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蔡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西古建筑风格(5)

2013-6-25 20:0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297| 评论数: 1165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广西古建筑风格(5) (2011-04-06 18:58:56)

标签: 杂谈

原文地址:广西古建筑风格(5)作者:华夏第一号

无声述说见证历史 ——北海西式建筑群这一座座西式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它记录了旧中国南方商埠城市,从街市到开埠的演变过程,也见证着北海老城,从传统转向中西合璧的特殊一页。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北海成为指定的对外通商口岸。曾经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平静了数百年之后,成为承受帝国主义掠夺的通商口岸。《烟台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至沓来,英国、德国、奥匈帝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比利时等八个国家在北海设立了领事馆、教堂、医院、海关、洋行、女修院、育婴堂、学校等一系列机构,建起了16座西洋建筑。这批西洋建筑旧址,成为我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珍贵的实物史料。北海西式建筑大多聚集在北海市北部湾中路北海旧城区,以法国领事馆旧址为中心,约l.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其用途大体可分为领事馆及办公建筑、教会建筑、医院及学校建筑、商贸建筑等四大类。这些西式建筑绝大多数为1~3层的外廊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每层周围都有回廊或半回廊。回廊步外墙拱券外沿和券柱顶端均有雕饰线脚,线脚富于变化,墙体结构层次清楚,具有立体感和较强的艺术效果。建筑物内部为了隔潮,避免潮气对人的影响,在一楼居住层下都做有通风透气、有一定高度、起隔潮作用的地垅。地垅多用青砖砌筑,地面面层用木板。台基、阶梯、墙角等均用打磨光滑的长方体花岗岩块砌成,墙体则用水泥和火候很高的火砖。屋面一般为四面坡或两面坡的瓦顶,用火候较高的红色厚板瓦盖护,也有些为水泥平顶的。瓦檐口均有用铁片卷成的引水槽直通下水道。门、窗都有额盖板,它的下部前缘均刻有道深深的凹槽,使雨水就此下滴,避免雨水沿着墙体下流或渗入墙内。门窗制作选料上乘、工艺讲究,大多使用百页门窗,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室内的光线和气温。领事馆建筑设施都较豪华,室内铺花瓷砖,设取暖用的壁炉。源于欧洲的生活方式,与券廊式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有十分明显的矛盾。一方面,可以看出欧洲的西洋式建筑虽然因为殖民地气候特点而作了相当程度的适应性调整,但在细节上仍然固守了并不适应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则是殖民者有意展示这种欧洲的生活方式,以表征其文化的“优越性”,反映殖民者的奢华。北海的近代教堂建筑属哥特式建筑,但最晚建成的北海天主堂,屋顶却是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结构,而门、窗的上部均用拱券砌成,反映了中西建筑艺术互相渗透的现象。北海西式建筑基本上是成群配套出现的。l885年建成的英国领事馆,有办公楼、宿舍、接待室、厨房、礼拜堂、厕所等。这栋建筑同近代早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相比,无论平面布局还是券廊造型均有较大不同。英国领事馆在建筑的平面构成方面,表现为三个单元的组合,但组织方式不同于早期简单的并列形式,而出现较复杂的变化。外廊形式也有所不同,虽然为常见的曲尺形,但廊的尽头端封闭,并有强化入口和转角的意图。建筑的四个立面由于平面构成的灵活性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入口的双柱和外廊转角的组合柱也不同于早期的连续柱券形式;檐口出现了正规的组合线脚;券顶有券石;女儿墙则以雉堞的形式表现。西方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医院、领事馆等引入北海,北海的建筑发展即开始了新的一页,为北海人带来了新的建筑视觉冲击和居住理念,改变了北海市传统的中国式街圩建筑的单一结构,使北海的城市建筑呈现多样化。雕梁画栋凝尘埃庭院深深散书香 ——南宁古宅大院邕江边上的这座黄家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是南宁市区古民居中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古宅坐西北向东南,全部青砖青瓦。占地约3300平方米,有4排9进3廊大小共108间房。大院内布有神厅、花厅、道厅、厨房等。花厅是主人宴客会友的场所,是大院最为豪华和宽大的地方。神厅即祠堂,是家族举办重大活动和祭奠仪式的场所。中间有一条宽约2米的石板路,两边的房间数量、番进、布局、面积大小一样,且相互对称,反映家族中平等的人际关系。房屋的屋檐和墙壁上,刻有许多龙凤花鸟等雕像,虽多已风化,但还能看出这座大院当年的高雅与富丽。正门圆拱造型,建筑风格是近代南方骑楼的风格。房子高矮不一,是黄家几代人前仆后继,陆续修缮的结果。体现了沿袭几千年的“大一统,小家庭”的传统儒家思想。与此相比距南宁70公里的宾阳蔡氏古宅,则要显得钟灵毓秀得多。蔡氏古宅位于宾阳县古辣镇蔡村的中心,已有500年的历史,由蔡氏书香古宅群、蔡氏书院、小金洋楼及其附属景点四部分组成。三处建筑群均为三进式青砖瓦房,占地约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80间。主体建筑均分为正厅、二厅、三厅。正厅最高,二三厅依次略低,体现正殿至高无上的地位。各厅之间有首廊连接,中间有天井,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以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厢房外围后方两角还建有一座高耸的碉楼,碉楼四面均设有望风口和枪眼,守护者在此可观望村内外的动静,用以守卫和防火。院内地面用大青石或青砖铺就,设有根据尊卑长幼的不同和用来迎送客人的主道和非主道。厅堂前后左右设有一围二围甚至三围的厢房,厢房之间都有长廊相隔和拱门相通,廊道由大青石条、石板和青砖铺砌,修建有完整的密封排水系统,长廊笔直狭长,清静幽深,形成迂回环抱之势。宅门上绘有山水花鸟的壁画和写有金文小篆的书法楹联,屋顶鸟兽形檐角高翘,屋内雕梁画栋,厅门用楠木浮雕制成,外窗用青砖饰砌“福”、“禄”、“寿”等字,整幢建筑别有风韵和情趣,体现出了蔡家作为官宦世家的庄严气派与书香门第的诗风书韵。