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梁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泉州南安翔云梁氏

2014-12-7 22: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103| 评论数: 0

 (梁甘霖  编撰)  

   此文摘自《泉州姓氏堂号》
 
在福建泉州南安市翔云镇一直生活着一支梁氏家族,好像是明朝开始在那定居,现人口大约仅20000人,且有大量移往香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华侨,据说还有分往广东梅州的另一分支,人数已超原籍,粗略估计南安翔云分支也许超过十万人。这些数据乃是根据本人的保守估计,敬请指正补充!
福建梁姓奉东汉末梁都为入闽一世祖。十二世梁遐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避难福州三山。二十三世梁选为武荣知州,开基南安翔云。二十三世梁逸于唐昭宗天佑元年(904)任闽县令,开基莆田下梁。梁选之子梁范从翔云迁居惠安县祥符里黄淡村。梁范之孙梁政又迁晋江,为晋江梁氏开基祖。三十一世梁克家(梁政支派)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59)庚辰科状元及第,拜左丞相,封郑国公。
起       源
 
梁姓先祖,溯自黄帝。正妃西陵氏骡裔第九氏孙伯益(或曰伯翳),号大费,擅长畜牧狩猎,后因辅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为侯爵。因他居于蠃,被赐“蠃”姓,为蠃氏始祖。《史记·秦本记》载:“伯翳佐舜,调驯鸟兽,鸟兽驯服,舜赐姓蠃氏。”蠃地在今山东兖州一带。伯益第三十一世孙非子,讳成,好马畜,善养息。西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沂渭,马大蕃息,其分土庸邑之秦,为秦蠃始祖,在位40年。其曾孙秦仲继位23年,为西周宣王大夫。周宣王三年(前825年)奉领伐西戎有功。东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由陕西长安东迁河南,建都洛阳,大封功臣。因秦仲有功于国,其次子秦庆讳寅号梁伯谥康,被封为忠孝伯爵位,赠封地于陕西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建立梁国,以梁为姓。康为梁姓开族一世祖,黄帝第四十六世孙。
繁        衍
 
 
康传国五世,历130年,传至玄孙益耳号照谥哀。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年),梁国被秦穆公吞并。益耳奔晋,仕大夫,族人有仍居原处。亦有迁居山西者,其子孙后代繁衍各省郡邑。
传至八世鳣字叔鱼,系孙子门下七十二贤士之一,封千乘侯。晚年迁移山东郓州,以忠孝传字,教训后代子孙,为山东大族。
西汉昭帝时,康二十三孙讳壮字行号芝亭,举良贤学士,始修梁姓宗谱。
闽梁姓始于二十四世楮,号郁字都,晋大夫益耳之后,汉时自河南迁北地,其子曰桥,以家赀千万徒居茂陵,至哀平王末,归安定,遂为安定人,族人不归安定的,遂为扶风人(茂陵、安定、扶风均在陕西境内)。二十八世统,桥之曾孙,仕汉封陵卿侯,子孙仍居安定,亦有迁居江西谣田、广东顺德者。统之子松,汉光帝之驸马,封虎贲侯中郎将。高四世孙,即梁姓三十三世芳,晋愍帝时为卫将军大司徒,女兰璧为怀帝皇后。
晋室之乱,芳之父慧篡,随晋帝渡江,即为东晋,大衍于浙江钱塘合浦。芳长孙梁姓三十五世遐,东晋元兴二年(403年)为安固令;伪楚桓玄篡位,遣使授征东大将军不就,弃官逃入闽,居福州。但福建梁姓多以开族二十四世梁楮为入闽一世祖。
遐之第十三世孙选(梁姓四十七世),唐嗣圣元年(684年)任福建武荣知州,赐封南安令。选之孙文仲,移居南安象运(翔云),为象运梁姓开基祖。
自安固令遐入闽后,直至五代,梁姓第四十八世五府君范自莆,移居惠安黄淡村。范之孙七府君讳政,奉母朱氏移居晋江,是为晋江始祖。政之子九郎讳翰,移居泉郡城西鼓楼脚仕曹梁姓五十五世梁克家,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及第,乾道八年(1172年)。官拜丞相。据史载,克家为中国古代名相,是泉州状元拜相第一人。乾道年间,克家立谱,以范为泉郡梁姓始祖。此后,泉郡梁姓子孙又移居闽南各县及广东等地。据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广东梁氏族谱序》载:“广东之梁多祖於克家诬矣!”因而,有闽广崇同宗同谱之说。
历至元朝末季,为避元余孽之乱,于明永乐年间,克家嫡裔第九世孙妈保号进荣,由泉西仕曹里移居南安诗山凤坡,为诗山梁姓开基始祖,至今580余年,蕃播海内外数万人。1987年以后,台湾高雄宗亲曾两次组团,到诗山谒祖,寻根溯源。
明朝以后,尤其清末,因政治腐败,受自然灾害及鸦片战争影响,为了逃难和生存,闽南梁姓族人,离乡背进,移居台湾省及世界各地。
堂        号
 
