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郑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东港一支郑氏与海城一支郑氏渊源考证

2013-7-2 22:2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034| 评论数: 0

一、东港市前阳镇一支郑姓考证

最近笔者向家族长辈了解了一下,东港郑氏这支的先祖来自河南省原阳县,按照古属地,原阳应属河南荥阳管辖,后来迁到“小云南”,小云南一说是在云贵交界的乌撒卫,后来迁到山东省登州府海阳县,当时是

二、辽宁省海城市西四镇耿龙村郑氏家谱


二、关于郑禄的断代

按照

我的断代记录如下:

郑国玺(1918.10.25~2008.10.31)民国七年出生

郑奎生(1901~1989清光绪二十七年出生

前代出生日期不详,按照25年为一代断代

郑学言(1876~不详)清光绪二年

郑德祥(1851~不详)清咸丰元年

郑文?(1826~不详)清道光六年

郑仁义礼智信(1801~不详)清嘉庆六年

郑上启、郑上发(1776~不详)清乾隆十一年

郑禄(1751~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

按照海城家谱往上判断5代至一世祖郑国安那一代正好清顺治8年前后

三、关于两个家族的来源分析

东港和海城这两个郑氏家族都相传是从小云南过来的,说明两家的祖上应该是一家,这个很吻合。

四、关于郑禄兄弟数量的分析

据东港这支郑氏相传是3家人,经海城郑老先生口述,海城的郑禄有三个亲兄弟,其他两位是叔伯兄弟,老大叫郑福,老二叫郑禄,老三叫郑祯,郑禄和郑祯在族谱里标记为失踪。从两个郑氏家族的郑禄兄弟分析,这个资料也很吻合。

五、关于两家字辈的分析

海城郑氏从二世祖开始隔代范字,如二世范“自”,四世范“起”,六世范“玉”,后来就顺代范字了。

东港郑氏从两家郑禄算起,六世范“上”,八世开始顺代范字。

这样分析东港郑氏一世祖的时候家族应该也是隔代范字。

从这里分析应该能找上。

六、疑点:两家郑禄夫人的不符合

东港郑氏的郑禄夫人名王氏,而海城郑氏的郑禄夫人名张氏。

但从以上总的分析来看两家郑禄的相似性达80%

七、两家郑禄的生活年代

海城郑氏兄弟三人为何分离,杳无音信?东港郑氏三家人为何走散,从此失去联系?

公元1751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在此时期的辽东半岛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防汉制汉。

严禁东北,停遣罪犯

乾隆元年四月,他便下令停止往东北三省发遣汉人囚犯,其汉人犯发遣之罪者,应改发于各省烟瘴地方。乾隆三年十一月又应鄂尔泰等人之请,将东三省较为重要的威远堡等六口文员改成武职,以加强边口的巡守能力。第二年十月又应刑部右侍郎韩光基、工部右侍郎索柱等人之请,下令守口官兵严加盘查出入山海关的旗民人等。乾隆六年五月又明令禁止吉林、伯都讷等处八旗官兵招募民人耕种。

  办事不利 严惩官员

  乾隆十一年正月,因查办奉天流寓民人一案,办事不利,清政府严加惩处了奉天府尹。其罪责是:该府尹霍备莅任数载,其各州县流寓民人,并未取保入籍,亦未令其回籍,漫无稽查,而定议后,出关人数,续添四万七千余口,聚集益众。是奉旨立限之案,该府尹既不实心办理,又不将不办缘由奏闻,实属怠玩,请将霍备解任来京,交部议处,同时,并警告奉天将军达勒党阿同任地方,咎亦难辞,但到任未久,且旗人所居之地,尚无流寓民人,应令该将军回任后,作速委员会同地方官,实力查办,毋得因循

  鉴于盛京等地流寓民人过多,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晓谕军机大臣等: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于满洲风俗攸关,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民居住。今闻流民渐多,著传谕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第二年乾隆帝又下令降调禁止流民不利的吉林将军富椿及额尔德蒙额。

