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李黄陈张周梁何林吴刘 › 梁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东梁姓都分布在哪里?

2013-3-8 14: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4698| 评论数: 0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0 15:18:18

广东梁姓都分布在哪里? 广东是梁姓的大本营,全国梁姓35%在广东,尤其集中珠三角。
《天下梁姓聚西江》
西江是珠江最主要的干流,流量仅次于长江、黄河,是中国第三大河流。流域包括广东和广西过半的面积。历史上,在珠江三角洲冲积形成之前,西江在岭南版图上的位置更加突出。由于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加上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中原和岭南,一直到明朝以前,梧州至端州的西江段一直是是岭南地区最重要的通道,是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口聚集的中心。
西江及其支流(北岸,上游而下)黔江、蒙江、桂江、贺江、绥江……(南岸,上游而下)郁江、罗定江、新兴江……所经流域,无数分叉支流穿越珠江三角洲,直至崖门、磨刀门……等出海口,面积辽阔,土地肥沃。历史上,河流是人口迁徙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人口流动往往沿河拓展。沿河两岸是最肥沃、最利于农业生产土地,也是人口繁衍生息最兴旺之地。
据众多梁氏族谱记载,梁姓入岭南,主体集中在宋元之间,主要路线是梅关,经珠玑巷,顺北江南下,再沿江迁移。另一部分由长江的支流湘江经灵渠进入西江。历史和地理的因素使梁姓在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散播、发展,并沿河进入北江和珠江。广东梁氏迅速发展的原因:由于远离战乱中心,得到数百年的和平繁衍生息、地方空旷正在发展、富庶。                                                                             
据《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梁姓  典型的南方姓氏,在两广最有影响。中国排列20位,占全国0.84%,总人数1000万;《中国人名大辞典》225人,占0.5%,排名43位;宋代(960-1279)44万,占全国0.57%,排列37位;梁姓第一大省山东,占全国梁35%,占该省人数2.2%;明代(1368-1644)43万,占全国0.46%排列53位;梁姓第一大省广西,占全国梁15%,占该省人数3%;当代1008万,占全国0.84%,排列20位,比明代梁姓增23倍,(全国人口与明代对比增13倍)。
梁姓第一大省广东,占35.2%,占该省人数4.7%;梁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名20位,占全国人口0.86%,约1200万人;梁姓最旺盛一支在两广,占全国梁姓人口的48%,580万人。[其中广东占全国梁姓人口的35%,420万人;广西占13%,160万人]。梁姓占广东省人口约4.9%,居全省各姓人口第五位;占广西人口4.7%,,居全区各姓人口第五位。
在两广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粤语区内,其中又以西江流域最密集,包括清代广州府属的南海、顺德、番禺、香山、新会……;肇庆府属的高要、新兴、开平、恩平、四会……。平均密度达18%以上,是西江流域第一大姓,是粤语区最具代表性的姓氏。近代又随移民潮进入城市和港澳、海外。
四海朝宗——“西江河神”悦城龙母是西江流域百姓最信奉的神。龙母,传说其父亲姓温,广西藤县人,母亲梁氏,德庆悦城人。养父梁三,悦城一渔翁。龙母乃梁姓人所生,梁姓人所育。“龙腾西江,母仪天下”,龙母庇佑着中国第三大河的百姓子民,护荫着我西江梁氏的繁盛。这与梁姓在近八百年在西江流域迅猛繁衍,并成为流域的第一大姓,有没有某些因果和联系呢? (肇庆西江边上长大的阿祥)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0 15:32:21

肇庆怀集梁村镇梁姓比例高达50% 肇庆怀集梁村镇梁姓比例高达50%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0 15:56:05

我乡下的祠堂 我乡下的祠堂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0 15:59:24

珠玑巷梁氏宗祠规模——大!豪! 珠玑巷梁氏宗祠规模——大!豪!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0 17:47:33

好野!
对梁氏的源流、分支、发展等情况甚为熟悉,资料翔实。今天,我对自己的姓氏更为了解。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0 17:59:55

梁氏源远流长! 梁氏源远流长!梁氏继续发扬光大,吾等齐齐努力!