梁姓族人后裔,有的为缅怀祖先的发祥地,以“安定”为郡望,有的以始祖的官衔“忠孝”为堂号。据《姓氏考略》记载:“望出安定、天水、河南。”而安定、天水、河南,都是出自陕西梁姓的发源地,一般以“安定”为梁姓堂号。这与古代九州中的梁州,今位于四川及陕西的西南部,皆恰合属于梁姓的地理发祥地。
闽南各地,以及台湾高雄,广东新会、潮州、揭阳、陆丰等地,乃至闽南迁移国外的梁姓族人,皆以“梅镜”作为堂号。这是源自梁克家“镜中映梅花”的典故。
《梁氏谱系简录》对此有一段生动记述:
克家年轻时,曾到潮州晋见知府陈表叔,陈与表婶相议,将其女匹配他。其女偶一日晨梳妆,镜中映出梅花一朵,形影光彩夺目,陈因理事退食,闻衙后有声甚哗,问其故云,镜中有梅花影,因游后圃,果有白梅一朵先开,遂设酒于树下,将揭阳东斋九月梅花为题,命公赋诗,公吟云:
老菊残梧九月霜,谁将先煖入东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肯放寒枝特地芳。
九鼎燮调端有待,百花羞涩敢言香,
看来冰玉相辉映,好取龙吟播乐章!
 
陈云:此与王沂公安排状元宰相之诗一律,不胜喜慰。后来,果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0年)殿试鼎甲第一名,至孝宗朝,官拜丞相。
迁     台
 
 
据《南安丰州陈氏族谱》等文献记载,元代时期,南安丰州有陈氏迁台。明清时期,南安人徙居台湾达到高潮。明天启间(1621~1627),以颜思齐、郑芝龙为首的海上贸易集团占据台湾北港时,适值福建沿海患旱,泉、漳一带贫民竞相奔往,人数不下3000人,郑芝龙的胞弟芝虎、芝豹和从兄芝莞等也在这时渡台从事开发。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期间,曾诱募大批泉、漳人入台垦殖。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归顺明政府,又值福建饥荒,郑氏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即招集沿海灾区饥民数万人,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舶载至台湾进行垦荒。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向台湾移民。据统计,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泉、漳移民骤增至10多万人,主要是沿海一带饥民。南安是郑芝龙的故乡,随同郑芝龙迁台的,除了郑芝龙的亲属、宗亲外,还有同村、同乡、同县人,大部分集中在台南一带。#p#分页标题#e#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郑成功东征复台时,首批入台人数达25000人,其中一大批将士是从南安各地招募的。据石井溪东村《李氏族谱》记载,仅溪东村就有100多人跟随郑成功部将护驾左都督李启轩一起从军东渡台湾,其中有被称为“十八猛士”的李仕华、李学志、李富、李慎德等。
清顺治末年,清政府为禁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的支援,开始实行“迁界”政策,下令沿海15公里居民一律迁居内地,严禁船只出海。于是,无家可归的广大沿海居民,一部分迁徙内地,一部分出洋到东南亚国家谋生,一部分渡过海峡,参加到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行列中。康熙三年(1664),郑经自厦门撤至台湾,官兵一行4000人,加上眷属计7000多人。据史学家估计,在郑氏政权存在的二十三年间,大陆到台湾的移民达20万人之多。南安的很多村民,如石井的双溪、院里、和美等,梅山的官园,诗山的霞宅,蓬华的蓬岛等村民迁徙台湾一年比一年多。1982年以来,许多台湾同胞到本县探亲时,皆称他们的祖先是当年跟随郑成功一起东渡台湾的。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郑氏政权结束以后,政治上统一的局面,给海峡两岸的各种联系和台湾的进一步开发,带来了新的积极因素,大陆人民仍是相继不断地涌向台湾。特别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港对渡后,大陆移民达到最高峰。据《台湾王氏宗亲会》、《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以及收集到的谱牒记载,这时期南安人迁台的移民有王氏12人,李氏25人,石井村民杨氏11人,华美乡洪氏17人,炉峰乡潘氏35人,英都乡翁氏20人,翔云乡梁氏58人,其次还有诗山霞宅陈氏,美林李西杨氏,码头枫树林氏,梅山官园陈氏,丰州陈氏、黄氏,榕桥李氏,罗东维新侯氏、陈氏,九都陈氏,仑苍吴氏、郑氏,省新赖氏,水头埕边吴氏等计253人。
清道光以后,南安人移居台湾渐少,而原移民生传子女,则迅速增加。据有关资料及族谱记载,南安人在道光年间迁台的有:翔云乡梁氏5人,石井东安杨氏9人。民国时期,诗山霞宅陈氏在台湾繁衍的后裔达2000人;美林李西村杨氏在台湾彰化溪湖繁衍的后裔达数万人;梅山官园陈氏在台湾桃源县芦竹乡山鼻村一带居住长达250多年。据近年来台湾陈氏“德馨堂”组团回官园谒祖的同胞介绍:仅官园陈氏第四房柱就繁衍4000多人,其它房柱移居台湾者,繁衍人数也不少;蓬岛村郭氏在台湾的后裔计600人;金淘镇后坑埔谢氏在台南的后裔142人;诗山镇凤坡村梁氏在台湾各地居住260多年,梁氏后裔近万人。又有不少移民同台湾当地人通婚,建立家庭。据谱牒记载,诗山霞宅陈氏迁台,与当地通婚者达83对。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南安人移居台湾虽受到一定的阻挠,但始终没有中断过。1945年台湾重归祖国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几年间,南安人又相继东渡台湾,形成了近代的又一次移民高潮,这期间的移民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人员。据1966年的调查统计,这期间到台湾的南安人计2107人,其中城关178人、美林124人、东田21人、英都86人、仑苍24人、金淘152人、诗山345人、码头220人、九都107人、罗东188人、梅山72人、洪濑144人、康美23人、丰州82人、官桥23人、水头56人、石井128人、大嶝134人。
 
