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李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陇西堂李氏家族丹棱李氏

2013-5-21 18: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037| 评论数: 0

安 徽无为团山(广德堂)李氏,明末期间由一世祖文升公,自江西南昌丰城(音)县迁徙至安徽无为、严桥区、红庙乡、团山(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附近)。始祖李利 贞至李文升已87世。老子(17世)、李世明、李冰均为其祖先。安徽无为团山(广德堂)李氏辈号:......国、文、天、之、宝、族、华、德、泽、长、 先、声、齐、克、振......。无为团山(广德堂)李氏正准备修谱建祠,其后人散居在严桥(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前后左右)、无为李家湾、石涧、开城、裕 西口、芜湖万镜湖、旌德县等地。望知情者互为转告为谢!!!
联系电话:0565——6150816李长苗 李声全 13601085196李先春联系电话:0565——6150816 13965680154 13601085196
甘肃临洮古陇西的李氏祖居地槐里村

我李氏大族究竟源出于何时何地何人?还是从头讲起吧。据各李氏族谱和一些正史资料记载,理(李)氏始祖是皋陶,迄今已有近4500年历史。

皋陶公,原名庭坚,字隤,生于公元前2457年(甲子年),于偃地(今山东省曲阜市),为东夷部落首领。晋人皇甫谧《帝王本纪》:“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清人雷学淇《世本校辑》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姓。”

皋陶公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大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皋陶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 成作出过巨大贡献。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 六一带封给皋陶后裔。唐玄宗以李(理)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皋陶公其子为伯翳,孙为恩成,后世子孙,世袭理官历夏、商而为改。(相传其中有近三十世,但世袭未得其详)世袭到商纣时,有理徵,字德灵,为冀隶中吴伯 官,以直道事,得罪商纣王而被赐死,当时理氏子姓,如:仲师等纷纷改氏,有改理为里或相里者,以避其难(后世子孙如:里克、里革、里析、里季连、及相里 勤、相里子、相里虎、相里平等皆是)。唯徵公妻契和氏(陈国人)携子理利贞,出逃于伊侯之圩,居李树下,食李而活,故改“理”为“李”,此即天下“李”氏 之由来。利贞公,原名接力,生于公元前1070年,辛未年,卒于公元前992年,已丑年,享年78岁。

因此,理(李)氏追认皋陶公为得姓始祖,利贞公是“理氏”改为“李氏”的始祖。 从皋陶公再往上追溯,李氏的血缘始祖又是谁呢?据《中国古代史》、《史记》、《纲鉴合编》、《中华姓氏通史》等史料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皋陶公是黄 帝轩辕氏之子少昊的曾孙;另一种说法是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女华,女华生大业,大业生皋陶,及皋陶公是颛顼的后裔。但据《中文大辞典》记载: “少昊,古帝,亦作少皋,黄帝子,嫘祖所生,名挚。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历代帝王年表》云:“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初居江水,邑于穷桑,己姓 (姬),以金德王,都曲阜(山东境内)。”相传他登基那天,恰有凤鸟飞来,故他以鸟纪官,少昊金天氏又以凤凰为图腾标志。又据《帝王本纪》记载:“皋陶生 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又据清人曾学淇《世本校辑》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姓。”又据《吕氏春秋古乐》说:“帝颛顼生自若 水(四川雅砻江,是昌意所居地方。)”《历代帝王年表》也说:“颛顼高阳氏,黄帝孙,昌意子,少昊即颛顼之世父(即伯父)。”这不难看出,少昊所处的地理 位置恰是皋陶的出生地——山东曲阜,而颛顼的出生地确在若水即四川。从这一点看,李氏及李氏人的血缘始祖追溯到少昊是比较准确的。但上述两种说法实质上是 一致的,少昊也罢,颛顼也罢,他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所以,李氏及李氏人的真正血缘始祖应追溯到太祖少典之子黄帝轩辕氏,这是比较确实的。

再说生于公元前1070年的“李”姓始祖利贞公,史载,利贞公生昌祖,为陈国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地处该省东部与安徽省亳州市接壤),昌祖生 彤德,其曾孙为硕宗(即李耳之六世祖),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硕宗五世孙为乾(又名仰,即李耳公之父)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公字伯阳、谥曰 聃、既李利贞之十一世孙,周平王太史官,世居苦县棘乡曲仁里,莫知所终,孔子所谓:“其犹龙者”即指李耳公。

