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四川陈氏文化遗迹

2013-4-19 14:1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46|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四川陈氏文化遗迹 (2010-02-10 17:37:20)

标签: 族谱 陈毅故居 石印本 万卷楼 陈氏 四川 杂谈

九龙闲人汇编

 

    前注:闲人近日与坛友闲聊,才突然提起与记起闲人本是为修《川北西盐陈氏家谱》才到盐亭论坛来的,混迹大半年,却“正事不做,邪而有余”,发了很多无聊的卖弄的贴子。长歌哨子一贴,说服自己之余,也点醒闲人。现言归正传,复为宣传家乡与家族文化出力。


 

 

 

===陈氏入川为四川建设立下不朽功勋,现闲人整理发现四川现存陈氏主题文化遗迹的有:

1、南充陈寿万卷楼;

2、南部与阆中的陈氏三状元遗迹;

3、射洪陈子昴故里(金华山等)

4、乐至陈毅故里等知名陈氏文化名地

 

就盐亭县也有两岔河水集口陈家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麻秧陈书进士坪等与安佛陈家庵(正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县级陈氏主题名胜。将一一介绍给乡人。

 

            一、南充陈寿万卷楼

-

 

南充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南充市西山风景区。

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

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至唐代又在楼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筑群。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因年久失修,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毁坏。

现存的万卷楼于1990年由政府拨款400万元恢复重建成,它由陈寿读书楼、陈寿纪念馆、藏书楼组成,倚山而立,气势恢宏,流光溢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新笔题写的长4.7米、高1.8米的“万卷楼”金字巨匾熠熠生辉。耸立在万卷楼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吨的陈寿青铜塑像形态逼真,手抱竹筒,神韵飞扬。纪念堂中陈列的《三国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图画、表格、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陈寿坎坷经历、著书史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四壁彩绘的十六幅以《三国志》史实为容的三国壁画,堪称国内一绝。

南北廊轩中以《三国演义》故事为内容的仿汉代拓片型的线刻壁画,以及各地书法名家为万卷楼创作的书画楹联,令游客赞不绝口,有如三国之境。

陈寿万卷楼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兼艺术性、学术性、历史性和游览性为一体,对研究和弘扬三国文化,促进三国文化与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南部大桥镇三陈故里
=

    “长岭越三千,桃李艳艳映重宵。看陈祠晴云、宝殿飞檐、三洞夜月、漱玉秋风,快赏旱桥天成,乐听马跑泉音,休忘却,逍遥拜老君,佛岩览祥光,尽将大桥八景收眼底;峥嵘逾万纪,杨柳飘飘接天际。溯省华安民、尧叟击寇、佐公修史、咨保长安,欣颂谯周匡国,惊观朝柱扬威,须长叹,永维战朝鲜,志士还古韵,会当新井七杰注心间。”
      =

     悬挂在南部县大桥镇三陈祠的这幅长联,让每个品读的来者不得不为大桥的地灵人杰所折服。联中所指“八景”是大桥古镇的八处名胜,三陈祠还有一联曰:“新井市中存八景,桂花桥上访三元。”这“三元”便是指唐朝新井令陈翔后裔陈省华的三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南部人俗称为“陈氏三状元”。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建址于今南部县大桥场东侧。唐末,陈翔任新井县令。北宋初年,陈省华三子相继中进士,尧叟、尧咨中状元,尧叟、尧佐相继为宰相,尧咨为节度使,二文一武,“新井三陈”一时闻名天下。
   
