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张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张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2013-2-21 10: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1277| 评论数: 0

日志正文

张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标签: 张姓  2010-03-12 21:43

            徐铁生:《中华姓典》(暂名)”张”姓条目稿(修订稿)

       

张(張)Zhānɡ。《潜夫论》 

【源】⑴中国星辰名称多与地上之国地域相对应,古代称之为“分野”。南方朱雀七宿有张宿,分野在三河。是古有张国,公族以国为氏。⑵张氏,姬姓。本解氏。春秋晋景公臣解长(Zhānɡ)  ,字长(Zhānɡ) 侯,河东解(在今山西临猗西南之解城)人;子长(Zhānɡ) 老,以父字为氏。汉初,长(Zhānɡ) 氏始假作张氏。⑶战国时秦相张仪(?-公元前310),魏人。《吕氏春秋》谓魏氏馀子也。高注:“大夫庶子为馀,受氏为张。”⑷汉武帝时功臣、幾将侯张陷,朝鲜族。子孙融入汉族。⑸东汉时有名聂壹者,与人积怨,为避仇家追杀,乃改姓张,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三国魏大将张辽,即其后。⑹三国魏平北将军、安国亭侯张燕,本姓褚。曾参加张牛角领导之黄巾军。张死后被推为首领,改张姓。⑺乌丸族姓。汉末中山国丞相张纯之后。张纯与乌丸族“大人”联盟反汉,成为北方诸郡乌桓元帅,自此张姓成乌丸贵姓,其他乌丸人亦或改张姓。其后融入汉族。⑻秦、汉、三国时期山越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后融入汉族,是为侯官张氏。⑼魏、晋、南北朝时俚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⑽古代賨人、蜀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其后融入土家族、汉族等民族。⑾晋时义阳蛮(荆州蛮)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⑿三国时僰人姓。白子国首领龙祐那之后。蜀相诸葛亮南征益州蛮,龙祐那从征有功封为酋长,赐姓张氏。⒀两晋、南北朝屠各胡姓。屠各胡,本匈奴族屠各部。分布在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地区),故或称西河胡。⒁羯族姓。盖系“羌渠(康居)”谐声之转(《北朝胡姓考》)。羯族,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东南部。后赵时(319—351),达官多张氏。 其后融入汉族,谓之上党张氏。⒂两晋、南北朝时氐族姓。十六国时武都(今甘肃西河、成县)有之。⒃前凉悼公张天锡赐梁景、刘肃姓名曰张大奕、张大诚。⒄唐时白蛮姓。唐上元中白蛮首领张进求之后。张进求,其先陇西人。后让部落政权于南诏细奴逻(617-674)。其后子孙繁衍,移居各地,为白族张姓主要一支。公元1254年大理国亡,王族段氏子孙或改张姓。⒅哀牢夷(乌蛮)姓。白蛮张氏让政权于南诏,南诏王细奴逻感其恩,改其子逻波海姓名曰张朝凤。子孙融入彝族。⒆唐代僚族(史称獠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⒇唐代奚族姓(《两汉迄五代人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两汉至五代蕃姓录)》)。源出不详。(21)唐、五代时回鹘(回纥)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22)唐、宋时五姓番(龙氏、方氏、张氏、石氏、罗氏)、七姓番(龙、方、张、石、罗、程、韦氏)有张氏,源出不详。其后融入汉族及布依族等民族。(23)五代十国时突厥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源出不详。(24)靺鞨族姓。为渤海国(720-962年)右姓之一。又辽时有靺鞨族人高霸,仕辽改张氏。