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王赵徐孙胡朱高郭马宋 › 郭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东大埔郭氏分布地

2013-3-17 18: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930| 评论数: 0

满意答案 好评率:80%

广东省居民按其语言习俗可分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及雷州人。其祖先大部分从福建、江西迁来。著名的移民中转站为:广府人之南雄珠玑巷,客家人之宁化石壁村、上杭,潮汕人之福建莆田等。在潮汕地区有句俗语叫“潮汕人福建祖”,意即潮汕人的祖先是福建人。广东四大民系的来源及区别是区域文化研究的课题。客家人文化研究已形成客家学,潮汕文化研究已形成潮学。其中姓氏族谱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可补正史之不足。
郭氏之迁广东,我不知始于何时。目前郭氏由于迁居地之不同,上述四大民系都有郭氏之分布。探究其来源及分布,对研究郭氏迁移史乃至区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现将我涉猎所及的有关广东郭氏资料分述如下:
一、 潮汕郭氏来源及分布

郭氏入潮有三线

(一)、从漳浦至庵埠 
《潮州市志》有关郭陇村史料:“宋大观四年(1110),曾任梅州知州的郭球从福建漳浦牛角沟迁此创乡。”郭球为“汾阳郡王”郭子仪之后裔,故潮安郭绪传、郭景海为“汾阳郡王大寿图”撰联:“平禄山复两京,辅四帝,唐室安危一砥柱;满床笏享三世,传千秋,宗友蕃衍五洋洲”。潮汕地区自为郭子仪宗友蕃衍之一中转站。经此拓殖海外。此为郭氏入潮第一线。 
(二)、从长乐至潮阳,为郭氏入潮之第二线。 
据泰京《汾阳王纪念堂文集》之“我族源流概述”中说:“……而至我祖端斋公始来潮州,为开创潮州之始祖”。郭端斋派衍在潮阳为南阳、铜钵盂等村,铜钵盂是南宋嘉熙年间(公元1237~1240年)建村的。后于郭球创乡郭陇。奇趣的是:潮阳南阳等郭姓村之家庙里,郭子仪与诗仙李白并祀,有的像上还楷书李白《汾阳王赞》诗:“忠武英声振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授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徽。半壁宫花欢宴罢,满床牙笏肃朝归。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祁拜锁闱”。这便蕴含有伦理学、民俗学丰厚文化内涵。 
(三)、从莆田经潮安至揭阳为郭氏入潮的第三条路线。 
世界著名汉学家饶宗颐于《郭之奇年谱》里写着:“郭氏之先,福建莆田人,太始祖有处士曰毅山者,其裔孙为宋节推,官于潮,卜居海阳县登云都。孙六人,次名曰诚,号元兴,始移居揭阳县城东关,是为榕东郭氏之祖”。郭元兴次子郭立。郭立长子郭善。郭善孙郭应试,郭之奇为郭应试之次子。郭之奇历官永历朝之吏、兵部尚书、大学士,率军转战各地抗清,后于广西桂林殉国,乾隆四十年赐溢忠节。郭之奇的《宛在堂文集》三十四卷,现藏、用于日本东京“内阁文库”中。 
郭氏从三路入潮,潮安庵埠之郭陇、溜龙、龙坑,饶平之郭姓村;潮阳之南阳、铜钵盂,普宁之林惠山、彰宁乡;澄海之郭厝、新地,揭阳之榕东、宝丘,揭西之棉湖、郭厝园等,都是郭氏一族之嫡传,至此,郭氏遂于粤东地区,发展繁衍,枝柯遍布,玉树扬风了。 
                     原作者:郭伟忠     