===
     大桥镇离南部县城70余公里,在大桥镇后的金鱼山上,三陈祠安然坐落。三陈祠上下两层,粉墙红瓦,飞檐翘角。一楼大厅里安放着陈氏三兄弟的塑像,三兄弟或文或武,巍然站立在家乡的山岭上,守望着这一方灵秀山水。在雕塑两边,陈放着几块从场镇附近挖掘出的古碑。其中一块是“唐新井令陈公讳翔府君之神道”碑,石碑已经断裂,不见题款。有一块是“出兄弟状元宰相瑞笋处”的石碑,可以清楚辨认出是大清光绪十七年知南部县事黄崐的题字。还有一块是“宋三陈先生读书处”的石碑,为大清光绪十六年知保宁府王树汉的题字。为了保藏好这几块石碑,大桥陈氏后裔费了不少心血,筹资修建了三陈祠,并把这些文物移入宗祠。
    三陈祠东北一个小山湾叫书岩湾,这里竹木茂盛,清幽绝俗。山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的一个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叫漱玉岩,是陈氏三兄弟早年读书的地方。仰头还可以看出“漱玉岩”几个大字刻在岩洞顶上,洞顶还有不少突出的小石孔,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苦读留下的遗迹。漱玉洞内的石壁上,还刻写着历代不少文人墨客来访时留下的诗句。
    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就是如竹笋状的石头,质青坚硬,中笋高达2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已在“文革”中毁坏。清道光年间南部县令李澍有诗道:“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峙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迹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春风得意马蹄速,仍是陈家难兄弟。”

===

    陈氏三兄弟先后获得功名,世人景仰,其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一天他正在家中练箭,遇一卖油翁,他们各自一显身手,于是便有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千古名篇《卖油翁》,同时,“熟能生巧”的道理便与这个成语一样,万世流传。在大桥镇南侧,有一10余米的石墩平桥,为陈母“杖坠金鱼”处。《南部县志》载:“金鱼桥在县西九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已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陈母严格教子的故事从此流传至今。

=
    大桥镇东南50米处原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中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可惜也被损毁。桥旁有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味甘美,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在汴京思家乡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现思乡井还在镇政府大院内,甘之如饴。

#p#分页标题#e#

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状元

    宋状元、宰相(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

    南部县大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新井县就建址于大桥场东侧。唐未,任新井县令的陈翔就是陈氏三状元的祖父。陈氏祖籍河北(今河北省安平县),据《陈氏族谱》载:"陈氏自唐有德公其后入蜀,居阆州西水等处。唐未,陈翔为新井令,因家焉。"陈翔之子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即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北宋初年,三子相继中进士,尧叟、尧咨考中状元(南部俗称三状元),大桥镇因此而闻名当世。古老的新井县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入南部县,因"三陈"状元事,留下了不少佳话和古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待,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保宁府志》载:"陈冯氏,南部人,陈省华妻,多智术,有贤行,教子以礼法,以尧叟贵,封鄢国夫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三陈"为官勤政爱民,连皇帝也写诗相赞。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赐尚书陈尧叟出判河阳》诗云:"文苑昭清誉,朝端仰盛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也曾撰文《卖油翁》言"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大桥镇东北有一个小山湾,茂林修竹,清幽绝俗。湾内有一长38米、深3米、高4米左右,略呈弯月形的天然岩洞,是陈氏三兄弟幼年读书的地方,当地人叫它漱玉洞。洞内有一突出的小石锥,相传为陈氏兄弟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苦读书而留下的遗迹。历代文人墨客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名。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异悚诗云:"入户万君子,当岩数老龙。"诗赞陈氏兄弟,言之凿凿。

    漱玉洞在今大桥小学后面元宝山下,离漱玉洞不远处有瑞笋湾,因三石笋得名。《陈氏族谱》载:"先祖下葬时,天降鸿雨七日,地生瑞笋三根,兄弟将相迭出""瑞笋"其实是石头如笋状,质青而坚硬,中笋高达2米,略呈方形,左右圆而略低,可惜"文革"中被毁。清县令李澍有诗吟石笋道:"新井县中石笋生,联床风雨读书声。古来鼎足无双品,占尽鳌头第一名。此日残留西水曲,当时纸贵洛阳城......"

