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袁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袁:出于陈姓的帝舜之后

2013-5-14 16: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59| 评论数: 0

    商丘报业网讯:

重修于清咸丰六年的袁大观碑。

  袁业春仿画的明袁大观的《醒狮图》。

   袁姓发祥于河南

  睢县袁氏族人所存的《袁氏族谱》及历史记载表明,袁姓是帝舜后裔。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为帝之前,尧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于是,舜的子孙就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汭五姓”之称。

  而袁姓,又出自上述五姓之中的陈姓。在以妫为姓的帝舜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于陈(今河南淮阳)的妫满。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其为陈胡公妫满。妫满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叫涛涂,他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涛涂在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后被封于夏阳(今河南太康)。由于当时“爰”、“辕”通用,故爰涛涂又被称为辕涛涂。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今郑州新郑)。至秦末,辕颇的裔孙辕告又避难于河洛之间(今洛阳偃师、郑州巩义一带)。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去掉辕姓的“车”边,开始以袁为姓。

  另有一种说法:袁姓现在共尊的祖先涛涂始姓爰,但当时“爰”、“辕”、“袁”、“ ”、“蟱”、“援”6字音同,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所以,《袁枢年谱》中有“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之说。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开始向外地迁移。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被封于夏阳的袁氏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等。

  南宋有位史学家,名字叫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这说明在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河南商水人、东汉年间官至司徒的袁安第三十八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

  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睢县袁庄有400年历史

  商丘市的袁姓,睢县最多。据统计,睢县袁姓人有4万多人。明清时期,古睢州有“四大家族”(汤、王、袁、蒋)一说,“袁”即为其中一大姓。

  睢县蓼堤镇魏楼村的袁庄自然村,是个有4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全村几百户人家,没有一家杂姓,全部姓袁。

  睢县姓袁的有两支,一支源于安徽凤阳,仅几千人。另一支源于山西洪桐县,同一个祖先,名袁友谅。

  据睢县袁氏人所保存的《袁氏族谱》记载:先祖,袁公友谅,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生,明永乐十七年(1420年)卒。其祖籍山西平阳府(今临汾)洪洞县大石桥村。其有兄弟三人,长兄友直公,友谅公居二。袁家于1371年奉旨背离故土,迁居中原。其兄友直公落户于商,友谅公定居于睢匡城(今睢县匡城乡)。其三弟传闻落户于鲁菏泽一带。现在,睢县与商丘的袁氏族人,皆一脉相承,睢县袁氏尊商丘袁氏为“长门”,即因为商丘袁氏的祖上袁友直是兄长的缘故。

  袁友谅迁居睢县后,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现在,袁友谅的后人居于商丘市的民权县、睢阳区、梁园区县、宁陵县、柘城县、睢县,周口市的太康县、西华县、鹿邑县及开封市的通许县等以睢县为中心向外辐射的11个地方。这些地方的袁友谅后人已经修过7次家谱。

  据袁庄自然村70岁的袁业春介绍,袁庄自然村的创始人是袁大观,是袁友谅的七世孙。袁大观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袁大观娶了明朝安乐王的女儿为妻,为郡马。安乐王是皇帝的弟弟,所以,袁大观又被称为仪宾。《袁氏族谱》记载,袁大观不忘乡亲父老,时常微服察看民情,匡国利民,扬名显祖,有家贫而孝者,施于钱粮。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飞舞,袁大观在微服私访时看到一个病倒在路旁的老乞丐,就脱下自己的棉袍给老乞丐披在身上。袁大观告老还乡后,就从原先居住的袁堤湾村搬迁到现在的袁庄自然村。

  袁庄自然村东南角,有一尊重修于清咸丰六年的袁公大观石碑。袁业春告诉记者,袁大观的石碑本在村西南,因淤在地下,袁氏后人便于清咸丰六年重新立碑。

  袁氏宗祠存续300年

  袁氏家族有很多名人。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绍,东汉汝阳(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人。曾起兵讨伐董卓,后据河北,与曹操战于官渡,大败后发病而死。

  袁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42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籍著作。

  袁崇焕:明东莞人,有胆略,好谈兵,万历进士。天启年间御清兵成绩卓著,官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崇祯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闻警入援京师,遭谗言被斩于市。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钱塘人,乾隆进士,后弃官,筑随园于江宁城西,以吟咏为乐,世称随园先生。袁枚论诗性灵,品评古今,时有新解,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袁世凯:字慰廷,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清末,为李鸿章所赏识,戊戌政变时因告密而得宠发迹。辛亥革命事起,袁世凯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挟北洋兵力,与国民革命军议和,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先生力辞大总统让之,袁世凯遂为民国首任大总统。后谋行帝制,孙中山先生号召全国声讨,袁世凯忧愤而死。

