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陈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江州陈氏族谱

2014-8-21 19: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05| 评论数: 13

 目录
前言………………………………………………………………… 2-4
一、序……………………………………………………………… 5-6
二、论族谱不可不修论…………………………………………… 7-8
陈姓起源………………………………………………………… 9-36
四、陈姓源流序………………………………………………… 36-42
五、舜裔姓氏与山西…………………………………………… 43-60
六、修谱文化…………………………………………………… 61-64
(一)修谱……………………………………………………… 61-63
(二)谱序……………………………………………………… 63-64
七、总述………………………………………………………… 65-66
八、述谱总则…………………………………………………… 67-71
九、思洪公居地释疑…………………………………………… 72-73
十、义门陈起源……………………………………………………… 74
十一、义门陈历史简介………………………………………… 74-82
十二、义门盛况………………………………………………… 83-86
(一)、累受旌表………………………………………………… 83-85
(二)、兴盛规模………………………………………………… 85-86
十三、义门衰弱………………………………………………… 86-87
(一)、两次分庄…………………………………………………… 86
(二)、两次兵灾………………………………………………… 86-87
十四、义门文化………………………………………………… 88-134
(一)、德星谱序………………………………………………… 88-89
(二)、定公支谱序……………………………………………… 89-90
(三)、思洪公作富川谱序……………………………………… 90-91
(四)、天下陈氏出义门………………………………………… 91-92
(五)、“天下陈氏来自义门传说”的由来……………………… 92-94
(六)、义门典故………………………………………………… 94-97
(七)、敕赐 江州陈氏诰命…………………………………… 97-99
(八)、开发义门陈旅游资源………………………………… 99-115#p#分页标题#e#
(九)、江西义门德安陈记………………………………………… 116
(十)、江州义门碑记………………………………………… 116-121
(十一)、三纲五常…………………………………………… 121-124
(十二)三从四德…………………………………………… 124-125
(十三)、八端………………………………………………… 125-126
(十四)、陈氏家法三十三条………………………………… 126-131
(十五)、义门陈历任家长名录……………………………… 132-134
十五、义门分庄记…………………………………………… 134-135
十六、义门分庄……………………………………………… 135-143
十七、陈伯宣隐庐考………………………………………… 144-147
十八、唐、宋时代义门陈氏的集聚和迁移…………………… 148-156
十九、湖广填四川…………………………………………… 157-164
二十、谱序………………………………………………………… 165
二十一、合修真良谱序……………………………………… 166-167
二十二、任远公藏谱记……………………………………… 167-168
二十三、虎谷谱序…………………………………………… 168-169
二十四、陈氏世系…………………………………………… 169-267
(一)、世系序………………………………………………… 169-170
(二)、炎帝神农氏之系…………………………………………… 170
(三)、轩辕氏黄帝之系……………………………………… 170-171
(四)、黄帝元妃西陵氏长子昌意之系…………………………… 171
(五)、昌意姬姓长子干荒之系…………………………………… 171
(六)、胡公满封陈于宛丘………………………………………… 172
(七)、苑丘世系……………………………………………… 172-174
(八)、陈平世系……………………………………………… 174-175
(九)、颖川世系……………………………………………… 175-179
(十)、义门世系……………………………………………… 179-181
(十一)、迁黔始祖陈柄世系………………………………… 181-184
(十二)、上进世系…………………………………………… 185-188
(十三)、陈所滔淑礼世系…………………………………… 188-190
(十四)、绥阳枧坝所滔淑诗世系一房……………………… 191-197
(十五)、遵义板桥三步梯一房……………………………… 198-200#p#分页标题#e#
(十六)、陈所毖安氏世系…………………………………… 200-218
长房……………………………………………………………201-204
中元后弯……………………………………………………… 205-206
鱼池湾………………………………………………………… 207-218
(十七)、陈所毖安氏世系二房……………………………… 219-220
(十八)、陈所毖安氏世系三房……………………………… 221-224
(十九)、陈所毖安氏世系四房……………………………… 225-226
(二十)、上进所知世系……………………………………… 227-228
(二十一)、陈上达世系……………………………………… 228-267
所伦淑谘元辅敏芳世系……………………………………… 228-232
板桥陈家坝堰坎一房上达敏仁世系………………………… 232-239
板桥陈家坝上达敏思一房世系……………………………… 240-241
板桥陈家坝堰坎一房上达敏萃世系………………………… 241-246
陈家坝上达元康一房世系…………………………………… 247-250
板桥上达元任敏萃世系……………………………………… 251-255
迁关岭花江上达敏悟世系…………………………………… 255-256
安顺关岭花江一房…………………………………………… 257-267
二十五、祭琏祖…………………………………………………… 268
二十六、陈姓诗句及其来源………………………………… 269-270
二十七、新诗八句………………………………………………… 271
二十八、外远祖安在嵩事略………………………………… 272-273
二十九、红梅村简介………………………………………… 274-276
三十、修谱的来源…………………………………………… 277-278
三十一、字派述…………………………………………………… 278
三十二、新字派…………………………………………………… 279
三十三、各房字辈对照…………………………………………… 280
三十四、翰林的由来………………………………………… 280-281
三十五、仁怀市文联主席穆升凡同志诗赞……………………… 282
三十六、部分人物简介……………………………………… 283-285
三十七、上进公简介………………………………………… 285-288
三十八、周礼应用选编……………………………………… 289-296
三十九、编后语……………………………………………………
#p#分页标题#e#
#p#江州陈氏族谱#e#

前 言
家谱是中华炎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蕴藏着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等。并且还有经济史和人口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和学术研究价值,对研究各项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义门陈氏家谱创始于唐代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陈姓通史看来,从炎黄二帝起,世系记载代传清楚,朝官名宿准确,大事记述与正史吻合。
吾族孝义传家,源远流长,经过陈姓通史和通书参考,及柄祖八代孙陈思睿陈家坝记载简述和世系传承资料,加之柄祖十三代孙陈清培记载将军陈上进的简史,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有追根述源通俗现实的意义。
陈氏自舜帝后裔妫满膺封受姓陈氏以来,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繁衍经历了宛丘世系、陈平世系、颖川世系、义门世系。从江州义门思洪迁居永兴果石至柄祖官任四川、山西入籍贵州,分四个阶段述谱。因从柄祖四川任官,山西入籍贵州遵义板桥陈家坝二十余代以来的世系未能清理,义门陈遵崇孝义为先,适时代而发展的规律,经过仁怀、绥阳、花江、桐梓、翁安等地宗亲寻根问祖,对琏祖古墓及上进祖、上达祖祖墓进行立碑、整修,后在守祖陈家坝三步梯陈琏祖十一代孙陈云的倡议下,凡属义门嗣孙都要为义门家族文化的传承繁衍而努力,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尽职。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引下,由各房选代表起草、收集资料,最后按照以实有家族的资料进行汇总、整修概括而成,使嗣孙众族能了解自己的族史根源。这是陈姓居家的必首之本,是吾族义门嗣众寻根必行之路。
