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叶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叶姓宗祠通用对联(257)

2013-8-15 10: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2742| 评论数: 0

 

 

 

 

 

 

 

 

一、姓氏源流
    叶(Yè 葉)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二、迁徙分布
    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际,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 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目前,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叶姓在当今中华百家大姓中排行第四十九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三、历史名人
    叶  适: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礼部侍郎,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画家,为“金陵八家”之一。
    叶  燮: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文学家,长于诗论,著有《原诗》等书。
    叶  紫:湖南益阳人,现代小说家。作品有《丰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叶  挺:广东省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领导过“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过广州起义。后任新四军军长,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身亡。
    叶仁遇:宋代著名画家,所绘题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风俗田家景物。叶梦得:宋代吴县人,著名文学家,官至户部尚书,著有《石林春秋传》、《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书。
    叶向高:今福建省福清人,明代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光宗时出任宰相,为官忠勤耿直,著有《说类》一书。叶宪祖:今浙江余姚人,明代戏曲家。作品有七种传奇,二十四种杂剧。
    叶子奇:龙泉(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学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叶绍袁: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文学家,著作有《叶天廖四种》等。
    叶芸来: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在据守安庆与湘军奋战中,不幸城失人亡。
    叶恭绰: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初任湖北农业学堂及方言学堂教习。曾拥护袁世凯称帝,后在国民党中任职,著有《遐庵江稿》、交通救国论》等书。
    叶楚伧:今江苏吴县人,早年入同盟会,参与创办《国民日报》,后成为国民党要员,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职。
    叶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
    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早年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2、堂号
    南阳堂:叶姓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古属南阳郡,叶姓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
    此外,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睦堂”、“点易堂”、“续古堂”、“继美堂”、“百忍堂”、“天叙堂”、“永思堂”、“享裕堂”、“天秩堂”、“青枝堂”、“济美堂”、“崇本堂”、“双留堂”、“国望堂”、“序秩堂”等。

五、宗族特点
    1、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颛顼为其传说祖先。
    2、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
    3、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

【叶姓宗祠通用对联】

〖叶姓宗祠门楣题辞〗

楚君遗风

    “楚君遗风”源自受姓始祖诸梁公,字子高,官至楚令君(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屡建殊勋,名闻列国,楚惠王赞其“大有功于楚”、“楚尹遗风”即颂其伟绩风范。

-----------------------------------------------------------------

〖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书成海录;
赋就云官。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崇安人叶廷珪,字嗣宗,政和年间进士,官德兴知县、太常寺丞,后因与秦桧不和,以左朝议大夫任泉州知州。喜爱读书,到处借阅异书,选择那些能用的内容抄录下来,命名为《海录碎事》。下联典指宋代长洲人叶清臣,字道卿,好学而善作文,天圣年间入试时,作《云瑞纪官赋》,名列第二。历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

水心司业;
法善追魂。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年间进士,历官太学正、司业、博士、宝文阁待制、吏部侍郎。晚年闭门著述,自成一家,在哲学、史学、文学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有《水心文集》等。下联典指唐代括苍人叶法善,字道元,世代为道士,高宗时被召入京,又历中宗朝,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他曾求刺史李邕为其祖父作碑文,文成又求书写,李邕不答应。相传一天夜里,李邕在梦中又见他求书,便高高兴兴地为他写好,人称“追魂碑”。

二孤得偶;
双溺全忠。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叶杲卿于桂州执法,武化令夫妇俱死,遗二女,叶杲卿怜其孤,娶为二子妇。下联典指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兵部主事叶汝璜与妻王氏赴水同死。

石榴应兆;
累叶传芳。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叶祖洽熙宁初与同郡上官均分别中第一、二名进士,应“郡庠石榴,先结双实”之言。下联典指北宋·叶致远为直学士,王安石赠诗中有“冠盖传累叶”之句。

清平似水;
介节如山。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叶直,字古愚,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下联典指南宋·叶顒,字子昂,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

南阳望族;
东粤名家。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粤东地区(潮汕、梅州地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介绍)

-----------------------------------------------------------------

〖叶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冠裳累叶第;
科甲榴花香。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上联典指北宋·叶涛,字致远,宋代处州龙泉人,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乙科,后以龙图阁侍制提举崇禧观,任直学士时王荆公赠诗中有“盖传累叶”之句。下联典指北宋·叶祖洽,邵武人,熙宁初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时郡庠(学府)一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二实,人谓吉祥。榜发祖洽为第一,同郡上官均列第二,遂应“郡庠石榴,先结二实”之兆。

东鲁家风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

月光生碧海;
素色满瑶池。
——唐·叶季良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进士、诗人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诗联句。

事为名教用;
理以精神通。
——清·叶东卿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金石家叶东卿书赠联。

-----------------------------------------------------------------

〖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建阳状元府第;
水心博士人家。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叶齐,字思可,建阳人。下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1150-1223),字正刚,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学者称水心先生。

