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何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大岗镇莫屋村网站

2013-4-20 22: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532| 评论数: 0

  • 怀集姓氏
  • [20787查看 / 0回复]
  • 发表主题

  • 返回列表
  • 莫标周
  • 2012-04-22 21:03
  • #1楼
  •  根据旧县志、民国《广西通志稿》和近年各族姓提供的族(家)谱资料,搜索整理辑录如下:
    梁村、冷坑范氏始祖德可,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避兵乱,自湖广郴州筋竹巷迁至洊水县定居。结伴同至者有姓梁、雷、冯、阮诸人。
    梁村梁氏 梁氏始祖大笃,号元衍,原籍湖南郴州,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任 水县正堂,任期未满,挂冠而归。至二世祖秀亮才定居洊水县,繁衍子孙。
    李氏 分两系,一出江宁(南京),宋绍兴间 (1131—1162年)迁至;一出江西,明初迁至。
    莫氏 来自韶州,宋绍兴三年(1133年)迁入。
    刘氏 有湘、粤、赣3系,分别于宋、明清各朝迁至。
    蒲氏 湘籍,宋代迁至。
    慕氏 湘籍,元初(1271—1300年)迁至。
    孔氏 出自山东曲阜。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孔子五十三代孙必登、五十四氏孙思孝,自广东迁入。子思五十三代孙安信同时自衡阳迁入。
    永固梁氏 始祖梁十三公,潮州筋竹巷人,元代入怀开族,元大德三年(1299年)去世,葬稣鱼本山前,妻椽氏葬诗洞潭杖(据民国26年编纂族谱要,梁树荣编)。
    诗洞植氏 乃南越望族要
    。植十二公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韶州(亦有传潮州或肇州)根竹巷迁居诗洞嘉静村,该村是来怀植姓最初之居住地。
    永固袁氏 永固袁姓始祖椽纳本姓袁,于元朝中叶避乱易姓为椽,偕同植十一公、严十一公(唤行不唤名),从广东潮州斤竹巷经三水、春水、古水、南乡口到旺洞,又径步上黎青岭,直抵怀集永固上洞。安居迄今六百余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椽纳曾孙明善明辉始复姓袁。

    桥头高氏 始祖有昂(祖集)自河南卫辉到广东南海为吏,其后代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入怀集。
    邓氏 始祖肇扩,元朝官大理事评事。原籍江苏常州府无锡县大都江大石村,值元世乱,至正年间由珠玑巷迁入怀集。
    曾氏 分两系,一为湖南宝庆,元至正年迁入;一为广东广宁,明洪武年间迁入。
    林氏 分闽、粤、赣3系。赣系始祖颜扬于元末避世乱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入,余先后于明初叶、明中叶迁入。
    温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陈氏 出自江西,明洪武析间迁入。
    卢氏 出自湖南,明初迁入。
    罗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谢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周 氏 分两系,居梁村者为湘系,居城厢(县城)、凤岗在、宁洞(属今桥头)者为赣系,俱明初迁入。县城周姓宗支载:始补履道,原居江西吉水县,元末起兵助明立功,洪武二年,(1369年)敕授白沙(属今连麦)周军洞屯田。后建军侯寺于上郭花蕴园。
    谌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九氏 原籍广州,明初迁入。
    老氏 原籍南海,明初迁入。
    伦氏 原籍江西,明初迁入。
    容氏 原籍江西,明初迁入。
    黄氏 出自江西,明初迁入。
    蔡氏 出自江西,始祖尚义,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军征瑶后定居。
    何氏 出自湖南,明洪武年间迁入。
    郭氏 出自湖南,明洪武年间迁入。
    徐氏 原籍肇州,(故城在今黑龙江省内),明初迁入。
    诗洞钱氏 始祖游安明初居今冷坑枯,后由道兴迁诗仁坑。