在成谱过程中,陈家坝陈云、陈正云、陈正庆、仁怀陈州培、陈荣福、陈荣堂、陈荣开、陈志端等上下联系,做了大量的工作。陈懋禄、陈荣亮、陈钊等辛勤撰稿,陈钊对全书进行了校正。我们首先要感谢陈姓先辈们给我们创造的光辉业绩,感谢柄祖八代孙陈思睿和十三代孙陈清培对前一阶段资料的收集,还要感谢众多陈氏宗亲的不懈努力,我们才得以成功。
为了便于后代子孙阅读,我们根据现在没有通行繁体字的实际情况,采用简体字,横排的方式注谱。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资料散失,加之我们学术浅薄,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许多疏漏之处,望各位宗亲不吝赐教,并望各位后辈嗣孙继续加以研究,使我支宗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陈氏族谱陈柄公支系修谱小组
二○○七年四月八日
附:陈氏族谱陈柄公支系修谱小组
组 长:陈 云
副组长:陈云开 陈正云 陈忠孝 陈正庆
成 员:陈 钊 陈懋禄 陈荣亮 陈荣堂 陈荣玖 陈懋璋
陈懋福 陈荣社 陈兵亮 陈荣现 陈兵才 陈武学
陈正才 陈胜坤 陈胜德 陈懋花 陈懋富 陈兵怀
陈兵坤 陈荣伟 陈志端 陈安全
撰稿人:陈懋禄 陈荣亮 陈 钊
校稿人:陈 钊

 

 

 

 


一、序
吾族本次修谱,历时近三年,个中情由一言难尽。首功应推族中几位长辈,承得他们的信任与敦促,我们才有勇气翻看完毕能找到的有关陈氏书籍,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网站,尽量了解本姓吾支的有关资料,最后得以成谱。
成谱过程中,我们查阅了《中华姓氏通书-陈氏族谱》和本支老谱(陈敏睿,又名陈思睿著。陈思睿,清嘉庆元年[1796年]贡生[岁贡、恩贡])以及有关陈氏族谱的网站,陈懋禄、陈云亮、陈云禄等也参与研究,陈云堂和陈云开、陈志端等到处联系,等等,好多有志之士出了大力。(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恩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明史.选举志一》:“恩贡者,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诏书,以当贡者充之。”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因称岁贡。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即为岁贡生。《清史稿儒林传三胡培翚》:“字载平,绩溪人。祖匡衷,字朴苏,岁贡生。”又《黄式三传》:“字薇香,定海人,岁贡生。”)。
据老谱记载,陈柄祖(张氏)生三子,长子陈全让、次子陈全相(张氏)、三子陈全俸(王氏 郑氏)。陈全相生陈琏祖(葬于遵义板桥螃蟹甲),陈琏祖生三子,长子陈上选、次子陈上进(黄氏 冀氏)、三子陈上达(石氏 邓氏)。柄祖之后,目前联系上的只有安顺(六枝)、遵义、绥阳和仁怀几处的宗亲。我们记得的排行是从上进祖算起的,仁怀的是(陈上进、陈所毖):上所淑元敏,绍耳先世培,懋荣宾志国,正廷显大仁。绥阳的是(陈上进、陈所滔):上所淑元敏,绍耳先德,正大家中良。遵义陈家坝的是(陈上达):上所淑元敏凤(惠),大朝文武,镇国安昌。遵义板桥镇三步梯的是(陈上进、陈所蕴):上所淑元敏,绍耳先德武,镇国安昌。贵州安顺(六枝)关岭的是(陈上达):上所淑元敏凤,大朝文明,胜仕安昌。1983年陈云堂、陈云福、陈云林、陈云社四人到遵义陈家坝议定的新字辈:“乾坤显耀,富贵佳堂。忠孝节义,万代高强。红光玉照,永远发祥。”2005年8月,遵义、仁怀、安顺等地的宗亲代表到仁怀市喜头镇共同商定,各房统一从第15辈起起用新字辈。至于本次修谱时没有搞清楚的情况,留待后人继续完善。


二、论族谱不可不修论
家之有谱尚矣!自汉唐以来,宗法久废,惟籍谱以著其渊源、分其流派,而後部居别,白世系;划然以之上绍宗祖,即以之下贻子孙,是谱者所以济宗法之穷也。然谱有三义,要在贤孙子究心而整辑之。盖谱者普也,支派之源流、氏族之远近、与夫名谥爵位里墓皆载焉,一有不及则不谱矣。抑谱者布也,一国之政布在方策,一家之政布在谱牒,凡忠孝节义、理学文章,无不载焉。所以表祖德、励方来也。又曰谱者补也,淹没者补之,疏逖者则补之,散迭迁流者则补之;统以三义而後家乘始备。或曰有如父死之後,随母他适,于修谱之时欲复本姓许之乎,抑删之乎?余谓:随母他适,此是人生大不幸,如范文正公幼隋其母嫁长山朱氏,改范曰朱,及登第始奏明复本姓,古人始然,未忍以为今人咎也。其他赘婿远方,或出继他氏,宜于本身下注明以待其来归;至于异姓者来为後者,或出自当年无聊之极者,思然: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载,气不属则不享蜾蠃(guoluo)负子,匹夫匹妇之愚也;若此者可不必录,勿使收成大之假子,致效崇韬之长号也。虽然修谱之法尚不止是,约略计之又有五端,试一一而毕其说焉。一修谱宜于三十年为率,凡子孙有志者,届期务宜踊跃辑刊,勿至于迁廷怠废,有失祖宗敬宗敦族之谊。一表章幽隐阃范旌节,系国典所褒,故自年将四十,虽未请旌,必为立传,即或未经立传,亦宜于世系中点缀贞节数语,所以发幽光而励清节也,一族姓中或有家贫亲丧不能自存,不得已削发空门,投身道院者,虽其遇可悲,然已非我族类,可不必录;更有乍杨乍墨,来去无定,是姚广孝悌所诃斥者也,修谱时宜灭其迹为之掩丑,亦忠厚之意也。一史家有艺文,志宗谱亦然,凡诗文、传记、暨墓铭表志行状等,固宜荟萃一编。然人以书重,亦言以人重,昌黎且贻讯谀墓中金,而东坡一生不肯为人作墓者仅三人,其慎如此,编辑者亦宜细加删润,存其大都,慎勿谓达人手笔,便足流传也。一族名号不应当雷同,若逢支系繁衍之宗,子孙命名,难免重复,宜于修谱时细心改易,或音同而易一字以异之,或字同而加一字以别之;支派实繁,混淆难别,修谱之後,与子孙命名宜细加杳考,以免幼凌长之讥也。具此五端,修谱者能不慎之又慎乎!尝考欧阳氏有云:族谱三世不修,子孙之罪,何者?历年久则子女婚配或有阙遗,或徙居他乡而未详其世,或出嗣他姓而未归于宗,甚至不相往来,视一本为途人者有之矣;然则谱之修也,其可缓乎?所愿贤子孙上承先志,亟为修辑,疑者阙之,信者订之,表死者于前,启生者于後。更念祖宗艰难创业于以共勉义举,大增门第之光,勿致鬼神之恫,此则尤急于修谱而可不者也。#p#分页标题#e#

三、陈姓起源
陈姓起源有五:
(一)、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 35代传至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在黄帝时,战车已被广泛使用。黄帝发明了高轮车,所以又叫轩辕氏,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是黄帝部落的姻亲。“帝喾取陈锋氏女,生放勋(尧)。”(《史记·五帝本纪》)。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一作锋,邦也。侨极取陈丰氏生帝喾,喾复取陈氏(女)生帝尧,齐之丰丘,陈氏邑也。”(《路史·国名纪己》)《索隐》、《人表》、《正义》等著作都认为锋、峰、丰、邦同意通义,陈锋、陈丰、陈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见,黄帝家族与最早见于记载的陈丰氏部落是两个互相通婚的双胞族。黄帝的孙媳妇与曾孙媳妇都是陈家的人,他们通过这种血缘关系,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强大基础。黄帝起于姬水,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交界处。今甘肃天水市南有轩辕谷,陕西岐山县有姬水,陈丰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县西面有陈仓山。离今天的宝鸡市约四十里。陈仓山又作陈峰,山上有形若山鸡之石,因此又叫鸡峰。山下是陈坂,这个陈可能便是陈丰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得到一块形状如鸡的宝石,当宝鸡的神明来时,便会发现殷殷的声响,好象野鸡鸣啼。于是,秦文公在陈坂这个地方建祠祭祀,命名为陈宝祠。到唐代,就把这一代称为宝鸡县。
