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张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2)

2013-5-9 08:05|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39|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2) (2012-11-25 07:48:44)

标签: 历史人物 广西人物 文化

 

 

 

 

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2)

来源:广西各县(市、区)志

 

    张天宗(?-1314),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地)广丰县人。宋德祐元年(1275)元朝蒙古兴师犯宋,张天宗聚众从军参加文天祥部抗元。德祐二年文天祥兵败走粤东被俘不屈,慷慨就义。张天宗走粤西兵败欲奔安南(越南),越山迷道抵顺安峒地贡峒(今旧州)休整,以待时机,反攻复宋。
    景炎二年(1277)张天宗亲勘峒场,披荆斩棘建造草舍垦荒造田,派人到外地引种稻谷,聚处草木重蔽取名那签(今旧州)。继定山川、田峒、村屯名次,村边种竹,开通车马人行道,修筑河堤,引鹅泉水灌溉,经几年整治,田园一新,遂安居下来,与当地壮族人民亲密无间。
    顺安峒到处高山密林,与外面不相通,赵宋王朝倾复多年,张天宗无所知,记历照旧沿用宋端宗景炎年号,循宋礼制。景炎六年(1281),当地群众对张天宗心悦诚服,拥戴他为峒官,是顺安峒一世峒官,邻峒都来归附,张天宗给部属许元管理频峒(岳圩),许遂管理计峒(今县城),侄子张浚管理禄峒,侄子张浒管理华峒(化峒),张受管理诚峒(今新靖诚良),统一领导。继又制定“亭田制度”,把生产与生活结合起来,以十人为一家,十家为一亭,峒设三亭,亭设亭长,每亭有仓廒,峒有亭田,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并立有余田,收入作福利。计峒余田500亩助婚嫁,频峒余田400亩为岁时养老,华峒余田300亩作社稷祀典,诚峒余田700亩作养孤残疾,禄峒余田900亩助民丧死,景炎二十一年五峒总管仓谷10万石。此外,还将区域划为四路四甲,即上路为上甲,中路为中甲,下路为下甲,东路为内甲.
    张天宗于元延祐之年(1314)十二月病逝,子张渊袭职,是为二世峒官,始在各峒设立乡塾,延师教民间子弟,岁给官米千斗,为州立学校始,于景炎六十年病逝,子张琅旺继任,是为三世。琅旺好武、狩猎、打鱼、迷信道术,故又名张神仙,景炎六十九年计峒官游猎于龙潭,追逐熊迹到达鉴隘冻州界(今德保县境)与外地通,此时已是元朝至正九年(1349)。为适应元朝统治,琅旺取消亭田制度,耕地由各户经营,年按亩交纳粮赋。元至正十九年琅旺入山学道,后不知所终,其子张彪掌理州事,是为四世。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张彪病逝,子张龙继任,是为五世。明永乐九年(1411)镇安土府岑志纲奏请以次子岑永福为顺安峒官,隶镇安府。永乐十年永福阴使其子宗绍诈游猎刺杀张龙于那签,夺占顺安峒地,接着派兵攻占禄峒、化峒、频峒、计峒、诚峒,建立岑氏土司政权。至此,顺安峒自宋景炎元年(实为元朝。元十三年,即1276年)张天宗始,到明朝永乐十年(1412)张龙被刺杀止,历五世,共136年而亡。
    张氏到达顺安峒,带来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壮族群众共同开辟边疆,把边辟之乡治理得整整有条。尤其制定的亭田制度,世代称赞不已,后人感其功德于地方,修墓建祠永留纪念。(靖西县志)


    张  澯(1461-1519),字仲,别号泾川,平南县城西厢一里人。张澯幼年颖慧,10岁能文。明成化丁酉年(1477年)乡试第九名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庚子年(1480年)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巳酉年(1489年)授侍读,乙丑年升侍讲。正德元年(1506年)晋升学士,再升国子祭酒,礼部左、右侍郎。正德四年(1509年)升礼部尚书,后接连调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当时朝廷有些官员诋毁他与忤逆朝廷的刘瑾交好,他不屑与之争辩,只称病辞官归家。因其在朝廷深受器重,不获允许。他前后上了15次奏疏,直到正德十年(1515年),已经54岁,朝廷才准予他辞归。加赠为太子少傅,敕赐谕书和马匹给他回来,并命令当地官府每年由官仓给粮400斤和轿夫4人作为服役。后改荫他的长子张概为中书舍人,补录他的次子张樾为国子监生。
    张澯勤于事业,在翰林院期间,曾担任书内馆纂修,宪庙实录同考会试二主考、天顺乡试知贡举、及廷试授卷提调等职,工作都一一精到,为同事所信服。他严格要求自己,任侍读、侍讲和祭酒时,尊重师道,对诸生谆谆教诲。在吏部任职时多次向皇帝上奏议。有人对他说:这是有关朝廷大计,假如陈奏不允,惹起是非怎办?张坚定地说:“如果受到责备,我将一力承担。”原有审事官多是贪婪暴横之人,张澯向上禀报后,革除他们的职务,使人心大快。
    张澯从南京回家探亲,路经广西全州,感到该地风土人情淳厚。他辞官后,便在全州定居,并常与当地贤士大夫登山眺览,以畅饮吟咏为乐。但每闻朝廷有事或地方发生水旱灾情,就情绪不安,忧愁现于脸孔。他怀念远在平南的祖先,冒着暑热南来祭扫,当他回到柳州时已经患重病,住在提督公署治疗,急召他的长子张概到来,并吩咐他说:“我的官阶达到二品,曾任四部尚书,年近六十,生平举止,为朝野人士所共知,今为省先人,到这里病重不起,这是定数的啊!有什么可以悔恨的呢!今后你要好好奉侍你母亲,竭力做有益于人的事,千万不要做损害家声和羞辱先人的事啊!”回到家里,他也这样吩咐次子张樾,说完就逝世了。这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初二日,终年58岁。(平南县志)


