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陈氏族谱我们在宋朝时从九江迁移到温州

2013-2-22 10: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17| 评论数: 0

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4月遵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义门盛况

  1、累受旌表。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唐朝旌表
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2)宋朝旌表
宋太宗赵匡义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7月15日御笔旌赐“忠者世家”,又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旌赐“真良家”和“义居人”,同年下昭将“义门家法”收藏于国史馆,并遣内侍裴愈赐御书三十三卷在义门敕建御书楼,将“真良家”三字悬挂门首。宋太宗又于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为义门亲题: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和“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的诗句以示赞颂。
宋真宗赵恒赐联“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并于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敕于旌表门外,筑高台丈许,亲题“旌表义门陈氏”六个大字。
宋仁宗赵祯嘉(示右)五年(公元1060年)追封义门陈氏五世祖陈旺、陈机、陈感、陈兰、陈青分别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许国公之谥号,又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赠义门分庄一诗中写道:“江洲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瞬德有重光。” 时年义门陈氏建庄已历时331年,3900余人聚居合炊。
由以上两朝帝王的诗联旌表中,可以断定“义门陈氏”是古代文明之典范,作为一个家族累受两朝历代帝五的旌表,可称中国古今之最。据史料记载,“义门陈氏”在宋仁宗时期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氏忠义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的景象。因此,后人有“义门陈”盛于宋之说。

2、兴盛规模 (1)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建庄合炊累计历时332年,聚居18代,人口3978人。
(2)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3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
(3)至公元1063年,义门陈的建筑有:义门正宅、御书楼、东佳书院、东臬祠(旺公祠)、太公堂、祖训堂、德星堂、大学院、接官厅、刑仗厅、太圣院、得胜楼、九里殿、永清祠、都察院、百犬牢、秋千院、望仙亭、嬉戏亭、真君祠、五祖碑、藏书楼、百柱堂、兰官、廨院、道院、义门、义酒坊、酒店、馈堂、公堂、鼓楼、洗米池、酒泉井、茶房、新迁祠、先祠、义碑,筮法亭及田庄、园林等三百多处。
(4)宋真宗听说义门陈氏“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一十五代未分居(仁宗时期义门分庄时为18代),农夫不怨耕田苦。”惊叹不已,连命义门族人进朝加爵,并额外恩准义门陈氏铸造家币以示荣宠(海外至今仍有人收藏铸有“义门世家”字样、外圆内方约一寸直径的铜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由此可见,“义门陈”当时“楼阁连云延四方,旌旗映日紫气长,农夫耕种犹作赋,学子吟哦翰墨香”的繁荣景象。

补充回答:

义门衰弱

1、两次分庄
(1)宋仁宗嘉(示右)七年(公元1062年),有重臣包拯、文彦博等上书,论德安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太盛,似有王气,以人多地少、供给不足为由建议分析“义门陈氏”,宋仁宗出于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于公元1063年赐“义门陈氏”以“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成延继。”遣地方官员谢景初、吕海、范彬等人于同年7月初三到“义门陈”,将12个派行分析为291庄,其中迁往江南110庄,楚地91庄,两直、川浙广闽90庄。分布全国七十二个郡(今年18个省)耕种生息,奉江洲德安义门为世家。
(2)元未明初,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之后,朱元璋对德安义门进行第二次分析。
2、两次兵灾
(1)南宋时期金兵犯境,金兵元帅金兀术派兵对抗金名将陈郜故里即德安义门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将义门陈唐宋时期的建筑夷为平地。义门陈受劫后,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云集故里,捐资重建家园,至元未时期“义门陈”庄又重展雄资。
(2)元未,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朱元璋为报复,派兵进驻陈友谅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并将“义门世家”陈姓定为“胥民”,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纷纷逃亡海外,也正因此,陈姓而遍布天下。

江州德安义门陈氏庆典活动即将举行


江州德安义门陈氏庆典活动,将于今年国庆节在德安车桥镇义门陈村举行。德安县政府已于六月底派出代表前来广东联络。德安县文化局副局长陈述之一行四人,到过兴宁、惠州、广州、番禺(大岭村)、东莞、宝安、顺德和佛山,会见各地义门宗亲;今日还将去中山等地。到时将发来请帖。
陈述之副局长历史系毕业,对义门历史和各支派十分了解,掌握大量义门族谱。据说,庆典时,还将给代表们发80万字有关资料。
据介绍,元末明初时,义门陈村有1200多人;两次被明太祖朱元璋抄斩800多人,房屋被焚毁;而今义门陈村已没有陈姓。整个德安县有陈氏五千人,佔全县人口四十分之一。
据说,“明成祖朱隸夺取了帝位,才给义门陈氏平反”。朱元璋逼迫士族南迁(陈林黄等南方八姓都与朱元璋作对,尤其是读书人),将之赶入湖海;物极必反,才有福建陈林半天下,陈氏成为广东第一大姓。
有网友认为义门陈氏散布在全国各地是“不可能的”;本人以为:江州德安义门是陈家皇族大聚居,认叔明为祖;各支派实际先祖,必定不是叔明一人。义门群居,肯定是事实。


天下陈氏出义门

#p#分页标题#e#

“天下陈氏出义门”并非讹传,据有关史料考证至少有三个方面可说明这一点。
其一是宋代(公元1063年)义门陈氏分析为291庄,遍布全国18个省,分析出去的陈氏门首均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
其二是金兵入侵,对“义门陈”进行烧杀抢掠时,分析在九江境内的部分陈氏后裔被迫逃往异地他乡繁衍延宗。
其三是朱元璋登基后,对“义门陈”进行兵洗,并将分析出去的陈姓定为“疍民”,迫使义门陈氏后裔逃亡海外。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德安义门陈氏后裔遍布海内外各地,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传说。

