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邓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状元邓钟岳家族史略 山东聊城市财政局 邓树堂

2013-6-24 14: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31| 评论数: 0


2、在城东南四里处建“止园”(邓氏私家园林,即在现城南前邓楼村村址,已轶毁)。在清朝初年,聊城各大家族争相建造私家园林,邓秉恒所建止园,在当时与任克溥在城北北坝建造的“绮园”齐名,均为聊城的名园。并在“止园”的西面重修邓氏祖茔,其规模和建筑风格与傅氏祖茔“傅家坟”齐名(文革中被彻底毁坏)。

3、顺治十六年(1659年),时任江西永丰县令的邓秉恒从明朝大司马(兵部尚书)聂豹的后裔诸生聂荀手中重金购得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传世之宝、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国宝级文物《祭侄文稿》和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宋朝陈深、元朝陈绎曾、明朝文徵明、罗洪先(明朝嘉靖八年己丑科状元)曾为此帖作的四个跋,并亲自为此《祭侄文稿》作跋(该跋对于研究此《祭侄文稿》的收藏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作用)。此件《祭侄文稿》在邓氏家族珍藏九代,计二百八十余年,直到聊城解放前夕售出,流失海外。

4、一生酷爱藏书。邓秉恒不但对于书画的鉴赏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于藏书也非常有研究,并致力于古书的收藏。他在购买的宅院(即邓公馆,后称状元府)内修建“寒香阁”作为邓氏的藏书楼,藏有大量宋元善本、孤本书籍。他在江南做官二十载,在京城做官二十载,曾不惜用重金购书,为官四十年,藏书颇丰,对于其后世影响极大。据《聊城县志》记载,其曾孙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状元邓钟岳“于书无所不读”。其重曾孙邓汝勤“每于家藏书中印有曾在邓午厓处,抑何(只是)所见之远耶。” 由此可见邓秉恒藏书之一斑。他藏书的时间比“海源阁”藏书要早170多年,只可惜,邓氏藏书由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被历史所湮没。

5、教子孙读书明理,登科举第。由于邓秉恒曾在朱柏庐家乡江苏昆山任知县,对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非常熟悉。所以,他对子孙的要求非常严格。正是有了严格的家教,加上其子孙的努力,皆登科举第。其长子允燮官山西山阴知县,累官至摄朔州守,爱民如子,民呼为“邓佛”。由于长期劳累,病逝于任上。其长孙邓基哲官国子监学录。邓基哲在聊城城内楼东建白衣观音堂。在城东,运河西岸建“东园”(邓氏私家园林,曾是聊城的名园,旧址在今羊使君巷南邓家园,已毁)。其曾长孙邓钟岳在清朝康熙六十年(1721年)登进士一甲第一(状元),使邓氏家族在清朝发展至顶峰。这些都与邓秉恒分不开。邓氏家族正是有了邓秉恒,才使家族在清朝初年得以重新兴旺发达,更加奠定了其在聊城的名门望族地位。在聊城邓氏家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字压天下”——邓钟岳

  在聊城明清时期的历史上,邓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要属邓钟岳。

邓钟岳——(1680-1753)基哲长子,字东长,号悔庐。赋质端厚,颖敏过人,于书无所不读,尤邃易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顺天乡试(时年28岁),六十年(1721年)登进士一甲第一(时年41岁。本科共取进士163人。会试试题:“据于德依”三句,“郊社之礼”四句,“自生民以”三句),授翰林院修撰(正六品)。雍正元年(1723年)充江南副考官道。丁内艰。四年(1726年)起任江苏学政,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训士。七年(1729年)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正四品),旋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正三品),十一年(1733年)四月乙卯迁礼部右侍郎(从二品),充《一统志》总裁,六月丁巳转左侍郎。寻降太常卿(正三品)。雍正十二年(1734年)先是以奏对不称,降级待补,丢了官职。乾隆元年(1736年)被重新起用。到浙始补通政司参议,督浙江学政,四年(1739年)再留学政任,七年(1742年)二月戊申仍晋礼部右侍郎(从二品),九年(1744年)三月辛丑转左侍郎。甲子(1744年)、丁卯(1747年)两充江南正考官。十三年(1748年)扈从圣驾东巡。夏(四月乙丑)以疾致仕归,阅五载即世。卒年七十四岁。雍正五年状元,兵部尚书彭启丰曾经这样评价邓钟岳:“前辈聊城邓公于康熙辛丑科以第一人及第。海宇瞻之,如景星卿云。丰(彭启丰)自通籍后,谒公于邸第,见夫泰山乔岳之容,霁月光风之度,恂恂庄庄,学识坚定,有古大儒风。盖前明罗文恭公之流亚也。”又曰:“盖公遭际昌时,中立不倚,清德重望,岿然与古大臣相埒,朝野翕然推重。谓:本朝山左人物,如李邺园之功业,王渔阳之风雅,与公之德量堪鼎峙焉。”著有《知非录》(彭启丰序)一卷,《寒香阁诗集》(彭启丰序。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江苏长洲人。雍正五年状元,官至兵部尚书。与邓钟岳交厚。)四卷(寒香阁曾是邓氏家族的藏书楼,为邓秉恒所建),文集四卷。(以上著作的刻本现藏山东省图书馆)。生二子,汝勤(汝功)、汝敏。

