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高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高氏家谱网 高姓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2013-5-17 22: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91| 评论数: 0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NORMALUNIVERSITY1997年第4期

 (SOCIALSCIENCEEDITION)No.4,1997

        声威显赫的北宋“高家将”

                           高路加    

内容提要 北宋时期有一支在抗辽夏金战争中前赴后继的“高家将”,代表人物是在“澶渊之役”建立殊勋的武烈王高琼。家族五代七人封王,七代三十余人为将,还出了一位史称“女中尧舜”的皇后。此家族于北宋亡后大批南渡,后裔成为今浙江一带高姓主干,还远徙闽粤、泰国等地,十分兴旺。然而向无人论及。本文综合运用史籍、族谱、碑刻材料,对这一家族的源流、迁徙、人物、事迹进行探讨,追述这一段几被湮没的历史。

    关键词 北宋 高家将 先世 事迹 后裔

高姓先祖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等古代姓氏著作和民间高氏族谱,现居中国姓氏第十五位的高姓(据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统计),始祖为春秋齐国姜太公9世孙、上卿高傒。高傒25世孙高洪于东汉时期任渤海郡太守,子孙世居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县),形成后世全国高姓的主流渤海高。渤海高于南北朝时达到鼎盛期,高洪16世孙、北魏大丞相高欢成为北齐王朝奠基人。北齐亡后,高欢子孙几被诛杀殆尽,后世高姓主要源于高欢堂弟高岳之孙、唐太宗时宰相高士廉。高士廉家族十分兴盛,然而,好景不长,武则天当政时期,大肆迫害太宗子孙,祸及元老重臣,高士廉子孙因而全被贬至全国各地。但唐代高姓仍相继产生五位宰相、五位身居郡王的名将,保持了北魏以来的辉煌。唐末,经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二次巨大动乱,北方世家大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纷纷解体,大批南逃。渤海高也是于此时衰落,此后高姓名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

    宋代是高姓的一个新的辉煌时期,此阶段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个显赫人物是民间广泛传颂的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继高怀德之后,崛起了同样出自于幽燕地区、同样荣显于整个宋代的另一支高姓武将世家高琼家族。高琼家族成为渤海高后裔中最为显赫的代表。

高琼先世

    高琼远祖出自渤海蓚县高氏。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以下简称《海宁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唐)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长庆间,累征不起。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征士文贞公,宋武烈王纂谱奉为一世祖,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可见《宗支图序》中的“申公”,就是唐太宗时官居宰相,封许国公,谥号“文献”的高士廉;“霸”即高琼的祖父,“登”为高琼的6世祖。由敦睦堂于1915年续修刊印的《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以下简称《萧山谱》)中保存的下署“十一世孙世英”的《南渡重修家谱叙》中说:“岳祖官居侍御,忤触权贵,被谪蓟州,遂卒官舍,登祖虽随任,年方髫龀,流寓蓟门,三传霸祖,遇后晋献地契丹。”上引署名“琼”、“世英”的二段序文告诉我们:高琼的7世祖高岳官居侍御史,为渤海蓚人高士廉7世孙,于唐德宗李适时,因冒犯权贵,被贬至蓟门(古燕国都,在今北京),其子孙定居于此,因而《宋史》称高琼为燕人。由《新唐书·宰相世系》可知高士廉为高姓始祖高傒42世孙,因而高琼应为高傒54世孙。据《海宁谱》,高登字冲之,终身隐居,不受征召,生二子。长子高仲文,为邠州观察司判官,5世孙高佩徙山西霍山,其子高继嵩官至保州刺史、御史大夫、渤海县开国伯;高登次子高仲武,字达夫,任右班殿直、忠州刺史。而《萧山谱》说,仲武曾任丹丘尉,后出任彭蜀二州刺史,又转沧浪州,后因5世孙高琼显贵,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被宋廷追赠刑部侍郎。仲武生一子高冕,字公辨,唐天祐(公元905——907年)进士,官居都转运使中尉,后追赠中书令。其子高霸,字国希,五代时任四川都统领(《海宁谱》作四川四面行营都统),后返回故乡幽州(当时为契丹占据)。契丹守将见高霸相貌雄伟,就派他携带儿子高乾出使江南的南唐。正值中原的后周进攻南唐,南唐为嫁祸于后周,竟杀死高霸,却宣称为后周所杀。并把高乾安置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东)居住。高霸是燕赵一带的著名豪杰,他的惨死使燕赵百姓无不痛惜。高霸后被追赠尚书令、密国公。高乾字元均,在濠州居住时,正逢后周禅位给赵匡胤,就摆脱后唐的控制,携带家眷投向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朝授予高乾中门使的官职,并赐予亳州(治今安徽亳县)蒙城的田地,使他在这里安家。所以,高乾在亳州时生的3个儿子高琼、高瑶、高玖及其子孙又都被称为蒙城人。高乾为人乐善好施,胸襟宽广;父亲被害后,3年不吃酒肉,时人称为。纯孝。;喜好赋诗,著有古乐府三百首;后追赠尚书令、冀国公。高乾有一弟名高坤,高坤之子名高珍。[1]