耳公,字伯阳,号老子,谥曰聃,利贞公位下十七世孙也。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耳公生于周灵王2年(公元前570年,一说“公元前571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耳公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桞,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耳公遗留著作《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耳公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重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耳公生宗,宗公生同,同公生兑,兑公生跻,跻公生恪,恪公生洪,洪公生兴族,兴族公生昙,昙公生崇、辨、昭、玑(辨、昭未传,玑公居于赵,其子孙称为赵郡 李氏,如李牧、李齐、李左车、李倩等皆其苗裔,赵郡后裔定著六房,有南祖房,后李楷徙居平棘南通,又称平棘李氏,李游道、李藩、李固言、李日知、李敬玄、 李绅、李玄云等皆其苗裔;有东祖房,李绛、李峤、李班等皆其苗裔;有西祖房,李怀远、李吉甫、李德裕等皆其苗裔;有辽东房,李密、李知古、李泌等皆其苗 裔;有江夏房,李溪、李墉等皆其苗裔;有汉中房,李固、李德林、李百乐、李安期等皆其苗裔;此即赵郡支派之大概)。昙公长子崇公居于陇西郡,此即李氏陇西 郡之始。

陇西崇公一脉,崇公生瑶、瑶公生信、信公生超、超公生仲翔、仲翔公生伯考、伯考公因奔父丧遂居狄道之东川,而为西川之右姓,伯考公生尚,为汉成纪令,尚公 生广,为汉飞将军,此即古今所谓:“数奇不封侯者也”,广公生当户、椒、敢三子,(当户生李陵,降匈奴、裔孙归魏,其后如李远宏、李贤、李远穆皆其苗裔, 椒无传)敢公生禹、忠二子(忠公后世为顿邱房)禹公生丞、丞公生先、先公生长宗、长宗公生君况、君况公生本、本公生次、恬二子(恬后世为渤海房),次公生 轨、潜二子(潜后世为申公房),轨公生隆、隆公生艾、艾公生雍、雍公生伦、柔二子(伦后嗣为丹阳房:如李靖、李昭德、是其苗裔)。此吾族旁系。不赘言。

据《赵县志》载:“三巷李家”的第一代始祖李楷,字方雄,官居晋司农丞治书御史。晋时,“贾后煽乱,八王构兵”,李楷避赵王伦难,遂迁平棘。那再往前推 呢?据《新唐书》《元和姓纂》载,老子(李耳)的后裔有一支入了赵国、赵地,被封为柏人侯。此支中有一名人,李昙,是赵郡李姓关键人物,也是吾族祖先。他 入秦为御史大夫,死后归葬柏人西(今隆尧县西)。李昙有子曰崇、曰玑。崇任陇西守、南郑公,为李氏“陇西房”始祖;玑为秦太傅,后归赵,是吾“赵郡房”的 始祖。

  关于唐高祖李渊其先祖为“赵郡李氏” 李昙,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和《唐光业寺碑》以及众多典籍可佐证,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成果更有诸多根据,不在此一一列举。

这即是说:

  吉甫公及子德裕公父子与唐朝开国始皇李渊、李世民同祖同宗于赵郡昙公。玑公乃昙公之子,其后裔定为六房:有南祖房,后李楷徙居平棘南通,又称平棘李 氏,李游道、李藩、李固言、李日知、李敬玄、李绅、李玄云等皆其苗裔;有东祖房,李绛、李峤、李班等皆其苗裔;有西祖房,李怀远、李吉甫、李德裕等皆其苗 裔;有辽东房,李密、李知古、李泌等皆其苗裔;有江夏房,李溪、李墉等皆其苗裔;有汉中房,李固、李德林、李百乐、李安期等皆其苗裔;此即赵郡支派之大 概。昙公长子崇公居于陇西郡,此即后来广人知的陇西李氏之始。李渊、李世民一系即派衍自陇西崇公。“天下李姓皆出自陇西”。陇西李氏实际出自赵郡昙公。

