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曾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新修曾氏族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13-7-7 12: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335|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新修曾氏族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11-04-03 09:10:27)

标签: 新修 曾氏 族谱 利运教 朝节公 鹤龄公 分析 研究 文化 分类: 家谱研究

新修曾氏族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目前,全国曾氏新修族谱的热潮此起彼伏,撰修过程也各有千秋,新谱付梓的消息不时传来。因此,相信我们曾氏将在推进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纵观新修谱牒的过程,旧谱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小子认为,传承旧谱决不能照抄旧谱,需要认真研究和考查老谱的合理传承。否则,许多张冠李戴,拜墓汾阳的事实仍将延续,仍然会贻误子孙后代。之所以老谱有张冠李戴、拜汾阳之墓的情况出现,绝不是我们的先辈的故意。而是因为过去皇朝时代,因为战乱、灾荒等人力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使得族人频繁迁徙,加上交通困难、家庭贫穷和信息闭塞,氏族原居地的谱牒未能完好保留,从而造成了后代传承中的迷宗断代的若干问题。

我经过一段时间对老谱的考查,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在分叙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三十七派庆公二子与五子之争论

 

目前在有些地方,提出了三十七派庆公究竟生二子还是五子的问题。

其依据是,江西泰和《上模曾氏族谱》及《文溪总谱序》记载认定庆公生五子,曰伟、曰骈、曰利、曰运、曰教,且明白指出:伟、骈为庆公元配邹氏所生,利、运、教为继娶郭氏所生。因此,当前牵涉利运教房系的族人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利运教之后而缀于珪公之后。

实际上,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辉公传》中就已经明确:庆子二,长伟次骈。伟子辉、骈子耀,三十九派也。辉为上柱国,是编修吴谱著名作家;耀为东宫使,著名族谱专家编修《吴谱》。辉、耀兄弟是后来在同治十一年族谱《例言》中是被挂了牌的大名人专家,东南两宗确定了庆生子二无疑。他们都是庆公的嫡孙。从逻辑上讲,辉、耀兄弟绝对不会对父亲几个胞兄弟拒之谱外,从情理上更不敢在庆公饭桌上把三个叔叔赶跑。假设利、运、教是庆公之妾隔地所生,根据《例言》规定,母以子贵,也可以名正言顺上谱归宗。辉、耀兄弟也不敢得罪爷爷和三位叔叔。

后来,文正公曾国藩发动了大规模修总谱活动近九十年(

之前明代万历间的六十一派洁盘(日新)寺丞,足迹遍海内,乃得汇各房系与大宗谱相互较对,补缺正讹,存真杜冒,竭十余年之力,和东宗世袭宗子宏毅博士茸谱合修得以大功告成,是为《明谱》。汉谱则以谭补炜,唐谱以谊补兴,宋则补吴,元则补宋,明则补元,去伪存真,班班可考,真尽美矣。确立了庆生子二。嘉靖间,凑请翰博奉旨称为真正明白,明确了宗圣老谱尽在麻田,肯定了庆生子二。后又组织人力物力反复调查、取证。十七年后(1872年),总局由东南两宗共同制订《例言》向全球宣布,庆生子二,长伟次骈。把存疑几百年的世系得以理顺,达到真正明白。还在《例言》第四段中肯定了辉、耀兄弟族谱正确无误,公认了辉、耀兄弟著名族谱专家的地位。从此子二存疑得以解决,画上句号。

我们来看看地方谱与武城谱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1,所谓利公后裔,实际上是南丰房略公之后:

原泰和匡原地方谱世系载延构为利公之子,排序三十九派:

武城谱载延构公系洪立之次子,排序也是三十九派:

33丞公—略公—炀公—咏公—筠公—洪立公—延构公(泰和文溪房初祖)—崇朴公—再盈公—德谊公—肃公—安止公……

武城谱在略公项下按语又说:“略生玚,玚生永,永生万,万生游字可徒及洪立、宏立三人南丰公,以玚、永、万、游四人名皆同据公次子之后,故只云略五传可徒、洪立、宏立为南丰三祖者盖慎之也。闻韶谱云:得《冯伍碑记》称,略生炀,炀生詠,詠生筠,筠生游字可徒及洪立、宏立三人官配具在,今多从之。”

