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于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于氏大观园

2013-5-29 20: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81| 评论数: 0

日志正文

于氏大观园

标签: 于氏大观园  2008-11-15 14:58

                        于氏大观园开园启示

     本人于自君,字文甫,斋号紫竹。辽宁朝阳人,现住沈阳。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 为了广泛联系于氏族人,余想建立《于氏大观园》,刊登有关于氏情况。框架如下: 一、于氏渊源;二、于氏之星;三、于氏文化遗产;四、于氏文化典籍;五、于氏在海外;六、其它有关于氏资料。

    望广大网友和族人支持,本人将不胜感激。
                                                  2008年11月12日
       一、 于氏渊源
        
(一)、 于氏来源有三:
    
  1、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邘叔被
    
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
    
于姓正宗。
    
  2、 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
    
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 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
    
宗李纯时,为避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4、 追溯起来,于氏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氏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氏,后来成了于氏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
    大致上,历代于氏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氏才得以大举南迁,繁衍播迁于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
    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
  清朝,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
    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二)、 迁徙繁衍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
    
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
    
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
    
、山东、河北、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
    

    (三)、于氏家谱

        1、《于氏家谱》(山东文登大水泊——辽宁北票塔营子)

#p#分页标题#e#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大水泊,乾隆35年(1770年)因水灾,我的21世祖于君太夫妻二人领着三个儿子逃荒,来到热河府朝阳县一个叫磨市的地方住了下来,先是开了个木匠铺,后来又买了马车跑生意。过了几年在北票市龙潭乡西四家子村买了房子、土地,定居下来。嘉庆元年(1796年)我的22世祖于士彦带领他的长子于汉,次子于江定居于北票市蒙古营乡塔营子村。到现在已有230多年,历经11代,一千多口人。私塾先生于景昌(27世祖)为使于家长幼有序,写了28个字的辈序诗,自29世首用。这28个字是:自占中和致万通,宗明立业永连隆。文昌普及太平世,学化鸿儒久振荣。

20008月我的弟弟于自臣从塔营子老家捎来一份《于家谱》,我看了以后很振奋。中国历来是“国泰修志,民富修譜”,可见我的家乡也富了。遗憾的是这个家谱同山东老家接不上。为此,我在20019月同族弟于自民到大水泊寻祖,找到了存有五卷族谱的28世祖叔于玉强。经过交谈和查族谱,终于同山东老家接上了关系,找到了我们在大水泊的祖宗于其询,他是19世祖。塔营子同大水泊辈序有了承接,塔营子于家从此入了族谱。

族谱记载大水泊的于氏家族共修过三次譜,第一次是清康熙元年;第二次是嘉庆24年;第三次是民国22年。各支由22世起均自成一系,各修于氏支譜。因为支系很多,不便再统一修譜了。

族谱记载我们的家族源于发,就是周武王姬发。发祥地是河南沁阳西北的邘台镇。元初迁入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后人以洪水澜祖茔卧碑宗派图追尊敬祖公(于敬)为一世祖。

大水泊的《孟元公支譜》追尊汉丞相西平侯定国公为始祖。可以说我们于家有名有姓的祖宗是于定国,能够承序排列的祖宗是于敬一世祖。

大水泊的《孟元公支譜》载有20个字的辈序诗,为:“逢时为国器,奋翼在山东。忠厚传仁德,常延大汉风。”由25世首用,周而复始。

我们于家在清朝时出了一些名人,我的18世祖于可託是清顺治年间的进士,康熙时期的户部左侍郎,正二品。他的最大功绩是发明了“三联单”的记账收据,在清朝时就入选了世界名人录。我的19世祖于其询任过两广副道台。我的21世叔祖于令淓是清朝翰林,烟台一古庙至今留有他的墨迹。清顺治年间大水泊的于家有很多人进京赶考,一次考取了16人,使当朝的要人们十分震惊。清朝历代皇帝给大水泊于家御赐各类牌坊12座。(于自君)

