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赵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淄博市博山区赵氏家谱资料

2015-6-17 18: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831| 评论数: 0

 北宋靖康年间,有一支赵姓人家为了躲避战乱,扶老携幼,长途跋涉,迁居到了蒙阴。大约到明朝永乐初年,这支名不见经传的赵氏家族又由蒙阴移居益都的颜神镇,从此便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大族。颜神镇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为博山县,今为淄博市博山区。因此,这支家族旧题益都赵氏,后称为博山赵氏。

这一家族有进士三人。赵振业,明代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清后相继担任过山西、江西布政司参议。赵进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清朝入主中原后,官至福建按察史,诗名甚著。赵执信,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在文坛上更是赫赫有名,为一代诗坛领袖。
这支赵氏家族的兴衰荣枯,是与明清时期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紧密地缠杂在一起的。它之所以能够在动乱的社会中依然得以延续和发展,是与这个家族“严守礼教,诗书传家”的家风密不可分的
一、家族的崛起
颜神镇是一个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小镇。在镇的东侧,曾有一条青山夹峙、泉水汩汩的幽谷:东临荆麓,西傍峨岭,景色幽雅。谷口处是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祠堂,俗称“范公祠”。相传范仲淹曾读书于此。祠外有一座精巧别致的石桥,名为“后乐桥”,取《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在镇的西侧十余里,横亘着耸拔雄秀的群山,古书上称“原山”,别名饴山,当地人呼之为“禹王山”。
关于颜神镇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周末有一个齐国女子,叫颜文姜,住在此地,素以孝闻名。“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日:颜神。”颜神镇正是由于颜文姜而得名,颜文姜也受到乡人们的敬重,成为人们祭祀、参拜的偶像。在镇西建有灵泉庙,里面有颜文姜的塑像。殿宇宏伟,铁马丁冬。正殿前有一方池,叫灵泉,约两丈见方。水源旺盛,池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游鱼往来翕忽。颜神镇赵氏家族的始祖赵平,举家从蒙阴迁居此地,也许正是看中了这方水地的宁静与幽美。《饴山文集》卷10《先府君行略》记载:“赵氏之先,盖自宋靖豪间避地居蒙阴。始祖平,从明永乐初,自蒙阴来益都之颜神镇,因家焉。” 汪由敦撰《赵秋谷墓志铭》也载:“宋靖康问,有避地居蒙阴者,数传至平,由蒙阴徙益都之颜神镇,镇今为博山县。”
起初,这支由外地迁徙而来的赵氏家族,由于在当地根基薄弱,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颜神镇的人们仍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到了第二代赵彦名时,赵家逐渐人丁兴旺起来,并开始分为两支。
赵彦名有子二人,长子赵廷杰是为长支,在镇上被称“南赵”;次子赵廷毅一支被称为“北赵”。起初,“南赵”家族较为发达,从明朝成化年问起,往往以乡贡仕州县。但是,由于赵廷毅后赵课的努力,“北赵”家族迅速超过了“南赵”。
颜神镇的赵氏家族之所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声名甚高的名门大族,首先与赵课的品行与为人息息相关。
赵课,字龙溪,赵廷毅之子。他知书达礼,颇有孝名。由于他待人宽厚,处事公允,被乡里的人们推选为祭酒。乡里每有兄弟不和、婆媳龃龉,或者其他矛盾纠纷,都前来请赵课公断。赵课总是以理相劝,委曲排解,最终使双方均能心悦诚服,释然而去。久而久之,赵课便以处事精明果断、公平合理而为乡人敬重。乡人偶有摩擦,便立时想起赵课。于是双方相互对视一笑,“幸勿令龙溪公知”,一切矛盾与冲突,顷刻间便在相互一笑中消逝得无影无踪。
