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其他百家姓 › 查看内容

广西贺州大宁镇同保村廖家大院

2014-4-27 18:5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73| 评论数: 0

摘要: 到贺州的乡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老房子,它们不仅保留着与当地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而且数量大,保存完好,历史的痕迹历历在目。特别是贺州以姓别命名的别宅大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为有名的诸如八步 ...

 到贺州的乡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老房子,它们不仅保留着与当地环境协调的建筑风格,而且数量大,保存完好,历史的痕迹历历在目。特别是贺州以姓别命名的别宅大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较为有名的诸如八步莲塘的江家大屋、昭平黄姚的郭家大院、富川秀水的毛家状元大院、钟山县龙道的陶氏大屋、平桂龙井的张家大院;当然还有更多鲜少为人知的大院,如八步区贺街的蒋家大院、仁义的陶家大院、铺门镇黎家大院、桂岭镇的于氏围屋,信都的柳家大院、大宁的廖家大院、南乡壮族的覃家老屋;平桂管理区鹅塘镇周家大宅、富川深坡的蒋氏祖屋、昭平县樟木林乡的叶家围屋、钟山玉坡村的廖氏祖屋……几乎每个县每个乡镇都有这样那样的别宅大院,这些零落在乡野的古屋,因为有着沉醉千年的记忆,牵引着善感的人们,抚今追昔。


贺州历史悠久,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已经有人类聚居.从考古发掘表明,先秦时期贺州经济发达,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高,以致形成了沙田青铜文化区,其中潇贺古道交通线是沟通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要道,从秦朝到南唐开元年间,兴盛达千年之久。目前能考究到贺州的这些古建筑、古民居的大概是在宋朝。南宋的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四》中说,宋代广西民居共有四种形式:富家大室、土墼房(俗称土坯房、泥砖房等)、篱笆房和栅房(又称杆栏式)。目前这四种形制的民居在贺州留存的传统民居中还都能找到。从旧石器时代到如今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考察贺州人居住变化的民居状况还是留给专家或是后人去评判吧。笔者只是想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如今仍然尚存的这些别宅大院大多建在明清时期,这些形式各异的古民居体现出了贺州是一个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多语言文化、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反而特殊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贺州如此众多的别宅大院。

贺州别宅大院的建筑风格基本上传承了客家建筑、岭南建筑风格中的“清水砖瓦、小青瓦、建筑彩画”等文化特征,但又各具特色。

三进式民居特色。位于临贺故城中的蒋家大院大体风格就是如此,临街的门楼宽约3米,高4米左右,两扇普通木门,对着正门有木屏墙隔开遮挡视线,绕过屏墙后可见一个3米多宽,30余米狭长的天井,河卵石铺的石花天井十分美观,这个狭长的天井实际上是一条通道,同时供则门进入主屋和房屋采光。通道一则另外还有2个小门楼,2个小门楼连着3座大屋。临街的一座为头座(主屋),主屋一座5间,正中间为大厅,地面铺四方青砖,正厅安装有神龛、神台、八仙台,是待客、红白喜事、祭祀的主场所。两边侧间共有8个房间,房间虽然多,但都有一定的采光空间,厢房与主屋有一定的距离,供主屋的房间采光。二座与头座面积同样,只是屋的高度低一些,中间有一正方形天井,6米见方,铺大青石,石条镶边,头座与二座都有一面可以拆卸移走的落地木板屏门,屏门雕龙刻凤,中间也是一个大厅,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三座与二座的建筑结构完全一样。整个蒋家大院共有一个门楼进入,内有2个小门楼,3座大屋,1个通道式天井,2个正方形大天井,24个房间,3个大厅,还有多间厢房,占地面积3368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68平方米,在贺州的别宅大院堪称为最大。当然在大院建筑中,也有许多二进式的。如钟山县白马古村至今保存的30多座古民居中,基本上是二进式或三进式的院落,进大门是小厅,再进去是天井,天井两旁有厨房或蓄存杂物的房。再进去是正厅,正厅两旁有主房和客房。天井大都有8平方米左右,形成“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体现“四方聚财”的民间建筑理念。

变异干栏式。如钟山县回龙镇龙道古村的陶氏大屋即有南越土著民族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建筑特征。它依岭就势分为两个地平面,前一个平面比后一个平面低120—200厘米,为走廊、猪牛栏房和天井三个部分,后一个平面为三间过主屋,由设于第一平面天井旁石梯而上通;主屋两旁为房,正间为厅,为两层建筑;厨房设于前一平面猪牛房上的二楼(板楼),各民居以U字型档风墙为主,正门刻以石刻对联,字体基本为正楷,但书法各有不相同,雕刻形式有阴刻、阳刻、双线刻,有平底、园底、尖底;对联没有横批,横额都雕饰八卦图和龙头花草图案,对联上下两头雕刻花草装饰,部分对联全雕饰花边。

三间两廊式。这种风格大都建于清末时期, 代表作是八步区桂岭镇大庆村凤凰寨的姚家大院。它的宅院为单坡顶、三间两廊建筑格式,高约6米,每单元面积约200平方米。外墙和厅青砖包墙到顶,而房内墙却是用泥砖筑砌,这就是桂东地区农村最常见、最传统的“金包银”砌法。三间两廊,顾名思义,即是上屋三间,中间为厅,厅堂多数设有神龛,神龛上放置祖先牌,供供奉祖先和会客用;两旁为房,为主人和家人居所;房与下间厢房形成了两条走廊。厅前为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一般作客房供接待客人或作厨房所用。两厢房连接,中间是重门,没有下三间。天井用小河卵石铺就形成“双金钱”式的花纹,颇有特色。天井和重门外屋檐下用石灰粉白,上绘一幅幅以传统吉祥物麒麟、凤凰、喜鹊、鹤、鹿、松、梅、菊等为主题的壁画和字幅,古色古香、高贵典雅,文化艺术氛围特别浓厚。 从重门出,门口左侧建一小厅,供堆放杂物和放置禽舍所用,小厅前或挖井,供一家人日常提供用水。右侧建一过厅,左厅和右厅用一堵墙相连。墙脊多为鱼脊形,也有少数为冠形。出重门往右经过厅即是大门,大门屋檐下仍绘有壁画和字幅。如从大门而入,即是典型的二进二横式建筑结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8 22:05, Processed in 0.04912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