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李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姓氏网转]祖屋凝聚的村庄 探访湖北阳新三村古民居

2013-1-14 22: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55| 评论数: 0

白门楼祖屋内堂。

长江商报消息 熊培云在《一个乡村里的中国》中说:“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有一个被时代影响又被时代忽略了的国度,一个在大历史中气若游丝的小局部。”

不论是他书中三乡交界的偏僻小堡,还是本期《长江地理》特写的距武汉200公里远的三个乡村,都在远去,试图突围。

诗人海子在1989年春天曾回过一趟安徽老家。“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成了个陌生人”。

12月21日,我又来到玉堍。爬到李家颈右侧的虎山上拍下与族长李相河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的照片同样的拍摄角度的照片。李蘅石故居还在、宗祠也在,但组成李家颈、白门楼、太新屋的老祖屋已经不断退缩,淹没于那些白色的瓷砖与蓝色的玻璃组成的新式建筑之后。

已经不再是玉堍三村了,新修建的房子与上游的十八折村已经叠合。“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

本报记者 钱烨 采写/摄

李家颈

水井按地势结构布局

李家颈支祠门匾题为“龙门衍庆”,表明这一支李姓是龙门李氏的后代。宗祠是玉堍三村联系的纽带,一块牌匾,一个郡望,就可以号召本族村民聚居认祖。

李家颈是三村之中最后形成的村落,村内目前有3座支祠,分别供奉着得阳公、朝阳公与一支已经忘却的祖宗牌位。

领导这一房的族长叫李相河,一个垂死的老人,干枯而瘦弱。

李家颈的祖屋仅剩15间左右,供奉得阳公、朝阳公的家祠被一分为二,祠堂的大门朝向已经改变,祖屋被拆除,但先前的布局还在,包括祠堂前那口水塘。

阳新早期移民村落建筑中,祖上首先选定定居点,随后请风水师择宝地起舍,一般先建祠堂,供奉祖宗,由祠堂形成整个宗族聚居的核心,然后在祠堂的山墙开出通道,像鱼的骨架一样,分裂房屋。

随着人口的增长,祖屋的面积越来越大。受到山前水系的地理限制,只能分房,另起一处香火,建祠堂,如法炮制,玉堍最先的太新屋就是这么铺织开来的,开枝散叶。

在李氏宗族的族谱中明确记载,添奇公下第八代景良公在李家颈另立香火,李家颈仅剩的祖屋位于村落最后,靠近错落边缘的一条泉眼。

围绕玉堍的水系有三条,一条大泉溪,出十八折水库,是玉堍村最重要的风水河,大泉溪上依照地势分别堆起石堰,溪水被引到玉堍三村的耕地里灌溉,再汇聚到下游的周通村河流。

李家颈祖屋旁的山泉从黄姑山冒出,终年不断,泉水前修有通道,后改为暗道,注入遗留下来的那口半月形的水塘,再流入大泉溪。

另一条水系是白门楼祖屋内的方井,此井建于明代,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周围的石雕护栏已经脱落,方井分两孔,上游为吃水井,下游为生活用水,为了防止有人跌入井内丧生,方井内放有一排横木,横木下是15米的井眼。

这种水井的独特安排,在阳新的其他村落也能常见到,与玉堍村一河(大泉溪)之隔的另一个大聚落“石德远”、玉堍村南边约一公里的上下岩邢村,以及同属荻田畈的周通、白沙镇的下北晨、县城兴国镇的石震村、潘桥镇官塘港下陈等等,各村中都有至少一个或数个类似的水井。

这些井的共同特征之一是水井规模较大,井口大,多呈四方形,井口周围用整齐的石块或铺砌地面,或砌筑围栏,不少大的水井围栏旁边树立着石碑,镌刻文字。

与白门楼祖屋内的水井一样,布局是按照地势而定,上游为吃水井,下游为生活用水。

白门楼祖屋内的水井流出后,进入白门楼祖屋前的水塘,与李家颈的两处水系正好对称,各自围绕两处祖屋旋转、供水后,污水排进三村前的大泉溪。

故居的上层建筑叫“女楼”

李家颈祖屋已经很少住人,李相河也从里头搬了出来与3个儿子住在一起。他生了4个儿子,因为养不起,一个托给别人过继。他儿子在隧道做苦工,挣了些钱,老屋还在,儿子们在老屋外围建了两幢3层高的楼房。虽说有些住不习惯,李相河已经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可以满足儿子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挑剔。

12月19日,我提出到李蘅石故居去拍照。李相河掌管着李蘅石故居的钥匙,在打开故居沉重的大门之后,里面的建筑格局还在,两进天井、雕花窗棂,与极具徽派建筑色彩的封火墙。李蘅石是族内年纪稍大的人唯一能够说起的祖宗之一,除了太公、各个支房的祖宗,李蘅石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李氏族人。

李相河说,故居上层建筑叫“女楼”,“女人是不在地下走动的”,他指的是李家的小姐与姨太太们。

在李蘅石父母奉诰的墓碑上刻着其几位妻眷家室,据说李蘅石有位姨太太极受宠爱,死后埋在黄姑山上,嘴里含着夜明珠,十几年前墓被盗了。后来,这位姨太太的墓葬被迁至白门楼村后的山脚下。

