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韦覃陆罗农莫庞蓝雷杨 › 庞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郭辉东:九嶷山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哪

2013-1-31 20:4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14| 评论数: 0

  九嶷山舜帝陵正殿右侧的石堆上有“正穴”二字,而且在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神地”的居中位置,确实是一块少见的风水宝地。

  

  2011年10月14日,第二届中国九嶷山舜文化旅游节暨宁远县社会各界公祭舜帝大典在九嶷山举行,本文作者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陆魁宏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吕芳文,应邀以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参加祭舜大典,同行的还有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周亚平研究员。敬献花篮和拜谒舜帝陵之后,我说:“舜帝陵正殿右侧的石堆上有‘正穴’二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正巧有一位永州碑刻爱好者在旁边,他说:“我们整理出版过永州碑刻一书,怎么不知道有这二字。”于是我带他们来到正殿右侧,找到了石堆上“正穴”二字。请舜帝陵工作人员找来墨汁,擦掉阴刻内的尘土后涂上醒目的墨汁,丈量了“正穴”至正殿中心的距离约26米。我们几个人举目四望,能够看出“正穴”在形势派风术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神地”的居中位置,而且“玄武垂头,朱雀翩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确实是一块少见的风水宝地。“正穴”照片及本文作者与吕芳文的合影见图1、图2(周亚平摄影)。

郭辉东:九嶷山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哪

郭辉东:九嶷山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哪

  图1 郭辉东介绍正穴发现经过图2 郭辉东与吕芳文在正穴旁

  1999年6月23日,我与宁远县常务副县长张智勇一次巧遇,见证了舜帝陵“正穴”,先后8次带人看过“正穴”,从此与舜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99年6月下旬,我当时正撰写《洞庭湖治理与开发》一书,按计划需到湘江、资江源头以及灵渠考察,恰好全省信息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在永州召开,会前我到舜帝陵瞻仰并考察湘江和资江源头,然后与各市州信息中心主任到舜帝陵瞻仰。宁远县负责接待与陪同的是常务副县长张智勇,我与他同坐一车到九嶷山,谈天说地很是投机。我说:“三天前我参观舜帝塑像时,工作人员介绍塑像落座的地方是舜帝陵正中位置。我在陵园来回看了三次,认定正中位置应在正殿右边20多米的地方。”此话一出,张智勇就来了神。他说:“你会看风水?”我说:“看过一些书,喜欢观天地之大象、察山川之巨脉、究人文之兴衰。”他接着说:“你说的位置是对的。正殿右边的石堆上有‘正穴’二字,等下我们一起去看。”

  进入陵园后,我与张智勇径直走到石堆旁,果然看见用隶书阴刻的“正穴”二字。舜帝陵以九嶷山最高峰舜源峰为靠山,前后两山朝拱有情,左右两山重重护卫,中间有宽敞的明堂。正穴不偏不倚居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具备势大、形正、聚气、藏风的特征,是一块可遇而不可求的风水宝地。

  6月23日我又住舜源宾馆,这天晚上,浮想联翩,文思泉涌。次日凌晨4时,我爬起来一口气记下21篇与舜帝及永州有关的文章题目。从第一次见到舜帝陵正穴起,先后8次带人看过正穴,与舜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10月起,我与省社会科学院梁绍辉、吕芳文、陆魁宏、王兴国、万里,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建军,湖南科技学院王田葵、陈仲庚等人一起开展舜帝文化研究与永州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至今已撰写和发表相关文章近20万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的永州,永州的神奇》、《湖南永州稻作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周敦颐家族人才链及鲁迅周恩来祖籍世系考证》、《碑刻女书惊现永州东安唐生智故乡》、《东方慈母的劝世良言——慈悲佛母他字歌》、《三皇五帝不可否,舜葬九嶷不可疑》、《从东西方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看虞舜在世界文明史的作用与影响》。2004年7月8日,应约为时任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周伯华起草请求江泽民同志给舜帝陵题写碑名的信及《舜葬九嶷与祭舜情况介绍》。9月9日,江泽民同志作了“九嶷山舜帝陵”亲笔题词。9月25日由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和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主办的甲申年公祭舜帝有虞氏大典,2005年9月15日举办的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我都以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的身份作为主祭敬献花篮。

