遍及海内外之天涯海角。其中为国立功,为民立极,或以德着,或以名闻者,真可谓比比皆是。溯我江洲义门陈氏之始祖旺公,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迁居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行政村)后,耕读传家,孝义教子,老幼和睦相处,百犬共食,人口、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家族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团结最紧,合灶最长的唯一家庭,真可谓“九重天上书声重,千古人间义字香”,“义昭江洲誉满人间称第一,门庄孝悌名扬天下盖无双”。宋真宗时期,曾创“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昌盛景象。宋仁宗景佑六年(公元1034年)延赏公偕兄弟延矩(知成)公及子侄七人,迁筠洲(今高安)陈家湖定居。宋仁宗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诏分庄。首分108庄,后又次分183庄,奉旨市卖(分居)43庄,合计334庄。至宋嘉佑八年曾聚众3922人,时值义门末任家长仄公主受奖政,奉旨迁居各地。
陈氏先祖,世代忠厚,爱国爱家,望我辈后裔继续发扬吾祖耕读传家,孝义教子的优良家风。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严谨治家,克勤克俭;艰苦创业,任劳任怨;奉公守法,学善除恶;发愤图强,共振家声。
至于吾辈源流,据老谱(陈思睿著,陈思睿又名陈敏睿)记载,自远祖陈柄至今有考,之前却无从考证(“百代前代之宗渺不可考”)只记载了“陈门起籍山西省蒲州府倚氏县”。但又据后人考察:1、舜的父亲瞽叟与继母多次迫害舜,舜只好携妇将雏来到了妫水之旁,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南一带。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 2、《中华姓氏通书-陈姓》一书《义门分庄》中只有“陈相分得山西太原福缘庄”一说,而没有分到山西蒲州府的说法,因此此种说法只能是从陈柄祖那里而言说的,至于更早的起籍,陈思睿老祖也没有搞清楚(“百代前代之宗渺不可考”),或指舜最早在山西省生活。因为那时战争频繁,老人们无暇细说,也可以理解。据陈氏族谱《述谱总则》记载,吾辈属于陈思洪祖之后裔,分庄在湖北省阳新县,当时叫永兴果石庄。个中详情将在下文叙述。



