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苏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海南苏排村苏氏家谱材料

2015-6-2 14:4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3222| 评论数: 0

    苏姓是中国汉族大姓,位列百家姓总人口排序的41位。海南苏姓也是岛内大姓,排在海南姓氏总人口第19位,苏姓族人遍布海内外。

 
   海南苏姓派接何处,从何而来?大多数海南苏姓人都认为自己是“眉山”派,是苏东坡之子苏过的后裔。笔者日前在文昌海口等地先后考察了三座苏氏宗祠,其宗祠对联均上书:“三苏望族,五凤功臣”“眉山三杰,沧浪一亭”“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等宗祠联,认为自己的先祖是派接眉山。
 
   是不是海南苏氏都是派接眉山,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笔者仔细翻阅了《海南苏氏族谱》和《苏氏大宗谱》(福建芦山派系),认为海南苏氏(民国经前定居者)是来自二支,一支是四川眉山派,一支则来自福建同安芦派。眉山派迁琼始祖是苏东坡的小儿子苏过,芦山派迁琼始祖是南宋进士,时任琼州知府福建莆田人苏升。按他们子孙繁衍路线,如今海南西南部多为苏过的后裔,东北部多为苏升的后裔,在人口比例上苏升后裔要比苏过的后裔多。
 
   为什么派出两门,但大家都认为是源自眉山呢?据笔者考证,主要原因是族谱时断时续,最长的的四、五百年才续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眉山派和芦山派在西汉时出自一家。战国时纵横家苏秦的裔孙苏建,西汉武帝时抗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侯,举家迁长安,居武功杜陵(今陕西扶风)。苏建有三子:长子苏嘉,次子苏武,幼子苏贤。其长子和次子的后裔,在唐末北宋时分衍出眉山、芦山、铜山三大派系。
 
   苏嘉七世孙苏章,留在赵郡(今河北栾城)的后代苏味道,大唐武则天朝任宰相,晚年贬眉山刺使,留一子苏泾居眉山,苏泾传六世到苏洵,七世苏轼和苏辙,并称眉山“三苏”,父子三人文章被天下,被天下人熟知。苏建次子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牧羊19年后逃回中原,死后赠关内侯。苏武的后代苏威隋末任宰相,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扶风),因直谏被贬光州刺使,其后裔苏奕唐宪宗时也任光州刺使,奉政大夫,传到其第四世孙苏益,因避黄巢之乱辞官回乡,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苏益随王潮起义军入闽,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卜居泉州同安(今厦门市)永丰乡葫芦山,为苏姓芦山派始祖。迁琼始祖苏升就是其后裔。
 
  受百姓爱戴的苏东坡
 
   迁琼始祖另一位就是真正来自四川眉山的苏轼之子苏过,提到苏过就不得不提到其父苏东坡。如果没有苏东坡谪琼,也就没有后来苏过再渡琼卜居繁衍的事了。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谪居惠州(今广东惠阳)的苏东坡诗兴大发遂写了首《纵笔》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一出,朝野振动,苏东坡的政敌宰相章  知道后,认为此诗讥讽朝政,于是肝火大发说:苏子尚尔快活。随即上奏宋哲宗,再贬儋州。于是花甲之年苏轼被”孤悬海外“。
 
   苏东坡于公元1097年4月19日离开惠州,起道雷州,携幼子苏过同行,于同年7月2日抵达儋州贬所(今儋州中和镇)。扶病南迁的苏轼此时已六十有二,垂老投荒心生绝望。他在给友人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理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墓,次当作棺,乃留手书于诸子,死则葬海外。”在惠州登船离岸时“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
 
   朝廷无情,百姓有意。苏轼和苏过初抵贬所,好在军使张中慕其人品学识,安排他父子俩住进官舍。但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闻知,马上一道公文渡海将苏氏父子逐出公房。此时苏氏父子已到了山重水尽地步,苏轼在《纵笔三首》中写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难生活。东坡父子无房往的消息迅速传开,当地士族学子十数人亲躬泥水之役,在城南桄榔林下造屋五间,落成之日东坡先生将屋命名为“桄榔庵”,同时还写了首《桄榔庵铭》为记。
 