    张守约(?--?),字希曾,永福县城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乡试举人,授官四川新都县教谕。四十四年(1565)登乙丑科进士。由于他为人正直敢言,朝廷委任他为陕西监察御史。巡按直隶省时,奸相严嵩操纵国政,侵吞军饷,弄得国家战备废驰,守约不畏权贵,与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监察御史金堡等联名上疏参劾。因此获罪于严嵩,被贬为道州通判。严嵩被革职后,朝廷又升守约为卢州同知。不久,被派巡按广东。当时琼州(今海南省)海盗横行,当地渔民不敢出海。他闻知此事,用计把百余名海盗引诱到宝林寺,然后派官兵将他们全部消灭。自此,海盗有所收敛,渔民们得以安居乐业。因巡按广东有功,朝廷又提升他为浙江金华府知府。
    守约晚年退居家乡,看到官府徭役繁多,赋税苛重,县民不堪其苦,他便呈请官府减税,获准减税百分之三十。著有《西台奏议》。(永福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  孝(1821-1859)字铁夷,号士林。安定司接学城头(今高岭)人,幼时聪敏慈孝,故以“孝”名,貌魁梧,异恒人,手长逾膝。家境小康。好除暴安良,抑强扶弱,待人和蔼多礼,众争乐从。他酷爱研读义侠传记及诸家兵法。张孝自小访师习武,娴拳术,尤擅枪棍部法。土官潘凤岗怕他义勇难驭,欲饵其入幕以牵制,张孝素愤专制苛政,不为利用,毅然拒绝,甚得民心。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交定司地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土官仍以官租为名,苛敛肥私,司民苦不堪言。张孝利用此有利时机,联络王绣球、卢兴、马昌基等人,组织各地可民抗交官租。数日之内,上段、接学两城头及板谭等村司民先后把官衙追租练勇赶跑,惩处作恶土目,并推张孝为总头目,王绣球、卢兴、马昌基亦分别被推为当地头目,两城头地域很快为张王卢马所控制。接着张孝组织各地头目大会,向土官提出“减租除苛”要求,未获准许后,据控思恩府;土官抢先行贿府衙,张孝等人派往诉讼之司民反遭囚禁多人,司民不堪其苦。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土官潘凤岗对所有抗交官租司民勒征“悔罪钱”,并下令辑拿张、王、卢、马4人。咸丰丁已年(1857年)春,张等决定举行武装暴动,以对付土官镇压。众推张孝为首其事,王绣球、卢兴、马昌基为副。张孝对义军宣称:“吾志救国,与土官计较,本非所愿;为整饬桑梓,义不容辞”。他号令义军“所至不准奸掠,违者严惩无赦”。义军大本营设于接学,下分4队,分别由王绣球、卢兴、马昌基和张本人领带,并由张统领全军。由于义军号令严明,抗租主张深得人心,不及半载,即控制方圆百余里地盘,队伍由5千之众增至上万,义军绝大部分为家庭主要劳力,为不误农时,张孝将义军分成3个梯队,轮流回家耕作,并宣告司民:拥载义军者,全部免交官租。
    当年10月,张孝指挥义军攻打司城,土官见义军锐不可挡,遂潜逃至金钗。义军攻占司城后,张孝即宣布各地官租全免,并开仓济贫。义军大本营进驻司衙,将势力向四周发展,安定司地一派欢腾。
    咸丰戊午年(1858),潘凤岗督领九土司团练从金钗杀回,双方交战激烈。由于练勇武器精良,义军接连失利,遂弃城退守接学城头,割踞板农村为界。土官重新控制司城后,千方百计向张王卢马4人贿降。不久,卢、马二人被土官贿骗杀害。张孝、王绣球退驻上段城头,设营于歪温寨,布义军扼守响水关、林叠坳,以阻挡官军进攻。时值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占驻庆远府,形势于义军有利,张孝与王绣球商定,由张抄小径赴庆远向太平军求援再起。张夜宿弄美洞“老同”韦友处,岂料韦早受土官贿赂,遂用酒灌醉张孝,旋取其枪,午夜引土官党羽破而入,张断大桌足抗御,搏斗良久,伤凶者数人,旋因孤寡不敌被害,年仅38岁,众闻者无不涕零,并罢市3日,立祠祭祀以悼念。(都安县志)


    张苗泉(?--?),女。壮族。武缘县止戈平地团人(今罗波乡境)。其父张廷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先后任阳朔县教谕、云南楚雄知县和广西新宁州学正等职,年近古稀离任还乡隐居。苗泉自幼在其父的训教下,“生性聪慧,博览群书,过目不忘,且喜好诗咏”。嘉庆元年(1796),当其父亲任阳朔县教谕时,跟随父母至宦所居住。成年后,嫁给当地的“官族”苏家为妇,生有一子。不幸中年丧夫,生活清贫忧郁,40岁时携幼子回武缘止戈平地娘家。时父母均已相继逝世,弟舅虽在,但家道中落,无法维生。由于她天资聪颖,应聘于乡里私塾教书,施展才学。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谆谆善诱,深受家长的赞赏。是县内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女教师、第一位女诗人。著有《绣余小草》诗稿,惜逢兵乱已散失,仅留七律二首。她一生孤苦,在诗作里,流露出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凉孤寂之情。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其诗通俗浅显,脍炙人口。(武鸣县志)


    张运昭(?--?),原名应昭,字卓云,贵州省息烽县青山打铁冲人,前清举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春,兴安久雨,湘江水暴涨,冲垮灵渠南陡至飞来石一段石堤,损坏大、小天平与铧嘴,河水改道,渠道干涸,船舶停运,农田无水灌溉,城民饮水日艰。同年十月,张运昭接任知县后,访问乡绅故老,询问兴安要政。得知须急办的大事有“三修”,即修灵渠、修县志、修城墙。灵渠是广西水运入湘之咽喉,国计民生之依靠,张将其列为“三修”之首,慷慨捐出薪俸,并请地方大户和江西、湖广客商捐资,以工代赈,十一月动工维修。第二年秋,工程全部竣工,恢复了航运、灌溉和县城民众供水,是灵渠历史上唯一由知县负责,不派民伕,不摊捐款,完成工期较快的一次大维修,县民无不称赞。张运昭聘请在家守孝的刑部主事蒋方正为主修,完成了18卷的《兴安县志》;他还努力办好漓江书院,开展文化教育;注重“养士爱民,诘奸除莠”,深得民心,被称为“贤县令”。道光十三年(1833年)末,调任西林县知县,将尚未完成的修城墙一事托与继任者。(兴安县志)


    张鸿治(1873-1924),字佐平。融水乡铁坑村人。7岁入私塾启蒙,12岁入经馆。因家庭人口众多,人不敷出,被迫辍读在家,帮做田工小活。张鸿治自幼酷爱读书,外出放牛手不释卷,晚上在家,用线香数条扎成小束,点燃照读至深夜。父母见他如此用功好学,为了遂其求知愿望,省吃俭用,并向亲友告贷,送他到水东村私塾家攻经史,专心于科举。他20岁时参加县试中秀才,次年补廪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桂林法政学堂,在校参加中国同盟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与黎鼎鑑、王锺骥等回融县发展同盟会员,民国元年(1912)选为广西省议会议员,民国6年后,先后任陆荣廷部莫荣新督军府军法处科长、融县县长、桂平县大溟口统税局局长等职。
    他一生为人淳厚正直,办事认真、省俭,对亲友常慷慨解囊周济,他一生为官但从不置田地。他在铁坑建新房时,大门门额书以“耕读家风”四字,以此勉励子孙。(融水县志)


