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马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转载]广西马氏最早的入桂始祖马良达为马援将军“庶子”之再研究

2015-7-14 08: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937| 评论数: 0

 根据原作要求,文章全文原文转载如下:

一、广西马氏多名入桂始祖中,最早的入桂始祖为马良达

根据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P41马敬文撰《扶风马氏入桂史说》、P46《各支系入桂史实简介——(一)良达公支系:隆安良达公入桂史略》、P47《良达公支系世系简表》记载、《广西马氏概况》(《广西马氏概况》编撰组,执笔:马仲和、马鸿斌,收录2010年9月5日出版《广西马氏宗亲联谊会成立大会文件》)以及马善田编著《中华马姓》(2008年6月大众文艺出版社)P786援引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古潭马村《马氏族谱》记载,在广西马氏多名入桂始祖中,最早的入桂始祖为南宁隆安马村的马良达,他是随马援于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南征来到广西。

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始祖马良达祖墓“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刻上记载:“公讳良达乃汉代元勋矍铄翁之胤也。稽光武迄今千有余岁几,莫识其所从来,幸◇(笔者注:此字看不见或为空白)思严公于有明隆庆六年春壬正日建碑,誌曰:公厚德重望,继世繁昌,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然原出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云然则。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

该马良达祖墓是清代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立,碑刻上记载上面记载明代隆庆六年即1572年春,马思严建造了墓碑,墓碑的誌曰:“公厚德重望,继世繁昌,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由此可知,马良达于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随马援南征来到广西,广西马氏多名入桂始祖中,最早的入桂始祖为马良达。(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更正:经笔者对马良达祖墓“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刻上繁体字,即马思严的名字“思嚴”(即“思严”)的“嚴”字与中国古代书法字帖比较研究,发现2000年10月印制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前言提到“顺宁思岁公”的“思岁”(繁体字为“思歲”)是错误的,是改谱编辑者将“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刻上繁体字“思嚴”错误得看成“思歲”所致,而得出错误的名字“思岁”,正确应为名字为“思嚴”(“思严”,即马思严)。

 

二、笔者一支脉的直系马氏“始祖”能找到墓碑的是马应华(考证并推测出生为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

根据2009年5月出版笔者主编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分场内张队马氏宗谱暨戊子年特刊》P52收录了笔者撰写《马氏直系祖先的迁徙时间及其迁徙路线》一文已经考证了广西—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分场内张队(即“内张村”,原武鸣华侨农场宁武分场内张队)的我们一支脉的直系马氏祖“始祖”能找到墓碑的是在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义平村“香山”的的“始祖”马应华(笔者考证并推测出生为公元1512年左右,即明正德七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6-1521)在位)。“始祖”马应华墓碑于乾隆六年(1741年)立。

 

三、笔者笔者一支脉的直系马氏“始祖”马应华来自南宁“隆安马村”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义平村“香山”的笔者笔者一支脉的“始祖”马应华之三子、“高祖”马振意(笔者一脉直系高祖马振益的三弟,笔者一脉应称为“高祖叔”)的祖坟墓碑上铭文记载:“振意系应华公之季子也,原籍祖住隆安马村,因宋末之世流△迁徙……(下文因碑文受蚀看不清)”。(笔者注:△表示该字缺损,看不清。)

尽管这样,当时笔者提出:马良达是否我们马氏直系祖先,尚需进一步考证。

 

四、笔者笔者一支脉的直系马氏“始祖”马应华与广西马氏最早的入桂始祖马良达(即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的“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的关系

1、生活在1426年至1322年的祖先并不是马良达,“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是谁的第十三世孙?(重要更正:此处正确为“马振先”,而非以前笔者文章因看碑刻辨别错误为“马振光”,以2000年10月印制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P39“马振先”为准,下同)

根据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的马氏宗亲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笔者注:即1712年)”为“马村”村的“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祖墓“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刻上记载:“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然原出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云然则。”这就是说,“马村”的马氏宗亲自认来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

根据该马良达祖墓碑刻上记载马良达的第十三世孙“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倡议重建的“马良达”墓碑,并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笔者注:即1712年)”立碑镌刻着“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为“第十三世孙”。由此,我们推测如下:每一代以22年至30年计算,第13代的时候正好是立碑时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笔者注:即1712年),那么,我们倒计算“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的祖先生活的年代应该是:1712年-(22年至30年)×13代=1712年-(286年至390年)=1426年至1322年。但显然该祖先并不是马良达。

重要更正:笔者以前文章认为“马村”的“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所在的年代应该是:“公元1322年也就是元代英宗二年(壬戍年)到公元1426年也就是明代宣德一年(丙午年)这段时间”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现在予以更正。

由于“马村”的“马氏始太祖”—— “马良达”墓碑镌刻是从第12代世孙开始的,从第2代到第11代已经失传,因此,目前,马良达从第2代到第11代的马氏子孙排辈无法考证。马良达墓碑上刻的最后一辈是“第十六世孙”。#p#分页标题#e#

那么,生活在1426年至1322年的祖先并不是马良达,是谁呢?