   苏轼居琼三载,是他晚年最为艰难的三年,他说“我生多故,愈老愈艰”。也就是在这三年里,他与海南乡亲结下不解这缘。因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苏轼受到儋州百姓真诚爱戴。他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迎送无虚日,酒樽不曾空。在《访黎子云》中写道:“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行杖策寻黎老,打狗掠鸡似病风。”不光汉族人爱他,就连当地黎族人也喜欢于他交往。一位挑柴卖的黎族青年,见苏东坡衣裳单簿,就把自己身披一块吉贝布(木棉布)赠送给他,令这位大文豪非常感动,当晚就写下了这道“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倏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问答万不通,叹息指屡弹。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萍水相逢又语言不通的黎族山民慷慨送他吉贝布,令他百感交激,“海风今岁寒”道出他对黎胞的深深同情。其子苏过也在他的《夜猎行》中写到:“余寓城南,户外即山林,夜闻猎户声,且有馈肉者。”
 
   元符三年,苏轼遇赦北归,临行前他在写给黎子云等人诗中道出心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乘舟渡海时东坡先生感情系之:“他年谁作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宋人范正敏在《遁斋闲览》中记载:“东坡自海南还,过润州,州牧,故人也。因问起海南风土人情如何?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某离开昌化时,有数十文老皆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泣涕而去,且曰:此回内翰相别后,不知何时再相见?”
 
   苏东坡一生耿直,愈老愈艰,晚年被贬海南,原以为要老死海外,不料却遇上爱戴他的海南乡亲,不怪他临终前称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孤悬海南的儋州与黄州惠州相提并论,由衷地道出他的感激之情。#p#分页标题#e#
 
  弘扬文教 妇幼吟诗
 
   苏东坡初抵儋州时,官办学校是“窥户无一人,庙貌犹殷因;先生巽已阙,弟子散莫臻”学校空无一人,无人向学。东坡先生不遗余力四出劝学,到他离开儋州时,当地读书风气风行。《琼台纪事录》对苏轼开发海南文化作了高度评价:“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郭沫若先生1961年在参观东坡故居时说:“东坡在此敷扬文教,乡人多受其惠”。
 
   传说有一次苏东坡郊外闲游,路遇一位背大瓢行走田间老妇人,两人对起话来。东坡问:世事如何?老妇答:世事如一场春梦耳。东坡以为她没有听清,又重复了一句:世事如何?老妇人再答:翰林富贵,一场春梦耳!东坡闻知连说了不得了不得,我等不及尔也。
 
   还有一次,苏东坡看见一位黎族青年妇女口嚼槟榔,手提竹篮正给田间耕作的丈夫送饭,便开口吟道:“头发蓬松口乌乌,天天送饭予田夫。”黎家妇女一见东坡吟诗,马上开口接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君王贬你乎。”
 
   儋州山歌对杖恭整,韵律清楚,老少妇幼均能吟唱,这与苏东坡居儋大力倡导文教是分不开的。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说:“儋耳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郡,阅汉魏六朝至唐及五代文化未开。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明代海南女诗人苏微香
 
   在封建王朝统治文坛都是男人,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礼教牢牢地禁锢了女姓的天负,但在朝代海南却出了几位了不起的女诗人,其作品不在男人们之下,这其中一位就是出自琼山苏氏的苏微香。她的多首诗作被明代海南文昌人,曾任兵部观政的陈是集收录在《溟南诗选》之中。
 