315058444 发表于 2008-7-30 18:45:46

赵也是好古老的

liang202866 发表于 2008-7-30 20:15:50

我是广东省罗定市的梁姓,人口约30万人左右吧.(罗定三达寺人).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1 09:07:57

粤西规模最大的庄园建筑—罗定梁氏庄园 梁家庄园 在黎少镇潭濮村,位于泗纶河与罗定江交汇处。建于清代。庄主人梁胜泉是清咸丰年间的暴发户,原是小商人,后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三位于一体。庄园有田产1万多亩,租谷1万3千多石,当铺6间,商店100多间,仅1947年就有婢女126人,长工数十人。庄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共建造26座大屋,6座炮楼,其中最大的一座大屋俗称“九座屋”,建筑为风火式山墙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面积7465平方米,分三个大门,大门间有两个小门,以通巷将纵列厅房隔开,中以两条横巷连在一起。两侧还各有一排厢房。大屋门前为长100余米、宽10余米、高3米的高台地坪。离河岸40米。河岸砌有码头。北边为一排大粮仓、晒场、炮楼等,粮仓设有门楼,有石台阶直通河边码头。庄园内所有道路均用石板铺砌。紧邻还有袁世凯称帝时广东拥袁将领覃鎏钦的故居和覃氏宗祠,以及潭濮古墟等。

  梁家庄园是粤西规模最大的庄园建筑,雕梁画栋,装饰豪华。“文革”时,风火式山墙及炮楼被拆低,屋脊灰塑被破坏。但整个庄园建筑多保存较好。梁家庄园整个建筑布局及各种建筑物,是研究近代史农村经济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1 09:09:35

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家族 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1873—1929)字桌如,号任公。1873年2月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他幼年时,才思敏捷,记忆能力超群,六七岁时表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不到17岁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京戏第八名的成绩责中举人,成为当时乡试的显赫人物。对于世代僻居一隅的新会茶坑梁氏家族来说,乃是空前少有的光宗耀祖的一大幸事。
1890年春,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结识了康有为、汪康年、陈千秋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师友。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主持的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出国之后,梁启超先后奔走夏威夷、南洋、澳洲、美洲等地,与康有为建立保皇会,坚持改良主义,室杨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从日本回国,先后参加黎元洪为首的共和党,任司法总长、币制总裁。还任袁世凯执政王朝的财政总长。直到1916年,袁病死后,他辞去财政总长高职。从此他离开上层政治活动,专门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从1921年秋开始,先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北京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授课。1925年起,他历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京都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梁启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思维灵敏,著述甚多,在哲学、史学、文学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树,是一位闻名遐尔的国学大师。
梁启超生有大女梁思顺,儿思成、小女思庄。夫人李慧仙病逝后,与王桂荃女士结合,生下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等四男两女。
梁启超的长子思成受其父影响最大,1927年2月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又获得硕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科学与艺术研究院深造。1928年9月,思成学成归来,在东北大学任建筑系主任。
梁思成的杰出成就,首先表现在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方面,通过对宋代建筑的研究、考察,初步探明宋代建筑的设计规律和科研方法。写出之方面开天辟地的第一篇重要论文。1950年曾与人合写了有关保护北京古诚的良好建议。梁思成夫妇还参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院士和建筑专家。
梁思成有一女一子。女儿梁再水,长期在新华社任记者;儿子梁从诫,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成为一名编辑。
梁思成的同父异母弟弟梁思永,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对新中国的考古事业作出很大贡献。梁思庄是思成的妹妹,从美国留学毕业加国,成为图书馆专家。三弟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小弟梁思礼,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后回国,成为运载火箭制导和控制方面的专家,历任航天第一研究院的所长、副院长等职务,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同属广东新会梁门一家出了三位院士,在中国发展史上,独此一家,十分罕见。

报据:《中国姓氏通史》资料整理

ljfeng16 发表于 2008-7-31 11:44:06

我村就是从珠玑巷来到清远的,已有几百年。

新友仔 发表于 2008-7-31 14:07:51

珠海市斗门乾务镇2万人全是姓梁的 #p#分页标题#e#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1 16:56:07