黄帝部落擅长制造这种多辐高轮车。他和他的支裔过着游牧赶车,不断在大草原迁徙的生活。整个部落排列着长长的车队,由一个牧场迁到另一个牧场时,男女老幼和财物,都置于车上,由牛马拉着高轮车,在广漠的草原上前进。当遇到敌对部落前来袭击时,车队便横着排列,以阻挡敌人的冲击。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列阵”,也即车战。人拿着武器迎敌,站在车上,车旁有步兵配合作战。当夜幕悄悄降临时,部落酋长便指挥其成员将车队排列成圆圈,人畜居于圆圈中。在无险可守的广荡大草原中,顿时形成了一个坚固的临时城堡。这个高轮车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敌人或野兽的偷袭,又可抵御寒风的侵袭,给人畜带来安全感。由此可以体味到高轮车征战生活给这个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黄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很小的时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聪明才智。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敦厚机敏,足智多谋。
黄帝之时,神农氏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帝无力征讨。于乱世中逐渐长大的黄帝认识到,必须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强大的武力,就不难讨平那些据地称雄致乱的诸侯。于是他天天习武,操练阵法,不几年,便文韬武略俱已精通。于是,他先率兵讨伐那些骄横跋扈、不来朝贡的诸侯。结果,打得那些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它的诸侯见势不妙,便纷纷前来归附。局势稳定后,黄帝一方面广施恩德,教百姓种植五谷,一方面秣马厉兵,教百姓习战。等到力量强大以后,他又先与扰乱各部落的炎帝战于阪泉 (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之野,三战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击杀前来扰乱的蚩尤。经过这两次恶战,黄帝威望大增,众诸侯一致推举他为天子。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居住于轩辕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宫,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居住在汇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黄帝死后,他继承了帝位,号高阳氏。
颛顼沉静多智,尊重贤能。他当政期间,四方宾朋,万众来朝。颛颈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高辛继承,即帝喾。按辈分算,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广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爱戴。
帝喾有四妻四子,长子名挚,次子名叫放勋。帝喾死后,由挚继承了帝位。挚即帝位后,因才干不济,治国无方,致使国力越来越弱。而被封为唐侯的放勋则因为才干出众,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挚把帝位禅让给了他。放勋嗣位称帝,史称唐尧或帝尧。帝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能之君,曾设官掌管时令,制订历法;又咨询四岳,挑选舜为其继承人。尧死后,即由舜继位。
舜的母亲叫握登,曾因看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舜字重华,也叫仲华、玄景、重明。皆因他两个眼睛有三个瞳子而得名。他方头方脑,龙颜大口,黑皮肤,身高六尺一寸(相当于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亲瞽叟与继母在舜还未成年时就想方设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来就十分宽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应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来顺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时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时候就忍受住。他没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顺父母,慈爱弟妹。他“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纠纷甚多的历山,他起早贪黑,奋力耕种,在他的带领下,历山一带的纠纷得以平息,粮食获得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就在此期间,他在一个叫河济的地方捡到一个玉壁,舜感觉到一种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来了瞽叟夫妇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让与谦虚谨慎并没有感动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到粮食仓库里去修补墙壁,然后火烧仓库,想烧死舜。还有一次,他们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舜有个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屡次为舜通风。
帝尧选继任人的时候,四岳推举了舜,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以观察他理家的本领。娥皇、女英遵守妇道,从不以自己身份高贵而傲视舜的亲戚,对公婆孝敬,对小叔谦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感动舜的父母。于是,舜只好远走他乡,携妇将雏来到了妫水之旁,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南一带。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p#分页标题#e#
舜50岁时开始替帝尧处理天下政务,成绩卓著;58岁那一年,帝尧驾崩,舜为他守了三年孝,到6l岁时,才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帝位,这时,他已是两鬓如霜的老翁了。
舜的对手是四凶:驩(huan)兜、共工、鲧(Gun)、三苗以及尧的儿子丹朱。舜首先将驩兜、共工、鲧、三苗这四个部落的首领除去,然后将这四个部落赶往四方的边远地区。与丹朱的斗争似乎要艰苦得多,经历的时间也长得多,在这一场斗争中,舜采取了进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应付裕如的政治才华。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后,因为丹朱作为炎黄大部族的正统代表,势力仍很强大,威胁极大。舜便作出姿态,表示愿让位给丹朱,最后因身边的诸侯与百姓反对,只好作罢。他便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为虞国的宾属国。为了笼络人心,舜精心组织了他的权利机构。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kui)龙、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龙、益为东夷族,其余全属黄帝族。充分展现了舜的博大胸怀,从心理上淡化了东夷与炎黄部落族系之争,有力地分化了对手。舜与丹朱的搏斗过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风,逼迫舜退避。在舜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并首先除掉四凶之患后,才逐渐击败丹朱的势力,并迫使丹朱成为虞氏部落联盟的属部。到此时,舜已八十一岁。
舜建都于蒲板,今为山西省永济县东三十里虞乡。蒲坂城内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附近又有历山、妫水,把地名从濮州菏泽一带移植过来。
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国内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后来,在去南方巡狩时,崩于苍梧(湖南宁远县南)之野,葬于九嶷(yi)山下。娥皇没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为他没有治国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为接班人。