    蓝钟廖氏 廖姓始祖登宝,乃扶助明太祖定鼎金陵之名将廖永忠后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自湖广宝庆筋竹巷迁至怀集,由下坊迁居蓝洞(属今蓝钟)。时,怀邑蛮野,登宝奉诏开垦劈荒,设立户籍。
    阮氏 远祖可溯至南京辅助朱明之右将军阮德。德之后不知若干世南至广东顺德,后再分支,一徒福建,一往四会,一趋安南(今越南),一到怀集。入怀始祖志刚,号小满,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入怀之初,于白沙(属今连麦)淡鳖寨落业。
    邵氏 从连南三江龙口迁入,初入怀集时讲瑶话。下帅民族乡的壮瑶民族,壮族有覃、韦、黄、莫、廖5姓,瑶族有沈、赵两姓。
    覃氏 分4系,两系出自广西贺县。明朝中叶(1477—1507年)迁入;另两系出自连山县,分别于明嘉靖年间(1548年左右)和清乾隆年间(1753年左右)迁入。
    韦氏 分6系,均出自连山县。最早于明嘉靖十九年(1504年),最迟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迁入。
    莫氏 分3系,均出自连山县。一系于明后期(1610年左右)迁入,另两系于清初期(1710年左右)迁入。
    廖氏 于明末清初(1640—1740年)从连山县迁入。
    沈氏 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从八排之地(属今连南瑶族自治县)迁入。
    赵氏 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从连山县迁入。
    族谱记载冷坑镇开基始祖是李世民第32代嫡孙
    “冷坑镇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后裔!”日前,冷坑有4万多李氏后人,而他们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 族谱有记载 冷坑镇谭福村委会谭拱村民小组的李初爱老伯,是该镇李氏理事会推选出来的官伞保管人,他有一本《珠堂李氏族谱》,“祖先有谁,上面全有记载”。查阅族谱见到,从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贞开始算起来,怀集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是第90世祖。从唐太宗李世民算下来,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孙。 冷坑李氏新建的李氏大宗祠祠堂墙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绍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陇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孙。” 缘何来怀集,说来有段古 谈起怀集冷坑李氏的来龙去脉,冷坑开基始祖李什八出生在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筋竹巷,乃元朝末年名将,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李什八多次与明军作殊死战斗,转战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372年败退至怀集冷坑,化装成当地村民得以避过追兵,后遂在此解甲归田,立户开籍。 明帝赐官伞,保存500年 李初爱老伯常提起祖先留传下来的官伞,原来,这伞是冷坑李氏一族的“传家宝”。李初爱小心翼翼地从房间里的一口木箱中取出折叠好的两顶官伞,木箱底中垫放有鞭炮。“这可以驱虫防潮,”李初爱解释说,“村中遇有大喜事,才启用这两顶官伞。” 两顶官伞里衬均是纯麻布,外层分别用白、红、黄三种优质绸布缝制而成,外表绣有狮子、龙、凤和牡丹花等物;伞撑开时,高约1.2米,直径0.8米。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什八第七代裔孙李永通是明朝将领,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有边民叛乱,朝廷降旨敕封永通为征叛主帅,这凉伞(即官伞)便是这次平叛战斗中由明朝皇帝赐给的,至今已保存了500多年。 李氏是冷坑镇人口最多的姓氏,而冷坑也是怀集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对于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这个身份,一些李氏群众认为,唐朝过去了1000多年,如今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做事。
