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孙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泰安发现孙子后裔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

2013-6-25 12: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78|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泰安发现孙子后裔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 (2011-05-28 15:54:31)

标签: 杂谈 分类: 范镇名胜古迹

泰安发现孙子后裔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

泰安发现孙子后裔宋初学者孙泰山古祠堂
   来源:山东孙子研究会     作者:李继生


     2007年“五一”节,原泰安市委副秘书长、档案局局长孙继琛与我说:“我的老祖孙复在城东(指泰安城之东)范镇岔河村,那里有当年宋仁宗亲赐孙氏祠堂和祭田百亩,主祭孙武第五十五代孙复(992至1057年)之牌位。老祖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的泰山三贤之首,为古文家、教育家、理学先驱。同时,这里还祭祀着孙复的独生子——大将军孙佑邦,今祠堂厅房仍存。”他作为孙武的七十九代孙,还向我展示了他近几年所收藏的几部新编的般阳(即今淄川)《孙氏家谱》和自编的《泰安埠东孙氏族谱》及向文物部门呈送的《关于泰安岔河孙氏祠堂的历史文物价值及维修和开发利用的建议》之初稿。
     我耳闻目睹之后,激发了我的极大兴趣:连夜查阅有关史料,细心研读孙局长提供的所有孙氏族谱等。继而携同泰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吕大明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但见祠堂恰位于泰前大汶河上游的瀛汶与石汶两大支流交汇口之北侧,南有岔河村,北有汉武帝东封时的奉高城故址故县村(今两村合为一行政村),再北即为孙传芳父子出生的今祝阳镇最南端的下乔庄。在这南北长约5公里的狭长地带为孙氏聚居地。
     孙氏祠堂在岔河与故县村之间,今有民国年间重修后的大厅及东配房、南山门等。大厅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挑檐起脊,四梁八柱;东西山墙上隐约可见壁画遗痕。从整体而言,在荒芜萧条的榛莽之中,虽顶角已坍,椽木已断,岌岌可危,但整个房架较为完整。再从墙角横卧的清咸丰年间重修时的《报本堂地契碑》和民国年间重修时《地契碑》残块记文中尚可觅其当年的鼎盛之况。在场的孙氏老者言:“此厅堂东间专设神翕,供奉着我们的始祖——大宋国子监直讲孙复;西间供奉二世祖——大宋承信郎孙佑邦。”考房基有元明重修后的遗存,其厅前广阔的杨树林中亦可捡到汉代布纹瓦残片和明清瓷器残片。询问林中闲谈老者,均自豪地说:“这片树林就是当年大宋天子赐给我们孙氏子孙祭奠老祖宗的百亩祠堂大地。”
     我站在树林中,眺望榛莽中古祠堂院落残垣,顿生思古之幽情。
     宋翰林学士欧阳修曾撰《孙先生墓志铭》言:“孙复,字明复,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少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先生疑焉!介与群弟子进曰:‘公卿不下士久矣,今丞相不以先生贫贱而欲托以子,是高先生之行义也,先生宜因之以成丞相之贤名。’于是乃许。”
      孙复曾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得到范仲淹的资助,并授以《春秋》。景佑二年(1035年)在国子监徂徕先生石介的帮助下来泰山创建书院,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胡瑗同作伴讲,并称“宋初三先生”。孙复以继承儒家道统而自居,反对佛、道“去君臣之礼”,抨击“祸福报应”思想,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主要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于是学子云集泰山,欧阳修赞为“能使鲁人皆好学。”