义门典故

“义门陈”的文明典故誉满四海,现从史书、地方志、陈氏宗谱中略摘几例以飨读者。

1、东佳书院育英才
义门陈“东佳书院”是七世祖陈崇创办于唐代(公元890年),当时属义门家学,称“东佳书堂”,因声望日渐远播,各地求学者慕名接踵而来,随之扩大规模,改称“东佳书院”,比“白鹿洞书院”还早五十年。当时书院有房数十间,藏书数千卷,帖号“天下第一”,成为宋初江南著名书院,博得宋太宗赐御书三十三卷和亲题“真良家”的封号。
书院建址在东佳山(今德安县爱民乡岩泉桂村距义门陈宅约30华里),东佳书院因此而得名。东佳书院的东佳山巅有白石岩景点(据传是八仙中的何仙姑梳妆之处),石色洁白如玉,光可照人,更有紫石壁屏,其石红黄二色交相辉映,高数十丈;泉出屏下,飞白泻碧誉为奇观;山腰上下有两洞,一曰白石洞,洞高丈余,内有石港通泉源,其上有百鸟洞,内亦有曲港直通幽径;屏岩之下有泉,名东佳泉,泉有二窍,一曰智窍,一曰慧窍,有时泉水奔流声闻数里,有时涓涓滴滴声如仙乐,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东佳书院不仅是当时名流敬仰、相互赞誉的文章圣院,也是文人墨客对景泼墨,抒意呤哦之佳境。
2、义丰山“兆”义门陈
清同治德安县志载,县城西里许有一山,义门陈氏唐时起即有良田在山下,北宋初期,民间庄稼连年被蝗虫所食,颗粒无收,唯陈氏田庄病虫不侵,屡岁五谷丰登,实为奇事,皆谓此山神灵所佑。此事传至朝庭,皇上十分惊奇,曰:“病虫不侵陈禾,乃陈氏忠义所感。”即下昭,将德安县城西一山赐予“义门陈氏”,定名为“义丰山”(现名义峰山,为德安八景之一)。明朝德安县令周振诗在《义峰耸翠》一诗中写道: 丰山屹立县衙西,形势嵯峨八翠微。
雨过白云去郁郁,春回绿暗草萋萋。
义门岁岁秋常稔,花邑重重锦不翳。
多少游人乘光至,往来终日任攀跻。


3、百犬同槽“护”义门
义门陈的百犬槽闻名遐迩,是义门陈的一个象征,在江西省、府、县志及全国陈氏宗谱中均有记载,至今有很多陈氏后裔仍称义门故里为“百犬槽”。据传义门陈氏养犬百只,同食一槽,共眠一室,其中一只脚拐,常眠于正宅屋顶,似一朵祥云覆盖着义门;白天每食若一犬不到,则余犬不食。皇上听说,十分惊奇,即派人做米馍一百个送往义门验试。来人将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命家人唤犬来食,因非正食之时,只到九十九只犬,只见其中一犬含起一个米馍向来人点一下头后,直往正宅屋顶,余犬站于原地不声不动,送馍一犬回转,再向来人点头后,轻吠一声,则余犬上前将馍分而食之。来人惊叹不已,并于“百犬牢”门上写一联“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犬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中国姓氏通书》将义门陈“百犬同槽”称为世界奇观,因而有“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之说。
4、义门陈氏不分“梨”
公元1026年,宋仁宗宣义门陈的第七任家长陈兢入朝,赐梨一个,鸽一只,陈兢谢恩后当即一人把梨子吃了,仁宗问陈兢“为何独吞?”兢曰:“义门陈氏不分梨(离)。”仁宗点头赞赏。兢将鸽子一只带回家中和酒,合家三千余人共尝,使者问兢“为何一鸽合家共尝?”兢答曰:“陈氏一门感知天恩加厚矣,世代好鸽(合)以谢天恩。”使者复奏,仁宗赞曰:“诚哉,义门也。”

补充回答:

皇帝御封义门原文与义门陈家长谢表

天圣四年岁次丙寅孟春月吉旦
敕赐 江洲陈氏诰命
皇帝诏曰:尔陈氏义居年将几于五百,合族同炊,族聚何有于四千,实秉祖父之训式,用公侯之爵无靳,锡之大礼,配以文庙,拜以先师,庶使率土之民,咸化同堂之义。应封赠唐著作郎陈阔。生而为英,殁而为神,有功于世,有德于民。传家有法,守道有贞。贻谋燕翼,保厥子孙。追赠尔遗像于庐山圣治峰太平观中立龛一座,永远享祀,义宜立祠于九江郡崇祀,敕封为九天真君,题名曰"真君祠"。德安太平乡义居特立祠堂一所,以五龛中一龛祀陈氏七十二代木主,其中四十三世太邱公另设专祭,左右祀著作郎父子。陈檀荫盟袭封赠尔为楚国公,张氏赠太君。著作郎孙旺袭萌,封赠尔晋国公,孙氏为太君。又敕青曾祖机,尔为燕国公,王氏为太君。青祖考感,尔为许国公,郑氏为太君。青父兰,尔为吴国公,李氏为太君。封陈氏第七十八世显祖青系著作郎六代儿孙,唐举进士,直云阁大学士,官朝散大夫,加尔为齐国公。以上五代公爵,设木主禋祀堂,春秋守士官致祭于祠,以用公爵礼乐。
义门陈氏准此。
奉天承运 诰命之宝
大宋仁宗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晨刻 旨下
(陈氏总世系111世孙陈怀卿敬录于老大成谱)


特授陈将仕郎守江洲助教敕 宋仁宗
睦祖敦伦一室,聚雍和之景,扬休播美,大廷隆宠渥之恩,惟尔江洲义门陈氏蒙太邱长之余泽,袭著作之遗训,孝义宏敷物类,尚昭其感,格仁恩深,浃里党悉,化有竞争,及尔陈旭作出后昆,丕承先绪,早彰昭履,闻望久于儒林,克懋清规,风声益昭于里巷,宜膺儒泽,用保耆年。可特授仕郎守江洲助教,特颁纶(糸孛)之荣,式光庠序之列。

大中祥符四年六月 日

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宋仁宗
盛德开保世之祥,衍庆恒由于祖泽。
圣朝隆报功之典,追美心及乎先人,惟汝江洲义门陈氏相传孝悌,世绍簪缨,累叶同居,历年已有几乎五百,三朝共炊,聚族实逾于三千,祖宗之增减既深,公侯之尝锡宁靳。特赠尔始祖唐德安令陈旺晋国公;二世,唐中书令陈机燕国公;三世,唐迪公郎陈感许国公;四世,唐处士陈兰吴国公;五世,唐万年尉陈青齐国公。呜呼!褒崇各于先朝,显扬宜彰于昭代,锡之祠祀,祭于孟冬,庶几率士之民,咸化同堂之义。

天圣元年四月 日

义门陈历任家长名录

1. 旺 2.伉 3.崇4.衮5.昉6.鸿7.兢8.肱9.袭10.旭11.蕴12.泰

义门分庄记

#p#分页标题#e#

我祖伯宣公以来一十余代,萃族三千七百余口,屡被皇恩,恪守祖训,永世未曾分析。今因大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上疏论陈泰家朝野太盛,宜为保全之计。是岁七月二日,敕江南西路转运使官谢景初,郡牧官吕诲,户曹使者刘献,本邑官穆恂,湖口镇官范彬,会计使官王大远,奉旨临门,监护分析。至明年三月议定,将知、守、继等字号分派,大小共计二百九十一庄。依派拈阉,分迁于各路州、郡、镇。外奉旨置买田地四十有三,不在阉内。呜呼!由伯宣以至今日,二百八十余秋,历朝旌表,屡次敕差役而沐恩波。更承祖教,将百世一日,谁萌分析之心?今奉敕令,江洲众官临门监析,事不容己。所分田宅,计:江南一百一十处,楚地接壤九十一处。外奉市买四十三庄,列在分外。今奉分之后,祖宗之庄虽析,子孙之心莫二。仍效前人之规,确禀义方之训,往来无间,音讯莫疏,长幼必识,尊辈必办。自一庄以至众庄,惟以义门相继,不以各处一方,而坠数百年之义风,则今日一义门,后日千百义门自此始矣!