八、述谱总则
颛顼嫡裔有虞舜,陈为舜帝后代根。
胡公又至武王后,嫡传二周封国陈。
赐国妫姓从此起,颖川郡籍豫州城。
转汉开基功显著,封侯受禄是陈平。
平祖四十裔伯宣,迁居江西九江城。
隐庐注史不居士,修身齐家起义门。
由唐至宋十五代,三千九百共一心。
百犬同槽不相狎,义门家风是所钦。
裴监奏书免徭役,济济一堂何其亲。
宋帝仁宗命分庄,三百七十分庄份。
置居山东与山西,两湖二广及浙闽。
云南四川和贵州,各地都有义门陈。
思洪思澄到阳新,永兴果石是庄份。
宣祖卅代在内江,高良村内石子岭。
十大牌坊义门宅,世代传流到而今。
洪祖下传十二代,相宦二祖八弟昆。
瑛嫫玫珩相祖后,昭珂贵略宦祖生。
人人记得八个字,八大房份分得清。
宪玫后裔万贤祖,安居赤水在良村。
遵义高坪陈柄祖,是属宪珩后代根。
昭祖后裔振刚祖,入川落业黄华村。
宪珂之孙入黔地,金沙安乐把家兴。
贵略二祖未查定,原籍迁居不详明。
长次瑛嫫两房份,迁居落业绿后因。
瑛下三子三房份,克润明新及维新。
嫫之下代生一子,隆庆年间陈以勤。
以勤曾孙应理举,百家寨内立支门。
理举居川两河口,同府领照把家兴。
应举肖子柱枝栋,分居川湖两省存。
枝栋与考回原籍,接母同居娱晚景。
时遇贼横蜂作乱,三人一去无信音。
举祖下传第四代,洪刚洪爵迁安顺。
克润之子大蒿祖,迁居绥阳桐子境。
明新之子四大房,振林潮爵四弟昆。
维新之子大远祖,肖子万里马桑坪。
明朝播州起叛乱,应龙扬贼扰人民。
奉旨领兵前讨伐,时在万历廿八春。
李将华龙总领士,八路进军海龙屯。
柄祖之孙陈琏祖,有子上进任将军。
随军参加平反叛,英勇献身为人民。
八个孩子因无主,各自迁徙保安身。
毖祖成家到仁怀,所蕴守祖留遵义。
所滔迁居到绥阳,勤劳致富过一生。
琏祖王氏生三子,还有上选和上达。
上达后裔分两处,安顺关岭和遵义。
上选等人因时远,迁到何处不知情。
林潮爵祖同队伍,綦江娄山同战争。
海龙屯上扬降后,贼平置县及安民。
陈爵阵亡花秋坝,林潮二祖随王军。
潮祖后裔余家坝,振祖原籍内江村。
潮祖曾孙君玺祖,访宗落业黎民镇。
玺祖下迁大菜园,四川卢州是陈珍。
潮祖下传第五代,如柱祖即迁黄平。
段家山上子和祖,如板迁居南龙镇。
林祖追剿至仁怀,象鼻子上即安身。
下传四代陈乾祖,迁居落业海椒坪。
又至五代尔蛟祖,遵义土选塘安身。
尔刚尔学居原籍,茨竹沟居陈尔缙。
尔蛟随军迁出外,率军讨贼灭雷廷。
迁居鱼湾尔邮祖,火星山上陈尔政。
乾祖下传天贵祖,充军云南小西门。
有迁遵义贵阳市,金沙赤水又宜滨。
吾族天下数不尽,简称遍地义门陈。
一本分成千白卷,五福发成千万名。
谱成略把祖籍录,留与子孙座右铭。
从《述谱总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知道著总则的人到底是谁,但可以肯定是与我们有直接关系的吾族前人,因为总则概括较广,较全。回想老谱(陈思睿著,陈思睿又名陈敏睿)记载:“百代前代之宗渺不可考”。“柄祖山西官蜀东,名垂竹帛禄千钟。后居仁邑居何地,致恨丘墟马腊封。维幸迁遵有琏祖,陈家坝内表雄风。代传元敏势难聚,异地异名莫究踪。预定四方名字例,后人敦本易寻踪。”再看总则中说:“遵义高坪陈柄祖,是属宪珩后代根”。“洪祖下传十二代,相宦二祖八弟昆。瑛嫫玫珩相祖后,昭珂贵略宦祖生。人人记得八个字,八大房份分得清”。为此,我们可以判断我们是思洪祖之后,再看“思洪思澄到阳新,永兴果石是庄份”,说明我们的祖籍湖北(与老谱记载上进祖是“湖广广威将军”在地址上吻合),而非“山西省蒲州府倚氏县”。至于陈思睿老祖所说的“陈门起籍山西省蒲州府倚氏县”,据考证是陈柄祖曾经在四川做官(“柄祖山西官蜀东”),后又随琏祖迁入遵义(“维幸迁遵有琏祖,陈家坝内表雄风”)和舜帝早先于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之说的缘故。
又据老谱记载,自明万历二十八年平定杨应龙反叛,陈上进祖在马桑窝战死以后,包括陈上达、陈上选以及上进祖的几个儿子就因战乱各奔东西,除了贵州安顺、遵义板桥、陈家坝、绥阳、仁怀等地的宗亲有联系以外,其余的至今无从知晓。陈琏祖因年老不能远走,陈上达祖便与琏祖一起留在了陈家坝,琏祖死后,上达祖便守祖了,陈家坝的一支就是由此而来。

#p#分页标题#e#

九、思洪公居地释疑
我祖思洪公与从兄思澄公于宋嘉佑八年三月代祖父宗俞、宗臣分受永兴果石庄,是为伯宣公十五世孙,属仲之后裔。过去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思洪公居地为江西的垄统之说。此说有些道理,因公居地离江西的瑞昌县肇陈只有几华里,与江西的武宁也是毗邻,并且思洪公长子宣四子宥就在瑞昌落业后来成了我庄在瑞昌的旺族。因此此说勉强说得过去。第二种说法是过去多次修谱辨疑的焦点,即是说:思澄公就是思成公。义门分庄表上有思成分受江西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一名永兴庄、一名果流庄),从字面一看我祖思洪公与从兄是分受江西兴国了!再加上思澄公敕封为思成郎,大家就更相信了!岂不知江西兴国的思成公糸伉公支裔为伯宣公十三世孙,名昊字敬宗,配刘氏,生子二:守柏、永和。而思澄公是伯宣公十五世孙为仲公支裔,字国荣(一说国琛),娶周氏,生子二:菊逸、菊迪。可见人名辈份都不同!从地名上看分庄时阳新县为兴国军治下的永兴县,过去阳新县与江西的兴国县有许多地名相同:民国时阳新县叫兴国州、兴国县,阳新县城叫富川,我叫永兴州、永兴县他有永兴庄、我有果石庄他有果流庄,名字太相似了!但毕竟不是一回事。思澄公分受永兴果石庄可查湖北省阳新县志,分庄时为兴国军永兴县,公元978年兴国军隶属江南西道,治所:永兴、通山、大冶。公元1103年改隶属江西路。当时的果石庄又叫果石街,南宋时叫果石乡,明初叫夏庄畈,夏庄畈内有个杨港镇,抗日时改名洋港街,过去的果石庄就在现在的阳新县洋港镇洋港村的上保周围。此有史有志可考,有实地可察的。再说我思洪公支裔得益于公之十四世孙任远公迂元末贼寇横行遂将谱藏虎门石室,得已保存,如今脉络分明、世系清楚。只要将我果石庄宗谱与江西兴国县的果流松江庄思成公宗谱一比对就明白了!还有我思澄、思洪二公殁葬街林咀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洋港镇政府建设迁葬上保祖祠后侧新坟林,有碑志也是确凿可辨!所以说我们思澄、思洪公分受的永兴果石庄就在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洋港村的上保是无容置疑的!对于我们这一支的宗亲来说明白这一点又是极其重要的!