既然马良达是生活在随从始祖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的时代,即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那么,“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不可能是马良达的“第十三世孙”!因为,每一代以22年至30年计算,第13代的时候正好是立碑时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笔者注:即1712年),那么,我们倒计算“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的第一世的祖先生活的年代应该是:1712年-(22年至30年)×13代=1712年-(286年至390年)=1426年至1322年。距离公元42年还相距1280年至1384年,显然“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是马良达的“第十三世孙”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活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的“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 为谁的“第十三世孙”?[推测他们当时的年龄为30岁至50岁左右,他们出生年代约为:1712年—(30年至50年)=1662年至1682年左右]

推测如果“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是明代隆庆六年即1572年春立碑的马思严的“第十三世孙”吗?他们前后立碑的时间才相差140年(1712年—1572年=140年),显然“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只晚马思严4代至5代,也不符合 “第十三世孙”。

2、马良达在《隆马宗支谱》P1排列为“一世”,而“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在《隆马宗支谱》里都同是排列在“十世”有误

“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生活在清代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马良达生活在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相差1670年。现在马良达在《隆马宗支谱》P1排列为“一世”,“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在《隆马宗支谱》里都同是排列在“十世”肯定是错误的。

再看最近,笔者根据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P46看到《隆安良达公入桂史略》一文(马宗荫、马绍良供稿)以及《良达公墓碑文》一文(马绍良、马敬文抄录),并刊登有《良达公支系世系简表》(马绍良根据2000年10月印制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摘录和摘录自2001年那劳编写的《马氏宗谱》的华山公支系)。根据《隆安良达公入桂史略》(马宗荫、马绍良供稿)全文如下:“良达公乃汉代元勋,矍铄翁(马援)之后裔。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苑人。于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随从始祖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平定二征(征侧,征贰)叛乱后,于班师回朝途中,积极响应和参与伏波将军的沿途为郡县加强治安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举措。深受沿途农民的热烈欢迎。良达公厚爱农民,不忍离去。于公元43—44年间,落户隆安古谭马村。相传其开业之初,经营拮据(困难)。居为茅舍,食乃黄粱。饥寒未保,生计维艰。而时近艾年,仍孑然一身。后经沐雨栉风,含辛茹苦之奋斗,生产生活方有所改善,以至年近花甲,才纳妻室,喜遂关雎之愿。根据古谭马村族谱记载:公(良达)以下逮(笔者注:逮,到、及的意思)俊、鉴、瑛……华山等等。又据良达公之墓碑记载公(良达)以下尚有数世至俊公,其失传或至过半。马俊公不一定是良达公的第二代。到底属于第几代?待考补充。华山公约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80年)由古谭马村东迁那马乡那劳屯定居,婚配劳氏生三子。长子显学,居那劳;仲子(二子)显用居那鸾;季子(三子)显高约于明嘉靖年间(1530年)由那劳屯南迁南晓乡南骨村定居。更名贵增。……。”

2013年11月,笔者最新考证,根据2000年10月印制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P1,马帝锡的世系如下:马俊——马鉴——马瑛——马云——马一新——马琼汉——马之聪——马上良——马帝锡。

根据《隆马宗支谱》P28,马明哲的世系如下:马俊——马鉴——马瑛——马滔——马一候——马应极——马履齐——马光滤——马明哲。

根据《隆马宗支谱》P39,马振先的世系如下:马俊——马鉴——马瑛——马滔—— 马一道——马龙图——马履陛——马磷友——马振先。

“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在《隆马宗支谱》里都同是排列在“十世”。

显然,“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在《隆马宗支谱》里都同是排列在“十世”有误。

    3、“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应是马俊之前五代的祖先的第十三世孙(名字失传)

马良达祖墓碑刻上记载的第十三世孙“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根据上述论证,马俊应是五世,马俊之前的五代的祖先名字早已失传。“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应是 马俊之前五代的祖先的第十三世孙(名字失传)。

4、马氏排辈“应”字和 “一”字的关联考证:马一形与“九世宗孙马一新”可能是同一辈人,马会选有可能与“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一样也同是“十三世宗孙”,马应华与《隆马宗支谱》马鉴为同一辈人

(1)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P47《良达公支系世系简表》(马绍良根据2000年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摘录和摘录自2001年那劳编写的《马氏宗谱》的华山公支系)记载:马氏辈份里有“应”字辈。是否与我们“始祖”马应华(推测出生为1512年左右)有关联?待以后进一步考证。

(2)“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祖坟碑刻上记载:“……即九世宗孙马一新……”,九世宗孙马一新是谁的九世宗孙?这里辈份为“一”字辈,是否与我们祖先马一形(推测出生年代为1572年左右,“内张村”始祖马喜现之父亲)有关联?