蔡氏书院是蔡氏子弟接受极其严格的私塾教育的地方。这块“太学第”的牌匾,印证了蔡氏古宅缭绕不绝的书香。自清雍正、乾隆年间的蔡天泽成为蔡氏家族的第一个太学生后,蔡家取得功名者为数不少,其中考上国子监的就有8人,书院先后培育了200多名儒生。蔡氏古宅中的小金洋楼是当时宾阳第一楼,此楼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方正结构,又大量运用圆拱建筑艺术,体现了鲜明的西洋古典建筑风格。圆拱的窗户镶嵌的彩色玻璃呈放射状,像太阳光芒四射。墙体的水磨石米和西洋进口的彩色地砖尽显豪华与气派。  与之相比,南宁良庆区大塘镇那梨村的古民宅,则充分体现了壮族传统建筑特色。那梨村数十间建于晚清时期的壮族传统古民宅中,最特别的是它们的“柱”。这里前廊圆柱是用半圆型青砖砌成,圆柱缝缝相扣,浑圆无棱,粗壮憨实,是壮族传统民宅一个特点。壮族古民宅设计十分合理,均由门前、天井、正房、厢房、后院组成。正房为两进砖木结构瓦房,面宽3间。大门以青麻石做框,水磨青砖门罩,砖缝线角细腻,瓦口置勾头滴水,庭院地面用平整的青砖铺成,现在依然能显露出当年屋主的阔气。历史的尘埃终要落定,袅袅书香仍在缭绕,古宅里有读不完的掌故,写不尽的历史。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合浦东坡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这首题咏荔枝的诗句,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他在合浦题咏龙眼的诗句,却是鲜为人知了,诗中名句“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至今仍在合浦传颂。正如他在《留别廉守》诗中预测的一样:“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合浦人不但长诵东坡诗,还建了东坡亭,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东坡亭位于合浦师范学校校园内,亭的四周绿水缓流,垂柳成荫,风景优美。北宋元符三年(1110年),苏东坡获赦从儋州(海南)迁移合浦时曾下榻在邓氏园林的清乐轩与长春亭,虽然只住了两个月,便撰写了《廉州龙眼质味珠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和《记合浦老人语》等札记。后人在清乐轩故址修建了东坡亭,亭左侧回廊镶有苏东坡在合浦时写的全部诗作。据《合浦县志》记载:东坡亭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道光、咸丰、宣统年间又经过几次修建。1912年9月廉州火药局爆炸,亭被夷为平地。1918年重建。抗日战争时期,亭为日机炸毁。1944年在旧址重建。东坡亭虽数度被毁,却能数度重修再建,正是合浦人怀念苏东坡的真情表露。东坡亭为单檐,歇山顶结构,坐北面南,分前后两进,环以回廊,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第一进为别亭,第二进为主亭。别亭两侧有两大圆门,主亭正门上方悬“东坡亭”三字大匾额,为铁禅和尚所书。主亭前面和左右山墙各有古朴的大圆窗,亭四周回廊相通,亭内外镶有许多碑碣,碑碣书体楷、草、隶、篆俱全。亭的正面壁上有一幅苏东坡阴纹石刻像,像中的苏东坡,慈善安祥,目光炯然。在东坡像上方有“仙吏遗踪”四字。亭的四周,则以回廊环绕,挡住了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摧蚀。东坡亭东面约30米有东坡井,为廉州四大名井之一,井水清澈甘美,相传为苏东坡亲挖,喝井中之水,赴考文士可金榜题名。苏东坡到合浦时,已经是数度被贬,几经流放,垂垂老矣、但他仍吟诗作词,此时的诗,已不仅只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更饱含着他对民生,民众的关注。从他在合浦留下的许多传说和故事中,便可略见一斑:如“东坡题诗戏知州”、“东坡笠的来历”、“东坡端砚沉湖底”、“珍珠酒传奇”等等。一天他歇脚泉水古渡头,探寻合浦最优质的丝绸。一位老人得知后,便抱起自家珍藏的绸缎赠他,只求他写“丝绸”二字。苏东坡当即挥豪泼墨。待苏轼走后,老人才发现所题不是“丝绸”,而是“思愁”二字,这也正是苏东坡在合浦时的心境吧。藤县,古称藤州,也有一座与苏东坡有关的访苏亭。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从广东惠州再次被贬到儋州昌化军安置,与幼子苏过离惠州经梧州至藤州。刚巧,他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到广东雷州。5月11日兄弟叔侄在藤州相会,并作诗留念。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温鹏羽认为苏轼、苏辙、苏过兄弟叔侄三人相会在藤州是一件罕见的事,应建亭纪念,于是便在该年十二月于东山浮山亭下兴建访苏亭,该亭竣工时巧遇广西巡抚梁章钜罢官归福建,从藤县经过,他诗兴大起,为访苏亭撰联: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孤臣与过客正是苏东坡在广西的真实写照,但广西人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至今还在“长诵东坡诗”。
乌蛮积翠伏波庙风清波平鉴千秋 ——横县伏波庙 伏波,是汉代将领马援的封号。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叛乱,攻占九真、合浦等六十余城,并自立为王,东汉朝野为之震动。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令其统率十万大军,南征交趾。马援在征战之余,率部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改良生产,为当地造福,并留下部分士兵在当地生活,至今,在广西北流江、南流江等沿江、沿海地区,还有一些自称为“马留人”的居民,就是“马援南征时留下来的人”。为了纪念马援,当地人纷纷修建伏波庙。广西规模最大的伏波庙在横县,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横县伏波庙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后历遭大火,毁坏殆尽,历代都有修缮。现在的伏波庙,为清嘉庆年间重建的,但仍保留旧时的规模。是一组很有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是由庙门、牌楼、前殿、大殿、侧殿、后殿、回廊、祭坛等几个部分组成,以祭坛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庙门两旁为对称的钟楼和鼓搂。在庙门之外同时建对称的钟楼和鼓楼是极少见的。横县伏波庙的钟鼓楼与廊殿是明代建筑。平面呈矩形,结构形式是穿斗与抬梁相结合,钟楼是将四柱升起,用四根柱子抬高屋顶,二楼栏杆为青砖花墙,屋顶青色瓦片飞檐反翘,不仅有一种轻灵腾飞的气势,又可有防止雨淋的作用,在正脊上吻着两条飞鲤,造型美观、大方。