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曾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晋江曾姓源流

2013-5-21 10: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08| 评论数: 0

晋江曾姓源流

晋江, 曾姓, 源流

曾姓可追溯到距今4180多年前的贤君少康,他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他中兴夏室之后,让长子伯抒嗣位,封次子曲烈为鄶子爵,在鄶(今山东省临沂地区)建立郐国故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郐。于是郐国相袭了近二千年,一直到春秋时期郐国的太子巫率国人徙到鲁国为官止。自太子巫起,这一支就以郐国的国名“去邑留曾”,以曾为姓。

    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从曲烈至巫改为曾,经54代传至巫。其世系:曲烈—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允—杞—熹—埙和—成锐——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祚—铃—仁— 一松——墅—镇玉—浥—祥樽—炷—方—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曾巫传曾夭(任鲁季氏宰臣),曾夭传曾阜(为鲁叔孙氏宰臣),曾阜传曾点(孔门贤徒封莱芜侯)。曾点为鼻祖(亦称派祖),曾点传曾参,曾参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孔子学说,道一以贯之,修每日三省吾身,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为曾姓开派一世祖;当时定居在山东济宁州嘉祥县武城山一带,为中国曾氏第一发脉地。

    曾氏南迁庐陵为曾姓旺族中心第二发脉地。西汉(6)平帝刘衎崩后,太子孺子婴孩,由皇亲王莽执政,历四年(9),王莽篡权夺位,改朝称帝。十五代曾据,乃西汉封侯大臣,擢任都乡侯,有功加封关内侯。曾据遵循宗圣曾参的爱国忠君,驱邪匡正之训,对王莽视为大逆不孝,所以不事官职,于临建国庚午年(10)11月11日率族人南迁江西庐陵,成为曾姓旺族中心。庐陵乃富庶之地,曾姓裔孙南迁后人丁兴旺,贤能辈出,由十五代曾据繁衍发展至八十年代,特别是圭,旧,略(俗称老三房)这一大房系的发展,衍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注:庐陵为现在的江西,吉阳,永丰,峡江,上楼一带)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黄巢揭竿起义,衣冠纷纷南下。广明年间(880)河南光州固始县唐团使,开闽侯曾延世率家族辅助其内弟王潮、王审知等组织义军,继而攻打福建、剪除地方割据势力,转战福、汀、漳、泉诸州郡。据《温陵曾氏族谱》的《始祖兄弟分居附录》记载:延构、延福、延铎、延谦、延晖、延曜分别徙居于江西上饶吉水,庐陵禾塘泰和,还有桂林南丰,新涂永丰等地。而曾延世定居于晋江泉州城西的龙头山,(建曾氏大宗祠并尊称曾延世为“龙山衍派”的曾氏一世祖。)龙头山便成为曾氏第三发脉地。曾延世是曾参的第三十六世裔孙。据《武城族谱》记载,曾延世原名曾延,生于唐武宗 会昌元年(841)自幼受慈母谕训,天资颖悟,十四岁时中了秀才,在当时被誉为神童,唐咸通四年癸未(863)中二甲进士,出任光州刺史。曾延世为官清正,体恤民艰、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振兴教育,其政绩灿然。曾延世入闽后,为稳定福建局势,善于治理地方,提出“轻徭薄赋,扶农桑,重山海,护工商,整吏治,任贤才,兴儒业,振文化,等一系列利国活民方略,励精图治,促进闽地的繁荣。

    曾延世于二十二岁时娶王潮之妹(王审知之姐)王婉贞(封郡主)为室,生两子:长子曾教,官右卫大将军。次子曾运,官兵马都总官。曾延世严以律己,为官清廉,王婉贞知书达理,诚笃贤慧,夫妇教子有方,教、运俩兄弟都能“习父志,每事心身先士卒,且忠勇多智”。

