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陈姓血源二世祖在商丘(中)

2013-4-12 18: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749| 评论数: 0

全国各地的《陈氏家谱》

“陈”的100种写法

?

商丘陈氏与洪洞迁民

1992年前后,笔者曾就虞城境内陈氏做过调查。杜集、芒种桥、店集、贾寨、刘店、营廓、大侯、李老家的9处陈氏有6处由山西洪洞迁来,其他3处分别来自安徽、大明府和河南范县。据民权、夏邑两县朋友的介绍,这个比例是有代表性的。

洪洞迁民是明洪武元年至永乐二十一年(1368—1424)间的事情。在这之前,战乱灾荒使得中原大片地区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官府先后7次组织迁民。民间有个说法,凡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人众,小脚指甲盖都是分叉的。因此,看一看小脚指甲盖,就知道你是不是洪洞迁来的了。

陈氏祖训

明明我祖 汉史流芳 训子及孙 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 更加推详 日诸裔孙 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 次即农桑 取之有道 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 毋怠毋荒 孝友睦婣 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 四维畢张 处于家也 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 为忠为良 神则佑汝 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 暴弃悚狂 轻违礼法 乖舛伦常 贻羞宗祖 得罪彼苍 神则秧汝 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 分类相戕 不念同气 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 我心忧伤 愿我族姓 恰恰雁行

通以血脉 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 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 岁岁登堂 同底于善 勉哉勿忘

(原载《世界陈氏宗亲总会会刊》)

陈氏族人遍商丘

说商丘陈氏,就不能不说柘城的虎陈。《柘邑陈氏族谱自叙》载:“我柘邑陈氏由来久已……惠公遂迁居属邑柘城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可以说,陈惠公是柘城陈氏家族的始祖。宋光宗年间,胡襄陈学师率一支西迁东曹寺西约二里的地方,建屋营室,称陈家村。后社会纷乱,为保障族人安全,陈英略率众建筑城寨,说“适有虎来奔,英略祖命众逐之”。陈家村遂改称虎陈寨。后人称“虎陈寨为柘邑灵秀之乡名胜之地也。其人多好诗书能文章尚气节。如陈庭训之忠烈、陈天清循良、陈英略之文苑,佼佼铮铮,由来已久。今吾先师陈松云先生,其文学品行有足与诸先正,前后相辉映者。”这段话里提到的几个人,不仅是陈氏族人的骄傲,也是商丘人的自豪。陈庭训(?—1553),又名陈闻诗,号东里。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以亲老著称,不乐仕途。家居闭门读书,数十年绝迹公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师尚诏率部起义,过柘城,劫庭训为师,三辞而不得,并以斩杀其家人随从相要挟,不得已而相约曰:“必欲我行,毋杀人,毋纵火。”行至鹿邑元武集,乘间血书一首,诗云:“鹿鸣宴罢十余年,亲老安心效舞斑。不幸时衰遭命蹇,志将一死继常山。”遂自刭而死。陈天清(1615—1689),字如水,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平乡知县8年,清正廉洁,造福一方,且文学才能颇为突出。陈英略(1579—1664),字说乾,顺治三年(1646)诸生,值明末大乱,随祖及母奔逃,备经困苦,工诗文。英略曾续修《陈氏家谱》一卷(亡失)。有资料显示,柘城陈氏村落分原生和派生两类。原生村落如胡襄,派生村落如陈庄、虎陈等。而从虎陈派生的村落有岗王乡陈庄、牛城乡陈核桃园、皇集乡马陈、伯岗乡陈庄、惠济乡陈庄陈洼子楼、邵园乡陈庄、慈圣镇苏楼陈杨陈小桥、起台镇西陈庄等,也有迁往周边县、省的。总之,以虎陈为中心向外辐射百余里的庞大的陈氏家族,包括河南、安徽、山东三省180多个村庄,足有10万人之众。另外,柘城远襄另有一支陈氏,“原于明初来自山西洪洞,居中州大梁(今开封),后遭黄河泛滥,逐向东移,迁柘、鹿两境定居”,这支陈氏分居远襄北街、南街、北陈搂、南陈楼、西陈楼、杜庄、陈少楼、孔庄、韩庄、丁刘、谢平等处,与鹿邑小厂陈氏同族。

虞城杜集镇陈老楼一带陈氏族人有一万之众。他们自称“颍川支派陈老楼分支”。其《陈氏源流考》记载明确:祖籍山西平阳郡之洪洞。先祖讳遐思,字至远,生于洪洞,少笃志好学,倜傥不群,通五经贯六艺,谙娴诗文,稍长兼习武功,出类拔萃。适逢元末社会混乱,先是杜门不仕,后来从戎征伐,屡立战功,被擢升为指挥副使。明洪武二年(1369)“奉诏东迁,占籍归德之商邑郡城之东南六十里今之陈老楼”。至九世,分四门,长门居陈老楼,次门居岗叉楼,三门居田楼,四门居陈小楼。后,四门人丁兴旺,又四散分迁,分居小陈庄、林桥、沙岗店、陈土楼、陈瓦房、大朱庄、黄庄、桑店、王水坑、马楼、彭窑、陈菜园等50多处。