梁氏兄弟,顶啊!上传些照片 梁姓是广东最为典型的姓氏之一。尤其是广东中线往西,最集中。
在外省读书时,全校姓梁的同学9成以上是广东、广西人,母语基本是粤语。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7-31 17:04:01

你识得的梁姓人,基本是两广人? 天下李、广东陈、福建林、台湾陈林半天下、沙湾何有仔唔忧冇老婆、开平赤坎司徒关……都是些典型聚集点。

咔咔 发表于 2008-8-1 07:53:55

名人很多哦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8-1 08:55:42

《肇庆梁氏名人考》(部分) 梁 修 (1859-1898年),字少游,号锦石山人,德庆县附城(今德城镇)人。幼年聪敏好学,二十六岁中举人。终生掌州城端山忆院、锦石义学。善诗文,写诗多托物言情,比兴讽喻,清新婉倩,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作《康中吟》中的《狐狸精》、《女出世》深受时人传诵,后人辑校为锦石集》10卷,可惜毁又洪水,遗编只散见于方志、时刊及乡里抄本。
梁清平 (1878-1947年),号诏云、啸云,字澄徽又字夷若。祖籍南海,世居肇庆。清未民初名重肇庆的才子。光绪二十九年,梁清平被清礼部右侍郞、广东学政朱祖谋录为博士弟子员,历任广西横县、陆川县知事,《广西官报》总编,广西军政府秘书,民国高要县政府秘书等职。梁清平博学多才,书艺精湛,国学功底深厚,工诗词,精书法、篆刻;民国时期曾参与高要县志的修编工作,是肇庆历史上知名度很高,影响甚深的一位学者和书法家。其书宗魏碑而多从赵谦化出,意态潇洒,笔力雄健;篆刻则师从浙派,力法严谨,风格浑厚古朴,是西冷印社社员。现存星湖揽胜牌坊匾,玉屏岩下的十友亭匾,石桥亭匾及城区多处的庙宇亭楼匾额均为梁清平所书。其传略被编入《中国美术家人辞典》。
梁寒操  (1899—1975)曾用名寒藻,号均默。祖籍广东高要市新桥镇道悦村,公元1898年6月12日生于广东三水。寒操自幼严受家教,六岁已识字二千多,能书写盈尺大字,十三岁时与二、三十岁的大个子同考,竟以第三名入选升上肇庆中学。十六岁受聘新会明德小学任教。借机学习和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1923年毕业于广东京等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由在国民党政府秘书处工作至任国民党武汉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中央常务委员、国民党立法院秘书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央宣传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参与支援淞沪抗战,其后经年置身抵御外侮的行列,曾请辞宣传部长一职从军。只因年龄偏大未能如愿。后来受命两次赴新疆,规劝地方当局归附中央政府,代表中央宣慰边民,并在迪化(乌鲁木齐)设立省党部。1949年任教于香港新亚司院,1954年到台湾后,曾担任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员、总统府国策顾问、中美文化经济协会理事长、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常委,世界梁氏宗亲总会创始人及缔造者,并连任第一至第三届世界梁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直至1975年辞逝。享年76年,其后裔居住台湾、美国。
  具有文坛才子盛誉的梁寒操先生,思维敏捷,才华横溢,怀国爱民,尽责职守。他毕生致力于阐扬并身体力行诺践三民主义,是当世公认的“三民主义理论专家”,在履职仕途和书香翰墨等方面均给后人留下了可鉴可传的宝贵财富。有道是诗言其志,文如其人。寒操先生在《西行乱唱》诗集中的《驴德颂》抒曰:“木纳无言貌肃庄,一生服务为人忙。只知尽责无轻重,最耻言酬计短长。绝意人怜情耿介,献身世用志坚强。不尤不怨行吾素,力竭何妨死道旁。”这正是画龙点睛地勾勒出其为国家、民族事业尽心尽力的志向。
梁剑波   (1920—2003)祖籍江门新会市,1920年9月12日生于广东肇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广东省名老中医,曾任肇庆市副市长,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全国中医学会肇庆分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肇庆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梁氏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少年秉承庭训,勤习中医典籍,采撷各家之长,自成风格。四十年代初,悬壶济世,五十年代研修西医于中山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擅长伤寒、温病、杂病、妇儿等科。学贯中西,蜚声东南亚一带。为了进一步对梁剑波医学进行研究,成立了梁剑波医学研究中心,并兴建了梁剑波纪念馆。梁老知识渊博,记性超人,思维敏捷,爱好广泛,除在医学上卓有成就外,对文学、诗联、书画造旨也很深,在市内外享有一定的知明度。其一生奔波劳碌,因劳累过渡,于2003年3月15日仙逝,享年82岁,其后裔居肇庆及美国。
梁国标  男,广东高要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1970年9月参加工作。1982年12月任高要县教育局教育股副股长。1983年9月起先后担任高要县纪检委秘书、信访科科长、办公室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高要县新桥镇镇委书记。1987年10月任中共高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91年9月起先后任中共怀集县委副书记、书记和中共广宁县委书记。1997年12月任中共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02年12月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2003年10月被推选为广东省新闻学会会长。2004年1月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p#分页标题#e#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8-1 08:57:05

