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庞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庞姓-历史名人-

2013-7-10 14: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290| 评论数: 0

九.历史名人:

庞 涓:(公元前?~前342年),魏国人。著名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庞涓曾与孙膑跟从鬼谷子同学兵法。

有一天他下山汲水,听到魏惠王正要礼聘可以独当一面的将相良材,他自以为三年多来已经尽得师父的真传,可以为祖国效力,扬名天下,便兴冲冲的跑回山上,匆匆收拾行李,向师父鬼谷子辞行。他的师兄孙膑依依不舍的一路送他到阳城,临别的时候,庞涓趾高气昂地说:“师兄,等我到了魏国,假如有机会一定在国君面前推荐你,咱们师兄弟携手合作,共同创立一番大事业。”孙膑感动落泪。当天晚上,老师鬼谷子偷偷地拿出一卷书对着孙膑说:“这是你先祖父孙武写的兵法十三篇,是兵家瑰宝,你要仔细研读。”

庞涓到了魏国,魏惠王看他一表人才已经暗爽,交谈中更有相见恨晚之慨,即日拜庞涓为元帅。正当庞涓得意洋洋的时候,魏惠王突然问庞涓:“听说你还有一位同门师兄叫孙膑,也很有才华,怎么不请他一起来帮忙?”没想到庞涓理直气壮地回答:“回大王,孙膑不是本国人,恐怕不太妥当吧!”魏惠王说:“只要诚心待人,别人也不会亏待我,何必一定要用本国人呢?”庞涓只好写信邀请孙膑下山当军事顾问。庞涓知道孙膑的才能并不在自己之下,留在身边终究会阻挡了自己将来的前途,他暗地里伪造了一封孙膑的家书,要他早日回齐国,

孙膑看了信摇摇头说:“这些日子深受你的关心照顾,我并没有为魏国出过丝毫力量,怎么可以回去呢?”没想到庞涓私下将信呈给惠王,还说孙膑人在魏地,心在齐国,迟早是魏国大患。

可是魏惠王却不忍心杀孙膑,狡诈的庞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对魏惠王说:“齐国已经来信邀请孙膑回国,我会尽量想办法留住他,万一留不住,请大王将孙膑交给我来处置。”魏惠王答应了。庞涓获得魏惠王的允许后,匆匆赶来告诉孙膑说:“师兄,我已经把你的心事禀告了惠王,他很欣赏你的忠诚,准许你返乡探亲,早去早回。“

孙膑果然落入圈套,写了请假书,魏惠王很生气,下令砍断孙膑双脚,庞涓还假惺惺地带孙膑回府中疗伤。天真的孙膑眼看庞涓这样照顾,感激落泪,千道谢万道谢,决心在疗伤期间默写孙子兵法,用来报答庞涓的救命之恩。

庞涓就是为了要取得这十三篇兵法,孙膑才能活到今天。不料庞涓的诡计却无意中被孙膑的小书僮揭发了,使孙膑豁然清醒,一旦交出孙子兵法命也保不住,正当无计可施的时候,突然想起师父面授的锦囊,打开一看,只写个“疯”字。于是孙膑胡言乱语,发疯了。

这突如其来的大逆转,庞涓觉得非常讶异。他不相信孙膑真的发疯,传令部下将孙膑拖到猪圈里,孙膑也毫不在意的与猪争着吃屎喝馊水,就这样过了好一段时间,庞涓的戒心也慢慢松懈了。

不久,齐国派禽滑厘出使魏国,他听到孙膑的消息,悄悄地带孙膑逃回齐国,齐王拜孙膑为军师。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次年齐国欲救赵国,采用孙膑的策略,诱使魏军兼程赶回应战,庞涓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中伏大败。

公元前342年,庞涓又率魏军主力讨伐势力较弱的韩国,韩军自知不敌,急向齐国求救。齐又救韩,还是采用孙膑的策略,用“诱敌入伏”之计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魏军兼程追击,使庞涓误以为齐军已溃退,急于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率部分“轻兵锐卒”冒然追入马陵山(今河南范县),陷入孙膑设下的包围圈。庞涓在再次中伏大败。

在得知数次失败皆是孙膑的计策后,庞涓在羞愧下自刭而死。

 

庞 统:(公元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襄阳区)。著名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

庞统是三国时期蜀汉刘备的重要谋臣,他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不久,郡中任命庞统为功曹。