赵课身上积淀着很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他严格遵守礼法纲常,是一名典型的乡绅。曾有一人,家中贫寒,三代都无钱下葬。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婚丧嫁娶历来都是每个家庭必须认真操办的大事,特别是对待丧事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否则,死者的后代就会背上不孝的骂名,无法在乡人面前抬头。所以,当那人因仰慕赵课的德行,泪流满面地前来求助时,赵课立即倾囊相助,并嘱咐他说:“君归速举大事,勿以此为外人言。”又有一天,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课正曳杖匆匆而行,忽闻河中传来急促的呼救声。原来是一青年女子因雨后路滑不慎失足堕入湍急的河中。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赵课颇感左右为难。就在踌躇、犹疑之中,他忽然想起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杖。于是也来不及脱鞋解衣,便急忙淌入水中,用手杖将那落水女子奋力拉出。事后,女子家人前来答谢救命之恩,赵课假装莫名其妙,以不知此事而推辞。但自此以后,他好行善却不图回报的声名不胫而走,为乡人津津乐道,一时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楷模”。
赵课对他人宽厚、仁慈,对自己及整个家族成员却极为苛刻。平时,他勤俭节约,辛苦劳作,为维持整个家族的生存、绵延而兢兢业业。对待子女也非常严厉,即使偶犯小错,也必定痛加惩处,绝不轻饶。在赵课的操持与经营下,赵氏家族兄弟和睦,婆媳相安,生活也蒸蒸日上,颇受乡人的仰慕与敬重。而其子赵振业的出仕,更给这支家族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和光彩。
赵振业,字在新,号暨坦,自小聪颖过人,在父亲赵课的严厉督促与教导下,发愤读书,以期闻达于仕途,光宗耀祖。功夫不负有心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赵振业考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又中进士,遂在当地享誉一时。
赵振业中进士后,出外任邯郸县令。当时,由于邯郸地处交通孔道,来往行人熙熙攘攘,文书传递异常频繁。赵振业任职后,对内体恤民情,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外则妥善安排文书传递人员,一切都处理得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对于触犯刑律之人,赵振业绝不姑息,一律依法处置。擒宿盗,抑豪滑,一时之间,民风为之焕然一新,邯郸百姓无不拍手相庆。更令百姓感动的是,赵振业处处为民着想,不惜以此得罪权贵。当时,权势正旺的魏当曾让赵振业在邯郸为他建造祠堂。赵振业考虑到这样做必定要劳民伤财,于是便婉言拒绝。魏当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介小小县令会如此“不识抬举”,气上心头,便一命呜呼了。赵振业由于为政清廉,体恤民力,深得百姓拥护与爱戴。在他担任县令期间,当地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五年以后“以循吏第一擢云南道御史”。#p#分页标题#e#
赵振业出仕做官,正是明朝统治日趋腐化败落之时。皇帝政治昏庸,生活奢靡腐化,朝中百官贪污成风,受贿成习,整个官场一片污浊与黑暗。赵振业赴任不久,便上疏弹劾吏兵两部,贞此得罪了当时宰相乌程温辅。等到赵振业因政绩突出要被“议加卿寺加以旌劳”时,乌程温辅却从中捣鬼,将他罢免。不久,赵振业奉命管理台阁奏章,崇祯七年(1634)又督学南畿。当时乌程温辅的一位亲戚以童子10名向赵振业求通关节,遭到断然拒绝。这使乌程温辅极为恼火,不到一个月,便暗使手脚,将赵振业贬为川北道参议。很多人在私下里纷纷谴责乌程温辅,但赵振业却不动声色,坦然就任。抵达四川之后,整顿吏治,安定百姓,废除巫鬼等陋习,成效卓然。崇祯九年(1636),赵振业升任楚中大夫,负责巡查荆西一带,恰逢张献忠领导农民起义军在此地摧营拔寨令明军闻风丧胆。赵振业到任后,一面下令严密监视起义军动向,派遣诸将扼守各处要害;一面派人与周围民堡秘密联络,自为战守。由于部署周密,策略得当,起义军久战不胜,最终失利而去。