    曾教生盈,盈生贽,贽生琳,琳生嵩,嵩生宗,宗生式,式生文,文生较。至较为十世祖,此房分居于福建、漳州、淮安、兴化、江西、吉阳、浙江等地。

    曾运生宏,宏生瓒,瓒生峤,峤生穆,穆生会、愈、介、俅,至此为龙山衍派八世祖。晋江市区域龙山衍派的曾氏族人均为会、愈、介、俅的后裔,俗称“曾氏四大房系”。

    一、曾会房系:曾会(952—1033)字宗元,晋江人,榜眼,刑部郎中,集贤修撰,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楚国公。会生平端方正直。为官40余年,清正廉洁,慈严并著,能关心黎民,重视农业,悉心辅政。曾会的著作有:《杂著》二十卷,《景德新编》十卷,其诗文散见于泉州府县志,以及宣,处,台,建,颖,明,池等州,《晋江县志》载:“以文章名世者,唐有欧阳行周,宋有曾宗元,文藻敏给”。

    曾会生有六子:长子曾公度:进士出身,襄州钟离主簿;次子曾公亮:进士,从知会稽县到宰相;三子曾公立:官大司空,四子曾公奭;进士都官员外郎;五子曾公望;虞部郎中,光禄大夫;六子曾公定:进士,秘书丞、集贤殿校理。其中曾公亮生曾孝宽(官资政殿大学士,太师枢密使),宽生诚(秘书少监),诚生怀(右丞相),怀生宁(通判),宁生洁(宣议郎)至此为龙山衍派第十四世祖,肇基于晋江内坑(右称梨坑),现在的东宅亭顶,后库,石湖潭,白垵,前洪,坑尾,还有罗山的罗裳,福埔,江宅,上部,前曾等曾氏族人均为此房系的后裔。

    二、曾愈房系:曾愈(960—1043),字于义,居晋江,宋大中祥符四年辛亥(1011)登榜进士,官秘书丞,曾愈为人忠厚狷介,处事谨严,秉持公正,砥节爱民,重视农业,忠心报国,提出“水利是农业之首要”,倡导闽南一带利用低洼的地方开凿大塘引蓄溪水,还带头到南安大山人勘测利用山凹筑坝蓄水,灌溉农田,造福万民,其政绩显著。

    曾愈生有一子:曾公济:宋朝议大夫,封司徒,赠大中大夫,曾公济生有三子:孝仪(朝散郎太子右赞善大夫)、孝仁(朝议大夫提点宫使)、孝杰(通直郎温州平阳知县),这一房系传至南宋有状元曾从龙(龙山曾氏十四世祖),历仕宁宗,理宗两朝,官至枢密使,参知政事(生于1175年,卒于1236年)享年62岁,崇祀泉州府儒学乡贤祠。曾从龙还有三弟:用虎(朝议大夫,安抚使)、天麟(进士、中奉大夫军器少监)、治凤(进士、中奉大夫,广州经略)。此房系后裔分居于泉州、安海、西畴、青阳、陈埭、和内曾、外曾等地。•(愈公房与俅公房系的裔孙有相互出继)

    三、曾介房系:曾介(967—1054),字两举,晋江人,官秘书丞。曾介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奉,能够体恤民艰,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以振兴文教事业为己任,提出“办学育才是兴国富民第一要义”,能慷慨捐资以示倡导,还鼓励本籍伸士协力相助,使闽南一带大兴文教,遍立学堂。

    曾介生有一子曾公敏,字省悟,号毓琼,官衢州录事参军,晋长史封大中大夫,肇基于晋江池店御辇,曾公敏为龙山曾氏第九世祖,敏生孝恭,孝恭生谘,谘生意,意生寰,寰生纪,纪生宣,为御辇开基公,其后裔主要居於御辇,还徙居于泉州、紫帽、池店、洋茂、陈埭等地。

    四、曾俅房系:曾俅(970—1060),字振兴,晋江人,官司禄参军,将仕郎,曾俅为人耿介正直,廉洁自律,秉公勤政,直言敢谏,善于体恤黎民,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扶持教育,政绩显著。曾俅虽生于仕宦家庭,但他富而不嫌贫,豪杰正气,大度宽宏,无论族亲乡邻,是贫困艰苦者能急公行义,乐善好施,深受闽南一带百姓敬佩和拥戴,尊称“及时雨”俅叔。曾俅亦喜购书收藏,还精于书法,常为人作诗题联。“大学十章能治国,孝经一部可传家。”就是曾俅所题的。

