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方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解说词02

2013-5-16 22:3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76|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解说词02 (2012-06-05 16:54:07)

标签: 莆田 方姓 方氏宗祠 南洋方氏总会 《白蛇传》 文化 分类: 寻根问祖

                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解说词02






历代名人


 

方姓历代精英辈出,显名于当世,流芳于百代者代不乏人。在科学、哲学、文学、思想、戏曲诸方面均有建树。宋代文天祥在《方氏谱序》中赞道:“方氏之先显于周汉,以迄我朝,声光煊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到了明清两代,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三十八位;方姓的著名文学家排在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第二十五位;方姓的著名医学家排在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第三十一位。

 

中原方氏

 

纵览谱牒与史籍,我们可以发现,方姓的名人与地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方氏从得姓以后,历周、秦、汉代,名公巨卿,代不乏人。如方姓始祖黄帝左相方雷,与黄帝等人同游于具茨之山,被列为“七圣”之一的方明,与舜帝等为“七友”的方回,助大禹治水,开凿龙门壶口的方相、方越父子,事殷伐桀,于国有功,被封为扬州六合县开国侯的商朝方灼,周朝“壮犹元老”方叔,秦朝渤海侯方琼,西汉的殿前都元帅方隆,平北侯方茂贵,大司马方忻,金紫光禄大夫方伟,太傅方望等等。这一时期的方姓人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带。

 

江南方氏

 

到了西汉末方纮南迁之后,方姓的重心转移到了江南一带。从西汉末的河南太守方纮,到东汉时的西河太守方雄,南郡太守、关内侯方侪,太常卿、黟县侯方储,云麾将军方俨,黟县侯、长兴县令方观之,关内侯、安石将军方赞之,关内侯、侍中方弘之,徐州刺史方蕴,散骑常侍方文亮,桂阳太守方熙叔,上柱国方光,艾县开国侯方显,义安太守方诞,上柱国方仲等,东汉一代,方姓人世代高官显爵,声望之隆,可谓显赫一时。

 

魏晋至南朝时,有黟县开国公方昺,关内侯方藏,上虞县开国公方操,上柱国方仲,大中大夫方伸,云阳开国公方庚,南城县开国侯方苋,新安太守方郊、方让、方干,襄阳太守方初,东平太守方孚,右军将军方始兴,谏议大夫方法立,新安太守方隆,武节将军方惠进,持节诸军事方沾、方録,荡寇将军方君彦,吴兴郡开国公方释等。

 

  隋唐时期,则有上柱国方惠整,会稽刺史方讃,出使新罗的文化使者——翰林学士方智,睦州刺史方亮,泉州刺史方述,世袭文登郡国公方叔贤、方药师、方野岩、方待价、方干,刑部尚书方公郁,御史中丞方汉,光禄大夫方本,左神策将军方镇、方浩,河南义成郡王方元荡,神策将军方锷,光禄大夫方本,桐庐万户方肃,“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的晚唐诗人方干,和唐亡后隐居不仕,授徒讲学于上贵精舍的“静乐先生”方昊等。]

 

宋朝时期,除了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外,还有被称为“七贤”的方好、方学、方广、方爱、方多、方威、方仪,堂兄弟七人先后登入仕途,宋真宗时,兄弟七人以年老辞官,真宗皇帝特将他们的家乡赐名为“锦庭”,他们的后裔也就称为“锦庭方氏”。

 

神宗朝礼部尚书、高平郡伯方华资,和他的次子哲宗朝兵部尚书、同安郡开国男方扬远,被赞誉为“父子尚书”。

徽宗时,方闳、方訚、方闻堂兄弟三人同时就读于太学,每次考试,兄弟必轮流获得第一名。徽宗巡视太学时,对兄弟三人大加赞赏,特赐进士出身。后来,方闳官至礼部尚书,方訚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宋高宗赐号“龙亭居士”,方闻官至尚书左仆射,徽宗御书“词翰俱优”以示褒奖。时人称誉兄弟三人“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方逢辰,原名梦魁,是理学家方镕的长子。淳佑十年登进士第一,是方姓历史上的第一个文状元。理宗皇帝特赐名为逢辰。

由于他上疏条陈不避权贵,言词激烈,遭权臣贾似道、丁大中等人所忌恨,终为理宗所不喜,于是称病归里,聚徒讲学。此后又多次起用,多次罢官。度宗即位后,再度起用,累官至户部尚书,后改礼部、吏部尚书均推辞不受。宋亡后,元世祖曾诏御史中丞崔彧起用他,也遭拒绝。

 

方逢辰家学渊源,平生得力于推究事物为穷理之本,坚持身体力行为修己之要,在理学中自成一家,人称“蛟峰先生”。着有《孝经解》、《易外传》和《格物入门》等书行于世。方有执与《伤寒论》错简重订学派

知道东汉张仲景的人很多,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为“医方之祖”,但是这本书的修订与整理工作,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却知者寥寥了。他就是自学成材的明代医学家方有执。

方有执,字仲行,明代安徽歙县人。因家人多病亡,因此愤而学医,长于伤寒诊治。张仲景的《伤寒论》流传到明代时,已经被弄得颠倒错乱,面目全非,失去了张仲景的本意,方有执为了不负前贤又不误后学,竭尽心力历时二十载,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着成《伤寒论条辨》一书,首倡《伤寒论》错简之说,调整篇目,重次条文,订为经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以图还仲景原著旧貌。并指出《伤寒着》不限于治伤寒。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颇大,成为《伤寒论》错简重订学派的鼻祖,为发展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方成培与《白蛇传》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白蛇传》,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长期以来盛演不衰,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93年,由《白蛇传》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风靡大江南北,一时之间,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白蛇传》的剧本出自清代剧作家、医学家方成培之手。

方成培,安徽歙县横山人。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喉科医学家,而且精通音律,曾汇集诸家词曲,考证、修订格律,编成《词榘》26卷。在方成培所有的著作中,《雷峰塔传奇》最为著名,后人改名为《白蛇传》。

 

#p#分页标题#e#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成培创作的《雷峰塔传奇》问世。成功塑造了白娘子这个多情、勇敢、坚强、善良,感人至深的中国女性形象,立即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与其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历经200多年,其艺术魅力依然不减。后人虽对剧情有所修饰,但是谁也没有怀疑过方本是《白蛇传》的真正母本。直到现在,京剧、昆曲中经常上演的《盗仙草》、《断桥》等折子戏,和方本完全一样。

 

莆田方氏

 

宋明时期,莆田的方氏开始大发异彩。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竟达360 多人。两宋代时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刘克庄曾赞叹道:“合天下诸方,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也”。莆田历史上6大私人藏书楼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其中白杜方氏的“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由于科举盛况,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

 

莆田的方姓主要有三大支,最早迁入莆田的是唐代泉州刺史方达,后定居于莆田之方山,因此他的后代称为“方山派”;唐末因任官而侨居泉州莆田县的方廷范,他的祖父方琡曾任都督长史,因而廷范的后裔被称为“长史派”,另一支是迁居于杜塘里的文学公方仁杰之后,世称“白杜派”。

 

长史派中,自方廷范定居莆田后,人丁蕃盛,名贤辈出,其中尤以“八忠”为最。

明正德十六年,福建巡按御史沈灼在莆田城中建祠祀奉宋代名臣方信孺,时任右副都御史的方良永等人认为,“六桂”方姓先祖中可奉祀的不止于此,于是加上宋代方适、方轸、方喜、方廷实、方大琮五人合祀,合信孺为“六忠”,并祀于一祠,题匾曰:“方氏世忠”。后来,又将明代方献夫和方良永奉祀于祠中,并称为“八忠”。