霸玄孙女,为金世宗元妃。(25)宋时犹太人来华定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市)者,其后取汉姓者有张姓(开封一赐乐业教考》)。(26)女真族姓。金天辅中洺州刺史赤盏晖,其先居张皇堡,尝以张为氏。金亡,赤盏氏复改张氏。又颜盏氏、兀颜氏、温迪罕氏、兀撒惹氏,入元亦或改张姓。(27)契丹族姓。辽天祚帝时有将军张家奴,本姓耶律氏。又元成宗时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张孔孙(1233-1307),其先出辽之乌古部,为金所并,遂以张为姓。(28)元代党项族(唐兀族)有张姓,见《蒙兀儿史记·色目氏族表》。(29)元代蒙古人有以张为姓者,如画家张彦辅、平江路总管张蒙古岱、集庆路总管张塔海特穆尔等。(30)宋嘉祐二年进士、水利专家郏亶(1038-1103),太仓(今属江苏)人。其后有改张姓者,清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张德纯即是。(31)明初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刘灌,洪武中迁河南新密,安厝于大隗镇南观音堂之西偏迤。为免役差,外分张、王、李、赵、裴五门,共为六姓,散居四方,各立居宅茔域。张姓居大隗镇东北一公里处。(32)河南永城县古城村张姓,本姓金氏。始祖金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迁来,命四子分为崔、谢、张、陈四姓。(33)明方孝孺(1357-1402)为燕王所杀,祸及九族,其族人一支避祸隐姓改姓张氏。 (34)元岷州元帅府同知朵只牙,明洪武二年附明,除武靖卫管军百户,改河州右卫左所。卒,子驴驴袭,更名张全,洪武二十七年调宁波卫右所百户,子孙传袭。(35)明太祖赐蒙古降将伯颜帖木儿张姓。玄孙张晟,官都督佥事。(36)明成祖赐女真千户、女真人昝卜姓名曰张志义,任为建州卫指挥使。(37)明成祖赐鞑靼人哈剌尔敦姓名曰张隆善,命为北京右军都督佥事;明宪宗赐鞑靼人奴儿姓名曰张友,命为金吾卫指挥使。(38)蒙古族汉姓。本姓准章氏、察哈尔氏、扎拉哈德氏、斡日脱德(额尔图惕、额日图惕)氏、扎兰努德氏、斡亦剌惕氏等(《蒙古族大辞典》《蒙古姓氏》《试论蒙古族百家姓》《蒙郭勒金姓氏及村名考)。辽宁岫岩前营乡蒙古族张姓,本姓治良匡氏,元惠宗时中书右宰相马札儿台(1285-1347)之后。元亡,马札儿台裔孙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十一世孙继英授德投努尔哈赤帐下。清初,迁居盛京(沈阳)。其孙伯尔格,乾隆六年调任岫岩防御使。后携弟吾令吉定岫岩,子孙改姓张氏(《满族在岫岩》);四川成都蒙古族张姓,本姓鄂漠克氏,西夏宗室於弥氏(嵬名氏)之后(《成都满族蒙古族志》《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清末库伦办事大臣三多(1875-?),蒙古钟木依氏,清亡后更姓名曰张六桥。曾任民国政府盛京副都统、将军府循威将军,后事伪满;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蒙古族(喀卓人)亦有张姓(《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39)回族姓。江苏扬州一族,其先波斯人剳木赤,元时来华,明嘉靖间其孙昭勇受封为武骑都尉,赐姓张氏(《张氏宗支图》);明正统中回回人阿老丁(Alaal-Dīn)以出使瓦剌功授北京锦衣卫千户,后以张为姓(《明英宗实录》);湖南邵阳一族,其先曰璞罗德,北平三河人(今属河北),明初赐姓张氏,授宝清卫指挥。后致仕定居宝清(邵阳)武冈车林铺鸡脚塘(《张氏族谱》,1759)。其他各地回族张姓,源出不详。(40) 藏族汉姓(《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名》)。源出不详。(41)苗族姓。湘西和桂东北苗族张姓,本姓代西(《凯里苗族姓氏源流考》)。湖南永顺、保靖、花垣等地苗族张姓,先祖汉族,本姓张氏。相传宋时有江西章姓兄弟二人至湘西屯边,任屯长。后定居当地,改张姓,子孙繁衍,分散于湘西及周边地区,融入苗、侗、土家等民族。贵州台江一带苗族张姓,本姓万(《台江县志》,1994);威宁等地苗族张姓,本姓卯娄、蒙荡、孟恩陆(《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志》,1997);赫章苗族张姓,本姓卯漏(《赫章苗族》)。