   2、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民国)于2春林重修 民国七年(1918)钞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此为十修。 
   3、【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 (民国)于清中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为叙堂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4、【山东 壹】于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于宗洵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山东煙台市图 
   5、【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于锡琨 于源璋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铜字本 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6、【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 钞本 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7、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于树滋纂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京师大 
   8、【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树滋纂辑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9、【江苏金壇】于氏族谱不分卷 (清)于嘉树修 于景章等纂 清光绪六年(1880)福谦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南京大学 
   10、【江苏金壇】于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于廷杨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福谦堂刻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注:谱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六修。 
   11、【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 (清)于文泰等五修 清光绪十七年(1837)佑启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12、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十卷 (清)于肇麟等六修 清光绪四年(1878)佑启堂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3、【浙江嵊县】剡北于氏正大宗教谱四卷 (清)于均士 于恒吉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4、【浙江】兰溪于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山乡
   15、【浙江兰溪】于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16、 【浙江】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民国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17、 【湖北新洲】于是宗谱六卷 (民国)于万国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18、【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 (清)于德懋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锓板刊本 日本 美国 民国四年(1915)贵阳重印清光绪刊本
北图、辽宁图、美国 民国八年(1919)天津新华印刷局铅印本 北图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贵阳市、贵筑县等。版心作《族谱》,书名业作《河内郡谱牒》。
   19、 于氏宗谱五卷 (清)于准纂修 清康熙间家刻本 北图 
   20、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德甫 于树 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21、 【于氏宗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以上资料详见中华姓氏网)。

   22、《于氏支譜》于自江修胶印,辽宁北票市塔营子村.

    

    二、于氏之星

    (一)古代名人

    1、于公,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汉代县狱吏。是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其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他以善于决狱而出名。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冤案,更是千古美谈。

#p#分页标题#e#

    2、西汉丞相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县人。他的父亲于公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审判案件公平,郡中为他立有生祠,号曰于公祠。于定国也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廷尉。汉宣帝称赞他说:“于定国坐廷尉百姓没有怕受冤的顾虑.”他做廷尉十八年后,调任御史大夫。甘露年中于定国代黄霸做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三年后,宣帝崩,元帝即位,仍叫他做丞相。他称老,一再推辞,皇上才赐他四马架的平安车和黄金六十斤,免去他的丞相职务,让他回家。这时是永光元年,即公元前四十三年。他七十岁去世,生年是公元前一百零八年。

    3、于吉,琅琊(今山东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太平经》一书),多巫术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国孙策所杀。

    4、、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是三国时魏的著名将领,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英勇善战,曹操对其评价是“在乱能整”,就是在情况紧急的兵乱之时,能够整兵坚壘,一致对敌。宛城之战的“在乱能整”就是一例。

    5、于谨(495——568),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人。是南北朝时期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北周太傅。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弹  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自幼喜读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北魏时曾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

    6、于德臣,南北朝后周工部尚书。

    7、于宜道,隋代时任江南道行军总管,行军元帅。

    8、于仲文,隋代时任车骑将军。

    9、于志宁(588——665),山西高陵人,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偏好医学,曾与司空李修定《本草》,并附图,共四十五篇。此外他还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曾为唐代宰相。身份功名:唐代大臣,唐初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三年,累除中书侍郎,加太子左庶子,时太子成乾数有过恶,上疏切谏,太子怒,使刺客二人潜往杀之,二人见宁寝处苫庐,竟不忍杀。累进侍中,监修国史。于志宁高宗永徽二年,以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四年,拜太子太师,后以华州刺史致仕,有《谏苑》及集。 字号别名:字仲谧

    10、于濆,唐朝诗人。字子漪公元861年举进士及弟。是一个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特色的诗人,故作古风三十篇,卷中常见到关怀民生疾苦或讽喻时世之作。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个贫寒诗人。代表作有《长城》、《恨从军》等。《恨从军》曰:“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11、于鹄,唐朝诗人。唐大历、贞元(766---804)间人。荆南、襄阳一带常有他的游宗。《全唐诗》存其诗七十余首。

    12、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进士。曾任给事中、太常少卿、知礼仪使。曾因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他在朝三十多年,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家中却没有积蓄。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他工作勤奋,不知疲倦,爱好读书,手不离卷。

    13、于佑,唐僖宗(公元847——888)时学士,在御沟得一红叶,题有诗,他也拾一红叶,题上诗,置流上,被宫女韩夫人所得。后帝放宫女,二人结婚,各取红叶相示,韩氏诗有;“方知红叶是良媒”句。

    14、于琮 ,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公元847——860)抉进士第,官至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为妻,黄巢破京师于被杀,公主自缢死。

    15、于邺,唐末进士,诗人。“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是《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中联句。

