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 › 卢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卢姓的起源的在全国的主要分布

2013-3-11 20: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84| 评论数: 0

专家的回答

卢姓 - 姓氏渊源 卢姓图腾菱形框图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

西周时期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姬发兴周灭商有功,被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封于齐邑,建立了齐国,有齐太公之称。

春秋时期,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今山东长清),高傒是吕尚的第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今山东长清)。高傒“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

齐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了表彰高傒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卓越贡献,便把卢邑封赐给高傒,故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卢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庐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年,在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以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带建庐阳国,分封给姬姓族人。

庐阳国和荆国是在同时建立的,荆国后改称楚国。其时合肥城称庐阳城,简称庐城,因封在庐阳城的诸侯为子爵,所建之国即称为“庐子国”。

据历史文献《合肥县志》的记载,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庐子国先后为楚、吴、越诸国所兼并,最后又复归于楚国,庐子国成了楚国的一部分。据史籍《国语·楚语》中的记载,楚王曾去过庐邑,说明庐邑在春秋时期即已经成为楚国之地。

秦、汉时期的庐江县、庐江国、庐江都以及后来的庐州,都是因庐邑和庐子国而得名的。后来,庐邑范围逐渐向南扩展,在它境内的山即命名为“庐山”。庐山在汉朝时期就已是众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会晚于汉文帝设置庐江国和随后设置庐江郡的时候,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庐子国灭亡后,在其公族戢黎的后代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人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廬氏,后又有人简笔改为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舅犯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

舅犯(狐偃)以谋略助外甥晋文公姬重耳在著名的“城濮之战”中战败了强大的楚国,因功所得的封邑实际在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而舅犯之子贾季则被封于五鹿(今河南清丰),总之都是舅犯的后裔。

在贾季的后裔子孙重,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鹿氏。因后来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姬欢爱打猎,还特别喜食鹿脯,鹿氏族人觉着很不爽,后遂有人改称为卢氏、陆氏、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复姓简化改单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之后裔分封于卢蒲(今河南登封)、葛卢(今河南卢氏),以国为氏。

在其后裔子孙中,一支取姓氏为卢蒲氏,一支取姓氏为葛卢氏,后来多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复姓简化改单姓为氏。

在史籍《列子》中记载:长卢子,古有尊卢氏,后氏焉。又有卢胥,善弋。后皆为卢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若卢,在两周时期为弓箭手统领之官称,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到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

在典籍《礼·月令·疏》中记载:“囹圄,曰若卢。又卢牟,犹规矩也。”在史籍《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也记载:“少府属官有若卢令丞。”

在若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战国时期古神兵,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

湛卢、勃卢,都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湛卢”是越国欧冶子所铸的名剑,勃卢亦其所铸之名,皆墨黑色,无光泽,却锋利无比,无坚不摧。

在典籍《韵会》中记载:“湛卢,越剑名,欧冶子所铸。言湛然如水黑也。又勃卢,矛属。集韵曰长谓之勃卢。”

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湛卢、勃卢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卢姓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当卢令丞,就是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

在史籍《前汉·食货志》中记载:“令官作酒,率开卢以卖。累土为卢,以居酒瓮,四边隆起,其一面高,形如鍜卢。”这在《史记》中称“作当炉”,在《晋书·阮籍传》中称“作当垆”,在《王戎传》中干脆就称“作酒垆。”

在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⑴   据史籍《隋书·卢太翼传》记载,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汉姓卢氏。章仇太翼,鲜卑族,字协昭,河间人(今河北沧州)。传说他七岁求学,日能诵数千言,州里奇之,号为神童。及长.闲居味道,不热功名,不求荣利,而专意博览群书,爱及佛、道。尤善于占侯算历之术,传说他所言之事,不可称数,关诸秘密,世莫得闻。由于他学识渊博,名声很大,为天下人敬仰,请其为师者不远千里而至,门庭若市。他惮其烦,便循入五台山。其时大约在北周末年、开皇初期。在五台山期间,除给身边的弟子讲授学业外,还研究佛教经典,采集药材,前后达十七、八年之久。对五台山的前期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后被诏入隋朝朝廷。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普六茹·那罗延)欲幸仁寿宫,章仇太翼谏阻,隋文帝不纳。章仇太翼再三奏日:臣愚岂敢饰词,但恐是行銮架不返。隋文帝大怒,将其拿下长安狱,言明期还而斩。但隋文帝到了仁寿宫后,果然患病不起,心中豁然大悟,深感章仇太翼所言准确,立即召太子杨广曰:“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后所言,未常不准。吾来日道当不返.今果如此,尔宜释之。”隋炀帝即位后,对章仇太翼更加器重,曾对其说:“卿姓章仇,四岳之胄,与卢同源。”遂赐姓卢氏。后世多称章仇太翼为卢太翼。在章仇太翼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帝王赐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间郡卢氏(今河北献县)。