    大桥镇南侧,有一石墩平桥,桥长16.4米,宽2.9米,高3.8米,是陈母"杖坠金鱼"处。《南部县志》载:"金鱼桥在县西九十里,宋尧咨守荆南归,母冯氏问尧咨:';汝典郡,有何异政';答云:';过客己见善射。';母怒曰:';不能以孝报国,一夫之技,岂父训哉。';击以杖,坠所佩金鱼,故名。"

    大桥镇东南50米处有一座三块巨石砌成的桥,桥中刻龙,扬首奋须,故称"龙桥"。旁有一口凿于整石上的古井,口小腹广,水味甘美,大旱不竭。传说陈母冯氏在汴京思家乡水,尧叟以驿马驰送,故名"思乡井"。龙桥即当时驿马候水处。

    大桥镇四山夹一河,山间秀木茂密,支盘河碧水澄清。古时从阆中到成都经大桥古道,道边有一座二郎神庙,侧旁又有逍遥观与高大的清风阁相对峙。逍遥观建在老君山,山中有老君洞,传说神仙常在洞中聚会谈玄。大桥镇上古时有明月楼,是文人墨客常相聚的地方。前人留有诗句题咏新井县道:"四面青山拱笔尖,金鱼透海涌寒泉。一道二朗前镇守,逍遥观顶老君眠。清风阁上神仙聚,明月楼口古圣贤。书岩教子谈经史,龙桥古记万万年。"大桥镇因"三陈"事至今闻名遐迩。
“三陈”虽然功名显达,但与眉山“三苏”相比,还是鲜为人知。
   “三陈”的生活年代早于“三苏”,其功名、官职也远远超过“三苏”。同时,他们也都勤政爱民,苏轼治理西湖,留有“苏堤”,陈尧佐治理钱塘、卫河、汾河,留有“陈公堤”。
    究其原因,“三苏”美名得以文章传世,正如三苏祠一联所说: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 射洪县陈子昂读书台
    位于四川省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 陈子昂书台
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 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

  2006年05月25日,陈子昂读书台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分页标题#e#

        四、陈毅故居
        陈毅故居是一座具有浓厚的川中村民居特色的三重堂四合院木质结构瓦房,占地750平方米,加上四周园子占地6050平方米。
    =
    1901年8月26日,陈毅元帅就诞生在这里。1980年8月,乐至人民政府为纪念陈毅元帅,将故居修葺一新,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并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大门悬挂着“陈毅故居”金漆大字匾额,两侧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撰写的楹联:“直声满天下,功勋炳世间”。这是对陈毅元帅一生的精当评价。跨进故居大门,来到庭院,两侧是花圃。这里过去是盛夏纳凉的地方。     出故居大门前行200米左右,就到了陈毅故居文物陈列馆。它建于1986年,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是中国古典式庭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方。     大门挂着“陈毅故居文物陈列馆”的匾额。其中邓小平同志手书的“陈毅故居”四个大字刚劲豪放,另人注目。
    进大门正前方,一尊高2.6米,重500公斤的陈毅铜像屹立在院中。

    =
    这是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四川省金属回故里用公司于1988年铸成的铜像,他右手扶杖,左手挽衣,两眼凝视前方,风尘仆仆回到故乡,栩栩如生的展现了陈毅元帅1959年会收乡时的形象。院内培植多种名贵花木,假山造型奇巧秀美,名人诗碑型美艺精。内社五个展厅分别展示陈毅元帅青少年时期和生平革命活动的照片,还保存大量的珍贵文物史料,陈列着全国各地的名人题词书画等。

四川陈氏分布图之闲谈

      说到划一张四川陈氏分布图,谈何容易!自古蜀道难于上青天,进蜀主要由两条主要道路:一是由汉中经剑门的金牛道为主;阴平道、米仓道等古蜀道为辅的下川陆路。二是经三峡过夔门的上川水路。陆路由北至南;水路至东向西。

    四川陈氏的来源比较复杂,宋朝时四川是陈氏大省,我们以宋为历史分界,就说明有秦汉入川;三国两晋衣冠南渡时入川;隋唐入川、五代至宋等各个时期的入川陈氏,而这一时期(宋以前)的主要特点是:由北至南的陆路下川为主,以东至西的上川水路线为辅。

