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其他姓氏 › 魏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净行寺魏氏历史文化研究

2013-3-19 18: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858| 评论数: 0

 

净行寺魏氏历史文化研究

 

一、“巨鹿魏氏”

——家族历史溯源

 

中华魏氏始祖毕万,乃毕公高之后。毕公高系周文王十五子,受封于毕,以邑为氏。毕公高传15世而至毕万,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毕万传45世而至李唐魏征——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臣。魏征官至谏议大夫、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拜太子太师。魏征5世孙魏谟,唐文宗时荐为右拾遗,屡有献纳,擢右补阙,谏议大夫;唐宣宗时累迁御史中丞、同中书门下、吏部尚书。后被谗贬四川,告老后举家迁至江西南昌。据传,魏谟6世孙魏裕后周(951年-960年)时已移居淮甸(今淮阴、淮安一带),旋迁至淳邑崇教乡(高淳双塔)下塘。魏裕,号容斋,后周校尉,以曾孙儒贵赠将仕郎。初,裕公乍到,寓唐氏家中,后迁至南塘集,是为净行寺支魏氏始祖。

因魏裕先祖府第在河北巨鹿郡井湾街,故净行寺魏氏又称“巨鹿魏氏”,又因高淳时属溧水,溧水古称中山,故又称“中山魏氏”。

 

二、“四府八县16支108村”

——家族繁衍与迁徙

 

净行寺魏氏后代支脉众多,人口兴旺,据初步估计,1000年来已由一人之身而繁衍至两三万人,传说称子孙后辈流布“四府八县16支108村”。“四府”指江宁府、太平府、宣州府、镇江府。“八县”大致包括现在的高淳县、溧水县、江宁区、溧阳市、宜兴市、当涂县、郎溪县、宣州区、宁国市、镇江等地。另外,尚有两支子孙迁徙至四川绵州与夔州,山东也有集中居住。其他各地散居的就无从查知了。故“四府八县”之说仅述其大概而已。108村之说也是概说。本族16支的分类,因没有恒定的标准,将主次支脉并列,故不太科学。

净行寺魏氏前5世人口较少,基本上定居在今高淳县双塔乡南塘村。(原居下塘村,不久迁附近之南塘集。)始祖魏裕生一子怀舜;怀舜生三子,长继寰,次继先,三继华。继寰后代,谱载8世而绝,疑有徙居他地者,今无考。继华生二子,早夭,后有继先后辈过继给继华,今当涂县石桥镇魏家垛村系其后。继先生七子,长裴,次斐,三绛,四慎,五伦,六悦,七惇。魏裕传至第5世计84人。

净行寺魏氏自五世后逐步向各地迁徙。乾隆48年,溧阳於罡人魏荣瓒为四修宗谱作《中山魏氏总谱序》,对本族人口迁徙作了简略的支派说明,其文如下:

“始祖威武校尉公当五代时自汴梁徙居下塘,丘墓在焉。四传而分南塘,六传而分於罡、固城、黎窦桥、昆山,七传而分固城、园   、寺前、宜兴、叶桥、郭村,八传而分长芦舍上、宜兴,九传而分溧水、升平、鹏池、黄池,十一传而分储庄、金陵,此其载在铁公总谱者也。”

魏荣瓒考究魏成忠本《魏氏宗谱》,分划16支如下:

“①宁国、宣城、汪家圩、相国圩、马家圩、梅渚自南塘分;

②官路、洪沙圩、狮子树自相国圩北埂分;

③溧水桥西自於罡分;

④凤栖、后邰自桥西分;

⑤⑥四川夔州、绵州自宣城分;

⑦起龙自黄池分;

⑧乌溪自起龙分;

⑨孔镇自鹏池分;

⑩鹏池别业书院、中保、鹏池前保、孔镇北自郭村分;

⑾魏村自鹏池别业书院分;

⑿鹏池后保自下塘分;

⒀南头自黎窦桥分;

⒁牛耳港口自汪家圩分;

⒂化城圩、潘村自南塘花园分;

⒃练城自下塘分。”

“此所谓一十六支,载在成忠公所修旧谱者也。但一十六支散布上下两江四府八县,沦落者有之,蕃衍者有之,旧谱几不可据矣。”