 

蔡京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他的同乡方轸却鲜为人知。

方轸生于宋嘉佑三年,元符三年登进士,历任太庙斋郎、右正言。大观元年,方轸上书弹劾蔡京,认为应诛蔡京以安天下。不料宋徽宗却将奏章给蔡京看了,蔡京一面狡辩,一面向皇帝要求惩处方轸,方轸竟被流放于岭南。不久后,徽宗又下诏将他赦回。回京后的方轸马上在政和年间又向登闻鼓院上书,请求皇帝收权独断,毋使国贼肆志。不想却被徽宗认为他不知悔改,发配至永州看管。几年后逢赦又放归。

 

到了靖康元年,徽宗禅位于钦宗,时年已72岁的方轸向新皇帝上书,揭发蔡京,终于使问题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方轸平反,赴任鄞县令。蔡京被撤职,发配岭南。

方轸在鄞县当了四年县令后卸任。由于当时宋金战争,徽、钦二帝被俘,政局混乱,卸任后的方轸也清贫得没有返籍之钱,于是被迫在当地落户了。他选宅在当时属于偏远地带风景秀美而又相对宁静的慈溪鸣鹤山,即今盐仓山,从此长做了慈溪人。

 

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与宰相秦桧等人准备与金人议和,朝野一片哗然。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劝阻,监察御史方廷实更是在奏章中大声疾呼:“呜乎!谁为陛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忠直敢言之声名流中外。也引起秦桧等人的积怨。

 

不久,方廷实被任命淮北宣谕使,历勘地方被金军蹂躏惨状和诸皇陵被发掘情况。归朝后,秦桧嘱咐他“勿言他事”。见到高宗后,方廷实将所见所闻据实禀告,高宗闻言,“涕下沾襟”。恼怒的秦桧不久就将方廷实调离京城。

 

南宋开禧三年八月,朝奉郎、枢密院检详文字方信孺北上汴梁,准备与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订立盟约。这已是他一年中第三次前往汴梁。

 

由于上一年枢密都承旨韩侂胄力主的开禧北伐失利,使方信孺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作为南宋的使臣,他曾两赴汴梁,在扣押于狱中,绝水断粮,利刃环伺的险境中镇定自若,对金人提出的“反俘、归币、缚送首谋、称藩、割地”五个议和条件据理力争。面对完颜宗浩“五事不从,兵南下矣!”的威胁,方信孺争曲直,辩强弱,对于“称藩、割地”两事,始终坚拒不从。计屈词穷的宗浩无奈之下,只得与方信孺达成了初步协议。

 

当方信孺奉国誓草案和百万通谢钱(犒军钱)三赴汴梁准备订立盟约时,不料宗浩迫于金主压力而反悔,并无理责怪方信孺,又以杀戮禁锢等语恫吓。方信孺无所畏惧,不为所动,对提出增加犒军钱等新条款坚决不从。因此,和议没有成功。

韩侂胄借故论“罪”,把他降三级,贬临安军居住。他贬官后,朝廷改派王楠使金。嘉定元年,宋与金达成和议,方信孺一再坚持“不可”的条件,王楠都接受了。王楠回临安后,极力奏陈方信孺的功劳,宋宁宗因此下诏准许他“自便”。此后,方信孺又因“盱眙之役”庆功犒军行为,以“侵官邀功”罪名被劾,官夺三秩,终归故里,家境窘迫,情绪消沉,于45岁时英年早逝。

然而,历史自有公论。《宋史·方信孺传》对他“年少奉使,而以意气折金人”作了高度评价。他的事迹遍见史籍,其大智大勇、忧国爱民、守志报国精神广为传颂。

 

方大琮,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宁宗开禧元年登进士。理宗亲政后,方大琮先后担任御史、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秘阁修撰,宝章阁待制,封莆田县开国男,进宝章阁直学士,兼江南两路经略安抚使。方大琮为政不事刑威,立朝又能无所忌讳,以敢谏直言名重朝野,忠正睿智,政绩卓然。淳熙七年,大琮病逝于任上。谥忠惠,赠宝谟阁学士。

 

  宋宁宗时,金紫光禄大夫方宗元由莆田宦居广东南海。他的八世孙方献夫,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弘治十八年登进士。是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元老,累官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柱国、少保,入阁辅政。其间三度请辞回乡,在南海西樵山石泉书院读书讲学,着有《易经约说》、《学解诸说》等书数十卷。嘉靖二十三年病故于家中,嘉靖皇帝闻讯后辍朝一日,赠太保,谥“文襄”。

 

明代名臣方良永,莆田草舍里人。弘治三年,和弟弟方良节同登进士。历升北海兵备。武宗正德元年,太监刘瑾弄权。良永服阙回京,鸿胪寺官引领他到左顺门向刘瑾叩头、作揖。良永却拂袖而去。刘瑾怀恨在心,把他在海南平叛海盗事构陷为命案,准备加害。幸得刑部郎中周敏等竭力为他辩诬,才让他辞官回乡。正德五年,刘瑾伏法,方良永再度起用。正德九年,吏部考核官员,方良永为政绩显着、才行兼优的十六人之一,调浙江布政使。当时,正德皇帝的义子钱宁,派人用自制的二万纸币,发到浙江十一府,换回三万两白银。此时的钱宁深受皇帝宠信,权倾朝野,朝中大臣无人敢言,良永明知钱宁势盛,仍上疏弹劾。被时人誉为“足落权奸之胆,宇宙间不可无此一举”。钱宁又惊又怒,逶过于下人,并派人退回白银。同时准备秘密罗织罪名加害良永。但良永一身正气,无懈可击,钱宁对他奈何不得。嘉靖皇帝即位后,良永升为右都副御史,南京刑部尚书。卒于任上,谥简肃。

 

#p#分页标题#e#

白杜方氏之名,显于方仁杰的八世孙方峻、方峤兄弟,二人先后登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被誉为“大小金紫”。自此之后,白杜方氏科甲蝉联,与长史派堪称一时瑜亮。然而与长史派略有不同的是,白杜方氏更侧重于学术文化。

 

方峻聚徒讲学,将书堂取名为“植德堂”,以才、德教育子弟。并在书堂旁边凿有一眼水井,面对着清澈的井水,方峻教育后代:“愿子孙居官清如此水”。

方家世代收藏书籍和文物之丰,使方家成为民间图书馆和博物馆。方峻的第四子方子容知惠州时,与被贬惠州的苏东坡相交甚笃,捐俸助苏东坡构筑白鹤新居,方子容收藏的大量书画,多经东坡校正题跋。从方子容至其孙方略的几代经营,尤其是方略购书的不遗余力,终成“万卷”的规模,藏书一千二百笥,其中书画中有四百余幅是东坡的遗墨。方略的从弟方翥,在考中进士后,进“万卷楼”闭门读书十八载,尽览藏书,成为一代大家,名满天下。朱熹途经莆田时,曾亲自登门拜谒。

 

方峻的第五子方元寀,少年时与理学家程颐交游,结下了终生情谊。二人书信往来数十贴,在书信中,程颐对元寀有“足下非混俗之流,其志道之士”等高度评价。朱熹曾把元寀收藏的三纸程颐手迹刻于“白鹿书院”。并在其后写道:“伊川先生德盛言重,不轻与人,今其眷眷如此,则方公之贤可知也。”

 