接着,《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在三十七派庆公项下按注说:“一谱云:生四子,利、运、伟、骈及观利、运之裔多将略公之后而缀之。今以永丰、南丰等谱正之,故只载伟、骈。且《辉公传》云:庆长子伟,南丰谱云:旧谱有以洪立为珪后,大谬。盖指以洪立为利字而缀庆下也。又一谱云三子:伟、骈、骥,而骥派下尤谬,人多非之。今正以武城谱。”

由此可见,先辈考究的深度是不容怀疑的。

2,所谓运、教后裔实际上是珪公幼子隐公之后:

赣州某地方谱载运教世系:

珪—宽〔

武城谱世系载运、教,则是珪公幼子三十五派隐公之子(康熙福建《龙山曾氏族谱》即载如此):

珪—隐—延祚(福建泉州龙山派始祖)—

                                 运公—浤公—锐公—瓒公—

因此,《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在经过实地考查后,在教公项下按语说:“江西永丰志欧房谱以运为长房,教为次房。兹照晋江谱叙倣此。查志欧房乃瓚公次子峤裔公定之后。”

《宗圣志》也对此做出了结论(图首):

#p#分页标题#e#

            
                 图首 宗圣志关于“利运教”的批判

现在距辉公在世隔了近千年,居然有人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是东南两宗削减了宗支(如35派宽公子中削去盖、益、华,只留一子庆),调整了宗支(如将利、运、教调离庆公名下),增加了宗支(如40派崇范名下增一子延茂)。有这些问题的地方族人,只有地方支房系自己撰修的旧谱作为老调重弹的唯一证据。孤证不取,这是我们研究历史问题最根本的原则,没有其他证据佐证问题是不能成立的。我就不信,先祖经过数十年的心血修成的、有多种证据证实的族谱会有如此明显的失误,不知道现在这些鼓噪翻案者者是何居心?

 

二、关于万历探花朝节公的世系

按照传统的武城谱记载,明代万历丁丑年(1577年)探花朝节公是接在长房珪公之后,199510月,原我省大足县曾庆方宗贤编修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也是这样记载的,我又查考《临武县志》、《湖南通志》、《桂阳直隶州志》知道其祖辈名讳,以及临武族谱康熙谱序记载,现列出简系如下:

 

珪公—宽公—庄公—庆公—伟公—辉公—崇德—澄修—肃—知温—载阳(临武谱说是朝阳)—锐—与道—彦舆—许—旻—益孙—浤儒—XXXXXXXXXXXXXXXX—敏学—宠—锐(字松轩)—朝节—廷栋(朝符子承嗣)—嘉善

                           

                            

图二清嘉庆和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三九(卷一七四)《人物志》十五[桂阳州]



图三上世纪九十年代临武县新修《武城曾氏族谱》 

我在《临武县志》卷30 《选举志》和卷31 《封荫志》里还查到:

曾朝节——嘉靖37年(1558)举人,万历丁丑(1577)探花;

曾敏学——朝节之曾祖父,永乐9年(1411)举人;

  宠——朝节之祖父,初貤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累赠通议大夫、 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锐——朝节之父,初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累赠通议大夫、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曾廷栋——朝节之子,荫官上林苑监丞;

曾嘉善——朝节之孙,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

曾朝简——朝节之弟,隆庆元年(1567)举人;

曾朝符——朝节之弟,万历十年(1582)举人。

万历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皇帝给朝节父母并妻各有一道敕命,表彰朝节父母妻子的功行善德。

 

但是,如今在临武县曾光兴宗亲处得到的世系确是如下大相径庭:

宽公—盖公—叔齐—师—郡—令恩—多

但实际上,这个世系是珪公的帽子和裤子、旧公的衣服拼凑起来的:

帽子:珪公—宽公

裤子:宏儒—宝叔—邦伯—时仲—俊翁—泰诚—永柔—华远—存祚—本宠—宗锐—朝节

(子三:孝思、孝先、孝闻)-孝先-彦公(子二:光远、光廷)-光廷(五子:敏逊、敏修、敏学、敏德、敏行)