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植养成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时人觉得奇怪,问其原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刘备得荆州后,自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他为治中从事,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挹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荆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认为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庞统力劝刘备取代刘璋成为治中王,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掉。刘璋返回成都后,庞统再次劝说刘备偷袭成都,这次刘备以时机已成熟为理由,听从庞统的计策,出征成都。可惜庞统在围攻雒城(今德阳广汉)时中流矢,重伤不治而死,终年三十六岁。

庞统逝世后,人们为他建立了《凤雏庵》以纪念。

湖北省蒲圻金鸾山凤雏庵:凤雏庵位于南屏山东南的金鸾山上。走近金鸾山,山门横额上“赤壁古风”几个大字赫然醒目。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建筑简陋,后世屡次扩建,但又佚遭兵焚。现存殿室数间,系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维修,青砖灰瓦,甚为古朴。庵内供奉着庞统披甲坐像撩眉卷须,庄严刚毅;配室一置图书,一作客房,异常明洁。庵之周围,山径崎岖,苔痕布秀;尤其古树参差,常聚异鸟飞鸣,苍干虬枝,间有枯藤缠绕,其中一棵千年以上的银杏,绿叶森森,参天覆地,益显幽深雅丽,别具景趣,使人仿佛回到那龙争虎斗的三国历史烟云中。民间传说,庞统去世后,灵魂化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凤凰,又回到了当年避难读书的地方,栖居在他亲自栽种的银杏树旁。

千百年过去了,凤雏变金鸾的传说久传不衰,那棵大银杏树枝繁叶茂,成为当年历史的见证者。庵上大联为: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计三分。

#p#分页标题#e#

四川省德阳市庞统祠:庞统祠墓又名龙凤祠,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镇白马关老陕路旁,距德阳市仅十五公里左右,古代由秦入蜀都最后一道关隘,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缀连在三国遗踪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皑皑。”祠墓为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庞统中流矢卒后,蜀汉昭烈帝刘备所建祠墓于白马关。王屏蕃乱蜀,祠墓均毁。清康熙三十年(公公元1691年)修复,现存大门、正殿、两侧亭、栖凤殿,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住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额、楹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伟。二马亭分建于两侧,一曰白马亭,一曰胭脂亭,二亭象征刘备、庞统换马之事。祠墓周围古伯参天、郁郁葱葱、自成方阵,如一块镶嵌在古蜀道上的巨大翡翠。祠墓旁有车辙深邃、长满苔藓的古驿道,有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与魏军邓艾浴血奋战尽忠的将台,奇石沟壑、溶洞山泉,堪称蜀汉遗迹之一绝。是怀三国之古,揽现代之胜的好去处。庞统祠中的庞统墓只是后人为纪念庞统而建,墓周围松柏千株,郁郁葱葱,风景如画。祠内天井有大柏两株,相传是张飞所栽。其真墓应在不远处的落凤坡旁。

德阳落凤坡:落凤坡位于庞统祠旁约两公里处,是当年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复的古驿道终端,两旁是乡村家舍,是个守关打埋伏的好地方,难怪庞统会战死在此。此地风景优美,气候温和,民风纯朴。现在的游人参观完庞统祠后很少到落凤坡来。

德阳庞统血墓:庞统血墓在落凤坡旁,有当年为庞统而建的真墓,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陆游曾路过庞统祠墓时所咏的诗一首《鹿头山•过庞士元墓》:“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庞 氏:(生卒年待考),女,姜诗之妻;广汉人(今四川广汉)。著名东汉时期的贤妻孝媳。

随夫侍奉婆母,极为孝顺。婆母喜欢饮长江水,她便按期去长江汲水。婆母嗜鱼,她便到处寻鱼,感动上苍,家门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有双鲤跃出来,供其宰来给婆母食用。

 

庞德公:(生卒年待考),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东汉末期隐士。

他躬耕于襄阳南岘山,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侄子庞统为“凤雏”,被誉为能知人。

荆州刘表曾以礼相请,他不去,刘表问:“先生不肯受官禄,将拿什么留给子孙呢?”他答道:“人们都把‘危’留给子孙,我却留给子孙‘安’。”因此,庞氏一族有“遗安堂”堂号。汉建安年间,他与妻子一起隐居鹿门山。

历史上关于庞德公事迹的历史记载很少。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并没有他的踪迹,仅仅在习凿齿的《襄阳记》中才有关于庞德公的零星记载。幸好南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关注到这段资料,才使得这个在后汉大名鼎鼎的隐士被挖掘出来。而范晔对庞德公也是比较重视,还特意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专门对庞德公进行了介绍,但无论是裴松之还是范晔,都只是将习凿齿《襄阳记》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辑录,因此,关于这个著名隐士的生平事迹还是不多,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尽管如此,从这些残缺不全的记载和一些诗文、野史传说中,人们还是可以领略到这位庞德公的风采。