方峤的五世孙方耒,少年时学游建安,专程前往拜谒朱熹。宋干道二年中进士。深受理学家张栻所赏识,张栻曾言道:“世之可与共生死、同祸福者,耒一人耳。”

方峻的六世孙方壬,淳熙年间入太学学习,每次途经建安时,必定专程拜访朱熹,逗留月余。宋淳熙十四年中进士,任漳州长泰簿。当时朱熹任漳州太守,任命方壬主持学政。只要见到民间疾苦,方壬都会向朱熹禀明。后来朱熹任满离职时,将自己所著的《大学章句》交给方壬,让他出版刊示学者。

 

到了南宋末年,由于支派蕃衍,人口增加,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或因任官而占籍他处,再加上蒙古的入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方氏后代居于莆田者渐少。其中因任官而占籍他处在南宋时期时可见到,白杜派方峻后裔有几支就是在南宋中叶以后迁居广南东路。方骥之、方麟之、方骏之三人均因任官而迁居广东惠来、普宁等地,成为白杜方氏入粤各支派的始迁祖。除白杜派外,长史派方惟深的后代,也分别占籍于广东番禺、南海、香山、新会等处。莆田因而也成为继歙之东乡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桐城方氏

 

明清两朝,毫无疑问是属于桐城方氏的时代。

桐城方氏主要有三支。宋朝末年,方德益迁居桐城,他的六世孙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父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都谏王瑞题匾额曰“桂林”,古代科举及第称为“折桂”,“桂林”就是折桂登科如林之意,以赞美其家及第者之多,这就是“桂林方”的由来。方氏另一旺族称“鲁谼方”,其先祖方芒约于宋末由徽州游猎来桐城定居,故又名“猎户方”。桐城还有一支方姓为“会宫方”。

 

据清代方树德所撰的《江南族谱图说略》记载,从桂林方氏五世祖方法于明建文元年乡试中举,任四川都指挥使司断事开始,仅到清嘉庆二十一年的417年间,桂林方氏受到朝廷旌表的有81人,举人以上102人,文生1143人,廷内官36人,廷外官252人。

 

会通自然科学和哲学、会通古今和中西的杰出思想家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号药地。

他的曾祖方学渐,担任诸生祭酒、主持文坛讲席各二十年,着书七十余卷,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学者私谥为“明善先生”。朱彝尊对他极为推崇,说:“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明大理寺少卿,继承父学,着书六十余卷。父亲方孔照,明湖广巡抚,不仅是一位“八战八捷”的军事家,同时嬗传家学,著述六十多卷,以文学名世。大姑母方孟式,工诗精史,着《纫兰阁诗集》。二姑母方维仪,着《清风阁诗集》、《宫闺诗史》,精通文史,兼工诗画,是明末著名的女诗人、女画家。也是方以智的启蒙老师。母亲吴令仪,工诗善画。

 

方以智九岁能文,十五岁博览经史子集,二十岁着书数万言。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并称为“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以智被捕受刑,幸得不死,后逃脱至南京,与黄宗羲、顾杲等名士友善。后受南明马士英、阮大铖迫害,流亡岭南,以卖药为生,与王夫之为知交。清顺治七年在广西平乐被清兵逮捕,清帅马腾蛟以冠服置于左边,刀剑置于右边,威迫方以智降清。以智引颈就刃。马腾蛟被方以智浩然正气所折服,离坐亲释其缚。以智获释后,脱离宦海,削发为僧,云游各地,着书立说。

 

方以智博学多才,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明中期以来传统的自然科学发展到高峰的突出体现,又是近代科学思想萌芽的前驱者。他的“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不仅发展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而且对于此一时期的实学思潮起着推动的作用。其科学的哲学观和辩证思维闪烁着近代思想的曙光。

 

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在哲学上提出空间与时间彼此依存,整个宇宙是物质的这一辩证的唯物观。第一次提出“合二为一”的命题,多次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强调哲学和科学的辩证关系。

方以智所处的时代,西方传教士已经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方以智以其“坐集千古之智,折中其间”的大思想家气魄和开放精神,提倡向外国学习,并肯定西方的质测技术。方以智与法国传教士汤若望交往密切,和他共同探讨天文学。在《物理小识》中多处援引西方资料,包括地球、地理、天文、数学等知识。但方以智也指出当时西方传教士传入的知识“详于质测而不善言通几”的缺点,对于西学中不正确的地方,不是删削就是指出其讹误。他的分光实验比牛顿从事这项工作早30多年。

#p#分页标题#e#

在文学上,他主张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对后来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方以智博极群书,考据精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着有《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等五十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他的三个儿子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秉承父学,在科学、学术等方面各有建树,在清初有一定影响。长子中德工于史,将古今数千年的事类比着成《古事比》52卷,被称为“奇书”;次子中通是清初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27岁时完成他的巨著《数度衍》,涉及古今中外知识,“方圆纵横,穷极其变”,堪称数学大全。在这本书里他还论及了“对数”,是我国探讨“对数”第一人。三子中履长于经史礼乐法度,以及历象算法声韵医药,着有《古今释疑》等数十卷,大学士张英将其书十八卷进呈康熙,颇得誉评。

 

尤其令方姓人引以为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也首倡于“桂林方氏”。明末,方以智等人致力于古文兴起,开桐城派之先河。“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在他的《读史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义法”主张,并在以后不断进一步明确完备。雍正十一年,方苞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时,替和硕果亲王编成《古文约选》,为“义法”说提供了一部示范书。乾隆初年,《古文约选》成为官方的古文教材。自此,“义法”之说,受到士林的普遍重视。后来又经过刘大櫆(魁)、姚鼐等人的推动和发展,声势大振。乾隆四十二年,桐城派集大成人物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正式亮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的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派系的端绪,此后桐城之名遂显于世,前后绵延200余年,汇集散文作家1200余人,并留下了2000余种传世之作。

 

桂林方氏以学术文章鸣于当世,却也因此饱受劫难。

 

清顺治十四年十一月,“南闱科场案”发,刚刚考中举人的方章钺,是少詹事方拱干的第五子,还没来得及庆贺,便被人诬告,说主考官方犹不但与方家联宗并接受贿赂,无论方拱干如何啼血讼冤,罪还是降下来了:主考官方犹等人处斩,方章钺等人被革去举人功名,责打40板,家产籍没入官,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

一个家族被摧毁了,祖孙三代,男女几十口,转眼间沦为罪人,被押解到了冰天雪地的宁古塔。

 

在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夜后,方家人终于被“赎还”了,此时的方家家产已尽,除了几册书外,就只剩下一笔。于是在穷苦中继续写作诗文,继续发扬着他们的文风。方拱干在近三年的流放生活中,写下了900多首诗,记载了白山黑水的风土人情,春秋掌故。在他回乡后,又写了《宁古塔志》一书,成了无比珍贵的史料。他的长子方孝标,在获释后曾游历了一次云贵高原,回来追忆成书,名曰《滇黔纪闻》,成为边域志书的名篇。

 

四十年后,桂林方氏再一次大祸临头。

 

康熙五十年,文字狱“南山集”案发。由于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多采用方孝标所著《滇黔纪闻》中的内容,案发后,已故的方孝标被清廷剖棺剉骨,他的儿子工部主事方登峄被流放黑龙江卜魁,孙子内阁中书方式济侍父出关,父子同没塞外。族人方苞因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受牵连入狱,被判死刑;方贞观等入旗籍。