    16、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元代地理学家,兼工诗文。以文雅擅名当时。官至兵部侍郎。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于钦赞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17、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民族英雄。1403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等。所至平反冤狱、安抚流民,护河堤、广积栗、备水旱颇有政声。1449年秋瓦刺军进攻,英宗受宦官王振夹持亲征,与土木堡被俘,朝野惊恐。谦怒斥迁都议论,坚主抗战,被监国郕王(后为景帝)举为尚书,经划京师防御。10月瓦刺犯京师,谦自身督战,打败瓦刺军。因功进少保,总督军务。次年英宗被释归,1457年乘景帝患病复位,谦即以“谋逆罪”被处死。一生刚直,家被抄没时除受赐诸物外无余资。成化初平反。有《于忠肃集》留世。

    18、于慎行(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 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 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19、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宛平县令,是于广十二世孙。在明万历十四(1586年)年,以世祖仲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司马庄《于氏祠堂》。后来被毁,现在正呼吁重建。

 

    20、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人,溢“清端”,赠太子太保。清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在破案、察盗方面有许多事迹,是受百姓爱戴的清官。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清代还有一个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

    21、于春华,字天墀。辽宁盖县熊岳二道沟人,岁贡生。同治年间,任辰州书院山长。擅文艺、工诗画,著有《清真诗集》,后来刊有《于天墀诗稿》。

#p#分页标题#e#

    22、于可託,山东文登大水泊人(十八世)。清顺治乙未年间的进士,康熙时期的户部左侍郎,正二品。当时被称为东海望族,其侧室张氏生有二子,次子于其询出生之日,正是侍郎任上,运筹得意之时,举家欣喜。他的最大功绩是发明了三联单的记账收据,在清朝时就入选了世界名人录。

    23、于其询,山东文登大水泊人(十九世)。其出生之日正是其父户部侍郎运筹得意之时,随命乳名“天福”,意为天降鸿福。他也不负重望,官拜雍正朝刑部山西司主事,还在广东肇庆、高邮、廉州等地任职。后任两广副道台。为官清廉,业绩非凡,雍正帝连下金牌,急令进京,委以重任。

    24、于敏中(1714——1780),字重棠,号叔子、耐圃,江苏金坛人。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书法家,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少年勤奋读书,资性过人。清乾隆二年(1737)丁乙科状元,与其堂兄于振合并称“兄弟状元”。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乡、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刑、户部侍郎,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在金坛的府邸,曾是金坛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25、于令淓(1713——1801),山东文登大水泊人(二十一世)。字萁来,号方石、方石老人、方石野老、方石山樵。写一手好字,以副贡中举人,主讲永平府敬胜书院,降萃县教谕。后被乾隆皇帝钦赐翰林院检讨。嘉庆年间仍是翰林院翰林。回归故里,持以正直、刚毅,交友以气节相许。书法承先世家学,探源于秦汉六朝。有《方石书画(普通古籍)(清·于令淓撰)》留世。清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对其书法有很高的评价。烟台一古庙至今留有他的字迹。

    26、于准,清代山西省宁(今交口)人,是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瑞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整理的。

    27、于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雍正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对其恩赐有加,除依例授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军政。

    28、于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察御史。

    29、于光,都昌(今属江西)人,鹰扬卫指挥使。

    30、于树滋,江苏江都人,清代诗人。有一首“七绝”留世。诗曰:汉家龙衰方求理,鸾同半裘才事君。千载遗灵那可见,英灵犹是束玄纁。还有《瓜洲续志·于树滋篡》留世。江苏江都《于氏家谱》十修十六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也是他修。

    31、于硕,1873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塘头村。字啸轩。清嘉庆年间人士,清末官知县,清之后弃官。他从少年开始就跟着他的舅父学习浅刻瓷器、竹器等。1915年42岁的于啸轩拿着她的两件作品,参加了万国博览会,其微雕作品《赤壁夜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是近代微雕宗师,他的象牙微雕近几年在国内拍卖会上多有亮相。书画亦工,亦能刻印。

     32、于德楙像取自1919年天津铅印本贵州贵阳《于氏家谱 所属时代:清代。生卒时间:1848—1920 身份功名:清末官吏。历官湖南江华县知县加同知衔、安徽皖南镇挂印总兵官。 字号别名:字绩臣,号森圃。出生籍贯:贵州贵阳人。

     33、于式,清代 ,生卒时间:1850—1912 。身份功名:清末官吏,光绪二十三年进士,历任邮、礼、吏、学诸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字号别名:字晦若,号穗生。 出生籍贯:广西贺县人。

     34、于大节,任丘(今属山东)人,山东按察使。

     35、于作杰,清末国子监太学生,曾任登州府同,泰安知府,官至六品。民国初年的山东省议员。是位品德高尚的清官。

 