到今天,各支人口又有不小的变化,如笔者所见梅渚旧谱,所载子孙名录厚至上百页,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大魏家村全村被灭,小魏家村至今仅余一户11口人。因之,“旧谱几不可据矣。”

今将笔者与同好两年来奔波调查考证的部分支脉迁徙与繁衍情况列表简介如下:

支脉

迁徙世代

始祖

其他

南塘

4世

魏斐,以曾孙良臣贵赠太子太保。

 

 

7世

晋臣

 

 

8世

伯英、伯达

 

 

7世

信臣,权工部尚书,宋诗人范成大的岳父。

 

 

7世

彦臣

 

下塘

7世

庭英

现有数户。

黎窦桥

6世

师益,字方成。登崇  五年蔡凝榜进士第,官知府朝奉大夫。

现有数户。

南头

10世

士珪

今淳溪镇西南头村,约100人。

储庄

10世

嗣孝,子一,名爱哥。

今溧阳前马镇储庄村,110人。

宁国

8世

伯珍,初任承议郎,监修史,历右朝奉郎、南史院编修、右朝请郎,守礼部员外郎、右朝散大夫、知府。伯珍自父下四代为官。

 

宣城

6世

枢,魏良臣父。

 

汪家圩

11世

魏良臣三子伯玉、仲恭、叔介有14个曾孙迁至。

现有3村约500人。

北头

11世

传家,仲恭的曾孙,宝俭孙。

今存数户。

漕塘

22世

守信,宝俭后代。

今漕塘魏家村,约350人。

港口

10世

有四,伯玉曾孙。

在今保胜乡。

养贤圩

11世

通,父庭坚,叔介后代。

 

南塘花园

15世

绍明,庭皓6世孙。

 

潘村

14世

梓,庭皓玄孙。

 

化成圩

14世

达铭,庭皓玄孙。

今宣城雁翅乡魏家村,约200人。

义城圩

26世

学孟,庭皓后代。

 

相国圩北埂

10世

庭辉

 

浮山圩

21世

文,庭辉后代。

 

慈溪

13世

兴三,始迁相国圩东埂徐村,又迁马家圩,再居慈溪。

 

梅渚

13世

廉二、廉三、廉四,俱庭鼎曾孙。

今存两户。

宣城

8世

伯遵

 

黄池

9世

五三

今存一门5户

起龙

11世

仕,五三孙。

今起龙有相邻四村:石桥镇魏家垛、魏角村(继华之后)、关口魏家,塘南镇魏家湾。

乌溪

16世

陈、召,仕之5世孙。

今存数户。

7世

大同

 

於罡

6世

师通,玄孙起庚仍居於罡。进士魏麟征系该村人,后迁山东。

今溧阳后周镇魏笪村,约100人。

桥西

9世

铨中,子伯四,孙胜一仍居桥西。

今溧水晶桥镇桥西魏家。

凤栖

11世

胜四,伯四三子。

今溧水和凤镇凤栖魏家。

后邰

11世

胜六,伯四四子。

今溧水和凤镇邰村魏家。

昆山

6世

师义

 

角庄

7世

作楫,自下塘迁至。

 

固城

7世

作醴,自南塘迁至。

 

牛庄岗(寺前)

11世

贤三,湘孙独子。

 

狮子树

18世

椿、桥,贤三后代。

 

宜兴

8世

元晖

 

溧水县市

8世

闻诗

 

练城

9世

镇中,子钦仍居练城。

今沧溪沈魏村,约200人。

鹏池

8世

朝俊,师周孙。

 

孔镇

9世

士元,朝俊子,孙莘夫、正夫后亦迁至。

今溧水孔镇魏家垅村。

鹏池后保

8世

朝仪,孙大兴系名士。

今古柏镇后保村,1300人。

宜兴

7世

楫臣,师逊长子。

 

叶桥

6世

师逊,参知政事。

今高淳下坝乡。

叶桥河北

7世

能臣,莱州通判。

 

叶桥河南

9世

士达,自河北迁河南。

叶桥3支约3000人。

上谷

10世

大鼎,师逊玄孙。

今顾陇上谷魏家,约300人。

郭村

7世

揆臣

已全部迁至鹏池。

鹏池别业书院

9世

士荣,三子大夸仍居此。

今古柏镇中保村,约1700人。

魏村

20世

成忠,明末进士,从鹏池别业书院迁入。

今古柏镇卫村,存一两户。

鹏池前保

15世

宣三,士荣6世孙,大宝5世孙,由陈武村迁入。

今古柏镇前保村,约一两百人。

魏家垛村

9世

益,世雄之后。

 