在这种极度恶劣的处境中,方姓人仍刻苦钻研学问,传承文化。方式济在勤侍父亲之余,查阅大量当地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着成《龙沙纪略》,详尽记载了黑龙江地区历史沿革,名山大川,民族分布,物产贡赋等,为清代名志,收入《四库全书》。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对此评价道:“初,开原、铁岭之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与此同时,身陷死牢的方苞将生死置之度外,治学穷经,一如往昔。吏部郎中王若霖来监狱巡视,只见他打着赤膊,汗流满面专心写作,旁若无人。同室犯人投书于地说:“不要再学了,你就要在顷刻之间丧命,学那劳什子有什么用呢?”方苞应道:“孔夫子教导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我等儒学后辈,又岂能忘?”方苞于狱中写成《礼记析疑》、《丧礼或问》两书。两年后,因古文颇负时望,又得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帝亲笔批示:“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赦免了他,并将其编入汉军旗籍,以白衣入直南书房,作了皇帝的文学侍从。

 

方式济的儿子方观承,少年时饱受磨难,终成大器,是清代名臣和水利、植棉专家。从乾隆十四年起,方观承任直隶总督20余年,对境内农田水利进行综合治理,成效卓著。他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植棉经验,在乾隆三十年绘成《棉花图说》16幅,是迄今已知国内外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系统地说明了从植棉到成布的全过程,同时列出每道生产工艺及经验,乾隆御笔题诗16首,备加赞许。方观承的儿子方维甸和侄子方受畴后来也先后担任过直隶总督,被誉为“一门三总督”,一时之间传为美谈。

 

清代中叶以后,“鲁谼方”异军突起,方东树与族弟方宗诚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桐城派的中坚力量。方东树师从于姚鼐,和梅曾亮等人并称“姚门四杰”,他通过着书讲学,继承和阐述了桐城派文论,对桐城派后期的余波蔓衍起了重要的作用。乾隆、嘉庆年间,汉学盛行。方东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着《汉学商兑》一书,坚持桐城派文论观点。此后,在一些汉学家著作中,竟出现了调和汉、宋的观点。近代学者梁启超称编着此书是“一种革命事业”。

 

方宗诚少有大志,师从族兄方东树,遍览宋元后儒家之言,多有阐发。着书二百余卷。在《俟命录》一书中,宗诚研究天时、人事及致乱之源,大学士倭仁摘录其中要点,作为经筵课程。方宗诚由此驰名京都。并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过从甚密。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时,推荐方宗诚担任枣强县令。方宗诚在任枣强县令的十年间,整顿吏治,兴学修志,开办义仓,储粮备荒,政绩卓著。与深州知州游智开被时人并誉为“深州游牧枣强方令”。

 

桐城方氏在明清两代可谓“桂冠满京华,诗文甲天下”,把方氏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

 

近现代名人

 

#p#分页标题#e#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进入近代以后,方氏名人更是层出不穷,群星璀璨。如毕生从事语言和文学的教研工作,提倡新文学,创汉语语法学的“广义形态学”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浙江衢县方光焘。热心教育事业,捐资大陆兴建多所学校,香港“六桂堂宗亲会”的发起和组织人之一,祖籍广东东莞的香港实业家方树泉。从事哲学研究与哲学教学50余年,熔铸东西、古今文化于一炉,在海外有“一代大哲”之称的哲学家,安徽桐城方东美教授。

 

植物学家,四川忠县方文培教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创建人之一,江西弋阳方志敏烈士。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开拓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曾编纂我国第一幅完整地形图的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常州方俊。历史学家,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云南丽江方国瑜教授。奠定了我国菌种保藏的基础,对中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工业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临颍方心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战将中,有方姓将军14人。中将:湖南平江方强、方正平;少将:湖南平江方正、方国安、方国南,湖南华容方之中,浙江宁波方铭,安徽金寨方子翼、方升普,安徽贵池方国华,湖北黄陂方明胜,湖北大悟方毅华,江西弋阳方震,河南沈丘方中铎。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务主席,全国政协第六、第七届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湖南岳阳方荣欣。

 

全国政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副总理,福建厦门方毅。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方守贤。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江苏靖江方祖岐上将。著名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的香港协成行主席方润华。祖籍广东开平的美国保险业巨子、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方创杰。祖籍广东惠来的泰国实业家,泰国商联总会副主席,泰国方氏宗亲会理事长方汉标。祖籍广东开平的加拿大实业家、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慈善家方君学。祖籍广东开平的美国实业家、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慈善家方伟侠。

祖籍安徽寿县的前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

 

《溯源月刊》

 

《溯源月刊》是雷、方、邝三姓联合创办的侨刊、族刊。创刊于1926年,期间曾两次停刊,两次复刊。1984年复刊至今已22周年。《溯源月刊》目前半年一期,每年4月、10月出版。《溯源月刊》报道翔实、图文并茂,富知识性和趣味性。从形式上、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月刊以“为侨服务、为国服务”为办刊宗旨,不分地域界限,面向三姓全族,以报道乡情、侨情、族情为主;联络宗亲、沟通侨情、族情、乡情,依靠各地溯源堂、所,宣传政策,宣传祖国,为建设、繁荣侨乡作贡献。

《溯源月刊》从复刊至今的22年,已出版了42期,发行至美国、加拿大、古巴、哥伦比亚、巴西、多米尼加、英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洲、菲律宾、菲济、新西兰、港、澳、台等19个国家和地区。

 

《古宅月刊》

 

《古宅月刊》创刊于1928年,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佑任题写刊名。是以广东开平古宅地区方姓族人为依托的单一方氏家族刊物。以“沟通侨情,联络乡亲,为家乡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月刊曾几度中辍,于1984年10月复刊。

刊载内容主要是家乡消息和海外侨情。每年出版3期,分别于1、5、9月出版。发行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澳大利亚、斐济、委内瑞拉、菲律宾、瑙鲁、西班牙等国以及港澳地区和国内。复刊以来,共出版了58期。

月刊曾被广东省侨务办公室选送北京侨刊乡讯展览会展出;1995年获广东省侨刊乡讯一等奖;2002年1月,旧金山驻美中华总会馆主席团应邀访华,曾专程前往月刊社访问;2003年获广东省优秀侨刊乡讯称号。

在以编纂《方氏全族统谱》为主要内容的“三项”系统工程中,《溯源月刊》和《古宅月刊》积极配合,多期刊载了方氏全族统谱编纂总部的文件资料,大力宣传鼓动,方便了海内外宗支归统和仁人志士的参与,起到了其它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源的方姓

 

翁裔方氏

 

据《六桂渊源》记载,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福建莆田人翁干度,生子六人,先后考中进士,一时声名大振,被誉为“六桂联芳”。后因时局纷乱,胡夷侵扰,兵连祸结,翁家被重兵围困,三子处易奋勇抗敌,当场战死,其余五兄弟突围逃生,改姓避难。长子处厚改姓洪,次子处恭改姓江,三子处易因殉难未改姓,四子处朴改为姓方,五子处廉改姓龚,六子处休改姓汪。

 

翁裔方姓据传说改姓后就使用主体族系方雷后裔的“河南郡”作为郡望,为纪念翁裔六兄弟俱登科甲,就以“六桂”作为堂号,与方雷后裔的“六桂堂”并称与世。

由此看来,翁裔六桂中的方姓,自宋至今,已历千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近十年来的寻访,在翁裔六桂较有影响的福建、广东及香港、台湾、美国、泰国等地,至今也没有找到有确切谱料可资证明的翁裔方姓后裔。

 