云浮梁家大屋 云浮市博物馆陈志敏曾考察过“凤岐里”的梁氏大屋。他说,大屋属于民居,它的面积比较大,有南方四合院的建筑特点,瓦面的燕尾硬山顶是南方大屋常见的。在大屋门口还保存着一个桅杆夹座。它是同治14年族人梁树勋中了拔贡时,光绪帝赐立的桅杆夹座。可惜的是,现在桅杆已毁,只剩下桅杆夹座了。大屋的108个门,特别是那8个通往外面八卦阵的门的设计,不仅利于通风,还显示了当时设计者对风水学的精通。而且108是“一定发”的谐音,象征着梁汝澜对大屋寄予的美好愿望。大屋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好,背靠青山,面向南山河,又反映了设计者对环境学的精通。
  云浮古文物爱好者,对梁氏大屋及梁氏家族颇有研究的云硫退休土建工程师梁元老先生说,虽然,梁氏大屋兴建的年代不长,但象这么一座既有特色又有一定文物价值和建筑价值的百年大屋,在云浮还是不多见的,把它荒废在那里,任其自生自灭很是可惜。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能拨出专项经费,对这座百门大屋进行修缮和保护,把它开发成旅游点,既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古文物的资源,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又能提高云浮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这确实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8-1 09:12:49

清代豪门古堡曹江——安良堡村的梁氏大宅 电视剧《橘子红了》中容家大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您可知,在高州曹江镇安良堡村里,也有一座昔日的豪门空宅,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就是有名的梁氏大屋。
      安良堡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当时村民为防卫盗匪侵扰而建的堡垒式建筑。牵头人为当地乡绅梁顺斋。外墙用青砖砌成,堡周长700米,高3.5米,东南西北各建门楼一座,驻民团防守。堡内曾住有村民30多户。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梁顺斋之孙梁普壎、梁普褫兄弟将自己所属的堡内建筑拆掉重建,直至解放前两年才完工。现在展现眼前的安良堡是扩建民居,占地17亩,是原堡面积的一半。梁普壎宅3337平方米(现还有房59间1694平方米),梁普褫宅3644平方米(现还有房79间2174平方米)。两宅既独立又相连,堡内有花园、亭榭、水池、鱼塘等,坚固的外墙爬满青藤和随风摇曳的小榕树。
      安良堡座北向南,主体建筑分后楼(三层五间过)、侧楼(二层)和前楼(单层)组成,楼上相互贯通,多条走廊将各座楼房连为一体,后楼为主人住宅区,大厅明亮,寝室宽敞。侧楼用于储存粮食和堆放物品。前楼用于生活服务和雇工居住。整座宅院功能分布十分合理。
      安良堡前楼面临鉴江。在鉴江岸边,建有简易码头。据当地一位老者说:由于梁普壎、梁普褫兄弟的田产有相当一部分在吴川梅菉等地,加上当时运载货物主要是靠水上运输,所以他们建了这座码头,这简易码头装卸的各类货物,通过一条数十级的石板路,连接安良堡前的简易公路,直入安良堡内的粮食储备仓库。现在,简易码头仍然十分完好,只是鉴江河水早已变浅,再也不能行船。
      安良堡建筑风格独特,它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又融入西方的装饰艺术,堪称中西结合的民居典范。正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选用了传统的门额、门对灰雕及拉拢式的圆柱形活动门。住宅区的门口,采用了西式的装饰艺术,用抽象简朴的线条装饰。古式的阁楼和西式的走廊,双页开启的大门和单向开启的房门,西式的拱门和中式的方门互相衬托,屋脊和飞檐上的东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别有一番情趣。
      安良堡的结构完整,厅、堂、卧室、书房、厨房、水井、下水道、厕所、猪舍等,一应俱全。主楼前面有一大天井,中间有一大水池。由于侧楼是西式走廊。雨水不是从飞檐流下,而是通过管道流到水池中,待水满后才往外排泄。水池长年储满水,以备发生火灾时灭火用。地面全都是红方砖或三合土,三合土非常结实,与现代水泥地面相比毫不逊色,更有南方梅雨季节不易潮湿的优点。堡墙四壁还布有射击孔和眺望窗。安良堡建筑技艺体现了当时的民间工匠的高超技术,如此杰作,实在令人叹服。
      历史的流逝,时序的星移斗转,古堡已面目全非,豪宅也人去屋空。然而,这座凝结着劳动人民血汗、巧夺天工的民居,却成为今天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评估组的专家到安良堡考察后认为:像安良堡这样的民居建筑,在广东已属罕见,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要想办法加以保护,并开发为旅游景点,造福高州。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8-1 09:15:38