云南宣威苗族张姓,本姓卯娄(《宣威市志》,1999);巧家苗族张姓,本姓卯茍(《巧家县志》,1997);寻甸苗族张姓,本姓卯娄莽、卯娄恶(《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1999);屏边苗族张姓,本姓卡仰(《屏边苗族自治县志》,1999)。其他地区苗族张姓,源出不详。 (42)彝族汉姓。其一支出南诏王细奴逻之子逻波海(张朝凤)之后。四川西昌彝族张姓,本属八且、渣哈、瓦渣氏族(《西昌市志》,1996);米易彝族张姓,本属阿摩惹石氏族(《米易县志》,1999)。云南昭通彝族张姓,本姓史土、肘喽、纳举、赌纳几、乙普(《昭通市志》,2000);云南武定彝族张姓,源出都卑普氏族(蜂氏族) 、对素普氏族(鸟氏族)、薄以鲁普氏族(虎氏族)、阿鲁普氏族(獐氏族)、那普氏族(黑氏族)(《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新平彝族张姓,源出绿斑鸠氏族、黑斑鸠氏族(《新平县志》,1993);元江彝族张姓,源出獐子氏族(《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志·民族志》,1990);寻甸彝族张姓,本姓阿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99)。其他地区彝族张姓,源出不详。(43)壮族姓(《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四)》)。源出不详。(44)布依族姓。其先唐、宋五姓番、七姓番之张氏。(45)朝鲜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先祖张贞弼,唐时浙江人。(46)满族姓。其先清代满洲八旗爱义氏、罕楚氏(韩楚氏)、扎拉氏、纳喇氏(辉发那拉氏)、章佳氏、彰锦氏、柱古氏、兆佳氏、图们氏、完颜氏、颜札(颜扎)氏、赫舍哩(赫舍理)氏、赫乌里氏、尼马察氏、尼玛察氏、张尔佳氏、彰扎尔(张扎尔)氏、札虎塔氏、札库塔(扎库塔)氏、札拉哩(扎拉哩)氏、札思瑚里氏、札苏哩氏,以及融入满族之蒙古鄂莫克氏、扎鲁察氏、治良匡氏,达斡尔族斡勒氏,锡伯族扎库氏,八旗汉军、“高丽旗人”张氏(《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京旗的满族(续)》《满洲部落与姓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辽宁凤城部分满族张姓,其先清代吴三桂部属,云南人。吴兵败后被俘,编入盛京兵部,发往凤凰城当差,子孙融入满族(《凤城市志》,1997)。又清末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叶赫那拉氏,清亡后居天津,子孙以张为姓。(47)侗族姓。其一支本汉族章氏。与湖南永顺、保靖、花垣等地苗族张姓同源。贵州黎平侗族张姓,本姓宋讲(《亚姓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48)瑶族姓(《瑤族姓名研究》《瑶族姓氏考》)。源出不详。(49)白族姓。三国时僰人及唐时白蛮张氏之后。(50)土家族姓。古代賨人、蜀族、荆州蛮(义阳蛮)张姓之后。部分地区张姓与与湖南永顺、保靖、花垣等地苗族张姓同源。其先汉族章氏。(51)哈尼族汉姓。云南金平哈尼族张姓,本姓苟角(《我国少数民族姓氏初探》)。其他地区张姓,源出不详。(52)傣族姓。为融入傣族之汉人及汉、傣族通婚所生子女及其子孙姓氏。(51)黎族姓(《中国人的姓名·黎族》《陵水黎族风水见闻录》)。源出不详。(52)傈僳族汉姓。源出拉饶时(拉惹扒)氏族,即獐氏族(《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云南龙陵傈僳族张姓,其先汉族。(53)佤族汉姓。本姓司岗尔特、赛朔努木、赛朔穷芒、赛朔额特、赛朔格龙永、赛朔布格兰、赛朔来所特、赛朔龙斗、赛朔、果恩邛、果恩宋、果恩让、果恩散、果恩勃阿、果恩郄、果恩伍、果恩淖、杨斯老、杨格来、队鲁昂、杨莫伊、阿塔克、木杜、阿芒、斯耨、巴根、塞纽、修(《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54)畲族姓(傅衣凌:《福建畲姓考》)。源出不详。(55)高山族姓。