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张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张载的后裔分布及其堂号

2016-7-9 12:06| 发布者: adminzp| 查看数: 3159| 评论数: 0

摘要:   张载之后的900多年中,由于战乱等原因,其后裔四处漂泊,分布到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江西、福建、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张载后裔的主要堂号是横渠堂、两铭堂、二铭堂、双铭堂、三凤堂、惟孝堂等。   ...
  张载之后的900多年中,由于战乱等原因,其后裔四处漂泊,分布到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苏、江西、福建、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张载后裔的主要堂号是横渠堂、两铭堂、二铭堂、双铭堂、三凤堂、惟孝堂等。
  张载病逝,家中仅剩下妻子郭氏和幼子张因。为了生活,郭氏带张因回河南南阳娘家。张载之子张因居住河南南阳后,成家立业,再未回眉县故地,这是张载后裔南阳族系繁衍的开始。后来金兵入寇,宋室南迁,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赠张因为“朝列大夫”。到张载第三世,即张因之子张炎时,金国又赐为“中奉大夫。”并迁居陕西凤翔府,四世张昶授“奉议大夫”。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生五世张晋(字康侯)于凤翔,及长,凤翔被兵所围,张炎携孙张晋及张晋之弟张智走富州(今陕西富县),病居太原。后来张晋仕元,任“军器局事”。后因寇,张晋年少志壮,愤然思曰:“我本宋臣,为金克取,五世不复,将何待乎?”遂又依元,意欲借元复宋,元朝加封张晋“兵马都提控事”、“定远大将军”及“睢州防御使”等职。后因复宋失败,张晋气休不仕。元太宗六年(1234),赐第于燕,封食邑于河北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张晋因见滦州有横山,追思祖号“横渠”及昌黎(唐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诗句,遂于其居室题匾曰“横云清逸”。张晋殁后即葬于滦州城西。从此开始了滦洲族系的繁衍。及至八世张谷勉,适值明朝建国,被选为贤才,初任明朝绍兴府同知,继任长沙府知府,谷勉生二子,长子张士荣、次子张士名。后来张谷勉于长沙,其子护送父柩归葬滦州,士荣、士名因久居长沙,不便北迁,葬父后复回长沙定居。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陕西关内道按察司副使、凤翔知府沈自彰,久慕张载学说,深感张载三、四世也曾居住凤翔,且府属眉县,为“张子故里”,建有墓地和张子祠,竟无后裔继承,欲觅张载后裔迁居以安灵爽,即广为问讯。时有冯从吾(字仲好,陕西长安人,进士出身,曾任观政礼部,后改任御吏),因直谏当朝时弊,被贬职归里,居家二十六年,悉心攻读“关学”,杜门著书。闻讯后,给沈自彰来信告知滦州张载一支后裔情况,并附送《滦州志》与《张氏族谱》。沈自彰获讯后,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以知府名义给直隶永平府发文,请求永平知府在其所属滦州张载后裔中选择品学兼优者,迎归凤翔府及眉县张子故乡居住,经都察院文球先生给予“勘合”批准,永平府知府史文焕开出关文,并具文申报陕西巡抚备查后,由滦州资送张载第十四世后裔州庠张文运及其三子张承绩、孙张元福、张元寿、张元祥到凤翔府。张文运、张承绩、张元祥安置在眉县,置地西柿林村,安家落户。三人在横渠张子祠内张子书院讲学任教,俸祀先祖,为表示张子故里后继有人,张承绩改名张承胤,从此开始了眉县西柿林族系的发展。西柿林张载后裔传承是张载——因——炎——昶——晋——昌——德——谷勉——士荣——玉——景——梅——复孔——文选、文运——承嗣、承绪、承绩——元祥、元贞,近400年来,眉县张载后裔已经繁衍到31世,600多人。张元福、张元寿安置在凤翔,置地齐村安家落户,并仿眉县横渠张子祠规族系,已繁衍到三十世,共七百余人。关于迁居在长沙、南阳、福建汀州上杭、苏州等地的张载后裔繁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溯源考证。