因资料所限,尚有不少魏氏迁徙时间与始祖尚待考证。

 

三、字辈(班辈、字派)

 

净行寺魏氏1——7世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字辈,8——31世,各支字辈各各不同,至光绪7年五修宗谱时自31世起,各支字辈始归于统一。

#p#分页标题#e#

考察净行寺魏氏字辈,魏裕三个孙子名字均以“继”字开头,似字辈之萌芽,但第四世13人均单名字,至第五世有变化,除数人外,基本上是以“世”字开头的双名字;第六世以“元”、“师”作名字首字的多,第七世则各支名字用字比较复杂,一类是名字中多有“克”、“孝”、“昌”、“汝”、“臣”、“大”、“作”等字,另一类,普遍以“伯仲叔季”入名字,以区别长幼。至第8世,明确的字辈出现了,这以魏世谟一支最有特色。魏世谟三子魏师逊官至参知政事,宋高宗赐魏世谟“朝士大夫,忠孝为本”8字,魏世谟四子师周、师吕、师逊、师谠四支自第8世(第7世以“臣”为字辈)起遂以此8字为字辈,凡三轮①,至31世止,后采用光绪7年拟定的统一字辈。

自31世起,统一字辈如下:

晋建宏猷广,唐兴浩烈扬。

典型宜代式,佑启庆嗣昌。

此五言诗以颂祖佑嗣为主题,大意是:我祖善于进谏,功业卓著;大唐兴盛,我魏征公浩然刚烈之品行到处传扬;我魏征公之典型应该成为历代儿孙效仿的榜样,他的恩德保佑着我后辈代代兴旺。

字辈中,“宏”字至民国9年六修宗谱时改为繁笔的“鸿”,今又将“猷”字简写作“元”,此两处字虽迥异,而字意相同。

今考之各支,上溯尚有26世存世(当涂石桥镇魏家垛村),下考已有“唐”字辈出生,是为11世共存。

 

注①有传说诬称魏世谟四支系明季大阉魏忠贤后人,说魏忠贤犯事后,皇帝下旨:你乱我的宗,我乱你的谱。(魏忠贤何曾乱皇帝之宗?)并强令魏忠贤后人以“朝士大夫,忠孝为本”8字作字辈轮转,以使其子不子孙不孙。此传说在当地流传较广,而极为荒谬:一、魏世谟支传承载于《魏氏宗谱》,来龙去脉极为明确,与相距千里的河北人魏忠贤并非同一支;二、魏忠贤死于1627年,而魏世谟支字辈在魏阉死前早已经开始了第2轮;三、中国北方很多姓氏字辈都轮转,不独魏氏。当然,魏世谟支轮转的字辈字数太少,多轮之后必定会产生混乱,所幸至31世后各支统一字辈,不再轮转了。

 

四、《魏氏宗谱》版本考

 

净行寺魏氏始祖魏裕,因祖籍在河北巨鹿县,故称“巨鹿魏氏”,又称“中山魏氏”。南宋初年,因魏氏7世孙魏良臣两次出使金国议和有功,宋高宗将“潘城道场”赐与魏良臣作香火院,之后“潘城道场”始有“净行寺”之名。至明末万历年间,魏成忠长子魏吉于净行寺西侧复造鹏池别业书院①,使寺、书院、宗祠合一,后世子孙遂合称“净行寺魏氏”。

净行寺魏氏计16支②,主要分布在“四府八县”,另有两支从宣州迁往四川绵州、夔州③。高淳境内净行寺魏氏人口,据88年《高淳县志》载,约有8——9千人。据初步估计,净行寺魏氏总人口约在2——3万。

净行寺是寺、祠合一,“寺以祠名,祠以寺显”。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魏良臣忌日,魏姓合族皆来净行寺祭祀。古人讲究“有祭必有谱,有谱必有祭”,故对于撰修宗谱也极为重视。净行寺魏氏宗谱曾经总修六次,今分述如下:

 

