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其他百家姓 › 查看内容

【潍坊文史】昌乐阎氏名人小传

2013-8-3 10: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12| 评论数: 0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潍坊文史】昌乐阎氏名人小传 (2009-09-10 12:38:07)

标签: 进士 知府 工部尚书 翰林院修撰 阎循琦 昌乐 文化 分类: 潍县春秋

  昌乐阎氏名人小传

  昌乐阎氏,明洪武年间从洪桐县迁入昌乐。从九世祖阎世绳起连续5世直系血亲考中进士。他们分别是康熙15年进士阎世绳(康熙皇帝钦点的5位皇太子讲官之一)、其长子阎愉为康熙35年解元、康熙39年进士官至工部主事,着名教育家。阎愉之子阎廷佶雍正2年进士、会元,官至广西宾州知州,广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仰山书院即阎廷佶出资所建。阎廷佶之子阎循琦乾隆7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为乾隆重臣,去世后其碑文为乾隆皇帝撰写。阎循琦的两个儿子考中进士,其中阎学淳为中宪大夫、宁国府、太平府知府、孔府73代衍圣公孔宪培之妹夫(孔宪培之妻乃乾隆皇帝之女儿),阎学海乃户部宝泉局监督。阎世绳另一曾孙阎循观为乾隆31年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着名理学家、文学家,《四库全书》收录其10卷着作。以上为科举史上着名的“五世七进士”的昌乐阎氏。昌乐阎氏与巴县刘氏、宜兴吴氏、仁和江氏并称“四大科举之家”。
  昌乐古称营陵,为姜太公初封齐国的都城所在地,自古人杰地灵。县内已发现的大汶口、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传说尧帝曾活动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尧沟等地名和传说;大禹的的儿子丹朱曾在这一带治理过洪水,留下了大丹河、小丹河、丹朱冢等遗迹、遗物和传说;姜太公、韩熙载、二十四孝之一的王裒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从明末到民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孕育出一个被称为全国四大科举之家之一的昌乐阎氏。
  据记载,昌乐阎氏自大明洪武元年,迁居昌乐后,七代之内以农耕为主,未有显闻。大明崇祯戊辰年(公元1628年),阎氏第八代孙阎介石以诗礼崛起,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中央贡院选拔为贡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以后的三百年间,这个家族世世代代以遵循家训,刻苦读书为最高追求,使昌乐这个弹丸之地如群星荟萃,人才辈出。仅在清朝期间就相继考中秀才二百多名,考中中央太学府的太学生和贡院的贡生四十多名,举人二十三名,进士七名。特别是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并有二十多人有着作传世,更为海内所罕见。同治年间昌乐县知县周寅清考证,连续五代直系血亲代代考中进士的全国只有四家,其他三家为巴县刘氏、仁和江氏、宜兴吴氏。阎氏家族中有四十多人被《昌乐县志》、《青州府志》、《山东省通志》、《国史》或其它地方志收录其传记。这个家族被当地人誉为“一代尚书府,七世科第家”。