再者,把三聘列为其祖宗,更是站不住足,并且还反而证明是旧公之裔而非珪公之后,

我在《对江西吉安匏塘房谱的疑问》一文中已经考证无误,并且现在吉安该房新修族谱安然把本房列入旧公房下。

#p#分页标题#e#

“曽三聘,三復之弟,其為新淦人史傳甚明,人文紀畧正氣,録以為吉水人者皆訛。《人物志》既以為吉水人,又以為峽江人,兩處重見者尤訛。楊誠齋淳熙《薦士録》,自朱熹以下凡六十人,曽三復三聘兄弟與焉。

存在于广西临桂县龙隐岩上的曾三聘的《忠节曾公神道碑》(见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六金石十二),是宋代四川南充县伯后晋升为南充郡开国后的游似所撰。

从神道碑可以看出三聘生于南宋绍兴十二年(

再查江西吉安《曾氏袁匏派六-九修族谱》及《吉水兰溪曾氏族谱》,所有与三聘公胞兄弟和从兄弟的后代,都没有一个叫做浤儒的儿子。

总之,正史地方志对朝节公的前后直系记载得十分清楚,与武城谱的叙述趋于一致,不容怀疑;加之地方志对三聘公的直系年代记载佐证,完全就说明临武曾光兴这个世系的上接到三聘公是十分错误的。

 

三、关于志诚公归属之争论

这个问题是我们曾氏目前遇到的大问题。现在,四川、江西的众多志诚公后裔均辍在二大房旧公之下,而广东、广西则多接到三大房略公之后。

 

1,清同治年后,广东遂将佑孙公置入略公房系:

—(

这个世系,在易知公以前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易知公后的准公、几公及以后的记载。

1)该谱的记载本身就在否定南丰房的准公没有包括几公在内的四子,请看《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易知公项下的记载:

“四十二派:易知  字体氵乾,号不昧,行九。咸平戊戌(宋真宗赵恒在位 咸平元年 公元998年)解试进士官虔州太守,配伍氏生子四名:罕、章、冲、准。

○一谱因此准名同赣州房四十三代公辟长子准名,遂将彼准官衍及子弼、懋、开、几误入为此准之系。兹核《一统志》及各郡邑志、老谱、碑铭正讹叙入,余异删。“

因此,佑孙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的“几公”属“摆乌龙”现象,按语说,兹核“一统志”及各“郡邑志”“老谱”“碑铭”,“弼、懋、开、几”四兄弟实为赣州房四十三代公辟长子准公之后,换言之易知子准公只生一子“崇”,何来“弼、懋、开、几”四子?

实际上,我们来看赣州房谱,所谓“弼、懋、开、几”完全是据公兄弟玚公的后裔,与“珪旧略”三大房都不搭界(图四):

                 
                 

                           图四赣州房谱玚公后裔(以上共3幅)

2)正史和几公学生陆游写的几公墓志铭也有力地证明了,广东谱载的佑孙先祖几公是拜了汾阳之墓。

《宋史》的记载(摘录):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校书郎。

    。。。。。。。。。。。。。。。。。。。

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擢其子为浙西提刑以便养。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几三仕岭表,家无长物,人称其廉。早从舅氏孔文仲、武仲讲学。初佐应天时,谏官刘安世亡恙,党禁方厉,无敢窥其门者,几独从之,谈经论事,与之合。避地衡岳,又从胡安国游,其学益粹。为文纯正雅健,诗尤工。有《经说》二十卷、文集三十卷。

二子:逢仕至司农卿,亦终敷文阁待制,而逢最以学称。

《宗圣志》里的记载:


几公的学生、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撰写的《曾文清公墓志铭》(载《四库•渭南文集》),更能说明问题:

“公讳,字吉甫。其先贑人,徙河南之河南县。曽祖泰州军事推官,妣祖氏寕晋县君李氏;祖衢州军事判官赠朝散大夫,妣慈利县君刘氏;考朝请郎赠少师,妣魏国太夫人孔氏。…………………………

“公自宣义郎十一迁为左中大夫,至是以即位恩迁左太中大夫执政,欲起公入侍经筵度不可致,乃以公子为提㸃浙西刑狱以便养。隆兴二年,公上章谢事,迁左通议大夫致仕,荘文太子立群臣为父,后者得加封其亲公子,请扵朝而有司疑。公官高诏特迁左通奉大夫,乾道二年五月戊辰,卒扵平江府之官舎,享年八十三。爵至河南县开国伯,食邑至七伯户。