河南邓州高山族张姓,先祖张伯春,本名毛苏达拉,台湾花莲县玉山东麓哈喇八湾社人,雅美人(高山族之一支)。本系郑成功部将黄廷部属。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黄留守厦门。清康熙三年,张伯春随黄归顺清廷,授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康熙七年,随部屯垦河南邓州,子孙定居张村镇上营村(《‘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的想像、构建与认同》)。高山族其他族群亦有张姓。(56)拉祜族姓。云南双江拉祜族族张姓,先祖张辅国(?-1912),本系汉人。子孙与拉祜族通婚,融入拉祜族(《中国人的姓名·拉祜族族》)。其他地区拉祜族张姓,源出不详。(57)水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水族》《水族来源初探》)。源出不详。(58)东乡族姓。一支先祖本为汉族,后皈依伊斯兰教,融入东乡族;一支出伊斯兰教大湾头(今洪济桥)门宦创始人穆罕因底尼之后。穆罕因底尼,阿拉伯人,相传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后裔。其初至临夏传教时较贫困,至东乡地区后,大湾头群众送以土地耕种,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从当地人姓,取名张玉。(59)纳西族姓(《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 源出不详。(60)景颇族汉姓。本姓张莫氏(张木氏、章么氏)、嫩木皆氏(《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一)》)。(61)土族汉姓。张姓人,土族语称姜加·孔或姜加·阿寅勒。姜加,地名,一译章嘉、张嘉,故汉姓曰张(《中国人的姓名·土族》)。(62)达斡尔族汉姓。本姓札莫“莫昆”(《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63)仫佬族(《中国人的姓名·仫佬族族》)。源出不详。其一支木佬人亦有张姓。木佬人,生活在贵州黔东南、黔南二州北部,其语言与仫佬语异。(64)羌族姓。先祖名耶给,意为獐子,后以“獐”字同音之“张”为姓。(65) 布朗族(《永德县志》,1994)。源出不详。(66)撒拉族姓。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撒拉族》)。(67)仡佬族(《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源出不详。(68)锡伯族汉姓。本姓张佳氏、瓜尔佳氏、张吉尔氏、张阿里氏、札库哩氏、扎斯胡尔氏(《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姓氏改汉姓对照》;《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69)阿昌族汉姓。本姓喇准氏。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70)怒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怒族》)。源出不详。(71)俄罗斯族、保安族姓(《中华姓氏大辞典》)。源出不详。(72)德昂族汉姓。本姓岗当(《我国孟-高棉诸民族群体人名考释》)。(73)裕固族汉姓。其先本汉族,因入赘裕固族家庭,遂为裕固人。(74)京族姓(《中国人的姓名·京族》)。其先安南人。400多年前迁来中国。(75)鄂伦春族姓(《中国人的姓名·鄂伦春族》)。源出不详。(76)赫哲族汉姓。先祖张凯喜,民国初登记其祖之名,执笔者嫌其名太长,乃以官名“瞻仁大人”之“瞻”字音近之“张”字登记,后遂以张为姓(《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77)门巴族汉姓(《中国人的姓名·门巴族》)。源出不详。(78)基诺族姓。本姓谢也撒氏(《中国人的姓名·基诺族》)。(79)云南俫人有此姓。俫人,其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广西隆林、西林等地之俫人,今划入仡佬族;云南广南之俫人,今为彝族(《俫语研究》)。【变】⑴后赵石勒赐张■督姓名曰石会(《后赵录》)。