相对而言,雍乾年间,由于大规模战事的减少,八旗生丁得到了充分休息,生齿日繁。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尖锐的生计问题,根据八旗制度,旗人除做官和担任职业军人外是不可从事生产活动的,但甲不能遍及,而徒使之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于是其生日蹙,而无可为计。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除兵差外,他们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渐染浮华靡风。这对于本来日加艰难的生计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而使原有的八旗生计问题更加严峻。为此乾隆帝通过定例婚丧赏银、不定期的恩赏、加饷、增加养育兵、汉军出旗等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添设马甲、护军、领催以及养育兵丁,饷项所得,每年不下数百万。国家恩养八旗,至优至渥,而旗人生计,犹未见充足。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在乾隆年间,甚至发生了福州驻防汉军和水师营汉军竞争马干银和反抗操练的斗争。并且有大量的正身旗人为了生计而逃旗的事件。1741年宁古塔将军奏报:乌拉旗兵贫苦逃走者甚多。鉴于此,1743年清政府被迫制定逃旗法。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以身试法,甘于出旗,1745年仅山海关等八处报逃之案,竟有二百五十余起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八旗生计问题严重之一斑。

  屯田东北 封禁加严

#p#分页标题#e#

  屯田东北就必然会发生东北流民与旗人急田争利的矛盾。为保证旗人独享东北地利,从而严格封禁制度遂成为其惟一的解决办法。但是无论是旗人还是流民同是天朝子民,厚此薄彼,情理不容,因而,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只得半遮半掩。但是,从大量的史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大致脉络,往往每一严禁政令之后都会随之出台一个有关解决八旗生计的政策。

  乾隆元年四月,乾隆帝传谕:黑龙江、宁古塔、吉林乌喇等处,若概将罪人发遣,则该处聚集匪类多人,恐本地之人渐染恶心,有关风俗,朕意嗣后如满洲有犯法应发遣者,仍发黑龙江等处外,其汉人犯发遣之罪者,应改发于各省烟瘴地方。既然罪犯有碍风俗,为何不一概禁止,难道惟有汉人犯人危害最大,可见有碍风俗不是停止发遣的真正原因。并且第二年六月又以“(汉人罪犯)伊等原系发与口外驻防兵-)―为奴之犯,闻彼地兵丁有籍以使用颇得其力者,遂又收回成命,这只是因其与八旗生计大有关碍。但与此不久,又设黑龙江屯庄,呼兰立庄四十所,选盛京旗丁携家往,官为资装筑屋庀具,下给地亩六十,十丁一庄,每六亩给籽种二斗,庄给牛六头,口粮并给。温德亨都尔图亦如之。凡随缺官地归旗入册,禁职官侵占。想必停遣罪犯严禁东北与此次屯田不无关系。

  乾隆六年,乾隆帝又以影响当地旗民生计为藉口,下令严禁禁区旗人招募民人租种,他命令:伯都纳地方除现在民人勿许招募外。将该处荒地与官兵开垦,或作牧场。这次严禁,不仅让禁区内的旗人有田可耕,同时,应侍郎梁诗正之请置八旗闲散屯边,以广生计。命阿里衮往奉天相度地宜,于时吉林、宁古塔、伯都纳、阿勒楚喀、三姓、晖春及长春,俱事垦殖,贫无力者,发官帑相贷。以此优惠政策吸引闲散旗人屯田。

此后,乾隆帝不断移旗屯田,也不断严禁。在拉林地方,乾隆九年由京都挪移闲散满洲上百五十户,分为头八屯、二八屯居住。乾隆十年,由京都挪移闲散满洲二百五十户,添与二屯居住。于乾隆十年在东北再次重申严禁,并促令地方官解决现有流寓民人。

  再度封禁 教养两得

  乾隆十五年再度严禁流人。乾隆十九年冬十月移京城满洲兵三千驻阿勒楚喀等处屯垦。第二年,又开始准备移京旗三干户前往拉林地方屯垦。二十一年,由京旗挪移闲散满洲五百户,到阿勒楚喀海沟八屯居住,翌年,又移五百户到阿勒楚喀瓦珲八屯居住。二十四年再移京旗五百户到林霍集莫八屯居住。并且自乾隆三十二年起,又不断地调拨京旗前往拉林、阿勒楚喀两地屯田。

  乾隆四十一年再度严禁,并于第二年降调严禁不利的地方官。而在乾隆四十二年,却以大凌河西北杏山、松山地丰美,徙闲散宗室,资地三顷,半官垦,半自垦,筑屋编屯,助其籽具,令闲散宗室屯田,解决他们的生计。