1、邓钟岳首先是一个书法家。邓钟岳向以书法见长,其楷书尤为突出。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大考时,其殿试卷被康熙皇帝御批“字压天下”,钦点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其书法可见一斑。

2、邓钟岳更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推崇程朱理学,在任江苏学政期间,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训士。《近思录》、《白鹿洞规》都是南宋朱熹编撰,《近思录》是朱熹与吕祖谦同撰,摘录了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言论,而《白鹿洞规》则是朱熹在任南康军守时,讲学于白鹿洞书院而制订的学规。邓钟岳以此二书育人,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在浙江时,尝训诸生以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入能于小学外篇,逐条体认,自然心平气和矣。他曾说:“学孔子而不由朱子,犹舍车登陆也。”在任礼部侍郎后,屏谢一切供顿旧习,依程氏分年读书法令诸生治经,各置一簿,朔望会讲,互相讨论。治一经毕,教官以名闻按试时面叩之。他倡导的这一学以致用的观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遵循的道理。“至今粤人颂学政者,必为称首。(《聊城县志》语)”。邓钟岳以批文巧断兄弟分家案的故事更被民间传为佳话。邓钟岳从入仕以来,所历官职(除太常卿专司祭祀礼乐外)都与教育有关,直至礼部左侍郎。可以说,邓钟岳为官一生都是从事教育事业。正是如此,他深得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皇帝的赏识,考取状元的第二年即充江南主考官,入朝十二年即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从二品),主管全国的教育事业。

3、邓钟岳又是一个研究周易的学者。他“于书无所不读,尤邃易礼。”他对于周易的研究很有造诣。在任太常卿时,他向雍正皇帝建议:“周易当依十二篇古本出题,不得经传合并。”又论“政治之要在正风俗。”这些都得到了雍正皇帝嘉纳。这对于他在朝廷中的晋升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对周易的研究更是孜孜不倦。每试事暇,诣同年陆奎勋论易,至日夕忘倦。

4、邓钟岳的成长与其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父邓基哲,在官升至国子监学录后,由于这时其祖秉恒官于闽,其父允燮官于晋,为代父服勤,遂不复仕,在家管理家务,专心教育自己的儿子,使邓钟岳能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其以后从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5、邓钟岳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父病,恶闻烟草气,遂终身不忍。由于其父亲邓基哲操劳过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逝世(卒年四十七岁),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其兄妹九人抚养成人,四男皆登科举第。由于其在家中为长,理应替母亲分忧,所以他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考取举人后,下决心放弃了四科(12年)会试的机会,在家操劳家务,帮助三个弟弟和五个妹妹成立。在母亲去世后,他亲撰碑文《祭母碑》,以示其对母亲的缅怀之情。

6、邓钟岳还是一个好兄长和严师。“御待诸弟甚挚,督课亦不少宽,”在他的影响和督导下,再加上其三个兄弟的勤奋努力,皆考取举人。他们的儿子也在乾隆年间考取举人或进士。其中:

邓钟音——基哲次子,雍正四年(1726年)举人,拣选知县。其子邓汝砺,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官莒州学正。

邓钟叙——基哲三子,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早卒。其妻任氏,守节四十余年,教子汝襄举贤书。旋卒。其子邓汝襄乾隆六年(1728年)考取举人。汝襄妻朱氏二十一岁守节,守节三十一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地方政府为其建坊旌(即贞节牌坊,已毁)。

邓钟一——基哲四子,字紫垣,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性谦谨。事长兄钟岳如严师。雍正七年(1729年)与兄钟叙同举于乡。钟叙卒,遗孤汝襄,教之成立。卒年五十六岁。其长子邓汝鳌为监生,次子邓汝贤乾隆六年(1728年)考取举人。官潍县教谕。

7、邓钟岳非常关心家乡的事情,聊城留有他的大量墨迹。对于增加聊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沧桑的变迁,很多已经轶失。据有关资料记载,最著名的要属其在城内万寿观三清殿后墙书写的“阆院瀛洲”四个大字,以及东西两壁所书的“龙”、“虎”两字,每字高一丈有余,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世人赞叹。谓曰:“每见之,咸称仙景。”聊城现存的字迹主要有光岳楼“太平楼阁”匾额和“重修护城堤记碑”(现在城内公园内,已毁)。为了表达其对聊城的贡献,邓钟岳被誉为聊城的贤人,入聊城七贤堂。

五、文坛奇才——邓汝功(汝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 03:43, Processed in 0.04294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