    高瑶成年后曾任富州团练使,其子继盛历任右侍御、徐州刺史。继盛子遵襄。高玖生一子继武,为内承值官;继武之子遵衢为西头供奉。两支后裔情况不详。最显赫的是高琼一支,后形成东南沿海渤海高后裔的主干。

高琼事迹

    高琼,字宝臣,自幼勇武过人,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前任开封尹时,听说高琼是个人才,特地召至帐下。太宗登基后,即任命高琼为御龙直指挥使,后因屡立战功,相继改任天武都指挥使、领西州刺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归义军节度使等职。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改任保大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后,任命高琼为彰信军节度使、太宗山陵部署,后改任并代都部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冬,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事件。当时,辽太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侵,直抵澶州(治今河南濮阳),这是辽军深入宋朝境内最远的一次。告急文书一天五次送达京城,朝野震惊。在辽军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宋朝文武大员多主张南撤,避免交战。有的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有的主张迁都成都,莫衷一是。唯有宰相寇准极力主张抵抗,并请求真宗亲自渡过澶渊率军迎战,真宗犹疑不决。寇准见难以说服真宗和各位重臣,就急忙去求助于身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老将军高琼。寇准问:大敌当前,将军将如何报国?高琼回答:我是一介武夫,随时准备为国捐躯。寇准就请高琼随他返回殿前,大声说:皇上既然不肯采纳我的意见,就请听听高老将军的看法。高琼接着说:敌军长途跋涉,已经疲乏,皇上应该亲自去前线督阵,一举取胜;如果皇上不过澶渊,百姓就会大乱。说完就下令侍卫亲军准备前进。真宗终于过了河。和辽军对阵的宋军将士远远望见皇帝的车驾伞盖,激动得齐声欢呼,军威大振,压倒了辽军的气势。恰好辽军主将肖挞览刚刚被宋军埋伏的弓弩手射死,士气大挫,无心再战。于是宋辽双方举行和谈,签订了停战协议,此后维持了118年的和平局面。高琼也因立此大功,晋升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卫国王,去世后谥号。武烈。,追赠侍中。高琼生前,朝廷曾赐予开封建宁里的一处府宅,故此后家族“世居汴”。[2]

高门群英

#p#分页标题#e#

    高琼不识字,然而通晓军政大事,常常自己谋划决策,很少和副将商议。高琼善于教育后代,14个儿子都饱读诗书,多数文武双全,其中最著名的是继勋、继宣。整个宋代,高琼家族繁盛,人才辈出。据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宰相王珪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当时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

   《海宁谱·世传》记载着高琼诸子的简历:继勋字绍先,累官建雄军节度使,知滑州,追封康王;继忠字质先,四方馆史、荣州团练使;继和字阳先,崇仪副使;继伦,西头供奉官;继密字谨先,内殿供奉(《萧山谱》作内殿承制),门门祗侯;继宣字舜举,天武捧日四厢都指挥使、眉州防御使;继隆字盛先,引进使、凌州团练使;继元,东上门门使、嘉州刺史;继荀,右侍禁;继芳,供备库使;继禺页,右侍禁;继丰,供备库使、昌州刺史;继敏,内殿承制;继昌,西头供奉官。诸子后裔情况多不详。唯继勋一支后裔脉络清晰,自高琼、继勋起,五世七人封王,还产生一位皇后。