首修。净行寺魏氏宗谱首修于南宋中期,撰修者系魏氏9世孙魏宝俭。魏宝俭,宋参知政事魏良臣的孙子,任朝散郎,鄂州府通判。今此本已失,仅存撰修者短序一篇。序文称:“宝俭守官荆溪,一日叔父叔向……惠然临访,……询及吾宗之源派,其舟中适携家谱一编,出以相示,皆手自抄录,颇为详细。”“宝俭一见,竟假以旬日”,“亲加审订,无复阙漏”,“且界划以朱,共别枝派,庶几开卷尽在目前。”由此可见,魏宝俭以魏叔向的草本为基础,详加考订,并作了体例上的创新。这是第一个正式的版本。

#p#分页标题#e#

再修。二次修谱者先有11世魏铁(鹏池支),后有15世魏天福(於罡支),此二人,今均无考。谱仅存二人序文各一篇(《中山谱系序》、《金渊家谱叙》)。魏天福本仅是将家藏魏铁本誊抄一遍,并在此基础上作了红线谱。

三修系明末进士魏成忠。魏成忠,今凤山乡中保村人,魏氏20世孙。因中保村西有鹏池山,遂自号鹏池,本地人皆称其“魏鹏池”。魏成忠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赵秉忠榜进士,官至山西按察使。三修宗谱在万历四十四年,今原谱已毁,仅存编者《中山魏氏谱序》一篇。鹏池本因考订极为完备周详,故后修均以此本为蓝本。据后修本看,谱载第20世男子1490人,较18世(658人)有大幅增加,表明万历年间高淳以及周边地区社会相对稳定,人口经历了一个高峰。

四修宗谱在乾隆47年。当时各村耆老齐聚净行寺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举人魏伯营提出撰修总谱,得到各村响应。但“族繁丁众,住居窎远,一时难以告竣。公议将鹏池公所修老谱共修十世,自十世以下,仍遵老谱,一十六支各顶各支,各承各祖,一样分修,……限定三年内成功,不得延误。至成功之日将各支所修新谱每支各贮一部于净行寺总祠。”此次修谱,因各村均印前十世,故前十世卷多处有留存;但因属于分修,各村如对自己一支的宗谱保管不善,则将永失而无存,目前笔者仅发现当涂县东庄支谱一套。

五修宗谱系光绪7年。此次修谱,纠正了四修的不足,各村合修,每村分发数套,所以,一村失谱,他村有备。本次宗谱主修人系知府魏荣,魏氏26世孙,今凤山乡后保村人。此本计刊76部,每部41卷(正卷36卷,副卷5卷),96本,修至30世止。今个别村子有少量藏本,上海图书馆藏两卷。

六修宗谱系民国9年,由魏熙载主修,后魏熙载中途病故,继由魏炯主修。魏熙载,凤山乡中保村人,一名孝炯,号亮卿,光绪32年例贡生。清亡后入民国政府,任高淳县议事会议事长。魏炯,今溧水县和凤乡魏家村人,系地方名儒。此本一承五修本,有世系与年表之分,修至40世止。因经费不足,1——25世仅刊世系,26世起才将年表、世系均予刊印,故本数反少于五修,计86本。此本与五修本多于“破四旧”时集中销毁,幸存下来的也因天灾人祸而毁坏严重。上海图书馆存两卷。

以上四修、五修、六修本均为木活字本。

 

正史、野史、家谱,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魏氏宗谱》记载了高淳及周边魏姓的传承历史。净行寺魏姓号称“一朝两执事(参知政事,副宰相职),四世五登科”,是“江左望族”,在高淳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魏良臣、范成大(魏良臣的大弟魏信臣的女婿)和号称“南宋小朝廷”的净行寺,这些名字都曾经影响过高淳乃至南宋一朝,因此对高淳净行寺魏姓的研究也就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

 

 

注:①高淳有传说称魏氏宗祠系“赖祠堂”,此传说起于康熙年间净行寺之僧人之口。魏氏以净行寺为香火院,“历元与明两朝无异” ,明末万历年间指魏氏鹏池别业书院为宗祠。康熙年间岁进士魏永思收回寺田由魏氏耕作,寺僧西渡怀恨在心,编造“赖祠堂”的谣言惑众闹事。康熙6年,高淳县堂案依据将净行寺断归魏氏。