《汾阳郭氏南阳族谱》摘录
(一)、郭氏家谱世系考

(前略)――虢叔――虢叔林父――东郭书――东郭姜――东郭贤――东郭瑚――郭隗燕大夫――琪公――蒙公袭公――宪公中郎将――稚公庐仁太守――丹公谏议大夫――追公――履球公――昶公唐朝司法参军――通公京兆美原主簿――敬之公赠太保列渭吉绥寿四州刺史——子仪公列二十四考中书令摄冢宰封汾阳王号尚父又邠州节度使寿八十五谥忠武王——曜公官至太子少保——嵩公(光州入闽之始祖)——贽公——唐明贤侍郎公讳恂娶苏(入闽居仙游碧溪之始祖)——钱龙二府君讳质娶苏——中丞三公——仓曹六公娶阮——协律七公讳均娶陈——长史十一公讳英娶陈——通直二十四公娶陈——三十八公讳尹娶叶陈——屯田尚书公讳琪字济世娶苏——长官五公讳振字明发娶郑——主簿大公讳元纯字德天娶李——五公迁居巍塘讳嵩娶王——斌公——英公——达公——义实公字处信(迁公――义重公字处仁,孝子)——端斋公讳正诰封按察使——宣省公讳浩字元洪娶许行三一前任户部郎中后任广西按察使致政归家遂卜直浦竹桥入潮开基,生四子:长子帅元公讳琳,迁居玉浦溪内(今潮阳贵屿镇白水塘);次子帅正公讳球迁居铜钵盂(今铜盂镇);三子帅属公讳琅旧居竹桥;四子提岭公讳玕迁南阳(今潮阳贵屿镇南阳乡)。提岭公生朝贡公行六号学士,生六子,长子七公字若凤;次子八公字若孔;三子九公字若盛;四子十公字若传;五子十一公字若斋;六子十二公字若雄号少学。――(后略)。


二、 广府民系郭氏据我所知有:广州芳村、郭塘、汾阳里、中山等,特别是中山永安百货郭氏家族,创业上海、香港,族大财广,有《良都竹秀园郭氏家谱》等;中山石岐郭德胜及其三子郭炳湘、炳江、炳联家族之新鸿基地产执香港地产之牛耳,郭氏在兄弟也成为香港第二富豪。


广东芳村发现明代郭氏大宗祠

补充回答: 继聚龙村古建筑群之后,芳村又发现一间建于1577年的明代祠堂。昨天,芳村区东X村这间名为“世德堂郭氏大宗祠”的祠堂里,摆上了72桌宴席,迎接来自海内外的郭姓子孙祭祖联欢。
  世德堂占地近千平方米,堂内碑文显示,世德堂始建于明朝万历五年即1577年,距今有423年历史,曾四次修缮,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93年。据了解,每年逢喜庆节日,如春节、重阳、冬至,或郭氏子孙结婚做寿,都要到这里摆宴祭祖。
  现今操持世德堂日常管理事务的是郭氏二十一代孙郭鹤龄。这位74岁的老人介绍,郭氏子孙散居于广州、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从1993年起,每年正月十五后的第一个星期天,郭氏子孙都要来此团聚。
  世德堂的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手抄或石刻的碑文。笔者看到一幅“远祖汾阳王子仪祖选世系表”,表明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是郭氏先祖。在一幅“郭氏追源小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郭氏源于西周周武王的“姬”姓,岭南一支于1 205年自南雄迁居广州。
  据悉,市文物部门尚未对世德堂进行科学考证。若堂内的碑文记载属实,它可能是比陈家祠历史更悠久的祠堂。  