在1994年编着的《京兆翁氏族谱》中,自翁氏始祖周昭王起始,家族世系支脉衍派分明。从唐代翁氏由中原入福建莆田至宋明清编就的15个谱序来看,大都提到翁干度生六子登科,“六桂联芳”,但均未提及避难改姓之事,只是在谱序后面附带摘选新加坡、马来西亚几个国家和台闽等地编着的《六桂堂族谱》的片断,说到宋翁干度六子逢国乱出走,从此开基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惟至宋代在五姓中应有翁氏的苗裔,表示六姓同出一宗。

而在《翁氏族谱》世系图表中从传说中改姓的第四十代“六桂”至六十五代子孙,全都是翁氏原姓,并没有改姓。又据该谱记载,“四桂”翁处朴生三子:翁铣、翁纬、翁绎。在《莆田县志》的《科第录》中,翁处朴的第三子翁绎,中宋景德二年进士。翁处朴的后代现居莆田涵江、黄石、塘尾等地,都姓翁。

 

匡裔方氏

 

江西兴国、于都及福建宁化等地方氏,源于晋阳人句须,为鲁匡邑宰,以邑为氏姓匡。传至西汉时,有丞相匡衡。唐末,匡衡的38世嗣孙匡威,时任南唐御史大夫,为不使宋太祖赵匡胤征伐赣中,避免赣中生灵涂炭,主动响应赵宋的敕告,避“匡”字之讳,易匡姓为方姓,并上溯五代,追认唐末洛州参军匡珌次子匡合为始祖。

匡姓起源于周朝时晋阳人句须,所以匡姓以晋阳作为郡望和堂名。宋初,匡威为避帝讳而改姓方,为了纪念匡氏先祖,仍然沿用“晋阳”为郡望和堂名,以示追思。

自匡威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姓方始,至今已历1000多年,现有后裔12000余人,其中江西于都8000余人,江西兴国、福建宁化等地散居4000余人。

 

凌裔方氏

 

#p#分页标题#e#

安徽岳西县、潜山县大部分方氏后裔,原姓凌氏,祖籍江西鄱阳。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八月,朱元璋、陈友谅鏖战于鄱阳,干戈扰攘,生灵涂炭。凌氏迁潜始祖凌载旺与兄长凌载兴,携眷唐氏、沈氏,避战乱旅居于庐阳舒城。明朝初年,凌载旺游潜山响肠河,见山川灵秀,民风淳朴,系一方乐土,堪称桃园胜境,便徙居于此,并易凌为方,郡望河涧,堂号敦睦,成为凌裔方氏始祖。

凌裔方氏距今640多年历史,衍传25世,总人口12790人,其中安徽省潜山、岳西支系9890人,其它分支散布安徽霍邱等十县(市)、浙江省安吉等六县(市)、江西彭泽等四(县)市、江苏金坛等五县以及台湾、美国等地。

 

李裔方氏

 

湖南宁乡一支方氏原姓李。明朝宣德年间,李孔成兄弟四人由江西吉安永新徙居湖南衡山,后来二弟李孔志迁湘潭,三弟李孔文迁巴陵,四弟李孔怀迁益阳五里牌,地名方家岭,李孔成则占籍于宁乡一都三区赵家河。传至李孔成的玄孙时,正值明亡清立,兵燹之余,李姓所摊差徭繁重,时值派衍方字,为减轻经济负担,李孔成的后代就以方为姓,尊奉李孔成为这支方姓的始祖,以“河南”为郡望,堂号“伦叙堂”。宁邑一都四区方家山为肇姓之基。至今已有500余年,衍传21世,后裔500余人,分布于宁乡县各地。

 

少数民族改姓

 

此外,据相关资料记载:南北朝时今江西地区的山越族中有方姓;清朝贵州府上马桥长官司土司为方姓;清代云南元江直隶州新平县茄革里土把总、结白巡检司土巡检,均姓方,系彝族;特别是满洲八旗有方佳氏族,居于沈阳,后来集体改姓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为当地的方姓汉族。此外,也有因聚居环境的原因,一些与少数民族混居的方姓人被划定为少数民族。

现今的彝、满、回、壮、朝鲜、土家、蒙古、纳西族和台湾土著等也都有方姓。

 


海外宗亲组织

 

泰国方氏宗亲总会

 

清代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来自广东潮州一带的方姓人陆续南渡到泰国谋生,散居于泰国各地,繁衍生息,逐渐融入泰国社会。

在距今约五十年前,侨居曼谷谷庄一带的方姓人,为加强团结互助,酝酿发起成立“方氏六桂公所”,致力招集各地宗亲入会,对宗亲的婚丧庆吊,竭诚协助措理,由于当时政局问题而没有注册,后来逐渐解体。

 

1978年,方德传、方禄干等十余人发起成立“方氏宗亲会筹备会”,深获旅泰族人支持。宗亲会一方面向泰国政府进行注册,一方面介绍宗亲参加,扩大组织,不到一年时间,泰政府批准注册为合法侨团,1979年5月26日举行首届理事会成立就职典礼。

 

理事会每届两年,第一至第五届理事长是己故方德传,第六、七届理事长是方两和,第八至第十届理事长是方禄干,第十一至现十三届理事长是方汉标。

2004年12月,在曼谷隆重举行了庆祝成立廿五周年纪念盛典,时任中国驻泰大使张九桓为宗亲总会题词:“二十五年弹指间,赖有规矩成方圆。继往开来紧携手,一片光明在前瞻”。

 

新加坡南洋方氏总会

 

1935年春,定居于新加坡的方松柏、方国钧等十人发起以“方氏总会” 为会名筹组结社,1936年8月中旬,经社团注册局批准,正式定名为“南洋方氏总会”。正当会务开始发展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于1941年侵占新加坡,会务被迫停顿。1947年,再度恢复会务活动。

1958年起,南洋方氏总会组建了中乐锣鼓队,修建了“方氏先祖纪念碑”,组建了附属于总会的互助会,成立“南洋方氏总会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方氏青年团。

1986年1月代表华人社会最高组织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正式宣布成立,南洋方氏总会主席方水金获选为中央理事会理事之一,并蝉联获选至今。

 

 

新加坡文山联谊社

 

“文山联谊社”是新加坡除“南洋方氏总会”之外的另一个方姓组织。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一些世居福建金门烈屿后头村的方姓人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南下星洲谋生,此后不断地有人陆续南来。为了解决大家的住宿问题,便合租了房子,方便互相照顾。后来南来的人数越来越多,内外事务日趋繁多复杂。于是以“文山”为号,对内照顾族人,团结宗亲,对外争取谋生地盘,排解纷争。从此“文山”便在大坡红灯码头一带逐渐著名起来。

1979年,“文山”注册成为正式的宗亲团体,改名为“文山联谊社”。

 

马来西亚诗巫六桂堂宗亲会

 

1992年2月春,由祖籍福建闽清县的方由传、方善茂等人联合发起推动的马来西亚诗巫六桂堂宗亲会,于1994年10月获得政府注册局的批准,正式成立,方由传担任署理主席。招收定居于诗巫省内年满18岁,品行良好的洪、江、翁、方、龚、汪的六姓马来西亚公民为会员。宗亲会以联络宗亲感情,促进团结,守望相助,敦睦亲善为宗旨,谋求会员福利,设立奖学金,贷学金,奖励金,协助会员及其子女进修教育。目前会员有450人,包括家属成员有5500人。

 

溯源堂

 

方、雷、邝三姓同出一源,根同枝分。

  这是三姓联合建立自己族务组织的原因所在。溯源堂是方雷邝三姓宗族团体组织,历史上沿袭至今。三姓以溯源堂为名组织溯源堂宗族组织,联络、团结三姓宗亲,敦宗睦族,互爱互助、同求发展。