    张耀廷(1879-1959),原籍来宾县凤凰维都罗塘村人。世代务农,不识文,清末只身来县东泉镇为人佣工。不久随沈鸿英入绿林,又随沈受招安进驻柳州。民国2年任哨长,旋升管带。因骁勇机智,深得沈鸿英器重,于民国9年间擢为团长,驻贺县八步、桂岭一带。民国12年任邓瑞徵第一师少将旅长。民国14年驻柳沈军兵败于李白,张率残部溃逃桂黔边界。次年离队仍回东泉定居。民国30年与黄日高、韩东山、孔梦梨等组成东泉校董会,创办东泉私立中学。民国33年于尖石、下良组织抗日自卫队,曾在古禄、樟村狙击日军,使村中免遭劫难。当时,各地涌来的难民颇多,雒容县退役军官何次山纠集游勇,欲劫掠难民财物,张知道后,极力制止。民国35年,东泉私立中学经济拮据。张率先呼吁董事会克尽艰难,筹措款项,务使学校继续开办。自己亦将常用坐椅及变卖防身手枪捐献于校。抗日胜利后,张闲居乡里。1959年病故,享年82岁。(柳城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阿泉(1894~1954),陵城镇人。他制作的锅蒸粽甘香可口,人人爱吃,远近闻名。解放前,北流至梧州的船家,都夸张阿泉的锅蒸粽胜过梧州的,经常订购带在船上食用。据说,有一次马师曾到容县县城唱戏,扮演知县角色,戏中的手下人问他“县太爷想吃什么夜宵?”他说:“什么都不想食,就是想食张阿泉的锅蒸粽!”
    张阿泉的锅蒸粽用料讲究,制作精巧。在糯米选用上,一般用大板糯,家中常备。这种糯米质地纯净,富有香味。有时大板糯接不上,用小糯黄壳糯。粽馅选用大虾、蚝豉、绿豆、板栗、白果和肥瘦猪肉等。半公斤糯米做5个粽子,配用去皮的肥瘦猪肉0.5公斤。猪肉用桂林腐乳、米三花酒、胡椒粉、葱蒜汁腌过,有时少放些猪肉加一些鸡肉丝,更别有风味。大虾、蚝豉用花生油、姜汁糖酒上锅小炒后备用;绿豆则加工成“绿豆沙”待用;白果去心,除掉苦味。秋冬季配以板栗,没有板栗用荷包豆,再加些鸡蛋黄。选“粽叶”包扎粽子,叶状如掌,光滑有韧性,并有香味。包粽子前,先洗擦糯米,捞起滴干,适量加入精盐和上等抽油。包粽子时,在叶子上先敷一层糯米,上摆肥瘦猪肉各1件,使肥肉渗油,瘦肉香口;然后在肉旁放大虾、蚝豉、板栗、绿豆沙等馅,敷一层糯米;再在上面放上同样的粽馅,最后放一层糯米封顶,裹上叶子,用水草缠紧,成“目”字形。如此制作出的粽子里面有糯米3层,肉馅2层。煮粽子时,开水下锅,先猛火后慢火,煮足四五小时,使粽子熟透柔和无夹生。卖时炭火蒸着,保持热度,当粽子解开时,全身发亮,香气扑鼻。上盘时还加些芫荽碎,浇上一些香油(以北流花生油兼少量麻油、生抽油制成),吃起来使人觉得格外美味甘香。(北流县志)


    张国权(1880-1944),字震欧。阳朔县高田乡乐响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清朝宣统元年(1898)考入河北保定陆军第一中学。毕业后回广西陆军小学堂任教官。1912年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其部属对新军青年军官十分岐视,张国权乃离开广西,在湖南军队任师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为了笼络广西军界耆宿,任命张国权为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军,张国权坚辞不就,只身出走香港。1930年,张国权任第四集团军总部中将参军兼南宁海关监督。当时广西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与蒋介石分庭抗礼。张国权多次代表广西李、白、黄出使西南各省会商。1938年冬,宋哲元离阳朔时,拟将他的私宅进德新村赠给张国权。当时阳朔国民中学成立伊始,既无教室,又无宿舍。张以宋的名义赠给国中作校址。张国权还倡首募捐,在校东建礼堂一座,题为仰震楼。为阳朔国中的创办尽了巨大努力。
    抗日战争初期,阳朔各界成立抗敌后援会,组织劝募队劝募财物慰劳前方将士,张国权捐献一批珍贵文物和字画。1944年衡阳失守后,日军铁蹄逼近桂林,他毅然坐镇家乡,建议组织地方自卫武装抗日,并请保卫桂林的46军军长黎行恕拨给步枪200余支,轻机枪数挺,子弹数万发,充实县自卫大队,同年10月25日,张国权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葬于村旁园地。抗战胜利后,迁葬于阳朔县城对岸白霜村凤凰岭,阳朔县政府为之营墓立碑。(阳朔县志)


    张春如(1887-1949),广西平南县鹏化里人(今大鹏乡),出身豪绅家庭。青年时受学于北平陆军学校,毕业后到广州认广东督军莫荣新为谊父(莫荣新是桂平盘石人,未仕前走瑶山,常在大鹏居住),在莫部任旅长,兼任广东煤炭局长。任职期间,贪污受贿,其后拿了20万元白银回乡起大屋置田地,称霸鹏化山。
    1921年粤桂军阀混战,张春如在莫荣新督军部任师长,被粤军陈炯明大败于肇庆,突围得窜回广西。1923年新旧桂系军阀混战,张春如被黄绍竑率部亲临鹏化征剿,逃脱免诛。
    1928年张春如受李宗仁招为桂平警备司令,有枪3000枝。是时,柳州地区遭到桂平十八山强人拦路截劫,水运不通,往返平桂两县与柳州、象州客商,乃取道大桥坳(鹏化与瑶山交界处)通行。张春如在大桥坳以鹏化里团局名义设卡以保护客商安全为名,勒收“行水”(过路钱,每担货收白银两毫),原先,他与团局已拟就三七分成和举办地方福利(建桥、建校、竖立电线杆)的协约。事后只支出一点点修理鹏化通桂平江口的乡道,以掩人耳目,因而使民怨沸腾。而张春如自恃官高势大,置若罔闻。
    张春如当桂平警备司令时,任用思洪村曾伯英为连长,通过曾伯英与十八山匪首曾玉英的宗族兄弟关系,招安了十八山强盗。对招安过来的匪首曾玉英、陈五、陈七等均给予连长职务。这样一枪不发打通了柳州水运,李宗仁、白崇禧甚疑他勾通土匪,另立山头,后通知其上省府给予官职,不受。李、白更加疑虑,遂于桂平将其3000枝枪收缴。1935年,白崇禧密令梧州副指挥官陈文中征剿张春如,授令捉到春如,就地枪毙。陈部未至,张春如悉讯,连夜潜逃,步行瑶山直上桂林,见黄旭初,通过黄的说情,得李宗仁宽容,监禁3年。1937年张获释后,在桂平江口经商,开设“安福行”,做经纪人。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鹏,责令张春如24小时内交出所有枪枝武器,张拒交,服毒自杀。(平南县志)