⑵唐玄宗时有范阳奚族部落首领张琐高降唐,赐姓李氏;其养子张志忠,唐代宗时拜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曰李宝臣。⑶后唐太祖赐回鹘部人张污落(862-902)姓名曰李存信,赐雁门人张某姓名曰李嗣本,以为养子。⑷后唐庄宗赐郓州人张从楚姓名曰李绍文,后复旧姓。⑸明孝宗孝康张皇后弟寿宁侯张鹤龄及建昌伯张延龄,世宗即位,以谋逆罪将二人下狱。后鹤龄瘐死,延龄被杀,子孙避难,以逃跑方向分姓东、南、西、北四姓。⑹安徽泾县翟姓,其先本姓张。⑹明正德中赐都督张洪、指挥张天祐等朱姓。【望】清河郡、河东郡、梁国郡、沛郡(沛国郡)、南阳郡、吴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阳郡、犍为郡、中山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晋城)、太原郡、始兴郡、修武郡、上谷郡、荥阳郡、京兆郡、平原郡、河间郡、魏郡、蜀郡、冯翊郡、襄阳郡。【堂】清河堂、太原堂、百忍堂、大忍堂、怡忍堂、绍忍堂、书忍堂、书鉴堂、金鉴堂、鉴湖堂、宗岳堂、笃亲堂、亲宗堂、亲睦堂、敦睦堂、敦和堂、敦伦堂、敦善堂、述善堂、资敬堂、观敬堂、敬谊堂、敬惜堂、敬身堂、敬思堂、永思堂、孝思堂、慎思堂、承思堂、承德堂、世德堂、崇德堂、慎德堂、盛德堂、树德堂、种德堂、植德堂、兴德堂、恒德堂、贻德堂、馨德堂、怀德堂、诒(贻)穀堂、燕贻堂、燕翼堂、禄宜堂、得宜堂、一本堂、二铭堂、三凤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四益堂、六顺堂、六箴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贞忠堂、忠恕堂、忠孝堂、孝友堂、敦义堂、敦本堂、大本堂、笃本堂、知本堂、施本堂、崇本堂、崇远堂、德远堂、追远堂、怀远堂、源远堂、源流堂、惇叙堂、履厚堂、积厚堂、积庆堂、庆馀堂、留馀堂、留侯堂、光裕堂、垂裕堂、裕裔堂、世铭堂、世美堂、济美堂、萃雅堂、萃英堂、冠英堂、听彝堂、叙彝堂、叙丝堂、叙伦堂、叙慎堂、克慎堂、诚心堂、存心堂、居易堂、著易堂、著存堂、文星堂、文献堂、横渠堂、绍渠堂、寿康堂、嘉言堂、珍异堂、珠宝堂、尊经堂、明义堂、名教堂、清间堂、青钱堂、授书堂、乡贤堂、雨铭堂、芝泉堂、味芹堂、开业堂、缵承堂、都会堂、志合堂、高望堂、福人堂、亦政堂、高平堂、南阳堂、吴郡堂、安定堂、敦煌堂、武威堂、范阳堂、犍为堂、梁国堂、沛国堂、中山堂、汲郡堂、河内堂、曾三省堂、三叙彝堂、忠勤世第等。【布】⑴张姓为中国第3大姓,人口约85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的6.79%。约27.5%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其中河南省最多,张姓人口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10.1%);约28.5%分布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袁义达,2006)。⑵蒙古族张姓,内蒙古呼和浩特、赤峰、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扎赉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喀喇沁旗、敖汉旗,辽宁阜新(县)、岫岩,以及江苏南通、河南滑县、湖北荆州、四川成都、云南通海等地有之。⑶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各地多有之。⑷藏族张姓,青海刚察、玉树,四川汶川、石棉,以及江苏南通等地有之。⑸苗族张姓,各地多有之。⑹彝族张姓,四川西昌、米易、德昌,贵州安顺,云南昆明、泸西、昭通、武定、新平、元江、开远等地有之。⑺满族张姓,东北地区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保定、邯郸、滦县、青龙,内蒙古赤峰,上海市,江苏连云港,浙江东阳,广东广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有之。⑻瑤族张姓,广西资源、鹿寨、那坡、凌云、钦州、上思、龙胜,云南江城、麻栗坡,以及湖南江华、武冈等地有之。