-----------------------------------------------------------------

〖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家藏万卷云樵录;
绵绮四时畅春园。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校勘家叶云樵。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叶洮,有《畅春园》等传世。

水心文集中原论;
金石小笺半茧园。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著有《水心文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人叶奕苞,隐居不仕,建“半茧园”,著有《金石小笺》等。

石林派衍家声远;
武水澜回气象新。
——佚名撰安徽省黟县南屏村叶氏宗祠联
    南屏村位于黟县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全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在此执导拍摄了《菊豆》,南屏村也因此出了名。后来陈凯歌导演来这里拍了《风月》,最近大红大紫的奥斯卡大片《卧虎藏龙》中的镖局,就是取景于这里的祠堂。南屏也因此得名“影视村”。南屏的大姓是叶姓,建于清初的叶氏宗祠,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占地达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典雅。祠堂内贵有“钦定翰林”、“御赐翰林”、“钦点知县”等匾额。这是因为叶氏四世祖叶奎光,明成化二年(1466年)当过山西岚县知县,他的孙子叶廷玺便主持建造了这座祠堂。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人多高的大时古,雕刻的十分精致。两根40厘米见方的石柱,托着硕厚的额坊和曲梁,真够气派。大门内,由86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数百根大大小小的梁枋。柱上挂着这副对联,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与褒奖类匾额。此祠堂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叶剑英联。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叶恭绰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叶恭绰自题联。

万户人烟团曙色;
千林鸟鹊变春声。
——叶仲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仲英撰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舞随柳絮诗吟雪;
弹到梅花月满琴。
——叶仲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仲英书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花新诗手自题。
——明·叶方蔼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明末进士叶方蔼书赠联。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剑英《八十书怀》诗句联。

观钓颇逾垂钓趣;
种花何问看花谁。
——叶撰叶圣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自题联。

------------------------------------------------------------------

〖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
潜山绵世泽,水远山高。
——叶剑波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玉皇庙叶氏宗祠联。联中“婺邑”,即指婺源、潜川,均为地名。“芹香桂馥”,比喻多才学之士与科举得中者。

介节如山,显冠裳于累叶;
清平似水,兆科甲于榴花。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叶顒(前句)、叶涛(后句)。叶顒,字子昂,南宋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叶涛,字致远,北宋处州龙泉人,熙宁年间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光州知州,后以龙图阁待制提举崇禧观。王安石曾写诗赠他,有“冠盖传累叶”句。下联典指叶直(前句)、叶祖洽(后句)。叶直,字古愚,清代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

著述成一家,共仰泰山北斗;
生死无二志,足征赤胆忠心。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咸淳中参知政事叶梦鼎的事典。

乐叙先人之业绩,山水齐颂;
群伦后代庆兴隆,天地和鸣。
——佚名撰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旧称石林村)叶氏宗祠联
    马山村叶氏宗祠的始祖为宋代户部尚书椿秀公,据说他为躲避战乱,由歙县黄墩迁至祁门沙堤,椿秀公长子斌迁石林。数百年间,叶氏人才辈出,马山繁荣昌盛。如今先辈的繁华都化作了村中座座古老的建筑,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无不显示着小村深厚的历史底蕴。祠内高悬的匾额记载着叶姓所得的荣耀,那块“开国元勋”匾显赫无比,是族人叶功权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被朱元璋封为左军元帅而授。“经明行修” 匾为县正堂旌表族人叶兰芳的,他于1900年恩科拨贡,后任祁门东山书院校董,晚年出任祁山小学校长,是祁门教育界的名耆。

支派启五房,丕显丕象共仰,光前裕后;
大宗开四世,教忠教孝同祈,辅国兴家。
——江绶珊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肇庆地区叶氏宗祠联。联语写出了这一支叶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受姓始南阳,溯瓜瓞之绵长,继往开来,屈指二千余载;
宦游违北皖,望松楸而怅惘,封丘表墓,关怀四十三年。
——叶法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地区叶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叶氏的起源、郡望及悠久的历史。下联典指本支叶氏的情况及作者的感想。

====================================================================

附录一:【叶向高奇联妙对】

    明朝宰相叶向高与陈达公交谊颇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间,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

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遂成一奇对。宠宰相,指叶向高。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殊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另有一版本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

附录二:【叶姓典故、趣事】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源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
    《新序·杂事》里记载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的如此。

-----------------------------------------------------------------

〖死后佳〗
    南宋名臣叶衡,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居彬州。一天,叶衡染病在家,亲朋旧友都来看望。叶衡问众人道:“我恐怕活不长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叶衡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死后很舒服?”
    书生说:“假若死后不佳,死亡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然而自古至今,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返回的呢。因此,我知其死后
很舒服。”
    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

〖叶圣陶与酒〗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分享到: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以上仅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站无关;未经同意,一概禁止转载。本站将保留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显身卡
  •  