假设,我们祖先马一形与“九世宗孙马一新”是同一辈,根据笔者主编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分场内张队马氏宗谱暨戊子年特刊》的“表一”世系图表,得到这样的假设推测:从“九世宗孙”马一形往下面数到第“十三世宗孙”为马会选,根据马会选墓碑记载,马会选生卒年代为1699—1758年,而作为“十三世宗孙”的“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笔者注:即1712年)”为“马良达”立碑,也就是说,此时的1712年马会选刚好13岁,与推测“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当年如为30岁至50岁,马会选与他们相差20年至30年左右,差不多是同一辈人。这是因为在古代,有的结婚生育早,有的晚,同一辈人年龄差距20年至30年也是常见的。因此,马会选有可能与“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一样同是“十三世宗孙”。#p#分页标题#e#

值得一提的是,当马一形出生的年代(推测1572年左右),恰好是明代隆庆六年即1572年春,也就是马思严立碑的年代。他们之间的关联待以后进一步考证。

马应华与《隆马宗支谱》马鉴为同一辈人,理由是:马应华与其后裔马会选相隔七代(见《广西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分场内张队马氏宗谱暨戊子年特刊》的“表一”世系图表),根据上述马会选有可能与“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一样同是“十三世宗孙”,马会选与他们相差20年至30年左右计算,“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往前七代到八代也就是马鉴(见2000年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P1)。

因此,马应华与《隆马宗支谱》马鉴为同一辈人。

5、我们是否华山公的后裔

根据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P46《隆安良达公入桂史略》一文(马宗荫、马绍良供稿)记载:“华山公约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80年)由古谭马村东迁那马乡那劳屯定居,婚配劳氏生三子。长子显学,居那劳;仲子(二子)显用居那鸾;季子(三子)显高约于明嘉靖年间(1530年)由那劳屯南迁南晓乡南骨村定居。更名贵增。”

《广西马氏宗谱》中《良达公墓碑文》一文(马绍良、马敬文抄录)也将马良达墓碑碑文抄录出来,但是个别地方有错误和遗漏。

    根据2000年10月印制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没有笔者一支的记载!

华山公一支,在更名为贵增,也没笔者一支记载。

笔者一支(即已有墓碑史据考证的始祖为马应华一支)来自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我们一支的始祖有两种可能:一是马良达后裔传到马俊时宗谱失传(上述马应华与《隆马宗支谱》马鉴为同一辈人的论证也支持这一观点,因为马鉴为马俊儿子),二是马良逵后裔,宗谱失传。一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沧海桑田,要考证得很清楚,是异常困难的,今后尚需进一步考证。(待查阅的资料为: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古潭马村《马氏族谱》)。

 

五、马援将军“庶子”之再研究和考证: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侍从官的兄弟还是马援之妾所生之子?

    (一)马良达祖坟“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刻考证

笔者曾于2013年4月7日发表《2013年4月4日清明武鸣内张村祭祖及祖先马正高梁氏夫妇祖坟碑文考证——兼再考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的碑文》一文,得到的结论为:“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的“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生活的年代为随从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的时代,即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并且,马良达的准确身份明确了,马良达并非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而是马援将军侍从官的兄弟。马良达之兄马良逵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笔者注:这结论现在看起来

论述不够全面,值得再研究。)

最近,笔者根据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良达公墓碑文》一文(马绍良、马敬文抄录),并刊登有《良达公支系世系简表》(马绍良根据2000年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摘录和摘录自2001年那劳编写的《马氏宗谱》的华山公支系),也将马良达墓碑“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文抄录出来,但是个别地方有错误和遗漏。

笔者对照本人三兄弟(笔者、鸿云、鸿健)曾于2008年1月4日前往“马村”村考察“马氏始太祖”马良达墓碑碑文时拍摄的照片,全文如下:

马良达祖坟“始太祖隐公良达马府君之墓”碑刻上记载:“公讳良达乃汉代元勋矍铄翁之胤也。稽光武迄今千有余岁几,莫识其所从来,幸◇(笔者注:此字看不见或为空白)思严公于有明隆庆六年春壬正日建碑,誌曰:公厚德重望,继世繁昌,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然原出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云然则。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