 

早在清道光26年,由广东开平古宅的方姓、开平绊村的邝姓、台山塘面的雷姓、台山冲云的邝姓三族四地绅耆会商,在现开平市水口镇中山东路建置的方雷邝三姓宗族祠堂,就取名“溯源家塾”。

 

门口楹联曰:“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1931年3月,“台山筹建溯源中学校办事处”召开第一次会议,三姓开始筹建溯源中学校,即现在台城中山路24号的溯源大宗祠。此溯源中学纪念堂,1949年人民政府收作他用,1984年退还举办学校,《溯源月刊》也于当年9月复刊。

#p#分页标题#e#

溯源堂的组织机构,国内有溯源堂、《溯源月刊》、溯源电子学校及小学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到开平视察时,曾题写了“溯源电子学校”校名。在台山、开平尚有数所溯源小学。国内还有许多溯源堂宗祠,如建于1924年春的台山下川溯源堂。

 

在世界各地,凡有三姓宗亲的地方,都建立起溯源堂。如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古巴弯城、新加坡、斐济、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缅甸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它们不但组织健全,有组织章程,溯源堂职员每年改选一次,而且经济实力雄厚,设有奖教、奖学、助学金、嘉奖金、敬老金、救济金等各种奖励、福利基金。全美溯源总堂设在旧金山,建于1886年,每三年召开一次恳亲大会。


 

历史胜迹、遗址

 

方氏家族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着无数的传说和故事,也留下了无数供后人凭吊追思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限于篇幅,我们只能撷取其中一二,略作介绍。

 

迈山,在淳安县西北六里。

 

凡是读过方腊史料者都知道,在旧有的志书中称方腊起义动机,是因为“其地相传有天子墓,腊因得以凭藉自信”,而这个“天子墓”之说,不是出自民间,而是来自东汉时的和帝王朝,其所指就是迈山一座方姓祖坟。据族谱记载,此墓葬有三代人,一是江南方氏始迁祖、河南太守方纮,二是方纮长子、西河太守方雄,三是方纮之父、太傅方望。方望祖籍平陵,因与王莽不合而归老。天水隗嚣起兵讨伐王莽,被聘为军师,为隗嚣作《讨莽檄》。后来隗嚣投靠淮阳王刘玄,方望留书辞归,并于临泾立前孺子刘婴为帝,被刘玄遣兵击斩。据史书记载,方望死后“陪葬扶风郡昭陵”,后被曾孙方储“并收望魂魄”葬于迈山。永元五年,“尚书张林奏江南有异气在斗牛之分,丹阳东乡迈山是也”。于是和帝“诏使本郡太守李孝忠,领夫千人凿断迈山,其冢因坏”。唐兰台御史张鷟在为方储所作的《后汉故大匠卿兼洛阳令,加拜太常卿、黟县侯、赠尚书令,丹阳方氏之碑》中,写有“虽穿绝其后,而灵爽犹存;凿断其间,而英华不歇”的感慨,并对永元间凿迈山之举做了印证。

 

 

柳亭山真应庙:东汉永元五年,太常卿方储因直谏而死,汉和帝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赐东园秘器,命官护尸归葬歙之东乡,以圣人礼葬。并在方储炼丹处,就是今天的安徽歙县霞坑镇对面柳山脚下敕建家庙祭祀,称为“仙翁庙”。政和七年,宋徽宗赐庙额“真应”。

 

 

真应庙是江南方氏的总祠,1958年大跃进之前此祠热闹非凡,每年全国各地十二派方氏分祠,都轮流来真应庙举行祀奠活动。庙周边一带有几十亩庙田,收租供庙祝维护该庙费用,解放前该庙有庙祝三户。1958年大跃进时,将庙内供奉牌位、家谱、画像等毁坏一空,并以此为基地办一农具厂,1968年文革时,又彻底拆掉这座祠堂,其砖瓦木石用于建设霞坑中学。真应庙从此彻底消失,只留下遗址供后人凭吊追思。

 

都督山,在浙江淳安县南。据清光绪甲申本《续纂淳安县志》,称其“西接南山,下瞰新安江。汉方俨为都督,常驻兵于此”。方俨,是方雄的第三子,与二兄方侪、方储并称与世,向有“五龙之室,双骥之门”的美誉。兄弟间“以孟氏易自相讲授,以文学知名”,被后世品为东汉“易经四大家”之一、二、三。方俨于汉章帝二年以功任大都督。

 

血湖,坐落在旧淳安县西永平乡堨村,是淳安十大古迹之一。据《淳安县志》记载,相传,方储兄方侪、弟方俨为尚书张林所谗,以五月五日自刎,两血相溅二丈余,湖水变赤,以此故名。对此,《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以及唐人张鷟所作碑记等,都有详细记载。永元五年,汉和帝因于听信尚书张林谗言,认为直言忠谏的方储不忠,派遣使者责诉他欺君,方储忿而自尽,以示其忠。大都督方俨辞官隐居于灵岩山。几年后,匈奴入侵,征召方俨为云麾将军,方俨辞而不赴。尚书张林趁机进言:“方氏兄弟,惟俨文武最优,频召不来,必怀逆节。不如早为之计,无俟滋蔓。”和帝又听信谗言,派兵讨伐。

 

方俨的大哥南郡太守方侪后闻讯急忙赶回歙水。方俨因兄弟屡受张林谗害,悲愤交加,拔剑自刺右腋;深感忿憾的方侪也以剑自刺左腋。“两血相溅如绳,高两丈许,下注湖水,沸涌尽赤;天日黑暗,鸟兽悲鸣。”和帝闻讯后深感悔恨,遣使安慰,追封方俨为忠烈侯,御葬莞邱山,立庙于青溪之南,与兄庙相对。为了纪念方侪与方俨兄弟殉难,方姓后人把端阳裹粽子的习俗改作“蒸馒头”,把“过端午节”纪念屈原投江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为缅怀双骥自刎。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堨村与血湖永沉泽国。

 

桐江书院:位于浙江仙居县西四十五里皤滩乡板桥山下村的桐江书院,是进士方斫于宋淳熙年间所建。淳熙九年八月,时任提举常平使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过仙居,听闻方斫兴办义学,于是前往视察,并题名为“桐江书院”。又见赤山、眠犬、道渊三山状若鼎足,峙立于前,诸峰林壑,古木参天,白云飘拂,每有紫气回旋其巅,认为这是钟灵毓秀之气,人文蔚起之兆,遂题“鼎山堂”匾额相赠。其后乐清王十朋慕名就学,得中状元后赴书院题赠“东南道学世家”赞之。因此“桐江书院”名驰江浙,“鼎山堂”誉满吴越。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代700余年,遗址至今尚在。

 

忠臣庙:宋钦宗靖康二年即徽宗建炎元年,金军攻克汴梁,掳掠徽、钦二宗,镇夷将军,前兵部尚书通城方琼力战殉国,奉敕归葬通城县梓木里龙印桥象形咀。第二年,宋高宗下诏建“忠臣庙”于鸡鸣岭,立“兵部尚书”碑,赐“元老名家”匾,春秋祭祀。县令尹仲作碑铭。清康熙年间,通城知县辛禹昆重修,并详记其事。清雍正年间,知县周琪将方琼祀入“忠孝祠”,立“方琼殉难碑”于通城县城东门。1994年,方琼的后人经过精心筹措,修复忠臣庙。修复后的忠臣庙面积有2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幢,八室二厅。