李蘅石故居可以说是玉堍三村一个特例,在不算富裕的年代,李家都是以聚居为先,没想过出钱在别处再修个大院落。李蘅石在乱世中归老以后,出资修建了李氏宗祠,这座宗祠修在了李家颈与白门楼之间,坐东朝西,屁股对着虎山与黄姑山巨大的山口,风水有云“紫气东来”,寓意李家世代沐浴仙泽。因为李氏宗祠的修建,原本散乱的玉堍三村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玉堍村1988年重修的《李氏族谱》记载:“自先祖太禄公迁州西黄姑山麓,至今已二十余世,历数传瓜绵椒衍,遂分为三庄(一名港边,一名白门,一名下庄屋)。每岁报本三庄以次轮流各在祖堂设祭,然享祀宜肃,而栖神灵之所宜静。祖堂四围族居,纷列恐不免有亵慢之虞,前人因欲共建一祠,醵资存会历年生放而力犹未足,今兄蘅石服官新省作监司任臬司而历藩司力足,为修祠倡也。”

李氏宗祠内供奉着先祖:李渊。李氏是一个大家族,自然会有不同的世系分衍出来,李姓门楣题词一般为“道德传家”、“龙门衍庆”、“太白遗风”、“诗酒流芳”等。

李氏宗祠内保存最好的是推门而进的木制戏楼,除了后堂祭祖的地方,两边厢房已经作为村幼儿园使用,李蘅石在筹建李氏宗祠之初即在此设义学,因为村内没有更大的公共空间,祠堂是最好的选择。

白门楼

过门的媳妇要围着祖屋绕一圈,再抬进屋

白门楼居李家颈与太新屋之间,祖屋坐南朝北,是三村之中祖屋数量保存最多的地方,前后50余间。

这批祖屋建于明代后期,最简单的居住单元是四水归堂式的围拢屋,然后向周围分散开,每户人家大概分有3、5间住房,房间的尺寸很小,15平米左右。

祖屋的建设在选定祠堂的位置、朝向之后,附属民居的采光是最重要的规划,白门楼老祖屋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建筑群,所以可以窥见明清时期,李氏族人是怎么在其中生活繁衍的。

#p#分页标题#e#

每一个居住单元开天井,为了采光、通风,天井下搭一根竹竿用来挂晒衣服,房梁是一根弓形的木桩,底下也搭一根竹竿,挂着腊肉,取暖生活都在堂下,天井直下是排水沟,顺着地势排入屋外的暗道内,再流入祖屋外的半月形水塘。

邻水而居是人类得以繁衍至今的生活常识,为了把水引到每家每户,即使是新建的楼房也要规避那些狭小的水道,从白门楼那两口方井流出的水可以顺利地绕着祖屋半圈再流进水塘。有水过处,村民树碑篆字,“吉星高照”、“水运长流”,以讨吉利。

白门楼祖屋在扩建中,很注意节约巷道的空间,所有建筑的拐角处都用圆墙处理,即使是露在外头的围墙,所以从外头看,祖屋的最初模样应该是和半月形的水塘形成一个圆圈,这也许有某种风水学的意义。

但现在村庄的格局被修建的楼房给破坏了,这其中包括族长的两幢楼房。

白门楼的族长是相字辈的李相木,自父亲一代单传至今,娶了山那边银山村的女人做老婆,李相木说,玉堍村娶进门的女人都要先抬进各自的祖屋绕一圈,再进自己的私屋。娘家的嫁妆要堆到祖屋的前堂。

李相木说自父亲那一代,祖屋已经不能容纳增长的人口了,玉堍村开始向上游的十八折置买土地,但不再以修建祖屋的方式聚居。祖屋虽然增加了宗族的凝聚力,但局促的生活空间让年轻人无法忍耐,李相木说,住在祖屋里,只需要祠堂大门的一把锁,就可以锁住全村。

人口的增长使得祖产逐渐被抛掷,李相木说,祖上有分房子的规矩,儿子多了就抓阄,分得房产后,各立家祠,各成一家。不过目前的祖屋已经坍塌过半,即使用来分房,也不会吸引年轻人的兴趣,李相木住在爷爷辈分来的祖屋内,儿子们都在十八折盖好了新屋。

白门楼祖屋有一个特别之处是祖屋后埋着一座祖坟,按照族长李相木的说法,当年景立公在白门楼另立香火时,祖坟即在此,所以祖屋在建设中其后墙为避免遮挡祖宗的正面而故意掏空,他形容就像有人站在你面前,祖宗肯定不高兴。

李相木说白门楼背后的祖坟是块风水宝地,祖山黄姑山从北面逶迤而止于此处,延伸的“龙脉”被引到祖坟之下。而祖坟又正好对着白门楼一房,所以白门楼一房子孙最旺,目前人口是李家颈与太新屋的总和。祖屋内除了祠堂、过道,基本没有什么公共空间,几百户人挤在一个屋檐下,李相木说有点像住集体宿舍。

太新屋

最初定居的地方

太新屋又称港边、太屋、新屋,实际上它是玉堍李氏在黄姑山下最初定居的地方,李家颈的族长李相河说,如果太新屋需要维修宗祠,三村所有李姓都要捐献钱财,因为那里是族群发源的地方。

太新屋老祖屋不再作为宗祠,其地位已经被光绪年间修建的李氏宗祠取代,作为三村中资格最老的建筑,所剩房屋不到10间,只剩一副祠堂的骨架与门前淤积的水塘。

12月19日,太新屋祖堂前正在做法事,超度一位死去女人。主事的道士姓邱,住在玉堍村下游的周通村,邱师傅说,女人已经下葬,此次是为了送走死者的亡灵。

按照玉堍村的传统,死掉的李氏族人的魂魄会在祠堂内停留三十五天,这也是祠堂作为祭祖停灵不会被拆除的原因。

太新屋祖屋内供奉着玉堍村的太公,还有李氏公认的先祖:李渊。门匾已经无存。但作为祠堂的功能还在,左右厢房是厨房与放碗碟的地方,红白喜事都用得着,祖屋门前的空地是太新屋唯一一块晾晒谷物的地方,只是生产方式已经不再停留在白砖灰瓦的岁月。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5 06:29, Processed in 0.032050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