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卢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宾阳炮龙:多少神秘待探访

2013-3-7 22:44|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638| 评论数: 0

    炮龙节上,多少激情刺激无法描述;炮龙背后,多少神秘故事有待探访。

    日前,记者来到宾阳县,走街串巷,探访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及其幕后故事。

说不清的炮龙:300年还是900年?

    “宾阳的炮龙节在明清时就有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宾阳人说。

    “宾阳县的炮龙节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一晚都要舞炮龙。”还是宾阳人说。

    300年还是900年?炮龙节源于何时,宾阳县志没有明确的记载,民间传说颇多。宾阳县芦圩镇部分老人告诉记者,宾阳人舞炮龙源于镇上一个卢氏家族。1664年,卢氏三兄弟由广东水花门楼搬迁到宾阳。由于他们家乡有正月十一舞炮龙的民俗,所以有了家底后的卢氏长者思乡浓烈,便把这一习俗移植到宾阳。由此,炮龙节成了宾阳独具特色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如此算来,第一条炮龙由芦圩镇卢氏家族开始舞起到今天,宾阳炮龙节至少有300年历史。

    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却颇有传奇色彩。相传北宋皇佑年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攻占邕州(今南宁市)。朝廷派枢密副使狄青率兵南征,于公元1053年底到达宾州(今宾阳)。侬智高则在昆仑关凭险固守。狄青知道强攻不可能取胜,于是便使计谋。当时适好是上元节,狄青下令营中张灯结彩,并令州府组织民间大舞炮龙,意在麻痹敌人。第一天晚上,狄青大宴部队将军,全城鼓乐喧天,鞭炮齐鸣,龙狮劲舞,通宵达旦;次晚宴请一些军官副手们,二更天时分,狄青忽然说生病了,请人代替主持宴会,还多次派人出来劝酒,直至天亮,人不敢离席。忽然使者报告:“夜间三更天,狄青元帅已夺取昆仑关。”原来,狄青在众人欢宴之时,暗中引领两千轻骑,连夜绕到昆仑关背后,兵分两路,拂晓突然发动袭击,侬智高措手不及,只好弃关撤走。最后退出邕州,逃向大理。

    最初,人们以舞炮龙纪念狄青的胜利,后来代代传承,历史不断赋予它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习俗。

炮龙人说炮龙:承传技艺几百年

    宾阳县城中和街92号有户人称“龙号”的人家,掌柜叫冯存德。

    67岁的冯存德20余年扎炮龙不止,手艺已日臻纯熟,其龙点睛可舞。走进冯存德的家里,堆满了扎龙所需的竹木。屋内,5个龙头红须蓝鳞,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面对面坐下后,冯存德开始向记者披露了制作炮龙的内幕。他说,炮龙仅龙头便有1000多个捆绑点,要精心扎制近半个月。龙身由竹片编织而成,与龙头龙尾共为9节,中间用绳子和龙布相连。龙身要糊上4层特制的纸,方能抵御鞭炮“轰炸”。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扎制炮龙已经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如龙的眼睛要用手电筒来做,到了晚上龙眼才能光芒四射,如同龙在腾云驾雾一般。此外,龙鳞也由原来的贴纸改成直接用颜料画了,这样舞起龙来,龙身才会更加牢固、闪闪发光。

    冯存德说,宾阳目前仅存数家“龙号”,掌握此手艺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说起扎龙的技艺,冯存德直言,一半是看老辈艺人制作,另一半则是不断学习改进。古人说,龙生五相,蛇身、鸡脚、鹿角、鱼尾……龙其实是不存在的,凭着想象,他觉得红须蓝鳞好看,就画成这样了。

    扎龙大有讲究。一般人只能制作红须的成年龙;白须老龙,只有芦圩一位接近90岁姓卢的老人才有资格扎制。龙扎成后,还不算完工,须经指定的美术高手“点睛”。完成“点睛”仪式后,龙便有了生气。此外,龙角一定不能画成金色的,因为《封神演义》中有个故事说,金角龙是死龙。舞龙时,龙的前方有两颗珠引路。红色的叫财珠,五色的叫引珠。财珠先行,引珠随后,龙头随引珠走。 (陆波岸 颜志飞)


炮龙老艺人冯存德正在做龙

 

【】

(责任编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7 13:41, Processed in 0.06482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