    高继勋,字绍先,早年由于出身勋贵之家而补右班殿直一职的缺额,在金殿上守卫。太宗见他高大魁伟,相貌不凡,就询问他的身世,得知原来是高琼的儿子,就提拔为寄班祗侯,后又升为内殿崇班。咸平初(公元998年),王均占据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和朝廷对抗。高继勋以崇仪副使身份任益州兵马都监,在此役中参与谋划,又屡屡血战立功,升为崇仪使。高继勋在抗辽战争中也屡立战功。他在担任并代两州钤辖,驻苛岚军时,有一次,50000辽兵集结在草城川。继勋献上一计,致使宋军以少胜多,歼敌10000多人。继勋改任弓箭库使、荣州刺史。后升任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连州防御使,仍担任瀛州知州。在历任马军都指挥使、昭信军节度使等职后,最后任建雄军节度使、滑州知州。赴任后,遇黄河水暴涨,堤坝险情严重,高继勋虽已老迈,仍然亲自到河堤现场日夜指挥抢蓚,河水终于被制服了,受到滑州百姓的敬仰。不久,高继勋与世长辞,享年78,追赠太尉。高继勋生性谦和,善长谋略,爱护士兵,每遇战事,必获胜利,在西蜀一带威名远扬,人称”神将”。高继勋后因孙女被册为皇后,又被追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康王,谥号”穆武”。[3]高继勋生六子:遵度、遵范、遵甫、遵约、遵宪、遵楫。遵范长子士佐字永能,为神卫右厢都指挥使,士佐孙世美于北宋亡后死守汴京祖墓。士佐弟士卫字永翼,历任熙河经略团练使、步兵指挥使。士卫子公泰,又名光安,字景奠,任崇信军节度使。遵甫字子良,为北作坊副使,追封楚王,其女为英宗皇后。遵甫长子士林追封普安郡王,次子士宏任合门祗侯,追封武安郡王。士林长子公绘字君希,任保信军节度使,追封咸宁郡王;次子公纪字君正,任枢密副使,追封新兴郡王。公纪之子世则于北宋末南渡后任温州节度使。世则长子百之任浙东提举。[4]

    高琼的14个儿子中,和继勋齐名的还有继宣,字舜举,自幼练就一身精湛的骑射本领,又好读书,文章书法俱佳,文武兼备。真宗乾兴时(公元1022年),高继宣以内殿崇班的身份任益州都监,曾设妙计捕获一批盗贼。高继宣后来历任磁相邢洺各州巡检使,统管安肃军,后改任保州知州。又相继任礼宾使、泾原路钤辖兼安抚使、渭州雄州知州等职。北宋属国西夏主元昊反叛,扬言要进攻关中、陇州(今陕甘一带)。高继宣以敏锐的军事眼光提出要在麟州(治今陕西绥德西北)设置防线。不久,西夏兵果然侵扰黄河北岸一带,攻陷丰州(治今陕西府谷西北),朝廷升继宣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恩州团练使、并州知州。紧接着西夏兵就进逼麟府。继宣率兵渡过黄河,进驻府谷,派遗敢死队半夜去敌营扰乱,又招募发配来的厢军1000多人,称作”清边军”。宋军主力前进到三松岭时,遭到数万西夏军的包围。这时,清边军从敌阵后突然奋勇冲杀进来,斩敌千余人。西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战后,高继宣改任眉州防御使,不久即去世。[5]