  《昌乐阎氏家乘》全文收录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诸皇帝先后颁布的20多道褒奖加封、追赠昌乐阎氏的圣旨。翰林院侍讲加三级年羹尧、康熙十二年状元、礼部尚书韩菼、康熙三十九年状元王绎、诰授光禄大夫、军机大臣袁守侗、大理寺评事、大学者法坤宏、理学大家韩梦周等一百多名全国着名的大学者、大人物为阎氏名人作了志传、碑文、祭文、诗文。乾隆皇帝除了为阎循琦颁发谕祭文外,还亲自撰写了碑文。嘉庆年间苏州知府任兆炯曾说“阎氏白望,蜚声青门,……近今缙绅之族莫与京焉(没有与这个家族比大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关阎氏的重要文物如墓葬、碑碣、牌坊、祠堂、圣旨、字画、古籍等均被损毁殆尽。记载昌乐阎氏历史的宏篇巨着、被同治年间进士、昌乐县知县周寅清誉为“通于《国史》焉亦可”的《昌乐阎氏家乘》也散轶于民间。这对昌乐阎氏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作为阎氏后裔,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先祖流传下来的部分《昌乐阎氏家乘》残卷的基础上,广泛进行了搜集整理,终于使《昌乐阎氏家乘》全编重见天日,全套《家乘》包括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版五卷四册;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版四卷四册;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版八卷八册,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版八卷八册。本文对考取功名的阎氏文化名人的介绍,主要参考上述资料。文中部分章节笔者曾以《五世七进士的昌乐阎氏》为题,发表于山东省政协主办的《春秋》杂志2002年第1期上,可作参照。
  明·山左文坛领袖阎介石
  阎介石,名谏,字介石。青州府昌乐县邑南关巷
  (今昌乐城里)人。生于明万历庚寅年(公元1590年)十月初一日,卒于明崇祯已亥年(公元1635年)七月初八日。拔贡生。少贫有志,“读书不预户外事”。曾在县城北门开馆施教,凡入学者,“先规以德行,后课文艺,鼓舞开道,种种有法”。因此“学生屡试高等”。遂名声大起。知县李公见阎介石“文谓雄浑博大,如丰城剑气光不可掩,拔置第一延为西席,相得甚欢。”
  阎介石虽然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但他在山左文坛上却长期处在领袖地位。有关资料记载,他“弱冠补廪,领袖文坛三十年,声名藉藉遐迩,推服德行文章,冠绝一时,学者群奉为楷模”。明代进士、吏科给事中陈调元八十六岁时,专门为阎介石写了一首长诗《营陵阎先生歌》(有序),序中说,“前,丁卯戊辰(公元1267、1268年)之际,山左文坛执牛耳而树赤帜者,久推营陵阎先生”。并称其“笔阵岭岭欲崩云,词源滚滚悬飞瀑”。《青州府志·卓行传》专门有阎介石的传记,称赞阎介石“纵览群书,号为博雅,一时名流多北面事之。”清代太史李渔村(澄中)在《阎介石先生传》中称“阎先生所交多郡邑知名士,魏君昭华、丘君登之与先生称莫逆”。
  阎介石的文化底蕴与德行,对后世影响很大。历史上罕见的“五世七进士”就是从他的儿子阎世绳开始的。为此,康熙、雍正、乾隆诸皇帝曾多次发布诰、敕给予追赠。其中康熙二十年(1681年)敕命,以阎介石“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着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覃恩赠尔为征仕郎、翰林院检讨”;康熙戊辰年(1688年),康熙皇帝又颁布诰命追赠阎介石为“奉直大夫”。
  清·东宫(皇太子)讲官兼翰林院修撰--阎世绳
  阎世绳(1633-1706),字宝贻,号朴斋又号丹崖。阎介石第三子。生于昌乐城邑(今昌乐城里人)。三岁丧父,靠母亲田氏抚养。壬午年(公元1862年),土寇攻城邑,十岁的阎世绳随母亲避难于城东南淳于庄赵大舅家。当时正值冬月,日暮时,土寇突然窜至村中,母子慌忙窜赴山岩谷穴中,幸免遇难。十七岁府考及入学均为第一名。十九岁,娶青州状元赵秉忠侄孙女为妻。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以殿试第三甲第三名考取进士,御试《汉书》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巳未(公元1679年)充殿试分校官,得士八人,包括榜眼孙卓。