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程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明清以来的横沟弦(2)

2013-8-3 22: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60| 评论数: 0

桂林程氏有“上程”、“下程”之分。“上程”是指以“桂墩里”为居住中心的程姓;“下程”是指以“下程厅厦”为居住中心的程姓。

横沟弦区域除了程姓外,族聚而居的还有胡姓。胡姓的居住区域是位于“上程”、“下程”之间的“杏墩里”。本世纪初,在横沟弦胡氏家宅被封闭的旧门上,还能见到镌刻“杏墩”二字的青石门额: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每字约20厘米见方。可惜民宅改造成店面,该碑刻亦不知去向。

清末民初时期,邑之名士胡元吉撰写的《杏墩记》中说:“明初,吾祖来居城南淮渠之上,诛茅筑室,编篱植杏,土人名其地曰“杏墩”,载于志乘。迄今六百祀,墟烟相接,昔人种杏之处渺不可寻,惟淮渠流清澈映带其下而已。”

700年多来,程胡两姓家族世代依偎在淮渠两侧,生息繁衍,使得横沟弦民居生活区日益扩大。桂墩里程氏的房屋建造,西面已经与泮邻街接壤,南面已面临莲花芯大路。杏墩里胡氏的房屋建造,往东已经面临郭门街,并在郭门街并排修建了两座胡氏祠堂(即后为县竹器社、县制鞋厂,现已开发为住宅楼)。

胡氏祠堂其中一座名“旌义堂”(后为县竹器社),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代杏墩里胡彦本、胡志广父子输粟继赈,立义仓。正统六年(1441)旌为义民,因建其堂,立“旌义堂”匾。时任知县的胡拱宸撰《旌义堂记》:“正统辛酉之年……岁旱饥。民胡彦本慨然出粟一千二百石,赈乡人千四百三十户有奇。予以奏闻,上遣使齑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命下之日,别作堂,置玺书其上,问名于予。予惟玺书之言‘旌义’,即奉之以名斯堂,尊诏命也。”

寒来暑往,横沟穿城日夜流淌,不仅使城郊沿岸禾桑竞秀、粮渔兼利,更重要的是横沟弦保留了成片完整的古民居群,孕育了黟城横沟弦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清乾隆年间曾出任四川清溪知县的本邑古筑村人孙学治在《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词》中描绘了横沟弦春雨过后的景象:“春城曲曲绕清渠,郭外人家对面居;夜雨新添三尺水,街头争卖菜花鱼。”

长渠流入城内,几与北街完全平行。横沟弦不少地段穿注民居屋下。每年麦收后,横冈、郭门外农民都要来城里启浚横沟,既通水利,又除积垢,这个约定俗成的乡规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到时候,横沟两岸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清代横沟弦人程学禧作的《黟山竹枝词》,生动的表现了这一时令乡俗:“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环山城北绿成阴,人住城南是桂林;城北城南花信到,叶如碧玉粟如金。”

建国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县城不断扩大,横沟弦民宅区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上世纪50年代,拆除郭门街“下王厅厦”(积庆堂)兴建了“人民剧场”,剧场后院一直延伸至横沟,首次将横沟弦区域一分为二。紧接着,大小祠堂改建成政治课堂、城关粮站、竹器社、制鞋厂、邮电局等。后来,杏墩上又新建了“红旗卫生院”,人民剧场边横沟对岸搭建了“农贸市场”,桂墩上矗立了“黟山电影院”,直至2002年大规模旧城改造,拆除了原人民剧场周围旧建筑,建成了商业楼、农副产品市场、新街道路。至此,明清以来的横沟弦居民住宅区格局彻底改观,仅剩下的数十幢明清古民居也被众多新建筑及新街割裂成若干零星小块。横沟也因县城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而全部加盖,从而失去了当年水流清澈、小鱼悠游、少妇浣洗、孩童嬉戏的风貌。

坦率地说,今日之横沟已远无昨天之诗情画意般的妩媚,今日之横沟弦亦渐渐淡去动人心弦的民俗风情,只有从仅存不多的深巷、古井、古门楼中,还能隐约寻觅到令人追思的历史底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6 22:41, Processed in 0.041234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