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余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北宋名臣余靖与风采堂

2013-8-17 20: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357| 评论数: 0

风采堂一词的来历:

   “风采堂”是北宋名臣余靖的后裔的家族堂号。

     余靖,1000年-1064年,韶州(今广东韶关)人,原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谥襄,后人尊称为“忠襄公”,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为官四十多年,校正三史、名列四谏、三使契丹、经制两广、二镇广南、凡治六州,博学多才,正直敢言,两次被贬,三次复出。历任史官、谏官、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官至集贤院学士、工部尚书、柱国、始兴郡开国公。所著《从政六箴》至今仍为官员廉政教育之教材,所写的《海潮图序》 首先提出潮汐与日月引力有关的科学论断,遗作文集《武溪集》。在历史、外交、朝政、军事、经济、科学、文学上有都有突出贡献。

    时人称其“为广帅十年,不载南海一物”,有“风采冠北宋一朝”之誉,其后裔遂以“风采堂”为家族堂号。

 
 余靖从政经历 :
 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第,为虔州赣县尉。

天圣五年(1027年)迁宣州司理参军,期间著《从政六箴》 ,为自己定下“清、公、勤、明、和、慎”的为官标准,终其一生,照此而为。

天圣八年(1030年)参加“书判拨萃”科拨得头筹,从幕职僚官转为京官,授将作监丞、知洪州新建县。

景祐元年(1034年)迁秘书丞,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作《三史勘误》四十卷。

景祐三年(1036年)二月擢集贤院校理。五月范仲淹绘《百官图》讽权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被贬知饶州,余靖越班呈《论范仲淹不当以言获罪》 奏疏为其辩护,被贬监筠州酒税,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 将他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并称“四贤”。

景祐四年(1037年)徙监泰州酒税。

宝元二年(1039年)徙知英州,赴任途中丁母忧去官守制。

庆历二年(1042年)复职迁任右正言,与欧阳修、蔡襄、王素并称“庆历四谏”,为“庆历新政”的重要成员。

庆历二年至五年期间兼知制诰、知谏院、史馆修撰、判吏部流内铨等多职,并三次为毋正旦使出使契丹,成功缔结宋、辽、夏和约。

庆历五年(1045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欧阳修、蔡襄、富弼、尹洙等新政骨干相继被贬,余靖亦以“习虏语”之罪名贬知吉州。

庆历六年(1046年)再被茹孝标以旧事弹劾,自请左迁将作少监,分司南京、许居韶州。

皇祐元年(1049年)正月,改元加恩,例迁光禄少卿,依前分司。六月授左神武大将军、雅州刺史、寿州兵马钤辖,以父年迈辞不就。

皇佑三年(1051年)以卫尉卿知虔州,旋即丁父忧去官。

皇佑四年(1052年)起复秘书监、知谭州,后七日改广南西路安抚使、经制广南东西路盗贼事,与狄青、孙沔一起平定广南路侬智高叛乱。平乱后迁工部侍郞、知桂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独留广西做搜擒乱党和战后复建复产等善后工作。

嘉佑元年(1056年)迁户部侍郞,徙知谭州,兼荆湖南路经略安抚使。

嘉佑三年(1058年)迁吏部侍郞,徙知青州,兼京东东路经略安抚使。

嘉佑五年(1060年)交趾(今越南)种豪犯边,杀宋五巡检,朝廷认为余靖“恩信著于岭外而令交趾畏”,命为广西体量安抚使率兵平乱,余靖檄传交趾官员费嘉祐诘之,交趾械凶手斩于边界,南疆遂安。

嘉祐六年(1061年)以尚书左丞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广南东路兵马都钤辖、劝农市舶使、提点银铜场公事等职,大力发展对外商贸活动,戒下属北归不得带南物。

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即位,任为工部尚书,候知广州任满赴任。

治平元年(1064年)自广朝京师,途中病逝于江宁,赠刑部尚书,谥号“襄”。

治平二年(1065年)返葬韶州成家山之原,欧阳修作“神道碑铭”、蔡襄作“墓志铭” 记其功绩,余靖次子仲荀收集其生前文章编为《武溪集》传世。

 

世人对余靖的评价:

    蔡襄曾作诗“总有谋猷裨帝佑,更教风采动朝端”,“崭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吾知万世更万世,凛凛英风激懦夫”赞之。