前殿以檐柱重拱承托檐椽,拱柱交接处有精美的雀替和石狮,在屋架结构中,梁、枋、斗拱、口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和谐的统一。庙宇四周墙壁上有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故事壁画浮雕,精美艳丽。还有千姿百态的文臣武将,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狮、鸟、鱼、花、草等雕刻,极为华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殿屋面举折平缓,翘出的檐角舒展飘逸。殿内有很多石柱,柱础石雕刀工精致,有垂莲形,塔状形等,梁架用料硕大,底面都有精细雕刻。制作精巧,华丽美观,整个结构可说是明清建筑的典型例子。横县伏波庙建筑的最大特色在于:庙宇周围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但任凭四季更替,西风劲吹,落叶满地,却始终没有一片落叶掉在大殿屋顶上。青青的瓦面上,永远整洁干净,这是一个奇妙的杰作:这是当年建筑师根据这里的山势地形,特意安排设计的。伏波庙正处在一个峰谷的抛物面,背北,风主要从西南方向吹来,在伏波庙这里正好形成一股上升的气流。所以尽管西风凛凛,落叶萧萧,却不会有一片叶子吹落在大殿屋顶上,人们以为这是将军的神力。人们相信将军有神力还不止于此,郁江的乌蛮滩就在伏波庙前,东汉建武17年(公元41年),马援屯兵乌蛮滩,然后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趾叛乱。千百年来,航船经过此滩,无不肃然起敬。因此每有船只经过都在船头燃烛、烧香、鸣炮,庙内的和尚撞钟应答,以祝平安。至今,过往船只都还在鸣放鞭炮。而新船下水路过伏波庙时必须要放一只小狗到江里。相传伏波将军马援之子大相公,平生最喜欢吃狗肉,船家为求得行船年年顺利,岁岁平安,新船经过伏波滩,都要向伏波庙敬送一只小狗,这个习俗至今仍保留着。马援遗迹与伏波庙,遍布于岭南两广各地,远至越南境内,都有许多伏波庙宇。仅在防城港市,就有数十个伏波庙。事实上,广西自北向南有一个以马援为祭祀主神的伏波庙祭祀圈,沿着漓江、府江进入西江、郁江流域以及南流江北流江流域,都有密集分布。马援南征,不仅有效地巩固了东汉政府对岭南地区的统治,还在岭南地区开凿道路,疏通河道,教民稼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遗留的残垣迁徙的屯堡 ——柳州古宅大院这座经历过无数磨难的柳江县曾家大院,如今只余下坍塌的墙、折断的梁、散落的砖和零碎的瓦。当年九井十八厅里演绎的故事,只留在老人和历史的记忆中。曾家大院是清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商人曾勋、曾光麟迁入柳江定居所
西南地区天主教会的“首府”。 这座教堂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北海地区的历史见证物,现由涠洲天主教爱国会管理。涠洲岛另一座教堂——城仔教堂,约建于1880年,由法国天主教李神父负责筹建,这座教堂称“圣母堂”,面积774平方米,用珊瑚石、土瓦、木材构筑。附属建筑有修道院、学校、医院、育婴堂等。圣母堂前面是一座宽4.5米,高14米的三层方形钟楼。钟楼正面雕有“圣母堂”三字。钟楼后面为建筑面积265平方米的长方形教堂。与教堂后角相连的是一座二层,建筑面积405平方米的神父楼。城仔圣母堂是一座较典型的欧洲乡村哥特式小教堂,是北海地区仅有的一座圣母堂。圣母堂左前的一个圣母塑像,下方很奇怪地写着“中华圣母”字样,更奇怪的是:圣母既不是站着,也不是坐在台上,而是坐在一顶轿中。据说,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村里人就会抬着圣母像去游神。涠洲岛教堂们清唱的赞美诗,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领唱、合唱、对唱,你唱我和,此起彼伏,颇有现代“山歌”的韵味。在涠洲岛上,本土化也成了天主教的一大特色,天主教已经与乡间的风俗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双髻晴岚映碧空仙城无处不仙踪 ——武宣县古建筑群武宣的庭院式古庄园中,以二塘樟村黄肇熙庄园规模最大,居广西此类建筑第一。庄园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占地160多亩,建筑面积3.99万平方米,共有190间房。呈四方群体布局,是中国传统庄园院落。前有水塘,后有花园,清溪环绕,与整个建筑相衬映,风光秀丽。庄园四周有环庄小溪,宽米余,水深过人,四季长流。主房由前、中、后三进及左右厢房组成,均为两层建筑,住房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每进之间设有天井间隔,天井四侧设柱廊相互连通;东西两侧为厨房、杂物房等辅助用房,也用天井间隔,过廊相连;院落四角设岗楼(炮楼),楼高四层,可眺望数里;北面同走马楼相连,南面与写字楼沟通。围墙体地层用三合土打夯,坚固异常,二层为泥砖建造,细石灰膏罩石抹光。廊柱、墙角、炮楼等均用上好青砖砌筑。中厅地面用方块红阶砖石,其佘均三合土地面,木楼及天花、走廊均有精巧木拉杆。屋面为青瓦覆盖,木门格窗。是座对外可攻,对内能守的碉堡式庄园,可容纳一师兵马。始建于清嘉庆6年(1742年)的刘氏名人古庄园,位于武宣县河马乡下莲塘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原有房屋245间,现存175间。庄园按照中国传统的四合式院建筑,呈长方形布局,坐北朝南,采用九厅十八井,分为主、副、人行巷道三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格式建造,首厅门前设大院,两侧的房屋与主体的九厅十八井互相通连。房屋系青砖、青瓦、三合土、石、木混合结构。房屋四周用卵石砌成高4米、底宽2.5米的跑马围墙,围墙四角均筑有岗楼,岗楼比围墙高出一倍多,跑马墙和岗楼均设有瞭望孔和枪眼。古庄园设有南、北、西三个出入大门,在南大门头墙壁有“将军第”题匾,大厅门上挂有“五代一堂”的匾牌。古庄园历史悠久,从高祖刘宗楷始居至今已有266年,繁衍了十代人。原有古庄园早已居住不下,第三世代的陆军中将刘炳宇,于民国初年迁出古庄园南面500米的田垌中,建筑一座近代中西结合的庭院式庄园,人们称它为洋楼或者古楼。它坐北向南,占地面积6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014平方米,主房三层,辅助用房两层,均为青砖瓦、木混合结构。布局为中国传统的四合式院落。中间主房,布局紧凑,房间之间,内廊相连,左右严格对称。前设前院,前院两侧均有厢房,院落四角设有岗楼,前两岗楼与走马楼相连,主楼地面为方砧铺面,木楼板,青瓦顶屋面。主楼顶部设有十多个尖塔形的建筑装饰直指蓝天。武宣卵石建筑集群,是武宣古建筑的一大特点,最著名的是洛桥武魁堂,位于武兰东上约2里,路口左边有古榕树群,共8株,树龄均在300年以上。武魁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落成于道光八年(1828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周边老屋相接约有60多亩。