《高要县志》民国36年(1947年) 《高要县志》民国36年(1947年)
总裁:余汉谋(高要县人)[国民党陆军上将、陆军总司令]
作序:梁寒操(新桥银江道悦人)
[中华民国立法院秘书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国民政府委员。]
主编:梁赞燊(甫草三甲迁大埌人)
[前清举人、广东省立肇庆师范学校校长、高要县修志馆馆长。]
P155页“甫草梁氏(覆钟冈 朱紫冈 岩前七社街 沙街系)
宋梁骢(旧志及府志人物篇作聪)
字河图于咸淳间自南雄珠玑巷迁来(据谓避胡妃之变事涉不经已详李氏条下考明黄佐为五孝女志墓骢女四人及骢子南正之女事在咸淳年间其始迁在咸淳则可信也)初居县东宝查都梅山生三子南正南伟南宾南伟别籍四会南宾之后无存南正字宣义徙于甫草今里(今属槎贝乡)遂定居焉厥后人口渐滋分居四甲五甲七甲九甲其族元明无闻人清代则举人梁赞元贡生梁觉吉梁士刚梁澄梁应斗稍知名梁靖寰梁之鹏皆大学毕业焉至今凡二十六世盛时有丁口一千二百人今减为八百余人骢四世孙仲显分迁覆钟冈十世孙云庄分迁朱紫冈(今俱属槎贝乡)皆不满百人立宗祠于甫草岁时同享祀焉其三世四世及六世以下有祠十八仲显云庄又于其所居地立分房祠
骢六世孙纯之后有金鳌字用先者于明时迁居城北其后再迁岩前康宁七社(今属东文乡)为其始祖清光绪岁贡梁亨泉(前志误作蕉园人)其裔也今传十二世有丁口三十余人
清雍正间有名建宗者由甫草迁居城西沙街(今属古端乡)为其始祖光绪举人梁源灏其六世孙文学士兆熊兆松则源灏孙也今存九世有丁口三十人”
P157页
“甫草三甲梁氏(双鱼洲系 篁竹园系 大埌冈系 豪居里系)
其先袞州人后徙南雄珠玑巷宋末避地南来元初有名一官号林逸者始迁县东宝查都社坑冈春堂坳即甫草三甲今里(今属槎贝乡)为其始祖传至今凡二十三世有丁口四百余人清同治岁贡梁昌霖即其裔也宗祠曰锡类堂其四世五世七世十二世祖别立祖祠(此族谓与泮迳同源每年两族合祀远祖程轩今以世系不明故不汇列)
一官九世孙东塘于明时分迁横查都双鱼洲(今属槎冈乡)为始迁祖今有丁口约二十人
又一支分迁于篁竹园(今属槎冈乡)始迁者名仕杰时在明代昔时有丁口二百今约七十人宗祠曰昌后堂又有六世祖积明祠
大埌冈一支始迁祖名万庄亦于明时由甫草三甲迁来今里(今亦属槎冈乡)前志士宦表梁芬其族人也今有丁口约一百五十人
大埌冈派后有名居文者一官之十七传孙于清中叶迁居城东豪居里(今属东社乡)其后显扬以军功官顺德协镇副将子肇荣梓楠渭淙(前志误作渭滨)肇接并任武职孙赞燊始以文学领乡荐焉毕业生表梁治球即肇荣之孙梁谦梁诩梁蔼则赞燊之子也光绪末年赞燊又分居城内县前街梁家巷(今属古端乡)今有丁口十余人”
P154页
“泮迳梁氏  钟文坊 依坑钟村系(豪元 龙布)中布系 岐洲系
其先袞州人宋神宗时有梁通者因患青苗诸法避地南雄珠玑巷厥后转徙端州由城而乡至其孙世保生子二曰迁曰琚迁生生籲字克健号耐庵始迁宝查都泮迳(今属槎贝乡)为其始祖历迁年份无可考以籲为孝宗至理宗时人则迁来当在其时矣籲生三子长曰党次曰显三曰璋党字伯比世居泮迳四传至君辅君弼君礼……
P162页
“茶园冈梁氏 下布系 冈头系 篁竹园系(与甫草三甲梁氏裔之篁竹园系不同族) 冈陵南塘系” #p#分页标题#e#

