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雷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南雄珠玑巷的畲族雷姓

2013-4-20 18: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09| 评论数: 0

  【摘要】粤北南雄市珠玑巷里有一支畲族,姓雷,近百年来他们生活在汉民族的包围之下,已基本被汉化,已没有了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然而在国家民族政策影响下,这个群体对畲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并且一直不断地在学习着本族文化。因而,生活在珠玑巷这种以汉人为主的社会环境中的雷氏畲族,正在扮演着传承畲族文化的角色。

  一、引言

  粤北南雄市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广府民心目中的圣地,因为人们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曾在那里居住过。然而沧海桑田,历史上在珠玑巷里曾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人类群体大迁移,族群更迭不断,致使今天生活在那里的人与珠三角人的祖先并没有多少联系。今天,生活在珠玑巷的人只有19个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钟、李、黄、陈、刘、周、戴、雷、熊等等,而雷姓更是已于1988年被识别为畲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员。

  我们于2003年盛夏前往珠玑巷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1]原来的计划是研究那里的汉族社会结构、乡村宗教习俗、基层社会组织等内容的。但是在田野过程中发现了雷氏畲族,于是由我们两人专门对雷氏畲族的经济、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有关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本文就是本次田野调查初步发现与分析的结果。许多问题描述和分析不深不透,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二、珠玑巷畲族的经济与族源

  粤北南雄市的畲族是1987年8月和1988年2月经韶关市民委识别确认的,当时有979户4831人,主要姓氏是蓝姓和雷姓。人口普查时共有4430人,占当时全市普查总人口372844人的1.2%左右。在南雄市20个乡镇中,畲族主要分布在乌迳、黄坑、邓坊、大塘、水口、珠玑、主田、古市、黎口、全安等乡镇和市区雄州镇。居住在珠玑镇珠玑巷内的畲族为雷姓,共有125人,[2]属珠玑村第六村小组,在珠玑镇232人口的畲族中占一半左右,另一半居住在珠玑村的凿岭村民小组。珠玑巷历来是珠玑镇政府所在地,1967年之前,珠玑镇这一带的重要集市沙水墟就设在珠玑巷的中街一带、地名叫做棋盘街的地方。因此,包括雷氏畲族在内的珠玑巷居民,属于一群活跃在商品市场交易活动中的、身份仍是农民的人。他们从这种经济活动中学习了生存技巧策略。即使在市场搬迁后(新市场所在地离雷氏聚居的地方仅一路之隔),畲族照样活跃在当地市场之中,练就了一身的生存本领。因此,雷氏在从事传统的水稻农业生产之外,仍大兴副业生产如养猪、养鸡等,以及从事裁缝、弹棉花、木工、泥水匠、兽医、猪贩子、小商品销售等服务型经济活动。其中有些经济活动今天仍进行着,并为他们带来许多财富。

  这里很多经济活动是在家庭内部开展的。无论是制米酒的,还是制烤鸭的,都是在家庭内完成制作过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较小,销售则或者在镇上市场卖,或者直接联系买主大批量销售。这种在家庭内部生产的商品活动显然同时也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在巷内做生意的也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经营。雷氏由于地利、人勤以及有手艺、技术等原因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之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不忘投资子弟教育。雷氏畲族支持子弟读书是无条件的。不单男孩,许多雷氏女儿都能进入高中、中专和大专等院校读书。从1999年编修的《雷氏族谱》中可查到的数字以及田野调查资料来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今,珠玑巷雷氏子弟中一共有9人入读了大专,13人入读了中专,这个数量居全巷各姓氏之冠。与粤北始兴、南雄雷氏一样,珠玑巷雷氏是最早迁居于始兴乌泥塘的德安公的后代,德安公是赣粤畲族共祖肇春公的次子。其祖先从第四代起迁到南雄全安纲岭下,传了13代,到第十七世起迁居到珠玑巷,时间约在清末。最初搬迁到本地的雷氏兄弟名叫云飘、云高、云通、云开、云明。自他们之后,经过际、会、经、明到国字辈,雷氏畲族在珠玑巷已生活了五代人。1988年恢复畲族身份后,雷氏畲族成为珠玑巷仅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一方面,从外地如本省中山、海南等地和香港的雷氏宗亲寻根问祖到达珠玑巷后,找到他们时,发现他们与自己竟不同属于汉族,颇为不明。另一方面,学术界关于珠玑巷的研究也多倾向于那里的汉族姓氏文化方面,基本无人顾及雷氏这支畲族,以致今天我们仍没有发现关于这支畲族的相关调查研究。[3]