关于庞德公之名,《襄阳记》中说他叫做庞德公,《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则称为庞公。德公到底是他的名还是字呢?众所周知,东汉时期的名字由于王莽的关系,一般都是单名,基本上是没有双名的。有关庞德公的第一手资料出自《襄阳记》,其文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前三个人物用的都是表字,按照一般的写法,而最后一个德公是否也应该是表字呢?所以,可能德公只是表字,而名已经无人知道了。

关于庞德公的事迹,《后汉书·逸民列传》和《襄阳记》中做了大致的介绍:庞德公,襄阳人(今湖北襄樊),居住在岘山(岘首山,今湖北襄樊南,东临汉水)之南。一生乐于隐居,“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虽然从来都没有做过官,“未尝入城府”,但在当时却是名声响亮,是荆州地区的六大豪族之一。荆州牧刘表久闻其名,数次派人请他出来做官,庞德公都是不去。刘表便亲自前往拜访。当时庞德公正在田间耕作,刘表也没有摆什么官架子,直接在田边就和庞德公谈了起来。刘表问:“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从中可见庞德公远离红尘的那种超脱。最终,庞德公自己也是“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完成并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刘表心有不甘,接着又问:“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庞德公的这番话耐人寻味。刘表虽然把权力、财富留给了子孙,但同时也给子孙留下了隐患。而庞德公给子孙留下的,显然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一种精神财富、道德标准。

关于庞德公的生平,史料中的记载并不多。《襄阳记》中说:“德操尝造德公,值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客当来就我与庞公谭。’其妻子皆罗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由此可知,庞德公与当时荆州名士、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关系就非常好,和徐庶也有交往,而且关系比较密切。庞德公非常善于发现人才,是当时著名的“伯乐”之一。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尤其是慧眼识孔明,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一开始庞德公并没有注意到诸葛亮,但到后来却把诸葛亮称为“卧龙”,足以证明庞德公的识人之才。诸葛亮能够在出仕之前就已经名声鹊起,和庞德公有直接的关系。清人阮函在《答鹿门与隆中孰优说》中说:“庞公却辟刘表,知其不足与为;而智辩昭烈,隐然出武侯以自代。在国可扶炎鼎之衰,而在已无改岩林之乐。”阮函认为庞德公对诸葛亮的成才起了关键的作用。现代学者谭良啸则认为庞德公实际上就是诸葛亮的老师。

#p#分页标题#e#

庞德公对于自己侄子庞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襄阳记》中说:“庞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庞德公对庞统的成材、成名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到最后,这两位两个毛头小伙子也都没有辜负他的厚望,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这足以说明庞德公的人物品藻水平。如此高士,竟然隐没于田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庞德公虽然在史料中的记载并不多,但他的事迹、风范对后来的文人墨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诗人孟浩然、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就曾经效仿庞德公,在鹿门山隐居,鹿门山也因为有过这三位名士而出名。鹿门山上的“三高祠”就是为纪念庞德公和孟浩然、皮日休而于明代修建的。后人还建造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庞公制药洞)及很多景点供后人凭吊这位曾经后汉时期著名的隐士。

孟浩然在其《夜归鹿门歌》中提到庞公:“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元朝的学者潘音也曾经赋诗缅怀庞德公:“高士遗迹尚可寻,襄阳城外闷幽林。久知轩冕浮荣薄,已卜耕锄乐趣深。麟阁不图丘壑相,鹿门应遂白云心。千秋事与人俱往,满目秋楸带夕阴。”

所谓“邦无道则隐”,庞德公带着满腹经纶而隐居山林,不求闻达于诸侯,逍遥于山水之间,忘情于阡陌之中,自得其乐,也算是一种另类的精彩人生吧。

 

庞苍鹰:(生卒年待考),太原人(今山西太原)。著名南北朝时北齐大臣。

庞苍鹰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后来他成为高欢的结拜兄弟。

高欢起兵后,庞苍鹰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庞 严:(生卒年待考),字子肃;寿春人(今山东寿春)。著名唐朝大臣。