    怀集——雕梁画栋何屋村一、何屋概况 ???? 梁村镇洊水村委会何屋村位于怀集县西部平原,离县城约22公里,省道S349线在村旁通过。全村238户,1520人。该村始建于清代初年,有300多年历史。何屋人崇文尚武,素有“书香门第”、“文武世家”之称。“村墟大铺头,何屋大门楼。”这是人们赞誉何屋村居豪华的民谣。村中现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古屋8座,集中分布在村寨中部,其间错落点缀着7口荷塘,绿荷妖娆,景色宜人。2003年何屋村被授予“肇庆市文明生态村”称号。何屋村外貌二、得名与传说 ??? 现居住在何屋村的是纯一色的何姓人家,始祖何魁文于清康熙年间从广东顺德县马宁司白藤岗尾迁入。当初村中有唐李陆等姓氏,他们在何屋东楼附近,合力创建了6栋住房,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何屋村。后来其他几姓人家陆续迁走,只留下何姓在此居住,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方望族,村名自然被称为“何屋村”。三、建筑风格 ??? 何屋村古建筑为青砖、木瓦山顶式结构,布局形制大体为一堂一院或三堂一院的怀集传统民居布局。室内装修材料多使用樟木,墙檐、瓦顶则以灰沙、纸根、桐油混合材料为主,雕花描画,造工精巧。四、民情风俗 ??? “正月耍石洞,二月浸谷种,三月坟头涌,四月杨梅熟,五月黄芒粽,六月人欠送,七月鸭子勇,八月芋头松,九月霜降风,十月接太公,十一月是冬,十二月是年。”这是何屋村流传的四季节序农谚。 ??? “正月耍石洞”:正月是农闲时节,大家都集中到“花石洞天”(何屋村附近的景区)舞狮子、看大戏、表演武术,开展多种耍乐活动。 ??? “六月人欠送”:六月是双夏季节,期间人们要举行敬祀田神活动,以庆祝早造丰收和祈祝祷晚造好收成。 ??? “十月接太公”:村人祭祀先人的隆重节日。传说,农历十月初十那天,太公(祖先)会降临人间,因此人们要举行敬祀活动,即所谓“接太公”。十月初九晚活动拉开了序幕,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动手制作祭品。最特别的祭品就是用糯米炼制的白糍(白色的糯米饼)。白糍的制作过程很有趣:首先把煮好的糯米放进入大石盆里,然后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抡起特制的木柱将糯米饭舂成饭团,再混入事先准备好的花生芝麻末等,经一番精心制作,可口的“白糍”饼就制成。白糍可以即时食用,但人们还是留作明天早晨“接太公”和赠送亲朋戚友。
    桥头岑元梁氏来源分布概况 ??? 梁氏,是个非常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产生了梁氏。另外,还有以封邑名作姓氏的一支梁氏。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而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到了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于是梁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据有关资料介绍,梁姓在我国百家大姓中位居第21位,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之一。梁氏,对于整个桥头镇来说,也是一个分布范围很广的姓氏,全镇13个管理区几乎都可以看到有梁氏的踪迹,是当今桥头的三大姓氏之一。而群居在桥头岑元村梁氏子民,相传于清朝由封开县的南丰甘江迁来,扎根在岑元联和村,即现在岑元的雅道村、冲井、山边和田心村。据村中老人称,当时梁氏共有三户人家一起迁移到岑元,分别居住在现在的雅道村、田心和山边,呈三地分居格局。随着历史的变迁,梁氏树大枝分,发展到今天已有几百人,成为了岑元的一大姓氏。古时候,岑元当地的梁氏曾经出过一位状元。相传,这位梁姓状元家庭十分贫困,但读书十分用功,并状元及第。考中状元之后,当地人担心他日后做官之后会回来加害自己人,故存心设宴加害这个新科状元。于是,大摆筵席宴请状元,在敬酒中村人故意轮流把状元灌醉。状元醉倒之后,村人利用浸过水的棉被盖着他,致使状元窒息而死。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但至少反映了旧社会的一些人情世故。走进新时代,岑元梁氏和睦相处、辛勤劳作,正向着美好的生活携手迈进。 ?