大禹继位后,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人称有虞氏,因舜做子时,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乡 (山西永济县境),其首领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肥城县南),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也即古陈锋氏部落居住过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东南)附近。
由于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争中失败,导致以商均为首的有虞氏部落纷纷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于梁国虞城县,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则大举向南、北、东方迁徙,另外还有许多部落则与夏族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主干。
夏朝至商朝期间,随着虞舜子孙的迁徙退避,他们的踪迹也逐渐埋没于史记典籍之中。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阳县)。颛顼国有“陈州之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e)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公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匿迹。
《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相传伏羲于蔡水得龟,始画八卦之处。”城西北三里许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约五顷有余,俗称人主庙。墓周产蓍(shi)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号“伏羲墓”。当然,这里有一些建筑是历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与画卦台存在,且为陈国君民游乐之地。如在这里登高望远,二十里内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带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墙的夯土层。
虞舜子孙在舜时处于极盛时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转,自周文王将长女嫁给妫满并受封于陈后,地位开始显赫起来。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的陈国,备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宠。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三千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岛,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岛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陈国灭亡,在陈国故地置县。#p#分页标题#e#
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便有了陈姓。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氵+民+日)(闵)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三)、少数民族陈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女真族陈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授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各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族陈氏: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she)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四)、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为陈姓: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娶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高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
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白姓改为陈姓: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陈姓改为其它姓: 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初又恢复了陈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称为郭金台。
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
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入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刘矫的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五)、陈姓疍(dan)民与堕(duo)民
疍民——陈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那么,陈姓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关于堕民,白眉初《中国人文地理》解释道:”起源有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1360年,他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愤恨;1363年,他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大败,八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陈姓疍民虽然很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姓陈。
先秦至晋代迁徙
陈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you)(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又叫陈屿),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dang)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qi),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分页标题#e#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繁,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qian)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 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