大宋嘉祐七年岁次壬寅八月(公元1062年)
家长陈泰具述

开发义门陈旅游资源


“义门陈”在当时以“忠孝节义”而誉满天下,使得江南各地在它的影响下,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官吏清正;早在南宋时期,“义门陈”就成为名流赞赏、雅士云集、百姓慕名的游览胜地,当朝名士龚碧梧就有“唐朝无旧景,尚有义门陈”的诗赞。
义门陈现存旧址遗迹有:旺公夫妻合墓及陈晞墓、一堵明代残墙、一棵千年古槐、十余棵千年古柏、一口千年古井、义门唐宋年间配制义门米酒的系列配方、义门陈唐宋时期的的建筑图及散落民间的御书真迹。
开发“义门陈”的旅游资源,恢复宋代义门陈原貌景点。主要有旺公祠、义门堂、东佳书院、百犬牢、义门酒坊、太公堂、五祖碑、义碑、义门等。
“义门陈”三百多年的文明历史和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弘扬“义门陈”的传统美德,对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今天 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开发“义门陈”,挖掘其人文资源、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赋予其新时代的朝气,重振昔日雄风!这一千秋壮举必将连起海内外陈氏后裔的拳拳赤子之心,必将激发他们携手振兴“义门陈”的殷殷创业之情。


“义门陈”影视投资招商


来源:德安之窗


“天下陈姓出义门”说的就是江西德安县的义门,它是中国陈姓的发祥地。围绕义门,有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传说,如果将它搬上影视,价值不可估量。
一、陈姓是中国的一大姓,子孙遍天下,其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浓缩。拍成影视,不只是教育意义,经济价值也可观,影响决不在《大宅门》之下;
二、尚无此方面的影视问世;
三、义门所处的德安县境内,相关遗迹、典故数不胜数,题材丰富。这几年,经留在义门的陈姓子孙开发,已有一定规模。而最有拍摄价值的陈姓兴旺、衰弱两时段,都发生在德安。
现郑重推出“义门陈”影视招商,希望有识之士将其编写成剧本,进行影视投资。具体事宜,请与德安县科技局联系。
电话:0792-4332102
联系人:陈敏、曾涛


东佳书院


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
东佳书院,亦称义门书院,它起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而且具备启蒙以至应举的完备体制,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
因此,《全唐文》、《南唐书》、《湘山野录》、《十国春秋》、《宋史》,都有广泛的记载,引起历代史学家的广泛研究。《中国书院史话》、《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教育通史》、《书院制度简论》、《唐史研究丛稿》,都以东佳书院的历史,去推究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推究中国书院发展史、推究中国古代教育史。
可是,这些正史、野史,以及史学论著,对东佳书院的起源,不能明确地指明创建时间,即使《中国教育辞典》、《中国书院辞典》给东佳书院辞条的注义,也是一段推断的解释,因此,引起了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关注:
孙家骅先生在《早于白鹿学馆的东佳书堂》中说:“教育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建立的白鹿洞学馆。其实,早在白鹿洞学馆之前的五十年,唐朝义门陈氏三世长陈崇就创建了东佳书院。”他的《陈崇与东佳书堂》,也论定东佳书院创建于唐大顺元年(890)。
许怀林先生在《唐末的私办书院一东佳书堂》,也曾这样写道:“依胡旦在北宋咸平五年(1002)写的《义门记》说:‘家法之立,始于唐大顺庚戌(890)也。’则陈氏东佳书堂起始于890年,距今1100年。”他的《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也把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定论为唐大顺元年(890)。
他们的定论根据是:唐大顺元年(890),江州长史陈崇立《义门家法》,其中规定:“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以待四方学者,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合修学其内。······四方宾客来肄业者,总期彼此造就,作养有益之士,悉出东佳一体照应。”然而,这份家法并没有交代书院的创办时间,他们是以家法中规定立书堂,而这家法立于大顺元年(890),便指为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未免缺乏说服力。
然而,李才栋先生在《简论我国书院的起源》中,只能这样地写道:“这份家法虽立于大顺元年(890),然而,陈氏于僖宗朝(874-888)已因义居得旌,书堂之建,很可能就在僖宗朝,甚至可能更早些,而至迟应不迟于大顺间。我认为这并非后人追述,已被世代承继刊于陈氏宗谱卷首的文献资料,应该是可信的。”李才栋先生的推断,反而比孙家骅、许怀林二先生的定论,更有说服力。
于是,《文汇报》、《信息报》、《风流一代》异口同呼:“李才栋研究书院已有二十多年,他到过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院的旧址,研究一些重要的宗谱和地方志,找到了唐大顺元年(890)书院的规章制度,初步弄清我国书院的起源,纠正了历来认为我国书院始于北宋或后唐的说法,批驳了私人大学教育最早起始于西方国家的谬误。这样,把我国书院的起源,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一致高呼:“我国千年前就有私办大学!”
这个私办大学,就是东佳书院。它的创建时间,决定着我国书院的最早起源。却没有准确地论定,不能不是史学研究的共同遗憾,不能不激起我这个义门后裔的追研。
于是,我广泛地研究有关文献。首先,从《南唐书》中得到启迪:“江州陈氏······建书楼于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这说明书院的前身是书楼。在《湘山野录》中,也得到佐证:“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可见,书楼就是聚书、延士、肄业的家塾。
那么,书楼、别墅又创建于哪一年?在《义门陈氏宗谱》中,《累朝恩典》、《旧碑碎言》都有只言片语的提及,惟《义门院宇纪》有一段记载:“又德戊申(888), 建得胜楼一座,亦云别墅,制度壮伟,十栋几架,彩画千工。以兹广延名士。送往迎来,时无暇日。龙纪已酉(889)建书楼一座,上为御书阁,下为文范堂,中为百科书斋,聚书数千卷。”······还有旌表台,太学院等一一述及,其中明确了书楼的创建时间,但毕竟是宗谱,还不足以为据。
因此,进一步追研,终于在《全唐文》中找到了两个字。《全唐文》(陈氏书堂记)中有一段记述:“自龙纪以降,院之子蜕、从子勃、族子乘,俱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表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者益有之,于戏文如菽粟,求焉斯至,遒犹江海。”其中,“陀”、“蜕”、“勃”、“乘”、“逊”、“范”皆指人。而“龙纪”指时间(年代)。“龙纪”是唐宗的年号,即公元889年,与《义门院宇纪》中所述相符,东佳书院就创建于这一年。
东佳书院创办于昭宗朝,而它创办的起因,却在于像李才栋先生所说的僖宗朝。中和四年(884),唐僖宗首次旌表,御封“义门陈氏”,遂使义门陈氏名振江南誉满海内,大江南北名宦雅士无不慕名来访。陈氏便建解宇、望迎亭、接官厅、别墅,以应来访,广延名士,并怯官厅、别墅,以应来访,广延名士,并且建书楼、藏书,以待学者、便形成居士,藏书、求知、讲学,开如了东佳书院的最早起源。
东佳书院的起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处于义门陈氏的初盛时期。当时,“崇为江州长史,从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玟为本邑令。”且有“兵部尚书者觉、枢密使者观、文渊殿大学士者······”累世簪缨,科弟蝉联。无论地位、经济,都具备创建书院的基础。于是,以为族既庶矣,居即睦矣,当礼乐以固,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卜筑为书楼。
综上所述,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不是唐大顺庚戌(890年),而是唐龙纪已酉(889年),尽管仅隔一年,却能明确东佳书院的创建时间,从而确切地将我国书院起源向前推进一年。