⑵   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的雷氏家族人氏,在北周之初被北周武帝宇文觉改为卢氏,世代相传至今。

⑶   唐朝时期有三原(今陕西三原)的闾氏家族人氏,唐高宗李治赐准仓部郎中闾云保改姓为卢氏,此后闾氏族人多有顺应而改者,称卢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氏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之鲜卑拓拔部中有吐伏卢氏、伏卢氏、叱卢氏,沓卢氏、卢浦氏、莫卢氏、豆卢氏、豆卢宁氏、奚什卢、奚斗卢氏等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部落皆改鲜卑复姓为单字汉姓卢氏,是为河南洛阳卢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赫哲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下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uruhuo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卢如火氏多冠汉姓为卢氏。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p#分页标题#e#

⑴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泰楚噜氏,亦称太楚鲁氏、台褚勒氏、泰楚拉氏,是古老的秽貊族后裔东海库尔喀部库雅喇人,明朝时期称兀良哈氏,满语为Taicur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音楚(今俄罗斯摩阔崴海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卢氏、楚氏、邰氏、改氏、泰氏、鲁氏等。

⑵   据史籍《满族大辞典》记载,满族喜瞻氏,满语为Sija Hala,汉义“熔炉”,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即为卢氏。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明朝时期西南从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有一从族,当为百越民族的一支,后在明朝是后期有取汉姓为卢氏者,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湖南一带地区。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

卢姓 - 各支始祖

卢元菖:原名昌,字荫远,号江滨,明洪武五年壬子自豫章吉安府吉水县圳上迁湖南长沙之益阳二十一里火田,卢家江西林等处落业生,卒阙葬晒網洲壬丙兼亥已向。元配,罗氏,生卒阙,葬合夫冢。生子二:基缔;基造。是为湖南益阳卢氏始祖。

卢姓 - 迁徙分布 卢植卢氏人口总数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约五百四十一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34%。

卢氏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朝时期,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与此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氏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氏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氏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氏大族,此支卢氏,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之族所在,今辽宁锦州)。

唐朝时期卢氏称盛于黄河流域,唐宪宗时有卢氏入闽粤。据《始兴范阳卢氏五修族谱》记载,迁居南京的范阳后裔卢富,率子孙迁江右虔化县(今江西宁都),曾孙卢光稠平黄巢起义有功而封开国侯,其次子的八世孙迁居福建蒲田、考满。其支派有十七郎迁居广东东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卢眉娘已名闻粤乡,据文献记载,她是广东南海人。可见在唐朝时期,卢氏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南迁则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广东一带。

元、明、清之际,卢氏已遍及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卢氏族人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得姓较早,加之源于山东,后又沿着黄河在河北、河南繁衍发展,现如今卢氏已遍布全国,尤以广东、河北、广西等省区多此姓,这三省区的卢氏约占全国汉族卢氏人口的48%。

卢姓 - 郡望堂号 卢象升1.郡望:

范阳郡:

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间郡:

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淮阳郡:

#p#分页标题#e#

西汉汉高祖刘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城在陈州(今河南淮阳),汉惠帝后改为郡,其时仍为国,至汉成帝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市、鹿邑县、太康县、柘城县、扶沟县一带地区。东汉朝章和二年乙酉(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多次改陈州为淮阳郡。

弋阳郡:

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三原郡:

少数民族卢氏郡望。

顿兵郡:

少数民族卢氏郡望。

2.堂号:

范阳堂:以望立堂。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起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卢氏后人即以“专经堂”为堂号。

讲述堂:明朝大理学家卢一诚,他著有《四书讲述》,此书行世以来,影响很大。卢氏子弟以“讲述堂”为堂号,以纪念卢一诚。

考礼堂:北魏时期范阳人卢辩,年少时聪颖勤学,知识广博,精通经书古籍,官至太学博士,著有注解大戴礼记等书。卢氏后人为纪念卢辩“考礼”的功绩,以考礼堂为堂号。

得闲堂:缘起于卢孝标的《得闲堂集》。南宋时期,卢孝标为父守墓三年,事毕在山林中筑室居住,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玉溪文集》、《得闲堂集》等。

抱经堂:清朝学者卢文弓召,取号抱经,把自己的书斋称抱经堂,学术界称他抱经先生。

显承堂: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卢桥头村的卢氏宗祠的堂号就是“显承堂”。其意在于彰显先祖卢如金将军的功绩,激励后人继承与发扬先祖的拼搏精神。

历史话题专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27 16:59, Processed in 0.04324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