     

     

     

     

     

     

     

     

    陆君云当前离线

    #p#分页标题#e#

     

    注册时间2007-7-26最后登录2012-4-24在线时间49 小时阅读权限100积分2593帖子1295精华0UID96

     

     

    #p#分页标题#e#

     

    陆君云贵宾

     

    2#

     

    发表于 2008-11-17 16:59:26 |只看该作者

     

     

     

     

    #p#分页标题#e#

    叶姓起源

        1、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省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2、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3、少数民族叶姓:
        清满洲叶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清初将领叶臣、叶克书均为满族。
        彝族叶姓。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所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有叶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德昂族叶姓。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为德昂族的先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与傣、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崩龙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即采用汉姓,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称,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称叶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

    叶姓迁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后的叶姓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励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姓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4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姓族人多代出河南。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省叶县南),直至终老。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代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分为六族。
        叶姓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省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仕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令,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琚次子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省丽水)。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攻入洛阳,西晋灭亡。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姓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时期
        叶姓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在唐初。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liao)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 3600名,战将123名入闽征讨(史称58姓入闽)。其中众多叶姓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姓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姓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叶姓南迁的又一高潮。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
        “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姓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姓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姓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姓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934—936年)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姓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记载:一世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所有这些都说明,叶姓祖根在河南。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姓已成为大姓望族。《通志·氏族略》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宋史》中立传的叶姓人物有12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代叶姓人物有47人。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苏籍1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47宋代叶姓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1名为河南人外,其余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姓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见于史载的各类叶姓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有明清叶姓人物117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姓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苏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广东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东各1人,这说明此时叶姓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姓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如:余姚的叶姓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余姚梅川叶氏宗谱》说:叶梦得孙叶篑 (ku?),理宗端平间(1234—1236)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叶氏再续谱》称:叶篑孙叶
        文达,元代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叶(竹贵)孙叶文远,迁邑之东门,步得十五世孙叶伯兴又迁邑之通德乡西旺隶,是为迁西旺始祖。《叶氏续修宗谱》梦得十六世孙叶永初,由余姚叶家埭迁邑之奉山,永初孙叶渊铠,由叶家埭再迁邵家渡。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松工《叶氏家谱》称:始迁祖叶廷玉,元自杭州丰乐桥迁松江,先筑室钟贾山阳,后又迁居籽城西门内丰乐桥。
        淳安叶姓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南阳叶氏宗谱》称:南宋大臣叶义问玄孙叶椿,始自寿昌迁淳安梓桐;十三世传至叶继善,元明之际因商自梓桐崇疚再迁遂邑七侏溪西桃源,为迁遂一世祖。
        金华叶姓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双溪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显,明初携子叶彦由松阳迁婺州金华县西之菱塘。以业鹾(盐的别名)为生,家益饶裕,至曾孙叶仕瑛,复由菱塘徙附廓双溪。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象山叶氏重修宗谱》称:始祖叶质,先世括苍松阳人,南宋时自松阳芝田都铺迁来东阳茜畴里。传九世至叶雅,元末再迁本邑象山大坞,是为始迁祖。
        东阳龙溪叶姓是淳安县迁入的。《龙溪叶氏重修宗谱》记载:始祖叶恩,北宋初自睦州清溪迁义乌永宁乡。五世孙叶桐,再迁广口叶堂。十一世叶由幸,南宋后期复迁十三都演溪。十九世叶良玉,明中叶又自演溪迁东阳斯孝乡鹤岩龙溪玉印塘,是为本始迁之祖。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浦阳叶氏宗谱》称:先祖叶辞,由临海迁金华永康柳山;越五世有叶必秀、叶必香、叶必和三兄弟,于明万历间(1573—1619年)自永康再迁浦阳人峰山下,是为始迁祖。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称:始迁祖叶茂春、叶茂二,约于明季由慈溪石步迁来镇海东管乡沈郎桥。
        龙游叶姓《西山叶氏宗谱》: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1644—1661年)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鏸北湖都山里。
        但也有少数叶姓是从外省迁来的,如余姚叶姓就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叶祖洽,字敦礼,邵武(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历任职方、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
        《余姚孝义虹桥叶氏宗谱》称:叶祖洽之子叶广,因官迁浙江明州奉化县剡源乡。叶广曾孙叶爽之,入赘余姚孝义乡虹桥周氏,遂家虹桥。爽之玄孙叶纯,元末明初人,生四子,长幼无考,次子守义支分西宅。三子守礼亦生四子,长子曰礼一,其后居邑之东门;次子祥一,居田屋;三子齐山,居西虹桥;四子曰亨四,居东虹桥。
        浙江的叶姓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姓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圻里叶氏宗谱》说,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子良子槟,复由扬州、1再迁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福建叶氏
        唐宋时期迁徙到福建的叶姓族人,不断向周围迁徙繁衍,仙游古濑叶姓徙居南安、德化境内,《社坛叶氏族谱》称: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即南唐中兴元年自仙游古濑徙居南安高田,传至叶碧崖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定居南安诗山社坛。《国宝叶氏族谱》记载:宋末景炎二年(1277年),仙游叶氏誓不降元,挈眷遁迹德邑,结庐国宝,迨明朝建立,叶氏子孙始设籍德化。同安叶姓继续向外迁徙,元末迁到了晋江。《东石世美叶氏家谱》说:开基始祖叶以寅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从同安县分居东石西尾。