补充回答: 义 门 书 院 #p#分页标题#e#


义门----即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当时人口居全国家族之首。从公元731年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出义门”的传说。
“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黄庭坚联句)。义门世家不仅“义”字当先,孝道治家,还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明,鼎盛一时。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戌,义门陈氏在《义门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人东佳。”“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这东佳庄座落在德安县东佳(又称付山,在今付山乡境内)下,东佳书堂即义门书院,乃唐朝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车桥镇义门陈村)义门陈氏讲学授徒培育人才,具有学校体制的私人书院。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记载:义门书院,“唐义门陈
即居左建议,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若论时间,当早于白鹿洞书院。
当时的义门书院规模宏大,房子数十间,图书数千卷,还有20顷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来源于陈氏子弟及四方学子。生徒广聚,声名远播。可现在,义门书院已销声匿迹,鲜为人知,连断瓦残垣也已荡然无存。遥望如血夕阳中的萋萋芳草,不能不让人兴叹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有的这一切。
义门书院,亟待开发和复兴。 义门书院,琅琅书声何日再振九重天?

补充回答:

1德安义门陈

德安义门遗址:位于县城西北32公里(今车桥镇义门村),义门始祖陈伯宣隐居庐山江州太平宫,后孙陈旺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因官置庄,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即今义门村)。自是家庭益盛,义居三千七百余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征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奉敕建义门坊曰“义门陈氏”,遗址名曰“敦睦”。遗址包括“御书楼”、“都蚕院”、“公婆大土丘 ”、“寿安堂”、“东佳书堂”等,是“江州义门陈氏”的发祥兴旺之地。现全世界8000余万陈姓中98%是江州义门陈的后裔,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义门陈氏是北宋中叶最大、最典型、极为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


“天下陈氏来自义门”传说的由来
  北宋中叶以来,全国许多陈氏的门首写有“义门世家”的匾额,流传着“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义门世家”和“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究竟如何解释?
  “义门世家”,即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村,是北宋中叶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庭组织。其建庄比范仲淹的“苏州义庄”早320年,谱修于欧阳修、苏洵的新族谱之前,人口居全国家庭之首。从公元731建庄至1063年分析,历时332年,朝廷屡以义门旌表之。
  从陈氏源流考查,陈氏受姓至今已有3109年的历史,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按: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国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胡公以后,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23世。周敬王42年(公元年前478年)楚惠王杀陈泯公,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国灭亡,陈氏家族开始衰落。80世陈平,拜左丞相,陈氏复振。42世陈翔,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71世陈镶,为避免天下大乱,迁居泉州仙游县(今福建莆田县)。
  陈镶子伯宣,与马总为友自仙游浪迹匡庐之龙潭窝,爱其幽奇清远,结茅晦迹,久之留恋不忍离去,娶洪氏生子檀。陈檀随父居龙潭窝,娶张氏,生三子旺、晓、眺。唐玄宗开元19年(公元731年)4月丙寅,陈旺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乡义门村),为德安义门陈氏之始祖。此后,陈氏出现鼎盛时期。
  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盛。
  宋仁宗祜嘉7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已历时322年,全家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当时,宋仁宗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下,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过于集中,朝野太盛的现象;二是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王朝的天下。于是在同年7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官,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3月始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义门陈氏宗谱》中载有分庄地名录),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此后,从德安义门分析出去的陈氏,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也就流下了“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
  陈崇与东佳书堂
  东佳书堂,座落在唐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之左二十里处的东佳庄(今江西省德安县傅山下)。它是我国书院史上最早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的私办书院,亦名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这座我国历史上最早具有学校完备体制书院的创建者,是鲜为人知的唐朝人陈崇。
  陈崇,系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五陈叔明之后,乃唐末九江郡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义门陈氏家长。
  义门陈氏,受姓至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典型的、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约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到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按:古国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阳),以备三恪。后来,开国君主胡公的子孙就以国名“陈”为姓。于是,陈胡公就成为陈氏的第一世,也就是宛丘总派的始祖。陈国和陈氏的继位者历经二十三世。周敬王42年(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公,陈氏子孙散于四方。陈国灭亡,陈氏家族开始衰落。三十世陈平,拜左丞相,陈氏复振,四十世陈翔,坐党事,陈氏又转向衰落。71世陈,为避免天下大乱,迁居泉州仙游县(今福建莆田县)。

补充回答:

2德安义门陈

#p#分页标题#e#

  陈镶子伯宣,不欲仕宦,与马总为友浪迹匡庐,爱其山水清屁,留恋不忍离去,遂筑室于龙潭窝,注司马迁《史记》,朝廷诏征不起,拜著作郎。要洪氏安家立业,成为江州陈氏之始祖。伯宣子檀,娶张氏,生三子旺、晓、眺。陈旺见龙潭窝地狭不利发展,于唐玄宗19年(公元731年)4月丙寅,兴家迁至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按他的发家之计,大鸿基。从此,陈氏人丁兴旺,耕读传家,孝义相处,以“义门”之名闻于朝野。
  至此,陈氏的帝业虽早已消散,但重文重德之教育未曾衰退。陈旺生之孙陈崇,于唐僖宗间任江州长史,与官僚贵族交游日广,深知要搞好修身齐家治国,只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乃由家庭出资,创办两级学校,低级称“书屋”,高级称“书堂”。除建有专用校舍外,并置学田,作为固定的教育基金。为了保证这一独特的私办学校能发展下去,陈崇复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亲自创立《义门家法三十三条》,特在第八、第九条“书屋”和“书堂”之事。书屋设在住宅区之西,书堂设在住宅区之左二十里东佳山下的东佳庄,称“东佳书堂”。
  其实,“书屋”与“书堂”都是书院,只不过有高低之分。“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和大学。后来独称“书堂”而不称“书屋”,盖东佳学堂培育了人才而有声名远播的关系。
  书屋系蒙馆,亦叫“蒙学”。每年正月开学,冬月散学。儿童七岁入学,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书堂继续深造。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作训导,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墨砚并出宅库,由管事收买应付。
  东佳书堂要求高。北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成就者应举。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义门陈氏推广家法》中还规定:男司耕读、女司纺织。子孙于蒙养时,先当择师,稍长令从名师习圣贤书,教给礼义,不可读杂学及学刁滑词讼之事,以乘行谊心术;亦不可学诬罔淫邪之说,如果资性刚敏,人物清醇者,严教举业,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义,使其弃其凶狠骄惰之习,以承家教。
  东佳书堂起初收本族子弟入学,后来向外开放,好学有志者亦可进来,成为江南著名的书院,获得皇上封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赐御书三十三卷,并书“真良家”三大字旌表其门。徐锴《陈氏书堂记》:东佳书堂,因胜据奇,是卜是筑,规模宏大,书楼和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置学田二十顷,作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龙纪以降,四方游学者,通过在东佳书堂学习,不少人获得宦成名立,进士章谷即是东佳书堂学生。僧文莹《湘山野录》也载东佳书堂,后来“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杨亿《雷塘书院记》中称江州陈氏东佳书堂与南康洪氏雷塘书院、洪州胡氏华林书院三家峙于江东,文德翼《求是堂集》载:宋初,东佳书堂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
  东佳书堂蜚名全国,入宋以后,不少名人题诗赞颂。钱若水:“居住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陈尧叟:“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宋琪:“群贤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薪传姓名高……”。晏殊:“……乡党名流依绛帐,烟萝幽景似山居……玳履簪履延高士,缥帙牙签列赐书……”。张齐贤:“儿童歌舞诗书内,乡党优游礼乐中……”。杨亿:“闻说东佳院,名将阙里偕。生徒似东阁,书籍胜两斋。……讲学窗纱幔,题诗佳粉牌。……远客来千里,新恩出两阶……”。
  德安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18年(公元731年)建庄,至北宋嘉佑7年(公元1062年)第一次分家的三百三十二年间,唐昭宗、南唐李升、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多次“诏旌其门”,赐立义门。宋仁宗嘉佑7年(公元1062年),德安义门陈氏丁有三千九百余口,家产有田庄三百多处,义孝双全,人才辈出,名声大振,影响广大,当时,宋仁宗惧德安义门陈氏家族太大难以控制,在文彦、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上,采取“一箭双雕”的方法分析义门陈氏,一是抑制义门陈氏人口过于集中,朝野势力太盛的现象继续发展;二是以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族的样板,教化全国农民,以维护封建五朝的家天下。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臣,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三月,始义定今庄事宜,按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义门陈氏宗谱》载有分庄地名录)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门首都挂在“义门世家”的匾额,故有“天下陈氏来自义门”的传说,自此德安义门陈氏在全国各地发迹,代有达人,中共主要人特陈独秀,陈毅均其后裔。

补充回答:

3德安义门陈

#p#分页标题#e#

  义门陈氏分家后,东佳书堂在乡下无人管理,遂迁至德安县城博阳河之东,改名“义门书院”,由官方管理,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将义门书院改称“河东书院”。清道光3年(公元1823年),又将河东书院改名“敷阳书院”。直至清光绪27年(公元1941年),清朝延家令全国将书院改为学校。敷阳书院于是改名县立高等小学堂。东佳书院从唐朝至清末止,沿续一千多年。其时间之长,为中国教育史之最。
  书院之称,始于唐代。其涵义有二:一是指修书、藏书、自学之地;二是指学授徒培养人才具有完备学校体制之所。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均认为我国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始于南唐,且以“白鹿洞学馆”为最早,其实,东佳书堂早于“白鹿洞学馆”至少五十年以上。
陈崇与东佳书堂,在发展教育事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应在中国教育书院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应给予新的认识和客观评价,应冠以陈崇大教育家之称,应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过义门山庄
陈尧叟
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
浔阳霁色连莎砌,庐岳清阴覆草堂。
田里从容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
吾君致理利天下,将拾风谣缀乐章。
(摘自《同治德安县志》)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
揭蹊斯
匡庐之阴彭蠡涯,七百余载真良家。
冲和郁勃吹不散,飞落南山萱草花。
往时冠盖如流水,撞钟鼎食三万指。
诏书十载复租庸,每岁朝庭仍贷米。
父慈子孝则四方,纪净纲明照闾里。
篷莱水浅昆明空,天开地辟元气通。
张公百忍泽未竭,王母千年桃始红。
南山筑堂三百步,翠竹屯去森玉树。
皮厚必有神明扶,淳朴自是期颐具。
方陋绿鬓红氍毹,春酒摇荡香扶蔌。
公侯子孙始必复,曰为大夫人起居。
(摘自《同治德安县志》)

东佳书堂
钱若水
居处东佳对白云,义风深可劝人伦。
儿童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
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
乡闾岂独民迁善,阶砌兼闻犬亦驯。
朱实垂庭红桔熟,清香袭座药畦春。
他年好卜为邻住,悔葺秀庐洛水滨。
(摘自《同治德安县志》)

“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
许怀林


  天圣元年(1023年)十一月甲子,宋仁宗授江州德安县民陈蕴为本州助教,原因是陈蕴一家“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蕴年八十,且有行义。州以闻,上曰:良民一乡之表,旌之,则为善者劝矣。“这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1的记载。为什么陈蕴这一家能够“聚二百年,食口二千”?这样的大家族是如何管理的?它在当地当时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家族后来是怎样分散的?这些问题如果都能弄清楚,对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牢固性特点,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有关的资料极为缺乏。最近我翻阅陈氏家谱,发现一篇《陈氏家法》,比较具体地涉及到这个家族的“内幕”,于是就陈氏家族的兴起及陈氏家法的内容,作一些初步的论述,借以和同志们讨论。
  一、陈氏家族的兴起
  江州陈工数代人同居的事实,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5写道:升元三年(939年)“有司上五代同居者江州陈氏以下七家,诏旌表门闾,复其家。”比较详尽的记载要算《宋史》卷456的陈兢传。传文称:“陈兢,江州德安人,陈宜都五叔明之后。”陈叔明是南朝陈宣帝第六子,后主叔宝之弟,在太建五年(573年)立为宜都王。589年隋灭陈,叔明也被俘入关,当殁于长安。自陈叔明的五世孙陈兼,经过四代,再传到德安陈家的始祖伯宣,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极为微末。史传中仍然标示这点,是要显出义门陈家的源远流长,宣扬陈家不同一般的高贵地位。
  义门陈氏的世系嬗变,家业兴起的历史过程,在《陈兢传》的记述中并不是很清楚的,即使陈氏家谱也有一些疑问,故且依据胡旦《义门记》略述如下。
  江州义门陈氏,是在动乱代由中原迁来江西的。叔明五世陈陈兼为唐玄宗进士,官右补阙,赠秘书少监。兼子陈京,德宗朝进士,官给事中,集贤殿学士。乏嗣,以从子褒为嗣。陈褒为盐官令,生瑾。瑾为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福建泉州,生伯宣。陈孙陈旺再徒居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六子,曰伉、侍、仲、、伟、伸。六子生孙十九,十九生六十六。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矣。仲之子崇乃撰家法,示将来。”这段叙述是简明的,世次人名都很具体,可以表列成