liang-fucao 发表于 2008-8-1 09:21:22

佛山梁族的一些史料及威水史(引用梁炳培) 各位宗亲,大家好!今日在我们大佛山(五区)隆重举行的“梁氏新知”首发式及“广东梁氏通志”的征订大会,多谢大沥梁绍章三兄弟的牵头鼎力支持及名都大酒店董事长梁永林、梁光泰宗亲及“梁氏新知”主编梁星平宗亲的组织及各地的宗亲大力参与。
“梁氏新知”一书及其内容涉猎广东梁氏族人的迁徙流向,世系的表述以及梁氏族人的故事、名人传记,林林总总,是对今后以及目前准备发行的“广东梁氏通志”第一卷,今后的第二卷都有指导性、参考性的作用,很多谢梁星平宗亲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编写了这样一本有关梁姓族人的书,难能可贵!



今日借助大会的宝贵时间,有必要讲讲我们佛山梁族的一些史料及威水史,有些是搬字过纸的,请大家见谅!
先生贵姓,小姓梁。其实此乃礼貌谦逊应答之述语也!记得15-16岁时,父亲经常讲佛山凡是雨伞、金利帽、谷罗、手抽、公道篮、竹篮等写有“安定”字样的,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姓梁的族人,此话不假,因为“安定堂”是我梁姓的总堂号!
我也是梁氏家族的其中一员,对南海佛山有关我梁族在佛山镇及在整个南海在政治、经济所起的作用及辉煌史很值得与大家分享!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佛山原名季华乡,相传东晋隆安二年(398)有西域僧人达毗耶舍在佛山塔坡岗上搭療讲经后僧人返国,竂破湮灭。至唐贞观二年(628),乡人见塔坡岗夜发金光,在金光闪烁处掘出晋时僧人留下的三尊小铜佛像,于是建庙供奉,并在庙前立一石榜,榜面横刻阳文“佛山”两个大字,右榜阳文直书“贞观二年”款,从此季华乡改名为佛山,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史料梁氏家谱光绪十一年(1885)梁礼昭重修(手抄本)记载郡马梁氏始迁祖在宋建炎年间(1127-1179年)迁居南海县西雍乡(明景泰年间划归顺德县)现即顺德区北滘镇(乾滘)清沙村尚有郡马梁-祠。五世祖梁节为嘉定三年庚午科六八省元,封为宋宗室荣王郡马,赐脂粉田在南海登州弻滘,南宋宁宗元嗣,立荣王之子为皇储,后登极为理宗,梁节之妻是荣王第五女,理宗皇帝之妹,封为郡主,梁节封郡马。六世时有梁熹迁居佛山冈头,遂分为西雍,佛山两房。由于郡马之故,梁氏教早就建有祠堂,正德甲戌(1514年)佛山房十三世梁焯中进士,官授礼部主事,后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梁焯约在嘉靖初年创建了“郡马梁大宗祠”。据道光《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郡马梁大宗祠,明嘉靖巡抚李岳为宋郡梁节立,王守仁题”“永思堂额”。梁焯及其长子梁冕刚对梁氏宗族的作为,光大了梁氏宗门“郡马梁”,从此在佛山扬名,后来的佛山人亦仅知有“郡马梁”,而不知其原为“冈头梁”了。
梁焯与“褒宠”牌坊
梁焯字日孚,佛山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学识渊博,尽忠职守,性情刚直,敢作敢为。在任期间曾有一外国派来的使臣到朝廷刺探情报,梁焯发现来使企图不轨,即奏明皇帝宜备于未燃,皇帝不但不认同,还对梁焯进行指责,贬官处理,事后梁焯觉得皇上不信忠言,将来国家必后患无穷,便以母亲之命为由,请求归田,居家不再与达官贵人来往,他曾从王阳明学理学,回乡后欲著书阐述王的学说,因优患国家安危,没有完成便郁郁而终,享年仅四十六岁。梁焯去世后,派来刺探情报的国家果然对明朝进行侵略,几经交战,朝廷虽将其击退,但已造成重大损失,明正德皇帝深悔未能及时采纳梁焯的忠言,而致使国家受损,为表彰梁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下旨策封。