    高琼的孙辈在《宋史》中有传的除遵甫外,还有遵裕。高遵裕,字公绰,其父为高琼次子高继忠[6]。遵裕年轻时善于谋略,曾任供备库副使、镇戎军驻泊都监。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西夏出兵进攻大顺城,西夏主谅祚中箭逃回,刚好宋英宗去世,朝廷派遵裕去西夏报哀,西夏竟派身着吉庆服装的王盥出面接待,高遵裕高声斥责,王盥只得改换服装。随后,西夏在上宫召开欢迎宴会。会上谈起大顺城一事,王盥搪塞说只不过是一些劫掠的匪徒干的。遵裕问:你们国主亲率大军入侵,负伤而逃,这不是假的吧?西夏人觉得受了侮辱,急忙找能言善辩之人回击,但直到宴会结束,也无人敢再开腔。西夏人恼羞成怒,说:宋朝使者如此蔑视我们下国,我国虽小,但有十几万大军,也可以和你们对抗一阵。高遵裕两眼圆睁,大声说:宋皇有上天庇佑,武力强盛,你们不要太猖獗,以免遭到诛灭。当时,西夏主元谅祚躲在屏风后偷听,急得连连摆手制止西夏官员。事后,宋神宗听说事情的经过,极为嘉许,提升遵裕掌管保安军。遵裕后改任通事舍人,主管西路羌兵,驻扎在古渭砦,因军功担任西上合门使、荣州刺史,掌管通远军。第二年,神宗因赞赏遵裕的识见,命他专门负责洮、岷、叠、岩各州尚未归服的羌人事务。高遵裕对羌人实行宽厚的政策,在参与攻下岷州后,向将士发布命令:凡生俘老人幼童的和砍下头胪的同样论功行赏。由于有了这样一道命令,保全了数万羌人的性命。朝廷获得捷报后,加封高遵裕为岷州刺史。又过一年,羌人包围了河岷二州,断绝交通达几个月之久,宋军有主张撤退的。高遵裕说:胆敢再提撤退的,一律斩首、当时,岷州城内兵员缺少,守军大多很恐慌。高遵裕登上西城楼,仔细观察敌情后,下令从西门出城正面攻击,另精选一支骑兵从南门出城,高声喊杀,从侧面合击。羌兵阵容大乱,仓惶退走。这时,朝廷正以为岷州城地处偏远,难以据守,决定放弃。命令下达之时,敌兵已经撤退了。于是朝廷晋升高遵裕为团练使、龙神卫都指挥使、熙州知州。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神宗命担任庆州知州的高遵裕会同其他各路宋军讨伐西夏,又命他指挥泾源军兵马。刘昌祚先到达灵州城下,高遵裕这次配合不当,以至未能获胜,因而被贬为郢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公元1086年)后,高遵裕恢复右屯卫将军的职务,负责管理中岳庙,不久去世,享年60岁,追赠永州团练使。[7]

#p#分页标题#e#

    在高遵裕同辈中,《宋史》有传的还有高遵惠,是高琼子、孙辈中最有名气的文官。据《萧山谱》,高遵惠之父为高琼第14子高继昌。高遵惠字子育,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通过经书义理的考试,担任大理评事。后相继担任太仆少卿、河中府知府、工部侍郎等职,加封宝文阁待制,掌管成德军。最后,又被召回任户部侍郎,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任庆州知。不久去世,享年58,追赠枢密直学士。当高遵甫的女儿、神宗生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时,对高氏家族成员严格约束,遇事一律依法处置,并把管理家族事务的权力交给从叔(堂叔)高遵惠。遵惠处处以身作则,堪称表率,受到家族成员的信赖,并因而能避免牵涉到不法事件中,在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高氏家族遇到大难时也能保全。[8]

    在高琼的女性后裔中,最为显赫的是重孙女、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高皇后的祖父是高琼的长子高继勋,父亲是高继勋的第三子高遵甫。高皇后的母系同样显赫,母亲姓曹,是北宋开国大将、枢密使、谥”武惠王”、真定人曹彬的孙女,仁宗曹皇后的同胞姐姐。高皇后自幼在宫中陪伴曹皇后。当时,英宗赵曙还是太子,和高皇后同岁。仁宗见二人恰似天生一对,十分喜欢,就对曹皇后说,将来一定要他们结为夫妻。长大后,果然在濮阳行宫里举行了婚礼,后来生了神宗赵顼、岐王赵颢、嘉王赵君页和寿康公主。英宗即位后,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册封高氏为皇后。高皇后极为英明贤德,例如,同胞弟弟高士林担任内殿崇班已很久了,英宗打算给予提升,高皇后却极力阻止。神宗即位后,尊称高皇后为皇太后,多次要为高氏家族建造庞大的府第。高太后又加以阻止。过了很久,神宗又把京城望春门外空地赐给高氏建造府第,结果一切建筑、工役费用,全部由高太后的宝慈宫支出,未从国家税收中挪用一文钱。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病重,宰相王王圭等人进宫探病,建议立延安郡王赵煦为太子,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得到神宗批准。次年,哲宗赵煦即位,尊称高太后为太皇太后。高太后大刀阔斧,施行改革,例如,遣散扩建京城的工役,削减禁卫军,停止皇宫楼阁的建造,减少宦官宫女等等;同时,又禁止对内对外的横征暴敛,放宽民间保甲制度,使百姓得以宽松安居;还起用年老的旧臣文彦博。高太后的从父(堂叔父)高遵裕(高继勋之弟高继忠的长子)曾由于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征讨西夏失利而降职,有朝臣建议恢复高遵裕的官职。太后说:遵裕灵武一战失利,致使百万军民遭受损失,先帝神宗得到战报后,彻夜不眠,还引发一场大病,这是遵裕的罪过,不被处死,已是万幸了,我怎么可以为了亲情而违背民意呢?旧臣司马光、吕公著奉高太后之召返回京城后,均被任命为宰相,一时,知名人士汇集于朝廷,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对于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施行的一些新政,凡不很妥当的,陆续予以废除,如“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等,使天下得到安定。辽国国主惊呼:南朝已完全恢复仁宗时代的政策了。告诫臣下千万不可在边界上挑起事端。高皇后一贯为人谦逊,遵循礼法。当举人进行殿试时,主管此事的官员建议依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旧例,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一同在金殿上就坐,高太后予以拒绝。主管官又提议在太后的文德宫受册宝,太后说:母后过于出头,对国家不是什么好事。上元灯节举行晚宴,太后的母亲已应邀出席,但高太后阻止说:夫人如果上楼来,皇帝就必须行礼,不很方便,这会由于我而违背礼仪制度,我心中不安。只是下令赐给母亲一些灯烛,每年都照此办理。高太后的侄儿高公绘、高公纪该提升为观察使了,高太后也极力阻止。皇帝再三提出,也只升一级。直到高太后去世,也无人再敢提晋升。还有,当官员太多,人浮于事,决定栽减时,高太后下令在自己家族中因出身高贵而授予官职的人中减少1/4,在宫廷内部树立榜样。由于高太后的英明贤德,在她垂帘听政的9年中,朝廷政务清明,国家形势稳定。宋用臣等