    曾俅生有一子曾公稔,字平叔,居晋江,后徙南安白石,官将仕郎,肇基于上曾,为龙山曾氏九世祖。公念生孝和(将仕郎),孝和生愿(德庆教授文林郎),其后裔分衍于晋江青阳:莲屿、曾井、许塘、下行;陈埭:花厅口、溪边、洋埭、四境;罗山:苏内、溪东、塘市、上郭,前曾;磁灶:坝头、后厝街;金井:新市、草湖埔、石圳;英林:洋仔坑,港塔;龙湖:陈店,龙园、埔锦,火辉埔;安海:赤店、苏厝、西安、内曾、外曾;池店:钱头、仓头;东石:曾厝、草洪塘、白沙、潘径;永和:英墩、新周坑、周坑大乡、周坑顶乡;深沪:山头东安、南春、后山;还有石狮、古山、祥芝、蚶江、泉州、南安、惠安、厦门、漳州、福州、江西、浙江等地。此系一大特点是分布广、人口多。

    作为黄帝子孙的名门著姓的华夏曾氏,以宗圣曾子以降2000多年来,人伦冠冕,名高望重,人才辈出,荣耀中华。而龙山衍派的曾氏以曾会榜眼开先,从龙状元继美,《史志》里载有曾氏一族“一门三元”、“四宰相”、“九位元辅大臣”、“封赠十一公”的荣耀,享有“曾半朝”的美誉。真可谓:曾氏一族世代簪缨、忠孝廉节、代有哲人,名满天下。尤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科学家、理学家曾公亮以治国安邦之才,名列一代名宰,膺获“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殊荣,为杰出代表。他们都为中华历史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龙山始祖曾延世后裔已有数千百房系,不但繁衍福建各地,(仅泉州地区就有百余自然村的曾氏族人)而且遍及祖国大陆和东南亚一带以至五大洲等地。(均建立曾氏宗亲会并组建世界曾氏宗亲总会)其后裔世代蕃衍,族亲日众,遂成各地大姓。据全国姓氏人口普查统计曾姓名列36大姓,而台湾的曾姓名列16大姓。并有共同的字辈,武城派语:“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龙山派族中绅门认为龙山派是个大派系,应该订有自己的派字,共订四十个字,龙山派语:“奎璧呈云瑞,人文焕国华,台衡思继武,鼎甲励承家,一贯书伸永,千秋锡福遐,贻谋资燕翼,世业仰清嘉。”其中武城的“尚”辈份与龙山的“奎”辈份是同字辈,分别为曾子的第66代和曾延世的第31世,繁衍至今已至曾子的第78世孙和曾延世的第43世孙。

    据考,台湾的曾姓,于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前已有曾子后裔曾振赐就迁徙台湾,繁衍生息,随后,据《台湾篇》载,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曾氏族人相继往台。明末清初曾氏族人辅助郑成功东征台湾,其后还有几次移民。这都是使台湾的曾氏族亲日众之源。在《台湾篇》、《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南流文献》、《屏东县古碑文集》、《新竹文献会通讯》、《嘉义县古碑文集》、《曾氏世界宗亲总会会刊》等史籍里,均记载着曾氏后裔对开发宝岛台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曾邱(丘)渊源来历,据《温陵曾氏族谱》载:龙山派的一位曾氏族人入赘海澄新安邱丘姓,尔后,新安的邱(丘)姓与同安、厦门、海澄、漳州、龙岩、晋江、泉州等地的曾姓,宗际上都自于同一宗源派系。直到今天,曾邱(丘)都奉曾子为始祖,并与“龙山”曾氏共用相同字辈的昭穆,但彼此之间不能通婚。所以也称“曾邱(丘)同宗”,海内外曾邱(丘)族人也成立曾邱(丘)同宗会。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族谱》
    《曾公亮学术研究文集》第一辑
    《晋江历史人物传》
    《龙山曾氏族谱》
    《晋江县志》
    《宋史》
    《泉州府志》
    《御里曾氏族谱》
    《赤店乡土志》
    《西畴曾氏族谱》
    《苏内曾氏族谱》
    《三朝名臣言行录》
    《四库兵家类丛书》
    《曾氏名人录》
    《晋江新志》庄为玑
    《东宅曾氏族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15:44, Processed in 0.03279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