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李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民居见证迁徙 [转载]寻访鄂东古村落背后的历史

2013-1-13 21: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723| 评论数: 0

李氏宗祠内的戏楼。

李氏宗祠天井外的封火墙。

长江商报消息 历史刻在石头上,沉默不语。

《1942》小说作者、电影编剧刘震云在回忆深入调查1942年河南大灾荒时,一个最大的震动是:他们都忘了,觉得那不是一个多么大的事。我问我姥姥,让她给说说1942年,她说1942年是哪一年?我说饿死人的那一年,她说饿死人的年头多得很,你到底说的是哪一年。《少年派》《1942》讲的都是人吃人的故事,不同的是《少年派》是带着李安勾画的奇幻漂流面具,而《1942》是活生生发生在中国河南省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因为灾难而死掉的人太多,因为灾难而进行的移民运动数不胜数。最近一次的历史大移民的发生是与我们脚下这片江汉平原息息相关,就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人们在面对历史上数不清的灾难时,沉默与遗忘速度令人咋舌。

《长江地理》试图去描述已经发生并在此定居的事情,透过民居折射湖北一定区域、流域内的民族生存记忆。一股小小的力量,无谓乎历史,对从那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人来说意义足矣。第一站,阳新三村。本报记者 钱烨采写/摄

缘起

江西填湖广 聚居而成血缘村落

我们一直想手绘一张关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路线图,从目前的google地图上俯瞰,那场距今600多年前的移民运动究竟是翻越哪座山脉进入鄂南,再辐射到江汉平原的?

地理学家眼中的鄂南是整片的丘陵地,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就像4颗钉子从上到下钉在鄂湘赣的三省边界,那些最初进行迁徙的先民,就像今年11月中旬被媒体报道的沿着这几条山脉南迁,被猎杀的候鸟一样,世世代代沿着一条进出大山的通道迁徙。

如果我们撇开目前穿越在武汉至广东的京广高铁,以古代车马行军的地理视角,来俯瞰这片土地,似乎可以理解古代人为什么会从稍显闭塞的江西向两湖迁徙。江西是历来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而两湖地区周围的大别山、武陵山、幕阜山像包粽子一样,将江汉平原阻隔在世人之外。元末明初之时这里是朱元璋与蒙古兵与陈友谅鏖战之地,清初时又是政府军与吴三桂的藩军厮杀之野,兵荒马乱的时代,移民的前奏就开始了。

江西人分水陆两路,水路经长江进入孝感、麻城,陆路走幕阜山通道进入鄂南,再沿长江、汉江、随枣走廊,向西进入四川,向北进入汉中。

如果一切都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阳新就是移民的首站了。

这里确实存在很多从江西迁来聚居成的血缘村落,逼仄于阳新北部10多公里的玉堍村就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选择村庄,选择民居,是因为在这趟迁徙中,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本领与信仰都散落在这些破败与不断沦陷的村庄里了。

探访

阳新移民古道上的生意,被称为“走江西”

11月19日,怀揣着“世界末日”的忐忑不安,我从阳新县城所在的兴国镇出发,一路经过官桥、荻田,进入玉堍村的山脉边缘,等待载我进村的“麻木”。

路上很多村名很有意思:乐东八、刘虎文、叶五本、樟树下叶,阳新很多村落地理环境、聚居的族姓或者干脆以太公名字命名。在表示村落单位上又有以“某家、某堍(音WAN)”、“某家田畈”等为称呼。

我所站的确切位置,是316国道上进入玉堍村的荻田畈,似乎跟种植芦苇或者荻有关。

在历史上,阳新是鄂东南最古老的县,更早的县治被富河水库淹没,《汉书·地理志》载“江夏郡有下雉”,故址在今湖北阳新县东。

阳新县自公元前201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作为一州之治,阳新在历史上名称固定相对时间最长、最稳定者是“兴国州”,从明洪武九年(1376年)到1912年前后共500余年。

迁到阳新各地的族谱记载祖上首先在湖北一个“兴国州”的地方居住,当时的兴国州管辖现在的阳新、大冶、通山。

阳新境内分布和集中着许多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最多,再下是刘、李、王、张等。这些姓氏大多从江西边界的瑞昌、武宁两县迁来。

光绪年间《兴国州志》载:“无巨商大贾,聚族而居,往往棋置数百户,重宗族、严别异姓,同姓宗有祠,祠立之长,家法一就长约。”

现在出入阳新县的主要通道是316国道,就是当年的移民通道。

国道连接着江西的武宁县,阳新的龙港、浮屠镇,龙港是江西填湖广的首站,如今阳新民间还有太公在龙港分家的说法。

但在600年前,这里并非4车道的柏油马路,阳新与江西的通道口在龙港以下的白岭和大洞这两个关口,历史上是两省边贸的重地。

一直到民国时期,阳新商人主要还是在移民古道上从事盐、米、木材、药材、棉布、苎麻、瓷器等的交易,阳新地方称做这种生意为“走江西”。

当年行走在幕阜山山道上的商客们,都结队成帮,并集体出资请驻军护路,以防匪盗。

时至如今,那些挑着扁担摇摇晃晃走在316国道上的农民,时常让我错愕到600年前他们的先祖是怎么翻越幕阜山,怀揣着同样的忐忑不安望着此起彼伏的山脉,寻找安居乐业的家园。

山脉之间的缝隙,形成最早的聚居村落

玉堍村距离阳新县城西北10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太新屋在北边,李家颈在南头,白门楼居中。起始于明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通道就在村落以南4公里的山脚下。