后来赵振业看到腐朽的朱明王朝在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已经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便称病离职归乡。
当明末农民起义军胜利进军之时,崛起于东北的满州贵族已经在关外建号大清,势力日益强大。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满清军队也乘机大举入关。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投降了清朝,二者相互勾结,最终击败了李自成,然后又镇压了一些主要的农民起义军。清朝开始入主中原。
在清朝基本统一全国之后,赵振业由于先前声名颇佳而被推荐为佥事守参议,督粮山西。当时天下初定,遭受战争蹂躏的黎民百姓困苦不堪。赵振业“均水利,清粮额,查藩产,皆以宽恤行之。”有一年,适逢大旱,百姓更加苦不堪言。巡抚申某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向赵振业征询对策。赵振业回答道:“请将狱中含冤之民一律释放。”申某欣然从之。狱中囚犯尚未审查释放完毕,已经开降大雨,百姓弹冠相庆。当然,此事纯属巧合而已,但赵振业却由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据史书记载,山西百姓曾自发建造赵公祠,以示对赵振业的感恩戴德之情。
由于赵振业功迹卓著,被提升为江南参议,掌管庐州兵备。当时清政府虽然已经统治全国,但在局部地区,农民起义军仍然未被完全平息。就在赵振业赴任的前一天,英山县令被杀,郡中大震。赵振业亲自率兵前往,并请督府增发援兵。赵振业恩威兼施,不断诱降,同时以兵相胁。赵义军内部很快分化,许多人纷纷投降。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当地百姓四处躲藏,征集军粮非常困难。赵振业以诚待人,四处劝谕。百姓颇受感动,纷纷将家中所藏之粮倾囊献出,清军粮草供给充足,很快便镇压了起义军。事后,若论功行赏,当以赵振业为首功,但他却竭力推辞,称病请归。庐州百姓争相挽留,但赵振业叹道:“吾力竭矣。”便毅然离职归乡,从此他寄寓山水,悠游林下,不再过问政事。后来因为儿子赵进美而被封为中大夫,享年84岁。
赵振业在颜神镇这支赵氏家族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说其父赵课“严守礼教”而倍受乡人敬重,那么赵振业财通过科举而出仕,并以其才华与能力,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更多的荣耀。其家族之所以能在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之中依然得以维系并享有一定声名,是与他的努力和威望分不开的。
二、家风的形成与发扬
在社会变迁、时代转换之中,一个家族要想生存绵延,必须具有良好的家风。颜神镇赵氏家族由默默无闻到享誉当地,与其逐渐形成的良好家风不无关系。从赵课一代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克守礼教,言行举止无不凝聚着儒家文化的深深积淀。到赵振业一代,其传世家风又融入了诗书特色,从而使颜神镇赵氏家族传世家风日臻成熟。其后代子孙们,均承受着这一家风的熏染,并以自己的努力,维系、延续家族的传递。
赵振业有子多人,姓名可考的有赵继美、赵双美、赵济美、赵进美、赵元美等。
赵继美,字靖伯。生性孝顺,为人慷慨大方,好行侠仗义。读书注重理解,从不寻章摘句、死记硬背,文章内容过目即知。为郡中博士弟子时,每次考试总是名列第一。在赵继美成年之后,因其父赵振业在外地做官,他便回家奉养老母。对内,事无巨细,每每躬亲;对外,督促奴婢,致力农事,将家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在赵继美的操持下,赵氏家族日渐富裕。崇祯十三年(1640),天下大灾,粮食歉收,百姓饿死、病死者尸填沟壑,数以千计。许多农民无路可走,纷纷揭竿而起,四处劫掠,颜神镇周围许多镇相继被攻陷。赵继美被推为乡绅代表,出资招募乡勇,修补武器,组织武装,固守城池,问或还出兵突袭。在他们的严密防守下,颜神镇得以安然无恙。1644年春,百姓困境更加严重,赵继美多次出资周济乡里。他不分亲疏,凡来求助者都一一应允,从未有丝毫厌倦之色,家中储粮分发殆尽。赵继美却积劳成疾,卧病在床,“犹以不能为间阎请命为念”。对于家庭骨肉,赵继美更是情意恳挚,无可挑剔。乡人都称赞说:“非天性夙殖者,其孰能之!”