发现之旅  汾阳里在我们视线中浮出水面
  居住在汾阳里10号的郭勤佳老人是目前汾阳里仅存的三家郭姓之一,他在附近的南武小学教了二十多年的美术,自幼喜欢涂涂抹抹的他对汾阳里的建筑构造一清二楚,甚至还留有汾阳里的建筑复原图。提起历史,郭老先生十分兴奋:“那时候的汾阳里是整一个大院子,住的全是郭家人,院子的前半部分是祠堂,后半部分是住宅和花园,祠堂和住宅之间是一条甬道,我们今天行走的街道那时是郭家的内巷,内巷的两边分列着对称的五所大屋,大屋的后头还有更楼。花园里基本上是各式各样的果树,我小时候还有,可惜六十年代的时候被珠江金属结构厂的仓库给占了。”
  汾阳里的建筑是美丽而对称的,没有一般街巷那种参差不齐的时代感,一眼看去必定是设计者统一建造。所有的大屋都是一种用料,一种结构。它十分容易让人联想起著名的旧广州西关大屋,用水磨青砖砌壁,打磨得平滑而有光泽。门庭高大,装饰讲究,平面布局向纵深发展,有三进之多。大门分有三道,用广州话说有三层门扇,临街的第一扇门是屏风门,矮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了,趟栊和现代家居安置的铁闸门原理如出一辙,直径为八厘米粗的大圆木,横架做成,如倒放的栅栏,坚实异常,容易开合,功能是防盗。趟栊之后才是真正的大门。汾阳里的这些门厚约八厘米,门脚旋转在石臼中,由此可以想象这种门扇在当年的坚固程度。
  相邻大屋之间有青云巷隔开,青云巷中都有一口水井。据说,如果每家把对着青云巷的侧门打开,从第一间到最后一间都是相通的。这也反映了整个汾阳里建筑的统一性和历史上汾阳里居民的家族性。汾阳里的大屋内基本上都装修有鎏金木雕、蚀刻彩色玻璃等,不过在岁月和人为的侵蚀破坏下,如今所剩无几。
“大宅门”里的郭姓今天只剩三家
  据郭老先生说,汾阳里建于民国六年,当时他的五叔公郭靖堂和一些郭氏子弟从番禺乡下来到广州,汾阳里那时所在的区域叫龙导乡,周围是一片农田,郭靖堂从一家破落的李姓大户手中买下现在的汾阳里(现在在铺设道路的花岗岩石条上,能找到一块依稀写着“中×六十三名举人,李嘉××”的字样)。
  那时的汾阳里的郭氏家族是旺盛的,凡是婚庆大喜、过年祭祖,各房各支都聚集到祠堂,颇有电视剧《大宅门》的影子。但如今郭氏公祠已经变成了厂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的运动中,郭家的祠堂变成了珠江金属结构厂,两年前国有企业的改组中,汾阳里1号又被一个生产保险柜的民营企业所占据。
  郭勤佳老人口中的围墙如今只剩下了巷口短短的一截,更楼也被装修改造成了临街的门面,后花园的果树难觅踪迹,巷口刻着“五桂”的门额也被水泥厚厚地封住。
  现时汾阳里的郭家人已经不多,一大部分是解放前去了国外或香港,而1958年的房改让更多的外姓人搬进了汾阳里。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将这些房子的产权发还郭家,也不见有多少人回归,汾阳里的郭姓今天只剩下了三家。 
记忆迷宫  汾阳里郭姓的千里迁徙
  郭姓的出现,大致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们的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的弟弟西虢叔,由于“虢”音与“郭”音相近,所以后来便由“虢”而“郭”,诞生了这个著名的大姓。
  根据郭氏族谱的记载,著名的“汾阳郭氏”,是传自封地在陕西宝鸡的西虢,因此,西虢的始封者虢叔,便是他们的第一世得姓始祖。
  自“虢”而转音为“郭”,还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且是先由“虢”而“东郭”,再由“东郭”而最后定为“郭”——头一位以“郭”为姓的,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大夫郭隗。“汾阳郭氏”的始祖郭子仪,是郭隗的第二十九世裔孙。
  根据我们对郭勤佳老先生提供的汾阳里郭氏族谱研究,始祖郭永泰公从江西迁移到广州番禺,再传十四世,至靖堂公,来到广州汾阳里。
考证推敲  郭氏非自汾阳出
  小时候对父亲满书橱的《隋唐演义》、《明史通俗演义》等稗官野史爱不释手,所以一提到汾阳里郭姓家族,我就联想到了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创立赫赫功勋保全唐室的江山后,被皇帝赐封为“汾阳王”,其后他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史书记载,郭子仪虽然被封为“汾阳王”,但实际上却是陕西华县人。即使是当年郭子仪受封的汾阳,也不在今天以出产汾酒闻名的山西汾阳,而是在山西阳曲的西北,这个地方,自汉初到唐末都叫作汾阳,后来被并入阳曲县。因此,“汾阳郭氏”的根源,固然是以山西的“汾阳”为依归,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陕西华县。
祠堂不是清代建
  关于汾阳里的历史年龄,在《广州地名志》上清楚地记着:清代汾阳郭氏家族在此建祠堂和茶叶店,故名。但是根据汾阳里居住了六十六年的郭勤佳老先生回忆,汾阳里和祠堂是在他五叔公靖堂公手中建立,时间是民国六年,已然过去了清代。为了证明不是记忆错误,郭老先生还搬出了族谱:靖堂公讳乃安,字显幼,号靖堂,广东番禺县明经乡人,先世由江西吉安迁粤,传十四世至,靖堂公生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终于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是汾阳里的创建人,他的父亲德坡祖被尊为汾阳里郭氏宗祠的源头,故该祠堂名为德坡郭公祠。
三、客家民系之郭氏据我所知有:广东大埔大麻镇、蕉岭县北礤石寨村(有土楼及郭氏宗祠,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化保护单位。)等,此两者按族谱是上杭郭福安公裔孙迁居广东之血脉。
《崇正同人系谱》郭氏条
    郭姓(汾阳堂):望出汾阳(今山西汾阳),故以为堂名。据《姓纂》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今河南陕县),或称郭公,因以为姓。《崇正同人系谱》称:“考郭氏得姓以来,宗族繁盛,代有闻人,……唐中叶,有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平安史乱,服回纥,征吐蕃,以一身系安危。累官太尉、中书令,封汾阳郡王。有八子,七十二孙。其第七子喧,出守福建汀州,年近六旬,纳妾刘氏,生子福安,进士擢第,任福建泉州太守,袭职承事郎,以官福建故,遂家于汀州郭坊村,此为郭氏南来播族之始。谱载一世祖十六承事郎者,即福安公也。历唐、五代、及宋,传至九世,有十三郎一支,分居于竹山下。至十一世,有日六七郎,生十二世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讳万,号直礼,生十三世仲一、仲二、仲三、仲四、仲五五人。时已入明之中叶,仲一迁嘉应石寨河贝村。其子惠元,又分居黄佑。仲二亦迁居石寨神下村,又分居狮公脚、田贝、红田等处。仲三留居竹山下大坪内。仲四迁居长乐郭公塘。……而仲一之裔,至十五世时,当清初,有福联、能定、仕升、仕龙,又迁居增城之池岭官塘各乡。其十三世以前,另有分居于惠阳淡水、三多祝等处。从以上可以看出,今闽、粤之郭姓客家人,是“安史之乱”后,自北方辗转南迁至该地的中原客家先民的后裔。