布局为集群方阵,工艺精巧,四周青山环抱,建筑与自然地形巧妙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原料就地取材,墙体用采自河底的鹅卵石与石灰混凝土砌成。壁画是武宣县古建筑的一大特色。现存有510多平方米古代民间绘画艺术特色壁画,散存各地。古壁画之多,艺术价值之大,在全国实属少见。武魁堂屋檐和山墙的“秋日画意”、“群鹿小憩”、“双公报喜”等壁画色彩依然,栩栩如生。刘氏古庄园的壁画则以古松、鱼樵、耕牛、人物等反映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主,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建筑、文化艺术。建筑物为壁画提供了载体,壁画的存在寄寓着古建筑更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使武宣县古建筑群具有更加经久不灭的独特魅力。 新霑雨露 会际风云 ——南宁新会书院谁都知道我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南宁的新会书院,虽然不是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广西的新会人心目中,却丝毫不比四大书院逊色。因为,它不仅仅是他们从小读书成长的场所,而且还是其祖辈们****、议事、开展慈善活动之地。【采访新会书院后人幼时在新会书院的经历】 新会书院位于南宁市解放路42号,为抬粱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殿。殿面通宽14 .2米,总进深55. 2米,通高9米,面积800多平方米。是由来邕经商的广东新会人士集资兴建的,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南宁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出岭南建筑艺术特色的一处古建筑。2000年7月,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宁市博物馆。由于南宁位于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与高峻凝重、极具等级象征的北方古建筑相比,南宁的古建筑门窗开阔、更显灵巧秀丽,在通风、采光、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别具特色。书院内,各处地板均由规整的石条和石板铺设,每一殿的砥柱都很讲究对称和谐,为了防止柱子接触雨水霉烂,巨大的木圆柱都以花岗岩底座托垫。底座各种各样,有佛珠底座、棱角底座、联形底座、浪形底座等等,五花八门,造型都取吉祥之意。玲珑的四联底座,寓意“通达四面、八方广进”。书院里的立柱别具特色。其立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木石混合型,一种是纯石型。追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增加其美观,也是由于南宁多雨,必须防潮。天井四围靠近檐口的柱子,通条都用花岗岩石柱,这些质地细腻、坚硬的石柱,比木柱更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和灾难的磨炼。【采访新会书院后人谈新会书院的灾难】屋顶作为古建筑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反映出整个建筑的风格和等级,更包含了建造者的思想内涵。新会书院精致的屋顶装饰也是整座建筑的亮点之一。书院采用硬山式屋顶,屋顶在山墙两头不出挑屋檐,可以防止狂风的卷袭。明朗淡雅的翠绿琉璃瓦片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从而使建筑外貌显得更为轻巧。书院内的雕刻技艺非常精湛。中国古典建筑的雕刻技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会馆房檐、斗拱、屋脊,庭廊之间的朱漆屏风,山水风景、人物典故、妙趣字刻都精雕细琢,立体而生动。大到中殿横梁,小到人物的眉毛发髻,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从这些木雕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雕刻,也不仅仅是故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盘附在整个书院的屋脊上,[font=ˎ]记录着南宁的历史足迹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font=ˎ] 两百年过去,岭南风格的建筑,鲜活的雕刻字画,抹不去的历史劫难,一切都历历在目,透过书院斑驳的窗棂,我们似乎还听到昔日书院学子的朗朗书声:“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守斯土莅斯民 辟其疆治其赋 ——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在广西中部的忻城县,有一座被誉为“壮乡故宫”的建筑,这就是莫氏土司衙署。忻城莫氏土司衙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由第八任土司莫镇威完成衙署主体建筑,后经历任土司先后拓建附属建筑,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土司衙署建筑群,主要由土司衙门、莫氏祠堂、土司官邸、大夫第、三界庙等主要建筑组成,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整座衙署由中轴线(衙署)、东轴线(祠堂)、西轴线(代理土司官邸)及大夫第、参军第、礼房、卡房等建筑组成。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建筑群。衙署建筑皆砖木结构,具有中原古典宫廷建筑特点,气势宏大,格调典雅,民族特色浓郁,是研究土司制度及其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土司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进而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各地的土司也因之建筑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土司衙署。莫氏土司衙署建筑与众不同的地方,首推它一反建筑坐北朝南的古制,倚着翠屏山坐南朝北,翠屏山远看似是县城的一方屏障,怀抱着整条街道,近看衙署象是稳稳坐在一把太师椅上,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坐南朝北的建筑虽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彰显出朝廷鞭长莫及,土皇帝独霸一方的意味。衙署平面布局纵横交错,建筑群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衙署纵轴线上分别为大门、头堂、二堂、三堂和后院。