梁氏家族为显耀梁焯所获得的荣誉,追念他的功绩而立“褒宠”牌坊。该“褒宠”牌坊兼听则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原为佛山仙涌铺大塘前郡马梁祠牌坊,1972年将该祠改建为第十中学将此牌坊迁移到佛山市博物馆(祖庙)大院内。这座牌坊为四柱三门楼式,牌坊大量采用砖雕,雕刻内容丰富,有鸟兽、花卉、人物等,颇具匠心,坊额石刻“褒宠”两个大字,是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手书,额阴刻敕书,也是以正德皇帝对梁焯的忠君爱国的表彰,亦是吾族祖先千乘侯的忠孝传家的具体体现。
   澳口梁氏大宗祠,宋嘉定四年(1211年)建,祀始迁祖宋少师鲁国公文靖(即宋代壮元梁克家)额题“梁氏祠堂”陈献章书,扁日“永思堂”王阳明书。此澳口梁氏大宗祠再现佛山市委里面,但早被拆毁多时!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氏族篇记载,佛山镇(堡)有梁姓祠堂、家庙58座,(陈氏祠堂只有47座)居佛山各氏族之首,为佛山镇内第一大姓,总堂号“安定堂”。可惜经社会变迁,现所未被拆毁仅剩朝东确介轩梁公祠一座及梁园里面刺史家庙外,这么多我吾族祠堂荡然无存,实乃吾族族人的重大损失,但只有唏噓!唏噓!再唏噓!没有了祠堂就没有了根基,没有了根基就更谈不上慎终追远,敦宗沐族,寻根问祖了。可喜的是的我族人梁广大、梁均林等众宗亲发起,各宗亲的大力捐资,在南雄市珠玑巷建造“梁氏大宗祠”而心才有所慰籍,相信在座的宗亲都有同感,也体现了我梁氏大家族团结一致,宏扬祖德,不甘人后的精神!
在佛山吾梁族在南宋时建造祖庙出钱出力以及在明正统年间(1449-1450年)在抗击董肃养起义进犯佛山堡所取得的空前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得佛山堡众乡民免遭生灵塗炭,各工商、手工业等得以持续发展,乡人对22老更加感恩戴德,这22老中有我梁族梁广等待10人,皆是“大家巨室,家颇富饶”三大家族,这22老入祀宗庙并得到明朝皇帝敕赐忠义流芳祠于祖庙之右,受春秋二祭,更加奠定了吾梁族在佛山诸姓中的突出领导地位(话事权)达430年(南宋至明中叶时期)。
值得一书的是在祖庙正殿前面有一块扁额(反面)即北帝神像正面对住扁额题“泽普安定”,上坎是光绪岁次丙子孟冬吉旦,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仲冬重修。下坎由弛封中宪大夫翰林院修撰加五级军功补用军民符梁鹤年敬撰拜书,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冬月梁元合、梁镜河重修。这块扁额赞颂的是北帝的恩德,遍及佛山,保佑佛山长治久安。与其说我们梁氏大家族有北帝神恩德国恩泽得以佑我梁族子孙繁盛,名人辈出,成为佛山第一大姓乃至广东第一大姓。
下列此扁额倡建胜醮值事佛山(南海)仝敬奉之祠堂如下:(人名省略)
溶    堤    白 张    平    福    仙    栅    塘    红    朝    石    白 张    禄  
洲    田    坭 槎    洲    禄    涌    下    头    花    市   石肯    坭 槎    境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明    维     慎      提    永    郡    介    氏    氏    氏    五     昭      禄
训    则     梁      督    思    马    苍    家    宗    宗    岑     德      庄
堂    堂     祠      祠    堂    祠    祠    庙    祠    祠    名     堂      祠