⑼侗族张姓,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地区与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⑽白族张姓,云南大理、洱源、祥云、腾冲等地有之。⑾哈尼族张姓,云南金平、元阳、红河、元江、宁洱等地有之。⑿傣族张姓,云南景谷、红河、梁河、麻栗坡、瑞丽等地有之。⒀黎族张姓,海南海口、三亚、保亭、陵水等地有之。⒁傈僳族张姓,云南泸水、龙陵等地有之。⒂佤族张姓,云南西盟、永德等地有之。⒃高山族张姓,河南邓州等地有之。⒄拉祜族张姓,云南宾川、澜沧、双江等地有之。⒅水族张姓,贵州三都等地有之。⒆东乡族张姓,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有之。⒇纳西族张姓,云南丽江、宁蒗等地有之。(21)景颇族张姓,云南瑞丽等地有之。(22)土族张姓,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之。⒇达斡尔族张姓,黑龙江哈尔滨等地有之。(23)仫佬族张姓,广西罗城等地有之。(24)羌族姓。四川汶川等地有之。(25)布朗族张姓,云南施甸、永德等地有之。(26)仡佬族张姓,贵州毕节、岑巩、水城及云南富宁、麻栗坡等地有之。(27)锡伯族张姓,新疆察布查尔、塔城、富蕴、霍城,以及辽宁沈阳、鞍山、辽阳(市)、盘锦、法库等地有之。(28)阿昌族张姓,云南梁河、潞西等地有之。(29)裕固族张姓,甘肃肃南有之。(30)京族张姓,广西防城港市巫山岛、山心岛有之。(31)基诺族张姓,云南景洪有之。(32)其他民族张姓,分布不详。【人】⑴张无忌,周厉王时保氏(官名)。厉王无道,无忌疏谏,王怒,流于番禺而死。子张忠嗣,字仲,周宣王时保氏。即《诗·小雅·六月》之张仲(《荒史》)。⑵张匄,春秋宋大夫。张仲裔孙。⑶张老(长老),春秋晋臣,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之解城)人。父解长(Zhānɡ)  ,字长(Zhānɡ)  侯,景公臣。张老(长老)生张趯(长趯),张趯(长趯)生张骼(长骼),张趯(长趯)生张孟谈(长孟谈)。孟谈子张柳朔(长柳朔),战国时韩之世卿。柳朔生张开地 (长开地),开地生张平(长平)。汉留侯张良,即平子。⑷张仪(?-前310),战国时秦相,魏氏馀子也。⑸张良(?-前186),字子房,汉高祖相。封留侯。⑹张昌(?-304),西晋时荆州蛮、汉族各族人民起义领袖,义阳荆州蛮。⑺张熙,晋代武都(今甘肃西河、成县)氐豪(《晋书··苻坚载记》)。⑻张■督,晋代胡部大(羯胡部落首领),后投刘渊,署为亲汉王,归平晋王石勒统之。勒命■督为兄,改其姓名曰石会。⑼张罔(?-362),前秦屠各胡起义首领。⑽张超(?-399),乌丸族首领。北魏天兴元年九月聚众据南皮反。⑾张乐求进 ,唐初昆弥国君。三国时白子国首领龙祐那之后。昆弥国,又称白国、建宁国,唐贞观三年为蒙氏南诏国所代。⑿张孝忠(730-791),唐贞元中中书门下平章事,奚族。⒀张文林,渤海国大将。靺鞨族。⒁张万进(?-939),五代后晋彰义军节度使,突厥人。⒂张彦超(?-956),五代后周神武统军,突厥沙陀部人。⒃张从训,五代后晋绛州刺史、检校太保,回纥人。⒄张胜温,宋代大理国后期著名画家,南诏王细奴逻(617-674)长子逻波海(张朝凤)之后。⒅张浩(?-1163),金海陵王时太师、尚书令、南阳郡王,靺鞨族。⒆张孔孙(1233-1307),元成宗时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契丹族。⒇张忻(?-1658),明代史学家、诗人、刑部尚书,清兵部左侍郎,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回族。(21)张相度(1616-1679),明末清初理学学者、诗人,云南大理人,白族。(22)张鹏展(?-1841?),清乾隆五十四年进士、通政使司通政,壮族学者、诗人。(23)张红鬚(?-1831),清道光中黎族起义领袖,广东崖州(今海南三亚)人。(24)张秀眉(1823-1872),清同治中贵州苗族人民起义领袖,贵州台拱厅(今台江)人。(25)张润,清同治中云南大理守城营都司,云南丽江人,纳西族。(26)张登发(?-1887),清光绪中云南拉祜族起义首领,澜沧人。(27)张李成,高山族。1884年中法战争中,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军。 (28)张伯苓(1876-1951),南开大学创始人、首任校长,天津人,满族。