“自古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陇西,顾名思义,在陇山之西。陇西郡,秦置,为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东 北。”给这座千年古城更增加了一份神秘。这里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和彩陶之乡。县城不大,东西两山夹一河(洮河)的地形把临洮像只聚宝盆似地捧了起来,自公元 前384年秦献公设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临洮县的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临洮县以李氏命名的村名分布示意图”,全县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就达76个,仅冠名“李家湾”的村庄就有10个, 一些村庄的名字十分有趣,“纸房李家”、“瓦房李”、“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崖头李家”、“河下李家”等等。全县李姓人口达八万多 人,占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
 全世界李氏后裔梦牵魂绕的古老村庄--古槐里。远远望去,这个座落在陇水河谷的小小村庄依山傍水而居,村口的路边上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石碑,上书三个大 字:“古槐里”。只见山脚下依山而居的七、八十户农家,红砖绿瓦,一片祥和。村里最年长的张永毅老人带着一伙年轻人欢迎我的到来,并将我们请进他的家里, 让上了热炕。奇怪的是,在这个李氏最古老的发祥地,却没有一户姓李的人家。300多口人基本都是张姓,大多务农,时事变迁,岁月沧桑,令人不胜感慨。
  从古槐里向东走5公里,会发现4个小山堡状的黄土堆零星散落在农田里,这就是现存李氏最早的祖坟--甘肃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汉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在这里见证着历史的悠远、苍凉和无奈。
  临洮县的李姓后人,位于县城西5公里处的马家窑镇李家窑庄,全庄40多户人家,除三户异姓外,其他均是李姓。在81岁的农民李有德家,我们见到了正在 这里聊天的李有德的弟弟79岁的李有安及他们的侄子78岁的李汉钰,侄孙86岁的李增华。有趣的是,孙子的年龄最长,我们为这四个老汉三辈人拍了一张“李 氏三代图”。他们说,他们都是“李钦王的后人”,李钦是唐代中兴名将李晟的父亲,也是中学语文课中“李愬雪夜入蔡州”中的名将李愬的爷爷。县城北的八里铺 有个镜李家村,全村2000多人口,多一半是李姓,并且都是“青莲堂李氏同宗”,许多人家挂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画像,其实李白早就有“本家陇西人,先为汉 边将”的名句流传中华大地,该村82岁的李作屏先生还拿出了一本自己编的家谱,说其祖宗就是李太白。
  在甘肃,自称“李氏故里”的地方有临洮、陇西、静宁、天水5个县……。史料丰富,考证颇多者,是秦置陇西郡治所在地--狄道--今天的甘肃省临洮县, 县城大什字、东廿铺槐里村、汉代李仲翔家族墓群、“李氏三代图”, 也给海内外李氏后裔一个可靠信息,古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就是陇西李氏故里。

今“陇西非古陇西”

今天全国许多地方都修建了李氏宗祠。同时,为了纪念他们来自古陇西,许多人在使用的器物上标有“陇西”二字。而修建的家族祠堂取名为“陇西堂”,以示他们的祖先来自陇西。

几乎在每一个祠堂的门口都有这样一副对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东向,一联聊寄子孙心。”以示他们不忘根本。

如今的陇西县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也是定西市所管辖的一个县。毫无疑问,有很多人知道“今陇西”这个地方,但是能真正了解“天下李氏出陇西”的古陇西的人并不多。因为在历史上陇西郡管辖的地方非常广大,今天陇西县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古陇西的地位相比。

那么,古陇西究竟指的什么地方呢?今天的陇西县在古代又是什么地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先生,他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古今陇西的区别和沿革。

  陇西得名于陇山

  “陇西”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代“陇”与“垄”相通,指的是田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乘势起于陇亩之中。”这里的陇就是田埂的意思。

古代人们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之为陇山。《辞海》中说: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又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南北走向,延绵约120公里,是渭汉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

这个陇山在甘肃古代地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将陇东、陇南、陇西称为三陇之地,后来又变成了甘肃的简称。它们的命名同陇山密切相关。古人自然而然将 陇山以东划为陇东,陇山以西为陇西。而今天的陇南市和天水市、甘南的部分地区为陇南。所以甘肃也有三陇之地的说法。到了后来,人们将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 地区又统称为“陇右”。