乙丑(公元1685年)二月充纂修《会典》官,主编重要历史文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记录的内容,为后来编写《青史稿》提供了重要史料。丙寅(公元1686年)闰四月,钦点东宫讲官(皇太子讲官)文华殿侍讲,八月会讲。赐宴文华门外,颁赏给表里,并载入《皇恩纪略》。丁卯(1687年)八月,《会典》告成,随升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修撰。十月转左春坊左谕德。赐宴乾清宫,与满汉大学士、六部正卿同宴。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覃恩诰授奉直大夫,并追赠父母如其官。同年十月,充武殿试授卷官,钦赐银十二两、缎三匹。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十七岁的阎世绳休致归里。
  阎世绳具有高尚的情操。他说“十余年寄食长安依然故我,未尝知为官之乐,亦不知罢官之苦,安分知止,寒士风味也”。告归后,致力于振兴家乡教育事业。在城东建造文昌阁魁星楼,阁下设“敬业堂”以课子孙。复设
  “义学二区以处贫士不能延师者”,“营陵人文为之蔚起”。
  据《昌乐县志》记载,阎世绳所建“义学二区”,为昌乐最早的书院。他对振兴昌乐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对后代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与其子孙们一道,以博大精深的学问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花费40多年的时间,编写了昌乐第一部阎氏族谱--《阎氏家乘》。该《家乘》以明代阎介石的《宗派》一帖为依托,拜墓碣而阅名字,访宗老而辨本支,于康熙五十三年完成。《家乘》先之以世系图、纪,继之以志传家训,其谱例之完善堪与宋代欧阳氏、苏氏、清代法氏、纪氏谱牒相媲美。书中以满汉两种文字全文收录了康熙皇帝对阎介石、阎世绳、阎愉祖孙三代及其妻室恩封褒奖的诰敕6篇以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如当朝太史李渔村所着的《阎介石先生传》、康熙三十九年状元、翰林院修撰汪绎所着的《丹崖府君暨赵太君行述》、康熙十二年状元、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翰林院侍讲加三级年羹尧等所着的四篇《贞宪先生祭文》等。而阎世绳所着的《朴斋闲笔》以笔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民俗以及自然现象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他所着的《家训》卷,包括《祠堂记礼》、《丧礼校伪》、《友恭会约》、《训言》等文章,极富哲理,对后世影响很大。
  该《家乘》经嘉庆五年、同治年元和民国四年三次续修重刊而成为一部卷轶浩繁史料众多的历史巨着。一部《阎氏家乘》,仿佛是一部清代社会的缩影。清代进士、前昌乐县知县周寅清称此《家乘》“通于国史焉亦可”。
  清·康熙丙子科解元(全省举人第一名)、文林郎--阎愉
  阎愉,字敬生,阎世绳长子,昌乐城里人,晚年卜居营邱故城。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雍正三年(1725年)。十五岁时,父亲坐官于北京,母亲居家。阎愉往来定省无宁日,风尘朴被不忘诵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科山东乡试考取第一名举人(解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散馆(委派到地方做官)湖州府长兴县知县。到任时,正值连年水旱。阎愉下车,历乡坪,访疾苦,招抚流亡。