    张丙朝(1876-1949),壮族。字协寅。新靖镇旧州街人。幼时家贫,仅靠一亩贫瘠地和兼营些豆腐为生。四岁丧母,继母到家不几年父又去世,兄弟两人,由继母含辛茹苦抚养。10岁时,看到街上儿童都入学读书,苦于家贫付不起学费,只好每日帮母亲做完家务后,偷偷到私塾楼下,听老师讲课,后被老师发现,免其学费就读。他天资聪颖,自学能力很强,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嘉许。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童生试,以优异成绩取得生员(秀才)入邑庠学,光绪三十一年考选官费留学日本弘文速成师范,惜因经济不足,于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未毕业就先回籍,与曾彦首创县两等小学,任劝学所外董事兼教员。民国元年(1912)被选为广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3年靖西县立中学成立,历任文史教员、校长。民国24年调省参加编修史志。民国28年当选为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换届后聘为省立靖西中学文史教师直至终年。
    张丙朝为了培养地方人才,每年寒暑假期间,都在自己家里开设文史专修班,远近乡镇好学青年纷纷来投读。他教学有方,循循善诱,学生极易领悟,杰出如梁津、邝其焜等皆出其门下。他品端行洁,深受师生爱戴和县人敬重。1949年12月在家病逝,终年73岁。(靖西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瑞贵(1890-1977),字玉麟,法名园亚。钦防军官讲习所肄业。钦州贵台乡那统村人。少年家贫,给人放鸭。喜习拳术,爱听历代英雄和武侠故事。
    清宣统元年(1909)在南宁酱料店当佣工。宣统三年弃工从军。辛亥革命后,随桂军入粤,任连长。民国9年(1920)在广州任广东江防司令申葆藩部营长。10年,提升为团长。11年任南路申葆藩部第二旅旅长。17年,张捐银元6000元,兴建钦县县立贵台小学校。18年,国民革命军进入钦县,张退踞十万山,后接受陈济棠招抚,任补充团团长。同年,粤桂军阀混战,张率部击退桂军,升任独立师师长。民国22年,陈济棠于潮汕整军集会上遇刺,张奋身相救,使陈幸免于难。陈以张忠勇让张独立师编入第一军。24年,任第四路军第三师师长。25年2月授陆军少将,8月任第六十三军一五三师师长,10月授陆军中将。“七·七”事变后,抗日军兴,余汉谋委张为六十三军军长,担任粤东防务。民国28—29年,两次粤北会战,在增城从化线上与日军作战。在曲江保卫战中,张亲临前线督战,克敌制胜。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于民国35年4月,任广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年10月退役回钦。民国36年,被选为“中华民国国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蒋介石令他复役,委以“粤桂南区清剿总指挥”职,进行反共。张任职期间曾带兵到十万山区围剿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民国38年2月,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夏秋间,张带警卫营回贵台搬家往钦州城。被游击队水陆两路截击,他的搜索排和水路护送连均被游击队全歼。张见机行事,得以逃脱。
    钦廉解放时,张逃往海南岛转赴台湾。1950年,台湾当局任他为“粤桂南区反共救国军总指挥”。张妻韦秀英任指挥官,在内地策动钦防土匪武装暴乱,向新生人民政权反扑,猖狂杀害地方干部和革命群众,后被地方部队及解放军围剿,于1950年12月在防城大箓区将韦击毙。1954年,张又于台湾兼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因患高血压症,于1977年3月26日在台北病逝,终年87岁。(钦州市志)


    张振笔(1897-1931),龙光乡平圭村那圭屯人。自幼聪明伶俐,刻苦奋读,16岁读完私塾。1927年春到天保县立初级教员养成所就读。1928年春,经天向农运领导人介绍,到向都县把荷乡塘都村小学任教。期间,怜惜家境贫寒学生,免收学费。在教学中,他一方面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暗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农民与当地土豪斗争。
    1928年8月,参加共产党所组织的农民自卫军,担任天(保)向(都)农民自卫军的小队长。他深入天保县南区龙求、那练、那怀等村屯,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清算土豪劣绅罪行活动。发动青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任中共天保县南区小组组长。4月当选为天向南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并兼任天保县那怀乡苏维埃政府主席。10月,还兼任农民赤卫军第二营副营长,先后带领农民赤卫军,攻打国民党向都县政府和燕峒等乡政府。同年11月,红七军北上后,国民党对向都、天保两县农民赤卫军活动地区进行扫荡,他率领农民赤卫军退到钦甲乡多奎村西山一带活动,并分别组成若干战斗小组,进行反扫荡斗争。
    1931年4月,张振笔和赤卫军小组奉命到龙光乡那马、那眉、那圭一带村屯活动,不幸被密探察觉,被迫上山躲藏。一天深夜,张振笔到龙求村山甲屯后背山洞,叫通讯员通知在那圭屯住的原农民赤卫军特务连副连长黄高泽上山汇报情况,已经叛变的黄高泽到山上与张振笔接头,诱惑他迁居上果登小屯,张振笔不知是计。叛徒黄高泽连夜密告敌人。张振笔无法突围,不幸被捕,押往龙光乡政府施以毒刑,然后押到天保县城关押。张振笔在狱中多次受到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毫不吐露联络站和农民赤卫军的半点军情。同年7月,被杀害于天保县城西门,时年34岁。(德保县志)