官员被撤职后,求神宗的奶妈进宫说情。高太后对奶妈说:你是不是想和过去一样“内降”(即“走后门”),干扰国家事务?如果再这样,我就杀你的头、从此以后,此类现象绝迹了。文思院历年送来的物品,不论贵贱,高太后从来没有动用过一件。当时人们把高太后誉称为“女中尧舜”。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7年)九月,高太后病逝,享年62岁。两年后的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后来依附蔡京的奸臣章惇、蔡卞、邢恕捏造诽谤之词,当时的皇太后(即神宗向皇后)和皇太妃(即神宗德妃、哲宗生母朱氏)极力为高太皇太后辩护,诬蔑之词终于洗清了。后来,高太后的重孙、南宋高宗下令公布章惇等人的罪行,对高太后家族进行表彰,先后追赠高太后的母亲曹夫人为魏国、鲁国夫人,追封高太后的弟弟高士宏、高士林和士林的儿子高公绘、高公纪为郡王,提升高公纪的儿子高世则为节度使。其他受到嘉奖提升的,还有十多人。[9]

    文武全才的高世则是随宋高宗南渡的高氏世字辈的佼佼者。高世则,字仲贻,曾任内殿承制、康州防御使,掌管西上门门事务。世则还有很高的外交才干,因此经常处理接待外交使节的事务。金军兵临汴京城下时,徽宗又命世则作为使者去金营谈判,回来后连升二级,改为东上门门使。金军邀请宋朝宰相、亲王到前线谈判。徽宗第9子、康王赵构(后为高宗)要求作为和谈代表。高世则担任计议副使同去。康王又出使被辽国占据的河北,高世则改任华州观察使,充当康王的参议官。徽宗曾召见世则,赐给金带,以示嘉奖。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兵南侵,形势危急,钦宗急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进京护卫。高世则任行营副使,随赵构一同向京城进发。然而,尚未到达,汴京已经陷落。徽钦二帝和大批皇族妃嫔、文武大臣被掳北去。赵构先于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十月又迁至扬州,又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渡长江南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闰八月,高宗亲率大军驻屯越州(治今绍兴)钱清,准备抵御金兵。不料越州守将李邺投敌。十二月,金将完颜宗弼(即兀术)攻破临安,高宗由西小江沂天乐乡登上海船,经余姚、明州(治今宁波)沿海抵达温州瑞安。[10]次年三月,宋将韩世忠于镇江黄天荡(今属江苏)大败宗弼;五月,宋将岳飞收复建康(今江苏南京),金兵全部撤回江北,高宗返回临安。此期间,高世则始终日夜在高宗身边护卫、协助。建立大元帅府后,高世则担任元帅府参议官,并建议高宗向各路军政长官发出通告,以安定人心。高宗相继任命世则为越州观察使、保静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又命其编撰元帅府事迹,担任枢密都承旨兼京畿监牧,仍提举万寿观。高世则后来任温州节度使,全面掌管当地军政。高世则把积蓄的朝廷所给俸禄二万缗全部捐出作为地方公益金,还凭借功臣贵戚的威望对温州一带的皇族子弟严加管束,不许他们仗势欺压百姓。高世则年老生病后,难以骑马,高宗把坐过的肩舆(小轿)赐给他使用。高宗常感叹高太后辅佐三代皇帝,去世后却遭到诬陷,以致高氏子弟没有地位显赫的,于是下令授予世则感德军节度使之职,任万寿观使,进开府仪同三司,在临安、钱清(今属绍兴)各赐一座府宅,又封为景灵宫使,仍掌管温州。后来,世则因病辞职,仍任万寿宫使。绍兴十四年晋升太子少保,又请求回到温州,去世时年65,追赠太傅,谥号”忠节”。[11]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武烈王高琼、康王高继勋、楚王高遵甫、普安郡王高士林、新兴郡王高公纪一门五代。绍兴初(公元1131年),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二月,提举浙东高敏信顺从民意,祭祀五王,并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12]