  三、婚姻与家庭

  珠玑巷雷姓畲族生活在汉族包围中,他们长期与周围的汉族通婚。根据雷氏族谱的记录,雷氏畲族从迁入珠玑巷至今,一直实行异姓异族通婚,未曾有一人与本民族即畲族通婚的。但是我们在田野调查时发现,雷氏畲族的通婚范围仍然有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是外延的扩大,即表现在从主要集中在本镇逐渐扩展到集中在本县,并出现了与本省较远地区进行通婚的个案。而与邻近的江西省籍人通婚的情况自迁到珠玑巷起便存在,今天也仍有江西妇女嫁入。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珠玑巷雷氏畲族通婚范围在空间上的扩大。从嫁入妇女来看,70岁以上的本镇其它村寨嫁入妇女人数占同年龄段嫁入妇女总数的20%,而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本县其它地方嫁入的妇女占同年龄段嫁入妇女总数的57%。又从嫁出女儿来看,40~49岁女儿嫁到本镇的占同年龄段人数的60%,而30~39岁妇女嫁到本县其它地区的占同年龄段人数的99%。发生在雷氏畲族里的这种随着时间向前而通婚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造成的。正如前面所言,在1967年前珠玑巷中街一带曾是当地主要市场沙水墟的所在地,与周围乡村相比,这里占有墟镇交易和生活的便利条件,因而吸引着外村妇女嫁入。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人们外出机会增加,与外区域的联系交往扩大了,因而人们择偶的范围也就自然扩大了。其实这种情况,在广东省内的粤东、粤西和粤北的其它地方都普遍地存在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另外,我们在珠玑巷的调查中,发现有巷内不同姓氏之间相互通婚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在雷氏畲族这里,却鲜有这种与巷内他姓通婚的情况。在我们的统计中,仅有一例是在本巷内通婚,而且还是继娶的。这可能与雷姓迁入珠玑巷较迟有关。雷姓畲民迁入时,现在珠玑巷内的十几个姓中的大部分已定居于此。因而雷氏只能居住在离珠玑巷当年临街的中心区较远的地方。他们与已居住在珠玑巷的各姓氏比较起来有一些差距,或者还因这后来者的雷氏占用了当地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产生了利益冲突。总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雷氏与其他姓氏之间基本不通婚在人类学研究中,夫妻年龄差也是一个可以用来表述婚姻变迁的一组统计数字。在珠玑巷内雷氏畲族夫妻中,女方年龄大于男方年龄的情况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夫妻总数的30%,但这种情况的年龄差额不大,大多是2—3岁。而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年龄的差额则较为多样,男方大女方1—5岁的情况占夫妻总数的1/2强,最大年龄差是男方大于女方达10岁。雷氏畲族夫妻双方中,女方年龄大于男方年龄的比例是较大的,且无论女方比男方大,还是男方比女方大,年龄差都以三岁为多,占夫妻总数的27%左右。另,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年龄的年龄差较为参差,最大差距达到10岁。同时,这种年龄差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表现:年纪愈大,夫妻年龄差愈大;年轻一代的夫妻年龄差则具有愈来愈小的趋势。这应是与通婚范围的扩大有关,通婚的空间范围扩大了,可选择的婚配对象也多了,夫妻双方的年龄差便愈趋小。珠玑巷雷氏畲族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在总共23户人家中,有核心家庭16个,约占总数的70%,另外有扩展家庭6个,兄弟联合的家庭1个。