    张屏洲(1881-1950)字必藩,号柱南,高岭乡塘九村人,都安“四大金刚”之一。先后毕业于广西桂林第三中等农业学校,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曾在陆荣廷部下任营长,代理团长。陆下野后,张屏洲返回老家,拉集地方武装,竖旗“独立”,自称“司令”。民国14年,张屏洲率队进攻都安县城,赶跑县知事曾文虎,鞭打郭司法,霸占县城,后东区黄绍谋又组织千余人枪,攻打县城,赶走张屏洲,俘掳张的部属张作科、张必先2人,黄占县城,自任县“知事”,与张结下冤仇。张不服气,再率马刀队数十人,趁夜爬上北门入城,袭击黄绍谋,砍死黄部10余人,黄之弟绍勋时任县教育局长。亦被砍死,救出张作科、张必先后,率队退回高岭。黄绍谋惧怕,退回东区。张屏洲因此声势更大,名声四传。
    民国15年,张屏洲拔队赴邕参加北伐,任第四集团军第七军第三师一三四团上校团长,民国17年参加广东“谭下之役”。民国19年在湖南参加“绿江之役”受伤,后被张发奎免职回乡。是年10月,被省府委为隆山县县长。卸职回籍后,历任都安北区区长,县参议会议长兼县修志局副局长等职。1949年,张组织国民党地方武装进犯中共游击队,并组织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都安县城。解放后,逃往南宁躲藏,1950年被捕回都安,受到人民公审后被枪决。(都安县志)


    张建勋(1848-1913),字季端,号愉谷,临桂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十年(1894年),任云南乡试主考。二十三年(1897年)任云南学政。三十二年(1606年)起任黑龙江省第一任提学司提学使,兼任民政使。民国后,年老多病,赋诗咏世,教子怀友,并由衷歌唱“民国新纪元”,赞颂“海宇靖鲸鲵”,为中国结束封建王朝统治而感奋。
    张建勋从政期间,重视教化育人。在云南担任学政时,为僻处西南的边疆地区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云南人民为感戴他的学行德政,在他离任时,特地送了一个“大启滇文”的题榜。他在黑龙江任内,“草创学校,抚学生如子弟。尝奉命密查垦务案,凡有关说,书不启封,以正直闻。”
    张建勋重视家庭训育施教。民国元年(1912年),在96韵的五古长诗《训子篇》中,详细列举祖宗3代勤奋教养、艰苦创业起家的历史,用以教育他那“夜阑扶醉归”、“有如幼稚顽”的儿子,情词恳切,十分感人。
    张建勋“工诗文,尤善书”。书法苍劲工丽,为时人称许。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黄仲发等人到日本考察学务,在日期间,曾同日本书法名流加治耕莘等交往。民国2年(1913年)张建勋在北京逝世,遗有诗文集《愉谷诗稿》等。(临桂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存芳(1905-1985),大成乡(原白石水)屋面村人,是合浦、浦北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界前辈。1924年,他考上廉州中学,1929年考入中山大学。在学校里受到进步同学的影响,拥护中国共产党。1935年秋毕业回廉州中学任教,次年秋任训育主任。
    1940年,他不顾国民党顽固派的警告,坚定地与师生一起,反对奸商运米资敌、宣传抗日。1941年夏,赴重庆,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农林部,农垦局和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任职,结识打进政治部的地下党员卢恰浩。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出任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局秘书和军事通讯社秘书。
    1947年参加谭平山、陈铭枢领导的三民主主义同志会。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他利用工作之便,为共产党提供军事情报。在广州任职期间,做过国民党军队策反工作。并把国民党的部署情报和广州地区军事地图亲自带到香港交给共产党地下组织。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他出任广州市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随陈汝棠代表政府接收国民大学,并任该校教务处负责人。1950年应邀回到合浦,出任廉州中学校长。1951年任合浦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工作。曾当选合浦政协一、二、四、五届常务委员会。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后,曾任合浦政协常委和当选县人大代表。1985年病故。(浦北县志)


    张熙和(1917-1945),化名黄超森,曾用希和、季克、之若等笔名。玉林镇新民村江玄人。1928年就读鬰林西关小学,1933年春考入鬰林县立初中,1936年秋在梧州广西大学附属高中(后改梧州高中)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熙和积极加入梧州高中学生组织的“读书会”、“救国话剧社”、“歌咏合唱队”,创办《救亡》文摘杂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还带领同学深入农村、工厂、军队驻地进行宣传。并在假期组织鬰林籍同学及外县同学在鬰林县城、北市、蒲塘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熙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参加广西学生军。1939年春,受学生军第二团委派,创办团刊《曙光报》,任总编辑。1940年7月任广西学生军团中共党总支委员兼《曙光报》社党支部书记。1941年8月,学生军解散,经过争取。《曙光报》得以保留,改为面向全社会的报纸,张熙和担任副总编辑,继续办下去。
    1942年7月,桂林发生“七·九事件”,中共桂西南工委通知过于显露的共产党员撤走。熙和与杨佩玉(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借口旅行结婚离南宁回鬰林。不久,国民党政府通缉他的命令到了鬰林,他便前往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南方日报》社工作。到报社后不久,通缉他的命令到了广州湾,他只好绕道合,经博白回到鬰林。1942年冬,和中共兴业县特支接上组织关系。党安排他到浦北县六垠小学任教,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并与杨佩玉、李秀文、李征组成六垠小学党支部,他任支部书记。5月间,考虑到可能暴露了,几个党员迅速撤退。熙和撤到兴业县城隍乡铜罗小学,化名黄超森。以教师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工作。
    1944年9月,中共兴业县特支书记由张熙和接任。10月,中共兴业县委成立,熙和任县委委员。12月下旬,成立兴业县人民抗日自卫军,熙和任政治委员。1945年3月2日,熙和参加领导桂东南兴业抗日武装起义。3月15日至16日,起义部队在博白双凤、鬰林罗田一带山区,遭国民党军警、民团夹击,熙和不幸被捕。3月17日,在罗田南山岭上被杀害。(玉林市志)


    张书坚(1908-1947),又名张平镜,龙潭镇茅坡村人。因家境贫寒,读了两年初小,即辍学,以顽强意志自学文化知识。经历种田、学医、管帐、店员的坎坷生涯,工余之暇,认真阅读马列著作及革命读物。1934年赴广州到陈济棠部任军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放弃医官之职,重返北海“茂和商店”做店员。他踊跃参加中共北海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加入北海抗敌后援会,被推举为北海工人抗日同志会会长。1938年夏,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党派他到白沙开辟农村工作,任中共合浦县公馆区委组织委员,努力培养发展党员。同年10月,回家乡茅坡发动群众,组建四村抗日联防会,培养吸收数名党员。在龙潭圩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1940年.参与策划白石水抗日武装起义。1942年任西场区委书记、特派员,大力开拓革命村庄。1944年任小江区特派员兼南路人民抗日游击队小江中队队长,指挥小江龙门起义,首战告捷。接着,发动西场起义,带病坚持作战,日夜操劳,哮喘咯血。党组织照顾安排他重返白沙公馆工作,任中共公馆区特派员,组建合东区武工队有100余人枪,开展武装斗争。他多谋善断,精明能干,成绩蜚然。1946年10月初,他在白沙龙颈屯做群众工作,被国民党军逮捕,囚禁于山口镇,党竭力营救未果,于1947年初,被国民党合浦当局秘密杀害于北海。(博白县志)