经过笔者对上述碑文认真研究考证后,得到以下结果:

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说,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之称号。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隐”字含义:《春秋经传集解·隐·第一》曰《谥法》:“不尸其位曰隐”。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书》云:“太康尸位”。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陈胜谥为楚隐王,暗指其位不终。鲁隐公,鲁惠公庶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嫡子桓公。惠公薨时桓公年幼,隐公摄政,仿周公称王故事,后为桓公所弑,其位不终,谥之曰隐。

“隐公”,是后代对先祖的尊称。

“府君”,指子孙对其先世和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归有光《归府君墓志铭》:“府君,我曾大父城武公兄弟行也。”碑文或墓志铭的表示尊敬之意,如《孙府君墓志铭并序》,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先府君”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汉代元勋矍铄翁”即伏波将军马援。“胤”的意思是子孙、后裔、子嗣、后嗣。#p#分页标题#e#

思严公应是马氏祖先——马思严。明代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是明穆宗朱载垕(读音hòu)的年号,明朝使用隆庆这个年号一共6年,隆庆六年即1572年。碑誌即墓铭志。

也就是说,明代隆庆六年即1572年春,马思严建造了墓碑,墓碑上刻有墓铭志为“公厚德重望,继世繁昌,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然原出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云然则。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

汉光武,即汉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2月),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碑文说,马良达随从始祖伏波将军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南征交趾。

“云然则”三个字的意思是“附和这么说”。

“祖”即祖先,祖宗,这里是指马良达。“葢”(读音:盖gài)意思同“蓋”字,“蓋”是“盖”字的繁体字。笔者认葢字在此处为做副词用,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马援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庶子在战国时为国君、太子、列侯、相国、县令的侍从之臣,有御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名称,亦称门庭庶子。秦代有中庶子、庶子。汉太子侍从官有太子庶子、太子中庶子,前者秩四百石,后者六百石。历代沿置。侍从官指在帝王或官吏身边侍候卫护的人或随侍帝后或官员的人。

顺阳侯,是古代受封于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的爵位。据资料,马廖,在建初四年(公元79年)被汉章帝刘炟封为顺阳侯。显然,此处的顺阳侯并非是指马廖。

 昆弟,即兄弟。

 “公讳良达乃汉代元勋矍铄翁之胤也”的意思是祖先马良达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这是倡议重建的“马良达”墓碑的“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提出并刻在石碑上的。

而马思严在明隆庆六年春(1572年春)建碑,誌曰:“公厚德重望,继世繁昌,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然原出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云然则。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马思严认为马良达是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但马思严并不认为马良达是马援的后裔,而是“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马思严1572年春说的要比“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还要早140年,因此,笔者认为马思严的观点更准确。

马思严生活在明隆庆六年春(1572年春),“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生活在“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马思严与“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是什么关系呢?

马思严比“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早140年,按20—30年为一代,140年为4—7代。这一考证与上文提到的“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等”应是马俊之前五代的祖先的第十三世孙(名字失传)的结论比较对照后,发现:2000年10月印制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出版的《隆马宗支谱》和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P47《良达公支系世系简表》、P48《贵增公支系世系简表》里面,并没有“马思严”的名字。

因此,马思严不是马瑛支系的,马思严也不是马华山支系的。笔者推测,马思严很有可能是马俊的另一支系的后裔(宗谱已失传)。马思严或是马良逵后裔,宗谱失传。而且马思严大于“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4—7代。

笔者已知找到墓碑直系始祖马应华(笔者考证并推测出生为1512年左右,即明正德七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6-1521)在位),当马思严生活在明隆庆六年春(1572年春)为成年的时候,马应华此时也应是成年,马思严与马应华为同辈人。

同样,《隆马宗支谱》和《广西马氏宗谱》里,并没有“马应华”的名字。笔者推测,马应华也很有可能是马俊的另一支系的后裔(宗谱已失传)。马应华或是马良逵后裔,宗谱失传。

 

    (二)关于“庶子”的考证的两个结论—— 这里的马援将军的“庶子”是“侍从官”的意思还是指马援将军的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所生之子)?