                                                               家
坭     村     澳     平     茶     石     张     百     西     梁     梁     梁
纲     尾     口     洲     亭     湾     槎     塱     隆     滋     素     绍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梁     德     行     远
存     正     氏     赞     景     孝     世     裕     碣     堂     堂     堂
仁     本     宗     杨     明     友     美     益     石   
祠     祠     祠     祠     祠     祠     堂     堂     堂
据我所知,在神庙里面以单一姓氏能挂上扁额实属绝无仅有,扁额面对神像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此块扁额“泽普安定”是我梁族祖先对子孙后代的一种寄予厚望,是吾梁族总堂号“安定堂”之娇傲,也是我梁氏大家族引以为荣,引以为傲,激励着我们承先启后,敦宗睦族,团结互助,忠孝齐家的优良传统更应发扬光大!
另值得一书的是旧时佛山镇每年举行的一连八天的北帝巡游“即北帝坐祠堂”。尤为重要的是《路径》及其所展示的北帝巡游活动的仪式仍然保持着土著居民的古老权威,即抬北帝的男丁均是牛路村霍姓子弟(牛路村即今圣堂村)其原因可能是在南宋年间南宋国师堪舆大师,寻龙大侠赖布衣督建组庙时,霍振山、梁朝英两族长也是建庙会会长出资几十望万两银两建成(当时已成为规条规定凡北帝巡游均由牛路村霍姓子弟抬北帝巡游)。北帝在外巡游的七夜中,曾在五个土著大宗祠驻跸 ,它们是莲花地黄氏大宗祠、郡马梁祠、澳口梁氏大宗祠、细巷李氏大宗祠、金鱼堂陈大宗祠,除了驻跸之外巡游中各大宗祠都重复巡游了一次以上,其中陈大宗祠重复巡游4次,郡马梁祠巡游3次、澳口梁氏大宗祠2次、李大宗祠和黄大宗祠各1次,加上当夜的驻跸,上述诸祠依为陈大宗祠各5次,郡马梁祠4次,奥口梁大宗祠3次,李大宗祠和黄大宗祠2次,这个数字表示了北帝曾多次与其族人相会,在诸庙和街道相比,重复3次以上者确属廖廖无比,这至少说明上述土著宗祠在北帝巡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既可迎北帝驻跸,又可享受多次巡游,这种仪式新代表的文化意义与“坐祠堂”的仪式有某种相似之处,它暗谕着北帝神是土著居民祖先缔造的,祖庙首先与他们祖先相联系,尽管北帝巡游的内容在清朝中叶已大大扩充,但世代交叠的积淀作用,仍然以古老的事物维持着原始威望的存在,所不同的“北帝坐祠堂”反映着各宗族之间的平等权利,而巡游也彰示着大宗族在社区中的特权和地位。

佛山梁园就不用多讲了,它是广东四大名园之首,也是我梁姓标示的族游景点,佛山的著名族游景点,希望各位梁姓兄弟多了解佛山的古老文化轨迹与吾梁族的历史,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团结我梁姓的族人,如与过去的广东梁族联宗会一样,多开展有关梁氏文化的活动,特别是组织多些年青的族人加入,使之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将梁氏文化发扬光大。祝在座的各位宗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页: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3 15:44, Processed in 0.039667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