  袁业春还整理了唐朝的袁家“三宰相”(袁智弘、袁恕己、袁滋)、明朝著名文学家“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及“一仪宾”(袁大观)的事迹。

  为表达对袁氏祖宗的尊崇,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朝中一个姓袁的庚辰进士礼部主事筹资在睢县城内建造了一个袁氏宗祠。袁氏宗祠占地十余亩,位于县城内西大街中段,与睢县另一大姓汤姓的汤文正公祠一东一西,相并而立。袁氏宗祠门楼、殿阁、大殿布局井然有序,以后大殿中心点为主线,穿越二殿阁、一殿阁,笔直地向南延伸至门楼中心点,其厢房皆居中轴线等距离两侧,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既有庙堂之风范,又有宫殿之巍峨,其设计之妙巧夺天工。袁氏宗祠大殿有上下两层,供奉着袁氏列祖列宗的灵位,睢县袁氏人的先祖袁友谅居中。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袁氏宗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1946年,袁氏人在袁氏宗祠兴办袁氏礼义中学。据现在睢县袁氏互助会的会长袁传云介绍,当时,只要是袁家人,上学全部免费,其费用从袁家的公共大田地里出。那所礼义中学毕业的第一批、第二批学生,正赶上祖国解放需要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之时,当时,睢县的很多军人、政府职员都是从那所学校毕业的。解放后,袁氏宗祠改为中共睢县县委所在地,后又改为二中。1972年“文革”期间,因建睢县教育局,袁氏宗祠被拆。在“文革”中,睢县四大姓汤、王、袁、蒋各家的宗祠,除了王家宗祠因居于城外而幸免外,全部被拆。现在,王氏宗祠是文物保护单位。睢县袁氏互助会的另一个会长袁传江说,袁氏宗祠的建设非常考究,如果不是被拆,一定也是睢县的一处旅游景点。

  互助会为政府分忧

  1997年,袁传江、袁传云、袁业望、袁其柱等人在睢县发起成立了袁氏互助会,以帮助那些生活困苦及考上大学的袁姓人,为政府分忧。2005年末,睢县邮政局的职工袁永患肝癌,变卖家产,四处救治。袁氏互助会听说后,发动族人为其捐了5000元钱。袁其柱家不幸发生火灾,袁氏互相会立即送上了2000元钱以帮他渡过难关。袁家的孩子只要考上本科院校的,袁氏互助会就送上400元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袁传江说,他们互助会还有调解纠纷的义务。袁家人有了什么纠纷,他们就去调解,帮助他们化解纠纷。袁氏互助会成员现有10人,在袁氏家族中都享有相当高的威望。

  附:袁业春编写的袁氏宗族三字经袁氏族,舜之后。裔孙满,封陈侯。十一世,名伯爰。孙涛涂,夏阳男。以祖名,命姓爰。春秋时,爰通辕。至秦末,有辕政。去车旁,始姓袁。盛陈郡,繁汝南。明代时,衍睢县。袁友谅,迁匡乡。七世孙,袁大观。赘王府,岳靖庄。招仪宾,娶乐安。袁尚书,称国贤。胜倭寇,修袁山。称甲族,兴中原。历朝代,多将相。正王侯,二十强。公令仆,二十三。唐三宰,明三安。迁海外,根河南。

  编者的话

   2006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公布了耗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俗称“新百家姓”。

  “新百家姓”像一根导火线,点燃了国人对姓氏寻根文化的新一轮热情,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围绕《百家姓》而展开的姓氏寻根活动。这正如主持完成“新百家姓”调查的负责人袁义达所说:“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寻根的科学性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增强和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提倡和谐社会的基本。姓氏文化孕育着巨大的生产力,传统的优秀文化定会产生新型的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而姓氏文化,因《百家姓》的代代相传而广泛深入人心,由此引发的寻根及旅游文化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有千余姓氏起源于商丘。挖掘姓氏文化内涵,既是展示商丘文化无穷魅力的需要,更是促进寻根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报从3月3日起开设《商丘百家姓》栏目。同时,诚望对姓氏文化有研究及拥有姓氏家谱的人能提供线索。电话:2610319 218311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09:12, Processed in 0.03489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