  据考,南宋初年,金人侵占陕西,张载之孙张端携家族离关中,入四川,走贵州,最后定居福建汀州上杭一带,为了和原有张姓区别,被称为客居张氏,又开始了福建张氏族系的繁衍。
  据考,张载六世孙张霆,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为皇城司佥法“舍人”,七世孙张日明于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任“浙西帅干”。其弟张日中,南宋度宗时中进士,曾任“平江路通判”(即今江苏吴县)。后来随文天祥勤王,抵御元兵,空坑(今江西永丰县君阜乡)兵败,张日中身受数创,犹奋力杀敌,手刃十余人,后因寡不敌众,中箭殉职,事后文天祥哭之有“绝域耻为元地辱,封疆甘作宋臣忠”之句,死后葬于江西南昌。元天顺已己年(1328),因红巾军起义,江淮左右兵灾连年,张日中之孙张道钟、张道铜携眷弃南昌、走京兆,两人分道扬镳,张道钟携眷属,近至湖北荆门紫林铺,在后港西湖院定居,由此开始了荆门族系的繁衍,为了与当地原住的张姓族系相区别,人们把张载居住荆门的后裔称“南张氏”。荆门张载后裔至今已繁衍到三十三世,将近两千人。另湖北一支称为张日中子张文通举家避兵乱徒迁黄州府广济县(今武穴市)仓头埠,后裔建祠堂,命名“惟孝堂”。
  据考,张载8世孙万三公因宋末避难自关中迁湖北汉阳香庐山,即今武汉市汉南区张家岭。因担心为元朝追杀,曾多代不修家谱,只是口传心记。明初有部分自汉阳迁嘉鱼簰洲湾。现南嘉两铭堂张氏已繁衍到35代世孙,有6000余人,形成了洪湖、武汉、江西等主要集居地,部分迁徙到海外。
  张载在江苏的后裔分布众多,苏州、常州、无锡、镇江、扬州、泰州、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地均有发现。南宋高宗建炎初年,张载四世孙张选,以“东京团练副使”随从高宗赵构南渡镇江,在江西建昌(今南昌)南城住家。五世张一俊,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为“吴国广州都作院总裁”,定居苏州,殁后葬于苏州阊门草桥,从此开始了苏州张氏族系的繁衍。
  明神宋万历四十八年(1620),因兵灾为害,滥杀乡民,张一俊后裔张庆芝携两个侄子由苏州迁至桃园县(今淮安),在县城东门外二里处定居,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因当地遭受水灾,张庆芝后裔又迁至淮安河东恩福乡黄家嘴居住。后来张氏四安、沭阳等地张氏族系已繁衍至十七代,约六千余人。
  据考,张日中之孙张道铜携眷到江苏,在镇江定居,开始镇江族系的繁衍。
  据考,元末大战,江南更形凋敝,人烟稀少,江苏武进张载九世孙张守章,于洪武三年(1370)由凤翔奉召携带三个儿子迁徒来苏州武进,分居在城湾,范家庄、满徐沟,人丁兴旺,堂号“二铭堂”。无锡张载公祠(张明公祠)建于道光无锡东城门里,从张载公的儿子张因到十一世孙张孟融和十八世孙张君锡共十二个裔孙分别配享东西两堂,东西各六位子孙,此支到现在已有三十一代。另考,张载的弟弟张戬的后裔南宋流落到苏州,元末明初,张戬后裔张逸盘由苏州避乱来到常州,最后迁居到武进横林镇梅里村,堂号也为“二铭堂”。
  又据考,泰兴支系,其族系庞大,族人众多,始迁祖张本真处士本河南开封人,横渠先生后裔,遭逢乱世随宋南渡,寓居扬州泰兴,子孙世为泰兴人,乡人称之曰“隆兴桥张氏”。单传至五世后而为四大派、六世时为九大支,其源远流长,继继绳绳,迄今已二十余世,人口逾万,可谓泰兴之大族也。明朝中期,从弘治到正德年间,张家出了三兄弟进士,即张羽,张翀,张羽惠,人称张氏三凤,张羽官至河南布政史,张翀官至广信府知府,张羽惠官至兵部侍郎,为此朝廷速建三凤牌坊,以示表扬,张氏家族遂将家族堂号改为“三凤堂”。清雍正十年,张本真十四世孙张瀛秀移籍江阴东乡华墅镇。
  当然,也有其他张氏后裔因本门失传等原因,出于对张载的风范的崇敬,而将堂号改称“两铭”、“二铭”等的,在苏南等地多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19 11:38, Processed in 0.03337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