古陇西是甘肃最早设置的郡

“陇西”一词引人注目时是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并修筑长城,以防御西部的少数民族,从根本上确保秦人后方的稳定。

史籍和考古发掘证明,秦人就是在以礼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远在夏朝时,他们为夏王室“调鸟兽,鸟兽多驯服”,于是“赐姓嬴氏”。夏亡商兴 之际,秦人去夏归商,因军功使“嬴氏多显”。至周朝时,秦人为孝王“主马于氵开渭之间,马大蕃息,”因功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号嬴秦,周王室让他们“以和 西戎”。至秦襄公时,他们护送周王室东迁有功,被周王室分为诸侯,并且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攻灭狄族,设置狄道。

战国秦长城就是将秦人的发祥地礼县及其周边地区围在了里面,有了长城自然要设置守护长城的部队和地方政府。位于战国秦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今临洮),自然就成陇西郡的郡治。

西汉时,陇西郡管辖今天甘肃东乡以东洮河中游、渭水上中游,西汉水上游的广大区域。所有的史料证明,陇西郡政府所在地狄道就是在今天临洮县,由于岁月久远郡治的具体方位已不可考,《辞海》中也只是笼统地记述为“临洮县南”。

长期以来临洮的名气很大,然而县城并不算太大。但地理位置很重要。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宁、兰州两地的枢纽,也就是连接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南两线的所在地。古人选择狄道作为陇西郡治是有他们的道理。

说起来狄道还有一段来历呢?尽管在战国时秦人修筑了长城,用以防御西方的少数民族;但并没有将少数民族驱赶到长城之外。大量的狄族仍旧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汉书》记载说:“县有蛮夷曰道”。所以狄道就是狄族居住的县,似乎和今天的民族自治县有点类似。

今陇西为古襄武

今天的陇西县,因为沾了“陇西”二字的光,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陇西”。其实,今天的陇西县仅仅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元五年(1090年),才在今天陇西所在地设置了陇西县。也就是说,今陇西县得名比古陇西郡得名晚了1270年!

《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在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在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

从这些记载来看,今陇西县就是汉代的襄武县,虽然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陇西郡治,但并不是史籍记载中李氏扎根的陇西狄道。著名史学家史念海说:“天下李氏在狄道”。

尽管今天的陇西县不是古之陇西郡,也不是陇西李氏的郡望,但属古代陇西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历史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陇右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的陇西县即古之襄武县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文学史上的“陇西三李”都是今天的陇西县人, “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这三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唯《莺莺传》及李朝威 《柳毅传书》而已”。

从写作风格看三个人各有特点。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杂曲话本。这个诞生于中唐时期的传 奇小说,代表了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同《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枕中记》等流传不衰。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称为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在男女两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 婚店》中就曾提到这件事情:唐代韦固在宋城南店遇一老人,这位老者在月光下翻书。他问老人,回答说,婚书,老人同时带有红色的绳子,用来拴住有情人,管宋 城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题其店曰“定婚店”。这就是俗称媒妁为月下老人的来历。

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又有李公佐,也是陇西人。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等。其中《南柯太守传》记 述了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不料与邻国发生战争,紧接着公主去世,国王将他遣返故乡。这 时他被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人生原来不过如此而已。

除了“三李”以外,今陇西地还曾经出过众多名人,如汉医术方士封衡,与华佗齐名,著几本医书等。汉右将军廉褒、宋少傅王德,抗金战功赫赫,都是著名军事人物。

李氏图腾------族徽


得姓缘由: 食李救命 指树为姓

得姓始祖: 商末皋陶 裔李利贞

发 祥 地: 河南鹿邑

图腾释义:
李姓是九黎民族之一的氏族的族称。皋陶是李姓的始祖。黎就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 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史载皋陶为大理;又传皋陶裔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 充饥得救;因得“李”姓。



汉李广曾祖父征西大将军李仲翔家族墓

甘肃临洮李晟之父李钦墓
西安高陵县一中内李晟神道碑.因李晟事绝.裴度文绝.柳公权书绝而史称三绝碑.

甘肃天水市李广墓.