    桥头黎氏来源及其分布情况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桥头黎氏太祖黎秀甫(又名臣二),系明朝举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怀集大岗华地村迁移到宁洞堡(今桥头镇)岩旺涌铎落户,承继黄念婆家业,当时黎族只有秀甫公及妻儿三人。后来,由于山贼危害无法在涌铎生活,于明朝永乐年间分居到桥头新宁翰室村、高良村,岩旺金边村,封开金装镇等地;当时迁往各地的人口均只有十多人。经过600多年的世事变迁、开枝发叶,现桥头黎氏人口约有1300人,其中翰室村约500多人,高良村约600多人,丰大丰田村约100多人。桥头黎氏自十五公秀甫公乡试中举人后人才辈出,其中赞熙公为广西贺州吏员,元佳公,又名(雨+弼,上下结构)(雨+雍,上下结构)系村中富豪,有“富甲黎何水”之称;天纵、天维、天绅、天经四兄弟均系贡生,明谦公考取贡生,为怀集县议员、宁洞两堡局长。
    桥头孔氏入桥始祖来历及其后裔居住分布概述 ??? 浩瀚大海有源头,参天大树有须根,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祖先,族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世代延续的完整记实,是寻根溯源的依据。现查考,孔氏族谱资料齐全,内容翔实,记录完整,脉络分明,价值弥珍。 ??? 现将孔氏迁入桥头(旧称宁洞)概况略作简述:自孔子为一代圣祖始,传至四十一代孔昌弼(唐朝进士,授岭南节度使、礼部尚书)为孔氏南迁入粤之始祖,后至四十六代孔志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授任德庆府朝奉郎,为孔氏分迁德庆之祖。其后孔氏家族分三支迁入宁洞,一是孔必登,二是孔彦卢,三是孔公贤,前后分别入桥,是迁入桥头的孔氏始祖。 ??? 一、孔必登的入桥经过及发枝情况 ??? 根据孔氏家谱所载:“孔氏五十三代必登公,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因元末残世,乃自德庆旅人西粤邻邑怀集永固,赘室罗广量之女,并承继罗氏之家业附入民籍居于永固罗孔寨。后因避乱世,登公入宁洞居于潮岩寨(今称新兴石根村),并在宁置有产业。由此可见,孔必登先入永固随后入桥头,落脚新兴石根村居住。其生有三子,长、次两子依父旧籍仍居永固,命其三子孔思仕移居宁洞,经营其父先置产业,遂就垦田420亩,奉旨丈量,赴官投税,册立户籍,居于罗格村(今称新兴旧村)。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其后裔向周边移居,分迁桥头各地。其居住情况分布如下:新兴——旧村(原称罗格村)、石根、有达、回龙、大捻、大屋。凤真——井洞、地禾、新屋。徐安——塘尾、大路下、大徐、霄洞。六竹——大坪。金星——谭坑、旧墟。丰大——旺发、石汶。保丰——东山、大村、蝴蝶岗。徐丰——礼部。岩旺——橼村、旺口。岑元——横经。后还有从保丰东山村分支移迁诗洞的中和,从旧村分支移迁到大岗镇的白鹤、野鸭嘴、浪美、孔屋、旱冲等地。以上村庄的孔氏人家均是孔必登的后裔。二、孔彦卢入桥头经过及发枝情况孔氏五十三代必科公,于元朝至正年间,从德庆携眷入封开落籍,后其孙孔彦卢,于洪武元年(1368年)从封开迁入怀集桥头新兴林村的,后从新兴林村分迁到太山及新宁的孔屋、下角、潭泗等村居住,延绵至今。三、孔公贤入桥情况明朝洪武年间,孔公贤从封开莲都镇三丰村迁入宁洞,落脚新兴的城围村,后分支到新兴的地罗、太山等村,并有分支到徐安的白坭基,徐丰的罗甘口、丰大的鲤鱼塘、新宁的安洞等村寨居住。