    张家保(1920-1945),又名张文琪、张茂德。北海市人。曾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灵南中队指导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学校、街头宣传抗日。1938年日本军舰开到北海外面水域游弋,他拿起武器参加警戒自卫。193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受中共组织指派到灵山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参加了蔡廷锴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工作队,到旧州等地开展抗日宣传。8月,政治工作队解散后,经中共地下组织安排到檀圩东岸小学教书。1941年春,寒假期间在萍塘邓业兢家办学习班,2月,介绍邓业兢入党。同月,受中共地下组织派遣,与刚从北海来的共产党员劳锡景、陈文山转到司练小学教书。1941年3月,成立中共司练支部,张家保任支部书记,这是灵山农村基层的第一个支部,先后吸收莫祥藩、莫祥森等一批人入党,不断壮大党的队伍。6月,参加白水塘党员骨干会议,会后分管特支的农村工作,并转移到佛子双瑞塘小学任教。1942年转到佛子中心校任教。
    1943年,中共灵山特派员卢文派他到钟灵,开辟钟灵地区,作为武装斗争的根据地。他在钟灵团结教育当地知名人士梁充洲、梁式杲,开展宣传发动群众工作。通过统战关系安排梁式杲出任钟灵乡乡长。1944年6月,成立中共钟灵支部,吸收梁允洲、梁志达等人入党。张家保任支部书记。在钟灵期间,他组织自卫队,掌握武装,卢文、阮明、陈铭金等领导先后到此检查指导工作。武装起义前,中共灵山县地下组织负责人陈铭金在钟灵和旺圩召开两次全县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南路特委关于武装起义的指示,张家保参加两次会议,1945年2月8日组织100多人参加灵山人民抗日武装起义。起义失利后,2月15日大部队从司练转移钟灵,他随部队转移至合灵南边,奉命调任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灵南中队指导员。6月上旬,灵山大队、小江大队和灵南中队联合西征十万大山,6月13日队伍抵达太平地区的那线圩,遭县大队衔尾追击,张家保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5岁。狠毒残忍的国民党灵山县当局把其头颅割下,送上县城示众。(灵山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朝玺(1918-1953),字子封,县城大街人,于晚清从龙州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即追随蔡锷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光绪末年(1906—1908年),蔡锷兼任广西陆军小学总办时,张在陆军小学任教官。在反袁护国中,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张追随蔡讨袁。民国14年(1925年),张带陆军少将官衔先后任镇边、上林、柳城等县县长。16年,蒋介石背叛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主张,排除国民党党内的左派,张亦被排斥之列,因而参与了众多的国民革命将领到南京中山陵哭墓,以发泄对蒋介石叛变革命的义愤。张献身民主主义革命多年,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熏陶,后目击国是日非、政风腐败,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32年择居于柳城县的长塘,从事园艺自食其力,直至逝世。(那坡县志)


    张朝笏(1914-1937),号晋臣,那坡县街人,自小认真攻读,一丝不苟,执着追求上进。在县立高小求学时,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曾在镇边县立第一小学校及百南乡上隆小学任教。由于平易近人,教学有方,深得学生及地方父老的爱戴。民国22年(1933年),他从龙州广西农林学校毕业回县后,即被政府委任为县农林试验场技术指导员。次年,农林学校迁往南宁茅桥。朝笏亦被召回茅桥农场任技佐,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擅长研究嫁接技术,特别是培育西瓜更为拿手,他培育出来的茅桥西瓜曾驰名省内外。未几,身患绝症,医治无效,民国26年8月15日逝世。(那坡县志)


    张树柏(1916-1968),那坡县城大街人,省立靖西中学毕业回籍后,任城厢中心校数学教师。在实施新县制时期,因县境地处边陲,缺乏会计人才,政府为适应县政建设需要,选送张树柏到桂林广西省会计人员养成所学习,半年期满,学成回县,被委为县府会计室主任。在职期间,他实事求是地对县财政提出开源节流的建议,解决了经费奇缺的困境,得到上级的器重。36年,他被调任靖西第六区专员公署会计室主任。由于他廉洁奉公,精通业务,工作勤奋,曾获省及中央多次奖励。
    民国32年(1943年),城厢小学经费困难,设备简陋,他捐助1个月薪金国币150万(时称1元为1万),作为补助建设蓝球场之用。同年,他与刘英等人发起重建黄猛桥筹备会,向社会各界募捐。历经一年时间,建成2座平板桥,睦边中学对面桥名为“突飞”桥,原黄猛桥改建后称为“猛进桥”。
    民国37-38年间,张树柏营救被嫌疑为赤化分子而被捕在靖西监狱的黄克功,担保被总体战督导组长熊澄泉拘留的通共嫌疑犯麻锦堂。
    1949年12月13日,张树柏在靖西县任职中,参加赖慧鹏起义。1952年参加土改工作队到凌云县逻楼公社供销社任会计,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因他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干部,被诬陷为“县长残渣余孽”,遭到残酷批斗,于1968年7月23日被迫害致死。1984年11月16日被确认为起义人员,获平反纠正,恢复政治名誉。(那坡县志)


    张才兴(1919-1951),又名张元,壮族,田林县旧州乡月盛街人,为人诚实,因家境贫寒,初小毕业便在家务农。1950年1月,旧州解放,他积极参加农会和民兵组织活动,参加剿匪与维护地方治安。7月,任田西县人民政府武装工作队副队长,深入各乡村发动群众、农会、民兵参加支前和生产。1951年2月间,率领武工队一小分队到供央乡小榄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和民兵,进行防匪自卫,上山动员群众回家生产。土匪把工作队视为眼中钉。3月24日,匪首韦炳章、黄宏富等率领300多名匪众三面包围驻小榄屯的工作队,用火力封锁屯上所有交通要道,同时放火烧毁民房,企图把工作队人员烧死。当时,工作队和县大队只有20多人,分住两处。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张才兴沉着指挥全体工作队员,打击来犯匪帮。土匪以火攻未得逞,便集中火力封锁工作队住房,切断工作队与县大队的联系。土匪凭着人多势众,轮番攻击。张才兴和全体队员一道,沉着应战,坚守阵地,击退了匪徒的5次进攻。工作队为了与县大队取得联系,以便组织力量,反击敌人,张才兴在敌人火力稍停时,冲出后门,向县大队住地运动,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田林县志)