无言的家族也属于这个氏族,如曾祖父李晟等人皆是这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陇西李氏的第一个皇帝西凉王李暠是狄道人。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开国化家”、“英姿杰出”的中兴代表人物,他是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19代孙。

李暠由于家庭出身和才干,并且他发现家族中失踪已久的<朝阳>功法.因此他凭借这种功法练成绝世的功夫被敦煌汉人大族推为敦煌太守,接着成为 “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公元400年李暠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王,后迁都酒泉。

李暠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在位18年颇有政绩。他在外交上,一方面对远在江南的东晋政权奉表称臣,借以争取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另一 方面他又远交近攻,结好南凉对抗北凉。在政治上李暠更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广揽人才。在经济上,李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 产,以至在他统治的几年后,西凉“年谷频登,百姓乐业”。在文化上,他大力倡导儒学,兴办学校,并在各郡设立五经博士。他统治西凉18年中“兴儒重农”, 使西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李暠不但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著述流传有《靖恭堂序赞》、《嘉纳堂图赞》、《述志赋》、《大酒客赋》等数十篇诗赋,至今读来仍很感人。李暠的政治业绩,赢得 了历代史家的好评。

临洮县城北在四、五十年代曾竖有一块“西凉武昭王李公暠之故里”的石碑,附近建有乡人纪念他的衣冠墓,俗称皇陵,现碑墓俱毁,其遗址犹存。

李暠卒后,西凉经李歆、李恂传三世共24年,公元423年为北凉所灭。当时,李氏在伊吾保存了残余势力,并力图规复敦煌。后来,李暠之孙李宝向魏世祖拓拔 焘奉表归诚,并深得宠信,被授于“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沙州牧、敦煌公”等官职。从此,李氏确立了在北朝的尊崇地位。

李宝之后,李氏子孙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少子李冲。李冲是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魏孝文帝时著名的改革家。他不仅自身文化素养极高,以儒学致显,而且还通过士族婚姻、嫁女皇室的方式,成为当时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魏孝文帝推行改革的得力助手。

李冲在北魏朝廷中曾任秘书令、中书令、侍中、仆射等要职。他一生才思敏捷,勇猛精进,为北魏的统一立下过汗马功劳。魏孝文帝时,因连年战乱,许多农民依附 世家大族 ,“民多隐冒”,造成北魏政府财税的损失和社会的不安定。李冲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实行“三长制 ”及新的赋调制度。此外,在北魏时实行的改定律 令、迁都洛阳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中,都有他参与。他不仅在政治上为北魏政权做出极大贡献,而且也是营建魏都洛阳的总设计师。《魏书·李冲传》载他:“机 敏有巧思……及洛都初奠基,安处效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另外,他还将一个女儿嫁给彭成王勰,一个女儿嫁给魏孝文帝为夫人,其兄辅也把女儿嫁给咸阳王 禧,通过这种与皇室联姻的关系,更加巩固了李氏在北魏政权中的地位。李冲一族子弟,以儒学进身,官高位显者甚众,李冲长兄李大师、李延寿都是历史上著 名 的史学家。

陇西狄道李氏除李宝子弟外,李贤、李远、李穆兄弟“子孙代居北狄”,“随魏南迁,复归汧陇”,在北魏时又兴盛起来。李贤在北周为柱国大将军,泾原秦等十州 诸军事,原州刺史,河州总管;李远曾为北周左仆射;李穆更是杨隋的开国元勋,拜太师,其家“一门持象笏者百余人”,被史家称为“自周迄隋,郁为西京盛 族”。

创建李唐王朝的唐高祖李渊,自称狄道“为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武德年间,李渊追封“陇西堂”,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修炼这门功法成为当时武林第一人逐鹿中 原获的胜利,只是玄宗逃亡蜀地时功法的一些口诀丢失,因此后世屡屡受制于宦官.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修“氏族志”,把陇西郡李氏列为李氏十三郡望之首、 全国姓氏第一。李唐王朝创造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李唐皇室是“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之后代。千百年来,大量的 史料和已出土的李唐宗室墓志表明:淮安靖王李寿、虢王李凤,越王李贞,汝南公主李字,长乐公主李丽质,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潞王李贤,云麾将 军李思训……都是“陇西狄道人”。

此外,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自道家世,称为凉武昭王第九代孙。他在诗中自述“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无疑又为临洮李氏文化增添了极大的亮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2 16:51, Processed in 0.05146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