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韦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清明将至,也谈横县韦氏的来源

2013-8-13 10: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4878| 评论数: 0

清明将至,也谈横县韦氏的来源 [引用 2009-3-15 16:48:29]   

 广西韦氏有三支:

第一支,也是最早最大的一支,即夏朝始祖元哲裔孙,秦、汉、唐、宋等朝从北方和中原大批南来,开发广西,繁衍后代,如今苗孙遍布八布桂东南西北中各市县。史书、志书、族谱凡写有“士著”者,还应上朔至战国,春秋、西周、商朝,骆越、西瓯族从黄河下游游牧到岭南(广西)定居的韦氏。

第二支,汉朝韩信儿子韩滢,因父被害而改韦滢,密送南海,某朝始,其子孙西移,如今分居八桂一些市县。

第三支,宋罹难大臣韩在因触及律法,至山东历城县(今济南市)后改用韦姓落藉,至裔孙韦田宏在元朝至元年间从山东迁到广西上林县六秀村,后其子孙于明清迁入横县、灵山、南宁等地。

横县韦氏有三支:

     刘介编《广西通志•1949年稿》载:横县于“清代称盛者,为陈吴等六姓,钟、韦等七姓次之。”《横县县志》统计,1982年姓氏194个,韦姓人数最多。

第一支,韦山涛苗裔,系其三子韦景宗(尊称千三)、四子韦景福(尊称千四)、五子韦景文(尊称千四)、六子韦景武(尊称千六)的裔孙。

第二支,是明清时从广西上林县六秀村迁来的韦田宏裔孙。

第三支,是明初在山东青州迁至峦城定居的韦氏裔孙。根据1949年初统计:永淳县“韦氏之族,明初来自青州,丁口今四千有余”。

 

山涛 名云郎,号应德。北宋京东东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古罗乡太平庄演乐堂人。从小习曾祖编的《韬略集》,武略上材,年15,随狄青平西,为参将。

宋仁宗皇佑4年(公元1052年)10月奉旨携6子,领铁骑军随枢密副使狄青为中军前队先锋,到广南西路(今广西)打侬智高。

狄青到达岭南时,已是皇佑5年(公元1053年)正月他立即战于宾州归仁铺,侬的军师黄师宓应战被斩,全军大败,死万余人。侬不支,溃入邕州(今南宁市)而以精兵据守昆仑关。

狄青军至山下时,正值元宵节。他召会诸将夜设灯火,置酒高会。会中夜半,狄青托故离席,与山涛等将领铁骑军潜入关后。侬军以为宋军酒筵不至采取军事行动,疏而不备,关遂为狄青袭取。昆仑失守,侬智高见大势已去,乃突围而走,横穿越南北境,沿元江遁逃大理国(今云南大理)。是役,史称“元夜三鼓夺昆仑”。

山涛随征有功,授赐为千岁,其6子顺呼:景岱为千一,景明为千二,景宗为千三,景福为千四,景文为千五,景武为千六。后与6子分兵驻守广西各地,成为韦族在广西分支。后裔远布广西市县和毗邻的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省一些市县,以及迁徙海外侨居。

 

韦山涛世系



一、韦景宗世系  景宗尊称千三,山涛之三男。生前历任广西思恩府南部郡那马寨土巡检官,落藉广西宾阳北街,其裔孙荣发到166个支系,广布宾阳、邕宁、来宾、桂平、上林、钦州、横县、马山、武鸣等县的许多村镇,总人口4万余人。其中:

1、横县六景镇谭寨村是由其裔孙韦云章由宾阳陈平乡陈白石韦造村迁来,现有人口400百余人;该镇石洲村也是韦云章后裔,经分支而迁来,何时迁入不详。

2、横县峦城镇杨村的韦氏也是景宗(千三)的后裔,何时迁入不详。

二、韦景福世系  景宗,山涛之四男,封文林郎,尊称千四。原住广西东兰县长塘乡岩耀村,后奉皇命平恩有功,封以食受地方,安冬立甲,落藉宾阳。生3子,像卿、俊卿、俸卿。其中俸卿因千三亲子不回原藉,过续承袭千三产业,已划入千三世系。景福裔孙广布较广,包括宾阳、上林、横县、来宾、忻城、柳州、贵港、桂平、灵山、象州、平南、浦北、钦州、防城等133个村镇,总人口近10万人。其中:

1、横县良圻双渡村是由其裔孙韦道政由宾阳古辣乡大塘村(原化龙乡化龙村)分支迁来,何时迁入不详,一世祖韦道政。

2、横县板路乡塘敲村一带的韦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后裔,何时迁入不详,一世祖韦发礼。

3、横县校椅镇六味村的韦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后裔,何时迁入不详,韦显盛生韦村才生韦有敬后,由韦儒延分支高石村。一世祖韦儒延。

4、横县镇龙乡定稔村的韦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后裔,何时迁入不详,韦有运原名原照,是韦儒传的第5子。其父韦儒传于明朝成化年间从上林三里分支至永淳县甘棠村(今宾阳甘棠)落业。生5子,长子住甘棠村,二子迁石塘冯村,三子下乡落业,四子去高石,五子到定稔村落业改名韦有运。一世祖韦有运。

5、横县云表镇六河村的韦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后裔,何时迁入不详,六河村南片屯的韦氏一世祖韦美昔,二世韦癸胜;六河村北片屯的韦氏一世祖韦有深,二世韦昭凤、韦昭泰。

6、横县平马镇大坡村的韦氏也是景福(千四)五世的裔孙,何时迁入不详,移居横州北乡桐根屯大坡村(今平马镇大坡村)造庄立业。一世祖韦景福、二世韦像卿,三世韦政法,四世韦安邦。

7、横县平马镇丹竹村的韦氏也是景福(千四)的后裔,何时迁入不详,韦定贵从大坡村到古龙村再到佛子村,最后定居丹竹村。一世祖韦定贵、二世韦道通。

三、韦景文世系 景武系韦山涛第五子,官任修职郎,尊称千五。 其孙裔主要分布在广西宾阳、横县、贵港、武宣、来宾、马山、浦北、柳州、桂林、南宁、河池、南丹、象州、北流、容县、上林等地,已形成了53个支系,总人口19000多人。

四、韦景武世系  景武系韦山涛第六子,尊称千六。 原住罗定司(今马山县兴隆街),任土司官。生4子,长男韦帝承生4子,分住那马司;次男韦帝接生5子,分住罗定司;三男韦帝祖生2子,分住今马山县下旺村、敢花、兑韦、兑扬、百旁、六太、中林、白山街;四男韦帝宗生5子,分住今马山县思明村、韦降村、白山街、龙头村。统计有男丁共3000余人。

 

韦田宏世系



   相传武德年间韩在至山东历城县(又说青州府)后改用韦姓落籍。至裔孙韦田宏于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迁至广西上林六秀村,晚年韦田宏复回山东原籍养老,其子孙散居广西、广东、湖南、越南等地。

   目前仅广西横县(南乡、板路、附城一带),灵山县(新圩、那隆、平南、烟墩、丰塘、佛子、陆屋、旧州、三隆、三海、伯劳等乡镇),该世系就有裔孙共5万余人(韦昌富统计),经历了数十世代,可谓根深叶茂,兴旺发达。

    其统一排辈为:田伪安嘉发进祥开枝结果从贵善天德可守斯必早万代荣华居高显富乐英雄管仲良万顺国埋廷丕承久克宁茂有盛大业永世德兴启之贵学成功。

一世  韦田宏,生四子。韦伪升,据广东广州府、?(迁越南);韦伪刚,迁湖南新安村、韦伪良,迁柳州八排山。

二世  韦伪升,生二子。韦安辉,住上林六秀村;韦安仲迁横县校椅镇(米田)冷村。

三世  韦安仲,生韦嘉顺。
      韦安辉,生韦嘉祯。

四世  韦嘉顺,生三子。韦发福住宾州(宾阳县)那宁村;韦发礼,迁横县南乡红水河村插旗岭(?);韦发清,迁钦州平吉。
      韦嘉祯,生韦发裕。

五世  韦发礼,生四子。长子韦进(昌夭?);韦进连,住横县南乡大禾垌;韦进通,迁灵山县平南富基村;韦进道,迁灵山县旧州坡脚村。

六世  韦进连,生韦祥佑;韦进通,生韦祥允;韦进道生韦祥光。

七世  韦祥佑,生四子。韦开仁,迁横县陶圩镇善塘村;韦开通,迁横县下黎村(?);韦开胜,生代分支横县百合及浦北乐民;韦开松,迁横县珊寮村(?)。韦祥光生应逢、庄。