        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记载,叶大经为叶诸梁八十五世孙,字伯常,号封川,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官20余载,咸淳间升闽制置使。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下,战乱不已,辞去了官职,在梅州曾井(今梅城西区)住了下来,遂为梅州叶氏一世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梅州叶氏便迅速地发展开来,成为当地大族,子孙繁盛,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梅州叶氏源流世系说》称闽粤交界的清流、龙川、博罗、河源、长乐、归善,兴宁、龙川、平海、平远、镇平、永安等地,以及江西的瑞金、雩都、会昌、兴国,湖北、四川、浙江、湖广等处的叶氏子孙,皆“其一脉贯通之所发也”。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后裔。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姓之始祖。广州市永汉北路(即今之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等地。

        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无锡《圻里叶氏宗谱》称:始祖叶参,世居乌程,仕宋为兵部郎中。子叶清臣,生二子,长子叶均徙苏州,次子叶坦迁常州广化门下塘。叶坦越五传而至叶盛,叶盛长子叶朝极居云泽之滨,次子叶朝楹之子叶旭彩退隐阳湖虞桥。叶旭彩子叶志仁号春山,由虞桥再徙邑之新塘乡庄巷里。叶志仁三子:长子叶道,徙宜兴;仲子叶通,仍居新塘;季子叶达,徙无锡梁溪。叶通亦三子:长子叶德成,号谦山,其子叶芬徙黄公山;次子叶德英,号仁山,其子叶蓁迁丁堰镇;三子叶德华,号学山,孙叶云。七世孙叶敷春,明代由新塘先后迁无锡青城乡圻里。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称其始祖为叶梦得。十数传至叶子良,明季由徽州迁扬州。叶子良子叶槟,又由扬州迁至润州城东之西严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江阴东叶家桥叶氏宗谱》说,明初,有名叶礼者,宋高宗相颐9世孙,先居武进北孝西乡夏墅,旋又迁安东乡辉龙地村。其五世叶祥,自辉龙村再迁江阴东叶家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季子叶纲芳,雍正间(1723—1735年)迁宜春县北冷水江婆塘。

        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青浦)叶氏家谱》说,始迁祖佚名,字华南,或云为宋石林先生叶梦得二十二世孙,明崇祯时(1628—1644年)自吴江县迁至青浦县蒸里芟稼村。

        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有一支湖南叶氏,据《叶氏四修族谱》是南宋人大经开派,大经晚年居广东梅州程乡县,八传到叶德茂、叶德成、叶文保、叶德真,分别为四大派。叶德茂子叶仲华、叶仲彰,叶德成子叶仲显、叶仲盛,叶文保子叶仲仁、叶仲义、叶仲礼,叶德真子叶仲胜、叶仲腾、叶仲明,共成10大房。10房后裔或居长沙、或居宁乡、或居善化、或居益阳。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其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生三子,长子叶继芳于清康熙间 (1662—1722)徙浏阳东乡君家湾……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平江玉山族谱》说:始迁祖叶永寿,明洪武二十五年由蒲圻迁平江燕额岭下。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楚南叶氏族谱》称其一世祖叶淋泗,宋元之际人,世居长沙,传至七世,有孙四人:叶斌、叶赋、叶缃、叶(纟圭)(gua)。叶斌后无考,余三人分别开派宁乡、湘潭和浏阳。

        安徽叶氏
        太平(治所在今当涂县)、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太平《叶氏宗谱》说,始迁祖行名叶俭十,叶梦得五世孙,元末避兵乱自歙县蓝田迁太邑麻溪,后代转徙中潭、湘津。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属江西)辗转迁入的,《南阳叶氏宗谱》称其始祖叶林秀,唐末五代人,世居婺源,传至二十一世叶贵,经商于金陵,明初移居桐城西山余家冲。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黟县南屏叶氏族谱》称其始迁祖为叶伯禧,元末自祁门县石马山迁黟县南屏山五都村。

        江西叶氏
        据《玉山叶氏合修房谱》说:始祖叶乾源,宋代人,世居江西南丰县花心巷。15世孙叶文海始由花心巷迁本邑八都下源里,25世孙叶正未,清初由下源再迁玉山县徐村;稍后,乾源后裔嘉禾支 26世孙叶毓标,亦移家玉山,世居东源。
        萍乡叶氏是从湖南醴陵迁入的,《萍乡南门叶氏族谱》说,始迁祖叶萱义,南宋时自醴陵仙石上库迁萍乡南门。另有一支萍乡叶氏是明末从外地避乱迁入的。萍乡《叶氏族谱》说,一世祖叶辉儒,明末避乱挈眷来萍乡。