1、“庶子”是“侍从官”

马氏文化学者马善田先生认为:“庶子有二个含义,一个在我的拙文《赵奢是赵武灵王之子之考证》中已解释了。另一是官名,西周时已置,一般是封给宗室成员,职掌教谕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亦作诸子。夏官之属,掌宿卫王宫。秦、汉以来,历朝置为太子属官。汉朝列侯国置为家臣,管理列侯家务事。侍卫,官名,清初才置,清朝负责宫廷宿卫及扈从皇帝之官等等,以后就不说了。”

因此,“侍从”不是“侍卫”,通俗得说,前者是“管家”,后者是“警卫”。

“公讳良达乃汉代元勋矍铄翁之胤也”的意思是祖先马良达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这是倡议重建的“马良达”墓碑的“马明哲、马振光、马帝锡”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提出并刻在石碑上的。

而马思严在明隆庆六年春(1572年春)建碑,誌曰:“公厚德重望,继世繁昌,自汉光武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然原出自山东青州府白马苑,云然则。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马思严认为马良达是从伏波将军马援征交南始居古潭之地,但马思严认为马良达是“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马思严1572年春说的要比“马明哲、马振先、马帝锡”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岁(1712年)还要早140年,因此,笔者认为马思严的观点更准确。

马援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庶子在战国时为国君、太子、列侯、相国、县令的侍从之臣,有御庶子、中庶子、少庶子等名称,亦称门庭庶子。秦代有中庶子、庶子。汉太子侍从官有太子庶子、太子中庶子,前者秩四百石,后者六百石。历代沿置。侍从官指在帝王或官吏身边侍候卫护的人或随侍帝后或官员的人。#p#分页标题#e#

顺阳侯,是古代受封于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的爵位。据资料,马廖,后汉伏波将军马援长子,明德马皇后长兄。明德皇后既立,拜廖为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显宗崩,受遗诏典掌门禁,遂代赵熹为卫尉,肃宗甚尊重之。

昆弟,即兄弟。

因此,马良达墓碑碑刻:“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翻译意思是“祖先马良达大概是新息侯马援将军的侍从官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

建初四年(公元79年),马廖被汉章帝刘炟封为顺阳侯。马廖是马援长子(并非“庶子”)已写进正史,显然,马良达墓碑碑刻的“顺阳侯”并非是指汉伏波将军马援长子马廖,因此,马良达墓碑碑刻的“顺阳侯”是指马良逵。

根据广西马氏祖史民间研究会宗谱编辑部2009年编的《广西马氏宗谱》(重修版,马仲和等总编)P47《良达公支系世系简表》,马良达之兄为马良逵,因此,马良逵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

结论一:马良达的准确身份明确了,即: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

2、“庶子”是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所生之子)

(1)正妻、嫡妻、平妻与庶妻

庶妻:正妻之外的所有妻子的称谓。包括:媵、妾、侍女、婢女、家妓、情妇、侍妇、姘妇、露水妻子等。

嫡妻(dí qī):也称正妻,指元配,也就是第一次娶的妻子。

平妻(píng qī):是一夫多妻制下的一种亲属称谓,即一位以上的正妻称为平妻。平妻制,又称两头大或多头大,即两个或多个妻子都是大老婆,又有对房之称,即与正房(正妻)对等。与妾不同的是,平妻不需向正妻行妾礼,所生子女也是嫡子女,与正妻所生嫡子女享有基本等同的继承权(但非完全等同,正妻所生的嫡子女拥有优先继承权,平妻所生的嫡子女次之),平妻地位也不及正妻,仍需称正妻为大姊(大姐)。在古代社会,有时会出现一个男人拥有“多位平妻”的现象。

“妾”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礼记·曲礼》:“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妾有许多别称:小妻、下妻、次妻、庶妻、旁妻、小妇、孺、如夫人、小夫人、侧室、偏房、小星、篷贱、属妇、逮妇、副室、副房、小老婆等等。

另外,由于古代帝王及太子妃妾众多,因而有着许多表示不同等级的名称。如汉元帝的后宫里,除了皇后以外,尚有昭仪、婕好、容华、美人、充仪、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等十四个等级的多种名称。太子除了正妻以外,也有良娣、美人等不同等级的妾。(《汉书·外戚传上》)通常讲的皇帝妃、嫔,只是对帝王众妾的总称。

 (2)嫡子、适子与庶子

    在中国古代社会,嫡妻所生的子女为嫡子女;庶妻所生的子女为庶子女,也称庶出子女。

古代中国各汉族王朝执行周礼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拥有政治继承权。嫡次子和庶子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获得不同的次级政治地位。

如在周朝,周王嫡长子,为周王;嫡次子为诸侯,庶子或为诸侯或为公、卿。嫡长子具有政治继承权,因此选择政治继承人的行为又被称作立嫡。

唐朝时,立嫡的顺序是: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子同母之次弟,嫡长子不同母之嫡弟(其父续弦之嫡母),然后按庶子,嫡长孙同母弟,庶孙的顺序往下排。