庞严一生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文章语言峭丽,为人刚强不阿。

庞严在进士及第后,到寿州的寿春为官。当地有一个姓严的学生正准备要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但是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赴京的经费不足,二是自身的名气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求助于人。严生找到一本《登科记》,那上面记载着以前的及第进士和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那时候的书都是手抄的,有时候会抄错字,严生这本《登科记》中就出现了错误,将庞严的名字搞颠倒了写成了严庞。大概那个抄书的人认为严庞比庞严更像一个人的姓名,就自作主张改了过来。

严生看到有一个姓严的人在寿春做官,就租了条船前去攀亲,也好得到些赞助。严生来到庞严的住所,让人通报说自己是主人的同族从侄,庞严听说有一个同族的晚辈前来拜访十分高兴,自己同族的亲戚很少,能遇上一个两个的是很新鲜的事情,他热情接待了严生,吩咐摆下丰盛的酒席,两个人在一起畅叙友情。说着说着,庞严感到不太对劲儿了,自己提到的亲戚对方不认识,对方提到的亲戚自己没听说过,于是就询问这个自称从侄的人到底姓什么。严生回答说:“这还用问吗,您姓严,俺也姓严,论辈分您是俺的叔伯。”

庞严拍手大笑说:“搞错了,搞错了!某姓庞和你本没有什么亲族关系。”

庞严后来在唐太平年间官至京兆尹,后为翰林院大学士。不久,庞严因为饮酒过量,酒精中毒而去世。

刘禹锡曾经写过两首悼念庞严的诗,其中一首《哭庞京兆》中记述庞严:“俊骨英才气褎然,策名飞步冠群贤。逢时已自致高位,得疾还因倚少年。”

 

庞 勋:(公元?~869年待考),桂州人(今广西桂林)。著名唐朝末期西南哗变军首领。

唐王朝曾经是中国最强盛的一个朝代,其中贞观、开元之际的繁华,历来为史家所称颂。然而这个当年不可一世的帝国最后仍然是灭亡了,其灭亡的导火索不在藏龙卧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处于岭南一隅之地的桂林。

事情要从唐代后期的唐懿宗的咸通年间(公元868年农历7月~869年农历10月)月说起。当时云南有一个称为南诏的地方割据势力,趁李唐王朝对岭南的统治鞭长莫及之机大搞武力侵吞,使得与南诏相邻的岭南地区深受其害。为了平息南方的兵戈,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在徐泗一带招募两千人到南方充当驻军,其中有八百人就驻扎在桂林,担负守御城池的任务。

按照唐代军制的惯例,地方驻军一般是三年一换,这样,戍边的军卒们才不至于因为长戍边关而荒芜了家中的田园。但当时主管驻军换防事务的尹癸戈却严重失职,他由于没有筹集到有关的款项,最后因为没有钱而不能让部队进行换防。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尹癸戈居然下令驻守岭南的戍兵再延期一年。

徐泗一带自西汉以来就一直是战乱之区,那里的人武风极盛,性格刚烈,驻扎在桂林城区的徐泗戍卒们早就掰着指头计算回乡的日期。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他们在低级军官许佶、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九人的率领下,来找统军将领王仲甫理论,要求按期回转家乡。不想这个王仲甫却是个不近情理的人,不理睬士兵们的合理要求。许佶等人一时按捺不住,与王仲甫及其亲兵冲突起来,双方大打出手,最后竟失手将王仲甫打死。

这一下祸闯大了,许佶等人商议,干脆找来了他们素所信服的粮料判官庞勋,并公推庞勋为首揭竿起事,准备以武力打回徐泗老家去,就这样,一场始料未及的兵变在桂林发生了。庞勋带领他的徐泗健儿,手执武器,反出桂州,一路北上,由于没有军饷供应,免不了要攻州夺县以取得粮草军需。与此同时,一些沿途的贫苦百姓也趁机加入,队伍居然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等到他们打到老家徐泗一带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

唐朝廷接到桂林兵变的消息,派遣大兵对庞勋等人进行围剿。唐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首先受命统兵迎战,却被庞勋打得大败,连崔彦曾本人也死于战场。

#p#分页标题#e#

庞勋的部队连战连胜,很快控制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流域广大地区。唐朝廷派遣名将康承训为主将,并以悍将王晏权、戴可师为南北两翼,三方并进,企图全歼庞勋于徐州城下。而庞勋则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暂不与康承训、王晏权的主力相碰,只集中局部优势兵力与戴可师决战。双方在淮河之畔的都梁山大战,结果是戴可师的羽林军不敌剽悍的徐泗锐卒,最后连曾经不可一世的戴可师也命丧沙场。