    北宋时江西义门分庄迁析;宋室南渡时汉人南迁;经过元军屠城式的进攻与元末起义的多次战争,四川人口锐减,从洪武二年开始国家有组织的湖广填川,四川人口开始回升,但到明末农民起义的反复较量与清军入川的多次激战,再加之瘟疫等自然力量,川人死的死,没死的也吓得往深山与川南云贵等处避走,据说人口损减达到十之八九,康熙33年又开始持续组织移民填川,直到民国时抗日战争重庆陪都,全国人口涌向以四川为主的西南腹地。这些时期主要特点是:陈氏入川便以至东向西的水路上川为主,湖广省占70%,其余以两江、福建、广东等传统汉人(客家人)较多的地方也多半是走水路进川,而以北方的陕西,河南,山东等陆路下川为辅。

    因此,四川陈氏的源流分支是最复杂的。有以陈寿为代表的汉朝入川的早期陈氏;有陈子昴为代表的陈朝后裔;有躲避五代及北宋时中原战乱的入川陈氏(如三状元先祖陈翔随王建入蜀);有天下分迁的义门陈氏;有湖广填川时来自各种堂派分支甚至不晓得自己的堂派分支的陈氏后人;有陈友谅失败后怕受牵挂的逃亡陈氏;有他姓改为陈姓的,有陈姓改为他姓的,有因官留任、或战争任务迁来的驻军陈氏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四川是个以明清的湖广填川移民的“新”移民地,相对于中原、福建、两江、两湖、两广这些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区,人们对保存家谱来说相对淡泊,“破四旧”比较彻底,红卫兵四川也是闹得最历害的几个地区之一。因而:四川的家谱损毁是最历害的,现存资料是少得可怜。

    一方面成份复杂,源流纷乱;一方面资料奇缺;再加之湖广填川,新移民有经济等政策优惠,就像现在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会作身份造假一般,是不是移民的都言自己是来自麻城孝感(经闲人证明,老谱有也造假的,祖碑也有出错的),更加增加了我们今天整理四川源流支系的难度。

    纵是这样,也不是不可为!我们可纵分历史时期、横划地域片区各个清理,必会有所斩获的。现入川历史时期便可分为本文提到的;1秦汉时期(400余年);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69年);3隋唐五代时期(371年);4宋元时期(408年)5明清时期(543年)。

以上各个入川时期;地域片区(含重庆)可分如下六片区:

  1川东片区,包括今天的重庆,万州,涪陵,达州,广安地区。

  2川南片区,包括今天的泸州,宜宾,自贡,乐山地区。

  3川中片区,包括今天的内江,资阳,遂宁,眉山,成都,德阳地区。

4川北片区,包括今天的南充,绵阳,广元,巴中地区。

5川西片区,包括今天的雅安,阿坝,甘孜,凉山地区。

    我们按片区清理,每片区各选出几名志愿者,清源流,分宗支,相信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九龙闲人

                                                             川北陈氏宗亲会

#p#分页标题#e#

   〖四川省谱系〗

    四川·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光祖纂清道光刻本 四川图 注:该族散居洪雅、蒲江等地

    四川成都·陈氏敦本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常编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成都·陈氏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栋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培德堂活字本一册 国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成都·蜀成都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庆钟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石印本 一册四川图 注:版心作《陈氏蜀谱》

    四川成都·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照澜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成都石印本二册 四川图

    四川金堂·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寿彤修民国三年(1914年)铅印本 一册 浙江图 四川图 注:卷端作《黄陈支谱》

    四川金堂·陈氏绍德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顺庚 陈宗航等纂民国成都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四川郫县·陈氏由闽人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栋编民国十五年(1926年)郫县陈氏培堂刻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灌县·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光觐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川崇宁县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陈氏族谱四卷 (清)陈光祖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氏刻本四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陈氏族谱一卷 稿本 四川蒲江县松华乡

    四川大邑·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光觐辑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钞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綦江·陈氏聚星谱五卷 (民国)陈德音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綦江颍川必胜祠石印本 五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长寿·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飚扬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写本 四川长寿县档 四川长寿县志办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新寨村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新滩村

    四川荣昌·陈氏族谱 (民国)陈惺吾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荣昌陈氏 印本一册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合江·陈氏族谱口口卷 陈国华 陈元湘等修 陈子诰编 四川合江县志办(存卷3、4)