弟子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兖州奉符(今泰安)人,隐居徂徕,世称徂徕先生,官至太子中允。他乐善疾恶,奋然敢为,屡受奸宦中伤,为宋初古文学家。著有《徂徕先生集》、《唐鉴》、《怪说》、《中国论》等。胡瑗(993~1059年),字翼之,官至太常博士,开宋代理学先声,曾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严立学规,以身示范,当时有政令,以其教授方法为太学法。著有《论语说》、《春秋口义》等。
      孙复在泰山期间,娶丞相李迪侄女为妻,成为后世戏曲中“相女下嫁”、“相女配夫”典故的原始素材及淑女之楷模。庆历二年(1042年),孙复由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等人推荐,出任国子监直讲,位列中丞,为仁宗皇帝之师。嘉祐二年(1057年)七月病故,享年六十六,葬于今东平县芦泉乡北扈原,敕封世袭翰林、世袭铁秀才,敕赠李夫人为一品夫人。
     泰山书院位于泰山普照寺西北。原为唐代道士周朴所创栖真观,山环水抱,古木参天。明嘉靖间在此建祠,祀孙复、石介二先生,额曰“仰德堂”,俗称“二贤祠”;隆庆间增祀胡瑗,改称“三贤祠”。至清道光年间重修时,又增祀两位泰山名流:明万历间御史宋焘和清康熙间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遂改“五贤祠”。
     祠依凌汉峰,东有投书涧,西有香峪,分东西两院:东为祠堂,西为讲书堂。冯玉祥先生在抗日战争前夕曾在此攻读《春秋》、《左传》,著《春秋左传札记》,1976年被拆除,1999年重建,但未塑像。今见祠堂焕然一新,奇石林立,摩崖上有明人题刻“讲书台”、“授经台”、“千秋道岸”、“能识鲁人皆好学”等,仍炫耀着当年学府的鼎盛。祠内古柏叠翠,南墙下树立着“侍立石”,象征当年徂徕先生石介师事孙复、侍立于左右的情景;院内还树立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翰林院侍读黄叔琳撰《重修岱麓三贤祠碑》及民国年间冯玉祥题跋、抗战老人范明枢撰文的《五贤祠记碑》。
     祠东有巨石如屋,巅平如台,下邻深涧。传当年胡瑗千里北上访学于此,卧石攻读,废寝忘食,十年不归,见家书有“平安”二字不复展读,便弃入涧内,因名“投书涧”。明万历六年(1578年)钦差巡抚赵贤在此题碣:“胡安定公投书处”。明末萧协中赞曰:“野焉芸芸绿间黄,当年习静任亡羊。清心不逐家缘扰,涧底犹腾翰墨香。”溪畔有石亭,额书“洗心”,四面皆有清代人题联:“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奋兴”、“云过峰头流墨气,水来祠畔度书声”。亭内额版上还有冯玉祥1932年题刻:“你忘记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拼命夺回来。”并刻东北三省的面积和人口。如今,五贤祠已成为对游人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人文景观。
     据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孙复五世裔孙介所录《圣宋孙君大葬墓志铭》、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十世裔孙朋恩、朋昌所编《族谱文》、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孙氏族谱》,均记孙复之子孙佑邦之功德:其人文武兼备,掇高科膺显,任掌国家兵马权,东征西伐,累建奇勲,功盖天下,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被敕封为“忠义承信郎”,奉钦命于兖州奉符县(今泰安)岔河村北经营祠堂,积田百亩。厅堂内奉祀孙复牌位,由仁宗谏官欧阳修题“宋殿中丞泰山先生讳复字明复神主”,使后世同宗同族永祀不废,足见佑邦之孝矣!
      孙佑邦淑配范夫人,范仲淹之令女也;继配王夫人,侧氏佘夫人,共生六子,分六支:簶、同、茂、亭、党、蕙。第五支党辈,人烟甚旺,子孙繁衍,悠悠三四百年间,散居各地,近在四方,远在各省各县;六支蕙辈徙居淄川。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九月十五日,佑邦薨于任上,谥号“圣家”。天子亲赐大葬,御祭后移于故里岔河村,“蹲虎双羊左右,裨彰四方来观。”其苗裔繁衍至今。