宁陵阳驿镇陈营村陈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徙而来,初称陈家屯,后改叫陈营。几百年来,水灾、火灾加之文革浩劫,族谱及祖宗牌位多有遗失。唯陈金盘家保存一块牌位,显示先祖陈继文生于嘉庆元年(1756),卒于咸丰元年(1851),另有一座民国四年敬勒的石碑,碑上显示的昭穆辈字为“献、凤、高、西、金”。陈继文属哪个字辈,族人已经没人能够说得清。现在族人使用的辈字是“锡、金、汝、树、炳”。陈庄和大召集一支陈氏,他们也称来自山西洪洞,其先祖是西汉丞相陈平。巧的是,宁陵石桥一带盛产白蜡条杆儿,其成品可用来练习武功。太极祖师陈玉庭(明末清初河南温县人)称赞宁陵白蜡条杆儿“有弹性而折不断、有韧度却不变形、有力度而不震手”,遂创立太极大杆术,被誉为“陈氏太极十三杆”。

民权有“道北陈”和“道南陈”之说(“道”指陇海铁路)。其中“道北陈”有谱记载:“我陈氏世居洪洞,自明初迁居考邑(旧考城,今兰考境内),三家庄为吾故居也。后迁居周庄寨,自此子孙绳绳,门户日广,有分迁孟楼、陈庄、蒋庄、楚庄、子庄五处。尔时历代世系均有可考。”另一支陈氏称:“始祖讳显一,自明洪武二年(1369)由山西洪洞迁曹,卜居曹州城西二十五里陈潭,宅而家焉。至五世次连公由陈潭迁民权老安庄,三进公迁居东村石庄。迄今十余世,支分派运,族姓日繁。”

梁园区刘口《陈氏家谱》(大清同治四年修撰)载:“吾邑陈氏,望族也,系虞帝之苗裔。”原居太康来凤岗,明代中,黄河水溢,坟墓多被淹没,唯子禽公坟犹存,族人为之封树数十株,绕现周围,并建祠堂,勒石碑。后,“讳喆公代凝公迁长垣,五十六世讳茂公迁曹邑(今山东曹县)卜居瓦窑村,单传六世而分四支,六十六世又迁河南(归德刘口)。自是子孙绳绳,家口繁滋。”

#p#分页标题#e#

睢阳区包公庙乡陈楼陈氏称:“先世自虞廷胡公受姓于陈,世居陈州东里,袭官卫指挥,历代簪缨相继,阀阅连绵,郡志记载,不复更序。至大明成化间,由承宗例令选太祖功臣后裔,每家留一丁侍养,余加封武职,更代戍守西边。始祖慧党公苦其累同族人于成化三年(1466)至归德府东关文雅台左,侍卫府王公家本同寅友也……”烛公堂兄二人于清嘉庆元年(1796)迁包公庙北柳王庄,后改为菜园陈楼。归德府城西南郭村一带陈氏又另有来处:“余之始祖原籍金陵(今南京)水西门,明洪武帝时始祖讳荣公任宁陵县知县。不久,于宁陵之东南建居,遂为豫人。后人丁兴旺,有分迁陈阁、田营等处,人口数千人之众。”

夏邑县胡桥镇陈营陈氏称:“吾祖为太丘长,子孙因家于此。世远族繁,散居近邑,厥后为夏邑民,今公故里,太丘之左,东去太丘仅十余里。”

永城陈集、邙山东陈楼、陈官庄一带陈氏为一脉,均称“颍川陈氏后裔”。

睢县人陈振江属柘城襄山陈氏二十一世孙,现为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长、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会长、美国州立圣地亚哥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

……

一般来说,同姓人聚集较多的地方,往往有家谱传承,诸如上面几处。小处村落,有那识文断字并且敬重族训的人,也会留下可考的文字。虞城县贾寨镇陈楼村就保存着一尊完好的大清雍正四年(1726)始祖碑文。其碑文显示:他们是明洪武年间从直隶(今河北一带)清丰迁来,当时在黎丘寺村(今虞城县贾寨与古王集接壤处)安家,称“河内(因当时黎丘寺属古黄河流域而得名)陈氏”。来祖陈旺率子陈泉,二人均葬于黎丘寺东南二里许。泉祖生七子,长门居虞(虞城县旧城,今利民镇)之城内,二门至四门散居黎丘寺之左右。五门一支于明崇祯年间由黎丘寺迁往滑县桑村,号桑村陈氏。七门得幸生子有四,散居黎丘寺之左右。长子景顺生五子,长乏嗣,次子正德年间由黎丘寺迁至勒马镇,号勒马陈氏。由明至清,蟊斯振振,瓜派绵绵,皆为鼻祖之鼻孙也。惟商虞接壤黎丘至勒马,不过百里相距,往来世次不乱,已三百余年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3-29 21:50, Processed in 0.03288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