唐军主将康承训接到败报,不敢以兵力与庞勋硬接,转而使用其它手段。他利用庞勋等人起兵的本意原先只不过回乡心切,因此内心深处总是存在着适当的时候让朝廷招抚而解甲归农心理,展开一系列的诱降活动。庞勋等人由于对朝廷存在幻想,往往坐失战机,渐渐的变主动为被动,形势日趋不利。庞勋在城池连失的情况下,率残兵南逃蕲州,途中被康承训追上,不幸战败阵亡。

庞勋的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唐朝的统治也因此而受了极大的创伤,各地人民起义像野火一样到处燃烧起来,其中以王仙芝、黄巢等人的兵势最为浩大。经过好几年的战斗,终于将大唐王朝拖到了灭亡的边缘。史称:“庞勋之变”。

正是由于这样的史实,宋朝著名史学家宋祁在总结唐亡的原因时有一句话说得非常中肯:“唐亡于黄巢而祸始于桂林!”

 

庞福成:(生卒年待考),太谷人(今山西太谷)。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将领。

公元903年,石敬塘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庞师古:(公元?~899年),原名庞从;曹州南华人(今山东菏泽)。著名五代时期后梁将领。

庞师古是后梁王朱温的护卫将军,初从黄巢,后事朱温。使一对流星锤,勇猛过人。朱温被刘知远杀败围困后,庞师古曾单人独骑杀入重围,救出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公元899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

 

庞 籍:(公元988~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今山东成武)。著名宋朝大臣。

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及进士第,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贤臣,曾任黄州司理参军,执法如山,清正廉明,善于用人,颇有贤名,以边功官至宰相,以太子太保退休。他杰出的风范、传世的业绩,一直受到人们的祭奉和景仰。他逝世时,宋仁宗赠他大司空衔,谥号“庄敏”。

庞籍与北宋名将狄青是好友,两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狄青(公元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山西汾阳)。

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广南西路的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城掠地,兵锋直指广西重镇邕州(今广西南宁)。由于广南州县无备,官吏畏懦,守将多弃城而逃,致使侬智高沿郁江东下,攻破邕州的横山寨,进而攻陷邕州,杀知州陈琪及广西都监张立,建“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并连克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等州,官吏死伤甚众。宋王朝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引起朝廷极大震动。

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宰相庞籍向仁宗皇帝推荐曾为其部将的枢密副使狄青率兵平叛,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也自请出战,上表仁宗:“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宋仁宗即命狄青为宣徽使、荆湖南路宣抚使,率兵平叛。

谏官韩降等人此时上书宋仁宗:“按照祖制,不宜专任武人专制一方。”认为狄青是武官,不宜任这一职务。应派侍从文臣为之副,分掌兵权,以加强监督。宋朝政权重文轻武,文臣除授节钺,成为习惯,此次独任武人,免不得廷议纷纷。宋仁宗遂欲命内都知任守忠为副使。知谏院李兑又上言:“宦官不应掌兵。”惹得宋仁宗疑惑不定。

宋仁宗皇帝只得征询宰相庞籍的意见,庞籍答曰:“青智足平贼,不妨专任,如号令不一,不如勿遣罢牎!”庞籍认为,历来朝廷选派大将出征,多失败而归,原因不是大将无才,而是将帅权轻,受那些不懂军事的人的制约而致。大将不能尽用其智谋,号令没有威力,故不能胜敌。狄青起于行伍,素有威望,若以文臣分其权,必然号令不专,贻误大事。

庞籍向宋仁宗进一步阐述,广南平叛若万一失利,不但岭南疆土丢失,而且荆湖、江南都十分危险,祸难蔓延就难以平息了,皇上不可不谨慎啊。庞籍又向宋仁宗皇帝坚定建言:“青沉勇有策,请付重任。”他说狄青是其部下,以前在西疆,表现的智勇双全,皇上将平南贼之事全权交给他,使他得以威严治军,发号施令,定能平叛,请皇上勿以其专权为忧,极力主张专任狄青。

宋仁宗遂下定决心诏曰:“岭南兵事一律听从宣抚使狄青一人节制调遣。”由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并在垂拱殿置酒,特地为狄青饯行。庞籍知人善任,果敢地向大宋推荐了其精心培养、有勇有谋的狄青率兵平叛。

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庞籍以一个政治家的开阔胸怀,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戍边御敌中培养、扶持并重用了司马光、狄青、种世衡、郭逵等一大批年轻将领,他们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不少将领以杰出的才能、过人的智谋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狄青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在战斗中,他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立下了累累战功。