赵济美,字岐叔。自小便很有文采,弱冠时即补博士弟子。后来由于人事杂沓而没有入太学,从此无意于通过科举求上进。赵济美为人慷慨爽直,善理家政,内外肃然;待奉父母,很得欢心。同乡里有家境贫困的,赵济美常常给以周济,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即使从不谋面的人前来相求,也总能满意而归。中年时嗜好医术,特别善长诊治痘疹。远近来求治者摩肩接踵,他不分远近贫富,均一一悉心治疗。对于那些拿不起药费的贫苦人则免费治疗,每年被他治愈的病人不可胜数。
赵元美,字嶙叔,号育庵。从小便随着其父赵振业在外地。喜好读书,但屡考不中,后来做了一名儒学训导。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仕进之心渐减。赵元美居家孝顺,乐施善行,从未轻易对他人责难、发火。康熙甲辰、乙巳(1664、1665)期间,有一家仆联络同伙诬陷赵家,以泄私愤。当时赵振业已离任归家,必须与原告对薄公堂。按照律令规定,除了亲子外他人不可代替前往。而当时赵振业的长子赵继美已死,四子进美又远在外地做官,于是赵元美毅然就绑,前往府衙。前后总计八次,事情方才水落石出。1670、1671年,父母相继离世,赵元美“罄衰尽礼,不失尺寸”,乡人无不称道。而元美却推辞说,这全是其他兄弟们的相助之功。年近古稀时,赵元美“乃自营坟于朝议公之侧而自铭之,日:‘吾终依吾父母也,。”赵元美终以恪守孝道而名闻乡里。#p#分页标题#e#
赵进美,字韫退,号清止,是赵振业的第四子。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有神解”。在刻苦攻读帖括学(科举科目)的同时,还经常自作诗文,被乡人称为“圣童”。14岁时中秀才,15岁时就“处左史两汉唐宗大家之文皆已窥其堂奥”。作出的文章,往往使老师拍案叫绝,自叹弗如。17岁时参加乡试,结果高居榜首,在颜神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崇祯十三年(1640),赵进美又一举考中进士,奉命出使江西、宁益二藩府。
赵进美少年得志,前程似锦。然而,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在仕途上大展身手之时,历史却悄悄地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了,朱明王朝伴随着崇祯帝的自杀从此成为永久的历史符号。赵进美只好侨居金陵,后又辗转迁徙到吴江的汾湖,默默地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
顺治二年(1645),清王朝粗定天下,赵进美得以北归,奉诏出任太常寺博士。由于他文采风流,才华横溢,名人贤士与他交往甚众,他的名声也随之日隆一日。1650年,赵进美以其才学和名望被推举为刑科给事中,三年后又升任户科右给事中,次年转任礼科左给事中,主管湖广乡试。顺治十三年(1656),出任江西按察司副使,分管巡查湖西道。
赵进美重新出仕时,全国尚未完全稳定下来。在他管辖的地区内,如吉安的永丰,临江的新淦、峡江,南赣的兴国,仍有少数起义军出没,这一带被统治者称为“盗薮”。赵进美到了这些地方后,熟悉地形,摸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策略。然后,他联络巡抚张中丞,举盛兵“围剿”。起义军仓猝应战,终于不敌而降。赵进美将其中的几名首领赐以官职进行笼络,其他人全被解散,回家务农。不久,海寇进犯江宁,沿江一带被严密封锁,彭彝以西的清兵请求火速增援。赵进美认为海寇暂时无法飞渡彭蠡,最重要的倒是要防备山中起义军乘机发难。于是便秘密部署清兵,以防不测。不几天,起义军果然趁机进攻永丰。赵进美立即派兵前往,与当地清军共同镇压了起义军,生擒其首领。等上报巡抚之后,将他们尽数处死。当时江宁之围仍未解,巡抚向诸郡征兵前去戍守湖口。赵进美担心,如此以来吉安兵备空虚,而兴国起义军尚未遭到重创,势必会与永丰、新淦、峡江等地起义军联合起事。于是他便上奏南赣巡抚苏中丞,请求派精兵500顺流前往吉安,援兵到达吉安的第二天,兴国起义军约1000人却进攻庐州一带,劫掠当地的富农、地主,并杀死一名巡检官员。当地守军请求火速派兵增援。赵进美认为,兴国的起义军只是流窜到庐州,他们最终肯定会前往永丰。于是,他命令偏将率领赣兵从永丰山中小道前去狙击。清兵连行三天,果然与起义军相遇,在黎明雾色的掩护下,清兵突然袭击,打得起义军措手不及,纷纷溃逃。一时之间,坠落崖谷的、被斩杀的、被俘获的,不计其数。自此,兴国、永丰、新淦、峡江四县的起义军相继被镇压下去。
