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张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河北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氏资料

2014-6-20 17: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34| 评论数: 0

据现存家谱记载,该村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百年前居于张庄村的张氏后人,多为周边富人做长工、佃户,后成家立业,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张氏家族。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为张氏分支。记录着张氏由来的石碑立于埝头乡后沙河楼村东门外北侧,有耕地数十亩,给陈姓佃种,除国课外,其他为祭扫之用。张庄村正中央丁字路口处,向东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杆,上有吊斗;逢节庆,张庄与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两族常相聚首。

张庄接世系又序

2012年元月27日农历正月初五上午,距上次修谱整百年之即,与连法、庆社、中社,我们一行四人,开着我的宝来去南乐县福堪乡张胥平村拜求张氏族谱。
张胥平虽属河南省,但我们两村相距却不是很远。出村向东过乡政府所在地埝头村,往东不足一华里就是东马陵村,再往东也就是三五里路的样子,就到了同是一乡的宋尧村,该村再往东,越马夹河就到了河南省的南乐县,应该说,同是一个张氏一族的张胥平村就快到了?不,还要过一个叫吴庄的村,再往东南走不到3华里,这就应该是了。看了一下表,车开得也不快,自出发距到达张胥平村,路程也就是十几华里,时间也就是半小时多一点。

我们张氏自永乐由晋迁直,始居于大名府元城县之前沙河麓村,故后沙河麓东门外有始祖之墓焉,数世后又迁于张庄及南乐张胥平村,又有张庄迁至丁庄,自丁庄迁西付集。

车停在张胥平村的中央,早有族人在此等候了。经导向自十字路口向南一个大胡同,都是我们张家后人。大约快到尽头的一家叫张相坤的,就到了我们本次拜访的联络人家。

在相坤家落坐之后,论辈份,本人、庆社、中社与相坤是同辈属玉字辈,连法长一辈是兴字辈。稍时,族长捧着先辈留下了的族谱来到了相坤家。在一间空房内,相坤一页页翻着泛黄的草纸家谱,我是一页页拍,每翻一下,由于族谱年代久远,块块碎沫往下掉,拍完,赶快让包装好,以免再损。

按照礼节,这天是大年初五,年还未过完,是要到长辈家行跪拜礼的。族长把我们拦住说:“各家人不是不太全,就是有的外出走亲戚,有的还有别的事情。你们话说到,就算心意尽到了。”我们提议对着族谱行三鞠躬,三跪拜之礼,也就算了却尊祖敬宗的意愿了。

在此之前的2011年6月间的一天,他们中的几位曾到过村里,其中连法是接待人之一,连法还在乡里的一家饭店请的这几位续家谱的族人。连法跟他们相见已是第二次,所以他们执意要到福堪镇上的一家饭店请我们吃饭。

几位族人,按我们猜测,在村里都是德高望众的长辈。其中有一位是曾任乡里的副乡长,还有一位是现村主任的父亲,有一位是小学教师,还有一位身份比较特殊,他是老族谱修订者的后人,辈份在我之下,他的先人曾在北洋大学法学院就读,娶妻为当时五品顶戴官宦家里的小姐。他的先人曾在宣统三年1911年立下遗嘱,要后人修家谱,这年也是辛亥年。

先人在族谱序中曾说:“而一二违戾者,掣肘其间,卒归于好事难成,良可慨也。”今天重修族谱,也是一样,热心者有之,说风凉话的也同样大有人在。有族人曾问我修家谱做什么,我稍顿了一下说:“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吧。”这种尴尬怕是后世,亦是如此。谈到几位长辈到张庄村后,在不长的街里走了几个来回,无人问津,其中谈到一人,经查看族谱,说到一个人名,那人即刻说是他是家先人,不过随后骑上三轮车离开了。这让几位又重温了百年前先人修谱时的情景。最后,还好,是连法将几位带到了乡里的饭店尽了地主之宜。

席间,几位长辈还谈到了修谱时,需要把握的几个事项。其中一点就是让在外工作的人员多出一些费用,让各门人派代表,把各门的情况登记清楚。还有就是每家出资300元,共同使用等。我看过家谱之后,我认为,张胥平村的几位长辈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剩下的我一个人完成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后离开时,我写了“源远流长”等五幅字送给了几位长辈。