八世  韦开仁,生韦枝贵;韦开通,生韦枝兰;韦开松,生启清、朝、富、监。

九世  韦枝贵,生韦结盛;韦枝兰,生韦结参。

十世  韦结盛,生果珍;韦结参,生韦果文及韦果武。

十一世  韦果文,生三子。韦从简,后代分支横县六角及那马村(?);韦从高,后代分支六栈村;韦从宜,后代分支横县下黎、灵山县潭龙、沙塘、榴桃及南宁安吉西津等村;韦果武,生韦从巨及韦从规。

十二世  韦从宜,生韦贵仲及韦贵林。

十三世  韦贵仲,生韦善兴;韦贵林生韦善璋。

十四世  韦善兴,生韦日生、韦日亮、韦日高、韦日登;韦善璋生韦喜胜。

十五世  韦日登,生日见、我;韦喜胜,生佑灿,住横县下黎村。

十六世,韦佑灿。生韦朝高,住横县下黎村;韦朝荫,生横县下黎村;韦朝进,住灵山县大包村。

十七世  韦朝高,生韦国尚;韦朝荫,生韦国成及韦国柱;韦朝进,生韦国州,韦国县、韦国城、韦国京(四人均住灵山县潭龙村),韦朝海(住灵山县沙塘村)。

十八世  韦国县,生韦经茂、韦经业、韦经通、韦经辅、韦经信;韦国城,生韦经有、韦经才、韦经勇;韦国京,生韦经宽、韦经缎;韦国海生韦经照。

十九世  韦经信,生韦永新、韦永海、韦永祯、韦永意。

二十世  永祯黎氏生韦世棠、韦世荣、韦世业。

二十一世  韦世棠,生韦万和及韦万平。

二十二世  若监。生世棠、荣业。

二十三世  万和。生大邑。

二十四世  大邑。生其山、砚、祥、儒、德、泰。

二十五世  其山。生昌令、群、铮、烈。其砚生昌斌、钦、佩、仔、。其祥生日伟、富、立。其儒生昌俊、杰。其德生昌智、巧、庆、受、比。其?生昌慧、一。

二十六世  昌伟,生韦科及韦学。昌富生韦民及韦兵。昌立生韦敏。

二十七世  韦科等。

二十八世  往下的班辈子用字为“家贤良子荣华定账”。

 

至于明初从山东青州迁至峦城定居的韦氏裔孙。根据1949年初统计:永淳县“韦氏之族,明初来自青州,丁口今四千有余”。无详细记录。


以上资料来源:中国韦氏通书(1996年8月第1次印刷)

 

山东祖籍访

宾阳各地《韦氏族谱》记载,支祖山涛公,京东东路(今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古罗乡太平庄人。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携景岱、景明、景宗、景福、景文、景武6子,及宗亲1700人的铁骑军,随枢密副使狄青到广南西路(今广西)宾州(今宾阳县),“元夜三彭夺昆仑”,打败侬智高,平定叛乱,维护地方治安和祖国统一,战后,祖留6子及族人宗亲等于广南西路戍边。

上世纪80年代初,韦汉生主编《宾阳县志》,想把地方特点搜集多些入志,以丰富志书内容,提高志书质量。讲宾阳话的许多兄弟姓,也说支祖从山东随狄青南来,也要求弄清祖籍,并列出县、乡、庄甚至住宅宝号名。1984年,韦汉生派两位同仁赴山东。他们访山东省史志办、民委、曲阜、兖州和益都县志办、地名办、人事局、劳动局、博物馆、图书馆、城关镇、杨集庄等单位和翻阅明、清《青州府志》清·康熙、光绪《益都县图志》单位介绍及翻阅志书,均不发现古罗乡太平庄,更没有演乐堂、野鸭堂。

山东,山涛祖籍找不到。山东,如今韦姓人数甚少。翻阅益都县人事局档案,发现韦锦兴一人。他1920年出生,1958年在县审干办公室工作。人事局新来的干部已不知其去向了。益都县几个单位介绍说:“我县只杨集有韦姓”。从县城乘汽车70公里至杨集找到乡支书韦建义,他介绍说:“杨集分上、中、下三庄,中下两庄姓韦。中庄5户、26人,下庄30户、120人”。又说:“杨集韦姓先祖,300年前(清朝前后)从淄博(山东中部)附近的刘镇张庄迁来”。再查张庄,大部份姓魏、姓张,未发现韦姓。

益都县其它镇、庄,再没发现韦姓乡、村人了。为什么呢?山东史、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山东遭大屠杀,元朝以前的人,不被杀光,也逃走光。