  九嶷山舜帝陵址是一块天生地成的风水宝地,选址点穴体现了形势派的理论和作法,万里江山朝九嶷的自然奇观是地质构造运动的结果,舜帝陵庙由玉琯岩迁建舜源峰下可能与地下溶洞塌陷有关。

  

  唐宋至明代,风水术大抵分为形势派和理气派两大流派,形势派注重龙脉、穴位、砂水、朝向之间的呼应与气的聚藏。九嶷山舜帝陵庙是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玉琯岩搬迁而来,选址点穴体现了形势派的理论和作法。从地质地貌和大中小环境四方面分析就可以看出,舜帝陵址所在地是一个天生地成的风水地理环境。

  (一)永州“三山围挟两盆地”的地貌格局,是两亿多年以来地质构造运动的结果。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永州是汪洋大海的海底,距今7000万年前的燕山构造运动,导致都庞岭东体花岗岩、铜山岭花岗岩、金鸡岭与西山花岗岩的侵入,使得永州地区大幅度隆起,经过纬向构造、经向构造、旋扭构造、弧形构造等构造体系的复杂作用,从南到北形成三座大山两大盆地,即萌渚岭——九嶷山、都庞岭——阳明山、越城岭——四明山、道州——宁远盆地、零陵——祁阳盆地,大山与盆地的交错运动形成当今“三山围挟两盆地”的地貌格局。

  (二)从大环境看,舜帝陵居中国三大龙脉的南条干龙,《管氏地理指蒙·乾流过脉》曾认定舜帝和黄帝一样,葬在龙脉之上,能够福泽江河。风水术称山脉为龙脉,把中国大地三大东西走向的山脉称为三大龙脉,黄河以北山系为北龙,长江以南山系为南龙,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山系为中龙,三大干龙均以昆仑为源。刘伯温说过:“昆仑山祖势高耸,三大行龙南北中”。南龙脉由桂林海洋山过九嶷衡山,出湘江东趋庐山,……金陵(南京)总其形势,舜帝葬在南条干龙的龙脉上。《管氏地理指蒙·乾流过脉》曾说过:“黄帝葬于乔山,在大河之南,脉自积石逾河,衍者丰饶而广被也。舜葬于苍梧,在大江之南,脉自荆汉逾江”。认定舜帝和黄帝一样,葬在龙脉之上,能够福泽江河。

#p#分页标题#e#

  (三)从中环境看,舜帝陵位居九嶷山主峰舜源峰北麓,万里江山朝九嶷的自然奇观,使舜帝陵更加令人神往。九嶷山南接五岭,北连衡岳,连两广而控湖湘,主峰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等八峰如众星拱月,争相簇拥,护卫着舜源峰,九峰之外,群山莽莽,重峦叠翠,水峙山流,异岭同势,万里江山朝九嶷的绮丽风光,更加令人神往。

  玉琯岩、紫霞岩见到的岩石断裂和山体崩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宁远县志》记载:1638、1703、1782年先后三次发生地震,“有声如雷”,“山崩地裂”。玉琯岩舜帝陵庙倾圯和万里江山朝九嶷是否与地震或溶洞塌陷有关?