中国古代汉族王朝统治期间的女子除在家族无男系成员情况下,通常不具备政治上的继承权(例外情况是独女招夫入赘),因此女子并不在嫡长子继承制的范围之内。但女子有与家族男系成员相比不平等的经济继承权。通常体现为按家庭财产分配的一份嫁妆。按汉族惯例,该份嫁妆仅为该女子独占,并不归于夫家所有,可传于自己所生的子女,若该女嫁后无出,理论上嫁妆会被娘家收回。中国历史上并有多次女子与兄弟共同继承父母遗产的事例。

古代朝鲜王朝,严格区分嫡庶。士大夫、两班贵族与良妾(良民出身的妾侍)所生的庶子女为中人(良妾的子女称为“庶子”、“庶女”),与贱妾(贱民出身的妾侍)庶出的子女为贱民(贱民的子女称为“孽子”、“孽女”)。良妾所生的庶女多作为中人之妻或士大夫、两班贵族的妾,但也有少数能成为士大夫、两班的正室。贱妾所生的孽女虽然身为贱民,但成长于家境较为良好的士大夫家庭,比一般贱民受到较好的教育,亦较为知礼,因此多嫁给士大夫、两班贵族与贱妾所生的孽子(贱民的子女称为“孽子”、“孽女”)为妻,或是嫁给士大夫、两班贵族为妾,亦有些成为妓生。亦有些庶孽女因为父亲的关系得以进宫为宫女,或接触到王室成员而得以嫁为王室成员之妾,如得到国王宠幸则有机会成为嫔御,例如燕山君的宠妾、妓生出身的张绿水就是县令的孽女。

《唐律疏议》:“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

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侍女、婢女、家妓、情妇所生之子。出自于《礼·内则》:“适(通“嫡”)子、庶子,见于外寝。”郑玄注:“庶子,妾子也。”《礼记·内则》:“嫡子庶子,只事宗子宗妇。”

如:楚元王刘交就是刘太公的“庶子”,刘邦与情妇曹氏所生的儿子刘肥,是刘邦的庶子,史称庶长男。

“平妻”所生的儿子,不是庶子,而是“嫡子”,所以有时会出现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但是,平妻所生嫡长子的地位稍低于嫡妻所生嫡长子。

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嫡子:也作“适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如果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则称为嫡长子。“嫡子”与“庶子”相对;“嫡子女”与“庶子女”相对。在中国古代社会,嫡妻所生的子女为嫡子女;庶妻所生的子女为庶子女,也称庶出子女。如:胡培翠《仪礼正义·卷二十一》有“嫡对庶言,嫡妻所生为嫡子。”#p#分页标题#e#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嫡)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亦馀子,其庶子为公行。”杜预注:“馀子,适(嫡)子之母弟也,亦治馀子之政。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礼记·内则》:“适(嫡)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韩非子·说难》:“夫分势不二,庶孽卑,宠无藉,虽处髦老,晚置太子可也。”《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御史大夫张叔者,名欧,安丘侯说之庶子也。”

“平妻”所生的儿子,也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无论年长与否,其地位仍次于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非完全对等。

嫡长子与长子: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但不一定是全家族的长子,庶长子有可能比嫡长子出生的早。

例一:汉高祖的庶长子刘肥,比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出生的早,刘肥是刘邦这一支派的全族长子,所以很受刘邦喜爱。然而嫡庶有别,刘邦再喜欢他,他也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帝位。

例二:清朝嘉庆皇帝的长子是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所生的穆郡王,第二个儿子才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的道光皇帝,但是道光皇帝就叫做嫡长子。

嫡子,也写作“适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季武子无适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

   (3)汉代马援有否庶子(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所生之子。)

我国是一个宗法伦理社会,“一夫一妻”被视为婚姻的基本原则,《春秋·隐公五年》中云:“诸侯无二嫡”,意思是即使是天子诸侯也不能同时娶两个妻。

东汉班固编写的《白虎通义》就曾说过:“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

《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继妻),皆嫡也,两祔无嫌。”

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仅从名分而言,但从法律上规定一夫一妻制,始于西周,为其后的历代法律所继承。普遍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制度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战国时代:《孟子》:“齐桓五禁,一曰无以妻为妾”,是关于乱妻妾位的最早记载。

秦朝:实行一夫一妻制,《法经杂法》规定:夫有一妻二妾,则刑聝(读音:guó ,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俘的左耳。亦泛指断割。),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