        四川叶氏
        清初四川人烟稀少,为此康雍时期特别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了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迁居者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往往都是整个家庭,或者与至亲密戚结伴而行。叶姓族人在此时也有迁居四川的,民国《叶氏宗谱全谱》说,广东叶荣山携妻并7子2媳1女共12人于康熙六十年 (1721年)年迁居四川。民国《叶氏族谱一梅州宗谱》载龙川县叶氏25世至29世有 29个分支叶氏入川。广东迁居四川的叶氏中还有叶大经后裔,迁到了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说,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叶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自叶大经后又传27世叫叶必琅的,清康熙间由粤入蜀,落业成都仁里乡。湖北蒲圻叶氏迁到了蓬溪县,《蓬溪西乡叶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叶增璧,先世湖北蒲圻县人,清乾隆间,由蒲圻入蜀,卜居蓬溪县河西李家沟。

        海南叶氏
        叶姓入琼始祖叶懋,原籍广东南海,明嘉靖间任文昌训导,后落籍文昌。

        台湾叶姓
        叶姓族人最早何时移居台湾,已无从确知,据现有资料显示,台湾见于史载的叶姓是在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据《台湾通志稿·人物篇》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2年),台湾黄教作乱,福建海澄人叶恒章被害,其子子文来台护柩归葬,旋即入台居郡(今台南市)。自此以后不断有叶姓族人来台定居。《台湾府志》、《凤山县志》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广东人叶运城平定朱乱有功,居下淡水。《大日本地名辞典台湾篇》载,康熙六十一年,叶某打猫东堡叶仔内庄;乾隆初年(1736年),叶五常,入垦嘉义西堡永虞厝、过沟庄;乾隆初年,广东人叶古入垦港东中里涵仔口庄、南埔一带;道光元年(1821年),叶某与邱姓人一道入垦沙连堡内茅埔庄;道光八年,广东人叶云,入垦东势角中科庄(今台中县东势镇)。《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载,乾隆末年,叶坤入垦今台北县汐止镇东山里作坡内;嘉庆五年(土800年)福建同安人叶天佑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古庄村山猪窟,同年叶聘入垦台北县三峡镇硕石里鱼寮子;嘉庆末年叶薯臼、叶委与张体合垦今台北县石碇乡格头村。《屏东县古碑文集》载,嘉庆八年,叶玉生、叶孟荣与屏东县内埔村人同建天后宫。《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载,嘉庆九年,广东人叶振旺居今东势镇,与庄民同立东势角圳谕示碑。《嘉义县古碑文集》载,道光十六年,叶队与邑人捐修嘉义城。
        移居台湾的叶姓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福建同安县。清康熙末年,叶仲勤入垦今彰化市,叶雄入垦今台北市;雍正年间(1723一1735年),叶猛入垦今苗栗竹南;乾隆末年,叶再入今台北市土林区,叶天祈、叶志入垦今台北市;嘉庆年间,叶继茂入垦今台北市,叶通殿入垦今台北,叶乌治入垦今台北板桥,叶英入垦今彰化和美;道光年间,叶士拱、叶松麟入垦今台北市中山区,叶邦入垦今高雄阿莲。晋江县人叶求,乾隆末年,入垦今高雄楠梓。安溪县人叶砂,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市。平和县叶田人乾隆末年,入垦今桃园市,叶海入垦今南投竹山,后裔移垦鱼池。海澄县人叶思,道光年间,入垦今竹南。
        广东陆丰县。清康熙末年,叶奕明先迁澎湖,后移垦桃园平镇;雍正年间,叶天意入垦今云林斗六;乾隆末年,叶必达入垦今新竹竹东,叶仁吉入垦今苗栗南势,叶笃秀入垦今屏东内埔;嘉庆年间,叶仁奏、叶仁卿入垦今桃园平镇,叶宏波入垦今苗栗;道光年间,叶壬风入垦今新竹芎林,叶兆庆先迁新竹北埔,后裔移垦今苗栗南庄。梅县人叶文兴清乾隆初年入垦台中丰原;叶天开嘉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长乐县人叶日寿、叶发寿兄弟,嘉庆年间入垦今台中大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叶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湾发展成为庞大的家族。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叶姓为台湾的20大姓之一,约有30余万人,子孙遍及海岛。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 828804户居民中,有叶姓10913户,占全部户数的1.32%,居全省737姓的第20位。