补充回答:

4德安义门陈

  兼-京-褒-瑾-O-O-伯宣-O-旺--机-感-兰-青-仲-崇
  胡旦说他自己曾经“诣陈氏,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然后才写出《义门记》的。不过记文也有小矛盾,例如后面写首:“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可是这里说“六子生孙十九”,刚陈崇制订家法的时候还只是几十人的小家族。胡旦又说:“家法之兴,始于唐僖宗大顺元年(890年)庚戌也。按,大顺元年为昭宗即位后第二年。前太述京为德宗朝进士,德宗在位共二十六年,自780年至805年,下至陈崇撰家法的大顺元年,只一百年左右,按世次已是十四代,时间与世次似觉不符,再看陈崇家法的小序,其中说:“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存殁十一代,曾元数百人”。他点明自秘书少监陈兼起,到他自己的时候是十一代,不是十五代。由五代入宋的徐锴写有《陈氏书堂记》,他叙述的陈家世次,从陈兼至陈伯宣,与胡旦《义门记》是一样,只是行事稍有出入,既灌之孙避难泉州的仙游县,伯宣已治籍于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在伯宣之后直写陈崇为江州长史,但没有点明他们二人的世次称谓。《宋史》陈兢则直说伯宣为灌之孙,崇为伯宣之子,则自陈兼至陈崇只有七代,于时间亦觉不合。问题看来集中在伯宣与陈崇之间的世次。《义门记》虽然点出了旺、机、感、兰、青诸人名字,然而毫无事迹可写。在一般情况下,世次混乱是与无名人显事联系着,正是家族衰弱的反映。可以说江州义门陈氏兴起于唐后期,始祖是陈伯宣,陈崇制订家法以后,更加兴旺发达。陈崇以后的世次比较清楚,记载趋于一致。本文不拟详述。
  陈氏的昌盛有赖于朝延的扶持。传到陈崇之孙陈晴主持家业的时候,已是“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妆,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座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大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建书楼于别墅,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乡里率化,争讼稀少。”可见,到了南唐后期,陈氏已是德安的豪族,田产广袤,庄园宏大,所以看门大多至百余。这个家族能够大起来,与官府的嘉奖和扶持分不开。南唐主李MM就曾“敕赐义门陈氏”六字,以后又“蠲其沿征科役”。在北宋,“开宝初,平江南(许按:“初”应为“末”,宋灭南唐是开宝八年),知州张齐上请仍旧免其徭役,从之。……太平兴国七年江南转运使张齐贤又奏免杂科。“《长编》卷31也记载说:淳化元年(990年)四日癸丑“江州言德安县民陈兢十四世同居,老幼千二百余口,常苦食不足。今岁贷官米二千石。”陈家不仅享有这些经济上的特权,而且得到朝延的特殊礼遇。据《义门陈氏大成宗谱》卷首所记,唐僖宗曾赐给对联一幅:“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宋太宗赐的联语是:“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匾额为“义门陈氏”,还有诗一首:“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珊珊出凤城。问道江西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宋真宗赐的联语是:“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晏四百年天下无双”。宋仁宗赐的匾额是“忠孝世家”,等等。家谱记载的这些就该是可信的。宋太宗与乡绅富户交朋友保持密切来往,在《长编》中也是有记载的。他同建昌县(德安南边的邻县)洪文抚的亲密联系就是最好的例证。洪氏“每岁遣子弟入贡”,太宗则“必厚赐答之”(详长篇卷41、至道三年六月辛丑)。
  德安县的农民群众,在陈家这样走运的豪族面前,自然是无力抗衡,不敢与争,只有唯陈家的旨意是从,“争讼稀少”是必然的。
  陈氏家族成千口长期生活在一起,凭什么力量维系着?很值得研究。如果说,这个家族的兴起,是在唐末乱世,动荡多变的时局,烧杀抢掠的兵灾,迫使他们寻求安全自保的途径,因而合族聚居,以血缘亲属的纽带联系众人,凭宗族的力量在乱世中维护生命财产,并谋求发展。那末,在环境安定、危险消失之后,继续聚而不散的原因是什么?俗语道:容易同患,难于同安乐。家族内部的经济分野,地位变动,家务纠葛,必然导致矛盾错综复杂,对此又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我们从上述内容中,至少可以看出有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有朝延的嘉奖,这是很起作用的外部政治因素,它能产生一股论力量,形成一种观念,即维系家族不散是崇高的荣耀。二是崇制订的家法,这是内部条件,应该是决定作用的。没有家族内的统治力量,朝廷的嘉奖就会失去。因此,弄清陈崇“家法”的内容,带有关键性的意义。

补充回答:

5德安义门陈

#p#分页标题#e#

  二、陈氏家法分析
  在《义门陈氏大成宗谱》卷首收录有“陈氏家法三十三条”这部陈氏家谱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修成的,在卷首收录了北宋以后历朝篡修江州义门陈氏宗谱原序,陈氏家法,义门宅第制,等等。家法是家族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对家族聚居生活的影响至为重大。胡旦在咸平五年(1002年)写的《义门记》中也提这篇家法,说“崇乃撰家法垂示将来。……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赋租,勘司以序男女,院学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师以备祈祷,医司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待学者,德安MM 宇以奉公门。其余酒酱盐米之储,中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婚定省之礼,婚疾吊葬,送往迎来,赏以劝善,罚以惩恶,凡诸纤细,忙不周详。”以胡旦的叙述和家法内容对照,除“德安 MM宇以奉公门”一句没有直接写出之外,其他全都有具体条文。由于在流传中历经传抄翻刻,定会脱漏衍讹,但是基本意思还是清楚的。现分述如下。
  1、家法的目的、基本要求
  陈崇主持家族的时候,陈氏已经是子孙众多,聚居了若干代的大家族,据胡旦《义门记》说“始者,陈氏二百人,而家法行。”那么,陈崇制订家法的动机和要求是什么?他在序言中说:“恐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乘负荷之理”,即是怕后来的兄弟子孙闹矛盾,导致家族破散衰败。为了杜绝这种后果,家法的基本要求是:“推功任能,惩恶劝善。公私出纳之式,男婚女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须令均等,务要和同,令子子孙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这青蛙陈崇的着眼点是经济问题,使家族成员在经济上“均等”、“和同”,只有做到这点才可能消除“间言”,长期合族生活下去。以共有财产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聚居,其维持家族的办法可以有多种,陈崇的办法是注重经济均等和任贤用能,让能干者担负管理家族的职责。三十三条家法就按这个指导思想制订的。它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2、家庭管理人的确定及其职责
  第一个方面是确定有才能的成员为家族的最高当权者。这包括前两条,第一条是“立主事一人,副两人,掌家内外诸事”,这三个人是专家政的家族长,有处理一切大事的权力。值得注意的是规定“此三人不以长少,但择廉谨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作为家族的法规,家族长不以辈分为条件,但迁廉谨才能之人任之,而且要择优良取代“不称”者,这就超出了封建宗族的腐朽观念,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第二条是确立掌家族财权的“库司二人”,他们司一家财物之出纳,又握掌罚二柄,是主事之下掌实权的大人物。具体职责是“掌一户税粮及诸庄书契。每年送纳五租,给应男女衣妆,考校诸庄租课,备办差使应用”。家法规定,“此二人亦不以长幼,但择公干刚毅之流”。主事和库司是家族的最高统治者,只论才干不论长幼,更不是嫡长子继承,这就能保证家族统治在管理上的高水平,体现了家族内的民主意识,这对于家族利益的维护很有作用。从后来的主事人的辈分关系来看,多数是兄弟辈,如陈崇的孙子陈纺,主持家政三十五年,继任主事的陈鸿是他的侄儿,鸿以后再连五任都是兄弟,这说明不以长房长孙为家族长的继承人,各房兄弟之间的地位比较平等,然而,兄弟相继主持家政,自然是长辈掌权管理晚辈。辈分相压是家族统治体系的本质持征。尽管家法写了主事、库司等职“不以长幼”,但是这是在主持家政的家长统治下进行的,廉谨才能的标准也是可以变动的,而年轻晚辈往往是没有发言权的。
  第二个方面是设立各田庄的负责人。家法第三条说:“诸庄各立一人为首,一人为副,量其田地广狭,以次安排弟侄。”田庄的庄首和副庄首,是按辈分高低安排的,大田庄必由辈分高的人任庄首。但是规定“不得父子同处,远嫌疑也”。庄首的职责是管理本庄田产和所属成员,“凡出入归省,须候庄首给限。自年十四以下归家限一日外,须赴同例执作农役”。这个规定透露了一个情况,即家族的众多普通成员,是分田庄、分小房族来管理的,每个成员都要“执作农役”,不能随意在外游荡或在家歇息。

补充回答:

6德安义门陈

#p#分页标题#e#

庄首要接受家长和库司的监督,“其出入市廛,买卖使钱,须具帐目回,赴库司处算明”,"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凭考课,并由库司检点:。田产添修、库廪充实者“次第加赏”,怠惰拜阙的“重加惩治”。田庄是家族的经济基础,因此家长们对庄首抓得很紧,“不得父子同处”的用意,就在于尽量消除使田庄败阙的因素,消除子孙之间的“闲言”。
各田庄之外,还“差定弟侄一十人,各曰宅库人”,即是其他方面的管事人。家法第四条写明他们一人主酒酢,造曲谣叶;二人知仓碓,“管押庄客逐日春米”;二人知园圃牛马猪羊等事,“抽顾庄客锄佃蔬菜”;一人知晨昏,关锁门户;“勾当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监收禾谷、桑柘、柴薪”。
庄首和宅库人是家族中的具体管事人,职责明确,分工较细。庄首分片经营田庄,宅库人按行业分别理事。在田庄里没有提到“庄客”,种菜春米则是“管押庄客”进行,这种庄客恐怕是陈家雇佣的佃户,非本家族的成员。
  3,蚕桑生产问题
  家族中的男性普通成员,要“执作农役”,女子则是蚕桑纺织。家法第二十二条是谈养蚕生产问题。规定立一所蚕院,设院首。每年春首,各庄抽一名“后生丈夫”修理养蚕用具,摊派妇女养蚕。凡四十五岁至五十八岁的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的称蚕妇。每间蚕房有蚕婆一人,蚕妇两人,分发蚕种二两,由她们三人共同饲养,“成茧后同共抽取,却令蚕院首将丝绵等均平给付,以见成功。其有得茧多者,除给外别赏之。”此外,每年夏税丝绵,由“库司纽配诸庄丝绵归与蚕妇女织造。”都蚕院是妇女劳作的主要场所,看来它既要解决家庭长成员穿衣的问题,还负担夏税、绅绢的织造的任务。结合各田庄的农业劳作,可见,家族成员的吃穿物资,都是自产自给解决的。这是一个半封闭的自然经济单位,共有财产,普遍劳作。然而,它是一夫一妇的男耕女织,而是家长统一指挥下的劳动协作。
  4,婚姻与教育
  男女婚姻之事,家法中规定“立开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等事。”男年十八以上,则与占勘新妇。”“女则候他家求问”。家法规定男子“皆只一室,不得置畜仆隶”。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是陈氏家族的特点,也是其稳定聚居的重要条件。婚姻所用礼物,规定了统一的项目和数量,由主事或库司纽配诸庄应付。男婚女嫁由家族操办,这是家族当权者的义务,也象征着他们的权力。财产统一管理,青年的婚姻必然由家族解决。青年在经济上不独立,就不会有婚姻上的自主。同样,因为财产的家族所有制,所以“置畜仆隶”即娶妾养俾被禁止。否则,私房膨胀,必会导致矛盾复杂尖锐,家族破裂。婚姻上的父母之命,上升为族长之命,包办性更为强烈,决定婚姻的就只有家族利益,当事人无丝毫自主意志可言。
陈氏家族内有两种教育结构,一种是教授童蒙的院学,一种是继续深造的书堂。七岁至十五岁的童子入院学,每年正月起馆,九月解散。供应笔纸墨砚。“逐年于书堂内择一人有养者为先生,一人为副”。读完院学的“聪敏者”,进书堂继续学习,以便参加科举考试。书堂建在东佳书堂。据徐锴《陈氏书堂记》书堂在“居之左二十里,......有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乡绅大户自力办学,解决本族青少年学文化应科举的问题,是宋代各地普遍存在的事实。迄今所见,不过象义门陈家这样有院学和书堂两个层次却是罕见。而在时间上,东佳书堂是最早的私家书堂。
  5,日常生活和物资分配
  这方面的条文最多,计十三条,占39%以上。可以分为饮食、衣着两部分。饮食部分:差定八名妇女在厨房劳动,烧饭做菜烧茶水,她们“不限日月,迎娶新妇则以次替之”。新妇必下厨房劳动,这是广大农民生活的反映,也适应“不得置畜仆隶”的需要。每日三时茶饭,男女分坐,分作两次进食。男子十五至四十岁的先吃,“取其出赴勾当”,要及时劳作;四十岁以上的和家长同坐后吃,“以其闲缓”。这个次序安排,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没有强调尊长在前,很是道理。若是年节眷属会餐,则全体于“大厅同坐”,“费用物资,惟冬至、岁节、清明、主事纽配诸庄应付,余节出自宅库。”平日的盐、酱、蔬菜、腥鲜,由“副主事取给酌当”。