在赵进美任期内,曾有人在赣江城下无故杀人。不久官府将凶手捕获,按令处死,而一位名叫李毛的帮凶却漏网逃脱。同时,又发生了兵饷被劫案,肇事者尚未查获。赵进美派人详细侦查,得知李毛的藏身之处后,便秘密派人前去缉拿。李毛正在为自己的侥幸逃脱而沾沾自喜,却不料清兵从天而降,只好束手就擒。他提出,愿意将抢劫军饷者擒来自赎。赵进美欣然应允。有人认为李毛乃狡黠之徒,不可轻信。赵进美笑着说道:“他不会骗我的,请诸君放心。”三天后,李毛果然将抢劫军饷者全数捉拿,依法处死。不久他又秘密告诉赵进美说:“不杀盗魁,后恐滋蔓。”赵进美追问盗魁为谁,李毛回答说:“南赣营裨将郭某也。”于是,赵进美立即秘密派遣几名能干之人,乔装打扮潜入赣州,将郭某在家中生擒。在此之前,赵进美上书巡抚苏中丞,请求宽恕越境之罪。越境缉拿罪犯之举,确实令军中将士大为震惊,但由于赵进美处理得当,最终也没有引起军中哗变。在经过审讯查实之后,郭某被依法处死。从此,赣江一带风平浪静,再无抢劫偷盗之事发生。苏中丞将赵进美的功迹上报朝廷,讨论着要将他内迁为卿寺。但就在这时,以前曾因率众攻破吉水、新喻二县而被捕获的起义军首领突然越狱逃走了。受此事牵连,赵进美升迁之事化为泡影。两年后,虽然在广东境内将其重新拿获,但赵进美升迁之事却依然杳无音信。
顺治十七年(1660),赵进美转任广东布政司参政,分守左江道。在抵达肇庆不久,守防官兵因清政府没有及时发放军饷而发生骚乱。赵进美单枪匹马前往军营,对他们晓以利害祸福,哗变官兵遂被劝服,此事才最终平息下来。当时正逢藩伯缺少督抚,清政府准备将此职授予赵进美。但是赵进美考虑到父母均已年迈,急需自己回乡照顾,便竭力推辞。不久,他去官归乡,悉心侍养父母达五年之久。
康熙四年(1665),赵进美又被重新起用,担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戍守关西道,驻军凤翔。凤翔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号称陕西八观之一的苏公东湖就坐落在此地。赵进美到任之后,勤于政事,体恤民力,风翔一片升平气象。在处理政务之暇,每日又漫游于苏公东湖湖畔,吟咏诗词,流连忘返。任期满后,赵进美奉诏归乡终养。
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担心藩镇割据势力日益膨胀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遂下令“撤藩”。于是久蓄异志的平西王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乘机发动叛乱。次年,他命人率军进攻湖南,相继攻克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同时还四出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相继扯起叛清的大旗。不久,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纷纷发难,叛乱很快便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清政府面临的形势顿时严峻起来。
赵进美虽然终养乡里,但却心怀天下。面对叛乱,他慨然叹道:“此岂臣子避险辞难之时耶?”于是出补江南江镇道参政,后改任浙江杭严。康熙十六年(1677)转任河南布政司参政,负责戍守河北道。当时,清兵四面出击,镇压叛乱,彰、卫、怀三郡军务非常繁重。赵进美日夜操劳,不知疲倦。“藩乱”的最终平定,他确实尽献了自己的犬马之劳。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下诏全国,搜收“博学鸿儒”,内阁首荐赵进美。赵氏家风素重谦逊礼让,赵进美受其浸染,表示“素耻与后进争尺寸”,最后上报朝廷,去职回乡。#p#分页标题#e#
康熙二十一年(1682),赵进美又被擢升为福建按察使。当时福建曾发生叛乱,很多人受牵连而无辜入狱。赵进美通过详细审讯,核实清楚,将受冤之人无罪释放。福建百姓不禁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对赵进美非常感激和爱戴。
康熙二十三年(1684),赵进美因年事已高,上奏请求回归故里。从此,与家人“种树疏池,载酒命奕,以相娱乐”。康熙三十一年(1692)逝世,享年73岁。