一方面,赈济灾民;一方面,带领灾民因地蓄水,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在征收漕白二米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着不廉行为。阎愉洞悉其弊,锱珠不染,清心察吏,而夙弊顿除。阎愉还减轻了税负,使当地灾民顺利的度过了难关。罗解山窟是历史上贼人出没的地方。阎愉在任期间,火烈明威,使盗贼屏迹不敢出入。阎愉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亲自为生童授课,做到季有试,月有课。为皇帝培养和选拔了不少人才,如太史戴永椿、徐杞暨、金根、陈启瑾等等。阎愉的为官之道是“诠上谕以宏教化;演乐舞以崇胶庠;表忠烈以励风俗;严打降以杜奸恶。不以苛刻待僚佐;不以宽缓悮烦剧;不以玩延累诉狱;不以重刑加子民”。由是“四方百姓安居乐业”。康熙甲午(1714)年,被康熙皇帝敕授文林郎,并奉旨“行取以部主事用”。越二年以疾归。
  阎愉晚年告假东归。他对自己为官清白感到自豪。曾对子孙说“吾由清班调外任,尔祖尝言,仕无内外,率以清白侍君,今临民数载,幸未隳名,行庶不负尔祖意也。”告归后,他对父亲建造的敬业堂修茸一新,以成先志。由于城市烦嚣,他选择了营邱古城东,建茅屋数椽,自题“野竹”、“今是”。杜们谢客,潜心研究学问十余年。“同志之士操艺来谒着,欣然教之;闻人家有读书之人,积极予以奖励”。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清·资政大夫、宾州府知府阎廷佶
  阎廷佶(1675-1748),字汝贞,阎愉之子。自幼跟从阎愉在长兴。据《青州府志》和《昌乐县志》记载,阎廷佶读书不甚敏,但志气沉毅,所做文章辄造古人深处。康熙戊子(1708年)考中举人,雍正甲辰(1724年)会试第二名。考取这个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中进士后,有人劝他托人走走关系以便留在京城的重要岗位上,他坚持不往。辛亥年(1731年),选授泸溪县令,到任后,他首先革去乡保的供给和沿袭下来的一些送礼弊端,并刻在石碑上以示永禁。同时豁免耗米百余石,耗银四十余两,缓解了老百姓的生活困难问题。调任金谷县后,首先整顿了征收漕米中的不正之风。又豁免了许湾的落地税银,商贾感激不尽。阎廷佶又号召商贾捐资筹建仰山书院。书院建成后,延名师主讲,并出薪米资助贫困学生。调往南城首县时,正值事烦岁欠。阎廷佶治之如在泸溪、金谷。当时太守因公激怒百姓,发生了暴乱。阎廷佶独往予以按抚,很快平息了暴乱。1746年,六十六岁的阎廷佶被升任为广西省宾州府知州。两年后因积劳成疾,卒于官,终年六十八岁。乾隆三十六年阎廷佶被追赠资政大夫。
  阎廷佶的4个儿子均登科第。其中,阎循琦成就最大,官至工部尚书。
  清·乾隆重臣、工部尚书—阎循琦
  阎循琦(1710-1775)字玮庭,号景韩,阎廷佶第三子。生于父亲阎愉任职的浙江长兴县。六岁时回老家昌乐。八岁以后,随祖父阎愉读书于营邱。自幼聪敏过人。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人,七年(1742年)中进士。初仕为工部主事。这个职务主要搞工程核算。阎循琦对裒分、开方、加减、伏券、折见方尺等法,无不精心研习,并能明干忠勤。1747年题补都水司主事,乾隆癸酉年(1754年)秋,江南水溢,洪泽湖堤塌三千余仗,钦命阎循琦与本部堂官,前往治水。他严厉打击了治水中的不正之风,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与匠役们一起按时完成了治水任务,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乾隆皇帝赞赏说:“阎循琦才可用”。治河工程竣工后,阎循琦接管宝源局事务。当时宝源局三厂匠役三千余人闹事,阎循琦督责有方,三厂大治。1758年,升广东道监察御史。1760年,题掌京畿道监察御史仍兼工部行走。北京西山扪头沟等处煤窑,年久洼塞,有人建议到别的地方开采。钦命派员实地勘察。阎循琦参与勘察。勘后,诸大臣各抒己见。唯阎循琦不语,首揆傅忠勇征求阎循琦的意见,阎循琦写成草折,其大体意思是,旧窑产煤本属旺时,只因积水过多,无力疏通导致荒废。应当在旧窑近坡下,开渠疏水,旧窑新用。他还具体的提出.