公平生燕居荘敬如斋,至没不少变。九月辛酉,等葬公扵绍兴府山阴县鳯凰山之,原诏赠左光禄大夫,有司谥曰:文清。娶故翰林学士钱勰之孙、朝请郎东羙之女,封鲁国太夫人。男三人:朝㪚大夫尚书左司郎中,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湖州,通直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女一人,嫁右朝㪚郎知吉州吕大器。孙男七人:廸功郎监户部赡军、乌盆酒库桌承务郎、新知平江府长洲县;从政郎监户部赡军、诸暨酒库;廸功郎监建康府提领所激赏酒库;宣教郎;修职郎、监眀州支盐仓;廸功郎新湖州长兴县尉。”

陆游的墓志铭说明,几公非但不是南丰人,而且几公的祖辈和子孙辈的名讳都与广东谱所载的完全不同!

广东谱反而将几公的儿子逢、逮两公作为几公的玄孙列出,十分荒唐可笑!

再看几公所撰《茶山集》卷一的五言诗《尋春次曾宏甫韻》,说明当时几公与南丰房的纡公之子惇公(即曾宏甫)是不同宗的同时代人,怎么在略公世系中惇公竟成了几公的直系七代孙了?

广东谱载45派监公,几子,字印川,配李氏生子五名:恕、厚、陶、傅、雋。

查旧公房武城重修族谱中一支:旧公→广公→帼俊公→万公→沂公→虹公→监公。监公,字“在兹”,居黄沙村葬丁源配谢氏葬潭窝仙人形生子七名:陶、傅、宽、攸、恕、雋、显。

显然,广东谱把旧公裔又错接在几公房下了,有谱为证(图六)。

现在可以看出,准公→几公→逮公,这段是赣州准公房,非易知公子准公后裔;监公→恕公→徵公,这段是旧公房槶俊公后裔;纡公→惇公,这段是略公房易占公后裔。说明这个世系至少集三房为一体!

#p#分页标题#e#

        
                                   图六 旧公房虹公六子监公谱

4)现在在江西兴国县三寮、宁都镐源(现为东韶镇辖区)、广昌仍然有上接旧公房系的志诚公的老谱存在,这难道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再有,从历史的实际看,长乐曾氏乃出于原江西抚州南丰县管辖的广昌(史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南丰县南部三乡置广昌县,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名广昌)。这大概是广东把志诚公接续南丰房略公的一个由来吧。

早在北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太宗天会四年,

 

2,现存于江西、四川的旧公与志诚公的衔接世系也不是没有问题

 

 

新近发现在国家图书馆保存的嘉庆十一年由南宗谱局撰修的、经过各级层层把关正式出版的全套《曾氏武城重修族谱》,记载了广东嘉应州长乐县迁衍四川成都府成都县的世系,清楚表明了志诚公接续的是旧公房。从时间来说,这部族谱是迄今为止,年代最老的正式的木刻活字印刷谱牒,而不是代代相传的手抄本。



         图七  记录旧公裔志诚公衍成都的国家图书馆保存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但在后来,也就是说在过了约一百年后,广东祖籍地族人把本房变更到略公房下的。至于因为什么原因变更,现在不得而知,最有可能的是,因为战乱造成迷宗,不排除大宗并小宗的缘故。

就是这个接续旧公的世系,也不是无暇可击。如果从各祖公接续的年庚来考查,也有让人不合理的情况。奇怪的是,这些由南宗谱局在嘉庆年间严格印刷出版的谱牒,在从旧公到志诚公间的各位先祖,绝大多数没有生辰的记载,让人们难以相信其每代接续的真实性。我们也无从知道,过去修谱的时候为什么要省略掉他们的生庚年代?更让人迷糊的是,接续于二房旧公下的志诚公房系与接续于三房略公下的志诚公房系并存于南宗谱局正式出版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里。

更多考证意见,可参考所附泸县立石中学高级教师曾泽章所撰《也谈志诚公的归属问题》。

 

四、关于永乐状元鹤龄公的世系

宜宾曾先明宗亲说,老谱记载:鹤龄公系曾柴之子,不是安之子。安是芝的子,柴是兰的子。安和兰是子集之子。柴配李氏,生三子:鹤龄(状元)、鹤试(会元)、鹤云(进士)。鹤龄公没有春龄这个兄长。我的族谱是清代留下来的老谱,有“省身念祖”印章。