此后,乾隆又想方设法通过加赋等措施逼迫现有流民放弃已占耕的土地,并试图利用退出耕地宋解决八旗生计。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乾隆帝谕:索诺木策凌奏称:现今查出流民私垦地亩,酌定租银,并定旗仓纳米数目,此内如有畏赋重不肯承种,仍回原籍者,将地交旗人耕种,照红册地亩例纳米,仍严饬民间永不准私垦官地。如旗人不种,又暗令民人耕种取租者,除一并照例治罪外,仍将地撤回入官等语。索诺木策凌所办尚是。同年十一月,他又晓谕尸部:索诺木策凌等奏查又流民私垦地亩,仿照山东科则定赋一折。自应如此办理。流民私垦地亩于该处满洲生计大有妨碍、是以照内地赋则酌增以杜流民占种之弊,且撒出地亩并可令满洲耕种,不特旗人生计有益,并可习种地之劳,不忘旧俗。由此可知,其严禁的动机也就欲盖弥彰了。

#p#分页标题#e#

乾隆五十五年严禁也是如此。据《清史稿》记载:五十五年,令奉天自英额场,嫒阳边止,丈荒分界城旗之无田者,除留围场参山,余均肥瘠配给,禁流民出口私垦,而积久仍予编户。由上史实来看,乾隆帝是在通过严禁来保障东北土地不被民人占种,从而为其移旗屯田提供便利条件的本意,已昭然若揭。并且,嘉庆帝也一度承袭其衣钵。于嘉庆十六年一度严禁,十七年便向双城堡移旗屯田,以解决八旗生计,欲收教养两得之效。

封禁政策的失败

但这种封禁政策本身,在其制定之初就已注定它的失败,其中除民间偷越、官吏渎职腐败等因素外,就是乾隆帝本人也不得不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冲突中,不断地作出妥协,甚至有时不得不开禁。正如:乾隆八年和九年,天津、河间等地遭受严重旱灾,大量灾民涌向关外禁地时,他为保证京师的安定,只得默许灾民出关就食,并于乾隆八年六月晓谕守口官兵:本年天津、河间等处较旱。闻得两府所属失业流民闻知口外雨水调匀,均各前往就食,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者颇多,各关口官弁若仍照向例拦阻不准出口,伊等既在原籍失业,离家边口又不准放出,恐贫苦小民,愈致狼狈,著行文密渝边口官弁等,如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但不可将遵奉谕旨,不禁伊等出口情节,令众知之,最宜慎密,倘有声言,令众得知,恐贫民成群结伙,投往口外者,愈致众多矣!著详悉晓谕各边口官弁知之。这种妥协,再加之流弊,终致流民问题成尾大不掉之势。而移旗屯田却也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风等原因,多告失败。

八、郑禄年代的兄弟分家

从以上的社会及国家环境分析,当时的居民分为旗人、在旗、关里流民等,而乾隆为保住龙脉宝地,供养旗人,但随着旗人不断增多,巨大的财政压力不得不让乾隆改变政策,让旗人种地,而且是政府强制性发配,而两家郑禄的兄弟分离很可能就来自天朝政令,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按照清代的人均寿命来讲活到50岁左右就该复古了,如果有疾病很可能就会英年早逝。所以很多可能都会发生在他们背井离乡的道路上,思念年老的父亲,思念自己的兄弟姐妹,很多时候自己的亲人在路上都会发生不测。

东港郑氏的第一站地就是东港市马家店镇的三家子村,为什么叫三家子呢?笔者在地图上查找在三家子附近的地名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命名的,而且地名所在地之间相隔700米左右,有姜家港、蔡家庄、后赵家屯、赵家驼子、黄家炉等,唯独这个三家子很独特,因为没有去实地考证,我只能臆想当时的情形,郑禄来到这里定居后为了纪念离别的两个兄弟而给起名为三家子,而郑禄的夫人为何从张氏变成了王氏?能不能在路上张氏因病而离世,能不能与家人走散?这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九、关于大连普兰店一支郑姓的考证