  1763年,阎循琦钦差坐粮厅,总理七省漕务。稽查米石经管、资费出入情况。找出了官吏侵渔之弊的原因。解决了国库亏欠的问题。1767年转吏科掌印给事中。这一年,皇上欲修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钦命工部会同内务府共董其事。并钦点阎循琦为四人“总理”之一。负责“酌体式、计课程、校资费、核物料”。皇上见阎循琦筹划精到,校核详明,赞叹道“如此办事复有何虑?”1772年,暂署刑部右侍郎,奉命差往奉天审办官犯事。在奉天办理大案多起,审理出不少不白之冤。同年阎循琦奉旨补授工部尚书。
  阎循琦还对巩固新疆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皇上询问工部现有何事。阎循琦说:“目前,新疆中俄边界事端不断,如不加强管理,恐出大乱。”皇上特命阎循琦办理。阎循琦不辞辛苦,踏遍新疆的山山水水,把新疆事务的来龙去脉诸条列出,共八百三十余条,一一详悉,深慰圣意。这些建议,为进一步勘定中俄边界,设置伊犁将军府起到了重要作用。
  阎循琦为了国家事业,不辞劳苦,积劳成疾。得病后,乾隆皇帝非常关心他,数十次询问其病情,并数次命太医为其配制药丸。还特赦其免行大礼、可在紫禁城骑马。阎循琦去世后,乾隆皇帝十分震惊,赐祭一坛,葬银五百两,命儒臣为其撰写了谕祭文并亲自为其撰写了碑文,将其例晋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加一级,加赠太子太保,恩谥“恭定公”。
  其传记收录于《国史·名臣传》。
  儒学大家—阎循观
  阎世绳的另一曾孙阎循观,字怀庭,号伊蒿。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自幼颖悟绝人,读书寓目不忘。他6岁丧父,11岁丧母。铺草苫,枕土块以尽孝心。乾隆六年,年仅18岁的阎循观中举人G《辏?757年)礼部试天下士。翰林院侍读学士卢文怊分校到阎循观的卷子,他见到该文章辞简淡醇,非同一般。既呈荐给主司,力争推荐该卷列玉堂第一。各分校官争相传阅了该卷也都赞叹不已。但主司却没有采纳。为此,卢文怊非常惋惜,抱卷痛哭,涕泪不止。卢文怊由此得了一个“抱经先生”的雅号。阎循观落第后,即无意科举。与弟子讲学程符山麓台书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阎循观倡议扩大书院,建成南屋十间、东屋三间,可容百余人就读。当时参加讲学的着名教授还有阎循中、阎学尹、潍县名儒刘以贵、韩梦周。朝廷派出学使以及山东学政不断来书院视学选贤,从游之士不远数百里而来,麓台书院盛极一时,成为山东文化中心。他教学,以“濂洛为宗,以孝弟为本,又探习先儒所以用力之方”。他教出的学生大都成为圣贤之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在他人的苦劝下他又进京参加会考,考中进士第九名,初仕为吏部考功司主事。他以正宗的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
  ,使吏畏其明而怀其德。他到外地考察吏治,自带麦饼,以防“恐食误公”。他对每件事情,“必祥核比例,准情酌理而后定稿,决不随方就圆”。
  他为官仅仅3年,病故时年仅45岁,但为后人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四库全书》收录其着作共10卷,包括《尚书读记》一卷、《春秋一得》一卷、《西涧草堂集》四卷、《困勉斋私记》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的昌乐籍作家,阎循观是唯一的一个。长州(江苏)大文豪彭绍升对阎循观极为崇拜,以为“国家明德,醇懿涵儒百余年,其征应于士大夫者,于阎、韩两君见之矣!”这里的阎、韩就是阎循观和韩梦周。
  阎循观传记被《国史.儒林传》收录。
  最近,笔者从民间收集到《阎循观咏夏季训蒙诗》一古代手抄本,共存诗歌69首。这69首诗在民间流传很广,但未在《西涧草堂诗集》见录,诗作通俗易懂,宜人心脾。不妨抄录几首,与读者共享。
  大雨急雷
  牧子披蓑返,渔翁戴蓠回。人间三尺雨,天上一声雷。
  雨后即事
  小憩村前地,斜阳雨后天。花间千片蝶,树里一声蝉。
  雨后即事
  濯枝停好雨,缘径晒晴曛。蝶影华中见,蝉声树里闻。
  数雨有感 其一
  天上云遮月,人间雨洗花。花宜经雨洗,月却怕云遮。