赵进美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喜欢赋诗作词。他诗学王、韦,著有《清止阁集》流传于世。王培旬《乡园忆旧录》称,赵进美“与莱阳姜如须、宋荔裳,桐城方密之,华亭陈卧之,以诗名雄视南北。在都与诸文士会,作古今体诗,击钵立就。渔洋以为:‘公少时,诗清真绝俗;使江西时,刻意二谢;在京与诸公唱和,一变而高华尚声调,而风致犹不减青邱。’”《续修博山县志·艺文志》则说:“邑揽山川之秀,故在博雅之士应运而兴者,如云蒸霞起,以润色休明。若水任公,止亭孙公,清止赵公,实开风气之先。
三、家族的呼唤
在博山赵氏家族的发展史上,赵进美承继了其父赵振业的衣钵,使整个家族达到了极盛时期。他的兄弟们虽然也以各自的努力,为维持家族声望做出了贡献,但他们无法为家族赢得更多的荣誉。这种状况在家族的下一代依然没有改观。
赵作肃,字斋如,别字子雍,赵继美之子。年方12岁时,父亲赵继美不幸去世。赵作肃年纪轻轻,便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处理事情犹如大人一样成熟、老练。14岁时补博士弟子,在家垫读书。母亲与祖父母逝世后,赵作肃守孝3年,只吃素食不沾荤腥,为乡人称颂。有一姐嫁给给事中孙某,却不幸骤然早逝,仓猝之间来不及治棺,赵作肃便把自己所储存的上等木料为其装殓人葬。由于自己从小便失去父亲,又没有亲生兄弟,赵作肃便将叔父们作为自己的亲生父亲来孝敬,将堂兄弟作为自己的亲生兄弟来爱戴。他说:“吾无父,诸父即吾父;吾无同父昆弟,同祖昆弟即吾同父昆弟也。”①所以赵氏家族的长辈们都很钟爱他。赵进美受封为福建按察使后,回家终养,晚年染病。赵作肃衣不解带地照顾老人整整一个月,在赵进美死后又受遗命抚养孤儿。家仆杨遇春曾经与赵作肃同患难,赵作肃便赠了许多田地给他,以安养其家。乡里人来借贷的,他前后折券不可胜数。在颜神镇神头庄东南,有颜文姜的坟墓,由于年久失修,坟墓遭到毁坏。赵作肃得知后,便独自出资,帮助修复。赵作肃生性恬淡自安,无意在科举上求上进。他爱好篆刻,尤其擅长画山石,间或也偶作诗词自娱,并有著作流行于世。康熙四十年(1701)六月去世。王士祯为其撰《太学生斋如赵君墓志铭》,赵执信书石,可称“二妙”。
赵作肱,字翼邻。其父赵双美,字二宜(一作宜仲),康熙二年(1663)的拔贡生。赵作肱生性冷静机敏、沉默寡言。年纪稍长,“学靡不究,而仁孝之性犹不可及。”14岁时补郡中博士弟子,后屡次参加乡试,但均落榜而归。遂抛弃帖括业(科举),专心侍奉父母。他孝顺厚道,竭心尽力,家族内外均无微言。45岁时,父亲赵双美去世。他将父亲隆重下葬,竭情尽礼,却仍然以没有准备周全而自责。不久,因忧虑过度而得了一种头晕目眩之病。六年后,其夫人不幸撒手人寰。赵作肱竭力抑制丧妻之痛,以带病之躯把家庭内外所有事务全部承担起来:奉养老母,经营家业,四年如一日。母亲87岁逝世时,赵作肱也度过了55个春秋。他厚葬老母,仁至义尽。但病情却从此更加严重。赵作肱有两弟很早就去世了,他便责无旁贷地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由于日夜操劳,忧虑交加,赵作肱病情日甚一日,最后竟成风痹,右手脚均不灵活。赵作肱最终以仁教之心无人能比而受乡人敬重。
赵作谋,字耳臣,赵进美之子。自小随父游历名山大川,见识颇广,好为文章,于诸兄弟中为最。所作诗歌,气体温厚,律调精严,曾在雪夜与客人作九字诗,点笔立成,举座皆惊。“多才技,弹琴、投壶、六博之事皆精,尤妙于弈,饮酒可终夜不醉”。性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与从兄弟相处,甘苦与共,偶有咎失过错的,他必严肃批评,直到改正而后可。待人平和,虽至寒陋无所凌忤,在众中言笑终日,无觉其为贵者。对乡人贫穷者经常予以救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仅37岁。乡人感其德,其卒之时,“巷哭者,数百家”。
赵作羹,字子和,号企山,赵元美之子。生性孝顺,喜好读书,在乡里很有名声。但他不愿从事帖括业(科举),却致力于诗歌、古文,尤其精于史学。晚年从事著书立说,不知疲倦。所著有《季汉纪》20卷,《南北宋纪》20卷,《尚友集》16卷。死时享年83岁。