“高家将”后裔

#p#分页标题#e#

    北宋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金朝灭亡,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帝位后逃至江南,史称南宋高宗。北宋大小官员携家带口蜂拥南逃,中原居民随之大批南迁,形成历史上中原居民规模最大的一次向南移民浪潮。这就是”宋室南渡”事件。高琼家族此时正传到第六代“世”字辈。此辈一部分也迁至长江以南,分散在今江浙二省,一部分仍滞留汴京,下落不明。迁至江南的仍继承了先辈的传统,产生一批文武人才,成为江南望族,仍保留着较完善的世系谱牒,形成浙江高姓的主干。撰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冬的《萧山谱·序》中说:“高氏自渤海、燕、汴入浙,凡三徙,既徙浙,析为海宁、钱塘、临安、温州、山阴五支。”

    据《萧山谱》记载,高世则的长子高百之一系留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其长子高子蕃由温州迁居山阴(治今浙江绍兴)。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高子蕃的儿子高道寿(号田井莘)在县西前梅里(今属萧山)建造房宅,定居下来。高世则的叔伯兄弟共200余人渡江南下,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据《海宁谱》说,除文端公世英之后的海宁支以外,只有忠节公世则之后的温州支、山阴支,修撰公世定之后的临安支、钱塘支这五支各自修有家谱,谱中把世英和世则、世定合称”南渡三公”。除此三公外,见于《萧山谱》、《海宁谱》的南渡诸公还有:遵度之后的世祚(居台州,次子迁处州)、世杰(居宁波)、世选(居无锡),遵宪之后的世言、世闶居宁波。世闶即官居礼部侍郎的高闶,官至兵部侍郎兼实录院修撰、修国史的高文虎则为高世言之子。此外,遵度4世孙世亨留汴京,遵甫4世孙世由迁四川邛州,遵范4世孙世美死守汴京祖墓。宋人熊克著《中兴小记》[13]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尼姑阿李,法名善静,被金兵掳去,后逃回南京,自称是柔福帝姬(公主),被加封为福国长公主,以高世荣为驸马,后因证实真帝姬已死于金国,阿李被处死。查《萧山谱》,高琼第8子继隆长子遵益,生一子士俅,士俅之子名公访,公访之子名为世荣。据《金史》卷103记载,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南宋有一“高太尉”率兵三万驻朐山,在与金军作战时阵亡。高世英之孙高翥诗才名动江东,宋孝宗赐号“菊石间居士”。明代,钱塘高仪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出自高世则4世孙高不倚之后的苏州高启官居户部侍郎,为著名诗人,“吴郡四杰”、“十才子”之一。清代,钱塘高士奇为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据《海宁谱》,高世英11世孙(即高琼16世孙)高谅赘海宁东里长平乡陈明谊女,遂徙赵家桥。高谅之子名荣字世宏,号月轩,依母姓叫陈荣。他就是清代雍正朝著名的海宁陈阁老陈世倌的先辈。民间盛传乾隆皇帝实为陈阁老之子。今天,自认为高琼后裔的还有一些聚居在闽南漳浦、南靖、龙海,粤东潮阳、惠来、普宁、陆丰、澄海、潮安、饶平,及泰国、新加坡等地。澄海高晖石曾创建泰国潮州会馆和中华总商会,为获得泰国爵位的第一位华人。浙江高姓则出了两位中科院院士:嘉善高尚荫,武汉大学原副校长;萧山高小霞(女),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留在北方的高琼子孙中,史籍中有记载的唯有高士谈,字子文,又字季默,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任沂州户曹参军,后为金翰林直学士,其文集命名为《蒙城集》,以示不忘先祖。另外,见诸史籍的高世忠(金山东东路转运使)、高世由(金汴京留守)未知是否高琼后裔。据《元史》,曾率军征讨浙闽、爪哇,历任右副都元帅、左臣相,追封南阳王的高兴(字功起),为蔡州(治今河南汝阳)人,其祖先由蓟州迁汴,曾祖高拱之,祖父高子洵。父亲高青于金末迁居蔡州。据《萧山谱》,高世则长子百之生子溶、子津等九子。高拱之可能也是陷落中原的高琼后裔。以上数人如果真为高琼后裔,其行径和杨四郎又何其相似乃尔、可叹累世忠良的高氏家族也不免良莠不齐。