  其二
  雨洗花遍净,云遮月不明。月明云乍散,花净雨初晴。
  其三 晓晴
  月落天初晓,云收雨乍情。花间双蝶舞,树里一蝉鸣。
  午晴
  雨霁风犹北,天晴日正南。乱蝉鸣彗彗,双燕语喃喃。
  晚清
  月朗三三径,风清六六坡。墙边吹蚓笛,溪畔听蛙歌。
  暑雨初晴
  雨歇池塘外,炎消竹树中。蛙歌新涨绿,蝉噪夕阳红。
  夏景
  花木村村茂,溪湾处处多。风前看蝶舞,雨后听蛙歌。
  清·朝议大夫--阎学淳
  阎学淳(1760-1834),字浩持,号苘园。阎循琦之三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历任福建南平府知府、河南徐州府知府、安徽庐州府知府、宁国府知府署太平府事等职。他担任知府近40年,爱民如子。每到冬天,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做成棉衣分发给贫民。在任徐州知府期间,对数十年的冤案进行平反。丰山闸为河水冲突之处,以前每次汛涨时,河务不顾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决堤放水。阎学淳到任后,又遇到汛期,沿河居民十分惊慌,纷纷向知府求救。阎学淳认为,河务并非我任,但老百姓在我的辖区之内,我一定要保护好老百姓的利益。他知彰德府期间,正值战乱,其仆人张忠买了一个媳妇,初到即泣不绝声。阎学淳派人询问了情况,才知她已有丈夫,因家庭生活所迫被迫卖掉。阎学淳痛心地说:“民失所,是我的责任啊!”于是,送给那女子一些钱两,将其遣送回家。以后又给张忠另说了媳妇。他还收养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女婴,养大后,为其择婿嫁出。他在宁国府任知府期间,正值灾疫盛行,民死相藉。阎学淳日夜坚守在减灾第一线。当时他生病未愈,有人劝他休息,他说:“我为民牧,老百姓都饥饿病死了,我还能休息吗?”他坚持和隶属一道,延医配药,沿途散发,努力减少损失。他不论在什么地方做官,都特别注重地方治安管理。使辖区内既没有遭到外部骚扰,内部也很稳定,这在清朝中后期比较动荡的年代里,是难能可贵的。阎学淳勤于国事,不但得到人民的爱戴,而且也得到皇上的极大赞赏。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分别于乾隆五十年和嘉庆元年发布数道诰命对阎学淳予以表彰,并诰赠为“资政大夫“,后例赠“朝议大夫”。
  清·户部浙江司员外郎、宝泉局监督阎学海
  阎学海(1773-1846)字星持,号雨帆。阎循琦之五子。3岁丧父,家境贫困。6岁即能读书写诗,举止如成人。当时有人出上联“野草随风动”以求下联,阎学海以“山梅向晚开”应对,一时被传为佳话。大学士阮元视学山东时,极赏识他。他曾九赴礼部参加考试,嘉庆丁丑年(1817年)中进士。历任内阁中书侍读、起居注郎、户部浙江司员外郎等职。据史书记载阎学海“风规落落,意度轩轩。未尝诃责人而人自畏之,未尝喔咻人而人自爱之。”他寓京20载,买日而度,数米而炊,勤于公事,淡泊自甘。官不显而文名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七十四岁的阎学海被派为户部宝泉局监督。年事已高的阎学海往返劳顿,遂得疾病。有人劝他回家休息,他说:“我家世受朝廷恩赐,应当鞠躬尽瘁。”他没有休息,竟于当年病死在官位上。
  甘、兰州知府阎学涑
  阎学涑,字紫岩,号信持。知府阎廷佶之孙。阎公学涑性仁孝慈善,器识宏远,十岁即能作诗与文章,族中无不称奇、视为神童。自幼从师伯父举人阎循中,叔父进士阎循观,伯叔实实督导,自己且颖异不糜,思略敏捷,长进极快,故学业高等。
  时值父亲阎循霦,以疾卒于阜宁县官位,且又遇荒年,家景日落,常年饭粥不继,仍然不坠其家风,而人欲困,志欲坚,兄弟相互勉励,胸怀鸿鹄之志,奋志青云。十六岁时,府考为郡禀生。乾隆四十三年(1777年)丁酉科,山东乡试行取第十四名举人。乾隆帝酌意提携,恩授工部营缮司员外郎、都水司郎中、宝泉局监督、例授工部主事。在京六年,历练全面。京察一等,选授甘肃省兰州府知府;调甘州府知府,署理甘肃省兵备道事,兼理宁夏府水利同知、凉州府茶马同知;又迁调庆阳府知府,乾隆、嘉庆二朝,三十余年老知府,足迹遍及甘肃、宁夏。且为官练达。举人直选知府衔,在科举制度中,实为罕见。