    桥头陈氏入桥始祖来历及其后裔居住分布情况陈姓是桥头的大姓之一,远在秦汉时期,陈姓祖先已从中原迁徙至岭南,先落脚南雄,后逐步向南粤各地移迁。而迁入桥头的陈氏家族中,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始祖陈十五,其两个儿子从广宁入怀后定居桥头;二是陈八七公先落脚封开,其后裔陈子贤入桥定居。陈十五公的两个儿子入桥后其后裔居住分布情况据讲义村陈氏家谱记载,威武出身的陈十五,在南雄珠玑巷被编入营部从军,屡立战功,后逐级擢升,职任都督,授二品锦鸡总领。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连年战争,因战败,陈十五只好把所带领的部队解散,各谋生路。陈十五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初八日,带家眷落籍广宁三年,后转迁怀集独洲二年。陈十五生有三子,长子陈福华在逃难途中生死去向不明,只有次子陈禄华、三子陈寿华逃难到桥头,繁衍生息延绵至今。次子禄华当时落脚山根村,后因人口发展,逐步向周边移居,分迁到徐丰旺堂、杨柳等地,又从杨柳分支至六竹,再由六竹分迁到凤真、徐安。现在金星、徐丰、新宁、丰大、岑元、六竹、凤真、徐安居住的陈姓人家均是禄华公的后裔。当时陈十五公在逃难中夫妇双亡,禄华公为纪念双亲,立冢拜祭,墓设于今金燕宾馆后背处。 ??? 三子寿华,当时落脚岩儿岗(今新平讲义村),据讲义家谱记载,当时是用五斗米换得孤寡老人姚远昌的户籍入户的。与陈寿华同来的还有他的好友卢宣章,后卢病逝,遗下两个孤儿,而寿华公虽有四子,也把卢的遗孤视为亲生,后来两孤儿也改为姓陈。现分居在新平行政村的陈姓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还有移居有保丰、红光、新兴及永固镇苍岭村。现新平陈村和保丰税高的陈氏家族原是卢姓改为陈姓的后裔;岑元拱口的陈氏家族是从陈村分支而来的。陈子贤入桥的经过及发枝情况据岑元陈林村的陈氏族谱记载,陈八七字九妹,于洪武元年因战乱从南雄珠玑巷直抵迁到土坷封州(今封开)野峡岼,后到江尾独律村落业为根。陈九妹的第八世孙陈子贤,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从封开独律村迁至怀集宁洞岑元的陈林村落户。现岑元的陈林、上下岗和岩旺的旺口、金边陈屋以及从岩旺分迁到旧圩等的陈姓人家,均是陈子贤的后裔。
    新宁何村何氏族史 ??? 何氏家族起源于黄帝姬氏,就是说我族之最早祖先是黄帝。自黄帝姬氏起始传三十五代到厥祖,因以韩原封地采邑,以国为姓,即改姬姓为韩姓曰韩厥,成为韩氏始祖,自韩始祖起又传十七代到瑊祖,瑊祖曾任韩国公族大夫之职,与韩非同秉国政,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直至公元前230年,韩国终被秦国所灭,秦始皇下令杀六国后裔,瑊祖被迫携妣姜氏隐居江苏南京庐江府(今安徽省庐江县)借撑船以度日。 ??? 某日有人来问祖姓氏,时逢天寒地冻,冰封河畔,祖本想以“寒”喻“韩”,然而来人并未领悟,以为瑊祖姓何而离去。时候方知来人正是追杀六国后裔之秦吏,瑊祖大惊:我能幸免于死得此“河”字赦也,莫非上天使然?遂改韩姓为何姓,从此韩瑊祖便成为何氏始祖也!何氏繁衍至今已有80多代,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历时2231载。何姓系中华民族大姓之一(根据最新的《百家姓》资料显示,何姓排名第18位),有几千万之众,分布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不少后裔还侨居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 新宁何村何氏共有100多户,总计约1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何村上何、下何以及谭桥三个村民小组,而最早在何村居住的是何帝广、何帝鉴兄弟。约清代顺治年间,帝广、帝鉴兄弟俩由永固沙囤岗分支而来,但念及其父何谅公的功德,且谅公又飞升神葬在何村,故何村何氏后人一般追认何谅为何村的一世祖。 ??? 何谅(字通天,何真伟三子)公自幼聪敏好学,于清顺治年间被州府推选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贡生及第后特任广东三水县(今三水市)儒学正堂(有“明经进士,儒学正堂”牌匾为证)。