        海外叶姓
        叶姓族人在宋代便有到海外谋生,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书记载,宋至和二年(1055年)有叶德宠等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并有叶氏族人在高丽定居下来,如叶盛,生卒年不详,通晓音律,后定居高丽,将宋音乐传至高丽。叶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如福建南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社坛叶氏族谱》就载有族人138名前往东南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吕宋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清宣统三年(1911年)《国宝叶氏族谱》记载有46人移居东南亚;福建晋江民国年间《东石世美叶氏家谱》记有16人前往东南亚。
        叶氏移居东南亚的时间,《社坛叶氏族谱》记载:叶买,“号保全,天助公次子,生嘉庆六年(1801年)八月初一日,卒道光七年 (1827年)闰五月十五日,外出番邦吧城无归”。由此推测,叶氏移居东南亚当最迟在清道光年间。
        叶氏族人侨居海外的地点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叶姓族人定居。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叶姓族人的足迹,比较著名的叶姓人物在马来西亚有吉隆坡的奠基者叶亚莱、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华文教育工作者叶鸿恩、华人作家叶观仕,国会议员叶炳汉;印度尼西亚有华人政治活动家叶全明、华人律师叶添兴;新加坡有华侨报人叶季允;菲律宾有众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叶何塞;泰国有华人著名摄影艺术家、文艺作家叶树勋;越南有华侨商会领袖、银行家叶伯行;巴基斯坦有华人针灸医生叶彬举;加拿大有华人学者叶嘉莹;澳大利亚有华人领袖叶炳南。

    -------------------------------------------------------

    叶姓家谱介绍

        家乘即家谱,又称家传、氏谱、宗谱、族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姓族谱的编修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就目前所见资料看,当在汉代就有了叶姓族谱,《梅州叶氏源流》载该族53世祖望,“字世贤,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建安二年渡江徙丹阳,宗谱源流自望创修”。蔡邕曾为之作序说:“……沈诸梁公,生于春秋,超迈等夷,尝慕孔子之道,而不得亲炙者,由子路之援引也,及为令尹司马于楚有功,封于叶,固以为姓,而为国之栋,故董仲舒于建元二年壬寅四月,作叶氏世爵赋,称其代不乏人……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岁在己卯十一月议郎绍进爵光禄勋蔡邕伯喈顿首拜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兴起,不但官方专设谱局编修各姓族谱,而且民间也广修家谱,此时的叶姓家谱当不在少数。隋唐开科取士,旧士族纷纷衰败,许多族谱在乱世中散佚。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谱风行,民间撰修有大量家谱,但保存下来的族谱多为清以后的,以叶姓族谱为例,《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合编,1997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收录现存全国各地图书、档案部门的 180种叶姓家谱和《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书馆编,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的92种叶氏族谱中,清以前编修的仅有8部,其余均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所编修。

    ============================================================

    叶姓典故、趣事

    〖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个成语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叶(今河南叶县)的叶公子高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了,就来到他家,龙从窗户上向里看。叶公一看见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以后,人们就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说喜欢,言行却不一致的人为“叶公好龙”。

        注释: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叫师,春秋时陈国人。子张是他的外号。
        鲁哀公——春秋时代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叫蒋。
        士——封建社会里,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舍——音社,古代计算路程的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
        趼——音俭,同“茧”字,就是脚底上长出的硬皮,俗称老茧。
        写——这里是用刀、笔刻画的意思。
        窥——音亏窥伺,就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音有,窗户。
        施——有意,伸出、延伸的意思。
        诗——就是《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共三百零五篇,多数是民歌。这里所引的诗句,见《诗经》“小雅”的部分的《湿桑》篇。
        敢——语助词,冒昧、对不起的意思,用在句子开头。
        新序——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是西汉著名经学家、散文家刘向编辑的。书中记述了许多的古代历史的故事。
        评点: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

    〖“叶开泰”药店〗

        “叶开泰”药店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创始人叶文机。
        明崇祯十年(1637年),叶文机到汉口行医,在汉口北岸的大码头鲍家巷口设“叶开泰”药室,悬壶应诊,自制成药,以药行医;以医荐药,经销药品,医药两便。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初期,汉口已崛起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经过清雍正、乾隆(1723—1795年)盛世的发展,汉口以新型的工商业市镇的面貌出现在他人面前。在这时期的叶氏积极扩充业务,改药室为药店。尔后吸取叶氏前辈精通医药原理传统的经验,不断改进成药配方,经过长期反复地试验摸索和精心研制,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创制出独特的名贵成药,使叶开泰的声誉大大提高。从1859年至1930年,是叶开泰的飞跃发展时期,被列为中国四大中药店之一。
        300多年来,叶开泰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几千年来的医药文化遗产,积累了制药的丰富经验。叶开泰素以传统经营特点:“不断改进配方,创制新药。精选优质道地药材,原料遵古分开炮制,合剂投料准确,精工监制,一丝不苟。货真价实,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叶开泰创制的独特传统;成药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十全大补丸”等名产珍贵成药。为确保优质,叶开泰严格恪守古训:“宁缺勿滥,不好再来。”因而盛誉经世不衰。
        1912年春,“叶开泰”药店迁至大夹街陶家巷口。1953年6月1日,由叶氏家族经营了322年的叶开泰药店的制药部分,组建并改名为武汉市健民制药厂,由“叶开泰”的老板任董事长。1988年5月 25日,“武汉市叶开泰制药厂”招牌再次挂在了武汉市健民制药厂门口。