按照他们房谱记载,鹤龄公世系如下:

(上略)

 

江安曾志明宗亲发表的世系也如上差不多,又把柴公直接换为子棨公:

(上略)40派崇德—澄修—肃—知温—载阳—锐公—与道—彦舆—諲公—悱公—沅老—巽申—如瑶—潼公—子棨—鹤龄—人五(名法通)。

这样的世系在大足县曾庆方宗亲

               图七  鹤龄公的困惑世系(此世系以参公父亲点公为始)

 

#p#分页标题#e#

查《文溪曾氏族谱序》、《宋进士宣德郎移忠公墓志铭》(安止公)、刘球撰《翰林院侍講學士奉訓大夫泰和曾公鶴齡行狀》、王文瑞撰《翰林侍講學士曽君墓誌銘》和梁潜撰《翰林庶吉士曾君春齡墓志》,以及《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鹤龄公的世系为下面所列,而非宜宾等地族谱所载的情况。 

略公

鹤龄子蒙启(序)、蒙简(廉)均进士及第,孙追为成化戊戌探花。

 

《文溪曽氏族谱序》摘要如下:欽定四庫全書 []王直撰 《抑菴文集》后集卷十

予泰和多故家,文溪曽氏其一也。其先居金陵,有延构者,避五季之乱,始徙焉。世至弥髙,又徙城西汝南坊,衣冠文物之盛,至于今累世矣。在宋之时,温甫先生博学,行而极孝于亲,亲没,庐墓有慈乌随集之。四子安辞、安止、安中、安强,皆以科第入官。安止初得第,即奏请回授其父,时虽不许,而士论高之。安中以直言忤宰相,置名党籍。安强孝行似其亲,而功业为当时所推重。有元盛时,怀可先生复以文行表乡邑。及其乱也,传道先生以绍兴路照磨,居家率乡兵御邻,㓂兵败骂贼而死。源友先生以身扞贼刃,全其母于危亡之际,其所立卓然,有过人者,此予㓜所闻者也。其后乃得见九韶先生之子伯高、源友先生之子东铭、其从子性存之三君者,皆所谓端厚君子也。伯高君之子椿龄同余游好学,饥渴之于饮食,其文行有足尚者,与予相继登第入翰林,不幸早卒。而其弟鹤龄遂举进士第一,入为修撰,曾氏之贤前后相望如此,何其盛哉!

 

《翰林侍讲学士曽君墓志铭》 四库全书  []王直撰 《抑庵文集》卷九摘录:

君讳鹤龄字延年,一字延之,其先家金陵,五代之乱,光州团练使庆之孙延构始徙家泰和,六传至宗彭泽令安止与其兄弟安中、安强皆以科第入官,其族遂大显彭泽,十世生瑞金教谕约,约生黄蓬湖官九韶,九韶生伯髙,则君之曽大父、大父、父也。……….

…….

君生于洪武癸亥四月十八日,享年五十九。娶陈氏封安人,子男五:序、㢘、应、庶、庾。序由进士,官行人,㢘乙夘贡士

《侍讲学士曽公行状》 四库全书 []刘球撰《两溪文集》巻二十二摘录:

……….. 公生洪武癸亥(

 我们简单地查下两状元的官方记载(如《明史》、方志等),就可以看出宜宾等上述世系的编谱之人缺乏起码的知识:

子棨公,官册名棨,字复婰,号西墅,永丰龙潭人,生于洪武壬子年(

鹤龄公,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臞、一号臞叟,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状元坊曾家人,生于洪武癸亥年(

 由此可以说明,旧谱所载的鹤龄公至少不是江西泰和状元的那个鹤龄公,因为真正的鹤龄公前后世系皆与四川抄谱不同。

为啥历史上出现冒名的鹤龄公?据持谱人介绍,老谱抄自湖南沅州府麻阳曾氏族谱。该谱说:“曾鹤龄,字延年,号松坡。永乐十九年辛丑科状元,配张氏、李氏,生子十名:人一、人二、人三、人四........人十。此十房系湖南沅州府芷江县屯地十垣新田生长人士。”