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农历1月,狄青抵达岭南,果然不辱君命,他召集诸将,惩治了以前临阵脱逃、战斗不力的将领,败将陈曙及军校数十人被施以军法,整顿了军纪,振奋了军威。然后,狄青指挥宋军自宾州(今广西宾阳)合兵出击,进军邕州,突过昆仑关山险,在归仁铺与侬军展开激战,大败敌军,擒获其首领五十余人,一举收复邕州,侬智高只身逃往大理国。平南大获全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王朝屈辱软弱的形象。

捷报传至京城,宋仁宗皇帝喜不自胜,对庞籍说:“岭南平敌,如果不是当初你坚持专任狄青,是不能取得这样胜利的。广南之捷都是你的功劳啊牎”凯旋后,宋军对有功将士六百九十余人,皆推恩加官。

当时朝廷上许多人认为爵赏太滥。尤其是对主帅狄青,宋仁宗欲升为枢密使。庞籍亦劝仁宗节制恩赏,他向宋仁宗谏说:“昔太祖之时,大将慕容延钊统军平定荆南、湖南之地,方圆数千里,不动刀枪完成统一之业,太祖对他也不过是升官、晋爵、赐金帛而已,并不用为枢密使。大将曹彬平定江南后,也曾经求任使用,太祖不答应,结果只赐钱二十万贯。先朝祖宗视名器如山岳之重,视金钱如粪土之轻,这是陛下应效法的。狄青托圣上之威灵,消灭叛军,完成圣业,确应重加褒赏,但其功与慕容延钊、曹彬相比,还相差很远。任狄青为枢密使,名位达于顶点,若其再立功,陛下将用什么来赏赐他呢?况且现任枢密使高若讷并没有什么过错,也不能罢其职啊牎以臣之见,莫若加狄青节度使之号,赏赐金帛,也就足以酬赏其功劳了。”

单宋仁宗执意不从,参知政事梁适也附和宋仁宗说:“过去王则造反,只占据贝州城,文彦博率兵平定,回朝后升任宰相。今侬智高祸乱广西,狄青率兵讨平之,升任枢密使怎算过分呢?”

#p#分页标题#e#

庞籍坚持说:“文彦博本官任参知政事,依律补任宰相是合理的,况且立有大功。即使如此,当时已有人议论封赏太重,我们为什么还要效仿呢?再说,本朝早有定制,文臣为相,任免无常,而武臣为枢密使,则非有大罪不可轻意罢免。臣不愿授狄青枢密使,不仅是为国家珍惜名位,而且也是为保全狄青的功名啊牎”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狄青起于军中,任职枢密副使,朝臣们已议论纷纷,说自大宋建国以来,从没有人可与狄青相比的了。现在狄青有幸平定南方侬智高叛乱,立下战功,议论的声音才刚刚停止。假若现在对狄青封赏太过,又会使狄青成为众矢之的。”宋仁宗接受了庞籍的建议,诏授狄青为护国节度使。

事后,又有人奏言:“狄青功大赏薄,无以劝后。”为狄青颂功者亦不绝。两个月后,在朝拜议事之时,宋仁宗皇帝忽然又提起狄青之事对庞籍说:“平南之功,以前封赏太薄,现在任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高若讷迁一官加近上学士,置之经筵。”

庞籍听后感到十分震惊,回答说:“容臣退朝后,回中书省和大臣们商议,明日回奏。”宋仁宗皇帝说:“现在就在殿堂门内商议这件事,朕就坐在这里等待商议结果。”庞籍乃与朝臣们商议,大臣们都随声附和宋仁宗皇帝的意见。由此,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宋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他的戎马生涯此时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殊不知,正是宋仁宗皇帝的良苦用心,为狄青今后的人生种下了祸患,铸就了狄青的人生悲剧,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北宋自开国以来,就极力压制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重文压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都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农历8月,作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陈州之后,大宋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派人视察,名日抚慰,实则监视。把狄青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多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终。这位年仅四十九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之中。狄青早亡,说明北宋“重文轻武”,已经走到了一种极端的地步。

狄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难得的将帅之才,在北宋内忧外患不断的年月里,极其需要这样的人才,然而他的遭遇却是如此的凄惨,北宋片面的重文轻武国策,终自食其果,在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狄青死后,庞籍一直念念不忘,终于在狄青死后六年也抑郁而逝,终年七十六岁。

庞籍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的诗词大多气势磅魄,如《渔家傲》:“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麈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6 05:49, Processed in 0.053408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