敦厚的客家土楼

 土楼是客家地区早期民居建筑的典型之一,分布在闽粤两省交界的山区,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风格独特、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 
    在广东省蕉岭县北礤村,有两座建筑形制独特的客家民居—土楼,好似两座雕堡雄踞村中。土楼为方形建筑。旧土楼称“方楼”,为郭姓五世祖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400余年;新土楼称“树德楼”,为郭姓十世祖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约300年。每座土楼最多时曾住近20户、100余人,现仍分别居住着6户、8户,各有20余人。这种传统民居,既保留着客家先民从中原带来的屋村形式,又有从转徙地闽西带来的特色,是典型的防御形。 
    土楼,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土、沙石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沙、石灰、杉木、瓦等。石寨土楼平面呈四方形,建筑面积旧方楼为3060平方米,“树德楼”为2388平方米。楼高13米,内为3层结构,每座楼有60多个单体房间。底层多为厨房、浴室;二、三楼层为住房或粮仓。 
    土楼墙厚达80厘米,楼上的窗户用花岗岩石条制成,形状细长。内圈和纵向结构用土筑墙,横向和纵向结构用土筑墙,横向用大杉木架构承重。桁子每条长达7米,大梁直径达40余厘米,上盖瓦屋顶。在楼的东南端和西北端各有1个雕楼,亦称“炮楼”、“火角”,为方形柱状建筑物,高出楼顶2米左右。雕档上的长方形窗眼为枪眼,可由此射击御敌,亦可作燎望楼,居高临下控制着土楼的四周。旧土楼有1个大门、1个侧门。树德楼则在主楼大门外还有4扇大门,层层紧扣。主楼前面建有祠堂,是楼内族人喜庆活动的场所,四周还建有外楼。真可谓门外有门,楼外有楼。这种结构,不仅要适合于人口发展后居住的需要;而且更具防御性。大门用特大木料制成,门框及门栓厚约20厘米,门板厚10余厘米,并用铁皮钉面。成为奇特的是,门框上方从二楼斜挖数个嵌以竹简的孔,称“护门孔”,倘有匪徒攻门,可往下的打枪或灌注开水。相传清同治年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率兵退至石寨村时,曾在此楼固守。太平军在二楼架起大锅,边煮开水,边从木简导出“护门孔”,有效地抵御了清军攻门。楼内中间有1口井,供居民饮用。现井已废弃。 
    石寨土楼有厚实的墙、坚固的门、细长的石窗、四角调雕楼、用大杉木架构承重等特色。这种建筑结构使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其核心是防御性,包括防风、防震、防兽、防火、防盗、御敌等多种功能。而且有经济实惠、施工简便、经久耐用等优点。石寨土楼历时逾三四百年,历经风雨侵蚀、地震摇动,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可见其结构的坚固程度。 
    石寨土楼是典型地方特色、造型独特的古代客家民居,显示了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合族聚居的民情风俗和艰苦开拓精神。数百年来,石寨土楼内居民继承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在清代,楼内出有举人1人,秀才多人。而今,从楼内考出去的大学生有多人,如: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已工作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多人。石寨土楼是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代表性文物,在土木建筑、客家民俗等方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蕉岭县文物管理部门已划定土楼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并树立了文物界碑。县、镇、村三级已签订了《石寨土楼保护协议书》,分配专人负责保护管理工作。2002年8月,经上级批准,石寨土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您已经评价过!

  • 您已经评价过!

  • 您已经评价过!

  • 您已经评价过!

  • 匿名 回答采纳率:32.4% 2010-04-25 21:2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4-30 01:26, Processed in 0.069509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