②今当涂县石桥镇魏家垛村声称系魏裕第3个孙子魏继华的后代,魏继华两子早夭,并无后代,后过继次兄魏继先四子魏慎为子,而魏慎后代并未继魏继华香火,列魏继华之后的却是魏继先七子魏敦的第8个儿子魏世雄。魏家垛村魏氏均系魏世雄的后代,高淳净行寺魏氏历次修谱均未载此支。此支自修宗谱四次。第四次修谱有唐生智及高淳解元王嘉宾的序言。

今芜湖县花桥镇有南村魏、魏滩等数村,也是魏裕后代,没有参与总祠修谱。

③该支迁徙时间晚于南宋初,早于清乾隆年。四修及后修宗谱因路途遥远,联系不便,均未将此支收入。

 

五、祠堂、祖茔与楹联

 

本支魏氏总祠堂在高淳净行寺,具体地址在今高淳双湖路边的双塔下塘村西南,俗称“药葫芦地”。

高淳净行寺,始建于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据民国七年重修《高淳县志》载“净行寺县东北十二里,周未有黎姓结庐其地,汉明帝时有僧构室诵经,名潘城道场,唐中和三年建寺。”是高淳最早的寺庙。据史料记载:黎姓者,周时有莒黎后人流寓楚国,在丹阳湖畔修无为之业,后人指黎为姓,其修行道场即后来的潘城道场。

周成王时(公元前1022年)楚受封于高淳荆山之下立国兴帮。楚成工时,太傅潘崇助太子杀父商臣自立楚穆王后,潘崇隐归山林,创立崇教,专讲因果报应。“潘城道场”,因由潘崇开辟,“崇”与“城”谐音,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潘崇道场”。这就是净行寺的前身——“潘崇道场”的来历。

南宋初年,魏氏7世孙参知政事魏良臣议和有功,朝廷将道场封与魏氏为香火院,寺庙东侧为魏良臣祠,岁岁礼供。南宋诗人范成大长住寺庙,时在南宋朝廷为相的乡邑人物先后有史弥远、史嵩之、赵汝愚、吴潜、陈康伯等,常在此聚会,商定国策,故净行寺有南宋小朝廷之称。明代南塘名士吴国乘成化间登进士,不愿出仕,隐居此寺教书讲学,结社谈经,在此著有“慎齐野史”“笔花集”等,当时道场大兴。

明末诗人魏氏21世孙魏吉(进士魏成忠长子)于净行寺西侧复建鹏池别业书院,魏氏16支指此为祠,使祠、寺合一。之后魏氏16支8次一轮,年年8月23日魏良臣忌日集此祭祀祖先。后净行寺屡颓,魏氏屡修,并于大梁上镌刻16支名字。光绪9年魏氏重建净行寺大佛殿,载在《高淳县志》,后寺颓毁。1945年,由叶桥魏家棋主持,魏氏又重建净行寺,于1948年农历10月20日卯时上梁,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送来“魏氏总词”“楚韵汉风”“江南圣地”匾三块。

1965年双塔公社党委拆魏氏总词、净行寺大佛殿,其木料用于建公社办公室用。

 

魏氏祖茔在今双塔下塘村魏家山西南片,西北片系肇倩圩邢氏祖茔,东面为古柏杨家祖茔。

 

#p#分页标题#e#

净行寺魏氏宗祠大门对联是:“一朝两执事,四世五登科。”明末进士魏成忠《中山魏氏谱序》云:“四世以至七世,五登甲第,两为执政。”对联中“一朝”指南宋朝廷,“执事”指参知政事,副宰相,行宰相职,两名执事是魏良臣、魏师逊。“四世五登科”,指魏氏4——7世5人中进士,但今已不能确考。魏成忠本《魏氏宗谱》6——9世恰载有5名进士,分别是6世魏师逊、魏师益、魏师吕,7世魏良臣,9世魏礼。后光绪7年修谱时又补充前厅楹柱联:“历代有名儒,岂徒虎观谈经、席争丁贾,承家多理学,不特鹤山授业、派衍周程。”

净行寺大门对联:千年香火院,终古梵王家。

 

体验新版博客

上一篇:

何謂家谱?

下一篇:

净行寺魏氏宗祠前厅楹柱对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5-4 23:00, Processed in 0.04203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