现在的山东人,大都是明朝永乐(1403年)后从周边省迁入,重建家园。如城关镇七、八万人,全是从山西、河北等省来。新迁入重建家者,大都新命乡、村名。老的乡(镇)庄名,史书没记载,前人没传下,所以很难找到。其他各姓氏祖籍,与韦姓一样找不到。

山东韦氏祠堂楹联浅解

柳江县百朋镇二中   神喜

清乾隆年间,宜山韦汉丞拔贡进京弯到山东邹县查访祖源于韦氏祠堂抄录楹联。

由汉代以至明时,七老尚书、九堂御史、汉唐六宰辅、邹鲁五儒宗、近代继高官、三公孙和三父子,鸿名垂宇宙,古今相业孰重三?我体先人好传家,为了孙计。

自兖州而迁京兆,三朝文将,百粤将军。叔侄八祠林,弟兄十进士,大臣兼国丈,二伯爵而二王侯,礼学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尔曹后裔宜法祖,读圣贤书。

说明:此联乃山涛公第36代孙、柳江百朋小山村又郎屯韦作尧,在解放前,韦瑞霖任柳江县长时柳江韦氏酝酿筹建《韦氏祠堂》时,搜集族史资料时得到此联,作尧便背熟,复经山涛公之34代孙百朋二中退休教师韦神喜记录考究,浅解如下:

此联长达120个字,概述了我们韦家的光荣史迹,时间是从汉代到明代,韦家有七位当过尚书,(尚书,官名,相当于今之中央各部部长,唐代韦斌任过户部尚书,韦陟任过吏部尚书,东汉何内怀县人韦山涛任过吏部尚书,韦温礼部尚书,唐朝韦巨源任礼部尚书,韦世康任吏部尚书,韦承庆任礼部尚书,合成“七老尚书”)。

有九人当过御史(御吏,官名,御史大夫是御史之长,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是皇帝的秘书兼监察、执法和重要图籍,西汉时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掌管中央最高政务。东汉时,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魏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参与行政专堂监察、执法,为御史台长官。明时改御史为都察院,御史大夫就废置不设了。韦孟、韦贤、韦玄成、韦安石、韦斌、韦陟六个丞相加上韦孝宽大司空,韦凌云都察院、韦渠牟谏议大夫,合成“九堂御史”)

汉唐两代有六人当过宰相(实际上不止此数,光唐代就有19个姓韦当宰相)。韦孟光汉楚元王刘交的太傅(相)又傅交子刘夷,再傅交孙刘成,做三代太傅,历相三世,“古今相业孰重三”——古今当宰相的有谁做了三代王的宰相呢?韦孟的四世孙韦贤、贤子韦玄成都当过宰相,还有唐代韦思谦及其二子韦承庆、韦嗣立你子三人都为相,这是“三父子”,又说明了“古今相业孰重三”。邹鲁(山东郡名)有韦孟、韦贤、韦玄成、韦实、韦培元五个学问家被众称为“邹鲁五儒宗”。

他们的大名传遍天下,我们要体惜先祖的伟大业绩,作为传家至宝来教育我们的子孙。这是上联的内容。

下联的大意是:从兖州(山东府名)而迁京兆(今陕西西安),汉、三国、唐三个朝代都涌现文将、宋代韦山涛封百粤将军。韦孟之64代孙韦索、65代孙韦庄、韦霭兄弟八人是翰林院学士、进翰林院当官(翰林院门扁题:“词林”,叔侄八词指的是他们),韦固等同榜的十人录取进士。唐中宗的韦后之父、韦玄贞封上洛郡王、太师、雍州牧益州大都督。即当官又是皇上的岳父——国丈,这是“大臣兼国丈”。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伯爵封王侯的各二人。韦臬陇州剌史,封南康忠武王、韦安石唐中宗时宰相、封上洛郡王,这是“二王”。韦贤、韦玄成封扶阳节侯是“二侯”合为“二王侯”。礼学(《礼》的学问,韦贤尤为精通)门第,得表彰为忠良之家。韦氏真是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大家族。尔曹(你们)后裔(后代)应当效法祖先,努力攻读圣贤的书(现在是高科技的书籍),为国家社会作贡献而光宗耀祖,这样才不愧为韦家的子孙。为此希望在家珍藏好族谱,并经常读讲,成为真正的传家宝,使祖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世代流芳。