    ---------------------------------------------------------

    〖“扫叶斋”和“踏雪居”〗

        薛雪是当时姑苏城里几乎可与叶天士并驾齐驱的名医,但因为发生了一点误会,两人几乎成为势不两立的“仇家”。薛雪把诊室改名为“扫叶山房”,笔锋龙飞凤舞,酷像秋风扫落叶般酣畅。叶天士则以牙还牙,改诊室为“踏雪斋”,仿佛真的将薛氏踏在了脚下一样,以解心头之恨,从此两人“相见不相识”。
        这样一直持续了几年。有一次,叶天士年近八旬的老母亲生了重病,高热不退,大便数日未行,甚至到了神昏谵语的地步。叶天士明知是一个典型的阳明腑实证,应该用大黄承气汤泻下,但是十分担心母亲的体质不能承受这样的虎狼之药。犹豫不决之际,忽然想起了薛雪,自言自语道:请教同道,取长补短应是医生的美德,何不请薛雪帮忙拿个主意?遂遣家人前往“扫叶山房”延请它的主人;薛雪得知叶家人的来意,本就对叶有几分钦佩之心的他便欣然随来人同往,给叶母诊病。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一笺承气汤的药方开出,叶天士一看便连连叫好,并诚恳地说:“正合我意。薛老弟不愧为吴中名医啊。”薛雪则谦虚道:“其实叶兄早巳成竹在胸,只是借我的手证实一下你判断的正误罢了。”
        用药后,叶母很快转危为安。叶天士和薛雪也互相引为知己,“扫叶斋”和“踏雪居”的匾额也被摘下,再末使用,并成了中医界的一段佳话。

    ---------------------------------------------------------

    〖冤家巧遇洛阳桥〗

        到泉州的游客,一般总要游览洛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人称“海内第一桥”,建于1053—1059年。千百年来洛阳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最令人拍手称快的可数“贾似道与叶李相逢于洛阳桥”了。
        叶李曾因弹劾贾似道被贬漳州,后赦罪回朝,路过洛阳桥时,适逢贾似道亦这时倒台充军海南崖州,也经过此桥。冤家路窄,两人相逢于桥上,叶李触景生情,于桥上赋一诗:

    君来路,吾归路。来来去去何时住。
    公田关子竞何如?国事当时谁汝误?
    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
    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

        诗中“雷州户,崖州户”运用的是丁谓诬陷寇准,贬寇准为雷州(今广东省海康县)司户,后丁谓也因罪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司户的典故。
        贾似道过洛阳桥不久,来到漳州木棉庵,被郑虎臣所杀。

     

     

     

     

     

    【中国人民解放军叶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1897-1986),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曾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后任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率领所部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任军事指挥部副总指挥。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军委会参谋长兼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工农红军学校校长,瑞金卫戍区司令,闽赣及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长征,任一纵队司令员、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到陕北后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参谋长,并协同周恩来在国民党统治区做统战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北平市市长。1946年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书记。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广州市市长、市委书记,华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南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代书记。1949年10月当选为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0年4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广东省政府财经委员会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1958年3月任军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5年1月任国防部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83年辞)。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曾任中国钓鱼协会名誉主席,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同年辞去党、国家和军队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获哥伦比亚众议院授予的特级大十字民主勋章。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9岁。

        叶飞上将
        叶飞(1914-1999),原名叶启亨,福建省南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旅政治委员,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省长,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叶明少将
        叶明(1914-2002),四川省成都市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川陕苏区少共省委委员、苏维埃政府委员,川陕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陕南游击队大队长,中共西北特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团长,独立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武装科长兼筹资委员会主任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整军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延安军政学院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直属政治处主任,抗日军政大学文教训练队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和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总校二团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大学江西分校政治委员,努力为前线培养军事指挥员和政工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大学总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汉口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湖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的全面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1月2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叶超少将
        叶超(1913-1988),湖北省黄陂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派至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华东野战军许世友、聂凤智的9纵任参谋处处长、纵队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参谋长。1948年2月,聂凤智派叶超率领纵队司令部部分人员,前往博兴一带了解周村地区敌情,制定9纵作战方案。叶超指定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和侦察营副教导员率领侦察1连,深入敌占区展开侦察,初步摸清了周村地区敌军建制、番号、兵力部署、工事构筑及部队士气等情况。此时敌整编32师突然接替了周村防务,叶超急令侦察1连查明整编32师情况。侦察1连捉了一批“舌头”,缴获了一批重要情报。侦察人员还潜入周村城内,动用各种侦察手段,完成了侦察任务。文革期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故事摄制成当时全国闻名的故事片《侦察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参谋长、华东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后任炮兵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国防科委陆军兵器研究院院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逝世,终年75岁。