谅公共娶两位夫人合产五子(孔氏生子二,陈氏生子三):长子帝锡分支永固罗对坑,次子帝钊分支永固苍岭,其后裔有一支于民国初年迁居桥头新宁何村谭桥;三子帝鉴、四子帝广分支桥头新宁何村,五子无嗣,又传分支广宁。 ??? 今何村上何(除了真合房)、下何房均为帝广公后裔,而上何真合房则是帝鉴公的子孙。自清康熙年间以来,从何村分支到其它各地的有以下几支:一是第三代帝广公长子通瑛分支桥头石洞(今丰大),至于今居住在何村谭桃岭的族人是否是其后裔,今后还有待考证;二是帝鉴公后裔分支到新宁安洞大浮山以及谭泗,三是解放初何新外出经商而定居香港,其后人今定居澳大利亚;四是解放后七十年代余德公到桥头墟经营而分支旧墟,五是何盛锦到封开从医,今其子孙而定居封开江口镇。 ??? 何村自入怀开元太祖何念六(字赵佑,居永固沙囤岗)传至二十五世“广”字传起,修成40字行派,即:广天维立国,良善兆其昌;光荣传惠泽,建世显悠长。怀德文明树,家龙裕赞扬;贤才能作宝,源远启之祥。该行派为何自泰(字骏烈)续修,俱取天干为首,话有天道健行不息之义也。如今,来自何村出生的男丁均按该行派取名,世代相传,不得更改。附:何村何氏迁徙路线 ??? 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何坟岗——福建武平——广东潮汕(潮州芹竹巷)——广东南雄府(今南雄市)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复迁广东潮汕(潮州芹竹巷)——广西(今属广东)怀集永固横岗——桥头新宁何村
    红光莲塘邝氏族史邝、雷、方三姓同是炎帝的后裔。从炎帝至今,约五千五百多年。炎帝生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的姜水,故姓姜,名魁隗(音葵),又称神农氏。死后葬于宝鸡市南郊的常平山,即今炎陵。炎帝原姓姜,因子孙居于雷泽(今山西永济县之南),故姓雷。炎帝之九世孙(八世孙榆罔之子),曰雷公,因有战功,受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之西),以地为氏,由雷改为姓方,为方氏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三百多年多,历一百七十多代。至南宋孝宗干道四年(1168)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淑丽被册为皇妃,愈平公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公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流传至今,子孙己达三十多代,人口三百多万人。? 红光管理区莲塘村邝氏族人,系由邝氏十四世祖仲立公自开平市水口泮村迁徙繁衍而来,属于泮村仲良房。当时,仲立公(到怀集后改名为仲法)来到杳无人烟的怀集蓝洞(即今桥头红光),历代艰苦创业,几经小迁。公元一九六八年,因修建谭杏水库,迁至现今的莲塘村。邝族现有人口逾百人,发展到邝氏第29代。金清、金胜、金明、金龙、金朝等“金字辈”为邝族第27代传孙。近年由此迁居外地情况:金清、金才到深圳定居;金强、金棣迁到佛山;金龙落家澳门。从第十五代起,邝氏的一声公后裔以新会学者陈白沙(即陈献章)先生于明弘治年间的赠诗作为本族族谱:惟仁隆自天,崇庆集由德;敬修光乃祖,永衍世科泽。按顺序每一字代表一个世代,即十五代用“惟”字,十六代用“仁”字,余类推。这样,将来到第三十四代,用到“泽”字。新加坡邝氏宗亲会商议用新诗一首以继之,得到宣城各方昆仲的认同。诗曰:功勋显高宗,绪业宣城侯;朝堂尚太保,礼仪重贤豪。

  • 返回列表
  • 您还未登录,马上登录或注册? 匿名发表的信息,影响可信度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19 19:25, Processed in 0.04935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