,翻阅几份老谱书,首页写的清清楚楚落户辽阳首山堡后被编入镶蓝旗。康熙年间奉命调拨金州(大连市)驻防当差,郑氏几位三世祖郑起勋,郑起明,郑起荣,郑起雾来到了大沙河畔(今大连普兰店市),分别在前后韭菜园子,岗子占荒垦田,落户定居,繁衍生息,代代相继,发展至今。这一支的辈序是 国扬起连得 此五辈主祖上传下来的,六世祖郑洪(辈序缺失)。再往下志士廷喜广 彦文殿永长 仁君毓纪界 学道治安帮

这一支郑氏的始祖都生于清代顺治年间,而且都是从山东登州府迁到辽宁的,也有“小云南”一说,并一世祖同范“国”字。

十、从山东迁往辽南及辽东的其他郑氏

(一)清顺治年间从山东登州府诸城迁往辽南的一世祖郑洪材一支,现营口熊岳城附近。相关资料查阅

(二)山东乳山市由古郑营口鞍山一支。

(三)东港前阳镇附近有范“树、希”字辈的,有范“福、殿”字辈的。

(四)据老人口述,在东港市前阳镇石佛山村有一世祖为郑禄的本家。

十一、荥阳郑氏

东港一支郑氏,口传来自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具体在海阳县什么地方居住过没有任何口传和书面记载,“小云南”众说纷纭,“乌撒卫”说比较可信,说明这支郑氏在这两地停留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据老人口述我们来自河南省原阳县,原阳县在古代隶属于荥阳。

荥阳郑氏

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名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荥阳堂与郑氏官姓

#p#分页标题#e#

  堂号是指由于人口不断流动,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区分和维系。现居闽、浙、粤等地郑氏后代,家家户户都有荥阳堂、荥阳衍派的匾额,侨居海外的郑氏子孙更以荥阳为荣。

  郑氏官姓据悉眼下就有荥阳世家、屐声世家、明谟世家、义门世家、书带世家这五个官姓的说法。

  经查,都出自历史上有关事例:

  荥阳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郑武公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

  屐声世家”——汉朝的郑崇官居尚书之职,却穿着朴素,常着木屐。每逢早朝圣上闻木屐之声,便知郑公入朝。圣上对其他官吏说:我知郑卿之屐声一时间郑卿屐声被称为美谈。其后代子孙,也就沿用屐声世家这个官姓来自报家门。

  明谟世家”——永定始祖清之功在南宋理宗执朝时,官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等职、晋封申国公,嘉熙四年,赐楮十万缗为筑室、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是故凡清之公下传后裔门第有明谟世家明谟第之称

  义门世家”——宋代的郑济,官升内阁、拜官为相、身居要职。为官处事以孝义为先,其子孙一十三世同居一家,可称孝义之门。皇上御封为义门,故此有了义门世家”一说。

  书带世家”——还有一位宋代的郑钦任荥阳知府,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加升中书之职,且其家族人丁兴旺,自成一脉,世人也称其为书带世家

  ------摘自《郑屋塅·荥阳郑氏族谱》

郑国君主列表

谥号

姓名

血脉

在位

失位

大事

郑桓公

姬友

周厉王子 周宣王弟

806年封爵

771年罹周幽王难

为王司徒;迁都新郑

郑武公

姬掘突

桓公子

770年继位

744年病没

为王卿士;灭郐、东虢

郑庄公

姬寤生

武公子

743年继位

701年病没

为王卿士;共叔段之乱;繻葛之战抗王师,小霸;灭许

郑昭公

姬忽

庄公子

700年继位

700年祭足作乱,逃鲁

宋庄公诱祭足立公子突

郑厉公

姬突

庄公子 昭公弟

700年祭足立

697年谋祭足败,逃蔡

 

郑昭公(复位)

姬忽

庄公子

696年归国复位

695年高渠弥弑

 

郑子亹

姬子亹

庄公子 厉公弟

694年高渠弥立

694年齐襄公杀

在位7月,齐襄公诱捕高渠弥、子亹,杀之

郑子婴

姬婴(字子仪)

庄公子 子亹弟

693年祭足立

680年傅瑕弑

厉公来攻

郑厉公(复位)

姬突

庄公子 昭公弟

679年伐郑复位

673年病没

定王室之乱

郑文公

姬踕

厉公子

672年继位

628年病没

拒纳重耳

郑穆公

姬子兰

文公子

627年继位

606年病没

后代为七穆之族

郑灵公

姬子夷

穆公子

605年继位

605年公子宋弑

戏谑公子宋,遭弑

郑襄公

姬子坚

灵公子

604年继位

587年病没

楚占郑

郑悼公

姬沸

襄公子

586年继位

585年病没

 