      关于孙复之子佑邦,在族谱中屡屡提及,引以为荣,口径一直。其妻为范仲淹之女,也是门当户对,合情合理,并有《圣宋孙君大葬墓志铭并序》为证、孙复十世孙撰《族谱文》为据。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倍感疑惑:孙复为北宋仁宗时学者,嘉佑二年(1057年)卒,享年66岁。他四十多岁娶李夫人,即使婚后十年生子,佑邦当在父亡时也应十几岁了,而佑邦为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封“承信郎”,宝庆元年(1225年)卒,享年至少178岁,这是不可思议的!按国际惯例,应系孙复六、七世孙才合情理,且佑邦为仕掌国家兵马大权的大将军,而在正史中却查无其人,岂非怪哉!
     据《金史·燕宁传》及当代泰山学者严承飞《泰安文史考略》载,金兴定四年(1220年)莒州(今山东莒县)提控燕宁统兵守泰山天胜寨(即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遗址扇子崖),与益都田琢、东平蒙古纲为辅车之势……翌年燕宁战死,所部由泰安人招抚使孙邦佐统领。蒙古纲弃东平,邦佐亦弃天胜寨而投靠红袄军将领李全,自此泰山一带归入蒙古军。
      又据《文献通考》(卷116《王礼考》)及《宋会要辑稿·兵17》载,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南宋以山东地方武装不断归附,下令铸“泰安军”等处官印,并冠以“嘉定”年号。四月,南宋京东节制司奏称:泰安军管下魏安寨(疑即岱阴昆瑞山魏花寨)统制孙昱,为宋坚守本寨,不肯事伪,又能捕杀逆党,忠义可嘉,诏补官“承信郎”。
     鉴于此,孙佑邦是否是“泰安人招抚使孙邦佐”或“承信郎孙昱”之误?还是合而为一的结合体?因两人年代恰与孙佑邦“嘉定受封”、“宝庆之死”相近,故记此待考。
     族谱年代久远,又屡遭兵荒马乱,故讹误难免,孙氏先人族谱按家训家规,当存于长支之家。传说佑邦长子孙簶在元末明初时,贼冠蜂起,战乱不休,其房舍尽为灰烬。那时的泰莱平原几乎成为无人区。后来明成祖即位,下诏扫此,令到碑倒,自此古碑碣毁坏殆尽。但佑邦(或邦佐、昱)之墓碑是在族人的保护下竟留存于岔河孙氏祖茔中,惜建国后被毁。
     据孙复二十二世孙鸿臣撰《孙氏溯源记》言,有三世祖六支孙蕙之裔讳敬,自淄川迁来泰安绵绵七八世,鸠合族人于老祖茔中立石谱一通,分前后面。前为泰山“孙氏家族世系之碑”,下列先祖十九部祖:簶、鉴、光辉、冕、滕、瑜清、寿、才、彦方、光德、奈、姓、大川、党、宗仁、亭气、进忠、自富、焕等;后为“泰山孙氏世系之图”,列十三部祖于后:刚、朝、郡……。并简介作者祖、父、兄辈官位:孙鉴敕封文林郎,为南阳府推宗;光辉嘉靖已丑(152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治蟹,壬戌(1562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珀龄顺治乙酉(1645年)进士,官至通政司。惜此碑已在建国后毁矣!
      综上所述,岔河孙氏千年祠堂与泰山书院三贤祠东西对峙,遥相呼应,均为祀宋初鸿儒孙复之祠堂。三贤祠为后生齐鲁名士所祀之,而孙氏祠堂则为鸿儒之裔同族所祀之宗庙,是泰安人、泰山人的骄傲,也是全国保留至今的罕见千年古祠堂,故甚为珍贵,应尽快修复塑像,还其原貌,首先申报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议在五贤祠和岔河祠堂内分别举办“宋初三先生”及“孙武、孙复后裔族谱”事迹图片展,为弘扬泰山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再创辉煌!(李继生:泰山学者、齐长城研究专家、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后一篇:中国100个大姓的姓氏图腾

评论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后一篇 >中国100个大姓的姓氏图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8 00:29, Processed in 0.04070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