纵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兵房、牢房、东西花厅和东西厢房较为低小简单,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的宏伟壮丽。空间设计结构灵活,衙署的头堂为穿斗构架,榫卯结合,整个天面由十八根柱子支撑,山墙不受重压,墙体只是起到遮风挡雨、防寒隔热的作用。再加上木料固有的韧性,使构架的斗拱和榫卯又都具有伸缩的余地。若山墙倒塌,房子的主体框架依然屹立不动,因而有“墙倒屋不倒”的说法,这也是明代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整个建筑的色彩虽然不敢用帝王之明黄,但却大胆使用了赤红这个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高贵色彩,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巧妙地烘托土司的富有和在当地的权威。大门石狮爪下的球和幼狮象征着统一环宇和子孙绵延;衙署的屋脊上,有一种形象活泼的草本植物图案,名为“草龙”,亦称凤草,似龙非龙,似凤非凤的图案,让人感受到“龙凤绕脊,瑞气盈门”;每个瓦当上都模印着“寿”字,木制的花窗上雕刻着的许多蝙蝠和鹭丝,是“福禄寿”的寓意;一个“寿”字的写法,长、团、方、圆、立、卧,楷、草、隶、篆,多种形状,各种书体,可谓匠心独具;而这“寿”的周围,则装饰以蝙蝠、蝴蝶、葫芦、鹭鸶、公鹿等等图形,共同组成“福、禄、寿”三者齐全的完美图案,寄寓着富贵长寿、世代永昌的热切希望。忻城莫氏土司,始祖莫保为永定(今宜州市)壮族人。明洪武年间,即1368一1398年,莫保被罢官,遂率子孙及亲丁,迁居忻城境。明弘治九年,即1496年,忻城县降为土县。从此,莫氏土官获世袭,一统忻城天下。莫氏土司历明、清两朝,至第十九任土官莫绳武因“纵匪殃民,世济其恶”,于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被撤,其子孙永不准再行请袭。至此莫氏土司结束了统治忻城长达470年的历史。 “守斯土莅斯民,十六堡群黎谁非赤子;辟其疆治其赋,三百里区域尽隶黄封”,这是衙署大门廊柱上悬挂的一副楹联。然而历史几经变迁,昔日衙门今天已不再具有统治的功能了。但其精美的建筑却留给后人无穷的遐想。人生富贵驹隙过唯有荣名寿金石 ——灵川长岗岭村古民居这条擦村而过的老路,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月岭古商道。它上接灵渠,下接漓江,是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商品流通的唯一旱道。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就座落在这条古商道的中心点。由于具有地处三月岭古商道的地缘优势,村人素以商旅为业。因此,这个村就带上了一层浓厚的商业文化背景的色彩。长岗岭村保留有明、清、民国等时期的建筑60多座,其跨度、高度和体量均堪称桂北民居之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2006年,这个村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中以陈、莫、刘为大姓,均为南宋理宗年间从山东青州辗转南迁,于明代定居于此。长岗岭村古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时代。这些建筑皆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院落设计从三进直到六进,房屋体量从狭小到轩敞,一目了然。标准形式的村中民居为砖木结构,青砖小瓦,硬山屋顶,飞檐翘角。中堂两侧又分立横屋、天井和巷道,大门上面都有两个木制“门球”,上面刻有“福”、“禄”二字。村中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斗拱式,如卫守府;有穿斗式,如莫家大院;有抬梁式,如五福堂;有藻井式,如戏台。卫守府俗称官厅,是清乾隆末年村人陈大彪以武生职授卫千总的官名后修建的一幢建筑。房屋为全木结构,高大气派,运用了斗拱式建筑式样,以标志主人的官家身份。院落前后四进四天井,右边的横屋天井为主人居室,左边横屋是佣人生火下橱和居住的地方。三角斜坡屋顶由三层圆木构成的三角形阶梯支撑,连接的榫头上都雕有精美的吉祥花图样,两侧墙面是两阶马头式样。在二进的屋沿上,有一个很大的龙凤相戏的木雕。龙下凤上,游弋自如,形成了一龙飞凤舞的福字。门前柱础上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物石雕均显示出很高的工艺水平。柱础所用的大理石材料,当年是从千里之外的福建水运过来的,耗资不菲。整座建筑恢宏壮观,用料做工极尽奢华。五福堂,是村中大姓人家集资修建的用于跳神、看戏,以及举办公共活动的场所。这是一座典型的抬梁式结构建筑,最早建于清道光年间。“五福”即福、禄、寿、喜、财,这都与当年长岗岭村发达的商业活动有关。建筑前后两进,前进上下两层,二层是戏台。第二进为观戏的大殿,两进之间没有天井,这是村中民居唯一没有天井的院落。村中另有一座戏园子,建筑地位最为显要。戏台木结构,三开间,小青瓦,歇山顶,周围建有完整的青砖院墙,这是典型清代作品的风格。村中有一个完整的戏院,实为广西乡村之仅见。陈氏大院则座落在村子的西南方,为层层叠进的四进四天井院落结构。正堂最上面隔间里设有神龛,上面挂着“金玉满堂”字样的牌匾。整个房屋的木门都有结构独特的具有防盗用途的暗栓,村人称之为“鬼栓”。屋内配备有石质水缸,俗称“太平缸”,平常用来养鱼,但主要的功能是为了防火。长岗岭村在明清全盛时期,素有“小南京”之称。据县志载,村中拥有良田万亩,富豪常有“捐金以筑县垣”,“输财以修圣庙”的善举。今天在村边古商道的这些百年古松,以及这座沧桑的凉亭,都是当年村人捐资种植和修造的。 “人生富贵驹隙过,唯有荣名寿金石”。20世纪后,公路修通,三月岭古道已逐渐失去了水陆通衢的商运功能,长岗岭村的繁华也最终成为一段过去。但这一座座凝聚了古代建筑精华的民居,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历史遗产。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在全民族的抗日浪潮中,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随着广州、武汉等城市的相继沦陷,抗战已转入相持阶段,桂林成为大后方的地位日渐显现。1938年11月在周恩来的组织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这就是著名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简称“八办”。 “八办”旧址位于广西桂林市中山北路,整座建筑由一幢桂北民居风格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一个较为宽阔的庭院,以及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这里原是酒商黄旷达的“万祥醩坊”,北面一街之隔,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面不远则是省政府所在地,选择在这里建立办事处,既与当局打交道方便,又使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无疑是最佳地点。 “万祥醩坊”是三合院建筑的形式,三面住房,后墙空壁。外墙高10米,不开外窗。这种设计是民国时期桂北大户人家砌屋的通行理念,目的就是为了防范盗匪的袭扰。主楼以及院内两间厢房,房顶均为一面坡形式,雨水全部排入院内,这是商家用房常用的一种模式,取其“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这种形式既有别于桂北民居的南楚风格,也不同于深受岭南文化影响的珠江流域民居的式样,而是带有明显的皖南民居的建筑特征。 “八办”最初租用这里的时候,房东黄旷达的酒坊刚刚落成,楼内许多设施,如楼梯扶手以及窗户均尚未安装。“八办”工作人员立即亲自动手进行施工,这些窗格较小的窗棂就是当年做成的样子。南方气候炎热,窗户的功能除了采光,主要作用是通风散热,因此窗格较大。而北方民居的窗户为避风寒需要糊纸,所以窗格的间隔就不能过大。“八办”人员大多来自北方,他们自然也就依照习惯制作出了这种小窗格的窗棂。一座典型的南方院落里,两种居住文化元素同时存在于这样的建筑细节中,竟成为民居建筑研究的一个实例。主建筑是一幢“凹”字型的两层木楼,正面劈为三空,每空隔成里外两间,加上耳房,共有15个间房。当年办事处共有100多工作人员,主要人员都在此生活、工作。这些简陋的家具,朴素的用品,反映出当年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1938年12月至1939年5月,周恩来曾三次来到桂林,主要是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这个房间就是周恩来当年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字幕:桂林北郊八里街)这里今天已经成为商铺比邻、人头攒动的繁华闹市,湘桂铁路穿过期间。铁路边上的这个村庄叫路西村,当年“八办”的转运站就设在这里。转运站租用了路西村的“莫家祠堂”和一处民居。 “莫家祠堂”是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四合院,青砖小瓦,硬山屋顶,脊饰虽不华贵,却也看得出这是一个小康之村。左厢房当年是“八办”的电讯室,现在是村中的老年活动中心。这个院落是当年“八办”用作囤放物资的地点,为典型的桂北普通人家民居。在“八办”建立的两年时间里,从转运站输送出去的汽车、汽油、毛毯、被服、电讯器材和药品等军需物资达100多车次,运送抗战人员1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战。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遭到严重破坏。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被迫撤离,工作人员返回延安。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经历了抗日的炮火烽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及海内外爱国人士为了保卫国土家园,舍生忘死、支援抗日前线的民族精神。 “八办”的两处旧址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破层崖心未折廉吏终得万古名 ——广西恭城周渭祠人们熟知北宋有个著名清官包公,却并一定知道广西还有一位比包公早了整整60年的清官,他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爱民如子。这个人就是恭城人周渭。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修了一座周渭祠。 周渭祠位于恭城县城东,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即1478年。祠堂的整个建筑组群由门楼、庭院、大殿堂,以及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周渭,字得臣,恭城县路口村人,进士出身,一生四处游宦,刚正不阿、政绩卓著。历任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最终官至监察御史。公元999年,周渭77岁病故时,因为过于清贫,家人竟然无力承担下葬所需费用。皇上闻之,赐钱十万,方才得以入土为安。周渭虽为朝廷高官,但一直心系乡土,曾奏请减免赋税、重定田税,提倡办学、开发民智,因而被后人尊为“周王”。周渭祠的大殿堂是一间两榀五柱穿斗架、硬山顶、三面砖墙混合结构的建筑,是乡人祭祀周渭的场所。门楼是周渭祠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堂组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上铺绿色琉璃瓦,脊饰双龙含珠,翘檐悬挂铜铃;正门四柱五开间,明间、次间和梢间递进为三个层次。在梢间外围墙壁挑檐上,全楼用1000多根坚实木料互相串连吻合,合理承担上层荷载,使屋面飞檐远挑,蔚为壮观。它的架构具有浓厚的广西地方特色:首先是一前一后四根檐柱的巧妙运用。前两根檐柱的作用是支撑下一层的屋檐瓦面,后两根金柱穿过下层屋顶承担了上层屋檐的重量。另一个特色就是这些结构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斗拱。广西的古代工匠对穿枋挑檐技艺的运用极为娴熟。著名的容县真武阁、全州燕窝楼,以及这座周渭祠的斗拱,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均是设计独特,做工精巧,令后世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门楼斗拱拱身两片斜向45度角,中间伸出一片,形成一个三爪型组合。而整体构造又由座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严谨而有规律的蜂窝状,因此,周渭祠门楼又有了一个“蜜蜂楼”的别称。把斗拱制作成蜂窝状的结构,除了具有审美功能外,还有更为巧妙的作用:即使微风穿过,气流便会在蜂窝的缝隙间迂回萦绕,发出嗡嗡作响地轰鸣声,使雀鸟蝙蝠不敢稍歇,更不可能在此安营扎寨。这种对建筑起到很好保护作用的构造设计,是中国古代斗拱建筑中唯一的一个实例。周渭祠斗拱的构造及其作用在建筑学上被引为经典,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周渭祠正是因为其斗拱在建筑史上的地位,而被国务院列入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录。这幅长达500米的巨型壁画,叫梅山图,藏于周渭祠的后殿。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千年以前瑶民生产、生活和信仰的情景。1000多个形貌各异的人物,有的耕种桑织,有的渔猎商贸,有的休闲嬉戏,有的挥毫泼墨,个个神情兼备、栩栩如生。这幅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型古壁画,无论艺术水准、还是历史价值,都堪称“中国一绝”,更有西南瑶乡的“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周渭是恭城人民十分景仰的历史人物,因而县内遗迹甚多。