 

 

 

 



 

 

     

     

     

       

     

 

 

      

    

      

 

 

 

        三、于氏文化遗产

  (一)祠号、 堂号、斋号。

     1、“于公祠”:西汉丞相于定国的父亲于公做过县御史、郡决曹,审判案件公平,凡属于公审判的都不怨恨。东海有一孝妇,很年轻就失去丈夫,又无儿子,可她侍养婆婆很周到。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孝媳侍奉我很辛苦,可怜她无子守寡。我老了,长久的拖累她怎么办?”其后婆婆自己吊死了。姑子报告官吏:“寡妇杀害我母.”官吏拘扑孝妇,孝妇不承认杀害婆婆。狱吏严刑拷问,孝妇只好喊冤招认,据以定罪的全部卷宗上报到府,于公认为此妇奉养婆婆十余年,以孝顺闻于乡里,一定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于公争辩,不能胜,于是抱着定罪的全部卷宗,哭于府堂上,因此推说有病辞了职。太守竟判罪杀死了孝妇,郡中大旱三年。后来新太守到任,占卜大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当死,前任太守判她死罪,灾害原因或许就在此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去祭祀孝妇冢,并刻石于其基,以表彰其孝道。天立即降大雨,那年年成特别好。郡中人特别敬重于公,为他立有生祠,号曰:“于公祠”。
     2、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 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p#分页标题#e#

    3、司马庄《于氏祠堂》,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于广十二世孙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苑平县令)以世祖仲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后来被毁,现在正呼吁重建。

    4、金坛《于氏祠堂》,位于金坛城南古城墙脚下,在城南的学基路上。是一座典朴古雅的明代庭院建筑。祠堂门是石砌的,围墙很高。进门之后,古木森森,碧水潺潺,亭台轩榭,高屋辉煌,给人一种阴森、威严的感觉。由于契玄孙于湛在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兴建。此后,历代祭祀,香火不断。以后被毁。

      

    5、于谦祠


 文字说明:
  于谦祠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
    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6、《于家祠》河北石头村

 文字说明:
  于家石头村是河北省唯—一处古村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奇特的旅游胜地。位于井陉县中西部山区,距省城50公里。这里古老、宏大的石头建筑景观令人惊叹;丰富、新奇的旅游资源令人称羡。
    于家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发祥地,全村95%以上是于氏家族。在明代成化年间,于谦之长孙于有道从井陉南峪村迁居于此,繁衍至今已24代,400多户,1600多口人。

      7、河北石头村

 

 文字说明:
  五百年来,于家人以勤劳的双手开山凿石,就地取材,利用丰富的石头资源,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楔而不舍地营造自己的家园。以致建成了这个罕见的石头王国。全村一片石头天地: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到处都是石头文化。“步入街头犹如倘佯在一座色彩斑斓的石头博物馆。”

 

   四、于氏文化典籍 

    (一)、于氏诗词选。

     1、于濆(唐)一首

                     恨从军

    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

何用假光辉。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一轴

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2、于鹄(唐)一首

                 江南曲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3、于良史(唐五代)二首

                     冬日野望

        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

     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

     何处可销忧。

                闲居寄薛华

        隐几读黄老,萧斋耳目清。僻居人事少,多病

    道新生。雨洗山林湿,鸭鸣池馆晴。晚来因废卷,

    行药至西城。

       4、于皓(唐五代)三首

                 送客临边

    若到并州北,谁人不忆家。塞深无伴侣,路尽

只平沙。碛  冷唯逢雁,天春不见花。莫随征将意,

垂老事轻车。

                 哭刘夫子

    近问南州客,云亡已数春。痛心曾受业,追服

恨无亲。孀妇归乡里,书斋属四邻。不知经乱后,

奠祭有何人。

                 题邻居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韮

亦同渠。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

还得似樵渔。

     5、于尹躬(唐五代)一首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

    至日行时令,登台约礼文。官称伯赵氏,色辩

五方云。昼漏听初发,阳光望渐分。司天为岁备,持

简出人群。惠爱周微物,生灵荷圣君。长当有嘉瑞,郁

郁复纷纷。

      6、于武陵(唐五代)三首

                 赠卖松人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欲将寒涧树,卖与

翠楼人。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长安重桃李,徒

染六街尘。

                 东门路

    东门车马路,此路有浮沉。白日若不落,红尘

应更深。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所以青青草,

年年生汉阴。

                 劝  酒

    劝君金屈厄,满酌不许辞。花发多风雨,人生

足别离。

       7、于石(元代)二首

                 半山亭

    万叠岚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

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坠误惊幽鸟去,林空

不碍断云飞。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

                  紫霞洞

    洞门相对是吾家,朝看烟云暮看霞。铁笛

一声山石裂,老松惊落半岩花。

         8、于谦(明代)三首

                暑月将自太行巡汴

    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山川原不改,节侯

自相催。绿树连天暗,丹葵向日开。太行云缥缈,搔

首意徘徊。

                  咏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

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上太行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鸟独还。两鬓霜华