  原甘州府,西距黑水河。时大旱,张掖、临泽两县,为争水溉田起衅,两县民互斗,殴伤无数,提督、县官发兵五百出城弹压,因而激变,两县民聚众数万。阎学涑闻讯,单骑前往招抚曰:“吾来救尔数万生灵也!”父老绅士深知阎学涑是位能官贤吏,望若北斗,无不叩头流涕,诚盼其主宰沉浮。公入龙王庙中座定,谓这曰:“事已到此,速献倡乱者,事可小结!”顷刻缚八人至,父老绅士同声哀号,“恳请府君侧然,免于极刑”。阎公许以“无死罪”。后极力周全,不怕得罪上宪,致怨于同僚,终未使八人成案,闻者无不感恩戴德,两县民情愿双方悉怨。
  乐善好施的济南府儒学训导阎相宸
  阎相宸,号枫园。咸丰戊午(1858年)岁贡生,济南府儒学训导。济南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秀丽,文人济济。闫相宸被钦点济南府儒学训导,是有其原因的。据翰林院编修、云南提督学政田智枚为其所作的传记记载,阎相宸沉静寡言,其“家学渊源,具有本末”,“学问德行尤为士林所矜式”。每当风潇之晨,雨晦之夕,就招进弟子以敦气节、植品概。以为学问之道,器识为先,如不先器识,而斤斤计较于语言文字,终究要成为浮薄之徒。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济南府涌现出大批文人墨客。他在家中还设有义塾,使不少后进之人得以造就。他除政绩卓着外,还积极从事救济事业。在济南学署时,同乡造访,必量其人而馈遗,多则十余金、少则三五金,无不得当。他还积极投资家乡的公益事业。城东有五里堡,山路崎岖,行人多有覆车之患,阎相宸捐款修补,三月告竣,行人便之。乡人至今思念。
  昌乐阎氏在民国期间,仍然出了不少有作为的人物,阎国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阎国华(1885-1947),字拂尘。1905年考取保定讲武堂第二炮科班。辛亥革命爆发后,加入国民革命军,袁世凯复辟后,向山东督办请求讨袁事宜,并率部举行起义,通电全省诸军,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在其影响下,各军发表讨袁声明。袁世凯死去后,北洋军阀,到处捕杀革命者,阎国华亦遭通缉,他被迫回到昌乐。在家乡,他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举办了由40多处学校参加的首次学生运动会,使学习新文化的热潮高涨起来。不久,应邀担任张学良公署中校参谋。历任第十军参谋长、京汉铁路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京分会组长、“七·七事变”爆发后,调南京国防部任职,授中将衔。大片国土失陷后,目睹国民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围剿共产党、八路军等抗日组织,他愤然辞职,出家做了和尚。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阎国华被任命为接受大员,派往东北接收失地,不久,又去接管北京。1947年病逝。
  昌乐阎氏在数百年间鸿儒满门,人才辈出,他们不少人官高位显,但都醇谨老成,笃雅有节。他们有的为国捐躯;有的积劳成疾卒于官位;更多的还是老年告归,冲返故里。他们回家时,带回的不是万贯家私,而是书籍数簏。阎世绳晚年曾说“当年秀才设教,薄田数亩,今亦然;当年一牛一驴,今亦然;当年一区一叟今亦然”,老年的阎世绳“衣不敝不欲更,饭有数味,便觉枉费。”死后丧事从简,墓“勿取高阔而涂垩其外炫人耳目”。他们的这些优良品德在提倡以德治国的今天,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p#分页标题#e#

排行榜 圈子(精)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潍坊文史】潍县历史上的一次大灾与民变

后一篇:【潍坊文史】王寿彭和他的状元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潍坊文史】潍县历史上的一次大灾与民变

    后一篇 >【潍坊文史】王寿彭和他的状元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09:37, Processed in 0.037820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