根据麻阳曾辉宗亲查考,麻阳《武城谱》实际记载的是南宗宗子房、

再简单不过的是,既然鹤试公鹤龄公是兄弟,肯定同芝公之子,查考芝公出生时间就清楚了。现在查到,芝公生于永乐八年庚寅(

据此,外地抄此谱的可能也没有办法弄清世系,有点稀里糊涂抄传了。

而按居住现怀化市芷江的曾松川宗亲证实,我在怀化市中方县,就在“沅州府芷江县屯地十垣新田”附近,现在没有“新田”地名了,叫怀化市鸭嘴岩镇。我们的谱载:“湖南沅州府芷江县”的曾氏是曾贵禄明永乐年间“携子二名”从江西迁来的,我们总共只有5房。

 

总之,这些地方的鹤龄公世系不是明代泰和状元,不知道是不是族人拜汾阳墓心切的缘故,现在是该厘清这些历史的时候了!

 

五、迷宗断代、一房多源的族谱多有发现

各个时期修谱的情况参差不齐,多有一房几公源头的问题。即使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撰修的正宗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也不例外,不用说三大房中旧略两公房系混乱,就是自诩宗子房嫡系的珪公房也摆脱不了混乱的命运。

举例如下:

居住在泸州江阳、泸县、合江及贵州赤水、仁怀有同一始祖河西公房系的就出现两个源头。

(上接沅老房,55派起)子棕—翎公—泳鹍—标公—椢炳—河西—诗公—蛟公—宏斯—海宽—璠公、璵公;

(上接沅老房,55派起)子集—芬(即河西公)—万馆—明处—海宽—璠公、璵公。

 

根据官方对我们入川六世祖曾璵公的史料确凿记载,其生庚为公元

但据此考察上述两个世系,证明其都是乱接的上源。

 

#p#分页标题#e#

值得深思的是,两个时代的谱都没有查考官方记载本房系知名人物的史实,从而造成如此乱接上源的混乱。究其原因,客观上是明代入川的这个房系,在明代中后期遇到四川多次战乱,特别是明末张献忠入川,致使兴盛家族的庄园、文碟毁于一炬,丧失殆尽。四处逃奔高山峻岭的贵州等地的后裔在平定后回川,再也没有续谱的文字依据和探访迁出祖籍地的能力,因而在主观上形成了拜汾阳墓、一房多源的悲哀结果。

 

综上所述,修谱中遇到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不能责怪修谱的老祖宗,它是历史的事实,特别是我们川渝地区,是当时人力不可抗拒的各类环境(如战乱、移民多次等)及族人自身的能力(文化知识,财力、交流信息等)所造成的。

我们今天既然要续谱,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利用现有的科学条件,考证、考查、取证和探究,给后人一个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答卷。否则,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由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既成历史,因为诸多原因不可能去改变它。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经过慎密的考证,提出问题,正视问题,研究问题,对原有谱牒加以说明。我想,这是我们现代修谱工作者的一个基本原则。

所谓慎密,就是要细致耐心,谨慎从事。如志诚公问题,不仅要考察迁出地广东五华的情况,还得考查其祖辈迁出地江西东南地区的情况;地方志、四库全书等是我们找寻相关证据的重要资料;墓碑、古迹是我们的实证,都不得遗漏,都需要细心研究。

所谓提出问题,正视问题,就是考证后的线索与谱牒的记载对照,找出存在的问题所在。我们不能因为谱牒年代久远、又是盖了龙印,又是老祖宗留下的,就深信不疑。抱有这种观点,只能掩盖可能存在的与历史不符合的问题,需要我们清醒认识,正视问题的存在。

所谓研究问题,就是当大家对问题的存在有共识以后,我们实施修谱时,需要讨论如何处理存在问题的办法,以便让新修谱牒能够给后人一个比较合理的交代。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让大家对《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绝对正确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据我观察,只能说南宗谱局所修的宗子嫡系谱牒,其考究深度明显好于支系谱牒。

 

盛世修谱,非一朝一日之功。吾族联谱,任重道远。

愿与大家一起努力,为传承宗圣公的“孝悌、修齐治平、自省”的崇高精神,造福社会而努力奋斗!

 

 

时维共和国 辛卯年清明

                          宗圣七十二派裔孙 江阳广溯立远谨识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曾少岷先生祠堂碑》

后一篇:附:泽章老师文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曾少岷先生祠堂碑》

    后一篇 >附:泽章老师文章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7 11:13, Processed in 0.05522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