当时元光正是2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bo)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闽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yong),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姓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陈姓。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陈姓分之的迁徙
长沙陈姓: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唐僖宗时,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长沙市)。同光二年 (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sou)、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 11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
也有人根据其它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姓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浙江仁和县(杭州市)的,有来自浙江会稽(绍兴市)的—…·但这都出自陈姓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姓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邵阳县陈姓: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光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子孙后代分布于邵阳县临津门、隆回、湘乡、武冈、溆浦等地,元至正时,其后裔陈叔甫又迁邵阳老鸭田。已传53代,人口达70多万人。
岳阳县陈姓:陈岳,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岳阳市一中后),传32代,9万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
续派: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桑植陈姓:北宋时,始祖是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至桑植县陈家坪,子孙分布于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贵州,共25代,5万余人。
安仁陈姓:宋景德年间,师祖是陈延宾,由福建迁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已传35代,达7万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陈绍隆由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共有3万余人。
宁乡陈姓:陈昌建于后唐庄宗时,由江西吉安迁宁乡黄泥田,子孙分布于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
石门陈姓:明代始祖陈祥,于征蛮受封为忠隘世袭百户。
移居台湾
至清代光绪十一年 (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 (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崇祯元年(1628年)统治台湾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p#分页标题#e#
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发展(南安《蓝园陈氏族谱》);或因兵燹(xian)或民变而移居台湾(《龙浔鹏都陈氏族谱》);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丁溪陈氏族谱》)。
陈姓居民在横渡台湾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姓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
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hu)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mao),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出自胁L记》,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迁入琉球群岛
处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 (1970年)。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乐年间所“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 (《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三十八)这三十六姓多为福建河口人,子孙优秀者读书南雍(太学),毕业后即为通事,然后升为长史大夫。何乔远也说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 (《名山藏》卷一百三)
明代,出使中国、暹(xian)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明代时,琉球是中国的领土属地,但是不断被日本人所窥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岛,计划先占朝鲜,作为跳板,由辽东入关,再将天皇首都迁到北京,坐镇中原,“以辖万国”。当时同安(今福建同安县)人陈申,正经商于琉球,闻讯后担心祖国受到侵害,即与琉球长史郑迥商议,委琉球遣往朝廷进贡请封的使节将情况禀告,不久他回到故乡,再次将所获情况向巡抚赵参鲁报告。赵将情况转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鲜王,为明政府联合朝鲜抗日本侵略争取了主动权。越南古称安南,与中国是比邻之国,两国在历史上虽然也兵戎相见过,但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的岁月毕竟更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陈姓进入安南提供了契机
早在后梁时,就有一个叫陈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这是陈姓进入安南之始。到了宋代,福建陈氏有许多人到越南并担任官职,慢慢成为大族。据史籍记载,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时,达官显宦中陈姓甚多。当然,最使陈姓人引为荣耀的,是当了安南至高无上的国王。据南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当安南国王的人叫陈日照(又名陈照、陈京),是福建长乐人。他本名叫谢升卿,祖籍为浙江会稽郡山阴县谢姓,后南迁至福建长乐县,他因事改姓名。他容貌俊逸潇洒,才华不凡,但性格却落拓不羁。因为杀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为陈京,逃到安南国。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后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在安南李氏王朝国王李惠宗召见陈京时,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到了他,心生爱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驸马。过了若干年,陈京之妻昭圣公主成为李朝女皇,称李昭皇。南守宝庆元年(1225年),陈京改名陈日照(亦称陈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陈朝。大越陈朝是南宋的藩属国,传八世13王,历时175年,至1400年时,国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为胡朝,国号大虞。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简定帝,此后,大臣陈姓名门望族举要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这个后陈朝,仅传二世七年,便于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灭。