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9、于春华(清)三首

                春日登望儿山

            峭壁插云山,登临近日边。

            地随孤塔涌,城抱万家圆。

            野旷村皆小,峰高海自前。

            东南穷目处,春气动辽天。

               

                  晚登半仙山

            绝壑无人跡,看云独自行。

            崖分花对发,石压树横生。

            野雉经春乱,山狐欲雨鸣。

            孤筇遊倦处,坐听海潮声。

 

                  鹤阳寺即景

        断崖高挂寺门偏,榜作华阳小洞天。

        夜静潮声生枕畔,雨馀山色落窻前。

        上方楼阁全疑画,下界村墟半似烟。

        祗至便堪程度世,更从何处觅神仙。

         10、于右任(近代)四首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

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

有殇。

                中秋夜登城楼

    夜静云开月未斜,城楼倚杖听残笳。关河历乱

无归路,儿女团圆有几家。浊酒因风酬故鬼,战场

如雪放荞花。可怜垂老逢佳节,泪酒戎衣惜鬂华。

                   白水江

    白水江头未了僧,孤舟一夜入嘉陵。云封蜀道

无今古,鬼哭周原有废兴。野渡招摇村事酒,荒城

出没戎楼灯。阳平关下多雷雨,净洗西南恐未能。

                   南  山

    南山云接北山云,变化无端昔自今。为待雨来

频怅望,欲寻诗去一沉吟。百年岁月羞看剑,一代

风雷荡此心。莫把彩毫轻掷去,飞花和泪满衣襟。

       (二)、于氏楹联选。

    1、瀛洲望重;廷尉门高。上联典指:唐朝洛阳人于志宁,爲瀛洲十八学士之一,曾任宰相;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定国曾官廷尉,后做丞相。为官清廉。

    五、于氏在海外

#p#分页标题#e#

     1、旅居美国50年的于凤至。于凤至,字翔舟,祖籍山东海阳县。其父于文斗在晚清时由山东闯关东到吉林伊通县满井乡。1897年农历五月初八生了于凤至,后举家迁入辽源。1916年与张学良将军结婚,生一女三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发动兵谏后,被蒋介石幽禁,于凤至也走进了政治漩涡。1940年因患乳癌去了美国,在纽约郊区的一个教会医院治疗。经过三次较大的胸外科手术和电疗,她居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身患绝症、远离亲人、语言不通、异域飘零的情况下,这位关东才女与命运抗争。1958年4月她同女儿、女婿飞到了美国西海岸边的城市旧金山,开始了新的打拼。经历了痛失爱子的打击,1964年与张学良的婚变和经济的拮据,她没有倒下,延续了她的美丽与哀愁。她的命运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悲欢离合,跌宕不已。从小镇才女,到少帅夫人;从癌症患者,到华尔街房地产商人,她带着爱与执着,在艰苦的人生旅途中,创造者一个又一个奇迹。她1990年3月20日下午5时半去世,享年93岁。这位旅居美国50年的华夏女儿,葬于比弗利山下福乐园公墓。

   六、其它有关于氏资料

    于氏在中国。于氏在中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姓氏,在2002年的人口普查中,于姓人口有1,14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二,在中国的姓氏排名中列28位。

#p#分页标题#e#

   在中国历史上于氏出了一些名人,汉代有于军,封安陵侯;西汉有丞相于定国;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北周有太傅于谨;唐代有宰相于  、于志宁、于琮、诗人于濆;元代有于钦,益都人;明代有民族英雄于谦、礼部尚书于慎行;清代有户部尚书大清官于成龙、军机大臣于敏中;近、现代有于右任、于毅夫、于省吾、于庚虞、于立群、于光远等。



 

     

体验新版博客

 |  评论 (0) |  阅读 (?)  |   |  发表于 14:58  | 最后修改于 2009-03-24 20:10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03:13, Processed in 0.05201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