十、义门陈起源
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4月遵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十一、义门陈历史简介
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多达7000余万,其中义门派系繁衍的人口,约有数千万之众。
  陈姓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大起大落,它先后建立了陈国、田齐国、南陈朝等朝代,久经磨炼。公元589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各奔东西。开元十九年(731),后主陈叔宝的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五世孙陈旺,随兄陈兼同来江州,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就地置田庄于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一连四代单传,世为耕农。至陈青始生六子,曰伉、侍、仲、俛、伟、伸,继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
  约在唐会昌年间(841-846),长房陈兼的六世孙陈伯宣由闽来庐,初居庐山龙潭窝,二居庐山太平宫,三迁居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也(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因明朝于此建“义门遗址”牌坊,故称牌楼村)。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年)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详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三),为避兵乱,陈伯宣再次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的后人“合族同处”。时陈伉为自然家长,几年后,伯宣子陈崇接任陈伉为义门第三任家长,即众谱所说的“青,显祖也;伉,二世长;崇,三世长……”自陈崇始,义门历任家长都是经民主推选的。由于陈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并“辞著作郎不受”,饶有名气,而陈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举人”,他父子在社会上是有一定的影响。在唐代有个规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获旌表。”此时义门人从陈旺建庄算起,到家庭最小辈成员,已有八代未分家,加之陈伯宣一支并入,人口百余。在伯宣父子的努力下,官府申报,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首次旌表。
  大顺初(890年)义门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岁,是年陈崇遵照父亲的贻训,立家法33条,以图家族长治久安。家法的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这句是说其内部管理用人的标准是“唯贤唯能”,对于极少数不守规矩的人,运用家法的手段去惩治、教育,以期改正。这部家法的民主成份含量很高,它不是一般空洞的说教,而是以“财产共有,共同生活”的民生为前提,以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的人伦为基础,以期达到“人无间言而守义法”,齐心协力共建家族繁荣的目的。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义门聚居人口300余,义风愈加昌著,南唐主李昪再次诏立“义门”,其仪式十分隆重。官差在门前竖立两条乌头石柱(乌头,即刻有太阳的图案),高二丈余,左镌“门”,右镌“义”,“义门”即立,以示彰扬,为一国之表率。到了南唐保大后十年间(947-957),义门老幼700余口,十世同居,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击鼓传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别为一席,生活和睦,其乐融融。“百婴待哺”、“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即是这一时期的生活写照。此时义门养犬百余,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异类尚能调教如此,何况人乎!故“乡邻化德,狱讼稀少。”乡人和谐相处。当时的官府把义门陈家作为“忠孝敦睦”文化的一块活样板。1996年,“百犬同槽”作为中华文化奇观,载入世界文化吉尼斯记录。
宋开宝二年(969),义门人口增至千余,为了解决子弟读书问题,在家族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曾先后创办了“书屋”和“书堂”两级学校。这早在《家法三十三条》的第七、八条款中作了明文规定:“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深造,为应举出仕培养人才。东佳书堂置学田二十顷,作办学专用经费,每年“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堂庑(wu)数十间,聚书数千卷”,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向外姓招生,资助他们在东佳书堂完成学业。“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湘山野录》、《五代史》是这样记载的。详见唐徐锴《陈氏书堂记》。
  南唐后期,义门家长是陈崇的孙子陈昉,官至南唐试奉礼郎,为义门第六任家长,主家政35年,家业旺盛。南唐时期,义门子弟在朝野任职的最多,如谱志所载:“郎署之在朝者琛、逊而下一十八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八朝官),当要路而居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珪、俦而下二十九人”。所以义门人非常效忠于南唐。如开宝七年(974年),宋伐南唐兵围江州曹翰,义门子弟奋力守城,“及城破,军民杀伤殆尽”,而义门子弟一无所伤,皆义之所感也(因宋兵不杀义门人)。待宋朝乾坤一定,为推行仁孝治天下,继续树立“义门”这块活样板,这就是义门忠孝仁义文化为各个朝代所用的价值所在。