                                            
法空 2012-11-17 18:11
 
梁 氏 族 谱 序
 
   山必祖于昆仑之险,千岩万岫皆其枝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崖万川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之始,千子万孙皆其裔也,予观梁氏谱,姓出伯益之后,秦仲为有功于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是谓梁伯。其后以国为氏,传至春秋时,孔门弟子,讳鳣字叔鱼,封千乘侯。汉时有讳统者,封义侯,其子松为中郎将。疏授大将军。有逸民鸿者,有高节。又有高、商、冀、芳等。四世仕汉,皆其派也。世代渐远,兵燹播迁,系多遗失。今谱以超公为艺祖。嗣继十余世,昭穆辩,嫡庶正,亲疏别,长幼序,俾后人一披图而如见也。使凡非族者,得以黜而不载,流落者,得以考而收之,庶幾不失敦本睦族之道,云尔。
 
宋淳熙巳酉年(1189年)       月殻旦
                                    新安朱晦庵敬序
 
 
 
关 于 "范 公" 的 疑 惑
 
此“梁氏族谱序”录自凤坡族谱,而凤坡之族谱是摘自泉州宗谱。梁克家立谱时,以范公为始祖,范公乃文靖公(克家)八世祖。朱熹为梁氏族谱撰序。其中明确写到“今谱以超公为艺祖”。自晋遐公第十二世生超,超生选、逸、儒。选,为武荣州,因居南安(二十八都象运),为南安人。逸,奉礼郎闽县令,移官于莆,居莆为下梁之房。逸长子笼、次子范,范讳福,即五府君。范子曰溥、曰浓、曰济,折居于泉之惠安祥符里黄淡村住,为惠安人。济子政奉母夫人入居郡城遂为晋江人。
据《南洋梁氏公会庆祝六十周年纪念特刊》第十三页载“遐公之第十三代世孙选公,唐朝中宗时(公元684年)为东平丞相,赐封‘南安令’,因选公家居南安。选公乃原籍河南光州。后来选公传至第四代曰宿者,生福范,官至京兆,传递其子曰文者,仕番禹。福范也移居惠安之黄淡村。”
据马来西亚《梁氏宗祠庆成纪念特刊》第七十七页载“福建泉州郡西仕曹里文靖公立谱以范公为始祖,范公乃文靖公八世祖也”
   由此可见,“逸长子笼、次子范,范讳福,即五府君”和“选公传至第四代曰宿者,生福范,官至京兆,”这两个“范”虽然都居黄淡村,但并非同一人。泉州梁氏始祖范公是逸公之子,并非选公传第五代的福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3-29 13:49, Processed in 0.06255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