除祠堂外,城内还另建有周渭庙,俗称“老庙”。老庙建于明初,占地1000平方米,现在的规模是清乾隆年间大修后的式样。城郊有一石台,高3米,宽6米,相传周渭少年时曾在这里牧牛读书。乡人便将它称为“御史台”。城东凤凰山上的这面摩崖石刻,记述了周渭的生平事迹以及诗作。刻工俊朗飘逸,诗词也工整优美。石刻作于清嘉庆十六年,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也算是前人留下的一件供后人凭吊的古迹了。水榭清溪今犹在 园林经世终无俗 ——桂林雁山别墅 这里是广西著名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咸丰初年,原名“雁山别墅”。这座私家园林最初的设计者是进士出身的乡绅唐仁,而建造者则是其子唐岳。唐岳,字子实,前清解元,也就是举人第一名出身,曾做过鸿胪寺卿相当于司长一级的官员。历时近20年,园林建成后不久,唐岳去世,其后人将别墅卖给两广总督岑春煊。岑号西林,因故改名“西林花园”。1929年,岑氏将园交给广西省政府后,该园改名为“雁山公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均由治山、理水、建筑、植物四个部分构成。雁山别墅借鉴了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大观园,以及江南园林佼佼者豫园的寄情于山水的设计理念,成就了一座极具南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因此,它又有“岭南名园”的美誉。但雁山别墅尽占真山实水之地利,以山为势,依水为灵,因地制宜地巧妙布局,亭台楼阁,桥廊榭坊,穿插于山水之间,既错落有致,又有机相联。房舍之间,花木遍植,田畴相映,天然景致与人工建筑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俨然一派世外桃源的感觉。这又比大观园和豫园的构造更胜出一筹。整座园林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30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园内北有乳钟山,南有方竹山,各高约50米。山上怪石嶙峋,林木苍翠。方竹山下有一天然石洞。洞因桃树得名,称之谓“桃源洞”,隐喻“世外桃源”。上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到此,因感洞前红豆成林,建议将它改为“相思洞”。洞有两层,南北贯穿,上洞有岑春煊及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石刻。下洞有清泉涌出,流贯园内西部,原名“青罗溪”。而洞既已更名,溪也就随名为“相思江”,一直沿用至今。这江水由方竹山脚向北飘然而去,水中怪石凛冽,绿荫夹岸,屈张有变。更为奇特的是此河由山脚流出,到乳钟山西麓突然消失。四周围墙无缺口,路无涵洞,河流不知去向,仅有200来米江段蜿蜒于园内,可谓来无源,去无踪。因此乡间就有了这样的民谣: “一段仙河落园中,路绕围墙无处通,终年四季常流水,来无源头去无踪”。方竹山北麓,建有涵通楼,楼东为碧云湖舫,楼西为澄研阁。楼、阁、湖舫间有长廊相连,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蔚为大观。园中这座小姐楼,亦称绣楼,为园中旧物,穿斗式结构,悬山顶,雕梁画栋,围栏迂回,门额上“榕园”二字,是齐白石的题字。绣楼不远处是公子楼,现称清香书屋,是国际著名华人企业家、文化名人靳羽西的出生地。涵通楼是园中的主楼,在清代岭南园林建筑中声名远播。楼高二层,清人称之为“层楼巍耸,高甍华宇,气象距细……””此楼原是园主藏书楼,藏书十万,是清末广西第一私家藏书楼。园中有奇树,秋天结仔绯红,故被雅称为“红豆”。树边建有红豆小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居此一年,并留有许多诗文。两山之间为宽阔的碧云湖。这座取名为碧云湖舫的水榭,是园林中最为出彩的一笔,也是留存较为完好的建筑作品。九曲桥的运用,是园林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桥身嵌入水中,婉转曲折,石栏低矮,线条轻快。水底游鱼嬉戏,水面荷花飘香,远处青山如黛,近及花木楼台,给人一种仿若置身仙境的感觉。雁山别墅随处可以感受到民国文化的痕迹。胡适来过,陈寅恪住过,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此题下的“山明水秀”石刻,更是桂林仅见的民国时期级别最高官员的墨迹。 “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雁山别墅北门上的这对楹联,显然寄托了园林建造者“无俗”理念的初衷。 壮锦姿色秀 美哉干栏楼 ——龙胜金竹寨壮族干栏民居龙胜龙脊梯田,世界的一道奇观。近700年的历史,记录了壮族先祖在农耕文明中的点点滴滴。而龙胜壮族赖以生存的干栏民居建筑,则是龙脊奇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龙胜壮族聚居区的金竹寨,因寨子遍布金色竹林而得名。居民均为壮族,建筑是北壮干栏的典型。金竹寨是龙脊十三寨的“第一寨”,也是进入龙脊景区的必经门户,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壮寨的楷模”。金竹寨干栏民居建筑是壮族建筑最为突出、最为典型、保持得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是离开地面,依树积木而形成的建筑物。也被称为:木楼或吊脚楼。是百越族群及其后裔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宅形式。壮族将干栏建筑称为“麻栏”。事实上,干栏建筑既是对自然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也具有鲜明的稻作文化色彩。由于龙脊壮族聚居区的降雨量充沛,山地气候十分明显。于是,壮族先民便发明了“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金竹壮寨建于清末民初,屹立在山麓的陡坡上,典型的高脚干栏式建筑,鳞次栉比,由山脚到山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体望去,雄伟壮观;其建筑严格依循了壮族的传统风格,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通风好。金竹壮寨的干栏民居住宅,大多为三层木楼结构,以石头地基,高垒石坎。通为三柱二三间小屋和五柱三间大屋,两头披厦,悬山式,人字形剪刀架顶,单檐,四面倒水,四坡面相连,覆盖小青瓦,四壁密装。第一层架空,放置农具,圈养牲畜;二层为正屋,堂屋与火膛设在中心,两侧为居室;三层为阁楼,堆放谷物和杂物,山墙尖处局部开孔,使得阁楼的通风与采光效果大大增加。而居室的格局,又各有特点。