” 赵作耳,字子静,别字泉山,赵进美之子。他生性孝顺,为人刚正磊落,自小读书便在乡中知名。但数次参加考试都落榜而归,便到东阿县作了一名教谕。东阿县山水秀美,景色迷人,但读书风气极不浓厚,人们普遍无意于在读书上求上进。赵作耳到了东阿县后,风气为之一变。有位名叫宋元吉的,家境贫苦却很喜好读书。赵作耳请求有关部门让他上学,又将他引到自己门下,朝夕教导。在赵作耳的悉心培育下,宋元吉最终成为当地一代名士。不久,惊悉母亲病重,赵作耳日夜兼程数百里,匆匆赶到母亲身边,侍候汤药。在这期间,他曾赋诗多首来抒发心中的焦虑与郁闷,情意真挚,哀恻动人。后来,赵作耳前往范县执教,恰逢当地遇灾,便匆忙赶到郡中拜见太守,请求赈济灾民。太守朱某颇为感动,自叹道:“广文能如是,吾辈忝司牧愧死矣!”于是力请政府发放赈济,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活下来的数以万计。范县百姓非常感激,自发地树碑为他歌功颂德。由于赵作耳敢于为民请命,遂被县令召用。第二年归乡之后,不幸逝去。但他留给百姓的却是永远的感激和怀念。
不难看出,博山赵氏家族以严守礼教,诗书传家,为乡人所重。然而,除了赵进美给家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外,其他赵氏子弟均无大的作为。家庭的延续和发展,急切地呼唤着赵氏子弟的奋起。这一重任便落在了后起之秀赵执信身上。
四、家庭盛旺的顶峰
在博山赵氏家族的发展史上,赵作肱的长子赵执信是一位关键人物。他早年出仕,给家族带来了很高的声誉;后来仕途上的挫折,也标志着家族衰落的开始。赵执信遭受现实的沉重打击之后,把所有情感与激情都倾注到艺术之上,将家族的诗书家风发扬得淋漓尽致,从而使颜神镇赵氏家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声誉。#p#分页标题#e#
赵执信的父亲是赵作肱,兄弟共五人,赵执信为长,其次分别为赵执谷、赵执蒲、赵执黄、赵执绥。赵执谷,字稼民,监生;赵执蒲,禀膳生;赵执黄,附学生;赵执绥,附学生。他们均以诗书画而闻名于世。如赵执谷,“工书法,尤善画花卉,以繁叶见长,钩描
处绝无复笔,虽宗恽南田,却独出新意也。’’每见花卉,必取其叶注视良久。谓人日:“此即是师。”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是清初一名才华横溢、风骨凛然的现实主义诗人和著名的诗歌理论家。
康熙元年(1662),当赵执信呱呱坠地于颜神镇时,他就被赋予了整个家族最殷切的希望。家族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急需一名赵氏子弟能够奋起,将家门荣耀保持、延续甚至发扬光大。
赵执信果然不负众望,自幼便聪颖敏慧,擅长吟咏,在当地有神童之称,很受整个家族特别是叔祖赵进美的喜爱。在家学的熏染和长辈的督促下,赵执信9岁时就能提笔为文,以妙语惊人。据《赵执信墓表》记载,“九岁里中诸名士会文,先生径造焉。众轻之日:孺子何为者?及受题,先生立成数艺。语文名俊,一座皆惊。”赵执信当时所做的是《海棠赋》,以遣辞优雅,颇富意蕴为同乡内秘书学士兼吏部尚书孙廷铨所赏识,对他倍加称道,认为日后必成大器。
赵执信曾师从当地名师张联星,据《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张联星是大司马张晓的第三子,不屑于走科举之路,而对研究古代典籍颇感兴趣。他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又刻苦好学,因而学识非常渊博,“一时士子皆乐从之游”。在张联星的悉心培育下,赵执信更是如鱼得水,学业飞长。
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成功的花朵。赵执信14岁时便考中秀才,17岁时又在山东乡试中脱颖而出,以名列第二的成绩考中了举人。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在颜神镇冉冉升起。
在乡试中,主考官是以善择人才而闻名的翰林编修翁叔元,他对赵执信颇为欣赏,“以得人自庆”。后来亲自把自己的儿子翁海光送到赵执信的门下。对这次所录取的“山东乡墨”,朝廷也非常满意。当时,“长安中盛称齐鲁文空前绝后,海内诸选家翕然推许之”。
这一年,确实是赵执信收获成功与喜悦的一年。吏部尚书孙廷铨将孙女许配给他,中了举人之后,二人即结秦晋之好。赵执信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更加相信了宋代以来流行的格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能够与如此显赫的家族联姻,更给赵氏家族增添了无限的荣耀。