移居东南亚 从清代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是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永春县岵(hu)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窃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有不少人死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 (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月二十八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祯癸酉(1633年),康熙甲戌(1694年),因吧回船沉于七洲 (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山+合)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p#分页标题#e#
出洋的陈姓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当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陈姓族谱等级观念森严。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大书特书,惟恐不详尽,而对一般的陈姓子弟,仅写上姓名,没有其它介绍。
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它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经营有方,族谱上也是只录其姓名,不提成就,更无赞誉之辞。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称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称“卒”,其它人不能享受这一殊荣,只能称“死”或“不禄”。
重男轻女为陈姓族谱乃至所有族谱的共同点,男子的结发妻子叫“元配”,继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称“继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妇,则称“继娶”,不能有一点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视。
#p#江州陈氏族谱#e#

四、陈姓源流序

陈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黄帝时期,陈丰(锋)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传说黄帝的孙媳妇和曾孙媳妇均姓陈,在原始母系社会,通过婚姻血缘关系,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基础。大约在五千年前,陈丰氏部落随黄帝族从陕西宝鸡陈阪(陈丰氏部落初居地)东迁,定居河南宛丘,即《山海经·大荒南经》称之谓“陈州之山”,给后来陈姓留下一个“徽记”。
据《史记·五帝本纪》及《陈杞世家》记载:黄帝九世孙虞舜,以孝闻世,四岳推举,继尧为帝。在当天子之前,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水(入河处),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姓妫。舜做了尧帝的女婿后,逐步成为炎黄和东夷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两个部落的图腾合并,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相传至今的龙凤图腾。舜帝代理天子政务11年,登上帝位39年,禅位于禹。禹封舜帝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自舜帝诞生之年(约公元前2240年)至妫满封陈受姓的前一年(约公元前1047年),共传34世,历时约1153年。谓“虞舜世系”。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为感舜德,封舜帝三十四世孙妫满(阏父之子)于陈丰氏部落的故址建立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奉守舜帝祭祀,以备三恪。后来其子孙以国为姓,即陈姓。因此,古书上有“周武王封舜裔胡公满于太昊之墟,子孙以国为氏”的记载。妫满公去世,谥号陈胡公。其长子申公陈犀继位;申公去世,其弟相公臬羊继位。相公去世,国人立申公之子突为国君, 是为孝公。孝公去世,其子慎公圉继位。后传至湣公(《左传》作闵公)陈越,于公元前479年为楚所并,共传二十世26君,近600年,谓“陈国世系”。
陈胡公十一世孙厉公跃,生子完,为避祸,于公元前672年奔齐国,改田姓,名敬仲,史称田敬仲完,任齐国工正,其子孙世代为大夫、卿相。至敬仲完十世孙田和为相时,代姜姓而建田氏齐国,称太公。后至齐王建,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所并,共传十六世,历451年,谓“田齐世系”。
楚灭陈时,陈湣公次子全温奔晋,长子剑迁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县),改名衍。衍之十世孙平,先为西汉刘邦六出奇谋而兴汉朝,后为汉惠帝、吕后、文帝三朝丞相,因而光耀天下。传六世陈汤为著名将帅,因抗匈奴有功封关内侯。汤又传六世至陈翔,于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迁居颍川,即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自陈衍至陈翔共传二十二世,历621年,谓“陈平世系”。
秦灭齐时,齐王建有三子,长子田升、次子田桓均改王氏;三子田轸,曾以“画蛇添足”的寓言故事,劝楚将从齐退兵。后迁颍川,恢复陈姓,仍名轸。陈轸之子陈婴,秦时任东阳令史;其孙陈余为秦末义军领袖之一,为成安君。当时显贵世族以世居之郡名来标明家族身份的称号,故为颍川郡。 后至陈源生三子,长子陈寔为保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地兼祧陈翔之祖庙,成为陈姓族系中的关键人物。
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时人,曾入太学就读,汉桓帝(147-167)时为太丘长。因党锢之祸自请入囚,遇赦后,三公每缺必召之,寔不受而退隐故里。平心率物,乡人有争讼,则求判正。众皆曰:“宁为刑罚所加,勿为陈君所短。”因义释夜窃者,而出“梁上君子”之典故。曾携子孙访荀淑,同游许昌西湖,感德星聚奎,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陈寔84岁卒,追封为颍川侯。陈寔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尤其是长子纪(元方)、四子谌(季方),与陈寔合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陈纪的玄孙匡,于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渡江南迁,定居曲阿(江苏丹阳)新丰湖,自公元前206年陈轸封为颍川侯,至陈匡迁曲阿,共传一十六世,历时522年,谓“颍川世系”。
陈逵(又名世达),系陈匡之子。东晋元帝建武初(317年),曾作为丞相的属员历太子洗马,出任长城令,悦其山水,后来定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尝言:“此地山水秀丽,当有王者兴,二百年后,吾子孙必逢斯运。”果然卒如所言,陈逵十一世文赞,生三子:谈先、霸先、休(体)先,霸先于557年,建立陈朝,为陈武帝;谈先在南梁作官,后升迁东宫直阁将军,陈武帝追赠太傅,谥始兴昭烈王,后宣帝追封为帝;谈先生二子,长子陈文帝陈蒨,次子陈宣帝陈顼。宣帝顼生四十二男,长子叔宝为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被隋所并。宣帝六子叔明,太建五年(573)封为宜都王。自陈逵迁长城至陈朝被隋并,共传十四世。历273年,谓“陈朝世系”。
