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余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九江景点:武宁余氏宗祠

2013-7-8 16: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94| 评论数: 1322

     余氏宗祠 在石渡之洞口街。北距县城三十公里。为旧时从石渡过马山,到石门、靖安之中途小镇。

  近畔田地平展,水港横斜;稍远看山环围,层峰叠翠。街之西侧,有乡村小公路,北接官田县道,南通龙石。

  位街之北端,从东南,朝西北。前临街心,后濒田野,侧连民房,砖木结构。外体长方形,纵长三十九米,横宽十八米,总面积八百零二平方米。四墙青砖平砌,除前部戏台外,后重屋顶民房式,封火墙内,盖瓦从不同方位向内倾斜。(瓦)沟水内流大小五个天井,即旧日这所谓“四水归堂”。墙之顶部,沿边用小砖砌斗拱花饰,抹以彩灰,复以青瓦。

  大门之上,原有门冠,现在仅剩出墩,门之下部两旁,置抱鼓石,内进三重,由外而里,依次戏台、中厅和神堂。

  戏台之屋顶钻尖式,飞双檐。台之左右,顺山墙起酒楼两列,楼下两边置厢房六间。 由戏台过大天井,登两旁台阶三级,进入中厅。以厅之阶沿为界,从此势上截然分成上下两重,上下高度相差一米左右。

  中厅高10.2米。顶架台深式,正中相对向之两大镜梁上部,梁架由长而短,逐层上收。各层之瓜柱下端,托以刻花之平盘小斗。最上独斗承正梁,梁画八卦,因落地柱小,故下部中空大,堂中两金柱之纵向间距达六米,一厅堂成一大开间。

  从中厅过两侧之小天井,到神堂。堂之后壁,即祠之后墙,因神堂为供神所在,其柱位之列置,亦自特殊。正中檐柱和两旁檐柱成弧形内亭,连长十一米,适合大型神奇的装置。

  神堂和中厅之柱位排列,都靠向中心,两边山墙和山柱之间的空距达三米,有利于对中部木结构的保护。

  柱高在4.2到5米之间。方形讹角。因大小不一,面宽亦31、33不等础高50,有鼓形和方形两种,都加刻花。

  中厅、神堂,旧日都曾用于民居。一九六七年,改作国家粮库。一九八三年底,粮库拆迁后,至今空置。

  余祠之独异处,在用石料特多,除墙脚用青石垫基二至四层不等外,自戏台下至中厅、神堂,其地面全按菊花形状嵌以卵石;上下重之大小天井五个,铺以光洁平整之麻石;全祠直柱五十六根,置以方形长石。若大之建筑物,凡近土处,全垫之以石,无寸木落地。不仅宏伟、美观,更有助于坚固、耐久。

  祠内之雕饰遍布,举目皆是。陈戏台上部之重檐吊柱,精镂密刻外,自戏台前沿至两厢酒楼之边沿,都浮雕以《三国演义》等人物故事(经过文革后,部分残损)。厢房之门窗隔扇,细镂杂花。中厅前后檐之梁柱间,都有大型镂空之龙凤雀替,额楼刻人物山水。 石柱之镌刻,则以楹联为主。联亦因地制宜——柱位不同,联意亦别。如戏台前沿之对联是:“洞见古人真面目;口传历代大文章”。两联之首一字,点出“洞口”地名,全联隐括鉴古励今、古今用之戏曲大义,为当地传诵一时之名联佳作。

  中厅为宴集。谈议所在,其楹联内容则多歌功先人,缅怀祖德。例如:1、“忠孝有家声,端启长茅,仙人早赐科名表;功勋垂国史,支分古艾,后辈宜居礼部宗。”2、“燕翼谋深怀旧德;龙光恩远启新安”。整个中厅楹联三十二幅,大都类北。

  神堂石柱,部分为配诗图刻,上刻人物,下镌诗句。内容为《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 石柱有四面,部分石柱,每面都刻对联。且除 字刻之外,又环字缀以星点,沿柱饰以花边,极其堂皇、精致。

  余祠始建于清之咸丰辛酉(1861)。布局严整,用料考究,建造精良。致其历一百二十余年之风雨,依然完整无损,坚固一如往时。

  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四日,以武政(1984)02号通告,列余氏宗祠为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5 19:32, Processed in 0.05435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