在人生的旅途中,成功的鼓舞有着难以想象的推动力。康熙十八年(1679),赵执信踌躇满志地前去参加会试。结果,“中会试第六,殿试二甲进士”。次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赵执信少年得志,前程似锦,一时间成为人们羡慕和议论的焦点。他的成功,更给赵氏家族带来了喜悦与荣誉,长期以来笼罩在家族上空的阴霾一扫而光,赵氏子弟个个笑逐颜开,神气无比。据《乡园忆旧录》载,其父赵作肱曾应试青州,点名入,学使呼至案前,称贺说:“不必作文,汝以子贵,受封编修矣。
三年庶吉士生活结束后,赵执信又被授予翰林编修。赵执信出仕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清王朝采用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企图来维护满族的长久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钳制、镇压具有民族意识和反清情绪的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提倡科举,开设博学鸿词科,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以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此时春风得意的赵执信是无法体会到这一点的。
清朝开设博学鸿词科后,全国积学雄文之士风涌云集,齐聚于都城北京。赵执信与各地文人名士论诗谈词,交流学问,视野豁然开阔。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深得当时的文坛名宿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等人的尝识和器重,并结为忘年交。戏剧家洪升更把他比作文采风流、光彩耀人的元代名士赵盂颗而引为挚友。当时文坛最富盛名的王士祯曾写诗赞道:“松花谡谡吹玉缸,挥毫三峡流春江。未论文雅世无辈,风貌阮、何谁一双。”
康熙二十三年(1684),赵执信未满23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主考官。他由北京启程,沿太行山西行。一路之上,经督亢故城,过井陉险道,听山鸟啁啾,看泉水奔涌,不禁兴致勃发,突生思古幽情。荆轲、韩信等纷至沓来,仰慕之感遂由心底涌起。乡试完毕后,他又从太原,经冷泉关,过沁水、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深入太行山腹。登高而望,极目远眺,不禁浮想联翩,诗兴大发,遂做《太行绝颠望黄河歌》,以激越奔放之情,讴歌祖国山河的雄秀壮丽。此时的赵执信,真可谓英姿勃勃,意气风发。
在返京途中,赵执信顺路回乡,受到颜神镇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当时有人赋诗写道:
驷马归乡曲,宗坊喜气生。
里门车可下,野老席休争。
退让前贤法,绸缪故国情。
敦伦兼善俗,乃不负盛名。
赵执信也曾赋诗描述了家人团聚之盛况:
高堂张华灯,少长各为群。
寒风敛残日,气候晚如春。
酒行更相劝,既醉情弥敦。
岂辞今夕醉,将为明年人。
非徒明年人,复是异地身。
预忧西北路,冉冉随浮云。
往日殊未厌,去意方恐分。
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
在感叹“人生苦乐情,终古何时均”之后,赵执信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人,匆匆启程返京了
康熙二十五年(1686),赵执信官拜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同时还任《明史》纂修官,参与修《大清会典》。当时,会典的体例,大多袭用明朝旧制,许多人都推辞不敢任。赵执信“肄国书,取档案,傅以文义,典制厘然”。负责编纂《大清会典》的官员“以是服先生材”。
从康熙十八年到二十五年,在这短短的七年之间,赵执信虽然一介平民,却凭着自己横溢的才华跻身于清朝统治阶级的行列,确令当时人羡慕不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0 01:55, Processed in 0.03010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