汉朝:《汉九律》中也规定“乱妻妾位”属于犯罪,其中《恩泽侯表》记载:孔乡侯傅晏,坐乱妻妾位,免。汉律已明显表露出婚姻身份化的趋势。

根据马氏文化学者马善田先生撰写《赵奢是赵武灵王之子之考证》一文的研究:“汉代社会以后虽然与西周宗法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但宗法制仍然在发展,朝廷公开确认和保护多妻制,蓄妾和纳婢都没有限制,所以,贵族、官僚等大家庭往往妻妾众多,子孙满堂。于是,为了维护尊贵等级和爵位与家长权继承的法律正当性,区分嫡妾是很重要的。”他文章中还认为“从皇帝、王侯、卿大夫到士人都可以按等级纳娶规定数目的妻妾。”

在秦汉以前有媵的说法,“古者嫁女,必娣侄从之,谓之媵。” 如:周天子以王姬出嫁齐国,同姓之卫鲁晋等,必以宗女媵之。贵族嫁女,必以侄女姊妹从嫁。而从嫁过去的姊妹就是媵,地位比妻子低,比妾要高,和所谓平妻一样,实质上也是妾。而嫡妻死后,媵就能够有机会成为正妻,但是其他来路的妾是没有机会的。所以许多人看到以为妾可以扶正,其实不然。自秦汉以后已经没媵了,律法明文规定了一夫一妻、同时可以适当纳妾的制度。

笔者2013年12月27日补充考证:根据南朝刘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范晔(公元398—446年)著《后汉书》,在《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 第十四》记载:马援有“四子:廖、防、光、客卿”,即马援有四个儿子: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范晔著的《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445),他写此书是为了“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元嘉二十二年(445)范晔因牵涉谋立彭城王刘义康案被杀,当时《后汉书》志稿尚未完成。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章太炎认为,“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陈寅恪曾说:“蔚宗(范晔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根据马善田编著《中华马姓》(2008年6月大众文艺出版社)P56《马援支系》和P66《马氏始祖世系表》记载,马援有四个儿子: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

笔者查看各地多部马氏宗谱,里面记载的正史《马氏始祖世系表》和马援的世系表记载里都找不到“马良达”和“马良逵”这两个名字。

马良达墓碑碑刻:“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顺阳侯之昆弟”翻译意思是“祖先马良达大概是新息侯马援将军的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

结论二:马良达的另一个身份:即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

   问题焦点:

结论一:马良达的准确身份:即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p#分页标题#e#

结论二:马良达的另一个身份:即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马氏始太祖”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

    这里疑问的是:“庶子”到底是“侍从官”还是马援将军的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所生之子)?

假如,顺阳侯(即马良逵)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这里指庶子,庶妻所生的儿子),因马良达和马良逵又是兄弟俩,马良逵既然是马援的儿子(这里指庶子,庶妻所生的儿子),那么,马良达也应是马援的儿子(这里指庶子,庶妻所生的儿子)。那么为什么墓碑碑刻上不直接说“祖葢(读音:盖gài)新息侯之庶子”(即为什么不直接说“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呢?

而且,马良达墓碑碑刻的“顺阳侯”并非是指汉伏波将军马援长子马廖,建初四年(公元79年),马廖被汉章帝刘炟封为顺阳侯。马廖是马援长子(并非“庶子”)已写进正史,因此,马良达墓碑碑刻的“顺阳侯”是指马良逵。

加之马援的世系表记载里都找不到“马良达”和“马良逵”这两个名字,由此可见,“庶子”是“侍从官”的意思更为符合实际。

 

六、本文最终结论:重要更正和考证结果——马良达生活的年代和准确的身份

2009年5月出版笔者主编的《广西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分场内张队马氏宗谱暨戊子年特刊》P52收录了笔者撰写《马氏直系祖先的迁徙时间及其迁徙路线》一文已经考证了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的“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生活的年代为:“推测生活于公元1322年也就是元代英宗二年(壬戍年)到公元1426年也就是明代宣德一年(丙午年)。(编者注:马良达是否我们马氏直系祖先,尚需进一步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马留人”,这是当年马援队伍中留下来未返回北方的那些人及其后裔的称谓。马留人在越南有,在广西也有…….在广西北部湾地区,当年也有马援的部下留下定居。