  (四)从舜帝陵正穴的小环境看,正穴坐北朝南,地处龙脉生气止聚最佳穴位,尽得自然造化之灵秀。穴是古人死后的葬地,坟墓以金井为正穴,寻龙容易点穴难。山区理想的风水环境是:天门开阔,地户关锁,明堂空旷,山环水绕,左右围护,前朝后拱,聚气藏风,水甘土润,草木繁茂。风水宝地的理想环境模式见图3(资料来源: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第137页)。

郭辉东:九嶷山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哪

  图3 风水宝地的理想环境模式

  舜葬九嶷有诸多典籍记载,有历代祭祀资料和诗文碑刻相印证,考古发现也不断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物证。

  (一)诸多记载舜确葬九嶷。司马迁经过大量史籍考证和实地“窥九疑”考察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认定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葬九嶷,先秦及汉初典籍也多有记载。先于司马迁的有《礼记·檀弓》“舜葬苍梧之野”和《山海经·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二)秦汉以后有关舜帝的祭祀资料印证舜葬九嶷。舜帝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始祖,也是自有国家以来的共祭之祖。据史料记载,自夏朝开始,九嶷山舜帝陵就作为祭祀朝圣之所,历代香火不绝。《清一统志》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东巡至云梦,望祭九疑虞舜陵。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狩,也曾望九疑而祭舜。自唐至明清,祭祀成为朝廷定制。唐玄宗曾派宰相张九龄赴九嶷祭舜。明太祖朱元璋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嶷祭舜。明清年间,朝廷多次派员祭舜,其中康熙朝8次,乾隆朝12次,民国期间4次。

  (三)历代名人用诗文称颂舜帝已在民众中产生深远影响。屈原、蔡邕、李白、杜甫、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杜牧、温庭筠、梅尧臣、苏轼、陆游、朱熹、徐霞客、王夫之等历代名人,用诗文称颂舜帝或亲自前往舜帝陵参与祭祀。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著名诗篇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更使九嶷山和舜帝名扬天下。

  (四)考古发现为舜葬九嶷提供了确凿的物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世界第一张帛书《地形图》画有紧密并排的九个柱状物,可能是表示九嶷山的九个山峰,旁注“帝舜”二字表示了舜庙所在地。墓主人为西汉初年长沙丞相軚侯利苍的儿子,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早于司马迁出生时间20多年。2002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表明,在玉琯岩前有面积达3.2万平方米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古舜帝陵庙遗址。这是目前所知经考古发掘证实的时代最早的舜帝陵庙,在三皇五帝陵庙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

  秦汉以前的舜帝陵庙究竟在哪里?舜源峰下舜帝陵正穴是何人何时点中的?正穴之下是否埋藏着什么秘密?万里江山朝九嶷的奇观是什么原因形成的?玉琯岩舜帝陵庙是不是因为溶洞塌陷而湮灭的?这些人为现象和自然奇观,都有待人们探究和破解。

  

  舜帝陵是我国有史以来帝陵中最古的陵,所以称为“零陵”。《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最早时在九嶷山大阳溪白鹤观前,三代时祭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到秦汉时期,舜帝陵庙由大阳溪移至玉琯岩前。汉时立有陵碑,隶书阳刻“帝舜有虞氏之陵”。此碑现竖舜帝陵寝殿。据考证,舜帝陵碑属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192年)所书,为“零陵太守徐俭立”。

  唐代思想家元结任道州剌史时曾奏报朝廷:“谨按地图,舜陵在九疑之中,舜庙在大阳之溪。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何处。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浸远,祠宇不存。”唐僖宗时(874—888年)长沙胡曾权延唐令,奏请于朝“复立庙于玉琯岩下”。清人吴祖传所修的《九疑山志》载:“洪武四年翰林编修雷燧奉旨祭祀,迁庙于舜源峰下。”《宁远县志》与上述说法也是一致的。

  然而,秦汉以前的舜帝陵庙究竟在哪里?舜帝陵正穴是何人何时点中的?正穴二字是何人何时刻的?正穴之下是否埋藏什么秘密?万里江山朝九嶷的自然奇观是不是因为地震及巨型溶洞塌陷造成的?玉琯岩舜帝陵庙是不是因为溶洞塌陷被湮灭的?这些人为现象和自然奇观蕴含的奥秘,都需要人们去探究和破解。

  (作者系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

  (原标题:郭辉东:九嶷山舜帝陵的“正穴”究竟在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11:33, Processed in 0.039685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