    宋仁宗也曾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亲下答诏有语“以卿策虑无遗、忠义有素,文理足以绥众、武备足以折冲,进居丞辖之重,付畀方面之寄,必能宣明威信,朕庶几无南顾之忧矣”,对他评价极高。

    欧阳修称其“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暨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

    苏洵在《上余青州书》 中称“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余靖即为其中之一;“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滂薄于遐远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

    明代大儒陈献章在《韶州风采楼记》 中道,岭南的泰山北斗“吾瞻之在前,惟曲江公一人而已,吾瞻之在后,公与菊坡公二人而已”、“公之风采在,人争先睹之为快,如凤凰芝草不恒有于世”。

 

 各地风采堂:

   一、韶关余靖纪念馆:又名“余忠襄公祠”、“风采堂”,省级保护文物,位于韶关市区建国路余相巷,原是余靖祖孙几代的祖居,后人将祖居改建为祠堂,供奉祭祀余靖,是为余忠襄公祠。到80年代,该祠因历史原因已改为民居,香港余氏宗亲会花巨资将原址购回,重建为余靖纪念馆。

    余靖纪念馆建设风格是具有岭南古民居特色的重楼复式建筑,总建筑面积273平方米,为一堂五室,二进三门,重楼高阁。主楼高19.8米,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建于祠堂最高层的“风采堂”庄重风雅,别具特色。

    风采堂西侧立有精刻的大理石碑 余靖纪念馆记:左侧是刻有宋欧阳修赠《余襄公神碑铭记》;右侧是刻有《余忠襄公傅略》。风采堂内有富丽堂皇的“风采流芳阁”,阁内端坐着栩栩如生的余靖木雕塑像。据说,此雕像的设计的依据余氏族谱珍藏的名贤忠襄公真像而塑,原像的真品用宫廷黄绢精绣,曾藏于韶关市风采楼上,六十年代由省文物工作队收藏。这座新建余忠襄公祠,恢复了余氏宗祠的古老牌坊,牌坊建筑古朴、气势雅典。

    韶关现存的还有余靖墓、风采楼等与余靖相关的古迹文物。

#p#分页标题#e#

 
   二、荻海风采堂:又名“名贤余忠襄公祠”、“风采堂”,省级保护文物,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风采中学内,始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民国3年(1914年)竣工,是开平、台山两地余姓族人纪念他们的祖先余靖而修建的,由风采堂和风采楼两个主体建筑物组成,拥有三进六院十五厅堂,总面积5364平方米。它的结构形式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民族风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筑的艺术特色,结构严谨,瑰丽宏伟,在侨乡建筑里独具一格。

    风采堂从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间为祠堂,东西两翼为学校,现为开平风采中学。

 
   三、新会风采堂: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新会一中内,现为新会一中图书馆。原是余氏族人将建于明末、祭祀余靖的“余忠襄公祠”旧祠堂拆了重建而成,由台山荻海(现属开平)人余清江设计,民国22年(1933年)奠基,民国26年竣工。用砖、石、混凝土仿古构造,歇山顶,重檐。平面结构为12柱,进深3间。置于1.4米高石台上,天花板施民族形式图案装饰,总面积为352平方米。堂前空地上立有石制旗杆。奠基石刻有“重建名贤余忠襄公纪念堂,于中华民国二二年十一月二七日奠基”字样(部分刻字已毁)。

 
   四、其他地方的风采堂:广东及余靖后人足迹所到之处,大多数都建有名为“风采”或“武溪”的祠堂、会馆、学校、社团组织用来纪念余靖、敦亲睦族,如羊城武溪书院(已没)、香港风采中学、开平风采中学、开平风采华侨中学、台山武溪中学、广州八贤堂(已没)、海丰风采堂等等。由于资料所限,恕不一一列举。

 
   五、海外的余风采堂组织:早年移居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的余靖后裔也纷纷在居住地建立余风采堂、余氏宗亲会等组织,并且互相间联系紧密,为国内外的余氏家族文化建设和国内的慈善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香港的余风采五堂会、余氏宗亲会,在重修余靖墓、韶关余靖纪念馆、荻海风采堂和国内救灾捐款、教育医疗捐助等各种慈善公益事业上不遗余力,捐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六、风采月刊:由台山、开平余氏族人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由余氏组织、宗亲、朋友捐助的余氏刊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4 17:31, Processed in 0.05215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