(29)张寿崇(1921-  ),本姓叶赫那拉氏,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之孙。曾任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30)张冲(1900-1980),云南泸西人,彝族。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31)张再杰,当代布朗族画家。(32)张永东,当代京族作家,广西防城港市人。(33)张美琼,基诺族。曾任云南地税局副局长。(34)台湾女歌手张惠妹(1972-  ),台东人,卑南族。本名古历莱·阿密特(Gulilai  Amit)。【按】⑴《姓觿》引《世本》谓:“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因氏。”疑非《世本》原文,后世伪说也。东汉王符(85?-162)作《潜夫论》,论张姓即不采此说。其后,应劭作《风俗通义》始谓:“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 然张、王、李、赵,皆起于周代,此谓黄帝赐姓,其说殊谬。唐人林宝撰《姓纂》,谓“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盖《说文》张字注:“施弓弦也。”挥始作弓之说,见于《世本》。《初学记》宋注云:“挥,黄帝臣。”而《艺文类聚》引《世本》注云:“青阳氏子挥以弧矢名世”,与宋注异。张勃《吴录》谓:“挥,观弧星始制弧者。弧如张之星也。”然诸书皆未有挥赐姓之说。《广韵》则谓“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其说又与《姓纂》异。宋邓名世父子作《古今姓氏书辩证》则调和《姓纂》与《广韵》之说,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始,实张罗以取禽,赐姓张氏。”宋郑樵谓:“此非命姓之义也。”明宋濂、清张澍亦以为非。按黄帝之时尚无文字,中国之有文字,不得早于夏代。大抵初期文字多为象形、会意,形声字则后起,甲骨文尚未见张字,岂能有黄帝之时赐张姓之说。先秦彝铭、古玺张氏多作长氏,作张氏仅一见(见罗振玉:《玺印姓氏征》、罗福颐:《古玺汇编》、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汉初犹作长氏:河北石家庄北郊东古城村发掘之汉初赵王张耳墓有长耳铜印,张耳即作长耳。其后长姓假作张姓,司马迁作《史记》,长姓悉改张姓矣。而先秦文献之长氏亦追改张氏。然亦有疏漏未改者,如《墨子·所染》之长柳朔,即《左传》之张柳朔也。张氏既本作长氏,当与挥造弦作弓、实张网罗无涉。汉王符《潜夫论》、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张氏出晋解张(按当作解长)之后,明宋濂《张氏谱图·序》亦主此说。解张(按当作解长),字张侯(按当作长侯),河东解人,春秋晋景公臣;子张老(按当作长老),以父字为氏;晋范吉射臣张柳朔(长柳朔),老之玄代孙也。三卿分晋,张(长)氏分散各国,故韩、魏、赵、燕、秦、楚皆有张(长)氏。⑵《潜夫论·志氏姓》谓,汉留侯张良,韩公族姬姓也。秦始皇灭韩,良散家赀千万,为韩报仇,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椎副车,秦索贼急,良乃变姓为张,匿于下邳。其后谯周《古史考》、皇甫谧《玄中记》因之。然《史记·留侯世家》及《汉书·张良传》皆无此说,疑王说非。⑶清河张氏,汉留侯张良次子张不疑六代孙张嵩,汉侍中。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迁,后迁吴郡。睦子况北迁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况次子岱,官至魏泰山太守,自河内(治今河内武陟西南)迁清河(治今河北清河东南),为清河张氏始祖。岱曾孙幸,北魏青州刺史,封陆侯。幸曾孙彝,迁魏州昌乐(今属山东)。彝孙晏之,始迁武城(今属山东)。晏之孙文瓘(605-608),唐高宗宰相。文瓘弟吏部侍郎文琮子锡,唐武则天、少帝宰相;吴郡张氏,亦出张况之后。张况北迁襄国,其子司空歆迁汲郡。歆子、扬州刺史禹复迁襄国。禹孙存不愿为官,隐居吴江横山。存子镇,苍梧太守,定居横山,为吴郡张氏始祖。