离开张胥平,回到村里刚下午3点多一点。拿着张胥平村给修订好的张庄张氏族谱,不大的小村沸腾了。族谱中朝栋、绍先的后人富言的家里,有几块供奉先人的牌位,其中有一块是生于乾隆年间卒于道光年间,死后葬于南郊这样一块牌位;在建忠家还见到了更早的供奉先人的牌位。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张氏至少也是300多年的历史。
现在村里年纪较长就是本家的一位姑奶奶了,她今年有80岁。

她说,在民国三十几年时,村东南通往郭封固的路上,就是现在站在村中央向东南45度角的地方,有旗杆,上面还有吊斗,很是高大宏伟,每逢年节,张胥平的族人就来村里同贺。后来遇到了灾荒年,有人把旗杆给砍了,据考证,是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阻拦日本人侵略的那一年,是1938年。后来,在前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发现了张氏族人的石碑,并几人去扶起来等等一些年代久远的事情。

本家的长辈张飞龙,是我的爷爷辈份的人,也是村年龄最长的一人,2008当时我想老人已经是95岁高龄了,将要不久于人世,就他本人所能记起的家谱,应该记录下来。当时他也说到了村东南有旗杆,先人叫临河,生有二子,长为行上,次为夣形,长子育有三子三女,长为书田,次为书敬,三子为书安,三女分别嫁到了新庄,杏现,于封固等。他就是书安的后人。我为书敬的后人。

据考证,无论是后沙河楼村的张氏,还是张庄、张胥平的张氏,均为贫穷善良之人的后代,从张庄村的现状可以推测到,那时的张氏后人,多数都在外给人做佃户,现在张庄400多亩耕地,各种高科技耕作模式都用上夏秋两季年产量还不到2000斤,当时可能还不到百斤。不外出给有钱人做活,何以生存?

自抄录前三位先人为族谱所做序中得知,1911年,在前沙河楼村东门外北,始祖墓边又新立了石碑,上面的族谱的大略记载。如果没有破坏应该还可找到那块石碑。

就我张庄、张胥平张氏来说,自家谱成稿至今已百年,这百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辛亥年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翌年,民国成立,此后又有张勋复辟,此张勋是否与我们张家一脉未经考证,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次北伐,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清、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到了现在的改革开放等。就技术而言,百年前虽不是刀耕火种,但必是男耕女织,当此之时,妇女在家一年365天的吃穿用度,全部出自妇女之手,吃,推磨,穿,要纺线,要织布,要缝。。。。遥想当年我们先辈出门两系相聚,还应该是徒步,或坐牛车,马车,那已相当今天的宝马轿车了。。。。真可谓是大浪沙,洗尽铅华始见真。我们后世的人才,就象家谱一样,晚清时,仅有一人在北洋大学读书,两系秀才也是凤毛麟角。今天环顾四周,虽不是家家都有大学生,但哪一脉系都有大几十人受到高等教育,在外工作为张氏家族再创辉煌者更是不可胜数。#p#分页标题#e#

先人在序中说到了,无论是大名张庄,河南张胥平,还是丁庄张家,西付集张家同出一脉,理应和睦相处,不各私其亲,祖宗在九泉之下才得安宁,才可保得我张氏后裔兴隆昌盛。黄炎培先生曾对毛主席说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族不可能永远都是贫穷,俗话说得好,富不过三代,穷也不会过三代;俗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看这句话,定是封建糟粕了。不过,保证后继有人,成才、兴旺也是迟早的事。一个人的成才,需个人天份,后天学习,关键还是机遇,所以一个家族兴衰成败,放在百年之中,繁衍才是第一位的,这就应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栋梁不出我们张家。看家谱序中就有张庄村云峰的笔迹,还有富言朝字辈先人参与校阅本族谱,那个年代读书人本来就很少,这两位老人家不仅写得一手的好字,还写得一手的好文章,以此激励了当时的不少的少年学子,以至衍续至今。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在家耕种;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做事,只要我们秉承先人的孝悌于家,对朋友讲诚信,勤奋工作学习,教育下一代,闲下来无事的时候多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即使做不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至少不会辱没了祖宗,也会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持之以衡,相信在不久将来就会在张氏族谱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6 20:59, Processed in 0.055546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