据《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载,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载:“至十六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攻郡。征侧者,麊泠县雒将之女也。嫁以朱鳶人诗索为妻,甚雄勇。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侧忿,故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交趾太守及诸太守仅得自守。光武乃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谿。十八年,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明年夏四月,援破交趾,斩征侧、征贰等,余皆降散。”马援班师回朝后,留下大批的士兵和部分将领,被称为“马留人”与当地的雒越人居住生活在一起,使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更好地在当地传播开来。东汉以后,广西、湖南、广东以及海南境内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崇祀马援。唐代始,广西等地兴建伏波庙纪念“伏波将军”马援,名声大振。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人语·马人》:“马人一曰马留,俞益期云:‘寿泠岸南,有马文渊遗兵,家对铜柱而居,悉姓马,号曰马留。凡二百余户,自相婚姻。’张勃云:‘象林县在交趾南,马援所植两铜柱,以表汉界处也。援北还,留十余户于铜柱所,至隋有三百余户,悉姓马,土人以为流寓,号曰马流人。铜柱寻没,马流人常识其处,常自称大汉子孙云。’其地有掘得文渊所制铜鼓,如坐墩而空其下,两人畀之,有声如鼙鼓。马流人常扣击以享其祖,祖即(马)文渊也。有咏者云:‘铜鼓沉埋铜柱非,马留犹著汉时衣。’予亦有诗云:‘山留铜柱水铜船,新息威灵在瘴天。终古马留称汉裔,衣冠长守象林边。’又云:‘朝鸣铜鼓伏波祠,大汉儿孙实在兹。一任金标埋没尽,马人终古识华夷。’铜船在合浦,相传马援铸铜船五,以其四往征林邑,留一于此。天阴雨浮出湖面,樵捕者常得见之,因名湖曰铜船湖。邝露诗‘铜船互奔流’,又云‘冒险触铜船’是也。”

“马留人”并不都是指马氏后人。马援南征胜利以后,为了管理好南疆,他把军队中的绝大部分人留在交趾、九真等地,让他们分散安插在当地雒越民众中,以实现民族融合,共同开发南蛮之地。历史典籍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也即“马流人”)。《水经注》引《林邑记》载:“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之子孙也”。“马留人”是马援留在今越南北部和广西西南部一带的部属及其后裔。

马良达及其之兄马良逵当是留下大批的士兵和部分将领之一,也是“马留人”之一。

根据本文的研究和论证,笔者原来的上述马良达生活的年代考证结果有重大错误,重要更正和最终考证结果为:

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的“马氏始太祖”马良达生活的年代为随从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的时代,即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并且,马良达的准确身份明确了:

结论一: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

结论二: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也就是说:马良达、马良逵性兄弟俩是马援的儿子(庶妻所生的儿子)。

根据上述考证,结论一的马良达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顺阳侯(即马良逵)的兄弟比结论二更符合实际,而马良达之兄马良逵是伏波将军马援的侍从官。

另外,笔者一支(即已有墓碑史据考证的始祖为马应华一支)来自南宁市隆安县古潭乡“马村”村,同样,《隆马宗支谱》和《广西马氏宗谱》里,并没有“马应华”的名字。我们一支的始祖马应华有两种可能:马应华很有可能是马俊的另一支系的后裔(宗谱已失传)。马应华或是马良逵后裔,宗谱失传。

这与明代祖先马思严不是马瑛支系的,也不是马华山支系的有类似之处。笔者推测,马思严应是马俊的另一支系的后裔(宗谱已失传),或是马良逵后裔,宗谱失传。#p#分页标题#e#

一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沧海桑田,要考证得很清楚,是异常困难的,今后尚需进一步考证。(待查阅的资料为: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古潭马村《马氏族谱》)。

最后,笔者以本人的一句话结束本文,这就是:“考证你的过去,是为了说明你的现在,更是展现你的将来!”

 

(全文完。为了考证的前后连贯和史料考据完整,欢迎全文转载,并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不要摘录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共计:15560字。 2013年11月21日凌晨0:35)

 

附录一:

马鸿斌主编《广西南宁市武鸣华侨农场(南宁华侨投资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宁武分场内张队马氏宗谱暨戊子年特刊》2009年6月出版

请见:http://zj.cangcn.com/u/3241.shtml

 

附录二:

马鸿斌撰《考证马氏直系祖先的迁徙时间及其迁徙路线》

请见:http://zj.cangcn.com/u/6060.shtml

或者请见:http://zj.cangcn.com/u/3404.shtml

 

   (作者简介:马鸿斌,世界马氏联谊总会筹委会副秘书长、第八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执委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西马氏宗亲联谊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广西马氏文化中心主任。中国书画赏石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观赏石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观赏石协会理论研究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广西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加拿大雅石会顾问、中国观赏石协会主办《宝藏》杂志顾问、《赏石文化》杂志创刊主编兼总策划、广西工艺美术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广西南宁象派文化艺术中心理事长等。)

 

联系方式

邮政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市淡村路22号15栋2号  马鸿斌

邮政编码:530031

电话Tel:(0771)5534570     手机Mobile:13152651800、13387714329 

E-Mail: mahongpin@163.com     QQ 81590775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3 21:24, Processed in 0.03622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