    四川广汉·陈氏支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光达堂刻本 二册四川图 注:卷端作《陈氏谱牒》

    四川内江·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锡政 陈锡泰等纂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 一册四川图(存卷1、2)

    四川内江·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大宾纂清宣统三年(1911年)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四川内江·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陈明迪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石印本 四川内江县安仁乡

    四川内江·陈氏星聚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陈锡樟等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内江仁义永铅石印刷局石印本 十四册 国图

    四川资阳·陈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陈伯銮纂清咸丰十年(1860年)陈氏刻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资阳,陈氏重续宗谱不分卷 (清)陈朝瑞等纂清宣统三年(1911年)资阳陈氏宗祠刻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简阳·陈氏族谱五卷 (清)陈辅治 陈世衡等纂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简州刻本五册 四川图 注:版心作《陈氏总谱》

    四川简阳·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兆朴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简州昌后公祠刻本一册四川图

    四川隆昌·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德骅等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内江排印本一册四川图

    四川隆昌·陈氏族谱八卷 (民国)陈一璋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 八册 四川图(二部)

    四川仁寿·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韶湘纂民国十一年(1922年)石印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仪陇·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琦撰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四川宣汉·陈氏族谱三卷 (清)陈敏贞修清同治十年(1871)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3)

    四川·成都陈氏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陈国栋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郫县陈氏培德堂刻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4426;又一部429640,1册

天下第一家
义门世家------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观

    陈宣帝陈顼第五子,后主叔宝之弟陈叔明,太建五年(公元573年)立为宜都王,公元589年陈灭后,叔明等皇族随叔宝入长安,叔明五世孙陈兼唐时为玄宗朝进士,官右补阙,赠秘书少监,兼子京,德宗朝进士,官给事中,集贤殿学士,京无嗣,以当子陈褒为嗣,陈褒是陈京兄陈当之子、出祧为陈京之子。褒曾为盐官令,生灌,为高安县丞。灌子钰、钰子环为临海令,为避难迁于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县),生六子,五子伯宣,隐居于江西庐山,注《史记》,诏征不出,就先生著作郎。伯宣生隐(檀)任福州刺史。隐(檀)子旺于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再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德安车轿乡义门陈村),为江州义门陈氏开派祖。

===

    陈旺以孝道治家,撰家规,建书堂,义门陈氏日益昌盛。唐昭宗大顺二年(890年)诏赐立义门。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义门陈氏历世130多年,共740口。宋太宗咸平三年(1000年),人口已达1478口,人口翻了一番,这样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组织在历代都受到重视,到了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历世230年,19代合家3700余口,有田庄300多处。

===
    对于这样一个过于庞大的家族,朝中重臣自然十分注意。就在这一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上疏,论义门陈氏过于集中,朝野太盛,建议分析。是年七月三日,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同吕海、刘献、穆珣、范彬等众官,奉旨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

=
     第二年(1063年)三月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继”十二行派分析为大小二百九十一庄,依派拈阄分迁各府、州、县之庄,江南一百一十庄,楚地按壤九十一庄,两直、州、浙、广、闽因官立产九十庄。

==
这二百九十一庄陈氏封建家族遍布全国各地,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


=
这是江州义门陈氏首次大分析(第二次大分析在元末陈友谅兵败之后)。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陈姓历史人物如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诚、陈赓等就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子孙。陈汝心当时迁居怀宁(安徽安庆金锭桥柳林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即是陈汝心之后。

#p#分页标题#e#

  "天下陈氏出义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陆陈氏五千四百余万人,(外加海外陈氏三千多万人),全世陈氏大约为八千余万人.

   大陆陈氏义门陈后裔就达三千多万,主要以南方各省为主.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福建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说法.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明星丁嘉丽  背夫偷情  多次堕胎  知耻近乎勇

后一篇:易中天这条大鱼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明星丁嘉丽  背夫偷情  多次堕胎  知耻近乎勇

    后一篇 >易中天这条大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3-29 22:33, Processed in 0.05286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