陈叔明(555—618),宜都王,授宣惠将军,历任中东郎将、东扬州剌史,升迁轻骑将军、卫尉卿。后主时为侍中、翊右将军,晋号安右将军。入隋为鸿胪少卿。叔明生五子:志高、志宏、志巍、志能、志炫。长子志高,隋时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司马。 志高生陈才,唐会稽郡司马,有乃父风范。陈才生三子,长子蕴珪,官晋陵郡司功参军,后居浙江金华,啸傲山林,隐居自乐。蕴珪生二子,长子兼、次子旺。陈兼,唐玄宗开元12年(724年)进士,翰林学士,官至右补阙,赠秘书少监。陈旺因其兄陈兼初官江州,由金华随迁而至,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于开元19年(731年)占籍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开基创业。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青生六子,继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有曰三十六),自是而家益昌,族益盛;世代相传,以孝传家,同居共爨330余年,聚族3900余人,受到历朝旌奖。到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始追赠义门五世先祖为国公爵,并敕建五祖祠祭祀。#p#分页标题#e#
陈兼之三子陈京,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进士,太常博士、集贤殿学士,官至给事中、秘书少监。陈京无子,以从子陈褒为嗣,褒至盐官令。褒生陈瓘,高安县丞。瓘生陈瓖(又云环),任临海令,后避难泉州仙游。瓖生五子(有云六子),惟五子伯宣(824—890)有文史才,初游庐山隐居,后易地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后称义门铺)。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见《帝王辞典》及《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三·唐纪六十九》),为避兵乱,伯宣举家迁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始得旌为“义门陈氏”。由于伯宣为获旌义门有功,故称“义门获旌”之显祖,作为义门代表人物,散见于史书。
自叔明于太建五年(573)封为宜都王,至宋嘉祐七年(1062)分庄辈延赏、彦成止,共传十五世,历时490年,谓“义门世系”,此后便是义门各庄迁徙发展史。义门始分二百九十一庄,发展到今日,已是千百万义门遍布天下。
查阅我庄支系族谱,乃知祖上为宗臣之孙思洪之后,义门分庄时始迁湖北阳新果石。数传至明代,我祖陈柄官至翰林,曾孙陈上进为湖广广威将军,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因贵州遵义府杨应龙反叛朝廷,朝廷令李化龙总督四川、湖广、贵州军务,征讨杨应龙,并调陕、甘、豫、滇等10省军队,加上四川、贵州两省军,共24万兵力参加平叛,我祖上进等弟兄三人正好被选派其中,遂带领柄祖、琏祖、儿子等一家人到了贵州遵义,上进祖在遵义马桑窝英勇献身。杨应龙反叛平定后,其子有的回到了原籍湖南,有的到了四川,至今无从联系。因上进祖当时和同时参加平叛的仁怀地方武装安銮之子安再嵩交好,安再嵩看上了上进祖之,子陈所毖,遂将其女嫁之,我所毖祖便到了仁怀,居住于红梅村。上达祖与上进祖乃弟兄,因琏祖不愿远走等原因,上达祖便留在了遵义居住,现今取名为陈家坝(有的在三步梯)。由于当时环境的关系,本支有的又到了绥阳、有的到了安顺。此次联宗修谱总算联系上了这些,其他的只好靠今后大家的缘分了。
以上为陈姓繁衍迁徙史上的各阶段之大概轮廓,然不能尽言我中华陈姓五千年浩浩荡荡的繁衍发展史!
五、舜裔姓氏与山西!
舜裔十姓根在山西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传说,黄帝轩辕氏就曾经活动于山西南部,神农教民稼穑(jiase)于长子,后稷(ji)种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都在山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也都在山西。舜裔十姓,即舜的子孙后代所取的十个姓氏: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不论得姓于何时,也不论得姓于何地,追根溯源,他们都是舜的后裔,他们的祖根都在山西。当然,在这十个姓氏当中,凡不是起源于舜裔的另外的派系,诸如出自姬姓的虞氏、胡氏,孙氏等,他们的祖根就不在山西。
(一)、妫姓之由来
舜在当天子以前,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他居住在妫水旁,其子孙以水名为姓,是为妫姓。《水经注》曰:“历山,妫汭(rui)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老城南,即今永济西北的涑(su)水。妫姓是起源于山西永济的最古老的姓氏,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山西永济就是妫姓的发祥地。
据《史记》记载,舜名重华,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说是帝颛顼的后裔,但已五世为庶人,属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又十分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囂、象傲”的家庭里,父亲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但舜对父母仍不失孝子之道,对弟弟仍不失兄长之谊。多年如一日,从不懈怠。舜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总是巧妙脱逃,随后便又回到他们身边。舜以如此非凡的品德善待家人,名声大振。舜在家中身处逆境,同时还要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在历山耕耘,在雷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造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要到负夏做生意,总之,为了养家糊口,四处奔波。相传,舜在30岁的时候,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承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遂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以便对他的品德和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舜不但能与二女和睦相处,而且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舜在历山耕耘,历山之人皆让畔;舜在雷泽打鱼,雷泽之人皆让居。他在哪里劳作,那里便兴起礼让之风。他到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那里制作陶器的人们都跟着他认真操作,精益求精,从而杜绝了粗制滥造。尧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是便赏赐了舜许多礼品,还为他修筑了仓房。舜得到这些赏赐后,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急红了眼,于是便想害死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借舜修补仓房屋顶之机,便在下面纵火烧仓房。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才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井已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企图将舜活埋在里边。多亏舜早有觉察,已在井筒旁边挖好了一条通道,才从通道逃出。对于这些加害于他的阴谋诡计,舜都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后来,尧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舜又经受了各种磨练。舜任职期间,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还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尧没有起用的“八元”、“八恺”,舜把他们全部起用了。高辛氏后裔有才子八人,谓之“八元”;高阳氏后裔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舜任命“八元”管土地,任命“八恺”管教化,又让契管民人,伯益管山川林泽,伯夷主管祭祀,皋陶作刑,等等。又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之地。这些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充分显示了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华。经过多方面的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于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终于让位给舜。
