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陈氏家谱在那里续

2013-3-28 10: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62| 评论数: 0

满意答案

我姓陈,但我们的家谱在文革中遗失,所以不能确定你是哪一支,可以上陈氏宗亲网上查询。

追问:

我在陈氏家谱上查不到 ,我们的祖辈说我们是高山族 ,原籍是福建的,就是不知道在福建那个地方,属于那个分支的

回答:

呵呵,我是 河北人,古老相传,我们是明万历年间自山西迁至河北,已自成谱系。至于你是从福建外迁还是从别地迁闽再迁的我不太清楚。目前陈氏世袭中,迁闽的支系大都是西晋永嘉之乱后迁入的,但也有别的,例如唐初陈政父子入闽平叛,裔泽多遍章泉;五代时陈洪进开发陈坻,其裔多处泉州。

具体谱系已不可考,只陈邑公谱系大致衍至低23世声字辈。

你可参照陈氏宗亲网查询,具体网址:

追问:

我是河南邓州的 ,我们是民国时期才在邓州,我忘了,是国民党谁的部队遗留的,

回答:

以下是我找到的关于邓州陈姓的一些资料,你看下:

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的上营村是一个聚居着1200余名高山族居民的村落,因其数量占村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里被称为“台湾村”。 在上营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率部由东南沿海北上至卢沟桥后,又奉命自此向东南一带分兵屯垦。部队里有五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高山族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到了1997年,在村民陈堂三家发现了编纂于清同治6年的陈氏高山族家谱。随后,周、林、黄、蔡四姓也先后找到了各自的家谱,家谱详细记载了他们先祖由台湾屯垦邓州及其繁衍发展的历史,这样,传说变成了史实,村民们高山族的身份也最终得到了确认。因此,上营村被称为“台湾村”,名副其实。
  自邓州城区乘车,沿豫53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约20公里,就到了远近闻名的“台湾村”。一下车,便可看到以原来的邓内公路为主形成的一条街道。街道宽约20米,长约500米,两旁堆满了像小山一样的废旧塑料、家电、门窗家具等物品,这就是“台湾村”居民创建起来的豫西南最大的废品收购加工交易市场。“台湾村”的居民们在服饰、饮食、行居、婚丧嫁娶等习俗方面独具特色:在服饰上,与当地汉民相比,他们的上衣均无领子、袖子略短,下衣裆大腿宽,较宜于田间劳作。在饮食上,他们喜爱吃米饭,主食常常是萝卜、白菜夹肉焖饭,喜爱吃鱼。村民们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嗜爱抽烟。他们以每年的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用糯米染红的顶子馍,以象征其始祖原为有军功之人;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九为寒食节,这一天,村民们吃饭时不能见到太阳,还要穿上本族服饰,聚集在祠堂内唱歌、跳舞,表达对在数百年前抗击荷兰殖民者入侵斗争中牺牲的先祖的怀念。
  2002年,邓州市、张村镇两级政府借陈氏高山族纪念其始祖依那思罗诞辰365周年之机,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了集观光旅游与农业综合开发为一体的“阿里风情园”。“阿里风情园”共有台湾村牌坊楼、台湾阁、妈祖庙、高山始祖塑像等20余处胜迹。
  河北省永年县台湾村
  村中主要姓氏有:台、杨、宋、张、秘、王等、其中村名以台姓氏和本村位于古运粮河故道的河湾处的名.
  台湾村曾经经过几次历史变迁
  最初因为台姓是村中的大姓而得名台湾村
  后因杨姓的发展壮大和台姓的逐渐衰落村名曾经一度更改为大杨湾。
  之后又因为杨姓逐渐迁往现在的杨湾村,而导致村中杨姓的衰落,从而恢复原名台湾村
  解放后又因为台湾村的村名与台湾同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新湾。
  但是本村和附近的老百姓拒绝称其为新湾。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原村名台湾,
  在台湾村的历史中,他分出了他的另一个分支即为现在的杨湾村。
  本地域主要物产:
  本地域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盛产优质小麦,玉米,棉花等
  曾经也是优质大枣的生产基地,但是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分地造成了枣树被砍伐已近,从此本地不再盛产大枣
  本地除了这些以外还盛产花生,红薯,大都,绿豆,谷子,黍子等农作物
  因该地没有河流经过,严重缺水而无法种植水稻,但是如果本地能够兴修水利的话我像水稻在此地也一定能够生产出优质的稻米

+1 已赞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0 04:31, Processed in 0.03582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