    从上文可知,高琼家族门风尚武,自5世祖仲武始,世代任武职。祖父高霸为燕赵豪杰,任四川行营都统。高琼之弟高瑶官居团练使。自高琼起,七代为将:枢密副使1人、节度使5人、指挥使5人、团练使3人、防御使1人、提举1人、兵马钤辖2人,还有任殿值、侍禁、内殿崇班、内殿供奉、内殿承制、门门使等侍御武官15人;五代七人封王,还有一位被誉为“女中尧舜”的皇后。家族成员屡在抗辽、夏、金战争中建立功勋,其家世之显赫,武功之卓著,实可和名传天下的杨家将相辉映,称作“高家将”殊不为过,然而向无人论及。究其原因,愚以为有二。其一:杨家将其实是作为同类英雄家族的典型代表而受到传颂。其二:杨家将是悲剧英雄,其事迹、精神更具震撼力、感染力;“高家将”世代荣显,其事迹稍逊起伏跌宕的”戏剧性”。今特撰此文,追述这一段几被湮没的辉煌历史。

  注:

  [1]见《宋史·高琼传》、清光绪三年(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大传》

  [2]见《宋史》《高琼传》、《寇准传》   [3]见《宋史·高继勋传》

  [4]见浙江《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敦睦堂1915年续修    [5]见《宋史·高继宣传》

  [6]依《萧山谱》          [7]见《宋史·高遵裕传》

  [8]见《宋史·高遵惠传》      [9]见《宋史·后妃传》

  [10]参见《萧山谱》        [11]见《宋史·高世则传》

  [12]见《萧山谱》         [13]熊克:《中兴小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第364页

TheHighlyFamedGeneralsfromtheGaopsFamily

intheNorthernSongDynasty

GaoLujia

Abstract

  IntheNorthernSongDynastytherewereagroupofgeneralsfromtheGaopsFamily.One

steppingintothebreachasanotherfell,theyfoughtinthewarsagainstLiao,XiaandJin.

TheirrepresentativewasGaoQiong,KingofWulie,whoperformedmeritoriousdeedsinthe

battleofChanyuan.Fromthisfamilycamemorethanthirtygeneralsinsevengenerations,sev2

enkingsinfivegenerationsandanempressknownas”femaleYaoandShun”.Afterthe

NorthernSongDynastyperished,greatnumbersofmembersofthefamilymovedacrossthe

YangtzeRivertotheSouth,whosedescendantsformedthemainbranchoftheGaopsclanin

Zhejiang,withsomemovedtoFujian,MacaoandThailand.Asthesubjecthasnotbeen

touchedbyhistoriansforalongtime,thispaper,withcomprehensivereferencetohistorical

records,genealogicaltablesandtabletinscriptions,investigatestheoriginanddevelopmentas

wellasthegloriousbutnearlyforgottenhistoryoftheclan.

  Keywords:NorthernSongDynasty; generalsfromtheGaopsFamily; forefather;

deed; descendant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本文1997年1月27日收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5 20:44, Processed in 0.03798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