 

浙江省浦江县浦阳仙华方氏存雅堂:宋末元初,浙江浦阳始迁祖方景傅的十一世孙诗人方凤,在祖厅西侧,建起“存雅书院”三间授徒讲学,门人尊其为“存雅先生”。明洪武十年四月,方凤的再传弟子,翰林学士宋濂为仙华方氏撰写谱序及方凤传赞,并亲书匾额“存雅堂”。

 

#p#分页标题#e#

“存雅堂”坐北朝南,建有堂楼三间,中庭一座,明厅三间,门廊三间。明厅前檐西侧建有方凤书院三间。门廊前东南边有八字门楼一座,曾高悬明初朝廷所赐“世臣第”横匾一块,台门两边“宋朝父子尚书第;明仕经纶布政家。”对联一副。如今此匾、联已移至大门外,并在大门两侧新立石狮一对。

 

自宋、元、明、清以来,存雅堂曾多次维修重建。民国后,“存雅书院”先后被改为“存雅国民小学”和仙华乡中心二校。1990年,学校迁入新校舍。“存雅堂”则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1999年7月,方景傅的后裔筹措资金,对“存雅堂”进行了第三次大修,当年农历十月竣工,使其重现昔日光彩。

如今,“存雅堂”已被列为浦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方大宗祠:是浙江义乌“川塘方”方沉支系的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2000余平方米,共有房42间。祠前有五石桥一座,宗祠分前、中、后三进,前进九开间,中进七开间,后进五开间。前进与后进之间石板铺设的天井内有护栏水池,水池上有飞架双拱石桥。石栏上雕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中进到后进有九阶踏步可上。乡人将整个建筑概括为“七厅五堂九门栏,九级踏步五石桥”。宗祠建筑富丽雄伟,雕刻精细,宗祠几经毁坏和修建,现保持原状,列为义乌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孝思堂:明朝初年,福建云霄方国礼的后裔为了追祀开漳之祖方伯虞和云霄列祖,在云霄修建宗祠——孝思堂。现存的古建筑为单檐悬山式三进厅堂,院中天井,两侧明廊。祠前原有旷埕140平方米。埕前照壁,埕西鼓楼。祠左配建“云霞书院”,造型似祖祠,仅规模略小,上堂左右厢房,是子孙课读之所。构成独具闽南特色的建筑群体。孝思堂始建迄今已近六百年,是云霄县唯一同时载入《漳州市文化志·名祠》、八闽祠堂大全》以及《六桂祠堂文化》等专着典籍的古老祠宇,有较高历史价值,现已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永泰县盘谷方氏宗祠:坐落在福建永泰县西北隅盘谷乡墘头村的盘谷方氏宗祠,始修于清乾隆二十年,其间几度修缮,1995年乘重修宗谱之机,再次修葺。旧貌换新颜,颇壮观瞻。现在宗祠分为上下两落,上落三厅二房,下落有书院回照。正厅神主龛供有始迁祖方隆、一世祖妣黄氏安人神位,并安放始迁祖始到盘谷开基创业时所奉之红牌。红牌系木质,暗红朱漆,有牌身和牌座两部分。牌身四周镂花图案,中间镌有“天地日月国王父母”8个金字。正厅左边神龛供有始迁祖迁来之白马尊王及夫人神位。宗祠建造格局古朴,明亮通风,天井开阔,外埕宽广,埕中有池塘。埕前原竖两棋杆,文革时被毁,尚存有遗迹。祠向虎山,山麓田野旷廓,四周山清水秀,稻谷飘香,胜景如画。

 

湖南平江方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的方氏宗祠,是平江县方仕南支系的总祠。宗祠占地近八亩,门首石狮成双,高一丈二尺。屏墙东门书“入孝”,西门书“出弟”。三门敞开,镌刻“方氏宗祠”四字的中门匾额,苍劲雄浑。上庭八石柱,联结主厅三域,上举左、中、右三栋梁,下设神殿,数百块祖牌,簇拥着方氏一脉先祖神位和宦祖金身。三域香火梁,排立四块花板,嵌入“如在其上”四字。六角亭溢彩流光,檐牙飞角。两横厅,东入崇德祠,西入报功祠。整座宗祠庄严肃穆,气势磅礴。2004年1月,方氏宗祠被列入岳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湖南临湘桃林方昱支系中,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一道明成化皇帝颁布给江西提学副使方升之父方恕的圣旨。圣旨为深黄色软缎面料,右边缘织有“成化元年”等篆体字样。软缎全长135厘米,宽30.3厘米。全文用楷体书写,工整健秀,共22行,194字。落款上盖有“敕命之宝”篆体玉玺红印,印长11.8厘米,宽11.5厘米。左边缘加盖有“敕命之宝”骑缝印,边缝有“柒佰捌拾肆号”显出左半部分。

此外,历代名贤为方氏家族题写的墨宝遗迹有:张良题辞“方氏望族”;东晋成帝御书“名家盛典”;姚崇所题“方氏族谱”;苏洵手书“文武世裔,千古留芳”;苏轼手迹“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岳飞题词“家宝”、“遗牒”;朱熹题词“鼎山堂”和“家宝”;文天祥所题的“方氏世谱”;刘伯温手书“世珍”;李善长题辞“天潢华胄”;乾隆皇帝御赐直隶总督桐城方观承匾额手迹“绩茂保厘”;乾隆皇帝御赐右副都御史岳阳方显“福”字等等。

 

 

方氏族谱名家盛典

 

如果说国家编正史、州县纂方志、宗族修家谱构成中国宗法社会历史大厦三大支柱的话,那么就其数量之多、历时之久、在民间影响之广而言,又当首推家谱。

家谱,或称族谱,系对诸如家乘、家牒、宗谱、世谱、房谱、支谱等的泛称。它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

 

 

中国家谱由来悠远,溯其端绪,几乎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同时。在中国最早的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某些家族世系的零星记载,这实际上是家谱的雏形。周代有大宗小宗之法,又有小史之官,专掌辨世系、定昭穆之职。成书于周代的《世本》,记录了黄帝迄春秋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制作、名号,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大戴礼记·帝系》篇则逐支记载了黄帝族的世系。诞生于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这一切表明,中国家谱的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代。之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家谱的社会功能和编纂方式屡经变化,其记载的内容和编纂体例也日臻丰富完备。

绵亘数千年的修谱活动,贯穿于整个中国宗法社会。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

 

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同时,家谱中的“家训”、“族规”、“家法”等内容具有教化功能,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作用。家谱更为寻根谒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方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与风姓、高姓、龚姓、姜姓和姬姓并称为“开辟之基”,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方氏族谱的确切始修时间,现已无从考证。但在方氏族谱中,记载有七世祖方爵的“究本源,编谱牒,传后世”,十世祖方晓的小传中也有“喜修谱牒”的记载,由此看来,方氏族

谱创修至今已有4000多年时间。

 

  西晋太康五年,晋武帝诏令全国官员、贵族进呈家族谱牒,评定姓氏贵贱。次年,关内侯、骠骑将军、新安太守方藏奉旨呈上家谱。太康七年,方氏被品量为“天下大姓”。

 

  东晋咸康二年三月十二日,晋成帝诏令天下世家大族进呈宗谱。詹事舍人方孚上扬州遂安县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脉谱表,被御书为:“名家盛典”,并命“方孚伊世藏传,子孙永久勿失。”