  宋咸平三年(1000年),义门人口增至1478人。义门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与扶助,入宋以后,为弘扬孝义,风化乡邦,宋朝几代帝王相继“免徭役”、赐御书、贷粟、敕封官秩,并多次御笔题赠,褒崇义门。这时的义门先后出有“八文龙,九才子”、陈执中、执淳、执古三人同榜进士第,义门再次显荣。“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德安义丰山下有义门接官厅,柱联写着:“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这虽是艺文,免不了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义门陈当年的荣耀。据各地义门宗谱记载,“庆历四年,东佳书堂学子应举者四百零三,登科四十有五”(当然,这其中应含有外姓学生)。所以,后来文彦博吟诗赞义门陈时,非常敏感地写道:“御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
  到了天圣五年(1027年),义门人口2700余,将近翻了一番。由于义门地狭人多,义门人在各地购田设置的分庄,是按其大小分派房族去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划拨的。各庄“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待考课,并出库司检点。”但规定父子不能同庄,“远嫌疑也”。“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正是反映这一时期义门的生产规模及竞学向上的风气。“耕读传家”是义门的优良传统。
义门人本是同源异流,合族义聚,多元一体。其中主要人口是陈旺这一支系,所以天圣元年,仁宗皇帝追赠义门先祖五世公爵,“锡之祠以祭祀,咸化同堂之义。”
  义门陈家是一个集家国于一体的典型氏族公社,具有国家性质的多种功能,其人权、财权高度集中;生活物质统一划拨,平均分配。这种大锅饭的体制有他的优越性,也有他的局限性。
  优越性的一面是全体成员能够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家族能够集中财力搞建设,人多力量大。因此,到了嘉祐年间(1056-1063),经过300多年的艰苦创业,在以“义门堂”为中心的方圆二十多里内建有街坊、铺行、御书楼、德星楼、百柱塘水榭、旌表台、廨(xie)宇、接官厅、都蚕院、寿安堂、永清寺、秋千院、嬉戏亭、碑亭、刑杖厅、百犬牢、五祖祠、东皋书屋、东佳书院等建筑群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亭台楼阁,耸延四方;廨宇庭院,形态古朴”的景观。这在其它人家是无法办得到的。不利的一面主要是家族统得过死,容易产生消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无怪乎后来一些“不肖”子孙擅自典卖田产,不告家长。当历史进入淳化年间(990-994),义门陈家连吃饭都成问题,遇上风调雨顺的年份,尚能维持温饱;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庄稼歉收,“举宗啜粥,杂以藻菜”以度岁月,“每岁春首却于乡闾剩余人家借贷四千斛方得接食秋成,倍费二千斛息利。”以此长往,何以生活?后来官府只好每岁春首接济义门,借给官粟二千石,“俟冬收之日,一斗只纳一斗”,不要租息,遇到荒年欠还。
  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人口增至3900余,同年七月,在文彦博、包拯等重臣的力谏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劝其分家。从当年的七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始议定分家事宜:按宋太宗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这十二字意为:希望你们守住祖宗的产业,继承义门风范),以十五代人为分庄主,按派行取名,分析大小291庄,依派拈阄,迁往各地。所分田庄:江南110庄,楚地接壤91庄,两直、川、浙、广、闽等地因官置产90庄;其中将德化、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27份,德安、建昌的财产分为20份。分析后的陈氏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县,从现在的省份看,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等省份。
  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因思念祖居地,或许是以“义门”为荣,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故有“天下陈姓出义门”之说(这一说是带有区域性的,如福建、台湾“陈林半天下”即同一意思)。怪哉,而今时距千年,天各一方,他们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居地,仍然念念不忘自己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子孙。这种念祖之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无疑是一笔蕴含着无比深厚的敬祖爱国的宝贵遗产。
今天,义门陈虽然已经远离我们千年,但它所创下的灿烂的文化却留给了我们。我们从中至少可以归纳六个方面:
  1、创建了3900余口、一十五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迹——天下第一家;
  2、树立了忠孝敦睦文化的光辉典范;
  3、制定了我国民间第一部完整的家法;
  4、创造氏族公社生活早于西欧乌托邦600多年;
  5、创办两级学校,对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外推行资助金,创下我国民办教育之最。
  6、“百犬同槽”列为世界文化奇观。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陈氏族谱(三)

后一篇:陈氏族谱(五)

#p#分页标题#e#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让12星男心花怒放的情话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陈氏族谱(三)

    后一篇 >陈氏族谱(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4 05:38, Processed in 0.02421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