    张先赞(1928-1980),湖南省望城莲花桥区云有乡(今长沙市五峰街)人。1951年11月参加湖南平江县土地改革工作。后调到广西工作,1953年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农村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等职。1969年11月至1978年2月,任田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10月起任中共田林县委书记。
    到田林任职头两年,他就走遍全县12个公社和90%以上的生产大队,了解县情。他腰骨曾经折断过,走上一天路腰部就剧痛,但还坚持爬山涉水,深入壮村瑶寨。益来、水里是全县最偏僻、生产生活条件最差的村屯之一。他不辞山高路远,坐车拐过乐业县到雅长林场,再步行15公里多的山路,到那里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商量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群众感动地说:“解放几十年来,只有这个县委书记到我们这个山角落来。”他艰苦朴素,还表现在真抓实干上。任职期间,他带领县委一班人,领导全县干部群众先后修筑了平吉至那雄,小垌子至平山、板干,百昂至百乐,福达至者苗,八桂至那比,岩荣至能良,洞洋至高龙等公路;修建丰厚、八架、那雄、供央、龙车等水库;修建板坚、六胡、新建、岩谷、俄外、那拉等水电站和定安、渭的等水轮泵站,以及造田造地、砌墙保土工程。每个工程他都亲临工地指挥和参加劳动,广大干部群众称他为“实干书记”。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为政清廉,生活朴素,他的妻子跟他到田林生活,只给她到百花寨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没有要求组织安排为国家职工;他下乡回来,家里没有菜,就用辣椒送饭,职工送他一些肉票,他一概不要。职工称他为“好党员”、“好书记”。1971年3月,当选为中共百色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奉调到百色地区行政公署农业办公室工作,1980年2月病逝。1992年7月1日《右江日报》刊登《水悠悠,情悠悠》怀念张先赞的文章。(田林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维新(1907-1979),曾用名张承元。三街镇狮象村人。广西医学院肄业。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6年9月至解放前夕,在灵川县电话处以文书事务员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达3年之久。
    1947年灵田起义之后的一天晚上,张维新收听到一份从北障乡打给县府的密电。但自己不懂“密码”,他利用同村人(南藩乡副乡长)赵振镛能破译、又了解他与北障乡乡长莫如寿有矛盾,便对赵说:“老赵,今晚北障乡莫如寿打了一份密电给县府,我怕和你有关,所以,记下连夜来找你。”赵说:“密告我?我才不怕他,我倒要翻译出来看看,他想搞什么鬼?”译文是:“探知南藩乡雍田村山后,有一支游击队驻扎,请派人火速前往搜捕。特此密报,切切。莫如寿。”张心急如焚,借故告辞;并于当晚将情报送交游击队,使敌人扑了空。
    1948年国民党对游击队进行所谓“四月大围剿”,游击队根据张提供的情报,四处出击,运用“捉迷藏”的战术与敌人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同年8月,游击队员李志明等被国民党县政府枪杀,县城一片白色恐怖。有人转告他时都劝他快走,不然会有生命危险。但他牢记组织的要求:“隐蔽自己,长期埋伏”,决心坚持工作。
    1949年8月,张维新去县中教师蒋世杰处取重要情报,被坏人发现告密,后被撤职。张维新被撤职回家后,应聘为南藩表证中心校教师,继续从事情报工作。直到灵川解放前夕,他得到地下党:“处境危险!立即上山”的通知时,才于1949年10月回到桂北人民解放总队总队部。
    解放初,张维新曾任首届中共灵川县委委员、灵川县人民政府秘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首届县妇联主任;他男任女职,兢兢业业,一时传为佳话。1954年后,历任兴安中学、桂林师范学校校长,广西南宁地质学校、广西商业学校副校长,校长等职直至病逝。(灵川县志)


    张绍仪(1919-1992),灵川县三街镇人。19岁奔赴延安,就读于陕北公学。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北公学结业后,奉命进入晋察冀抗日前线。1939年9月至1945年12月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二分区供给部、政治部、四团、四十三团工作。历任团部教育干事、组织于事、连指导员、团部党总支书记等职。由于工作出色,战斗勇敢,被晋察冀军区评为“模范党员”和“优秀干部”。
    1946年1月至1948年2月,先后担任热河第十三旅政治部组织科、直工科副科长、科长、教导队教导员等职。1948年3月在东北八纵队二十二师政治部任组织科长。
    1949年10月至1951年12月先后任四十五军一三三师三九八团副政委、三九七团政委、一三三师干部部副部长。1952年1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四十六军赴朝鲜抗击美军。1952年1月至1960年11月先后任四十六军一三八师干部部部长(准师级)、四十六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5月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同年9月授上校军衔。
    张于1960年11月转业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辽宁省交通厅副厅长;省交通局局长、省交通厅厅长。他继承和发扬解放军光荣传统,坚持原则,积极工作。在“文化革命”中,他遭到残酷迫害,但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气节,与“四人帮”进行坚决的斗争。恢复工作后,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交通厅一大批老干部平反,使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他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探索辽宁交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
    他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夏回家探亲时,他不准家人惊动县、乡政府,说:“大家工作都很忙!”县领导知情后,决定由县里接待。他借机会视察了在建的漓江大桥工程和11万伏变电站等,对政府重视抓基础设施、发展交通能源事业,褒奖有加;并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做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等建议。1992年6月病逝于辽宁省沈阳市。(灵川县志)


    张威遐(1906-1980年),六塘镇黄家庄人。出生于乡绅家庭。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六塘高小。14年考入桂林第三中学,未毕业即由广西省政府教育厅保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由于牵涉“托派”问题,18年被苏联政府驱逐。回国后逗留于上海。21年返广西任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南宁军校政治教官。23年10月,任广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训练委员会副主任。25年任荔浦县县长。
    民国26年(1937年)9月,广西发生王公度案,张威遐受牵连入狱。27年春获释,安置在第五战区政治部工作。后任安徽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和太湖县长。30年任安徽省第三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和阜阳师管区副司令。34年任安徽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和芜湖市筹备处主任。37年任广西省民政厅长,同年下半年任安徽省民政厅长。38年任桂林绥署秘书长。同年11月桂林解放前夕出走香港。1980年11月30日在香港病逝。(临桂县志)

