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胡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转载]《长江日报》报道湖北黄陂宗圣庙

2013-5-17 18: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25| 评论数: 0

原文地址:《长江日报》报道湖北黄陂宗圣庙作者:曾昭演







黄陂“红祠堂”见证百年沧桑

    黄陂区蔡榨镇曾家大湾失落近30年的祠堂额碑,终于在村民曾庆山家的南瓜地里被发现,于是,村前那座差不多被人遗忘的百岁“红祠堂”,重新成为大伙儿议论的话题,有的村民翻出家存的族谱,聚在一块儿谈古论今。
  长133厘米、宽47厘米、厚13厘米石碑上,“宗圣祠”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宗圣”指的是春秋末年鲁国先贤曾参的封号。曾参又称为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相传曾参16岁时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是孔子学说最重要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有《大学》、《孝经》传世,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是我国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内容。凭借其在儒家学说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儒家的重要建树,曾参得以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史载,自北宋仁宗皇帝改孔子“文宣公”封号改为“衍圣公”后,至南宋时,曾参与颜回、子思、孟子被尊为“四配”,并于元至顺元年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年间改封为“宗圣”。通常,民间有“曾无二姓”之说,曾姓后裔均把曾参奉为开派祖先。
  看着这块失而复得的祠堂额碑,66岁的村民曾浩文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咱手上丢掉啊!”
  曾浩文介绍,黄陂曾氏一脉为明末清初由湖南迁徙来鄂,至嘉庆年间始筑宗圣祠于村头,现存祠堂为清末所建,仍依旧制花岗石为基,红砖为墙,东西42米、南北14米,占地588平方米。据曾浩文回忆,祠堂分上中下三殿,横梁立柱、门栏窗棂皆雕龙画凤,额碑悬于门楼,左右镶以祥瑞图案的石雕,尤其是外墙一色的红砖砌筑,体现出封建朝代对儒圣的尊崇和特殊的规制,在当时蔚为壮观。宗圣祠在黄陂东乡一带远近闻名。一是因为祠堂大,二是因为礼堂墙身为红砖砌筑,这一点极为罕见。专家分析,以先祖功德名作为氏族祠堂之名极为罕见。
  曾氏族谱记载,宗圣祠上殿为祭祀之所,中殿两厢办有族学曰“省身学堂”,延聘塾师收本族弟子及外姓学童课读。土改后,宗圣祠被充作“公共财产”辟为粮店谷仓,1952年以后改作当地乡村学校,祠内卸门拆窗变成了教室,最多时学生达500余名。直到破“四旧”年代,祠堂内外木雕石刻之类的物件悉数被毁,“宗圣祠”额碑从门楼高处跌落尘埃,数易其地被当成了垫脚石,后来竟不知所踪,直到前不久曾庆山扯翻地时将其创出。
  蔡榨镇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干部介绍,曾家大湾乡风醇厚,讲孝道、重读书在百二十户人家的村子里蔚然成风,村民或在家务农,或出门经商,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据了解,近百年间从这个村里走出的名人不少:嘉道年间的绍兴水师提督曾大观、光绪年间的实业家曾谓卿、同盟会员曾觉、现代诗人曾卓……
  目前宗圣祠已被作为古建筑列入当地文物保护申报单位名录,拟待条件成熟之时予以保护性修缮。
  陪着曾浩文老人踱步到村前,老人打量着那座差不多被人遗忘的百岁“红祠堂”,半是感慨半是忧虑地说:“这祠堂是该修修了。”




(以上资料由该房族人曾辉提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30 11:02, Processed in 0.03001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