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董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江西泉溪董熹宗谱的研讨

2015-9-5 12: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3915| 评论数: 1

摘要: 这篇关于研究董熹宗谱的文章很值得世人借鉴,对于本族宗谱,如何去传承如何去续写,真的很有价值,作者"荷香月暖"的还真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江西南昌青山湖区雷公坳的董振(即德昭公董熹二十九世裔孙) ...
    依据董槐谱:“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那么,依据后唐【923~936年】征为武宁令,那推算董熹生于915年;董合(到流坑建村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在公元937-943年期间)则推算其生于公元915年。(董裕的《本源考》以“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五季查即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间)我在《宋朝董氏的修谱》等文章推算:董晋723,董申797,董昌845、董谦857,董熹915,董合915。那么,董熹与董合基本在相距不久的时间出生。
那就“德昭公与清然公(董槐谱记载的董申)为堂兄弟也”。以此来排的,只是按照谦、让的世代排辈了。时间上,董熹与董合出生就基本一致或相差不大。
  
  2、“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参照了流坑的新谱说法
 
      流坑宗谱以清然居士,后来记载为清然居中,变成董晋的孙子。而“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也就是把“晋-----1全道、全溪、全素(生完、宥)、全澥----2完(生三子)、宥---3达、逊(生戬)、逵---4戬----5浚、淮(生四子)、涣、溥、淏----6伯经(生二子)、仲纬、叔系、季纶-----7廷傑、廷秀(生子二)----8椿(生子三)、梓-----9旭、旦、晃(生子五)----10羽、翦、翼、翚(生谦与让)----谦(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生子三)、让(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远、遂、述(子二)---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生子三)、璋、珮、琨、瑗。-----嵩、崇、山广。”宗谱中的“董晋~谦、让”中间的部分去掉,变成现在有的地方宗谱的“董晋→谊、谦、让”或者“董晋→全道、全溪、全素、全澥→谊、谦、让”?这样,符合其观点:“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因此,有的地方宗谱把“谊、谦、让”连在董晋的孙子的名字上。
 

 
    “爰是同堂商订,将清然公以下十世削去,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假如按照董振所说的,也就是董槐排列的“德昭公与清然公(董槐谱记载的董申)为堂兄弟也”,把清然之前的10世代削去,“晋-----全道、全溪、全素(生完、宥)、全澥----10完(生三子)、宥---10达、逊(生戬)、逵---9戬----8浚、淮(生四子)、涣、溥、淏----7伯经(生二子)、仲纬、叔系、季纶-----6廷傑、廷秀(生子二)----5椿(生子三)、梓-----4旭、旦、晃(生子五)----3羽、翦、翼、翚(生谦与让)----2谦、让”-----1远、遂、述;连(承重)---炎、熹;申(字清然)”。
也就是删去“全素~炎、熹;申(字清然)”之间的世代,则是基本属于记载谦、让于“梁移唐祚”的事件。这个之下,是属于之前,这样与董槐谱的记载,并裁减四世代就相距192年,是有差距的。也不符合其以“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的观点。
假如董振不是说董槐谱申(字清然),按照流坑万历之后宗谱的清然之后的去掉十世。而是以万历之后流坑的宗谱,清然为董晋之孙进行的假定删除董槐谱的范围。“晋-----全道、全溪、全素(生完、宥)、全澥----完(生三子)、宥---1达、逊(生戬)、逵---2戬----3浚、淮(生四子)、涣、溥、淏----4伯经(生二子)、仲纬、叔系、季纶-----5廷傑、廷秀(生子二)----6椿(生子三)、梓-----7旭、旦、晃(生子五)----8羽、翦、翼、翚(生谦与让)----9谦、让”-----10远、遂、述;连(承重)---炎、熹;申(字清然)”。那就是“晋---全道、全溪、全素(生完、宥)、全澥----完(生三子)、宥…--炎、熹;申”在时间上也不符合后唐。同样不符合其以“仍照原谱从谦公之孙述公之子起世”的观点。
当然,董振提出的是依据谦让的时间记载,进行的推理判断。有参考价值。
只是,梁移唐祚时期指公元901年至大唐国祚止的公元907年,这期间与董晋的出生相距178年~184年;算起来就应排在董晋的4世裔孙或5世裔孙了。那以削去谦、让之前十世,也与时间基本符合;若以流坑万历之后的宗谱的清然之后,删除十世,就不相符合的。间接也证明,宗谱都是在不断的演变与改进的。只是有的修改早而已。
  