#p#分页标题#e#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下旨对天下氏族高下重新评定。刑部尚书员外郎方永琰上《方氏血脉谱表》,圣旨批复:“惟世旧家有此,敕付该司,后嗣累世勿替。”睦州刺史、持节歙睦诸军事方亮上方氏谱表,太宗阅览后赞道:“朕遍观天下之姓氏,惟卿姓居首,是世家大族也。”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再度下诏核定天下氏族,太子校书方世荣所进谱状被评定为“天下大姓”。

方姓在唐代与李、郑、牛、郭等26姓,被称为“唐国之柱”。在宋代被列入“十八大姓宋国之梁”。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李唐王朝对于旧氏族的打击和科举制度的产生与不断完善,官员的选拔由过去贵族门阀垄断,转变成由科举考试产生,出现了士庶合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象。门第的隆替和民族大融合,刺激了谱事,“唐人重世族,故谱牒家有之”。姓氏门第的作用已不再重要,由国家专设谱局为贵族纂修家谱的时代开始走向没落,私家修谱在士大夫中间流行起来。

进入宋朝后,赵宋凭才学取士,不矜门胄,家谱的功能从以往“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编纂方式也由过去主要由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著名学者欧阳修、苏洵分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总结前人修谱例则,另创谱法,或直书,或横缀,人称欧苏体,最为后人推重,从而奠定了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明清两朝,在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下,私家修谱蔚然成风。方氏家族各支系纂修家谱的活动也随之伴随始终。

 


 

开展《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简述

 

伴随着大规模的修谱活动,社会上出现带商业性质的、以替人修谱获取钱财的“谱师”、“谱匠”,一些小宗支受财力的限制,往往聘请粗识文字的乡学村塾捉刀,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冒宗乱祖、妄加攀附以缘饰门阀者。加之进入十九世中叶后的百余年中,灾难深重的中国饱尝苦难,宗祠、家庙、谱牒等也随之遭受破坏。许多方氏宗支谱牒无存,世系失传。为了将家族史传承下去,一些修谱者只得将记忆中的片段与传闻等记录下来,并参阅转抄其它宗支中的谱牒,由此而产生的讹误与错漏在所难免。其中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本是一源所出的支系,演变成许多不同的来源,例如本是方雷后裔的方姓,演变出轩辕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之后,次妃方雷氏之后与周朝方叔之后等等不同的来源。其二、世系紊乱,错误严重。如三兄弟中本是长子一脉的支系,几代后改而衔接次子一脉,再传数代之后又改接于三子之后。再如居住在同一地域的一些宗支,为了加强团结而进行的小规模联宗修谱,由于各宗支迁入时间与来源本不尽相同,而在联宗后却演变成一祖下传的几个分支,由此而产生的源流世系混乱可想而知。

 

统谱,是一个家族内为敬祖收族,追本溯源,增强凝聚力,消除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讹误,将本是一脉相承的千枝百派归于一统的大型联宗修谱活动。

方氏家族目前已知最早的统谱,是南宋末年,由仁和县令方桂森、状元方逢辰等人纂修的《汉歙丹阳方氏统宗世谱》,由于时逢战乱,谱成后未及刻印。明洪武二十八年,由方桂森的七世孙方世贵刊行于世。

 

   清乾隆十八年,方祖善等人修纂的《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二十卷告竣。这是继《汉歙丹阳方氏统宗世谱》之后,方氏族史上的又一盛举,它涵盖了世居安徽歙县、浙江淳安一带的仙翁方储次子赞之、三子弘之的绝大部分后裔,为方氏家族整理和保留了无比珍贵的家族史料。

 

    民国十三年,方本仁将军倡修的湖北省《方氏联宗统谱》告竣。

湖北省孝感市,得名于汉代末年,是中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在流传至今的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温衾和孟宗哭竹三个故事出自于此。两千多年来,孝感人以孝子为荣,以行孝为荣,将孝文化世代传承。

1998年2月,孝感方为民发起以编纂《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和《方氏宗亲联谊手册》为主要内容的三项系统工程,开创了自方姓得姓4700年来史无前例的全族统谱活动。

 

    随着方氏源流历史研究会、方氏全族统谱理事会相继成立,方百鹏、方荣颐、方明洋、方统钦、方杏墙、方熹、方昆明、方晓祥、方自文等人先后集中于孝感方氏全族统谱编纂总部参与编审,方润华、方创杰、方标等海内外贤达纷纷解囊献策,其间陆续聘请顾问近百人,并先后派遣方玉献、方国柱等宗亲奔赴全国各地宣传发动,联络宗支归入全族统谱,获悉统谱信息的各地方姓宗支纷纷响应,踊跃加入统谱,三项工程进行实质性阶段。

 

    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编纂总部先后在各归统支系征集方氏谱牒1000多册,同时派员到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安徽图书馆等处复印、抄录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方姓历代谱牒,并购买和索获方姓主要聚居地的市、县志200多册,历史书籍和各类工具书100 多部。参照历代各地谱牒,以国史、方志互为印证、互为补充,综合梳理不同时期的方姓家族史,使谱牒的年代更准确,世系更完整全面,内容更加翔实完善。

 

  2001年10月4日至7日,在孝感召开了由“方氏源流历史研究会”和“方氏全族统谱理事会”召集发起的“方氏源流历史专家顾问研讨暨三项系统工程编审会议”,有来自北京、辽宁、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77名代表以及2名特邀代表参加。

   在会上,方为民就“三项”系统工程的发起和运作向与会者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对后期的编纂工作做了部署。会议中就重大的历史问题和需要统一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和讨论,在确定了方氏发源地——方山的所在地、始祖方雷至周朝方叔的衍传世次和郡望、堂名、族旗、族徽等多项重要议题上达成了共识,并形成了会议决议。在海内外形成了巨大影响,将归统范围推向海外,形成了又一个高潮。

 

#p#分页标题#e#

   会后,方氏全族统谱总部在加紧编纂统谱,梳理脉络世系的同时,又相继创作完成了《中华方氏全族百代派语》和《方族魂》、《巍巍大方家》等6首族歌, 2006年7月中旬,“方氏网”和“全球方氏宗亲论坛”正式运行,为全体方姓族人搭起一座了解全族统谱与交流的平台,深获国内外方姓族人的认同和好评。

历尽九年的艰辛努力,在全体参与统谱的支系与族人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底,涵盖了全国各地与港台地区300多个支系和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委内瑞拉、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方姓族人和宗亲团体的《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中华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和《中华方氏宗亲联谊手册》顺利竣工,正式出版告竣。

             下部完

中华方氏全族统谱编纂委员会









谢谢你
刀郎
假如人生能够留下
可以延续的记忆
我一定选择感激
如果在我临终之前
还能发出声音
我一定会说一句谢谢你
如果生命之重可以
用我双手托起
你定是我生命的精灵
如果爱能够让我们
永远在一起
我会对它说一句谢谢你
谢谢你
你搂着我的伤痛抱着我受伤的心
在迷乱尘世中从来未曾说放弃
你牵着我的手走进明天的风雨
不管前路崎岖你从来坚定
谢谢你
让我可以在平凡的世界
发现我自己
不管是否有阳光照耀我依然美丽
你让我明白爱你就是爱我自己
你让我学会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咸丰元年名家撰写《方氏族谱》遭朱棣害九族及门生873人

后一篇: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解说词01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岛国宛如仙境樱花城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最适合调情西班牙海湾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咸丰元年名家撰写《方氏族谱》遭朱棣害九族及门生873人

    后一篇 >方氏历史五千年光盘解说词0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5 12:59, Processed in 0.04704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