   苏微香出自书香门第,长相漂亮,只可惜到她长大成人时,家道中落,姻缘难就,最后只好嫁给琼山庠生符骆做如夫人(二房)。丈夫符骆是个富家子弟,放纵不羁,喜寻花问柳,婚后二人感情不好。爱情不幸,命运不公,是苏微香的创作源泉,而且是越写越好。她所作的《懊恨曲》四首都被收在《溟南诗选》中。“莲藕抽丝那能长,荧火作灯难久光。薄幸相思无实意,可怜粉蝶与蜂黄。”从诗的内容上看,苏是个爱情不幸者,可又无力抗争,只好由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叹。命运薄,爱情不幸,却不料成为一个女诗人,这也许是苏微香根本没有想到的。
 
  迁琼始祖 ——苏升
 
   据珍藏在海口桂林洋苏排村《海南苏氏族谱》记载:迁琼始祖苏升,原籍是福州府莆田县坎头村人,8岁时入学,20岁时进学(秀才),乡试魁首,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9年)中进士,南宋庆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至1200年)渡琼,任琼州知府。迁琼时携妻冯氏,儿子苏攀、苏麓及家人十余口居府城官衔。苏升夫妇死后墓葬文昌东村七斗坡,其后代均落籍琼州。
 
   苏升长子苏攀,任琼州盐场大使,娶妻冯氏。次子苏麓中庠生,失传。苏攀生子二:长子苏添奇,次子苏添位。苏添奇在明洪武十七年中举人,任瑞昌教谕(今江西),后致仕回乡举家从府城迁往文昌后田村。苏攀娶妻潘氏郑氏,生苏兰、苏英、苏明三子。到了第七世苏兰,榜名森,明永乐六年中举人,任万宁县主簿,携妻吴氏陈氏,儿子苏仁志、苏仁圣、苏仁美迁居万宁。
 
   海口桂林洋苏排村迁琼始祖苏升第三十代孙现年86岁的苏定帮老人告诉笔者,他们苏排村现有苏姓人口二百多人,是迁琼始祖第十四代孙苏传贤迁过来的,但迁自何处,族谱没有记载,目前他们这一房头有一万多人,最长的已繁衍至36代。村中苏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994年又出资重修了。
 
  苏姓起源
 
   有关古代研究姓氏学的书籍大多认为苏姓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据《史记、楚世空》记载:陆终是古代颛顼的玄孙,有6个儿子,长子叫昆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叶被封于苏,即《竹书记年》所说的夏帝槐(芬)三十三年“封昆吾之子于苏”。
 
  按照来自四川眉儿苏东坡家族谱《苏洵族谱》介绍:“苏氏之先,出自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和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旦矾,为昆吾。昆吾始姓已姓,其后为苏、顾、温、董”。苏氏先繁衍于河南、河北一带,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姓氏。
 
  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据史书记载,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时,将拔略氏攻为苏姓。
 
  以封国为姓。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孙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掌管刑狱和纠察),因公平量刑,善待百姓,被封于苏国。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温县),故苏亦称温。公元前650年,苏(温)国为狄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苏氏。
 
  早先时苏氏世居河内(今河南温县、武陟、沁阳一带),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如春秋时楚庄王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出了苏秦,苏代、苏厉三兄弟。
 
  西汉初,朝廷充实关中人口,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今西安市东),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今咸阳市西),均繁衍成当地大族。西汉时,北海和桂阳等地(今山东昌乐县和广东连县)也有苏氏。西晋未,武功苏氏有二支相继外迁,一支迁往襄阳(湖北),另一支迁往今陕西的蓝田。扶风苏氏有人在邯郸做官,并在当地安家,后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关中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往四川。而河南苏氏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在唐初时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在唐未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部分融入当地瑶族。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北家宰相章惊出兵平安梅山蛮,杀戳过甚,部分苏氏幸存者逃至广西广东云南等地,也有一部分逃到越南、老挝、泰国北部山区。#p#分页标题#e#
 
   苏姓主要堂号有:芦山堂、眉山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等。
 
   苏姓起源地是今河南温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洛阳市郊李楼乡有苏秦故里,郏县苏坟村有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坟。苏姓现为汉族第41大姓,分布很广,以广东为最,全省苏姓人约占全国苏氏人口的20%左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0 17:57, Processed in 0.04575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