#p#分页标题#e#


    张  威(1904-1927),原名张显达,平南县思旺镇人。张威自幼读书,1924年考入梧州市培正中学。在中学期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学校的学生组织“促进会”,并参加梧州市的学潮活动。因此,未毕业就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当时培正中学是外国人办的)。张威就和进步同学往广州。1925年6月“沙基惨案”发生,他参加“反帝”斗争。1926年3月,从广州回到思旺圩,当年他才23岁。张威写得一手好字,尤擅长草书、楷书。他平时西装革履,体态萧洒;谈吐温文,言辞流畅,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他经常与从广州东山神道学校回来的汤美(原名汤作基,思旺横岭村人)及朱其森、朱其伊、张恒光等一道宣传农民运动的道理,开办农训班,广泛发动农民参加协会。
    1927年1月,平南北河八里团总卢殿林,在平南城厢收百货捐,造成“一·二八惨案”。张威在思旺组织农民声援城厢农民反百货捐斗争。2月,平南县知事林宝华借捉拿土匪为名,率警兵入思旺石马村,把23家农民的财物洗劫一空,制造骇人听闻的“石马事件”。张威口诛笔伐反动当局的罪行,号召广大农民加强团结,对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19日(农历正月十八日),思旺地方正式成立了惠政区农民协会,张威被选为领导人之一。是年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地的土豪劣绅为了阻止农民运动的发展,阴谋买受“同发”商号的房产,使区农协会无地点办公而散伙。由于张威等人反对,土豪劣绅此计行之未成,于是又另施一计:在思旺成立“十一区党部”(袁字拆开,上部为“十一”,“十一区党部”含义是袁氏一些人成立的)。张威和农运骨干,带领队伍,圩日登台演说,揭露土豪劣绅的可耻行径。3月中旬,平南县农民协会筹委会改组后,选举张威为常务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平南县知事黄尚忠也在平南县内各地大起杀机。6月3日,乘张威到县办理公务之机,在县城西街张氏公馆逮捕了他,但黄尚忠理亏心怯,更怕激起民愤,因此不敢公开审讯,而于同年6月12日,秘密把张威杀死于县署之内。行刑时张威镇定自若,并高呼口号,死时年仅24岁。(平南县志)


    张开诚(1917-1988),原名凤威,平南县富藏乡人。1935年,在广西省立第二中学初中部毕业。随即考上广州广雅中学高中部学习,积极参加学生抗日爱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开诚和一批进步同学奔赴延安,寻求革命真理。他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毕业后,深入山东抗日根据地,在邹县、费县等地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曾光荣负伤。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张开诚率领群众运送物资支援前线解放军作战,1949年底,随解放大军南下,任中共藤县县委书记,继而任中共容县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65年调任钦州地委书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材局党组书记。1988年在南宁逝世,终年72岁。(平南县志)


    张厚夫(1907-1933),又名张日比、黄昆仁,昭平镇上岸村人。1922年,在其父杨见出任梧州上关检查员时,厚夫随行并就读于苍梧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后,厚夫积极参加学生反帝示威游行活动,并第一批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26年,厚夫被当局开除学籍。他离开学校后,仍继续在中共梧州市党团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梧州学生联合会和扩大组织全省青年学生会,进行争取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及反帝救国活动。1933年在梧州病故。(昭平县志)


    张声洋(1931-1952年),溶江镇五甲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丧母,父亲张家顺以砍柴卖和给地主打短工的收入来养活全家4口人,生活贫困。1946-1947年,张声洋在家境贫困的条件下就读溶江中心小学。初小毕业后,1948年国民党地方政府抓其哥张声超当壮丁,张声洋替哥哥当壮丁参加了国民党青年军。1949年,张声洋随队伍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1950年美军侵朝战争爆发,张声洋踊跃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四师某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在参加上甘岭战斗中机智灵活,作战英勇,连续苦战70多个昼夜没下火线。10月的一天,为完成连首长交给的送信任务,在通过敌人封锁线时,中弹牺牲。(兴安县志)


    张声泉(1955-1979),永福县百寿镇双合村人。197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元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任副连长。同月29日凌晨两点。在执行捕俘战斗中,两名战士被越兵埋下的地雷炸伤,他领一班长背着战士用双膝爬行数小时,送到安全地带。2月27日,又一场战斗打响,新任连长的张声泉,带领全连插入波爱罗山两侧的无名高地,以切断敌军退路。快到无名高地时,为摸清敌情,张带通讯员率先冲上高地,不幸触发敌人埋下的地雷,倒在血泊之中。战士们闻声来救,他命令道:“别管我,注意地雷,快点占领有利地形,准备战斗!”战斗虽然胜利了,然而张连长由于伤势过重,己光荣牺牲。广西区人民政府批准他为烈士。(永福县志)


    张海洲(1957-1979),祖籍内蒙库伦旗人,出生于广西靖西县新靖镇,父亲张树森是南下人民解放军干部,进军解放广西后,留在靖西县工作。张海洲1974年7月靖西高中毕业,后到原城郊公社亮表大队第六生产队插队,各项工作模范带头,表现出色,曾出席县劳模大会和自治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大会。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广西边防部队九连七班长。
    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中,张海洲所在53566部队担负攻打谅山的突击任务,张海洲受任尖刀班班长。战斗第一天,尖刀班提前55分钟攻占第一个军事要地,控制了通往谅山的谅巴公路。2月28日九连在攻打巴外山战斗中,遭敌四面火力夹击,连队前进受阻,张海洲带领全班战士从左侧迂回冲击,消灭敌人多人,当发现八、九班前进受阻时,张海洲毫不畏惧,把敌火力引向自己,他冲入敌阵,连毙敌4名,最后光荣牺牲。七班的迂回冲击保证全连胜利拿下巴外山后直捣谅山,成为第一个攻进谅山的英雄连队。张海州牺牲时年22岁,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靖西县志)


    张尤聪(1959-1985),钟山县清塘乡榕水村人,共青团员,出生于农民家庭。1985年7月5日下午4时,他到钟山车站乘车回清塘,正当乘客蜂拥上车时,一只罪恶的手伸向一位乘客的口袋扒钱,被他发现了,当即将歹徒的手拨开,并严加痛斥。歹徒因被揭露,恼羞成怒,狂叫“少管闲事”,气焰嚣张地拔出明晃晃的匕首威胁道:“有本事下车来,我捅死你!”张尤聪不顾个人安危,下车逼向歹徒。歹徒见势不妙,边骂边跑,张尤聪紧迫不舍,决心擒拿歹徒,一直追至大街。此时,歹徒的同伙从旁冲出,将张抱住,歹徒见同伙相助,回过头来朝张尤聪的胸部猛扎一刀,鲜血染红了张的前襟,他挣扎脱身后快步迫上歹徒,一棒将歹徒击倒。而张尤聪因流血过多经紧急抢救无效,为社会主义伸张正义、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勇敢地献出了年青的生命。他的英雄壮举,深为人民群众所赞颂。中共钟山县委员会作出“关于开展向张尤聪同志学习”的决定。同年,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追认为烈士。(钟山县志)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1)

后一篇: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3)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1)

    后一篇 >广西历史人物之张姓人物(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9 08:13, Processed in 0.04566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