郑成公

姬睔

悼公子

584年继位

571年病没

 

郑釐公

姬恽

成公子

570年继位

566年病没

 

郑简公

姬嘉

釐公子

565年继位

530年病没

子产为相,强盛

郑定公

姬宁

简公子

529年继位

514年病没

 

郑献公

姬趸

定公子

513年继位

501年病没

 

郑声公

姬胜

定公子 献公弟

500年继位

463年病没

 

郑哀公

姬易

声公子

462年继位

455年郑人杀

 

郑共公

姬丑

定公子 声公弟

454年郑人拥立

424年病没

 

郑幽公

姬已

共公子

423年继位

423年韩武子杀

韩武子伐郑

郑繻公

姬骀

幽公子

422年复国

396年子阳之党弑

杀相子阳

郑康公

姬乙

共公子 幽公弟

395年继位

375年失国

韩哀侯攻郑,郑亡

郑国被韩国灭后,郑国的姬姓子孙为了纪念祖先,便以国家为姓,改姬姓为郑姓。

十二、姬姓的由来

#p#分页标题#e#

得姓始祖:黄帝。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姬姓在中华民族长达5000年的发展过程中,是为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就姓姬。据《说文》记载,黄帝之所以以姬为姓,是由于当初居住在姬水的缘故,黄帝的嫡系子孙,世代以姬姓相沿袭,一直到周文王父子,仍然姓姬。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黄帝生于寿山,长于姬水,所以以姬为氏。根据《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望族居于南阳郡,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故姬姓的始祖就是黄帝。

十三、黄帝之父——少典

#p#分页标题#e#

华胥氏孙子少典是传说中黄帝的父亲。《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

十四、少典之祖——华胥氏

华胥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女首领,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的母亲。

华胥氏是华夏之根。华胥氏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被称为华胥氏。华胥氏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相传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湖边(今山东鄄城)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脚踩了一下,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生下伏羲。《春秋世谱》中说: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山海经·内东经·郭注》中说: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华胥氏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写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正是由于华胥氏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

  华胥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学者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有关华胥的传说流传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在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中,反映了许多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列子》中说,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传说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

十五、出自最古老风姓的华胥氏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风姓共分为十部:一为天芎部,二为天齐部,三为天乙部,四为合雄部,五为天阳部,六为天阴部,七为候鸟部,八为候虫部,九为雷雨部,十为天皇部。

#p#分页标题#e#

燧人氏晚期的分支几乎遍布中华大地,其中重要的族系有弇兹氏、婼氏、华氏、胥氏、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盘瓠氏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境内,西起敦煌(古瓜州)、三危山、疏勒河、弇兹山;东达庆阳、华池、河水,直至陕西境内的北洛河;南至湟中拉脊山、日月山、成县、礼县、康县、凤县,直至秦岭以南的华阳。其活动中心(观星象祭天中心)主要有三处:一为合黎龙首山(古昆仑山),二为湟中拉脊山,三为六盘山。燧人氏的直系允姓、风姓、婼姓,分布在其周围。

十五、华胥氏的远祖——燧人氏弇兹氏

  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其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或伊萨姆那,各分支的首领则称耶劳

  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燕然山(即今阿尔泰山脉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p#分页标题#e#

  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流域的方雷泽(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其水今已枯),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部为邻。

  柯约耶劳后世为张姓,在挪得建有张国(今甘肃张掖市),另有一支,后来被赐封为杨姓,于环江上游建元城(又作玄城)。柯诺耶劳的后世沿桑干河及支流黄水河发展,迁居于浑河、壶流河,建都于代王城(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再迁涿鹿山,建洛乌城(又称下洛,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

燧人弇兹本部柯约耶劳一支沿太行山往东进入今河北省境内,弇兹氏建都于灵寿(今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燧人氏建都于蒲阴(又称完县,今河北保定市顺平县)。其后又北迁于大王店,建都于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县),定天地之中灵台(今名戊己台)。

弇兹氏的十项发明

  燧人弇兹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十项重大发明,这十项发明是:

#p#分页标题#e#

  一距今约五万年时发明了钻木取火,继而又发明燧石取火

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始为山川百物命名。

  三距今约三万年时弇兹氏织女发明搓绳技术,创立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

  四距今约二万年时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始立姓氏为风。距今约二万六千年时,燧人氏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

  五距今约一万五千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

  六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发明《河图》、《洛书》(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

  七距今约一万二千年时,燧人氏发明陶文,创造十天干

  十天干使用的完全是上古符号文字,称呼也与现在不同,记录于此,供读者参考。

  八距今约一万一千年时,燧人氏创立八索准绳圭表纪历。

  九距今约一万年时,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

十约公元前7800年,燧人氏总结天道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十六、燧人氏的始祖——有巢氏

距今约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简称有巢,相传年号巢皇。史传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在北京平谷中华百帝宫”,“有巢氏作为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的中华第一人文圣祖”,被列为百帝之首。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巢湖流域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结合古籍记载研究,有巢氏被认为是安徽省巢湖人。有巢氏系三皇之一。三皇五帝无疑是自盘古开天辟地后的中华上古时期杰出首领的代表,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如《楚辞》称西皇、东皇、上皇,《史记》称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但都没有说明其人其名。三皇其中有一说为巢皇、燧皇、羲皇巢皇即指有巢氏。三皇诸人,通常泛指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文明历史进程。

#p#分页标题#e#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神话传说,一般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要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传统的说法是,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历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有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过去, 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出生地是苍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立都石楼山(今山西吕梁东北)。也有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 或在山西、内蒙古等地。汉代纬书《遁甲开山图》说:石楼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 。至于有巢氏治都于此,并无实据为凭。以致人们曾存疑问: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的功德,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进程。收录北宋《太平御览》引项峻《始学编》载: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迹也。倾向认为巢居开始于南方。其引《林邑记》说:“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宋地理学家周去非说: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设茅屋,下豢牛豕。其所以然者,盖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卷四) 。这都说明巢居可能起源于南方。

  时至南宋,富有会通求是创新精神的学者,倾向有巢氏生活在巢湖流域。著名史学家郑樵(11041162年,今福建莆田人) ,学术思想主张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 ,在《通志·三皇纪》云: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 亦曰大巢氏。 郑樵注重实地考察,在《通志·氏族略》中从姓名学定义得出新的见解: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康熙《巢县志》沿革志进而确载:罗泌《路史》称有巢氏。罗泌(11311189年,今江西吉安人),其《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考证精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闻,堪可采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距今约30万年的和县猿人、 约20万年的银山智人和5500年前凌家滩遗址,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开拓的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时代。

  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经过文物考古部门的五次大规模发掘,认定遗址其年代距今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经遥感测定,凌家滩遗址的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祭祀,红陶块砌成水井和建筑遗迹,以及墓葬和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聚落中心。

#p#分页标题#e#

  20世纪90年代,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方克逸主编《巢湖》人物篇明确记载:有巢氏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2006,巢湖籍学者宁业高研究员、钱玉春副研究员,合著的《中华始祖有巢氏论纲》,通过当代考古文物考证古今文献,论证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领队张敬国研究员从M23墓葬所出土的300余件丰富文物分析,墓主人当是聚落中心的神权领袖。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人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据此足以佐证:凌家滩的先民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有巢氏,凌家滩遗址就是有巢氏时代的聚落中心,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有巢氏既是有巢氏个人的称号,也是有巢氏及其子孙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有巢氏因发明巢居而被尊为圣祖,因受部落拥戴而成为氏族首领。有巢氏王天下,年号 巢皇。 有巢氏王天下时期,关注人生,胸怀民众,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功高德隆。巢皇传二世(《春秋纬命历序》其八《因提纪》) ,也有百余代(《通志·三皇纪第一》) 。《逸周书·史记解》:昔者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是说有巢氏的统治,因乱臣而结束。

  自有巢氏之后的中华民族先民,开始不再洞处穴居的新生活。有巢氏时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已经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男子打猎和捕鱼,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块根。此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不仅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男子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也只能选择其它族团的男子为夫。这种族外群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引导并带领先民脱离动物界而迈出人类第一步的便是有巢氏。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在《中国历史讲稿》中所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8 09:19, Processed in 0.05188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