        叶长庚少将
        叶长庚(1903-1986),浙江省分水(今桐庐)县人。1925年入国民革命军第2军当兵。曾参加过北伐战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特务大队中队长,红8军第4师2团团长,赣南独立12师师长,红8军第23师师长,湘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红6军团特务团团长、第50团团长,新兵师师长,6军团司令部三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晋察冀第五专署民兵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50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

        叶运高少将
        叶运高(1914-1979),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1师政治部宣传员,第4师政治部组织科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第三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行政公署公安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代部长、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79年9月21日逝世,终年65岁。

        叶青山少将
        叶青山(1905-1987),福建省长汀县河田乡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卫生队医生、卫生队队长兼政治委员。1930年底,被诬为“AB团嫌疑”而开除党籍,次年五月平反,恢复党籍。后任红4军野战医院医务主任,红4军2师卫生部卫生主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院长,红4军第2师卫生部长,红1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参加过直罗镇战役和东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军医处处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曾和白求恩同志一起创建晋察冀军区模范医院,参与筹建医务学校,培训医务人员。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的救护工作。后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班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际和平医院、中央医院、阿洛夫医生处实习。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市附属医院副院长,晋察冀野战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7年7月11日逝世,终年82岁。

        叶松盛少将
        叶松盛(1917-1993),广东省梅县人,1930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7团文化教员,7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新四军第2师4旅10团总支书记,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特务营政治教导员,盱贻总队政治部副主任,路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2独立师第5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旅第3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4军炮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空军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7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叶荫庭少将
        叶荫庭(191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特务团通信员,中央军委警卫营排长,教导师机枪连长。参加了长征。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6大队四队队长,第一分校直属营营长,第3大队队长、干部队队长,鲁中军区第2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八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0军119师副师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临江、辽沈、平津、衡宝、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部长,军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副军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泰清少将
        叶泰清(1913-——),河南省信阳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8军手枪团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地区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手枪连政治指导员,第7团营政治教导员、营长,新四军第2师团参谋长、副团长,山东野战军团长,华东野战
    军2纵4师参谋长、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4旅10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4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1军61师副师长,第63师师长。参加了鲁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师长、21军副参谋长、25军参谋长。
    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4军副参谋长、志愿军空军副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参谋长、防空军1军副军长、空5军副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叶建民少将
        叶建民(1918-1998),湖北省大悟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鄂豫皖苏区红25军75师223团司令部班长、测绘员、见习参谋,红15军团75师224团司令部参谋等职,参加了革命根据地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司令部通信参谋、344旅晋南支队侦察参谋、作战参谋、代参谋长,冀鲁豫支队第2大队参谋长,八路军第5纵队2支队团参谋长,新四军第3师8旅23团参谋长、副团长,山东军区第2师5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并先后参加和指挥了河北平山洪子店、山西町店、攻克赣榆城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2师5团团长,第10纵队30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47军141师副师长、代师长等职,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三战四平和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战斗。接着又率部完成川、湘、鄂边界穿插作战任务,并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重庆守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军分区司令员、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湘西剿匪、建立地方武装、巩固地方政权的任务,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朝鲜回国后,任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积极参加领导军区部队的战备、训练和管理工作,坚持从严治军,狠抓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好评。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9月18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叶道友少将
        叶道友(1914-1961),河南省新县人。1927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湖北黄安赤卫队大队勤务员、通讯员,红四方面军第10师28团3营班长、副排长,红25军第73师223团3营通讯排长,二营副连长、副营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叁、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为掩护部队转移,他率一个连在陕西岔河口阻击敌人。面对国民党两个团的重兵,他提出“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口号,率领部队经两小时激战,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战后,受到军部表扬。在陕北长山战斗中,率一连强攻敌以一营兵力踞守的山头,歼敌大部,取得了胜利。1937年他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大队大队长,223团团长,新四军南进支队先遣梯队副支队长、二团叁营营长,新四军3师9旅26团叁营营长,25团副团长,淮北军区独立团团长,新四军4师12旅叁14团团长,转战于鲁西、陇海路地区。1942年,他奉命率独立团在台儿庄附近打游击。当地处于日伪军4个据点的夹缝之间,形势十分险恶,由于他机智灵活,指挥若定,善于抓住战机,予敌人以重创,在多次战斗中毙俘敌近300余人,全团受师部通令嘉奖。在淮北九顶山战斗中,为营救遭敌围困的兄弟部队,他率一个营直插敌人心脏,击溃敌四个团,毙俘敌团长以下200余人,再次受到师部通令嘉奖。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19 21:19, Processed in 0.05018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