注:根据明韦师孟编《韦氏族谱》、《唐宋名家词选》等书有关记载作此浅解。

《韦氏总堂》

《韦氏总堂》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地址在广西宾州(今宾阳县)城外北楼。前后两座,砖木结构。清·顺治8年(公元1651年)被兵毁。清·同治初年,景福公次子俊卿公后裔于宾州城北街东岳庙左边《犀牛望月》宝地(今址),定乾山巽向,重建砖木结构共3座,竖《韦氏宗祠》匾,立千四景福公为主位。后像卿、俸卿公(均千四公之子)后裔从全局出发,联集各公后裔,于后堂增建两座及两厢共45间,占地1300多平方米。全部砖木结构,堂中柱用石灰作园柱墩,上接青砖八棱型,樟木八码工字多层,前后屋檐灰浆结蹄,四周及天池滴水缘均用石条锁边,大门左右立石鼓。集古代建筑之优,精雕细刻,壮观肃穆。中殿坛上立山涛公为主位,左边立山涛公六子,右边立山涛公十七孙三块先祖牌位。上悬挂皇帝恩赐的“龙章宠锡”金字匾。传说此匾是肇宁公至述之公,官至“三元侯”,加封“三品官”所获。殿后墙上刻有“二龙抢珠”,栩栩如生。

左右殿各有牌位3块,立山涛公四世祖以下各祖讳。殿后均刻有“双凤朝阳”。两旁还有“左昭”,“右穆”的牌位。

同治12年峻工。并购置田、塘产业放租。每年农历2月初10日为小祭,8月初10日为大祭。是时,广西各地兄弟回来祭祖者络绎不绝,济济一堂,共祭共勉,盛况空前。(参择《韦氏联宗族谱。序》清。同治11年(1872年)木刻本,邦光、祖眷公撰)

民国6年(公元1917年),荣昌公(注)率军至宾阳,适逢秋祭,临堂共庆,并捐白银2000文,商议在后两座建一木楼,使前后两座连成一体。堂前加建南大门及围墙。全面装璜粉饰,焕然一新。并将《韦氏祠堂》更名为《韦氏总堂》。此后,各地兄弟回来参祭,进入鼎盛时期。

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1951年把总堂的田塘产业分给贫苦农民。“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砸烂门匾及牌讳。1970年上华完小拆走中间3座砖瓦木料,北街小学占用前座和两厢。因年久失修,后座正殿也已破烂不堪。1988年族人集资修好后座,立山涛公为主位,竖始祖元哲公于正殿,恢复春秋祭。1990年集资重建第2座。1997715日,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编导来总堂采访,通过卫星电视向海内外传播,提高总堂知名度,并建议要我们把总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修建好。1998年秋祭改选总堂理事会领导会员时,理事会提出再次集资重建第34两座和两厢房。到会代表一致同意。会后,各地代表大力发动资助活动。1998年顺利地重建了第34两座。2001年拆除左右两厢全部旧房,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板,上盖瓦面的两层楼房。至此,全部恢复了总堂原来的面貌。基本上解决了各地兄弟回来参祭时的住宿问题。(参阅《韦氏总堂》保存有关资料)

总堂恢复春、秋祭以来,一直沿用过去由总堂理事会组织主祭。为了适应当前各方面的具体情况需要,经各市县代表讨论,建议从1997年起,改革原来祭祖习惯,春秋祭由各县市轮流组织主持祭祖活动,(从2002年起,春祭全由宾阳县各乡镇轮流组织主祭)现已执行多年,大大沟通了各地族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共聚一堂畅谈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交流各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经验。互相关怀赤诚相待,回来参祭的族人逐年增多,使整个祭祖活动自始至终都沉浸于严肃认真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而完满地结束。

                                                撰写:家信   继香

注:荣昌,字善堂。清·广西龙州县水口乡垌桂村人。清朝末年,随陆荣廷、谭浩明喝聚山林。……不久,随陆、谭率兵进剿左右江游勇,累立战功,升任管带。民国初,先后任浔州镇守使,湘桂军第一军总司令,广西边防司令等职。10年解甲归里。……1931年病逝。(共和国《龙州县志》稿)。

韦氏总堂历年春、秋祭横县的主要负责人:韦春生、韦昌宽(校椅人)

标签: 横县纪事   

将本文分享至: 

阅读() | | 转帖 | 推荐 | 举报

我 顶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下一篇: 古国到方国--壮族文明起源的新思考

上一篇: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横县英烈录

和讯看点>>

  • 评论
  • 旧版评论
  •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 暂无观点

  • 暂无观点

  • 暂无观点

  • 您推荐的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9 11:21, Processed in 0.04016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