舜登上皇位后,定都蒲阪(今山永济境内),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史称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远离小人,制礼作乐,德及四方,是少有的太平盛世。所以后人用“舜日尧年”来形容太平盛世。
舜是妫姓开宗立姓之始祖,那么,妫姓又是怎样演变为其它姓氏的呢?这里又有其各不相同的演变过程。
(二)、妫汭五姓:虞 姚 胡 陈 田
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自妫姓,遂有“妫汭(rui)五姓”之称。#p#分页标题#e#
虞,远古部落名,舜为其酋长,故习称虞舜。《史记》之《索引》曰:“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嘉庆重修一统志》曰:“大阳故城,在平陆县东北十五里”,即今平陆县南八里茅津渡村东。因虞为远古部落名或曰国名,舜为其酋长,其后裔遂以虞为姓,是为虞氏。还一种说法是,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是为虞氏。这两种说法都认为,舜即是虞氏开宗立姓之始祖。另有一支虞氏出自姬姓。据《左传》记载,周武王克商后,求太伯、仲雍之后裔,得虞仲,封于夏墟,是为虞公,建立虞国。僖公五年(前655),虞国被晋献公所灭,其后裔被迁往汾阳虞城定居。这支虞氏出自姬姓,就不是舜的后裔。
姚姓,源于帝舜。相传,舜是颛顼的后代,因出生在姚墟,以出生地为姓,是为姚氏。《新唐书 穃~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但姚墟位于何处,则有不同记载。《括地志》云:“历山南有舜井,又有姚墟,生舜处也”。据此,姚墟在今山西永济境内,姚姓就起源于山西永济。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云,姚墟“在山东濮县南”。濮县于1956年撤销,并入范县,而范县又划归河南。所以,姚墟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郾城一带。又据《新唐书 穃~宰相世系表》又记载,西汉末,田敬仲的裔孙田丰,被王莽封为代睦侯,以继续帝舜的香火。田丰的儿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居吴郡(江苏苏州),改姓为妫。田恢的五世孙田敷,又改妫姓为姚姓,并迁居吴兴武康(浙江德清县西)。由于妫姓与姚姓同宗,且曾互用,所以,郑樵的《通志 氏族略》云:“姚与妫二姓可通”。由此可见,姚姓来源有二:一是起源舜的出生地姚墟,一是由田姓所改,形成于东汉时期,但田姓又为陈姓所改,而陈姓又源于妫姓。所以,这两支姚姓,归根到底,都源于帝舜,都是帝舜的后裔。
胡姓和陈姓,都起源于西周时的妫姓,都是虞舜的后裔。夏王朝建立后,虞舜的后裔,长期受到冷落。史籍记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很不得志。商汤灭夏后,舜的后裔才受到重视,被封于陈地,建立陈国,成为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这个陈国的所在地,就是上古时候陈丰氏部落活动的地方,即今河南宛丘附近。武王灭商之前,在陈国,舜的后裔已传至遏父,依然是商王朝的诸侯国。舜是上古时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后裔世代继承了这一技艺,擅长制陶成为舜裔家族的传家宝。其时,遏父在陈地依然担任陶正,主管制陶。遏父人品谆厚,技术精湛,又不跟着商王淫乱,且与周族友善,深受当地民众拥护。所以,周武王便把长女太姬(又作大姬或元妃)嫁给他,生子名满。其后,周武王又封妫满于陈地,重建陈国,并让妫满奉守帝舜的宗祀。这样,周初妫满所封的陈国便取代了商汤时所封的陈国,它们虽说是商代和周代先后分封的两个陈国,然而却是一脉相承的虞舜后代,是枝相连、气相投、血脉相贯的同祖同宗,都是妫姓的后代。再加上妫满又是周武王的外甥,周王室的姻亲,所以便被认为是虞舜的嫡系正统,妫姓之正宗。这样,妫满的正统地位便被确立了下来。在周代,妫满便成了倍受人们尊敬的“圣贤”后裔。周成王在位期间,妫满谢世,谥号胡公,故亦称胡公满,其墓葬就在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至今犹存。
自妫满始,陈国经历了二十三个国君,历时600年。陈国王室世代为妫姓,在胡公满的后裔中,凡继承王位者,一律姓妫。在不继承王位的诸公子中,以胡公满的谥号为姓者,是为胡姓。所以,胡公满就是胡氏开宗立姓之始祖。据胡氏家谱记载,公子澄就是使用胡姓之第一人。
妫满建立陈国后,陈国的王位传承,有父死子继者,亦有兄终弟及者。一般说来,在陈桓公(前744-前707)以前,比较平稳。
陈桓公以后,宗室子弟为争夺王位,不断发生内讧。据《史记》卷36《陈杞世家》、卷46《田敬仲世家》记载,陈桓公死后,其弟佗勾结舅父蔡侯,里应外合,杀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厉公好色,曾多次到蔡国寻欢。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同蔡国约定,乘厉公到蔡国寻欢之机,用美人计诛杀厉公,另立跃为国君,是为利公。利公在位仅五个月而卒,又立其弟林为君,是为庄公。庄公七年而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陈宣公晚年欲立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君,遂于公元前672年,杀害太子御寇。陈厉公的儿子名完,在陈国任大夫,同太子御寇有莫逆之交,为避免株连,遂逃往齐国。当妫完逃到齐国时,正值齐桓公网罗人才,励精图治之时。舜的后裔妫满又有祖传的制陶技艺,所以很快受到重用,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负责管理百工匠艺。当时齐国有一个大臣名叫懿仲,特别器重妫完,并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他。这样,妫完便在齐国的贵族中站稳了脚跟,其影响日益扩大。妫完为不忘其所出,遂以原国名为姓,是为陈氏。此即妫姓陈国建立在河南,而以国为姓的陈氏却起源于山东齐国的历史演变过程。
其后,陈完在齐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并改姓为田。陈完卒,谥号曰敬仲,故又称田敬仲。敬仲为何改姓田?史家说法不一。东汉应劭说:“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但宋人郑樵、清人张澍经过考查认为,“齐无田邑”,故东汉应劭的说法难以成立。按照《史记》中《正义》与《索引》的解释,陈完改姓为田的原因是:“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又“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传至田完的七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田常之孙田和,于公元前404年,终于废掉齐君,自立为国君。这样,姜姓的齐国便被田氏的齐国所取代,此即历史上所说的“田齐代姜齐”。“田齐”是战国七雄之一。传至第15世孙田建时,齐国被秦国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遂以王为氏,是为王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即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氏;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此即名垂青史的颖川陈氏。可见,颖川陈氏乃是从山东齐国迁入河南之陈氏。
由于虞、姚、胡、陈、田五姓同出一源,遂称为“妫汭五姓”。
(三)、源于妫姓之五姓 :袁 孙 车 陆 王#p#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7 06:23, Processed in 0.02776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