这3座村子被幕阜山的余脉包裹其中,村落的位置就像坐落在一处凹陷的火山口,一条小河从中流出,注入富河,“火山口”的周围是盆地,盆地周围又被幕阜山包围。这些山脉之间难得的缝隙成为当年沿着山脚迁徙的聚居之地,很早就形成村落。

村落之外据守这个盆地的是阳新县的白沙镇,盆地的两头是幕阜山的隘口:大箕铺镇与浮屠镇,因为处于盆地与丘陵的过渡之间,就像幕阜山的两座大门,很早就成为走夫闯贩打尖留宿之地。

玉堍村就安静的坐落在这些重镇的边缘,如果需要交换物品,他们会离开村庄,走到连接浮屠镇的316国道上的荻田畈,那里有做司机生意的水果摊与饭店。

富河在阳新是个地理标志,其意义就像淮河秦岭一样,中国版图上的一条线,则“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条名叫大泉溪的河流是玉堍村重要的风水河,中国古代村落的选址都很注重“坐山面水”,看一处地方是否适合于墓葬建宅,水与山最好同在,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山主子孙水主财”。

依照着上面的几条大规则,拿着罗盘的算命先生在明代某一天看中了黄姑山脚下汇聚的龙脉,于是在此打桩起舍,子孙蟠兴。

#p#分页标题#e#

当然这些只是归于合理的想象,依照风水学去附会,黄姑山所产的大理石温润如玉,所以玉堍村的“玉”字也就名正言顺,迁居在此的李家人有了合适的风水逻辑。这也是阳新古村落选址的主要考虑,村子要远离交通要道,面水依山,分布在幕阜山边缘的丘陵地上。

李氏宗祠:三个自然村落的结构中心

太新屋、白门楼、李家颈三村的主姓都是李姓,三村共有李姓317户,其中太新屋60多户,白门楼180户,李家颈75户,他们是同一个宗族,老祖屋在太新屋,在几百年的迁徙移民中,江西人占到了80%。

玉堍村的李姓也是江西人。据前年最新编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玉堍村的始迁祖添奇公,在明代,自江西瑞昌东街迁到兴国州木寨嘴,生二世祖志能公,志能公的儿子太禄公才从木寨嘴迁到现在玉堍村所在的黄姑山下。

黄姑山是李家的祖山,埋着李家的很多祖坟。根据族谱,李氏一族首先在黄姑山下靠近大泉溪的“港边”住下,修建家祠,聚居而住,传到第八代后,人口增加,景立公、景良公分别在靠近港边的黄姑山下另立香火,筹建祖屋。

族谱上载“一族分成三庄,即港边太屋、白门楼(亦称上庄村)、李家颈(亦称下庄村)”组成。

在探访玉堍村的老民居时,与《1942》小说作者、电影编剧刘震云在深入调查1942年河南省大灾荒时遭遇同样事情,那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很少能够说出本族本村的一点点历史,按照族谱上最早关于太新屋的记载,从目前担任族长的相字辈人头上算起,李氏一族已经在此繁衍了21代。

这种历史更迭的痕迹在太新屋、白门楼、李家颈的祖屋都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玉堍村第一个祠堂太屋老祠堂,始建于嘉庆年间,至今已经逾200多年,但是这个祠堂如今只是属于太新屋这一支的支祠了,而且比较破败。

太屋老祠堂以及后面几个祠堂的建造基本决定了玉堍村的聚落大致位置、朝向,随着村落发展,人口的增长,玉堍村又逐渐分出了白门楼、太新屋和李家颈等家族分支组团,每个家族分支组团又建设了各自的支祠和家祠。

这样玉堍村就形成了现在的玉堍村李氏的三个分支,也就是现在的三个自然村,并于光绪年间,在本族人李蘅石的捐助下建成了现在的李氏宗祠。这样,李氏宗祠再次调整了玉堍村的结构关系,成了整个玉堍村最后的中心,原来的所谓三庄即三个自然村落都围绕着规模不凡的李氏宗祠。

人物

李氏宗祠修建者曾是晚清的封疆大吏

在李相河翻开的那本200页的家谱中,介绍李蘅石的占了半册。这位在光绪年间因为收复伊犁的满清汉臣受到朝廷的嘉赏,御赐“光禄大夫”,官居二品,管理新疆,可以说是满清朝廷的封疆大吏。

关于这位在晚清风云动荡的时代,官拜二品的封疆大吏,李氏族谱上记载的真实历史也寥寥数笔。关于李蘅石的身世,只能从一些传说中去意会。阳新的移民中很多关于自己太公或者出名人物的传说,他们的功绩会被刻在宗祠的匾额上,流芳百世。

传说中,李蘅石二十岁以前还是个地道的农民,靠打柴和挑石灰以供养父母和养家糊口。一天在李家颈村后黄姑山砍柴,遇到一个白胡子老人,叫他“李大人”,并叮嘱他顺着大泉溪往外走,在富池口中会遇到贵人。

富池口是富河通江的河口,李蘅石在此结识了左宗棠部下的将军金先翼,并随其攻占伊犁,与俄国人谈判收复失地。

传说已经很难查证,但归乡之后的李蘅石在故居之后修建了父母的祖坟。如今祖坟仍在,李家颈的族长李相河指着坐西朝东的两块墓碑,还能清楚看到刻在100多年前的清晰字迹。李蘅石修建了李氏宗祠,并改变了玉堍三庄的格局,时至如今,李氏宗祠仍然是三村的核心,宗祠内现为玉堍村幼儿园。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何感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8 01:43, Processed in 0.02526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