一般来说,壮族村民都会敬重地将神龛端放在整座房屋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特定的山地环境使金竹寨的道路交通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由于聚居的山势险峻,出行不便,于是,当地的壮族村民克服了种种困难,从山脚到山顶、从屋舍到田园,路面全用宽平的石板铺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交通网点布局。如今,走进金竹寨,清洁干爽的石板路,能引你进入家家户户。在这里,能一眼看到以竹笕、石槽引来的山泉水。此时此刻,坐在原汁原味的壮族干栏楼里,用山泉水泡一壶“龙脊茶”,喝一杯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水”的龙脊水酒,听一曲优美婉转的的壮族山歌,用心领略壮族先民传统古朴的狮公舞、竹竿舞、扁担舞,接一个凌空抛来的多彩绣球,心已不知不觉融合在壮文化的源流中。 2007年,金竹寨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的美称。 置身金竹寨。抬头仰望,云绕干栏走,其行云流水的线条,令人惊叹不已:天与人原来如此接近。在广西各地,曾经偏居一隅的壮族干栏建筑,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独特的欣赏;尽管干栏的木柱在岁月中已经光泽不再,但干栏还是那座干栏,它是家,是那些在大山里生活的人们的家!

分享:

喜欢

阅读┊ ┊ ┊禁止转载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广西古建筑风格(4)

后一篇:市长李宁波4月17日上午深入君子垌客家围屋群调研

#p#分页标题#e#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让12星男心花怒放的情话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广西古建筑风格(4)

    后一篇 >市长李宁波4月17日上午深入君子垌客家围屋群调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最新评论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8 01:56
    AiDsYPG3.清远HIV检测试纸 www.aids-0763.com 清远哪里拿AIDS试纸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5 03:09
    fDeO5EAI.梧州检测HIV http://www.hiv-wuzhou.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4 20:34
    Gna93GV6.HIV检测,推荐:www.aids-zjk.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4 11:45
    BWbKOOam.iwjxky http://www.0574-aids.com 宁波HIV试纸
    宁波哪里可以买到AIDS试纸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4 10:44
    g8RwSDtI.宿迁爱滋病试纸,推荐:www.0527-aids.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4 07:26
    T5U1zjet.爱滋病试纸,推荐:www.tuokong-aizibing.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4 06:23
    ajWzEntO.hiv检测试纸(www.shizhi-hiv.com):AIDS试纸哪买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4 04:10
    Z606IP5W.AIDS检测试纸购买 http://www.jiance-aids.com 检测HIV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21:14
    jmKxRYGZ.HIV快速检测试纸,推荐:www.aids-tuokong.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19:42
    c2XgpeSR.淄博HIV测试纸 www.zb-hiv.com 淄博AIDS试纸哪里有领取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16:43
    4mSKgjso.bpcqdr http://www.taizhou-aids.com HIV检测试纸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14:00
    Wi8DnaQZ.aobpcq http://www.jinan-aids.com 济南HIV检查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11:56
    lBU81f4d.泰州HIV试纸 www.hiv-tz.com 泰州疾控中心检测试剂试纸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07:44
    26ljfUuq.海口HIV检测,推荐:www.haikouaids.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06:52
    vvCoeGmQ.ymznao http://www.fz-hiv.com 福州HIV检测
    福州哪里买AIDS试纸好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06:41
    P0n06Xhy.aobpdq http://www.dy-hiv.com hiv试纸
    hiv试纸东营购买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3 05:22
    cfhUwQ9c.HIV试纸 www.aids-xingtai.com 邢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IV试纸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2 14:22
    w2n0s0O0.znaocp http://www.zc-hiv.com HIV试纸购买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2 13:24
    as6RGjLD.HIV检测试纸 www.paperazb.com
    引用 编辑 删除 游客 2014-2-2 13:09
    yQrAveCW.芜湖HIV检测中心 www.wuhuhiv.com 芜湖哪里有卖HIV试纸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3-29 22:46, Processed in 0.07377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