补充回答:

7德安义门陈

  对尊长,平日备有好酒,任便取给。诸房老疾者,每月给油一斤,茶盐适量。在田间劳作的男子,每五夜一会,给“酒一瓷瓯,所以劳其勤者”。
  衣着部分:男年十五裹头,给巾带一副,女年十四合髻,给钗子一双。男子衣妆二月给春衣,每人丝十两,夏天给嗤葛衫一领。寒衣,四十岁以上至尊长,绢一匹,绵五两;四十岁以下,丝十两,绵五两,每人给头巾一顶。
  “每年给麻鞋。冬至、岁节、清明三时,不以男女,三岁以上,各给一两”。
  妇女巾税针管等物,每年冬至、岁节、清明三次由库司派人采买给付。“妇女染皂(帛?),每年各与染一段,任意染色”草席,每房一副,冬天发给。
  以上列出的项目,都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反映出低的生活水平。据传,陈崇的遗训是:“奇服异品,莫思玩好,钱财货利,莫视泥沙。”陈氏家族是富有的,但是要求成员的节俭,他的家教是:“富不忘贫,可常保其富,贵不忘贱,和常保其贵。”其次,他的分配生活消费品是采取平均原则,适当照顾特殊需要。这对于聚居公处生活的维持,很有作用。当朝廷问为什么能历世不分家?他的回答是“吾家男妇一公无私。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儿话,耕农不说田中苦。”这些言词不无夸饰,然而从家法条文看,确实是注意“均等”性。财富共有,普遍劳动,消费均一,带有浓厚的氏族公社的残余。当然,这种比较平均的低标准生活,只是对众多的一般成员而言,那些掌握家族财政大权的上层成员绝不是如此,他们出门有车马,新酒对客开,坐上多官贵,优游礼乐中。有功名,任职官的成员,更不待言。
  6、对一般成员的行为要求和处罚
  家法规定,在家男子必须“逐日随主事差使,执作农役。稍有不凛遵者,具名申上,取家长处分科断。”“凡入门及晨昏完省事,须具巾衫裳带,稍有乖仪,当行科断。”“凡不遵家法,不从家长命”,决杖十五下。可见这个家族的普通成员,必须逐日劳作,他们是家族的财富创造者,然而他们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他们所获得的仅仅是微少的生活资料。树立家法的权威和家长的尊严,都是为了维护家族内的统治秩序,因此要求每个成员对家长必恭必敬,不听命就要打板子。
  不准酗酒。“酗酒而不干人者”,杖笞五下。如果恃酒侵犯了别人,杖十下。赌博、斗殴的杖十五下,并“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最重的处罚是,“妄使庄司钱谷,入于市廛淫于酒色,行止耽滥,勾当败缺的人,要”杖二十下,剥落衣妆,归役三年。”
  惩治酗酒、赌博、斗殴和妄使钱谷的人,无疑是正当的,这是有利于家族的团结。
  在家法中好规定立一人学医,以备老幼疾病。设祈祷巫室所,办理丧葬祈祷事务,设先祖道院,供奉祖宗牌位。举凡生老病死,在家法中谈到,换句话说,人生一辈子的有关事项,家族都管起来,分设机构,派定专人,负责办理。义门陈家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它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带有明显的义门陈氏标志。

  三、简短小结
  上述的六个方面,大致概括了三十三条家法的基本内容。它涉及到家族的内的各个方面,而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内景:众多的成员分房居住;广阔的田地分庄经营。吃饭在一起,劳动搞协作。家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是基本劳动者,他们在家长和庄首等人的指挥下,种田养蚕,自给自足。它的全部财产,尤其是最主要的部分——土地,是家长掌握下的家族所有(后来分家便拈阄瓜分天庄);经营管理则是家族与各庄客两级进行,钱物收支也是分两级的。家族普遍成员和庄客同样参加劳动,对这些劳动者的管束是严格的,为了处罚不听命的人,设有专门的刑杖厅,厅门对联是“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所以义门陈家既是一个庞大的生产单位,又是一强有力的社会基层组织,具有封建政权的性质,是“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既束缚人的思想,也限制和镇压人的行动。在这里,封建统治是通过族权来实现的。不过,在族权的实施过程中,强调的不是空洞的伦理道德说教,也不是凶恶的刑罚打骂,而是相对平等的物质生活待遇。尽管这种平等是家长专政统治下的,但却是以财产家族共同所有为基础的,因而聚居的向心力比较强。他们持久聚而不不散的事实,证明这个家法是有效的,它使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在内部消化,没有发展到使家族破裂的程度。义门陈家忠于朝廷,顺从地方官府,是整个封建统治大厦的支柱,因而得到历代王朝的保护和嘉奖。换一个角度说,由于它能够使大批农民统一“送纳王租”,安于现状而不反抗,替官府执行刑法,消除了许多麻烦,所以才的得到官府的扶持。
  义门陈氏发展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人口增至二千四百七十八口,每年秋粮租米达四千余斛。陈氏家法被送史馆缮写,分赐各王公之家。然而,在宋仁宗时期却众官临门,奉旨监护,强行分家了。这是什么因素促成的?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早起作用,是大家族与封建朝廷的利害关系引起的。


  注:
 1 见同治《德安县志》卷3,古迹
 2 家法中只有“表丈夫衣妆”的条文,没有关于妇女衣妆的内容,可能有 脱漏。
 3 此条的文意不明,可能有脱文
 4 见道光《义门陈氏大成宗谱》卷首“宅第制”。
 5 见道光《义门陈氏大成宗谱》卷首“谇言家语”。

您已经评价过!

您已经评价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5 20:26, Processed in 0.045698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