     有的人以董熹列为南宋的德元的兄弟德昭臆断?就是早在乾隆辛丑修坡成章暗亭氏敬譔重修谱序(估计是部分泉溪支系提供资料)就有“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备;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虽备于前而制犹未尽善。迄嘉靖末,谱所弗录者,四十余年又值辛酉流寇祠燬,谱亦散亡;迨万历七年已卯刑部正堂燧致政归,慨谱缺修巳久,因思雪峰公谱例中一图一传之说。格而未行时大足县极久归田,御史公裕亦按秦还复续修。之谓重新族谱。今首卷吾泉溪尚有存者,序、跋、表、传。前颇全,后多缺,简前辛巳年有流坑庠士谟烈族,彦仪、彩有常以联谱事,来得彼所携诸箧中者核对之无殊也。只因旧谱世次不全,因有万历丁未草谱之悮牵缀支离自伤矛,贻误至庚申重修,世系舛错,宗祖混淆。”。也有人一样认为是:“自连伸公起世,以至德昭公者,世系井然,始知吾泉溪係軄方渊派五世孙之苗裔,信不诬也。”?变成宗谱改动却与保留的序、跋、表、传不一致与矛盾。而饮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刑部事世袭骑都尉宗派思敬公裔诰譔,也就有了《辛未董氏统谱序》:“若广川仲舒公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其学问之正尤为千古人杰,十数传而有晋公为唐德宗朝名相始迁临川,迨十一世全公、含公、合公支派益蕃。合公迁乐安流坑。含公居宜黄、背源。全公迁饶之德兴,海口,全公裔孙思敬公明洪武年间。从临川徙居富阳埠头。国朝初年,复分富阳邑城,即余族之始祖也。夫吾家自河涧广川公裔晋公世居临川扩源,贻谋燕翼,瓜瓞绵延,今其子孙散处。”。这些为了统一形成一个祖宗的宗谱,估计当时受到很大压力。其记载:“谒余以董氏前有合谱,欲邀请各族能文之士。聚集省垣设立总局,重修统谱,余惟父子世受国恩涓埃难报。”。都与董氏在唐朝不可能在南方仅仅留下一两个先祖常理有悖?变成一个先祖更加不可靠。也可见宗谱的相互交流与修改,两大支系之间起码有部分一同参与董时望;董岁、董裕等时期的修谱,但应该只是提供存留的谱序等而已,在此修谱变动较大。从以上叙述:洪武至董时望期间 修谱丢失;到董燧继续,董裕继续修谱;到董谟之后,就到泉溪世系核对宗谱;流坑直接以清然为第一世。但是,以前的序、跋、表、传依然保存。而从有关描述:万历时期,泉溪的谱也就采用董槐谱,见文忠公熹二二世孙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泉溪董氏旧谱序》,又见万历丁未仲冬月   田铺坂训礼邑庠生育春譔《泉溪盘根奕叶序》,可见,万历时期没有与流坑一起修谱,只是流坑参考核对泉溪的谱序等,毕竟流坑被镇压,宗谱丢失。而乾隆庚申时期,泉溪《乾隆庚申族谱序》:今董氏有武邑秉元等会数郡诸君子立局祖祠重修家乘。遥问叙言于予。予固知其深有得于教敬教让之文将。率弟子于六德六行之是谨者,夫风俗之颓也。庚申---辛丑,那辛丑就不是全部的人参与了。泉溪在第二年有的部分估计不同,就另外出了《乾隆辛丑重修谱序》。也因此,一些其他地方在清朝时期,接入了流坑南宋的德元兄弟德昭?故而,董振提出感叹的同时,也直接肯定认为:“各祖其祖故也。泉溪之董与今流坑之董固不得认作一派也”;意思就是:泉溪与流坑属于两大不同的支系,董合与董熹各自有各自的迁徙祖,是不同的支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最新评论

引用 adminzp 2016-7-18 16:41
董谦(观察御史,907年“梁移唐祚” 隐居)→述→炎(字:德元)、熹(字:德昭);1熹(文忠公,后唐【923~936年】征为武宁令)→2珪→3嵩→4圉→5仪→6碤→7艺靖(字:永,吉州太守)→8槐(?----1262,槐宋理宗时拜中书右丞相,封许国公)、桂、椿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8 08:37, Processed in 0.04841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