其后子孙或迁今安徽祁门、休宁、旌德、绩溪、黟县、歙县、池州,江西婺源、德兴、乐平、鄱阳、景德镇及浙江兰溪、金华、建德等地;河东张氏,汉留侯张良次子张不疑六代孙张嵩,汉侍中。长子壮居阳陵。壮孙晧(49-132),东汉司空,迁武阳。晧子宇,范阳太守,迁方城(今河北固安)。五代孙华(232-300),晋武帝、惠帝宰相。裔孙张吒子,隋河东郡丞,迁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为河东张氏始祖。五代孙嘉贞(666-729),唐玄宗宰相。嘉贞子延赏(727-787),唐德宗相。延赏子弘靖(760-824),唐宪宗相;始兴张氏,亦出晋武帝、惠帝宰相张华之后。华九代孙君政,唐韶州别驾,因居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曾孙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中书令,封始兴县伯,率族迁始兴,后裔散居广东各地,堂名“金鉴堂”;京兆张氏,一派出汉武帝时廷尉、御史大夫张汤(?-公元前115)之后。一称杜陵张氏。汤子安世,汉昭帝时以功封富平侯。宣帝时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子孙世袭富平侯。安世五代孙纯(?-56),改封武始侯,官至大司空。纯子奋,袭爵,官至司空。张汤一族历西汉、新朝、东汉计二百余年,为一显贵家族。一派出唐中书令张九龄弟、岭南节度使张九皋之后。九皋迁长安,九子、三十九孙。第三子抗,户部郎中。抗第五子仲方,历仕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官至谏仪大,封曲江县伯。八代孙文矩,早卒。妻杨氏携子居汉州绵竹(今属四川)母家。长子紞,宋殿中丞。紞孙浚(1097-1164),宋高宗宰相、魏国公。浚,卒葬宁乡(今属湖南),其子栻、杓遂以宁乡为家。栻(1133-1180),湖湘学派理学大师。长子焯,奉政大夫,子孙分散今湖南沅陵、泸溪、辰溪、溆浦、邵阳、衡阳、祁阳、宁乡、望城、龙山、益阳、长沙、湘潭,江西泰和、丰城、吉安,以及浙江杭州、宁波、余姚等地。焯弟炳,其后迁今福建宁化、漳浦、平和、永泰、南靖,湖南宁乡、益阳、汉寿,以及湖北江陵、浙江杭州等地。明穆宗、神宗宰相张居正(1525-1582),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即炳十二代孙。杓二子,皆迁钱塘。炳弟烺,为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穀城(今湖北谷城)张氏始祖;冯翊张氏,出汉留侯张良次子张不疑六代孙、侍中张嵩之后。嵩长子壮七代孙张翼,三国时蜀冀州刺史,子孙自犍为徙下邽(治今陕西渭南东北),称冯翊张氏;沛国张氏,出汉留侯张良次子张不疑七代孙张述(侍中张嵩第五子)之;南阳张氏,出汉留侯张良次子张不疑七代孙张彭(侍中张嵩第三子)之后;河间张氏,汉初赵王张耳之后。耳裔孙羡,北周太祖赐姓叱罗氏,历官司职大夫、雍州刺史、司成大夫,封虞县公爵。其子煚,历仕西魏、北周,至隋初复姓张。煚十一代孙文蔚(?-908),唐哀帝、后梁太祖宰相;安定张氏,亦出汉初赵王张耳之后。始居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耳十八代孙张寔,公元314年建前凉,公元376年国亡;敦煌张氏,世居敦煌酒泉,为当地大族。东汉桓帝时有名臣、名将张奂(104-181)。其子张芝、张昶,善草书。张芝,创“今草”,后世尊为“草圣”;中山张氏,汉北平侯张苍(?-前152)之后。世居中山(今河北定州)义丰;魏郡张氏,世居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唐高宗宰相张大安,即繁水人。

 

 

 

 

体验新版博客

上一篇:

部姓

下一篇:

江苏省金湖县姓氏(稀姓)

 |  评论 (0) |  阅读 (?)  |   |  发表于 21:43  | 最后修改于 2010-12-17 06:45

提示:“固定链接”为您显示此篇文章的固定不变链接,如果您有还有疑问请点击帮助
链接地址:

#p#分页标题#e#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16 08:48, Processed in 0.043218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