#p#分页标题#e#

  雷氏畲族家庭类型的这种分布,无疑与我们在南方汉族社会所发现的一般情况相似。在雷氏这里,如同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的家庭那样,当一个家庭发展到扩展家庭状态时,也就意味着离分家不远了。分家当然是任何社会的家庭产生的主要途径,是改变家庭结构的主要因素。珠玑巷雷姓畲族分家时,通常要请本家族中较有威望的几位长者到场作证。具体分法是:将全家房产先划出长房长孙一间房、未婚幼子一间房、父母居住的一间房,之后才把剩下的房产、家具用品、家具、浮财等按兄弟数平均分。这种均分要在祠堂里进行,即在祭拜过祖先后按兄弟长幼顺序来抓阄,以决定每份财产的归属。对老人赡养的安排,通常是分家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日后影响家庭生活的因素。所以这方面比较慎重。在雷氏畲族这里,对老人的赡养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父母随其中一个儿子吃住,其它儿子提供经济支持。二是如果正好有两个儿子,则两位老人要分开各随一个儿子吃住,由其赡养。三是老人夫妻俩单独住一起,不与任何儿子吃住,但老人的生活费由儿子们共同承担。雷氏畲族的这种老人赡养方式,体现出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的汉人社会的一套生活规则,这套规则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它可以应对社会保障不健全条件下出现的老人赡养的问题。这种由人们在社会欠发展条件下做出的适应策略,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使得每个儿子不至于负担过重。因而我们发现在珠玑巷里,儿子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极少。由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等原因,造成现在生活在珠玑巷的人口以老人小孩子为主。在雷姓畲族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家庭只有老人带着孙子女在家,因而隔代抚养的现象比较普遍。事实上,省内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里,也是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的。所以我们在统计人口户口资料时看到雷氏畲族有一百多人,但实际生活在当地的人口并不多。这也就是当今中国的农村生活图景。

  四、珠玑巷畲族文化及其前景

  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珠玑巷雷氏畲族的文化与当地汉族文化并没有差异。当年进行恢复民族成份的识别工作时的收集的调查资料里,也认为当地雷、蓝两姓的文化已与当地汉族相同。当时作为恢复民族成份的主要理由的是:有关于作为共祖的狗头王的传说;与江西雷姓的祠堂堂号相同,即都称为“冯翊堂”,由此认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排辈相同,又与浙江蓝雷姓畲族的排辈相近;历史源流清楚;人们关于民族服装、语言、节日活动、禁忌的残存记忆,等等。[5]而即使是这些证据,也只是在县内个别地方的雷姓中存在,如黄坑、大塘等地。也就是说,今天珠玑巷雷氏畲族的民族文化已然汉化。这种看法不单得到官方认可,雷氏畲族群众也接受它。在田野过程中,我们多次听到雷氏群众讲过这种话。然而,作为研究者我们也看到,国家既已承认这一群体为畲族,则意味着:一方面,这是对这一群体“政治成份”的认可,这样伴随而来的就有政治权利的体现、经济上的照顾、文化教育方面的扶持,而这些在珠玑巷雷氏畲族中确实已是一种事实。另一方面,客观上这激发或促进了这一群体对畲族文化的接受、学习、认识,产生出一种叫做“民族文化自觉”的活动。[6]关于第二方面,我们从《雷氏六修族谱》的内容就可以得到确认。这部族谱在讲雷氏的历史来源时,专门讲到了畲族的历史,还引述了潮州山犁、李公坑、雷厝山三个村所藏的祖图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群体明白无疑地写成是畲族。这反映的就是一种民族成份的认同。另外,这部族谱附录了一系列官方公文,包括:《关于恢复雷姓群众为畲族的批复》(韶关市民委文件,1988年)、《关于要求恢复我县部分群众为畲族的请示》(南雄县人民政府文件,1987年)、《关于雷氏群体恢复畲族民族成份的通知》(南雄县人民政府文件,1988年)、《关于转发粤府(1989)143号文件的通知》(南雄县人民政府文件,1990年。该文件主要内容是‘要求在畲族群众中宣传广东省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若干规定’)、《关于我县雷姓部分群众要求恢复畲族的调查报告》(南雄县联合调查组,1987年)、《关于散居南康等五县部分蓝、雷姓村民恢复民族成份的批复》(江西省赣州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文件,1988年)、《关于恢复部分雷姓群众畲族成份的批复》(江西崇义县人民政府文件,1989年),等等。把如此多的政府公文附录在族谱中的情况,在许多族谱中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看出了这一部分雷姓(当然包括珠玑巷的雷氏)对畲族成份的认同和对畲族文化的强调。当然,那族谱也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其还附录了56条历史上雷姓历次修谱时写的序、跋、绪等,但其中没有一条讲到雷姓与畲族有联系。所以说,这《雷氏六修族谱》反映了信息就是:雷姓畲族开始学习本民族文化;这种深度汉化的散居少数民族的文化前景,已然显露出恢复或发展的可能。因此,南雄珠玑巷畲族文化的前景,也就可以想象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3 21:29, Processed in 0.12032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